营销 导航

规划设计决定商业项目成败(摘录)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15

  规划设计决定商业项目成败(摘录)

  一个成熟的住宅市场,无论是设计院、开发商、代理商,都应当能够独自为住宅的建筑规划设计,提供完善的方案,发展商内部的工程部、代理公司内部的概念设计部等等,都应具备一定的建筑规划设计能力。

  相比住宅市场,商业地产作为新兴的开发领域,当前因尚无经验可循,也缺少完整的规划设计体系,因此给商业地产的规划设计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比如深圳目前众多的住宅、商场综合楼,发展商在规划设计阶段基本上与以住宅代理为主的中介合作,规划设计上以塔楼住宅为先导,在户型设计、环境布置上花足了功夫,而发展商、设计院、以住宅代理为核心业务的中介公司,三者因不精通商业地产,甚至缺乏起码的了解,结果导致塔楼住宅一般都有超水平发挥,但在商业裙楼上却交了学费。

  在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一个处于初级阶段的商业地产开发,必然会与商业水平形成较大的反差,而连锁中的超市百货业等只能被动地选择卖场,面对规划设计先天缺陷的商场,商家每每只能削足适履。

  规划设计决定商业项目成败

  缺乏论证、策划滞后、定位不准导致商业地产经营困难——规划设计决定商业项目成败

  国内商业地产规划设计目前存在五大问题

  1、开发商忽视商业定位的重要性,忽视商业地产策划在前期规划阶段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商业地产项目前期规划设计的基本程序是:拿到地以后,组织自有力量做个简要调研论证,然后先找设计院设计,再报建,项目批下来之后再找策划公司。

  在这个流程当中,开发商虽然对项目定位也会做一些调研论证,但是其目的性、专业性、可操作性、深刻程度、可靠程度、与市场的契合程度,与专业的商业地产策划公司的工作往往无法相提并论,导致很多时候开发商对项目的定位本身就是模糊的、摇摆不定的。而项目定位不精确,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随意性,又必然导致对规划设计的导向作用不明显、指导性不强,由此埋下种种隐患。

  2、发展商以销售为导向的开发模式造成商业地产规划设计草草上马。

  发展商以销售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加上资金链的需要,决定了商业地产的规划设计越快越好,回款越早越好。这种销售的功利性,导致商业地产往往开始是极具随意性地规划设计一种报建方案,等方案报建之后,策划公司介入,即使方案不合适经营定位,发展商也往往急于开工建设,难以下决心更改设计方案,其结果往往是,策划公司只能在方案不大改的前提下,提出适当的修正意见,商业规划设计与市场经营定位脱节的问题暴露无疑。

  3、在商业地产领域,设计院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尽管规划设计院在规划商业地产项目时,也是会考虑市场定位,但是,由于行业的局限,规划设计院对商业业态的建筑设计和配套规范和细节知之不多,只能简单地通过参考样本的手段来进行规划设计。与规划设计单位在住宅领域的驾轻就熟相比,在商业地产领域,其经验和深入程度,差得太远。

  4、商业地产规划设计,与商业的实际经营者脱节严重。

  商业地产的实际参与者包括:发展商、规划设计者、策划代理商、商业经营者、投资者,这五者之中,商业经营者是商业地产的基础。商业地产的规划设计,必须充分了解经营者的需求,才能做到适销对路。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的规划设计过程中,极少有某一方与经营者沟通和求教,一个经营者缺席的商业规划设计,其结果必然与实际市场需求脱节。

  5、策划行业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开发商与策划公司的顺利对接存在一定的障碍。

  以深圳为例,商业地产策划公司一般习惯于做项目的全程代理,更关注招商、销售代理收益,如果单独做前期策划,不但投入人力多,而且收费太少,往往兴趣不大。同时,开发商对于策划机构介入前期规划的价值也没有充分的认识,更不愿意在前期策划投入资金。于是商业地产规划设计为先、策划滞后的现象见怪不怪,而规划设计没有策划的导航,就只能跟着感觉走了。

  规划设计缺乏明确定位五大弊端

  1、缺乏必要的业态论证,造成盲目定位失误。

  商业地产的盲目定位者往往对商业本质一无所知,对商业经营的地段、交通、消费市场等基本概念都看不清楚,只看到商铺租售价值高于住宅的表面现象,于是乎,不管地理位置,不论项目周边商业氛围和人气状况,先盖个万儿八千平方米的商场再说,等项目建成了去招商,才发现项目根本无法满足经营要求,造成了商业项目的严重空置。

  盲目定位的结果,必然导致方向性的错误,这对于商业地产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

  2、缺乏对商业业态的了解,导致建筑设计货不对板。

  笔者接触过不少商业项目,先前在没有定位的情况下,为提升商场的品质,都规划设计了中庭,这些项目一旦未来引进超市市场,就必须将中庭填平,才能满足超级市场开放式陈列货架的需要。

  3、规划设计重住宅轻商场,导致商场空间难用。

  目前除商业中心有一些纯商业项目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商住项目,发展商与规划设计单位在设计方面为保证住宅的户型、朝向等,对裙楼商场的空间破坏性较大。在商场的内部,比如由于住宅核心筒的摆放位置不当,导致商场整体开放式格局被割裂,有的不得不结合核心筒设计“回”字形动线;在商场的外部,比如住宅大堂的布置破坏了外部商业街的连续性,使得室外商业街的商业气氛荡然无存等等。

  4、缺乏业态常识,规划设计配套不足的情况较严重。

  在超市租赁的洽谈过程中,除卖场空间有着诸多不适合的情况之外,在配套方面也有一些不足,如超市必须的理货区方面、熟食区的烟道方面,商场的前期设计欠考虑或者考虑得不够,尤其是前文提到的平步式自动扶梯,其跨度远远超过踏步式自动扶梯,有的商场受空间限制,想改都改不了。

  5、主力店规划之前不能确定,规划设计难以度身定做。

  尽管目前出现了“订单式商业地产”模式,但主力店在项目规划之初不能确定,依然是项目明确规划的障碍所在。

  先定位、再设计

  首先,要确立策划为先的观念。

  商业地产项目,没有策划就没有定位,没有定位就没有业态,没有业态规划设计就不可能有的放矢。一个地块周边人口及消费状况、现有市场竞争环境、未来发展倾向等,只有通过策划公司的深入调研才能明确,项目适合做什么、做什么才能生存下去,更是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并与对应的商家深层次地沟通,才能把握市场的脉搏。

  由于有些规划设计有着一定的盲目性,发展商

对设计方案迟迟不能定案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弄得设计单位被无休止的修改搞得精疲力尽,发展商自身也是一头雾水,什么方案似乎都行,什么方案似乎又都不可行,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个没有策划方向的规划设计运作。

  其次,要摒弃“先做后改”的操作模式。

  对于商业地产的规划设计,开发商普遍有一种“先做后改”的心态,为了抢时间,首先规划设计一味要快,然后不行再改;设计院对市场及各方想法未能全部吃透,时间又紧,于是先出规划,等策划公司介入后,规划设计上一些先天不足暴露无遗,规划设计随之进入艰难的修改状态。修改之所以艰难,一方面是因为原有方案可能要彻底否定,重新再来,一方面是因为方案已经报建不能大改,加上工期紧迫,没有回旋余地……

  “先做后改”的初衷就是图快,而实际结果却是欲速则不达。

  其三,要调动策划者、设计者、经营者全体参与。

  开发商业必须了解商业,一个商业地产的开发者,必须由一个“门外汉”变成“商业通”,通过与商业策划者、设计者、经营者的广泛接触,了解商业地产开发的基本规律,然后再充分群体参与,通过策划公司介入深入解读市场,提前与拟引进的大商家进行意向性接洽,让设计者按业态量身定做,达到商业设计与与业态需要的高度吻合,这才是一条商业地产规划设计的“捷径”。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设计主线:商业项目定位产品策划(设计之前)

  设计主线:商业项目定位、产品策划(设计之前)

  地产六年,这三年在埋头干工程,主要精力放在施工图、前期报建、工程配合等具体工作上,哈哈,想当年,进房地产前三年,我们也是到处拜访设计大师、与国际著名的设计院合作,邀请五星的酒店管理公司参与项目,四处考察新型商业项目业态;

  回顾一下产品的策划布局过程吧(以下分析是项目视角,不仅是设计角度):

  作为房地产人员,我们工作的开始是:当我们拿到一块地,我们要。。。

  作为设计院的设计人员,工作的开始是:当我们拿到甲方的设计任务书,我们要。。。

  大家从这里就能看出明显的区别了吧,作为开发公司的一员,考虑产品是从项目最原始出发点开始;

  那么,当我们拿到一块地,要干什么呢?

  一.决定主力产品方向;

  首先,产品有哪些?

  商业:盒子商业(大盒子-综合mall、小盒子-专业mall)、商铺(商业街、沿街网点)、办公、公寓、酒店;

  住宅:高层、中高层、多层、花园洋房、叠拼、别墅(联排、双拼、别墅);

  其次,哪些因素决定产品?(排序不分先后)

  1、这块地在城市里的位置(现实条件):

  我们做的项目就如同我们个人一样,再厉害的个人也不过是茫茫人海里的其中一个而已;所以一个项目拗不过大市场,也拗不过城市大格局(实力雄厚的公司创城除外);

  比如我们拿到市政府边上的地块,能不作成高档办公楼+豪宅吗?做刚需简直辜负了政府的信任;

  比如拿到一块荒郊野外的地,风景好交通差,往别墅、改善、第二第三居所方向考虑,地块够大够便宜,可以往低价刚需规模化走,创出一个青年城也ok.

  2、公司战略(战略决定方向);

  公司战略决定大方向,往前面说,决定地拿不拿,拿了决定做商业还是做住宅,如何配比,商业自营还是销售,套现还是留资产运营,敢不敢作酒店,商场等;

  3.规划条件(政府对这块地的展望);

  价值好些的土地,政府控规基本已经控住大的方向,容积率、限高、商住比等条件已限制得七七八八,而且作为政府角度,希望有高档酒店、办公、大型商业这些又有政绩又有税收的项目,有个市委书记说,要是光开发住宅,我们还需要你们来开发吗?也有出现,不报酒店,不受理住宅单体报建工作的指示;所到底,政府才是最大的土地开发商。

  4.市场接受度(现实条件);

  现在的开发商越来越不易,拗不过政府,拗不过市场,也拗不过业主;本地市场只接受2万的豪宅,你非得做4万的,只能像汤臣一品慢慢熬。本地的小微企业发展缓慢,你非得做大量的100-200的办公,也是困难。

  最后,主力产品做什么?

  1.根据上述分析,先确定是否留自营资产?自营资产以前的文章分析过,如果靠项目自平衡,顶多能留20%的面积,再多资金就断掉了;自营资产做什么?自持商业产品:酒店、办公、商场、商业街。

  (酒店产品慎用,按其投资成本及运营的状况,加上酒店管理公司的苛刻条件,除非大把钱可以烧,或者公司转型的战略需要,轻易不要碰,干房地产最郁闷莫过于,辛辛苦苦几年,全为拆迁户和酒店打工了)

  2.销售产品:确定商业和住宅的配比。实际情况更多的是拿到政府的商住比,考虑商业要怎么分配,销售商业产品:沿街网点、办公、公寓。住宅没什么悬念,现在产品及配置都太成熟了,定个位、找个对标项目,销售摸摸市场,基本*不离十。

  3.综合体:几年前我们花了半年时间,专项研究各种综合题、旅游综合体、商业综合体、产业综合体等,总结为“1+*模式“,即以一个突出的优势业态,带若干个常规业态的产品;

  二、确定产品配比;

  一般销售提的策划报告里,重要的一环就是产品配比。

  举个例子:10万的项目,容积率2.0,5:5的商住比,全部销售。

  即:5万的住宅+5万商业:

  1. 按容积率基本判断以18层为平均数的住宅;存在以下选择:

  如果商业让出一部分土地(商业容积率调到2.2,住宅1.8),更为舒适,层数以11-18层为主;

  可选配:小高层/花园洋房+高层/别墅+高层(由损益测算和市场接受度联合决定)

  多数配置:常规户型面积区间占60-70%,小户型5-10%,大户型10-20%,超大户型5%;(十份里有八份销售策划报告都是这么给出结论的)

  2.商业:既然是销售,产品相对简单:商铺(沿街网点/商业街)、办公、公寓;

  网点利润最高,优先布置,以面积最大化,低总价为基础,开内街、加连廊,托二楼、多样化都是常见的手法;

  公寓:我们是二线城市,办公类不是特别发达,低总价的公寓,能提高去化速度,主力面积一般在30-40平方,少数边角、顶层户型加大;客户以青年自主和投资客为主:

  卖点一:投资回报率;

  卖点二:销售返租,连锁酒店经营模式;

  卖点三:针对自住型的客户,设计运营上做好充足的服务配套;

  办公:以70-200为主的分户,零售销售速度慢,要做好2-5年销售周期的准备;

  商业销售已大客户为先,低售价打包卖,避免库存积压,以基金和私人大户为主力;大型商场和超市,压价太厉害,不是特殊情况,一般不会与之交易;

  三、找卖点(寻找一切让客户觉得物超所值的点):

  1.大环境优势:

  交通便利性、周边景观资源、周边的商业及生活配套资源等;

  2.小环境优势:

  是否引入城市级配套:美术馆、国学馆;

  是否引入优质生活配套:医院、小学、幼儿园;

  是否自营商业配套;

  是否造景:做不做大规模景观水系,户户临水亦是提高售价的卖点;

  3.单体建造标准:

  确定产品后,我们一般确定找1-2个对标,按集团同类项目标准,结合当地对标项目重新梳理一遍建造标准;先保持一致,再提炼卖点;(当然卖点必须已可成交的售价进行支撑)

  比如门窗:本区域同类竞品别墅项目,均采用铝合金窗,我们也采用,这是保持一致,如果采用铝木复合,这是卖点;

  刚需盘:其他项目南向起居室开2100*1500mm窗,我们做2700*1800也是卖点;

  4.设计方案(平面及立面风格);

  比如花园洋房:电梯入户、采用子母门,加大厨卫空间等;

  开敞阳台赠送面积,凸窗设计,顶层赠送露台或闷顶,一层赠送储藏室,二楼独立入户等;

  在前期这个阶段,开发公司的设计部门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从开发角度,与战略、销售、成本、财务各部门之间无缝对接,把各部门的想法最快速最直接的落到图纸上,出具多种必选方案,探讨实施的可行性。,最终确定出合理的设计方向。

  当开发团队梳理好前期的定位和产品之后,接下来进入总图方案等和设计单位对接的阶段,设计单位接到我们的任务书时,拿到的是开发公司前期一系列的分析和比选出来的结果。如果没有前期这项工作,开发公司及设计单位均会陷入一个痛苦的试错阶段。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