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水库地质安全鉴定报告(1)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0-08-29

  水库地质安全鉴定报告(1)

  ****勘察设计院

  二O** 年 六 月

  证书编号: zzzzzz

  业务范围: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

  发证日期:20**年7月17日

  工程地质--水库安全评价工程

  工程编号: 02-108

  项目名称:湖北省赤壁市**水库安全鉴定工程

  勘察阶段:安全鉴定阶段

  工程技术负责人:****

  审 核 人:*****

  审 定 人:

  总 工 程 师:

  院 长:

  ** 勘 察 设 计 院

  二○**年六月

  1、前 言

  1.1工程概况

  赤壁市**水库位于湖北省赤壁市西部茶庵岭镇**庙村境内,距赤壁市城区约20km,水库拦蓄陆水河左岸支流**港中、上游来水,它与上游驼儿潭水库、蜜蜂水库连接成梯级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供水、发电、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小(一)型水库。坝址以上承雨面积3.0km2,总库容248万m3,有效库容160.6万m3,防洪库容58.5 m3,死库容28.9 m3。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mm左右,水库正常蓄水位100.54m,校核洪水位103.3m,设计洪水位102.45m,水库死水位90.00m。

  **水库交通位置示意图

  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灌溉发电输水管、坝后电站等建筑组成。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103.40m,最大坝高21.00m,坝顶长369.00m,坝顶宽5.0~6.0m。上游临水面坡比1:3~1:2.5,下游背水面坡比为1:2.0,而且大坝在上、下游高程96.00m分别设置一平台,平台宽2m,大坝底宽135.00m。

  溢洪道位于大坝右岸山坳天然垭口处,为开敞式无闸门控制的宽顶堰,堰顶高程100.54m,堰顶净宽15m,最大泄量为150.00m3/s。

  大坝高输水管位于主坝左岸,为混凝土预制园管,进口底高程96m,管径0.6m,管长40m,泄流量0.3 m3/s。

  大坝低输水管位于主坝右岸,为混凝土预制园管,进口底高程90m,管径0.8m,管长70m,泄流量1.1 m3/s。

  1.2水库建设过程及大事记

  **水库

  始建于1965年冬,经两次扩建,到1966年,完成坝高10m,复于1975年,加高5m,坝高达15m。为水库整险加固扩大效益,1978年地区行署批准按坝高21m扩建,改建了溢洪道,增建了发电管和高输水管,工程于1981年春竣工。

  工程兴建过程中,未进行过专门工程地质勘察,坝体右岸坝山结合不好,1966年发生绕坝渗漏,几经翻筑处理,但不彻底。1978年扩建时,对右坝头进行了翻筑,加深了截书墙,大坝内坡增加了粘土铺盖,绕坝渗漏问题有所缓解,并建了坝后式发电站,装机两台,总容量150KW。

  工程运行过程中的主要险情:

  1)南坝段坝后散浸,坝基渗水,坝脚高水位时明显有水渗出。

  2)北坝段(主河槽段)96m高程下游坝坡普遍散浸,右坝肩散浸,并局部集中渗水。

  3)溢洪道两岸强风化层、残坡积层跨塌不断。

  4)坝前迎水面护坡不完善,抗冲能力差,护坡潜在不稳。

  1.3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

  本阶段勘察的目的任务是:

  1)收集区域地质、地震记录及相关工程资料,评价区域地壳稳定性,确定场区地震动参数及地震基本烈度。

  2)复核场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调查岩体风化特性、节理裂隙发育规律,研究岩体完整性、透水性、稳定性及物理力学特性等。

  3)收集、了解大坝施工时的土料场、石料场情况。

  4)了解大坝清基、基础处理情况,分析坝基渗漏原因。

  5)研究坝体物质组成、碾压密实性、透水性、天然状态等特征,评价坝体质量,分析险情产生原因,提出处理意见。

  6)研究溢洪道地质构造、地层岩性,评价边坡及抗冲稳定性。

  7)研究高低发电输水隧洞工程地质条件。

  8)了解大坝除险加固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情况。

  本次勘察除满足安全鉴定设计要求外,主要遵循以下规程规范:

  (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28-99)

  (2)“土工试验规程” (SD128-84)

  (3)“碾压土石坝设计规范” (SL274-20**)

  (4)“水库大坝安全详价导则” (SL258-2000)

  (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287-99)

  1.5勘察过程及完成工作量

  本工程兴建前,未进行过专门工程地质勘察,前期地质资料仅有相关的1:20万区域地质图及区域地质报告。为配合水库大坝等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受业主委托,进行了相应地勘工作。地勘工作主要有地质测绘、地质钻探、险情调查、现场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内业整理、编绘地质报告等。野外地勘工作于20**年4月间完成,内业成果于5月间完成,共完成地勘工作详见工作量统计表。

  石人泉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地质勘探工作量统计表

  表1-1

  工作项目 单 位 数 量

  钻孔及钻探进尺 个/m 8/158.1

  钻孔注水试验 段 16

  钻孔压水试验 段 6

  钻孔标贯试验 次 0

  室内土工试验 常规 件 16

  渗透 件 5

  颗分 件 6

  击实 件 2

  水质分析 件 2

  地质测绘(1:1000) Km2 0.7

  天然建材调查 Km2 4

  本报告采用黄海高程系统,地形图由湖北省赤壁市水利局提供。

  2 、 区域地质概况

  2.1地形地貌

  湖北省赤壁市石人泉水库场区地处幕阜山中高山区与冲洪积岗地过度地带,区内山脉走向近于东西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为典型构造剥蚀堆积地形。区内沟、谷相间,场区西侧为风化剥蚀堆积岗地,地面起伏不平,地面高程78m~90m之间。场区东南侧为中低山区,山顶高程105m~120m。**港自东南流向北西,河谷宽阔,河谷宽深比10:1左右,河谷两岸地形平缓。

  **水库拦蓄**港中、上游来水,最终流入陆水河。**港全长9.5Km,水库枢纽控制流域面积3.0Km2,坝址以上河道长度3.0km。

  2.2地层岩性

  工程场区内出露地层较为简单,场区内分布的主要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志留系中统坟头群(S2fn)

  灰黄色、黄绿色等泥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夹细砂岩,层厚417.00m。

  (2)残坡积土层(Q4e1+d1)

  该层分布在坝址左右岸缓坡地带,呈片状分布,由风化残积粘土和粉质粘土夹碎石构成,层厚1~3m。

  (3)河床冲积层(Q4a1)

  上部由灰色、灰褐色粉质粘土构成,水平层理发育,层厚1~2m,下部为砂卵石,由砾石夹砂石、泥土构成,层厚1~6m。

  2.3区域地质构造及地壳稳定性评价

  场区位于雪峰地盾、汉江坳陷及下扬子台褶皱带的交汇处,跨新华夏系第二构造沉降带的东部边缘。场区主要构造形迹及构造体系有前震旦纪时期形成的北西向构造,中生代时期形成的东西向构造、弧形构造、山字型构造及新华夏系构造等。

  场区及周边地区地质构造单元体位于中生代形成的临湘山字型构造中,该构造以临湘为中心,西起长江西岸的杨林矶,东到陆水水库这一广大地区,为一复杂的扭动构造--临湘山字型构造。山字型构造的前弧展布在杨林山、路口铺、临湘、羊楼司、赵李桥、五洪山一带,弧顶在临湘五里碑。

  临湘向斜以临湘为中心,东西弧形延伸,向斜的核部由志留统黄绿色粉砂质页岩组成,两翼为奥陶--震旦纪及冷家溪群地层。由于断层的破坏,地层出露不全。

  区内断层以走向断层为主,主要断层有:磨盘底断层、茶庵岭断层、鸿鹤岭断层、斯桥--羊楼司断层,它们多断在震旦纪与元古界之间,断层带内为碎裂岩、糜棱岩,具挤压成扁豆状鳞片状。其中文修桥断层长3.5Km、雷家冲断层长4.5Km、磨盘底断层长6Km、茶庵岭断层35Km、鸿鹤岭断层长3.5Km、斯桥--羊楼司断层长25Km,而且茶庵岭断层1954年曾发生4.4级地震,等震线长轴与断层一样。

  场区位于中生代及新生代构造区内,区内褶皱紧闭,构造应力以南北向压应力为主,区内走向断层,规模比较大,而且断层局部挽进期有一定活动性,形成近期历史最新地震,地震震级较底。综上,区内断层均为中生代断层,断层胶结良好,挽近期有一定活动,但规模较小,距场区有一定距离,近期未发现其它活动迹象,资料显示自喜山运动以来,区内断裂活动相对微弱,故认为场区地壳相对基本稳定。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2.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从场区地下水储存、运移介质来看,场区地下水可分为基岩裂隙水及孔隙水两种,现分述如下:

  基岩裂隙水:主要储存在志留系系中统中厚~薄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地表强风带张开性裂隙中,受节理裂隙发育规模、连通性制约,地下水储存空间有限,地下水活动相对较缓慢。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常在山坡、山脚处,以裂隙性泉水流出地表。

  孔隙水:主要储存于第四系残坡积、冲积堆积层中,如左右两岸缓坡及山脚下残坡积堆积体,以及现代河床冲积砂卵石、粉质粘土,堆积体各种孔隙、空隙体积随土类性质变化较大,地下水储量及渗透性也随之变化较大。一般残坡积层、冲积粉质粘土层地下水储量有限,渗透性微弱,冲积砂卵石层中地下水储量较大,地下水运移活跃。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基岩裂隙水多为硫酸根钙、镁型,孔隙水多为重碳酸钙、镁型,地下水水质优良,无污染,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3 、 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3.1 地质概况

  水库区位于东南至北西向河谷中,左、右岸为中低山区,山体宽厚,山顶高程110~120m,山顶浑圆,岸坡平缓。区内山脉走向近于南北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为幕阜山中高山区与冲积岗地过度区余脉。坝址以上主河道长3.0km左右,河床比降为7.0‰,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3.0km2,库区沟谷不发育,植被覆盖率较高。

  库盆及岸坡由志留系中统坟头群泥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组成,现代河床沉积有第四系冲洪积层,下部为砂卵石层,上部为粉质粘土。库岸低洼处常覆盖薄层残破积层,由含砾粉质粘土、粘土构成。

  库区位于荆泉山倒转向斜北翼正常翼,地层产状产状165°∠30°,南翼地层产状产状S、SE倾∠40°~67°,轴线走向NEE70°~80°。核部由二叠系至泥盆系地层构成,翼部由志留系地层构成。

  3.2 工程地质评价

  (1)水库渗漏

  库周山体雄厚,山顶浑圆,地表高程较高,不存在低于水库正常高水位的邻谷,库岸、库底均为相对不透水的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等陆源碎屑岩系列组成,岩体完整,节理裂隙短小闭合、连通性差,岩体透水性微弱,水库不存在渗漏问题。

  (2)库岸稳定

  水库左、右两岸由志留系中统坟头群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等岩性组成岩质岸坡,岩层倾向东南,倾角35°~50°,岩层褶皱构造稍有发育,层序正常,,结合紧密,局部发育少量小规模断层,岩体相对较完整,岩体抗风化性能强较低。

  整个库岸无大规模、连续性的不利结构面组合,岸坡稳定,水库运行多年,水库周边未发现大的崩塌、滑坡等影响库岸稳定的不良地质现象,水库库岸基本稳定。

  (3)水库淤积

  库岸地形坡度较缓,植被覆盖率极高,地层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岩石抗风化性能较差,地表覆盖全新统残坡积层,可供水土流失的陆源碎屑较多。在雨季,地表溪流将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是水库淤积的主要物质来源,但体积不大。

  (4)水库浸没

  库岸岸坡30~40°,多为岩质边坡,残坡积层分布较高,库区不存在浸没问题。

  4、坝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4.1坝基地质概况

  1)地形地貌

  坝址区为中低山及丘陵岗地,河流自东南向北西流入本区,坝址正位于东南向河段上,坝址上游为中低山区,地表坡度约为40°~60°左右,山顶高程110~120m左右。坝址下游为丘陵岗地,地面起伏不平。区内河谷、沟谷宽阔,两岸岸坡平缓,正常蓄水位高程河谷宽350m,河谷宽高比10:1,河谷相对较宽阔。区内中低山区基岩裸露,山顶、缓坡、山脚局部覆盖残坡积层,坝址下游分布厚层残坡积及冲积层。

  2)地质构造

  坝址区位于荆泉山倒转向斜正常翼,正常翼(北翼)地层产状产状165°∠35°,轴线走向NEE70°~80°。

  坝址区出露基岩为志留系中统坟头群中厚~薄层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岩层层序完整,无任何次级褶皱、揉皱发生,岩体呈单斜状。

  右坝肩基岩裸露,坝顶以上坡高10m左右,岩层产状165°∠35°。地质测绘发现右坝肩无任何断层及褶皱发育,发育两组节理及裂隙,描述如下:

  一组:产状45°∠75°,延伸1~2m,闭合状,线密度5~10条/m。

  二组:产状140°∠85°,延伸2~3m,闭合状,线密度5~10条/m。

  岩体发肩两组节理,呈共轭关系,均呈闭合状,延伸长度均小于3m。

  3)地层岩性

  (1)冲洪积层(Q4a1+p1)

  该层分布在现代河床上,由砂卵石组成,组成物质主要为卵石夹砂及冲积泥土,该层厚1.0~6.0m,水库筑坝时,此层未全部清除。

  (2)残坡积土层(Q4d1+el)

  该层分布在左右两岸山坡及山顶,由黄褐色粉质粘土夹碎石块石构成,粉质粘土呈硬塑状,与碎石、块石结合紧密,该层厚1~3m。

  (3)志留系中统坟头群(S2fn)

  该层构成整个场区基底,由中厚层~薄层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构成,该层厚417m。

  4.2 坝址区主要工程地质条件

  1)坝基岩体风化特征及完整性

  坝区出露基岩均为中厚层~薄层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岩石柔弱,抗风化性能较差,经本次地质调查及地质钻探揭示,地表岩石为强风化状,强风化层厚1~1.5m,弱风化层厚4~6m,下部微风化层厚超过10m,本次钻探进入微风化层5~6m,未揭穿此层。

  钻探岩芯采取率与岩体完整性、岩体风化程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有关。强风化带岩芯采取率40~50%之间,RQD指标几乎为零;弱风化带岩芯采取率50~70%之间,RQD指标在20~40%之间;微风化带岩芯采取率80%以上,RQD指标在50%以上。

  2)坝基岩体透水性

  坝基出露基岩为志留系中统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等陆源碎屑等柔性岩体,岩石层理、片理等结构面紧闭,遇水有一定软化作用。经本次地质钻探压水试验揭示,强风化岩体透水率在5~10(lu)之间,弱风化岩体透水率在5(lu)以下,微风化岩体透水率在1(lu)以下。

  3)坝基岩土体强度特征

  本次地质勘察,对场区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未做过多研究,借用场区已有工程已有成果资料,提出以下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供设计使用。

  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表4-1

  项目

  地层 湿密度

  (g/cm3) 干密度

  (g/cm3) 内聚力

  (kPa) 内磨擦角φ

  (º) 允许坡降 渗透系数

  cm/s

  碎石土 1.80 1.41 10 23 0.3 5.0×10-3

  残坡积碎石土 1.95 1.54 30 21 0.45 5.0×10-4

  冲积粉质粘土 1.98 1.58 45 15.0 0.6 1.0×10-6

  砂卵石层 2.02 1.70 35 0.25 1.0×10-2

  岩石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表4-2

  项目

  岩石 风化状态 湿密度

  (KN/m3) 干密度

  (KN/m3) 岩石湿抗压强度MPa 岩石湿弹性模量GPa 与砼间抗剪强度 渗透系数

  cm/s

  泥质粉砂岩 强风化 26.2 25.0 30.0 14 f=0.52 5.5×10-4

  泥质粉砂岩 弱风化 25.1 25.5 20.0 12 f=0.50 1.0×10-4

  泥质粉砂岩 微风化 25.5 24.7 10.0 9 f=0.48 1.0×10-4

  4.3 坝基岩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1)、坝基渗透性评价

  坝基由志留系中统坟头群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构成,岩石为陆源碎屑岩,遇水软化强烈,地表强~弱风化岩层透水率在5(lu)以内,属弱~微透水层范畴,而且随水库运行,岩体进一步软化泥化,节理闭合,岩体透水性将进一步降低。

  经钻孔压水试验揭示,地表弱风化岩体具中等透水特性,岩体透水率在5(lu)以下,微风化岩体透水率在1(lu)以下。

  故认为坝基岩体渗透性微弱、渗流稳定,坝体不存在坝基及坝肩绕坝渗漏问题。

  2)、坝基强度评价

  坝基为志留系中统坟头群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等柔性岩体,岩石单轴湿抗压强度20~30Mpa,地基岩体允许承载力1Mpa左右,岩体虽为柔性岩体,但无明显软弱夹层或孔洞洞穴,岩石软化缓慢,地基岩石不存在压缩变形及大规模沉陷问题,故认为相对于坝体本身应力来讲,坝基岩体强度较高,场区适应性较好。

  3)左、右坝肩稳定性评价

  左坝肩地表覆盖少量薄层残坡积层,由志留系中统泥质粉砂岩构成,山坡倾向北,倾角20°~30°,岩层产状165°∠35°,岩石由隐性节理切割,已成碎裂状,左坝肩共发育两组节理,描述如下:

  J1:走向330°,陡倾角,节理闭合,线密度8条/m。

  J2:走向50°,陡倾角,节理平直、闭合,线密度8条/m。

  以上两组结构面与岩石层理组合,未形成无不利结构面组合,左坝肩岩体稳定。

  右坝肩基岩裸露,同样由志留系中统泥质粉砂岩构成,山坡倾向西南,倾角40°~50°,岩层产状165°∠35°,岩石隐性节理,岩石呈碎裂状,左坝肩共发育两组节理,描述如下:

  一组:产状45°∠75°,延伸1~2m,闭合,线密度5~10条/m。

  二组:产状140°∠85°,延伸2~3m,闭合状,线密度5~10条/m。

  以上两组结构面与岩石层理,未形成无不利结构面组合,右坝肩岩体稳定。

www.pmceO.com 物业经理人网

篇2:水文地质观测工安全操作规程

  水文地质观测工安全操作规程

  一、一般要求

  1、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考试合格,方可上岗。

  2、必须熟悉《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中的有关技术规定,并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中的有关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3、必须经过煤矿安全知识培训,掌握防灾和避灾知识。

  4、必须掌握矿井水文地质的观测、分析方法,以及仪器、仪表的定期检校、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

  5、提交的各类成果资料必须经科长把关审核。水文地质的观测结果应及时复查、核实,确保提供的水文地质资料真实可靠。

  6、严禁在水文地质观测、计算、资料编录、汇总等工作中弄虚作假。

  7、发现重大水害隐患,必须及时汇报。紧急情况应直接向矿调度室或矿有关领导报告,并做好记录。

  8、对小煤矿、老窑、老空积水区的观测,必须有两人以上,严禁单人进行观测。严禁擅自进入通风不良或空顶区域内观测水情。

  二、观测准备

  水文地质观测应根据观测项目,确定观测的内容、目的及观测方法。必须备齐观测工具、专用记录簿,并且统一编号,妥善保管。现场记录应用铅笔填写,以防水浸后造成记录模糊不清。检校观测水位、水压、水量的仪表器具,使之符合精度及安装要求, 备齐原始记录表。地面水文地质调查与观测的内容要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的要求。

  (一)地表水观测

  1、井田范围内及其附近地表水流系统(包括塌陷积水区)的观测站应统一编号。

  2、观测站应建立在地基牢固、观测方便并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并且便于观测。河流、渠道水文站应尽量选择在顺直、稳定、水流集中、便于布设测验设施的河段;堰闸、桥涵等水文站,一般应选在建筑物的下游,避开水流紊动的地方;水库、湖泊、塌陷区水文站,应选在岸坡稳定、水文有代表性且便于观测的地方。所设置的固定观测标尺及测量坐标和标高,每年复测一次,发现有变化应随时补测。

  3、地表水观测时问一般为每月一次,雨季或暴雨后根据需要增加观测次数。

  4、地面水文地质观测按规定的时间同步进行,若达不到同步,则应按顺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5、地表水体的水位观测应使用水位标尺或自计水位计。

  (1)水位标尺读数应读至厘米,记载以米为单位。直接观测读数时,应使视线尽可能地接近水面,读取水面截于水位标尺上最近的一个读数。当水面落到水位标尺零点以下时,使用标尺上取的水面到水位标尺零点的距离为负数。

  (2)在有风浪的情况下,应将波浪的峰顶和谷底在水位标尺所截取的最大和最小值读数都记下来,取其平均值。

  (3)必须保证测得关键地形点的最高洪水位,如发现漏测.立即在断面附近找出两个以上的可靠洪水痕迹,及时测下高度。

  6、使用自计水位观测水位,应定期进行检查和校正。自己按其周期记录形式,每个周期结束时及时更换。

  7、对塌陷积水区和水库,除观测水位外,还应在地形图上积水范围,用求积仪分段计算不同水深的面积,求得塌陷积、水库的总积水量。同时,要根据地形图和地表水面积,预测降水强度下可能汇水量和水位上升情况。

  8、汛期或暴雨后要配合有关部门及时观测地面塌陷。观测项目与地表水调查内容相同。雨季或暴雨后根据需要增加观测次数。

  (二)地下水位观测

  1、井下水文地质观测的作用和任务。

  (1)为矿井建设、采掘、开拓延深、改扩建提供所需的水文资料。

  (2)在采掘过程中进行水害分析、预测、预报和防放水。

  (3)为防治水工程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4)为钻探、注浆堵水提供观测资料。

  2、井下水文地质观测的内容:

  (1)矿井、水平、含水层、煤层、采区和采掘面的涌水量观测。

  (2)井巷及采面的突、涌、淋、渗、滴水点的水量、水质、水温观测。

  (3)井下各类水文地质钻孔、地质孔的水量、水位(压)、水质、水温动态的观测。

  (4)井巷及井下钻孔揭露含水层、导(阻)水断层、陷落柱、裂隙、暗河洞穴、涌砂点等水文地质调查及编录。

  (5)矿井可能的充水通道的水文地质编录。

  (6)定期检查各类防(隔)水煤柱的留设情况。

  3、地下水观测

  (1)井田内的地面水文观测孔、井、泉应应统一编号。

  (2)在使用电极、水位计或自计水位计等器具测量水位时,严禁使用标志不准或滑动的测绳和电线。

  (3)当测绳和电线标记与标准钢尺的l/1000时,应重新标定或更换。水位遥测仪每半年要用测绳实测检校一次。

  (4)每个测点使用固定的测量工具,不随意更换。必须更换时,要用新旧测量工具同时各观测一次,并进行误差改算。

  (5)每次水位观测要进行两次实测和读数,读数读至厘米。以米为单位时,估读至小数点后二位。水位观测取二位平均值为采用值。

  (6)水井或水文钻孔水位观测结束后,必须妥善保护井口装置,切实防止钻孔被破坏和堵塞。

  (7)每年必须进行一次水井和钻孔的深度测量,发现淤堵应提请领导采取清除措施。

  4、地下水动态观测应在下列地段网点进行观测:

  (1)对矿井生产建设有影响的含水层。

  (2)影响矿井充水的地下水集中径流带(构造破碎带)。

  (3)可能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的含水层。

  (4)矿井先期开采的地段。

  (5)在开采过程中水文地质条件可能发生变化的地段。

  (6)人为因素可能对矿井充水有影响的地段。

  (7)井下主要突水点附近或具有突水威胁的地段。

  (8)疏干边界或隔水边处。

  (9)观测点的布置,应尽量利用现有的钻孔、井、泉。观测主要是水位、水温和水质,对泉水还应观测流量。

  5、观测钻孔、井、泉涌水量时,应根据涌水量的大小,分别采用容积法、堰测法、流速仪法、浮标法、流量计(水表)法等不同方法。地表水体和地下水的水位观测只准使用测绳、铅钟(或电极接头)和自计水位计、水位遥测仪等测量工具。

  6、地下水温度的观测,应根据地下水的深度、温度、(孔)口径及要求测量3~5min,读至0.1℃。使用高灵敏测温仪时,需按仪器说明书的要求操作和记录。

  7、矿井涌水量观测。

  (1)一般应分井口、分煤系、分水平、分采区和主要测水点设站观测,观测站进行统一编号。矿井每旬观测1次;受降水影响时,雨季观测次数应适当增加。

  (2)矿井涌水量的观测,应注重观测的连续性和精度,要求容积法、堰测法、流速仪法或其他先进的测水方法。测量仪器要定期校验,以减少人为误差。

  8、用流速仪测定涌水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水流速度、水深状况,选择不同型号的流速仪。

  (2)流速仪一般应每年校正一次,并重新标定流速参数。

  (3)测流速时断面的位置应选择在河流(水沟)平直、河底比较平坦、水流平稳的地段。根据河段(水沟)实际情况布置测速垂线,然后在各测线断面上实测数点的点流速,取其平均值即为测线断面的平均流速。

  (4)流速测定时,首先应确定流速垂线的数目,一般是根据河流(水沟)的宽度及断面的形状而定。在流速有很大变化的转折点处必须测定流速。

  9、在特殊条件下,如需采用浮标法测定涌水量时应符合下列条件和要求:

  (1)在难以使用流速仪或缺少测速仪器的情况下采用。

  (2)浮标法的实测断面应选在顺直且比较规则的地段,其长度为井下水沟宽的5~10倍。水沟水流应均匀平稳,无旋涡及回流,无阻碍水流的杂物等。

  (3)实测时按下述程序进行:

  a.选定实测地段后,按相等距离布设2~3个断面,既上断面、基断面(中断面)、下断面。

  b.对每个断面进行横断面测量,水深点距应为0.3~1.0m,并用坐标纸绘出横断面图。井下水沟横断面测量水深不得少于3个点。

  c.根据实测地段水的深浅选择浮标种类,从上游断面以上5~20m处投放,求出流速。

  d.浮标可采用水面浮标及浮游浮标。井下可用木片、乒乓球、纸片等代替水面浮标。

  10、井巷水文地质素描。

  (1)井下钻孔揭露含水层时,要确定含水层的层位、名称,详细观测、记录含水层的产状、厚度、岩性、成分、颜色、构造、裂隙和岩溶发育情况,揭露点的位置、坐标、标高、出水形式、涌水量及水温等,并采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必要时应进行水中环境同位素比值及特殊元素的测定。

  (2)井筒或穿层石门揭露中等以上含水层时,要绘出四壁或顶帮底三面1:1000~1:500的展开图,应较全面地反映含水层及顶底板的地质特征,岩溶、导水裂隙及有意义的构造等在空间的展布情况。绘制展开图时,两壁应采用同一起点、同一方位、同一坡度的观测基线。

  (3)观测岩溶时,要注意其形态、方位、大小、所处标高和岩石层位及其与断层裂隙和上下层的关系,有无充填物及充填物成分和充水状况。

  (4)绘制岩溶素描图或进行实测编录的步骤:

  a.确定实测范围及方向,说明岩溶赋存的地点及相应的坐标、标高,确定素描图的比例尺。

  b.进行实测描绘,整理清楚绘制成图。

  c.重点地段的岩溶形态除进行实测素描外,应摄影或录像记录。

  (5)观测含水裂隙时,较密集裂隙可取l~2m的范围内进行观测。应测定其产状、长度、宽度、数量、形状、尖灭情况,并选择地段,测定岩石的裂隙率,观测充填程度及充填物,观测地下水活动的痕迹,绘制裂隙玫瑰图,测定面积。

  11、井下突、淋、滴、渗水点的观测。

  (1)观测出水时间(年、月、日、时、分)。

  (2)观测出水地点,以巷道最近的导线点控制其位置,以便算出准确坐标、标高。将突、涌水点填绘在充水性图上。

  (3)观测出水层位岩层厚度、岩层岩性、岩溶裂隙发育情况,出水形式,出水点顶底板围岩力的显现变化情况。

  (4)观测出水点水的颜色、温度、透明度、口感气味等物质性质,并进行水质分析。

  (5)观测周围出水点和观测孔的水量水位(水压)变化情况,判断出水水源及影响范围。

  (6)对井下新揭露的出水点,在涌水量尚未稳定和尚未掌握其变化规律的情况下,应根据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突水量大小设定观测时间,一般情况下可按照以下要求进行观测:

  (a)对小突水点(<60m3/h),突水量每天观测1次,并观测临近出水点的动态变化。

  (b)对中等突水点(60~600m3/h),突水量每8h观测1次,并对附近钻孔水位及临近出水点的动态变化每天观测1次。

  (c)对大突水点(600~1800m3/h),突水量每2h观测1次,地面钻孔每12h观测1次,对临近矿井进行水位、水量观测,及时掌握地下动态,判断突水水源及变化。

  (d)对特大突水点及溃入性涌水(≥1800m3/h),在未查明突水原因前,应每隔1~2h观测一次,以后可适当延长观测间隔时间。涌水量稳定后,可按井下正常观测时间观测。

  12、当采掘工作面上方影响内有地表水体、富含水层、穿过与富含水层相连通的构造断裂带或接近老窑积水区时,应每天观测充水情况,掌握水量变化。

  13、井下水文观测孔要观测疏水降压(疏放老空水)钻孔涌水量、水压,在涌水量、水压稳定前,应每小时观测1~2h次。涌水量水压基本稳定后,按正常观测要求进行。

  14、在开采受地下水威胁的煤层时,所揭露的断层在其出水或有出水征兆时应记明断层的位置,确定其坐标、标高。并观测断层的产状落差,断层带的宽度及其力学性质,断层两盘含水层的岩性、厚度、破碎程度、顶底板承受的水头压力,断层带充填物的成分及胶结程度。判断其含水性、导水性及隔水性。观测出水情况、出水方式和出水部位,测定其出水量,并观测变化趋势。观测水的物理性质(温度、颜色、气味等)必要时取样进行水质分析或环境同位素比值的测定。

  15、对井下揭露的出水或有出水征兆的小型褶曲构造的观测。

  (1)观测褶曲的产状及力学性质。记录观测点位置,观测其坐标、标高。

  (2)观测裂隙的产状、发育程度及充填情况。

  (3)观测出水状况、出水方式和出水部位,测定水量。

  (4)观测水的物理性质(温度、颜色、气味等),并取样进行全分析,必要时应测定环境同位素比值。

  16、井下探到或揭露陷落拄的观测。

  (1)观测陷落柱的(坐标及标高),尽量圈定其范围。

  (2)详细观测陷落柱内充填物的岩性、胶结程度、柱体周边围岩裂隙发育情况等。

  (3)涌水的陷落柱要测定涌水量,并要取水样做水质分析。

  (4)必要时要取样进行特殊项目分析,判断涌水水源。

  (5)有钻孔探到陷落柱时,要做出钻孔柱状图或剖面图。孔内如有出水现象,则要测定水量、水压、水温等。

  17、对矿(井)范围内的小煤矿(包括已关停的小煤矿)及老空积水区的水文地质调查。

  (1)调查井口坐标、标高、井深和到达煤岩层位。

  (2)调查小煤矿、老窑的开采时间及范围、充水特征、出水点、老空充水区、充水巷道的位置,开采的上下限、涌水量及排水设施等。

  (3)调查小煤矿是否越界开采、是否向矿井排放水、与矿井之间是否有完整的防隔水煤柱、是否有因小煤矿开采而引起危害矿井的可能充水因素等情况。

  (4)小煤矿开采结束后,要收集报废井筒的封闭日期、封填材料及深度等资料。

  18、放水实验与连通实验中的观测。

  (1)放水实验中井上下观测点的水位、水压、水量的观测,要严格按照设计所规定的时间和使用经过校测的量具、仪表进行操作。

  (2)放水实验期间的井上、下水文动态观测,必须按设计规定的时间同步进行。

  (3)放水实验中的水位恢复观测。放水实验结束时要按设计规定时间和次序关闭水门,观测其水位、水压直至稳定。

  (4)放水实验开始前,必须按设计规定进行观测孔水位、出水点水量、相关井巷涌水量背景值等观测。放水开始后,应每天填绘水位、水量历时曲线图等。

  (5)连通实验中,取用无毒无污染的示踪剂投放、水样采集,必须严格按连通实验设计进行操作。

  19、矿井水文地质资料的采集,要保持完整性、统一性,必须核实描述现场的水文地质特征,并注明观测时间、地点和观测者姓名。

  20、对井下的涌(突)水点,必须跟踪观测。掌握其动态特征,并及时收集邻近区域的水文地质资料。

  21、如发现突水预兆,立即向调度室和领导报告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酿成大的灾害。

  22、井下水文钻孔进行水量、水位、水压观测应注意:

  (1)测压用的压力表要校验合格、反应灵敏最好用专用的高精度压力表或高精度压力表传感器进行观测,并根据孔口标高及时换算出水位标高。

  (2)钻孔在钻进过程中,应记录初见涌水的孔深、水量、水位(压)等,且每进5~10m或按设计要求测定水量、水压水位。发现水量突变时,应停钻测算深度和进行水量观测。

  23、原始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并记录在专门的水文地质原始记录簿上。每次观测必须记录观测的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姓名。记录簿应统一编号,妥善保存,不得缺页、破损认真完成观测结果的计算、校对、分析工作,及时填写各类台帐、图纸资料。

  四、收尾工作

  1、原始资料整理。

  (1)必须使用专用的记录本填写水文地质观测试验记录、并分页编码,附必要的草图,写明观测地点、日期、观测者姓名、使用仪器及编号。

  (2)必须同时记录影响观测实验资料精度、质量的各种因素和主要原因,供分析资料时参考。

  (3)每项测试所用记录本要按时间顺序进行编号,注明目录索引后,归档保存。

  (4)测试资料应在当天进行计算整理,并将计算结果和计算公式填写在专用台帐上。原始资料的计算,必须由两人对算复核,发现问题要及时核实或补测。

  (5)填写各类台帐、图表和成果表时,必须使用钢笔或碳素笔,要求字迹工整、图文清晰、数据准确,影响观测资料精度的各种因素也应同时填写在备注栏内。

  2、填写各类水文地质观测台帐。

  (1)矿井涌水量观测成果台帐

  (2)气象资料台帐

  (3)地表水文观测成果台帐

  (4)钻孔水位、井泉动态观测成果及河流渗漏台帐

  (5)抽(放)水试验成果台帐

  (6)矿井突水点台帐

  (7)井田地质钻孔综合成果台帐

  (8)井下水文地质钻孔成果台帐

  (9)水源水质受污染观测资料台帐

  (10)水质分析成果台帐

  (11)水源井(孔)资料台帐

  (12)封孔不良钻孔资料台帐

  (13)矿井和周边煤矿采空区相关资料台帐

  (14)水闸门(墙)观测资料台帐

  (15)矿井、采区、工作面排水系统台帐

  (16)井下超前探测基础台帐

  (17)其他专门项目台帐

  3、填绘各类水文地质图纸

  (1)矿井充水性图

  (2)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3)综合水文地质图

  水文地质观测工操作规程

  发布人:煤矿安全网 浏览: 1371 发布时间: 20**-09-27 稿件来源:煤矿安全网

  (4)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5)水文地质剖面图

  (6)主要含水层等水位线图

  (7)矿井排水系统图

  4、每一种成果表或台帐、图表填写后必须进行校对。

  5、资料分析及归档保管。

  水文地质工应如实向科长汇报当天观测的情况,当天的资料必须及时整理并妥善保管。图纸、资料不得随便携带到公共场所,不得私自向外单位提供图纸、资料。所有整理好的资料、图纸必须及时上缴归档,防止丢失、泄密。

篇3:机关单位档案鉴定与销毁制度

  机关单位档案鉴定与销毁制度

  1、由局领导和有关处室负责人组成机关档案鉴定小组,负责对本机关档案的鉴定和销毁工作;

  2、档案鉴定小组定期对保存到期的档案进行鉴定,提出处理意见;

  3、销毁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须由综合档案室提出初步意见,经机关档案鉴定小组审定,登记造册,分管领导批准后,由二人以上在指定地点监销,并在销毁清册上签字。

  档案保管制度

  1、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档案人员必须切实保护、保管好;

  2、建立全宗卷,做好立卷说明、分类方案、销毁清册、检查记录、全宗介绍等工作;

  3、利用现有的设备,改善库房保管条件,保持库房适宜的温湿度,并做好记录;

  4、对已破损和褪色的档案,及时进行修补和抢救工作,维护档案的完整性;

  5、各级档案人员必须做好“六防”(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光、防鼠)、“三无”(无丢失、无霉变、无差错)工作。

篇4:职业病诊断鉴定办公室工作制度

  职业病诊断鉴定办公室工作制度

  (1)职业病诊断鉴定办公室工作制度

  (1)广州市卫生局成立本市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市职业病诊断鉴定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报省职业病诊断鉴定办公室备案。

  (2)广州市职业病诊断鉴定办公室是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职业病诊断鉴定日常性工作的常设办事机构,职责包括:

  ①接受当事人申请;

  ②组织当事人抽取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专家;

  ③承办与鉴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

  ④管理鉴定档案;

  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其他有关鉴定的工作。

  (3)广州市职业病诊断鉴定办公室承担辖区内职业病诊断争议的首次鉴定。

  (4)广州市职业病诊断鉴定办公室组织职业病诊断鉴定时,应在省设立的职业病诊断鉴定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组成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

  (5)广州市职业病诊断鉴定办公室组织职业病诊断鉴定时应严格根据广东省卫生厅制订的《广东省职业病诊断鉴定管理规定》及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流程记录,文书办理职业病诊断鉴定事务。

  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人员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1)应遵循职业道德和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

  (2)严禁行为:

  2.1严禁收受或索取当事人的钱财品

  2.2不得将鉴定结论以个人名义通知当事人

  2.3不得干预职业病诊断鉴定活动

  2.4不得对当事人发表与结论不同的意见,或泄漏讨论情况

  (3)回避制度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3.1是近亲属的

  3.2有利害关系的

  3.3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

  (2)职业病诊断鉴定办公室工作程序

  1.目的

  为了规范本市职业病诊断工作,保证职业病诊断公平、公正、准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工作程序。

  2.适用范围

  凡在本市职业病防治院内从事的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均应遵循本程序 。

  3、工作程序

  3.1申请职业病诊断鉴定材料

  3.2职业病诊断鉴定材料审核

  3.3发出受理通知书

  3.4抽取职业病诊断鉴定专家

  3.5推举产生鉴定委员会主任

  3.6职业病鉴定办公室向鉴定委员会移交有关材料

  3.7职业病诊断鉴定

  3.8草拟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初稿、鉴定委员会主任审核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初稿、鉴定办公室审核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初稿)并编号、鉴定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审核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初稿)并签发、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修订

  3.9鉴定委员会向职业病鉴定办公室移交有关材料

  3.10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盖章

  3.11职业病诊断鉴定书送达

  3.12资料整理、归档

篇5:职业学院档案鉴定销毁制度

  职业学院档案鉴定销毁制度

  一、鉴定的组织工作。鉴定工作小组由学院主管档案的院长、院办主任以及档案管理人员组成,直接对档案进行鉴定。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定期对档案提出处理方案。

  二、明确档案保管期限的原则要求。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单位对文件材料的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的程序,档案保存期限分为永久、长期(十六年至五十年)、短期(十五年以下)三种。要求鉴定工作人员逐页审查文件材料逾期案卷,防止草率从事。

  三、档案销毁工作程序。需要销毁的文件材料,由档案管理人员列出清单,经小组鉴定,主管领导审核批准方能进行销毁。销毁时必须指定两位监销人与经销人共同负责,并在销毁清单上签名。

  四、销毁清单要统一编号归档。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