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活动方案 导航

中学课程结构优化实施方案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2-05-14

  达明中学课程结构优化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精神,根据高中新课程的目标和宗旨,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盐城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依据,以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为核心,逐步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为主,加强高中新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和完善适应于课程改革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需要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丰富我校“有效+特色,高质+特长”的办学特色的内涵和外延,为我校创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1、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教师全面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引导教师建立科学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开齐开足课程,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师资现状,开设校本课程,以适应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充分结合我校特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既承认差别,又为学生自主选择创造条件。既注重弘扬科学精神、介绍现代信息,又注重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继承优秀传统。

  4、逐步改进课程评价,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6、以我校在实践中形成的三大教学策略(面向全体,个性发展;学法指导;单元章节过关)为基础,继续加强相关课题研究,力争取得具有较大影响的成果。

  三、具体措施

  1、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将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实验教材培训等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

  (2)以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以此作为校本培训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2、创建高效课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学校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规范。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符合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刚性要求,体现新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能够开设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选修课,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社会等课程资源。

  (2)高度重视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技术课程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造力,加强技术与社会和科学之间的联系。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和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保障学生活动安全。

  (3)按照新课程理念和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规范、高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3、规范教学常规,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1)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督促教师教学环节落实到位。

  (2)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新课程顺利实施。

  4、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用好教材、报刊、网络等素材性课程资源,发掘社区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

  (2)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5、探索评价机制改革,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1)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构建发展性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

  (2)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发挥评价对新课程实施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实施新课程的良好氛围。

  四、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20**年3月-20**年7月)

  (1)启动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制订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以及一系列配套的操作性制度。

  (2)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规划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3)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技术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探索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4)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学生成长档案管理的研究与实施,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第二阶段(20**年9月-20**年7月)

  (1)完善新课程改革方案。

  (2)扩大计算机信息化与学科整合的课程范围。

  (3)每门学科开发1-2门校本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初步构建有学校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框架。

  3、第三阶段(20**年9月-20**年2月)

  全面总结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广泛开展交流,形成有影响的课改成果。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

  达明中学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www.pmceO.com 物业经理人网

篇2:实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河运实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是每个高中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它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开设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要求学生全员、全过程参加研究性学习课程。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本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从选题、设计、研究、实践至结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力求让学生通过这一实践培养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生主题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组织、支持、指导和考评的作用,目的在于调动所有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创造力。

  2.问题性原则。

  本课程通常不是提供一篇教材,让学生阅读、理解、记忆、掌握,而是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引向实际,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沿着发现问题、选择问题、探索问题最后到解决问题的轨迹进行研究,不仅使解决问题有所突破和创新,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前瞻性原则。

  本课程不仅在指导思想上突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亲自进行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支撑,而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前沿性、尖端性的命题,从而促使学生在一定的制高点上学习、思考和探究问题。

  4.开放性原则。

  本课程在学习研究专题的确定、研究过程的操作、研究方法的运用、聘请专家的选择、结果的表达以及研究时间、地点的安排等方面,均有相当大的灵活性,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为学习者、指导者潜能的发挥留有充分的余地。同时该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一种开放性思维。在课题研究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每一个问题由于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其结果会有很大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已不可能。因此学生没有了思想的束缚,完全可以在自己负责的研究领域中任思绪自由驰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5.整体性原则。

  本课程以现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为重点,鼓励学生尝试打开各学科知识之间的通道,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分析、综合、交流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与资料的能力,自主地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力量的社会实践能力。

  同时,本课程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的整合协调,特别是对学校师资力量的组织和协调。

  6.社会性原则。

  本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课题。同时,注意开发社区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和充实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教师的力量。

  7.实践性原则。

  本课程注意到学生在积累和综合各类间接经验的同时,注重为学生提供直接经验,并在探究性实践中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习能力,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机会。

  8.全程性原则。

  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重视全程管理。以学生主题研究性学习过程为基本线索,从选题到设计到实施研究,最后到结题都注意把握学生研究情况,跟踪分析,及时指导,最后进行考核评价并给予学分。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操作要则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进入问题情景阶段、实验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具体实施的流程图如下:

  总结经验,表彰先进,评定学分

  成果答辩,年级报告会

  整理分析,撰写报告

  科普辅导,动员布置

  指导选题,初拟方案

  班级交流,教师初审

  组建小组,制定方案

  开题报告,方案评审

  实施研究,教师监控

  中期报告,示范指导

  以上三个阶段原则上都应以课内、课外相结合完成。一般第一和第三阶段侧重在课堂上完成,而第二阶段侧重在课余完成,所用时间根据研究的课题和研究进程,采用分散、连续的常规性安排和临时性调整相结合。各阶段具体实施要求如下:

  1.动员布置,提高认识。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学习教育部关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统一认识,组织校内各方面的师资力量,协调行动。

  第二,分年级进行动员,讲明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和实施方法,以调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诱发探究动机。

  第三,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来校作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辅导报告,使学生基本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程序、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2.指导选题,确定课题。

  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建议,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思考意向以及就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提出课题。教师从学生选题、立题到设计予以开拓性指导,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在此过程中可体现学生知识储存和掌握社会发展背景的程度。

  3.班级交流,教师初审。

  研究课程的名称在班级交流,并由校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指导小组教师进行初审,要求是:课题名称思路切合实际并且无明显的科学性错误。教师初审时可对课题的确定性的含义从科学性、实践性、逻辑性、可行性等角度提出商榷性建议。

  4.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

  经过班级交流、教师初审后,学生自己协商后做出选择,并自由结合组成课题组。课题组的建构必须坚持学生自主性原则,教师在人员安排上应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提出改动或补充建议。

  研究方案应包括对课题内涵的界定、研究依据、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特点与突破点、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研究过程与步骤以及课题组成员和顾问、指导教师等,学校可通过颁发“研究方案”,以此为导向,帮助学生整理研究思路;同时也可就具体内容如内涵界定、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等一些主要问题的研究和论文的撰写,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指导,当然也可由学生自主邀请校外专家进行指导。

  5.开题报告、方案论证和评审。

  首先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开题报告会,相互交流、切磋、启发。在此基础上可由学生推荐出3-4份较为优秀的方案即具有超前性、清晰性、实践性、可行性等特点的方案参加全年级开题报告暨评审会。年级主持的开题报告暨评审会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年级组可聘请校内外专家组成“专家小组”参加论证和评审会。专家评审主要依据“课题设计方案评审表”的细目进行课题论证、评审,最后由专家小组对各小组研究方案写出评定意见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6.实施研究,教师调控管理。

  学生个人或小组在研究方案通过后即开始运作,利用可能的时间、空间,在校内外按课题要求运用搜集和整理资料、参观调查、实地考查、实验、电脑信息的搜集与储存、聘请校内外顾问和指导教师讲座等手段。在此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通过各组填写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研究管理、评价量表,及时掌握研究情况,并在研究进程上予以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教师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给予指导。

  7.中期小结,示范指导。

  在课题研究的中期,要求各课题小组填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表,同时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得较好的几个小组举行中期报告会,总结经验,示范指导,推动全局。

  8.整理资料,分析研讨,撰写报告。

  各小组(或个人)经过课题研究,在通过多种手段获取大量的文字信息资料、电子信息资料以及实验中所得数据的基础上,必须依据课题方案,对所获信息进行筛选、归类、综合、分析、提炼,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升华为某些结论或研制为某种成品。据此,各小组或个人撰写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

  应该说,这是整个研究的关键环节,教师(含校外指导教师)工作须深入细致,不仅在具体科学知识方面进行指导,而且在科学精神和态度、资料整理和加工、思维程序和方法乃至成果表达、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指导。

  9.研究成果答辩,组织年级报告会。

  学生最终的研究成果需在班内进行成果答辩,在此基础上由班级推荐向全年级学生、教师和家长举行研究报告会,也可由同类型课题研究组织交流和讨论,使彼此间的认知和思维相互撞击,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知识领域更加开拓,科学精神得到启迪,思维空间更加激活,探究热情得到增强,情感体验得到提升。应该说,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

  10.总结经验,表彰先进,评定学分。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必修课之一,必须对每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和成绩予以评定,以学分形式予以激励;同时就研究性课程开展情况予以总结,对成绩较为突出的小组、个人以及指导老师和校外顾问予以表彰和奖励。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开设方案

  年段项目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

  课程进程设计:

  注重对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观察,学会选题、立题,开展初步研究

  围绕某一领域的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掌握开展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引导学生按个人发展方向进行综合研究

  课程内容设计:

  侧重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

  注重社会领域、自然领域的问题

  综合问题的研究与学习

  课程达成目标:

  感知基本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科学研究方法,适应研究性学习

  能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具有较强的问题探究能力

  具备开展综合性问题的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程研究方式:

  以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为主

  以实验研究法、思辩研究法为主

  以假设论证,构建模型的研究方法为主。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

  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征来看,其教学不可能按某一固定的模式进行,根据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总结概括出了基于实验法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基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法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基于学生实验的研究性学习基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的研究性学习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

篇3:解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解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第八次课程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出现以下特点:加强课程综合性,软化学科界限,重视跨学科的整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进行探索及体验学习。于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运而生。

  2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结构”部分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是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是新的教育教学观、课程价值观在课程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对于有效改善中小学课程结构,丰富课程类型,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观、课程观的更新,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我校作为省知名实验小学,历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宗旨,具有“轻负担、高质量、五育和谐”的办学特色。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需求,将在3-6年级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紧密结合我校学生特点,我市人文、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实际,借助社区为网,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全面铺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工作。

  二、指导思想

  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这一理念及创建一流学校的信念,我校积极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与实践中去,在全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我们努力打破学校的封闭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培养作为一个社会人、现代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让教师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贯彻新课程标准,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扎实开展实践活动,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努力形成学校特色。

  三、实施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是:

  (一)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

  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二)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认识社会资源,并能有效运用

  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体会参与社区服务的意义

  (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注重生活卫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

  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

  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

  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

  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

  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实施理念

  (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五、实施构想

  1.健全组织务实管理

  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校长室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整体工作,教务处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并协同教科室负责培训、鉴定教师的工作、课程的组织与落实,课程研究的资料积累和档案管理工作。政教处、大队部围绕《小学社会实践的深化研究》国家级子课题要求,认真制订好实施方案,开展活动。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活动组,以年级为单位,加强合作与研讨。各年级组教师认真制订“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在此基础上,各年级组应加强平时的研讨,每周开展集体备课,研究年级主题活动方案的制订、活动资源的开发、活动过程的组织、活动成果的展示等。

  配备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在具体活动中实施协同教学。全校各学科教师都应承担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任务,按学科性质和学校课程安排,落实到人、到班,但考虑到一些综合课题研究的进程,也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的协调下进行弹性安排。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z

  副组长:z

  成员:z

  中心活动组成员:年级组长、班主任、艺术自然等学科教师。

  (综合实践课程管理网络图)

  2.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也是课改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首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理论,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评价及管理。

  3.保证时间开足课程

  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

  学校为了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确保3-6年级平均每周3课时排进课表,采取弹性课时制,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或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学校在保证基本课时(每周3课时)总数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弹性的时空环境,允许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个体有不同的学习进度,保证活动的连续性、长期性。同时注意开发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充分的展开。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学校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由学生自己协商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小学生的组合。各人独立进行的活动与探究也可以。

  4.多元开发努力探索

  学校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这三条综合实践活动线索,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这四个指定领域,与班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节日活动以及学校的德育活动、某些传统活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相融合,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学科课程和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和校外资源(六个“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市交巡警一大队、市东辛乳业有限公司海南分场、市消防支队、市中级法院刑一庭、市双宝乳业有限公司、市农科所,一个“校外德育实践基地”:路南街道办事处贾玮社区,一个市德育活动基地),确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如下:

  三、四年级:主题了解自我、了解自然、了解社会。

  (1)“海连中路少年交警”:20**年学校成立了“解放路小学海连中路少年交警队”,这是z市第一支少年交警队。队员们在学生中宣传交通法则,积极协助交巡警叔叔维持学校门前的海连中路交通秩序,营造知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小交警们为港城建设增光添彩。

  (2)“生日,我是这样度过的”:通过调查请客人数、整个生日的消费额等,再通过网络调查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过生日的情况,在自主探究、比较中形成合理消费的意识。

  (3)选题有水生植物调查,爱的天使在行动,参观图书馆,过个中国年,争当文明小住户,制作书签,走进田野,养金鱼,课件十分钟等

  五、六年级:主题为亲近社会,发展自我,探索自然

  (1)“学校的午餐”:学校中午就餐的学生很多,针对就餐情况组织学生调查、采访、分析学校午餐菜谱,绘制统计表,配置合理菜谱。

  (2)“红领巾书市”:学生通过相互交换、买卖家中闲置的书籍,学会了选择、掌握一定的销售技巧,分析、应变能力,体验了成功。活动所得,学校有目的的组织献爱心活动,捐助给贫困生和希望工程,升华活动的主题。

  (3)“亲历生活尝试成功亲近自然和谐发展”:以宿城和连岛这两个教育基地,因地制宜,安排活动的内容。通过生活技能培训和家政训练,来提高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通过生态调查和渔家风景调查,将劳动与社会实践整合;通过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磨练学生的意志。

  (4)“关心校园呵护绿色”:调查学校的绿色植物,研究植物的名称、对环境的作用以及保护的措施。

  (5)“争做环保小卫士”:进行环境污染情况调查,研究整治环境的举措与建议。

  (6)“走进乡村”:在几个农忙时间,组织学生走进田头,亲自实践,由此懂得一些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体会到农民的辛苦。

  (7)“苗苗菜圃”:学校开发一块绿地,由大队委为主要成员,吸收种植爱好者组成研究小组,进行农作物的研究。同时他们积极和农科所联系,让专家从科学种植的角度指导学生实践。

  (8)“小小星座我的家”:学校拥有全套的闭路电视及广播系统,组织学生分批、分期制作电视节目和广播内容,每周三播出,所有节目全由学生自主选材、供稿、摄像、剪辑、录音、后期制作以及主持。

  (9)“探究性研读”:结合家乡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研读了长篇小说《西游记》,自主开展了活动。

  (10)“走进社区爱心行动”:学校在贾圩社区“成立红领巾书社”,“认养红领巾绿地”,“开辟红领巾报栏”,“建立红领巾助残养老小分队”,各年级自主选择主题,切实开展活动,以此增强学生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关心和支持社区建设。

  (11)“创新与设计”:学生自主进行科技小发明、小创造的探究,如废纸的利用、巧用易拉罐、酒瓶的妙用、碎木块的利用等。

  (12)“科技与生活”:结合社会、科学课的有关内容,联系身边的生活,开展活动。

  (13)“小小艺术家”:结合学校及班级的兴趣小组活动,从美术、音乐、

  (14)“我是妈妈好帮手”:五一前,学校举办“家务小能手比赛”,分年级由学生自主确定内容(穿衣服、钉纽扣、包饺子、做冷盘、摘菜等),学生通过探究、掌握、操作,形成了能力,培养了习惯。

  (15)“快乐童话节”:通过征文、绘画、讲故事、编排童话剧、布置教室等活动方式,促进分工合作,学会咨询,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16)“学雷锋活动”:学生自主设计学雷锋行动方案,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感受雷锋精神的实质,以此培养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

  这些活动按两种类型设计:一类是短线活动,即利用一次集中活动时间(或2-3课时)基本可以完成的活动;一类是长线活动,即需要多次活动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把长、短线活动穿插结合,灵活安排。

  各年级、各班根据学校提供的主课题外,再依据实际,指导学生自主开发活动子主题,制定活动方案,综合开展活动。

  5.重视评价强调过程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主要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几种评价方法,最终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结果,分年级给出每个学生的学分与等级。

  学生自评主要根据自己所在年级评价重点的不同,就学校或教师所给出的几项指标对自己做出中肯的评价;小组互评主要是参评的同学真实客观地对小组中其他的同学给予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结合各年级评价的重点来进行;家长评价是家长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的评价;教师评价是教师按照有关的要求与项目,结合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结果,给学生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要以激励评价为主。

  (2)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评价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所研究的主题,采取多样的、有趣味的评价方式。行为观察记录:对学生一学期来每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习惯、活动情况、活动能力等进行及时的评价与记录;成长记录袋评价。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袋内有学生研究的主题、活动记录、活动日记、调查报告、项目作业、个人作品等参加活动的过程性记录和成果,还有学生、教师、家长给予的评价。

  (3)评价形式的趣味化。对于学生评价,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如大红花、大拇指、笑脸等;通过作业本、家校联系卡、学生评语卡等,用富有激励性和指导性的评语;将学生好的作品展示在教室内外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园地里;请学生展示方法、技能等。

  六、实施步骤

  1.准备、尝试阶段:20**年1月--20**年12月

  (1)制定并完善《解放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行动方案》。

  (2)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3)分层次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做好教师培训;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理解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4)召开课题中心组成员会议,确定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课程内容。

  (5)成立、落实社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2、实施、改进阶段:20**年1月~20**年12月

  (1)分年级段按计划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边计划,边论证;边学习,边实施;边研究,边小结。

  (3)在实施过程中组织教师动态培训,外出参观学习。

  3、完成、总结阶段:20**年1月~20**年12月

  (1)总结、交流。

  (2)评选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分子(师生)。

篇4:解小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解小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凸显学校特色飞扬学生个性

  一、课程定位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设置依据

  1.政策依据,国家教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的课程方案》是我们目前开设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

  2.我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以德育德,以能育能,师生和谐发展”,精心营造“纯真、健康、和谐、阳光”的理想育人氛围,培养个性飞扬、身心健康的小公民,让每个解放路小学学生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3.学生需求的评估:我校早在20**、20**年设计了2套问卷并对其进行了分析,通过问卷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写出调研报告。结果发现,我校学生的需要具有相当的一致性,按需要程度排列主要集中在这样几方面:快乐的学习、健康的体魄、全面的素质。我们曾在不同年级段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学校开设校本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需求,最大程度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也需要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来保障。

  4.评估学校的课程资源。我校各种专业教室齐全,校园环境优美,尤其是修建了天籁楼,设备设施齐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场所,我校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美术教师郭守其、程肖、何建强是知名美术家,美术教学在我市有着重要影响。宽带网的建设,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了信息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指导思想

  促使学生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的、主动的、有个性地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为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实行开放性的办学模式,丰富和发展学校办学的内涵,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让个体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均衡地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公民素质,陶冶人的情操,培养有较强适应力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实行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发展目标,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学校管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为总体目标。

  学生方面:1.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尤其是艺术方面)素养和能力,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长,努力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2.通过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的热爱之情;3.通过校本教材系列实践活动的开设,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大胆创造,塑造健康身心,丰富孩子们的人生实践,锻炼孩子们适应生活的能力,使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4.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教师方面: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拓展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转变教学行为,增强课程意识;2.提高科研能力、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学校方面: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2.培养个性张扬的多元化人才:3.为社会提供一个进行高雅艺术教育的场所。

  五、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1.需要与实效相整合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既要遵循课程开发规律,又要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

  2.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增强课程对社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同时还应使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实现内容的综合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综合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选择、创新的权利。

  3.自主与自愿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4.灵活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六、课程结构与内容

  校本课程的设置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是与课堂学科教学课程并存的重要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教育必须渗透于各科教学中。

  1.课程结构设置

  (1)儿童画:通过开设儿童画课程,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并能运用美术知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实现美术素质的早期开发,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泥塑:通过开设泥塑课程,让学生从小学泥塑,可以促进这一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学生在这种广泛的文化情境学习和拓展特长,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情操,融实践性、趣味性、创作性为一体的泥塑,不受年龄限制,入门容易,学生能很快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在泥塑的创作过程中,更自由的、更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力和表现力。同时,泥塑立体造型的表达,更有利于学生的艺术整体把握,在实践过程中内容表现的自由性、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能提供学生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泥塑教学所蕴涵的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也正是校本课程所追求的。

  (3)古诗文阅读:帮助学生有选择的阅读,领略我们祖国五千年来的灿烂文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起他们对书籍的渴望,加大语文课堂的补充和课外延伸;

  (4)开展“书香校园、书香班级评比活动”,读书节期间,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美文朗读比赛、红领巾书市、家庭亲子读书活动、教师读书沙龙等活动。学校积极倡议班级营造浓烈的读书氛围,开辟班级读书园地、黑板报读书专栏、开展班级特色读书活动。倡导自主阅读,中午学生到校后自主读书,养成热爱读书、自主读书的好习惯。

  (5)早在20**年8月制定校本开发计划,组织教师编写《学做玩》、《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系列文本教材校本教材。如今在课程实施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6)20**年11月又开发两本校本课程文本教材--《简笔泥塑》和《色彩画教室》。这些教材内容丰富,设置灵活,使师生在讨论中,实践中相互学习,相互支持,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快乐与满足。

  (7)20**年10月开发德育系列校本教材《雷锋车伴我行》

  (8)20**年9月由校长室与政教处共同开发的校本教材《童话童谣》,目前已作为各年级统一教材,全校学生人手一册,以诵读、欣赏与仿写为阅读目的,与市倡导的振兴阅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阅读欣赏、写作能力。

  2.课时安排

  (1)儿童画:每班每周一课时;每周三下午两节课后校内兴趣小组活动(4:00-5:00)

  (2)泥塑:每班每周一课时:每周三下午两节课后校内兴趣小组活动(4:00-5:00)

  (3)阅读:每周每班班会一课时+每天中午自主阅读;

  (4)校本教材《童话童谣》:每周每班一课时

  3.教学形式

  日常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外资源利用相结合;竞赛与展示相结合

  七、组织形式与管理体制

  1.构建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是建立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保障。“校本课程”在学校中主体地位的确定和完善也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初步建立了校本课程的管理网络即:校领导管理,教务处管理,学科组管理。

  2.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刘珺任组长,分管校长华雪珍、董雷、杨丽、石保硍任副组长,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1)儿童画负责人:zz

  (2)泥塑负责人:zz

  (3)阅读负责人:zz

  (4)校本教材《童话童谣》负责人:z、各级部教研组组长

  3.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4.加大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八、课程实施步骤与技术流程

  1.分析情景、评估需要与资源分析。

  2.确定学校校本课程目标;

  3.建构本校校本课程的规划;

  4.进行科学论证、修订;

  5.形成学校校本课程方案;

  6.组织实施课程方案:

  九、构建校本多元的评价体系

  1.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评价,评价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重视学生、家长、教师同行,校长对教师评价、方法有调查问卷、课堂记录、案例评析、个人获奖与指导奖的统计。

  2.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评价。建立解放路小学专兼职教师业务考核制度,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档案袋”。今年是课堂教学效益年,将专业教师的课堂立体评教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表。

  3.对学生成长的评价。评价时,我们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方法除了观察、调查、考查学习知识、成果展示等外,我们还建立了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学生成长档案袋”,让孩子们把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一张画、一张手抄报、一盒录音带......)放到学生成长档案袋。20**年~20**年下学期,我校编辑了一至三年级试行的《成长手册》,20**年又编辑了四至六年级的《成长手册》,建立了由“学生成长档案袋”“成长足迹”“快乐成长手册”三部分组成的、相互支撑的评价手段,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多元评价体系。20**年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为完善的低、中、高年级《成长手册》。

  十、完善校本课程的信息支持

  1.构建良好的校内沟通模式;做好学校设施及空间调配工作。开设学校网站,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艺术竞赛、阅读、创作大赛,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与学习的内驱力。

  十一、开发保障

  1.组织保障:学校党、政把校本课程开发列入工作日事议程认真抓好,做好实施的组织、检查、评估工作。充分发挥项目组长的作用,紧紧依靠全体教师做好开发实施工作。

  2.制度保障:制定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制度,搞好制度管理。

  3.建立激励措施: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我们做好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评估与对老师平时检查、期末检查、年度考核结合起来,与结构工资结合起来,与考核实验成果、考核先进结合起来。发挥激励机制,调动全体老师的积极性。

  十二、校本课程开发成果

  近年来,解放路小学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挖掘教师、学生潜能,不断地深化课程改革,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校的儿童画教学形成规模和特色。学校至今已有千余名学生的作品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奖。20**年,学校举办了“七色旋律”解放路小学学生书画作品展,展出的120余份作品包括软笔书法、儿童画、国画、电脑绘画、泥塑等。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学校出版了《“七色旋律”20**解放路小学学生书画作品展作品集》。我校的舞蹈、声乐、器乐、围棋等各类兴趣小组长期开展活动,学生在各类文娱、科技、体育类比赛中荣获奖项数百个。

  学校的六·一庆祝活动异彩纷呈。20**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在连云港市电视台演播大厅演出了一台文艺节目,为全市少年儿童送去了解小全体师生的节日贺礼,同时也展示了解小师生的艺术风采,得到了市四套班子的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近年来,学校坚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系列活动,营造出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现了学生的艺术风采和精神风貌。吟诵歌谣、古诗、表演课本剧、表演唱、配乐诗朗诵等都是孩子们乐于选择的表演形式,革命诗文亲子朗诵比赛等更是让活动气氛达到了高潮。

  学校的社团活动蓬勃发展。校童眸文学社与市苍梧晚报社,大众书局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了校园文学创作大赛、剧本创作大赛和原创文学朗诵大赛,并邀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周锐,《故事大王》主编裘树平、《苍梧晚报》教育专题部主任王雪峰等专家到校开设讲座。文学社活动的蓬勃开展,在周边社区及兄弟学校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书香校园营造书香氛围。为了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师生读书的兴趣,20**年11月解放路小学创造性地开展了首届“校园读书节”活动。这次活动主题是“诵读经典,营造书香校园;传承文明,打造精神家园”。读书节期间,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美文朗读比赛、红领巾书市、家庭亲子读书活动、教师读书沙龙等活动。学校积极倡议班级营造浓烈的读书氛围,开辟班级读书园地、黑板报读书专栏、开展班级特色读书活动,创建各班走廊书香氛围。为了贯彻落实《关于开展20**学年度~20**学年度教学质量年活动的决定》,进一步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科学体系,20**年11月23日解放路小学成功承办了连云港市小学生振兴阅读研讨活动。20**年9月积极申报市书香校园,并于20**年11月顺利通过市领导、专家验收。

  开发新的校本教材《童话童谣》。结合振兴阅读,我校本学年新开发了校本教材《童话童谣》,由校领导小组和政教处、美术组共同开发。该教材素材来自学生假期创作,政教处经过征稿、筛选、评比、修改,亲自审稿,最后定稿,插画也是学生原创,充满童真童趣,画面精美,色彩鲜艳,是少年儿童不可多得的课外阅读作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各年级学习重点呈梯度上升:一二年级以诵读为主,三四年级以欣赏为主,五六年级以仿写为主。此外对各年级备课也有统一规定,见附页。第二本《童话童谣》正在修改,不断完善。

  让我们同心同德,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师生、学校同成长,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质量。

篇5:解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解路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充分发挥学校及社区教育资源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

  2.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学校为基地,并与外部力量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

  3.校本课程通常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来决策,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政策,以满足各种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

  二、实施目标:

  (1)确定学校校本课程的名称、内容,并进行合理的安排。探索校本课程教学方式,为全面开设校本课程积累经验。

  (2)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培养自信心、建立“自我概念”、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的品质。

  (3)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开发、设计、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特别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让老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专业水平,形成我校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4)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过分看重学科成绩的倾向,以学生全面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一种更适合学生需要的育人环境。

  三、实施内容:

  1.确定校本课程结构。我们根据以下几方面来确立学校校本课程。

  ① 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意愿,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② 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

  ③ 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办学特色目标,师资和设施条件等。

  2.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

  作为一所名校,我校师资力量雄厚,先后培养了多名省特级教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校园内各种专用教室齐全,校园环境优美,为学生提供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各项才艺展示的平台。20**年秋我校启动新课改工作之初,学校就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在全市率先组织教师编写《学 做 玩》、《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系列文本教材并得到了省课改专家的高度评价。由于处于课改初期,这些教材虽然不够成熟,但是师生在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设计经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原有的校本课程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学校通过问卷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归纳学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这样几方面:快乐的阅读需求、综合素质发展需求、身心健康的发展需求。在冷静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童话童谣能够集中体现学生的需求,因为其本身就是真善美的文学,能够让少年儿童充分感受人间的美好情感,还能创造体验高尚美好情操的艺术氛围,久而久之,学生思想情感受到了濡染,整个精神境界也就得到了提升。学习优秀的童话作品可以树立他们对人生的信念,提升人生的价值,激励他们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此外还可传承我校文化亮点--近20年历史的传统童话节文化。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以童话陶冶情操,以童谣净化心灵,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其更具时代特点和教育性。经过近年来的初步探索,初步开发了以童话为主题的系列校本课程,并形成了生本教材--《童话童谣》,已纳入到学校的课程教学计划中。

  为避免盲目性,与其他学科一样,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3.重视教师配备和培训

  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的年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有时侯也可以两个教师上同一节课,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

  4. 构建多元的校本评价体系

  (1)对学生成长的评价。评价时,我们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我们先后建立了由“学生成长档案袋”“成长足迹”“快乐成长手册”三部分组成的、相互支撑的评价手段,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多元评价体系。20**年,学校重新修改了原有的素质评价手册,形成了涵盖低、中、高年级三册的《快乐童年》成长评价手册,评价手册对学生的评价是全方位的,在学生的阅读创作方面有一定权重,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引领孩子们全面发展。

  (2)围绕校训中的纯真、健康、和谐、阳光,以童话故事所弘扬的真善美引领学生积极参与“阳光儿童”评比活动,学校出台了《阳光儿童十好标准》,每两周每班评出“阳光儿童”,授予其胸章;每月评出“阳光之星”上学校网站的光荣榜。每学期评比时,让人人感受阳光温暖,人人获得阳光奖。接着又新出台了“阳光班级” 、“阳光楼层”、“阳光园丁” 、“ 阳光办公室”、“阳光家长”等评比细则,使得该项活动在学生、教师和家长之间全面铺开,让阳光洒满每个人的心田,促使评价体系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5.在展开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6.开发的内容

  ①《综合实践活动》

  ②《童话童谣》

  ③《阳光心灵》

  ④《雷锋车伴我行》

  四、实施措施

  1.成立领导机构。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成立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2、抓好教师培训,开办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培训班,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学习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懂得实施校本课程;搞好校本课程的评价。

  2.根据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学校做好开发、实施的协调、安排实施、检查等工作。

  3.建立分层分项管理、检查、评估制度,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工作。

  五、评价

  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保证。

  1.成立校本课程评价领导小组,组织、指导、检查好评价工作。依靠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搞好全员评价工作。

  2.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看它的正确性、全面性、可靠性。同时评估对它管理的评价。

  3.对每门课程设计的评价。主要进行开发与实施的科学性、内容、安排效果的评价。

  4.对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提高师生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六、开发保障

  1.组织保障:学校党、政把校本课程开发列入工作日事议程认真抓好,做好实施的组织、检查、评估工作。充分发挥项目组长的作用,紧紧依靠全体教师做好开发实施工作。

  2.制度保障:制定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制度,搞好制度管理。

  3.建立激励措施: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我们做好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评估与对老师平时检查、期末检查、年度考核结合起来,与结构工资结合起来,与考核实验成果、考核先进结合起来。发挥激励机制,调动全体老师的积极性。

  让我们同心同德,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师生、学校同成长,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质量。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