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活动方案 导航

唤醒沉睡已久感恩心-小学生感恩父母心理教育活动设计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3-04-03

  活动设计思路:

  每当学生在面无表情的说着我爱爸爸妈妈的时候,或是嘻皮笑脸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想到底爱是什么?一直以来都在向别人索求爱,并在爱与不爱之间,一份感情就凋零了,一直都在寻找爱是什么的答案,却也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就在这份朦胧中,受班中小友之约去参加了她的生日聚会。生日宴的地点在市区豪华饭店。一走进饭店总觉得关是饭店里的那些设施都够琳琅满目的,再看那生日宴的场面、气派都非同寻常。被坐拥着的小寿星简直成了公主。因为与大人不是很熟,自然而然地我就跟小朋友坐同一桌。用餐期间,我突然想起问一下小朋友有没有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有没有跟爸爸妈妈表示感谢的。有小朋友马上向我吐了吐舌头“那么恶心的。”又有笑嘻嘻的声音“是不是要说我爱你们啊?”于是满桌都是笑声,我却一下子不知食为何味了……

  回到校后给学生们读了自己学校编写的校本课程的《全息经典诵读》中的一首小诗:“爱是什么?爱就在我们身边。草地上的两只小猫,亲亲热热抱成一团,快乐地打滚。黑熊妈妈把不敢游泳的小黑熊推下河去,又冲进急流把它托起。蜜蜂飞呀飞,找到一棵开满白花的槐树,又匆匆飞回家,喊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一起去采集花蜜。一片小树叶看见两只小蚂蚁掉进了河里,赶快挣脱树妈妈的手,飘下河去,托起蚂蚁漂向岸边。……这就是爱,爱,就是心里呀,装着别人。”学生听完若有所思,反应却不怎么大,于是笔者也关注了一下有关感恩方面的最近新闻:《西宁晚报》上刊出的《哭泣的妈妈哭泣的爸爸》一文,文中提到那些向报刊倾吐心声的孩子父母虽然都在尽量克制着自己的感情,但说到伤心处,还是忍不住会哽咽起来……让父母他失望、甚至绝望的是,孩子大一点后,竟变得越来越不懂事了,不管做什么事情,很少会考虑父母的感受……此报道出来后引起了许多父母的共鸣,自然也引起了身为教育者的我们!于是也有了为了在《东阳日报》上刊出《将做过的好事记录在册吴宁二校推行“道德银行”》等系列活动。

  笔者认为自己也该为学生做些什么了,正好人教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一组课文,主题都是感恩父母,是不是可以结合这组课文,来设计一个心理活动的方案呢?面对着这样的一个环境,这样的一群小朋友,是不是可用《可贵的沉默》等文章及课前所收集到的一些资源,来点燃小朋友对爸爸妈妈的那份没被挖掘开的怀着感恩的爱!

  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家庭资源都能有对课堂教学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我们要基于学生起点,选择有用资源,并有效利用资源,可以采用“善用启发策略、资源重组整合策略、资源拓展延伸策略、资源放大利用策略……教师应该有对即时生成资源的把握能力,及重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回答问题时所出现的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回答,进行及时引导及引用。

  一、活动伊始引用生活资源

  几十个学生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学习的内在潜力,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独特的生活体验。这些生生不息的资源,都可以为活动所用,而且有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特点。活动伊始,我就播放小朋友过生日时的影像资料。影像资料一放,由于接近学生的现时生活,很能引起小朋友的共鸣。顿时每个小朋友的脸上挂着怎么也掩饰不了的开心。这与《可贵的沉默》所描绘的开心的场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很快就融入活动中。讨论异常激烈,每个学生都入情入境!可见,学生已有的生活资源是此次活动中非常宝贵的资源。

  二、活动中把握瞬间资源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当我们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时,绝不能无视学生呈现的生命信息,而应及时采撷。在活动前据了解班里有三分之二的小朋友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有三分之一的小朋友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伺机给出示《可贵的沉默》中两幅插图:自己过生日时热闹的开心图,自己不知道爸爸妈妈生日时的沉默图。那三分之一不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小朋友脸色也渐渐羞愧了起来。如有些孩子抓抓头发就像猴子一样;些小朋友都躲起来成缩头乌龟了。充分利用活动中的细节变化这一隐形的资源,加以引导、点拨,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让活动更能体现其意义。

  三、困惑时借助家庭资源

  陶行知曾说:“教育犹如雕刻活人之塑像,所不同的是,艺术家的塑像常由一位美术家来完成,而活人之塑像则由家长和一群教师来完成,倘若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是处处是伤痕,而难成真善美之塑像,在刀法之交响曲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会有损整体的和谐。”自然而然家庭氛围,亲情关系都直接影响着孩子。一封来自家长肺腑之言的信,一个感人至深的电话都能作为资源,都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小朋友不明白为什么再稚拙的礼物对爸妈都是一份宝贵的财产时,我就在活动前特地联系孩子有给爸爸妈妈生日祝福的家长,请他们谈谈感受,并录了音,在活动中播放给孩子们听,经了解正好活动当日,是小鹏妈妈的生日,活动中就设计一个环节,请小鹏给妈妈打个电话,通过电话给妈妈一个生日祝福,相信每个父母在生日时,收到子女的祝福都是很激动的,更何况是懵懵懂懂小孩子,那份激动是怎么都掩藏不了的,我们可以想象小鹏一定会因开心而落泪。而小鹏也会因为妈妈的激动而感动的流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把极其微妙的情感体现了出来。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孩子们自然体会到感恩的方式有很多种,即便是一个电话也暖了彼此的心窝。

  四、尾声时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信息时代,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勃勃生机,也给新一轮的课改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不单纯是教育技术的引进,而且还是教学艺术的发挥。活动中,网络信息的巧妙运用,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悟性,及发挥学生的个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是小朋友不愿表达自己的爱,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爱!在这次活动让每位小朋友都沉默了。他们在沉默中懂得了,被爸爸妈妈爱着是幸福的,能有一颗感恩的心那是伟大的!于是,在设计此次活动时,笔者认为在学生有所悟后,如果再加上一些有感染力的诗歌,学生会记忆更加深刻。于是我上网寻找资源,找到了一首诗,加以改编,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其间的蕴味:

  于是知道/那个有雨的下午/在路的尽头/等待迟归孩子的/是母亲/于是知道/把所有的爱/写在心底的人/是母亲

  于是知道/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孩子面前/不流泪的人/是父亲/于是知道那个最伟大最平凡/肩负着最艰苦最沉重使命的人/是父亲

  把感恩的心/埋藏在心底/面对默默奉献的父母/就让我们/让我们——/面对天下的父母说声——我爱你们

  同时为了不让活动只是成为“纸上谈兵”,不让活动只为了活动而开展,笔者更注意到要让活动在生活中延伸,就不能忽视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能在假期中也能延续,特设计了一份《亲子活动》,以期以来源于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而设计的活动,能带着一些人生哲理伴孩子们越行越远!

  活动设计背景:

  现实生活:

  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孩子们的十岁大生日不可不过的。这似乎是一种流行风了!上周六受班里一个小朋友之约,来到市区豪华饭店吃生日宴。那场面,那气派都非同寻常,生日的孩子简直成了公主。因为与大人不是很熟,自然而然地我就跟小朋友坐同一桌。用餐期间,我突然想起问一下小朋友有没有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有没有跟爸爸妈妈表示感谢的。有小朋友马上向我吐了吐舌头“那么恶心的。”又有笑嘻嘻的声音“是不是要说我爱你们啊?”于是满桌都是笑声,我却一下子不知食为何味了……

  报纸新闻:

  1.****年4月5日,《西宁晚报》上刊出了《哭泣的妈妈哭泣的爸爸》一文,文中提到那些向报刊倾吐心声的孩子父母虽然都在尽量克制着自己的感情,但说到伤心处,还是忍不住会哽咽起来……他们对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其实并不指望孩子会如何报答他们,给他们养老,他们只求孩子能够理解天下为人父、为人母的苦心,能够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至少在离开父母后能有口饭吃。但让父母失望、甚至绝望的是,孩子大一点后,竟变得越来越不懂事了,不管做什么事情,很少会考虑父母的感受……

  2.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感恩的快乐,****年11月30日,《东阳日报》上刊出《将做过的好事记录在册吴宁二校推行“道德银行”》,文中提到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将能将感恩铭记于心。

  问题分析:

  天下的母亲都能听懂不会说话的孩子的语言;天底下的父母亲都愿为孩子付出无私的爱,从孩子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孩子就成了爸爸妈妈另一个梦的开始,也是爸爸妈妈梦的延续。从咿呀学语,蹒跚走路,到哭哭啼啼地进入幼儿园,到进入小学,爸爸妈妈的眼中记录着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孩子们也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份爱,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爸爸妈妈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孩子们爱是“享之不尽”了,可对于爸爸妈妈呢?对说句“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嫌太不好意思了;给爸爸妈妈倒杯水,那是爱得不够;帮爸爸妈妈做点家务那不是“爱”……

  当然能造成这个原因的也不能全怪孩子,毕竟这么小的他们对世界观的认识是浅薄。熊春锦(欧洲)中国道德文化研究会第一主席通过将国内与欧洲国家家庭教育的对比。指出,我们目前在孩子的幼年教育阶段就已经开始失败了——孩子在学走路时头碰到桌角,哭了,欧洲的大人会利用这个机会教育孩子:“是你自己不小心用头碰到桌角,受痛的是自己,以后避开它!”国内几乎是所有的大人会让孩子将情绪转移:他们边哄孩子别哭,边用手拍打桌角替孩子“报仇”,责怪的是无辜的桌子!像这种在遇事时寻找外在原因,推卸自身责任的家庭教育,注定我们家庭教育的部分失败——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后,不仅不敢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还会自然而然地将责任转嫁到他人身上。在这个把孩子当成宝的时代,孩子不懂得感恩也不足为怪了。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环境,这样的一群小朋友,人教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一组课文:《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等送来了及时雨,我想借用《可贵的沉默》及课前所收集到的一些资源,来点燃小朋友对爸爸妈妈的那份没被挖掘开的那份怀着感恩的爱!

  《唤醒沉睡已久的感恩心》活动设计

  【适用年级】三、四年级

  【活动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人发展;

  2.为了每一位学生的能力、素质、情感的全面、和谐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懂得人文关怀;

  4.活动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活动目的】

  1.通过整组课文的串联,加以知恩、感恩、报恩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知恩图报、饮水思源的品行,教育学生牢记父母的恩情,孝顺父母,报答养育之恩,体谅父母的辛劳,懂得做人的责任,最终学会施恩。

  2.“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从父母、从亲人、从老师、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通过感恩教育,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尤为重要的。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远在他乡家长电话、收到孩子礼物时家长的感受录音

  3.生准备制作贺卡的工具、材料等。

  【活动过程】

  一、感受父母的爱

  1.播放影像资料

  小红过生日,因为她家经济条件丰厚,她爸爸给她安排了整整一天的生日活动。早上就把小红的同学们都接到家里,并一起去公园玩,下午又另换了一家游乐园。到了晚餐时间,又把这些小朋友接到酒店高级包厢内。所订的生日蛋糕是质量考究的,而小朋友却用质量考究的蛋糕当作“武器”,涂满其他人的脸为乐!

  2.学生自主讨论

  看影像资料期间,学生议论纷纷,也有很多小朋友的做法是异曲同工的:请很多小朋友去大酒店吃饭,吃完了去好乐多玩,去唱歌,去义乌玩,去公园玩,很刺激也很开心!本班胡斐斐过生日时,跟影像资料几近相似!学生自是骄傲、神气十足!

  3.教师伺机引导

  光看你们的表情就知道你们的爸爸妈妈有多么地爱你们了。爸爸妈妈的爱像一杯浓茶,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爸爸妈妈的爱又是伟大的,无私的。曾有位妈妈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值得你哭,但这个人却永远不会让你因为他哭!大爱无声,那我们给予爸爸妈妈的爱呢?

  二、探寻父母的生日

  1.谁知父母生日

  据了解班里有三分之二的小朋友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有三分之一的小朋友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伺机给出示《可贵的沉默》中两幅插图:自己过生日时热闹的开心图,自己不知道爸爸妈妈生日时的沉默图。那三分之一不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小朋友脸色也渐渐羞愧了起来。

  2.何知父母生日

  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小朋友介绍经验。可以用以下方法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问爸爸妈妈本人;问旁人,如问姐姐、外婆等;自己查爸爸妈妈的身份证!

  三、报答父母的爱

  1.小组讨论:知道父母生日,那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呢?

  2.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1)贺卡稚拙却珍贵

  做一张载满自己爱心的贺卡加上自己诚挚的心送给一直以来都为自己默默付出的父母亲!

  我们班金铭楷的爸爸在他生日的时候收到了金铭楷送的贺卡,感概万分,播放录音:

  铭楷,你知道吗?当你在我生日的那天,双手捧着你自己精心制作的生日贺卡,对爸爸说:“爸爸,祝你生日快乐!身体健康!”爸爸的心头如沐春风,像蜜一样甜,眼眶不禁湿润了,在心里说:我们的铭楷开始懂得关爱大人了!

  孩子啊,其实天下父母的要求都不高,只要你一句体贴的话语,帮父母做一点你力所能及的家务就已足够,比如在父母为你过生日的时候,你也能想到在父母生日时送上一声祝福,做父母的就心满意足了!

  听毕,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家都热泪盈眶。

  (2)电话短信暖心头

  胡斐斐:父亲是山,母亲是河,山的伟岸为我们遮挡严寒,用河的温柔,滋润着生命!山水相连,幸福美满,我们是幸福的一家,女儿祝你们永远健康快乐!

  方宣凯:母亲是伞,是豆荚,我们是伞下的孩子,荚里的豆子。

  吕兴鑫:爸爸,是你使我拥有了更广阔的天空,是你给我注入无限的精神力量,是您让我看得更高更远!

  许雅妮:妈妈,您是母亲,您是知已,您是朋友,您是心中至高无上的阳光!

  ……

  正在此时班里同学吴晓鹏记起,刚好今天是妈妈的生日,全班建议晓鹏马上给妈妈打个电话,祝她生日快乐!

  电话接通了,整个活动现场寂然无声,都期待着,都屏住呼吸,就怕自己呼吸声太大把送给妈妈的祝福给破坏了。“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天天开心!”当晓鹏笑眯眯地把祝福送上时,他妈妈先是一呆,继而开心地哭出声来,“谢谢,我们的晓鹏长大了,懂事了!”

  顿时,全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音乐《懂你》适时响起!

  (3)诗意浓浓表心意

  诗歌朗诵《于是——》

  于是知道/那个有雨的下午/在路的尽头/等待迟归孩子的/是母亲/于是知道/把所有的爱/写在心底的人/是母亲

  于是知道/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孩子面前/不流泪的人/是父亲/于是知道那个最伟大最平凡/肩负着最艰苦最沉重使命的人/是父亲

  把感恩的心/埋藏在心底/面对默默奉献的父母/就让我们/让我们——/面对天下的父母说声——我爱你们

  (4)歌声阵阵谢恩人

  合唱《感恩的心》

  (5)感恩存款孕心意

  设计一份“感恩存折”,孩子每天回家帮助父母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就可以让父母记录在感恩存折上。感恩存折记满之后孩子就可以拿到学校换取一张“嘉奖令”,孩子集满五张嘉奖令就可以获得“家庭礼仪小标兵”一星级荣誉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

  3.教师小结

  金铭楷爸爸说的一点都不错,天下父母的要求真的不高,一杯水,一句贴心的话,一张考试进步的试卷,都能让爸爸妈妈感到欣慰!天天的问候,时常的关心,微笑的忍让,快乐的游戏,甜蜜的拥抱……胜过一切。可是我们呢?我们对这么爱我们的父母又付出了什么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为父母做点什么呢?心动不如行动,就让我们也赶快行动起来吧!

  四、活动总结

  因为爱,世界从未孤独。感恩不在时间,不是非到父亲节才记起父亲最爱的茶叶;不是等到母亲节才送上一枝鲜花;不是到了感恩节才明白,有些事我需要去感恩。感恩不在形式,一张证书、一次聊天、饭后的散步、一个电话……哪怕只是一个健康、活泼、孝顺的你,都足以让父母感到快乐!

  感恩不需要理由。端上一杯茶,帮助洗洗碗;多交流,少拌嘴;一份出色的学业;这些我想我们的孩子就可以做到,我们的孩子就可以这样感恩父母……感恩,爱的回报。

  【后记】

  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有人说善良的本质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对别人的帮助,哪怕是一点、一滴,我们都应当怀感恩之心。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应当成为每个人的美德。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为了能让活动精神不会昙花一现,还设计了一份“我爱我家——亲子活动”在寒假中延续。

  (附表1)

  【参考资料】

  1、《西宁晚报》****-04-05《哭泣的妈妈哭泣的爸爸》

  2、《东阳日报》****-11-30《将做过的好事记录在册吴宁二校推行“道德银行”》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几个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发展性教育,所以其策略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下几个策略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一、兴趣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兴趣对于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更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兴趣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突破口,兴趣策略应该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选策略。兴趣策略的要求是:学校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认真调查学生的心理现状,研究学生的心理兴趣,想方设法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正当兴趣爱好,进一步形成其良好的个性特长。比如,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穿插一些游戏节目;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组织适当的竞赛性活动;考虑学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需要,可以在教育教学内容中挖掘和增加“佚事”之类新奇有趣的内容。

  二、价值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不是唯一的老师,我们激发、培养、维护学生的兴趣也不是唯一的教育目标,而是要在兴趣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事实上,在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中,也不可能事事如人意,但是许多人们不感兴趣的事,对人类是有价值的,必须去努力做好。因此我们在采用兴趣策略的同时,应该重视使用价值策略,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价值策略时,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现实的事例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价值体验,让学生逐步认识学习、生活、工作等的价值所在;在选择活动内容主题时,除了一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课题外,应当注意社会基本道德价值和科学知识价值的课题;在选择活动方式时,根据现在独生子女较多而他们的劳动实践较少的客观实际,可以开展能增长劳动经验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一分钱、一张纸、一本书、一节课、一天、一个人、一棵树、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价值”为主题的活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科学、爱集体、爱祖国、爱生命的积极情感。

  三、态度策略。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另外,学生对待当前事物的态度又是其心理特征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是学生心理状态的“晴雨表”,关注学生的行为态度既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又有利于我们帮助学生及时调控自己,以保持良好的积极心态。所以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积极求知和不断探索的态度是引导学生成才成功的关键性策略。我们在实施态度策略时,除了教育学生有认真、勤奋、谦虚、谨慎、合作等态度外,特别要重视培育学生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开拓进取,勇于争先的积极态度。例如,学生除了完成教师的计划任务后,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寻找新的学习问题,确立自己的学习计划目标,扩展学习范围,提高学习层次;完成教师的作业时,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认真领会老师的训练要求,以“训练即创造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态度,努力达到老师的训练目标。

  四、群体策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象的表达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塑造人”深刻地表述了环境对人的作用。现在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已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重视,从教育来讲,大的方面要建设教育的大环境,包括教育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许多内容;小的方面要营造学校教育的小环境,包括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班级体建设等诸多内容。在此,所要论述的是对学生影响最直接最大最深刻的班级体建设方面的一些策略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培育所在班级的团结奋进、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因为在这个集体中迅速健康成长;应当旗帜鲜明地鼓励宣传班级的优势、正气,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因为在这个集体里大有前途;必须有效地抑制班级的劣势影响和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班集体在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五、余暇策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既表明了学习的成功道路,也说明了学习的艰辛。在中国历史上,自开科取仕以来,不知有多少学子在书海里浩首穷经,耗尽毕生精力。于是,学习就是“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必修课,“学习就要吃苦”成了天经地义的事。现在,我们的学生因为应试而苦苦煎熬,许多幼儿园里活泼、聪明的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教育后,变得僵化、缺乏灵气。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如此严重的压抑,要实施真正的创新教育,就必须解放学生,还给学生学习自主权,留给他们自学时间。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余暇策略极为重要。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培育学生的自学精神、自学习惯、自学能力为目标;以学生最进发展区为出发点,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老师也只能引导为本;以学生的承受能力为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避免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忙于应付的局面出现;让学生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

  上述策略各有侧重,兴趣策略重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解决教育的“突破口”问题;价值策略侧重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处理学生发展的原动力问题;态度策略着眼学生现实中求发展的行为习惯,调整学生现实与未来的关系问题;群体策略立足于学生发展的人文要求,处理学生个人发展与集体进步的关系;余暇策略是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根本,处理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因此,教育中应根据学生发展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策略。

篇3:试论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试论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威远县镇西镇初级中学校

  罗志忠[摘 要]随着农民进城打工的潮流,在农村出现了特殊的群体——留守孩,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导致“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情感缺失、行为偏差等心理问题。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预防“留守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成为家庭、学校、教育部门、社会的共同责任。

  [关键词]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随着农民进城打工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于是,在农村便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留守孩”。“留守孩”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这种不可遏止的外出务工潮造成农村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诸多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这对留守学生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那么,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如何?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将如何教育他们呢?

  一、调查分析

  我校是农村的一所镇初级中学校。全校1164名学生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学生就有201人,占全校学生数的17.3%。其中有112名学生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占55.7%。孩子的寄居生活在三年以上的占70%,有的甚至长达10年以上。为了摸清这些"留守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我对初一、初二年级的136名"留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与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几组数据。①85.4%的学生承认跟代理监护人顶嘴,理由主要有代理监护人唠叨和不被代理监护人理解,二项合计占71%。②72%的"留守学生"在心烦时不向代理监护人诉说,选择藏在心里,或偷偷哭一场。③超过9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寄居家庭里生活感到很孤独。④87%的学生承认曾经说过谎。

  二、“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性格缺陷。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与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而由于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经商,与留守儿童联系较少,有的甚至多年未与孩子谋面,很难与子女交流,使有些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而作为监护人的祖辈或亲戚通常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又助长了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心理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2、情感缺失。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但留守小孩与父母间依恋关系的正常发展过程被中断。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少,有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两星期通一次电话;有的一年见到一两次,有的甚至3、5年都没有见面,当孩子想找父母的时候找不到或者碍于经济的考虑拼命克制,使许多留守孩子多数时候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导致孩子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无法建立。

  3、行为偏差。儿童一般由祖父母或亲戚监护,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

  4、学习困难。外出务工潮使农村许多孩子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外打工,另一方在家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学习,也很少对孩子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辅导,一旦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也无法给其释疑解难;如果父母均外出打工,小孩是隔代监护的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如果孩子交由亲戚代为照顾的,叔叔阿姨往往不愿多加管束,管太多又怕父母回来后埋怨,还不如放任,只要不出大的乱子,他们就算完成任务,也不会在孩子的学习上多下工夫,比较缺乏责任感。因此,“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一般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的学习教育要差一些,有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习困难重重。在我调查的76名留守子女中,有45%的学习成绩较差,42%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3%的学习成绩优秀。学校上学期流失75人,在这些流失学生中间,仅有5%的学生是因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的,“留守族”占了很大的比例

  5、价值错位。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外出务工的父母使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改善,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有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一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产生了“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6、心理障碍。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在心里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不可能有专门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社交恐惧等。

  三、“留守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因素:这是“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①社会发展的影响“留守学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gg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频繁流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或南下沿海打工赚钱,将年迈的双亲和幼子留在家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留守学生群体。

  ②现代传媒和新型娱乐方式的影响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可以说无孔不入,以致少数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另外,由于农村孩子缺少公关活动的场所及设施,他们既没有少年宫也没有儿童活动中心,只有电子游戏机房是向他们开放的,流连在游戏机房就成了部分孩子课余的主要生活方式。

  ③校外同龄人的影响初中生,特别是初中二、三年级学生的行动能力逐渐增强,他们期望和社会接触,而校外正好有这么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一群。其实这些人也是刚从学校走出去的,初中毕业,没能考上高中,外出打工年龄较小,在家里不会也不愿种田。总之,他们没有正儿八经的事可以做,三五成群,四处游荡就是他们的形象。也有人称这些孩子为三无少年:无学上、无业就、无事做。时间一久,这些人的不良倾向就出现了,或小偷小摸,或寻衅滋事等等。这些已经成为“问题少年”的孩子们又反过来影响那些在校的同龄人,受了影响的学生,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从而在中考的竞争中被淘汰下来,被淘汰下来的这些孩子也成了“三无少年”,进而又影响下一梯级的在校学生,如此往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2、家庭因素:这是形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①“留守学生”长期处在缺乏母爱、父爱的环境中成长,即使有一方父亲或母亲在家,但是农活、家务相对于两人在家时也一定会更多更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也很少发现,即使发现也难有很多时间去沟通、去教育,促进孩子改正。

  ②父母同时在外打工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来照顾,祖孙辈的年龄相差悬殊,孩子与祖辈之间不易沟通,再加上祖辈们年老体衰,大多文化知识少甚至是文盲,往往只能照顾孙辈们的生活起居,无法尽到教育责任。

  ③寄住在亲戚家中的,亲戚一般不会像自己的子女那样管束、教导这些留守孩子,他们认为管得太严,小孩子不理解,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冷淡粗暴,而这些孩子自己也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④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第一,说教多。表现为成天地唠叨。“留守学生”做错事时唠叨,取得成绩时也唠叨。在他们看来,孩子是在一刻不停地提醒下成长起来的。第二,包办代替。许多祖父母、外祖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无限关爱,把学习之外的一切杂务都包办下来。“留守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较差。第三,溺爱。对孩子的教育多采取放任态度,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关爱有余,近于溺爱。第四,专制。代理监护人往往从安全原因出发,对“留守学生”的行为采取简单地限制,“留守学生”自由活动空间很狭窄。父母缺少跟代理监护人或孩子的经常协调沟通。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老人或兄弟姊妹处,做父母的比较放心,所以跟家里的联系很少。偶尔打电话来,也无非是对孩子一顿训斥,或以"不听话,回来一顿打"相威胁。

  3、学校因素:这是形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又一原因①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生活、学习上难以赋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即便是在教师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也往往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教育资源紧缺以及财政投入缺乏激励机制,如乡村教师短缺,有的老师身兼数职,要教授数学、历史、地理等多门课程,非常辛苦,已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心留守子女。②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的机制仍在发挥着主导作用,考核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标准还是入学率一类的硬指标,因此在实践中大行其道的依然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做法,反映在教师对待学生的的态度上,就是“带好一个差生,不如培养一个好生”,一些升学无望的孩子就在有意无意中被抛弃了,而留守学生占了被抛弃中的绝大比例4、教育部门因素:这是形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另一原因“并校运动”导致了一些不能忽视的负面影响。学校减少了,但合并后的班级人数以太多了。几乎在60-70人之间,有的班甚至达到了80多人,对老师来说,这么在大一个班,要想做到因材旅教是不可能的,有的老师甚至连学生都认不全,以怎能要求他关怀学生成绩之外的事情呢。

  四、“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目标

  1、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比科学知识教育更重要,因为知识上的残缺可以通过学习再补充,而学习兴趣与优良心理素质则是补不回来的。因此,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往往是摧残“留守学生”的“重磅炸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大内容已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我们认识到,完美的个性或人格要比智力更重要,因此,培养“留守孩”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目标有二:一是主要预防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减少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可能性,并对已出现的异常心理和行为进行鉴别和指导。二是主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帮助学生自立、自强,使学生正确认识现实和自我,在环境和自身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运用良好的方法去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

  (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留守学生”是中国“三农”问题的副产品,这个特殊群体将长期存在,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发展成才,既涉及这些儿童的权益保护,更是牵动着千万家长的心,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需要家庭、学校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一种责任,一项义务担当起来。

  1、家庭对“留守学生”教育措施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①经常性地与学校“留守学生”联系,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状况,督促他们努力学习,遵守学校校纪校规,做“四有”公民。②改变父母外出方式,仅限一人外出打工,同时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沟通,③不要因为孩子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而对他们加倍的溺爱。代理监护人应该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更多的关爱,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要多跟他们交流、沟通,但要避免唠叨。④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要正确引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地限制、否定。不能满足的,应加以说明,做通孩子的思想,消除误会,防止产生代沟。⑤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代理监护人及时帮助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的,也应尽力替孩子想办法,出主意,寻求解决办法的途径。如学习上无法指导孩子,可以通过电话请教老师或别人。只有这样,孩子心里就不会有孤立无援的感觉,就不会因此而心烦。⑥远方父母要和代理监护人、孩子经常保持联系。其实,孩子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要经常来信来电。每次来电来信,不能一味地训斥或威胁,而应注重沟通方式,进行耐心地询问、了解,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父母对孩子最了解,因此父母与代理监护人之间应加强联系,了解各种信息,交流施教方法。

  2、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措施学校主动出击,营造良好的学习围氛。留守学生的问题大多发生在寄居家庭:离开学校,感到孤独;离开老师,变得孤立无援;离开同伴,面对的是唠叨不停的代理监护人……这就是留守学生时常感到苦闷的事情。面对这一群体,学校怎么办?①给予集体的温暖。孩子远离父母,时常会有孤独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会有伤心时的热泪,因此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如学校建有寄居学生的生日档案,在学生生日当天送去一张生日卡片,以示祝贺。当学生取得成绩之后,学校向学生父母和代理监护人送去一封报喜信……虽然这是永远无法代替父母的关爱的,但至少可以使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②开展心理辅导。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选聘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留守学生”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学生”提供倾诉的渠道;学校政教处要定期召开寄居学生专题会议,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寄居生活,静下心来,克服困难,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学校还要建立“知心姐姐”信箱,专人负责给学生回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等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还请心理辅导老师给那些“问题学生”上生动活泼的心理辅导课。学校要尽最大的努力给这些留守学生最大的帮助。他们的快乐就是老师最大的心愿。③组建假日活动小组。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假日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如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减轻留守学生在假日里的孤独感。④突出学习上的帮助。由于寄居家庭的特殊情况,学生更需要学习上的帮助。因此,除老师热心辅导外,班级也应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换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⑤建立档案。在开展调查分析基础上,我们为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建立专门档案,把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落实重点对象的帮"困"措施,开展个案研究。根据学生表现情况,我们设立进步奖,对那些经帮教而进步较快的学生实行奖励。⑥重点突破。关注留守学生中的“问题学生”的教育。在寄居学生这一群体中,不少学生存在着行为、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给予特别关注。在开展调查分析基础上,我们应该把问题学生按学习、行为、心理等三大类建立个案研究档案,并落实重点对象的帮“困”措施,进行跟踪研究。各负责老师要深入问题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开展定期谈话,跟问题学生交朋友等等,密切配合班主任老师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关注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⑦在学校方面,还可以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建立“留守学生”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帮助、督促、检查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等,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引导“留守学生”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留守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3、教育部门对“留守学生”教育措施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和采取有关措施,保障“留守学生”孩子的健康成长。从教育政策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对在“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学生”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学生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育人功能,使“留守学生”在家庭中快乐成长。

  4、社会对“留守学生”教育措施①从社会环境上,建立农村社区“留守学生”教育和监护体系。如在退休人员中选聘义务监护人、义务辅导员,鼓励身边没有小孩的父母实行一对一的义务帮教,通过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协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留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专长,使“留守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此外,应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对不良社会现象,诸如赌博等进行治理,对游戏室、网吧的营业活动进行规范,为农村“留守学生”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②建立社区教育监护体系,积极建立托管中心和志愿者服务中心,鼓励社会人士(志愿者)当“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为“留守学生”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③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消除影响“留守学生”的消极文化,为“留守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由于“留守学生”在家时间由自己支配,行为不受限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电视,而且大多看暴力、江湖恩怨等内容,有的甚至偷偷看黄色影碟。这些消极文化对学生心理影响极大。

  最后,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应该站在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留守学生”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一个方面。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参考资料:《对“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考》梓潼潼江中学 政教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中央教科所主办的《新教育》****年6月《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四川日报 ****年12月7日

篇4:青少年心理第二反抗期知行教育

  当青少年成长到一定的年龄时,一般是12岁以后,他们会感到自己的身体渐渐地长大,心理上更是有了强烈变化,明显地意识到自我的独立性,这一时期,他们感到对父母和师长的依靠有了很明显的减弱,而且有时甚至感到父母和师长是自己自由的束缚和障碍,于是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对父母和师长的摆脱和反抗,对父母和师长过多过频的管束和生硬呆板的说教深为反感,往往采取不予理睬,故意抵触,来突出自我意识和表示自己的不满,有时甚至用出走等极端行为相威胁。这一现象到15岁前后的二三年间也就是学生的初一到初四时期表现的尤其强烈,这就是心理学认为的青少年心理“第二反抗期”。许多父母为此很为伤心,教师也感到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变化很大,不宜掌握和管理,有时因不理解而出现相互矛盾,又因为学生这一时期特有的执拗,使得矛盾的处理难度较大,弄不好矛盾会逐步升级与激化。在学生的这一特殊时期,同时又是一个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教育的关键时期,若要教师和学生的父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正面教育和管理,那么教师和父母对这一特殊时期的青少年有一个较全面的心理调查和认知是很重要的。

  一、青少年心理第二反抗期的有关调查。

  通过对于位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群体,抽取普通性样本进行调查,发现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所普遍具有的一些较为突出的心理特征。

  (1)渴望从过多的束缚中解放。下面是学生(15-17岁)对待管束的态度和自我觉醒的调查情况资料:A、平时管束很少的占6.5%;平时管束一般的占24.8%;平时管束过多68.7%。B、认为自己幼稚的占4.4%;认为自己成熟的占50.6%;说不清的占45%。C、做事不用师长帮助的占21.3%;做事需要师长帮助的占12.4%;必要时才需帮助的占66.3%。心理学家杰西认为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心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为摆脱束缚而斗争”。从以上的调查资料也可以较清楚的反映出这一特点。由于青少年个体的成长和生理上的逐渐成熟,他们自我感到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但有时遇事却又在心理上摆脱不了幼稚。这种不和谐使之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自我失衡”,潜意识地软弱心态,在表面上却表现为刻意的坚强,并以对师长的管束的反感和抵抗加以突出的展示,这是一种典型的青少年矛盾心理的体现。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当充分理解,这是学生生理和心理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必经过程,青少年正是在这一矛盾的推动中逐步地得到形体和思想上的锻炼而真正成熟起来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教师和家长以一个平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帮助他们良好地渡过这一时期的心理沼泽区是很有意义的。

  (2)用反抗来探索自我价值和力量。调查表明进入青春期后,85%的学生都开始注意起自己的形象,注意到自己应该是一个有别于他人的独立个体,这是一种自我关心和渴望被承认的心理表现,这种心理需要在潜意识中就使得他们希望利用与众不同甚至是对抗来显示自我的独立性和存在的价值。当然这种独立的心理需要还表明学生已经日趋成熟,但是这种成熟还是不完善的,表现在他们时而非常自信,时而又特别自卑,情绪上很不稳定,也正是这种不稳定造成他们有时会故意和师长对立。

  (3)树立自我个性的心理趋势。到了这一时期,学生就开始注意到自己的社会性和自我个性的建立和融合了,并思考自己将来的理想人的模式。应当看到的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的时期,一方面是安分守己的正统说教,另一方面是社会上的竞争和开放意识的强烈影响,这种思想上的强烈冲撞,使得学生感到没有一个可供模仿的理想模式,所以学生便喜欢用自己的眼睛来审视世界、思考自己、培养个性,对于师长的说教和管束自然就存在一定的怀疑性和抵触性了。

  (4)社会不信任造成的心理冲撞。下面是青少年对于家长的言行信任调查资料:家长的言行一致的占20.8%;家长的言行较一致的占48.3%;家长的言行不一致的占30.9%。很多青少年的长辈都经历了“***”和“开放”两个社会时期,以至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双重心理”,理性上保守正统,而感性上却是享乐和实惠。所以他们教育孩子时循规蹈矩,正统说教,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不时地流露出对物质价值的追求和渴望,这种双重性格的负面效应就必然使已经朦胧悟事的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长辈的威信随之降低,青少年的抵触情绪也就自然增大。

  (5)青春期烦恼发泄。

  (6)对青少年的心理交流的调查情况:有心里话和家长讲的占8.5%;和老师讲的占18.3%;和同学朋友讲的占73.2%。青少年这一时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都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而此时期的师长又往往用较为严肃的态度与他们讲话,所以师长与他们之间的感情难以交流,他们有时认为“与父母和老师没有什么可谈的”,结果他们在心理苦闷中就容易和师长产生对抗。基于以上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知道,因为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所特有的怀疑和叛逆的心理使得德育工作相对来讲较难有效开展,师生之间的矛盾也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道德思想和行为很容易产生知行脱节。所谓知行脱节指的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自觉行为与他们的道德认知不相符,甚至相背离的一种不良现象。对于这种情况,就要要求教师积极地掌握青少年此时期所特有心理和思想,并且恰当的运用教育手段促使这一时期中的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并且努力做到学生的道德与行为的知行合一。

  二、处于“第二反抗期”的青少年学生德育知行合一的教育对策

  (1)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灵活选择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春风化雨,消除抵触心理,防止知行脱节。因为青少年学生的反抗情绪,使得他们对师长的呆板的说教失去兴趣,甚至故意针对师长的说教做出不自律的不良行为来。这样教师就应放弃这种无谓的教育手段,不要将其束缚在书本上,取而带之的应使他们处于一个有示范性的言传身教的环境中,充分地利用看得见的、有体会的、感受深的现实素材,进行生动活泼的育人活动,在那里可以使他们在无意中受到感染,使之自然而然地树立起理想的榜样,消除他们有意的抵触情绪,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德育教育内化在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深处,自觉地做到学生德育的知行合一。例如,在利用台湾问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中,我们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台湾的历史、地理、人文资料,及有关的台独活动的丑恶内幕还有全国人民针对台独进行的坚决斗争和捍卫祖国统一的决心,然后在同学当中开展了广泛的讨论和生动的主题班会以及讲演活动,通过这些生动的活动因势利导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生动的活动,对台独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于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在真实的德育教育情景中,学生的知行合一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2)根据青少年的心理认知规律,实事求是,循序渐进,耐心地促使其良性过渡。“第二反抗期”是青少年人格第二次诞生的阵痛,他们心中有着摆脱和依赖、反抗与服从的复杂矛盾心理。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矛盾心理多加鼓励和疏导,对待学生要倍加细心和耐心,细心和耐心是这一时期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法宝。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不宜以过于崇高的社会理想为起点,应从生活中的养成教育点点滴滴地抓起。应该认识到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的速成式、拔苗助长的德育教育,只会是适得其反。

  (3)正确归因挫折,使青少年学生明确盲目的任性是错误和有害的,从而为其知行合一提供条件。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在反叛的性格的驱使下,勇于探索,少于听取师长的意见,盲目任性地尝试他们想当然的一切,于此同时,他们的意志往往是既表面坚强、一意孤行,同时又缺乏韧性、实质脆弱,遇到困难便无为消沉。面对这样心理困惑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巧妙把握他们发生心理冲突时所产生的思想混乱,创造有利于德育教育内化的时机,循循善诱,要帮助他们进行客观的分析、面对现实,使之明白自己的错误和任性的不利后果,正确归因,克服盲目地反叛,磨练意志,丰富阅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有效的挫折教育。在教育的同时应注意保护其自尊和自信,使他们能够在挫折中重新站起来,通过正确的归因,激发他们的良好行为的动机,把挫折教育和成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学会协作、学会利他,积极促进学生德育思想和行为的知行合一。

  (4)根据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减少心理压力,扫除知行合一的障碍。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能力、行为能力、实现能力都受到其个性心理特点和状态的深刻影响。教师应重视和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材施教。教师必须认识到青少年学生是独立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和希望,不能将自己的好恶盲目地强加于学生的身上,对学生做出不够合理的期望,这样,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压力都会减少,同时学生处于“第二反抗期”的心理负面效应就会较大程度的减弱,学生也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取得更大的进步,自然而和谐地做到学生德育的知行合一。

篇5:p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如:

  1、心理知识讲座。我校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因此,我校就在全校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全校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个别咨询与辅导。在全校性的心理知识讲座的基础上,我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教师和学生在心理辅导室内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在个别咨询与辅导中,心理辅导老师做好相关的记录,耐心的为学生给予指导。特别是期中考试前后,学生面对自己的考试总会有许多的忧虑,心理辅导老师就予以劝慰,疏导,减少学生对考试的恐惧或忧虑,并帮他们认真分析得失。

  3、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并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渗透起来,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教育,在思品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等,让学生并不是孤立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多方位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4、利用“太阳花”广播站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搭建平台。学生把自己的困惑和想法通过信箱和老师交流,比较普遍的问题利用广播站的“星星回音”进行解答,实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同时也邀请部分同学到“快乐小屋”进行单独交流,利用些特殊的节日加强对学生的爱心教育,比如:学生自己作的“爱心卡”“感恩卡”等。让他们懂得家人或别人对你的服务和关心要知道感恩。孩子们对活动的热情很高,也得到了教育家长反映很好。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心理健康的教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为了培养心理健康的人才,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还将不断努力,以期取得更大的成绩。

  教育管理中心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