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活动方案 导航

中等生心理问题及疏导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3-04-03

  浅谈“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及疏导

  莱阳市府前中学吕海峰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新接触一个班级,能在任课教师的脑海中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细心观察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而“中等生”很少。我们在学生思想教育上,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这部分“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这部分“中等生”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教育和培养,在集体生活中也缺乏唱“主角”的机会,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不够,形成了精神欲求不足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与我们所提倡的现代人意识是格格不入的,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背离的。

  一、对“中等生”概念的思考“中等生”的概念,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使用,但其内涵与外延却好象很少有人去分析,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中等生”的概念的本质属性并不是非常明确的,外延也并不确定。从其词义本身揭示的内涵来说,就是指在学生前进的队伍中处在中间的学生。显而易见,这个“中等生”、“尖子生”以及“后进生”的差别,是教师们以“分数高低”和“纪律好坏”为尺度,人为地划定的。学习成绩成为绝对的标准,其他表现仅仅是参考分。而学习成绩又包括哪些内容呢?99%又是考试分数,而且是总分数,不是单科分数。这种人为的评价尺度在教育活动中经常反复使用,已经固化为一种社会尺度,反过来又对教育活动产生影响和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由于“中等生”的成绩的中等,使教师给与的关注少,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而长期如此,必然给“中等生”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对“中等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活动的动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人的“秉性”、“脾气”不同,有人急躁、有人稳重、有人活泼、有人沉静,这是气质的不同。有人谦虚、有人骄傲、有人粗心马虎、有人细致认真、有人意志坚强、有人害怕困难,这是性格方面的差异。有人感知灵敏、记忆力好,有人长于想象、善于思考,这是能力的差异。这些特征的综合,形成了人与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个性心理的形成有着十分复杂的主客观条件。如教育条件、环境条件、家庭条件、意外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条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时条件相同,由于主观努力的缘故,也会导致不同的个性。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中等生”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各有其特点。抛开个性的问题,以及其它影响个性心理的因素,就教师的影响来说,“中等生”在情绪、意志、能力等方面,易形成哪些共性特点呢?1、“中等生”的消极心理特征在情绪方面:他们的心态一般比较平和。大部分“中等生”起初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肯定。但当教师忽视对他们的关注时,学习和工作的热情逐渐减弱,进而不良的、消极的心境产生。在意志方面:由于不愉快的心境,将使其做事缺乏自信,无法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不能朝气蓬勃地奋勇前进,从而会降低活动效率,也难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做事会瞻前顾后,缺少果断性。在能力方面:由于消极的情绪和做事的优柔寡断,使所做之事往往成少败多。这必将更加动摇其做事的信心,导致工作学习能力提高缓慢,总觉做事不如别人做得完美。在性格方面:由于以上种种情况,长久下去,使其性格更加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交际。遇到问题时,主要靠冥思苦想,自问自答。由于教师长期缺乏对其关注,“中等生”这种消极心理长久循环下去,会使他们在了解情况、判断问题、形成见解时,出现偏颇,所遇问题不但解决不了,反而会把事情越弄越复杂,使他们陷入一种更加不愉快的心境之中,性格更加内向,过于敏感,甚至抑郁、紧张、拘束、不自然、胆怯。2、“中等生”的积极心理特征总体讲,“中等生”一般心细,善于察颜观色,他们有追求和向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做事很认真,很自觉,很懂事,甚至循规蹈矩,他们不调皮,不捣蛋,不惹麻烦,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中等生”在心理特征上的优点和缺点,造成他们自相矛盾的心理,在学校生活中的主要表现有:他们往往对自己的理想、抱负要求过高,因其身心发展的不完全成熟性,会使他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产生距离。如在回答教师问题时,希望口齿清楚地把问题答好,但又战战兢兢、目光游移不安、结结巴巴,盼望老师尽快让其坐下。希望自己豁达乐观,却时不时要为一时的小事而生闷气。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想参与进来,却又担心别人嘲笑。这种心理易导致自悲、害怕,由退缩失望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不是我们的时代所要求的。教育的目标是塑造人——通过教育的开展,将一个自然状态的人塑造成一个社会状态的人,将一个混沌未开的自然人塑造成一个身心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履行其教师的职责呢?

  三、对“中等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第一、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人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以下几点能力:

  1、访谈能力。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家访。家访可以深入学生的家庭环境中,通过对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询问、调查和座谈等有效形式,全面了解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可以将学校教育信息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有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在校行为的真实动机,探究其思想行为的根源,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观察分析能力。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是存在于同一个统一体中,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掩映。例如,冷静有时却缺乏热情;爱出风头却又勇于创新。教师要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为心理问题的疏导奠定基础。3、理解学生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做到心理换位。教师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中心”的倾向,易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看待周围的世界、处理所遇问题,这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学生,妨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影响教育效果。要做到心理换位,就要常常设身处地的从他人所处的地位、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他人的所思所感所为,“假如我是一个学生”这样的话来提醒自己,要象演员那样把自体验别人的精神世界就好象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个教师应常用己想象成一个正因“一次考试不及格而懊丧”或“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而难堪”的学生,认真考虑自己每一言行会引起学生什么样的反应,并尽可能教会学生掌握心理换位的方法,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理解。

  4、赏识学生的能力。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信任学生、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教师理解学生,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在班级管理中,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而不是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生”身上,信任他们,让他们做事。对做事认真心细的学生,可以委以重任,明确表示老师信任他们,要求他们力所能及地协助老师做些班级工作,如班务记录、公务保管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自悲感。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关注的形式很多,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等,纳入到课上、课间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如上课前,对低年级学生就可以摸摸胆小、不善发言的同学的头,上课时他们就能直视老师,认真听讲;提问时,给他们以鼓励的眼神,他们就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用微笑、用目光做短暂的交流,给与学生以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自信。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能及时表扬予以肯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全班表扬,也可以在周记中私下表扬;发现他们小小的进步,说一句“做得好”;点点滴滴,他们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产生对教师的依恋与信赖,学生要求进步的动机就会得到强化。当学生遭受挫折、失去信心妄自菲薄时,需要教师指出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找回曾拥有的成功的喜悦感,鼓励他们重新树立信心。

  第二、掌握一些疏导心理问题的具体方法我们处于竞争的时代,要使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适应时代的需要,身心健康的发展,追根求源是要使学生有自信心,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寻找自信的支点,正确认识自我。可以开展“找优点”的活动。让学生找自己的优点,找别人的优点,了解自己也有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引导学生虚心听取父母、师长、同学的劝告,发扬优点长处,纠正缺点短处,避免对自己做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使学生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以正确的定位参与竞争。从学生画的板报、从语文课代表王然给同学的测验、从赵仕杰要求同学默写的单词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自己的要求,甚至会超过教师对他们的要求。在班里,学习差的学生,在说话做事时是缺少自信的,甚至认为自己一点优点都没有,其他同学也看不到他们的优点。

  2、创造成功的记录。自信是成功的产儿,成功记录越多,成绩越大,自信心越容易获得。不断争取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记录,对于缺乏自信的人来说,尤其重要。教师可以在班集体中,每周利用主题班会来组织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如学习竞赛、劳动技术竞赛、书画展览、体育技能竞赛、小知识竞赛、课文评议、热点分析、小制作、小设计竞赛以及特长展示等,提供不同的环境让学生展示自己。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兴趣,在学生的热情参与和感召下,胆怯的学生也经常参与到活动中来。对某些信心不足的学生,可以提前让他们做准备。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成功的表现自己,创造成功的记录,逐步建立信心。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选准目标,使目标与个人的能力相符,不好高骛远,要量力而行,积小胜为大胜。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态度,以平静自如的心情投入竞赛活动。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明白,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持之以恒,勇敢行动,就可以获得成功。教师借助竞赛活动可以扩大奖励范围,让学生尝到创新与竞争的乐趣,树立自信,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如,我在班里设立了这些奖项:最佳班委、最佳组长、最佳课代表、最佳学科带头人、最佳劳动标兵、最佳文体特长生、周记一、二、三等奖、艺术节参与奖、摄影奖、百分评比优胜奖、学习进步奖、学习优秀奖等。

  3、利用周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逐步建立信心。周记是学生采集知识,进行师生沟通的很好的方法。例如,胡子薇是个有男孩性格的女孩,偏爱理科,酷爱运动。从来写周记写得很少,不愿与我交流,学习成绩很出色,个性极强。我利用她所写周记的内容,进行诚恳的评价,终于她能与我谈心了。有一次,她在周记中这样写到:“老师,真不好意思,您的评语比我的周记还多,我决心,以后一定认真对待周记。”果然,她跟我探讨了许多问题。如:“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父母的唠叨都对吗?”等等。我发现她很有思想,而且办事并非粗糙,也是个心细的姑娘。另外,还可以利用周记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让部分“中等生”可以进行一日四问四答的训练。一问自己今天“做什么”,二问自己“怎么做”,三问自己做得“怎么样”,四问自己明天“怎么办”,以提高自我导向能力使做事有计划,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使计划能落实,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使行动有总结,提高自我体验能力进行自我补救。如我班陈超,学习缺少自觉性,贪玩,基础不扎实,聪明,少目标。

  为了改变他的现状,我决定用一日四问法训练他。让他每天用周记进行总结,每隔三天,我看一次他的周记,督促他养成自我总结自我教育的习惯。经过两个学期的四次考试,他都在自己的基础上,持续几次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实践证明,教师可以通过每周对周记进行点评,认真诚恳的指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学生的信心与能力均会有所提高。班级的优秀率也提高了很多,其中中等生比例大,而且中等生提高人数明显。目前,班内没有出现心理严重障碍的学生。

  总之,在疏导学生心理问题时,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要多读书,多学习,勤思考,善观察,重实践。“中等生”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憧憬,有梦想,教师要做有心人,给与他们热情的关注,努力理解他们的思想,提供他们锻炼的机会,就会树立起自信心,使他们积极健康的发展。

物业经理人网-www.Pmceo.com

篇2:留守儿童心理疏导的实施方案范文一

  目前,平均不到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学习、心理、性格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意义重大。龙舟坪镇中心学校覆盖12个自然村,经济较不发达,外出打工现象普遍,留守儿童现象也较为普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发展。通过“宜昌市三峡旅游职业培训学校少数民族边远山区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服务示范项目”项目的实施,排除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而产生的身心缺陷,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构建充满希望、和谐美丽的幸福家园。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六失”问题:

  1、学业失教。部分留守学生不能很好完成学业,学习习惯差;

  2、生活失助。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统计,约有6%的留守儿童生活贫困,衣食住行等方面缺乏照顾,营养不良,身体健康受到危害;

  3、心理失衡。留守儿童不同程度的存在抱怨、自卑、骄横、焦虑等心理问题;

  4、行为失控。有的沉迷网吧,有的甚至存在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的恶劣行为;

  5、亲情失落。留守儿童普遍感到亲情失落和孤独,非常想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

  6、安全失保。由于缺少亲人的照料,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如生活安全问题、煤气、火、开水、电)和人身安全问题(上、下学)。

  由于留守家庭中的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独立生活能力强,比起一般儿童,他们依赖性少,但承担生活劳动量超出了力所能及的范围,对身心健康不利。因此,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十分迫切。

  一、保障机制

  1、成立留守儿童心理疏导领导小组

  组长:刘彦

  副组长:邓劲松 秦海书 秦明政

  成员:彭建军、刘志君、年级组长、班主任及心理咨询师

  2、组建心理咨询团队

  组长:杨爱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成员:心理健康教师、年级组长、班主任共20人。

  3、通过现场疏导、在线咨询、网络指导等方式让活动内容真正落地。

  二、工作目标

  以“定向结对”方式,根据留守儿童的“六失”特点,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形式开展“心理疏导关爱行动”;组建志愿者队伍并进行培训,建立服务“台帐”;根据留守儿童在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文体活动、亲情关爱等方面的需求,开展志愿服务,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具体目标如下:

  1、组成校内团队编写《留守儿童关爱手册》,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2、联合社区、村、学校组建 “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发动党员、干部、女能人加入志愿者服务行列,并对志愿者进行培训。

  3、开展“心手相牵共享蓝天”宣讲活动。充分发挥辖区内公共单位的优势,努力营造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通过宣讲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宣讲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的职责任务,宣讲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4、开展 “两地书亲子情”活动。组织 “留守儿童”给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写信,与父母交流、分享学习生活中的乐趣,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5、通过系列活动,使留守儿童“六失”现象明显减少,其不良习惯和行为得到纠正。

  三、工作内容

  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包括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习惯养成、学习方法指导、日常生活照料、心理健康辅导、不良行为校正、亲情沟通交流、安全自护训练等方面的活动。

  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习惯决定一生。包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动手实践、认真作业习惯的养成。

  2、健康心理幸福一生。包括心理健康维护、心理行为矫正和心理潜能开发等。

  3、良好行为成就人生。包括法律知识讲座、合理利用网络,避免上网成瘾等。

  4、生活帮扶点亮人生。包括建立帮扶机制,解除留守儿童生活障碍等。

  5、亲情沟通理解人生。包括家长的沟通技巧和内容,学生与家长、老师、同学的沟通技巧和内容等。

  6、安全护航平安一生。包括生活安全、生理心理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等。

  四、方法和途径

  通过校内宣传、专家授课,志愿者服务等让活动内容扎实推进。在服务主体上,不仅仅是社会组织和中小学老师作为志愿者,还让民宗、妇联、教育、扶贫等部门参与进来,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部署,将单位驻村干部作为志愿者参与,扩大了服务主体范围,特别是把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关爱活动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紧密结合,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五、预期成效

  1、编写《留守儿童关爱手册》并制作完成授课课件,开展授课和指导,使留守儿童及家长受益面达100%。

  2、让留守儿童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动手实践、认真作业的学习习惯,将留守儿童的学习困难的比例控制在5%以下;

  3、对心理健康维护、心理行为矫正和心理潜能开发,使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有关心理健康测试优良率达90%以上;

  4、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控制学生日常行为,确保留守儿童犯罪率为0;

  5、建立帮扶机制,解除留守儿童生活障碍,让留守儿童衣食无忧;

  6、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发生率为0;

  六、风险控制

  活动实施中,可能遇到如下问题:

  1、社会环境问题。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的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严重的已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2、学校教育问题。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中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发育不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使管理重心向教学倾斜,忽视了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的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问题。教师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中小学的教师在这方面尚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通识性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现实中,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4、家庭环境问题。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指导;二是学生与家长沟通不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天天加大,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应对措施:

  1、加强督导。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形成适合学校及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2、改善学校管理。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3、重视师资培训。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加强全体教师心理教育培训,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强家长培训。针对家长的状况,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5、关爱特殊学生。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学生评价。科学的学生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工作,研究学生评价与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评价方面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成长氛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篇3:学生关爱与心理疏导观后感

  《学生关爱与心理疏导》

  观后感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特别是加强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德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鼓舞学生,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特别是要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但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更好地提高我们德育工作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观看了《学生关爱与心理疏导》后,我结合十多年来本人教学工作得出来的心得体会,谈谈如何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做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和谐健康理念

  在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群众中体现出的一个新情况就是,他们大部分人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爷爷奶奶甚至外公外婆的共同呵护下成长,是一家里的红太阳、小皇帝,只要一伸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学生,会养成唯我独尊的优越感,缺乏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忧患意识和与人沟通协作的技巧,一遇到学习中的竞争、挫折和生活中的小磨擦,就会表现出自卑、自闭甚至竭欺底里等过激情况。前段时间国内媒体均有不少报道,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而跳楼自杀、或因为与同学发生小磨擦产生矛盾一时过激伤人、杀人,等等,都是新时期在我们校园出现的新情况,我们也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之策。

  第一、注重培育学生和谐精神,利用墙报、广播等载体大力宣传十七大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在教学实际中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引导学生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

  第二、注重培育学生乐观、豁达、宽容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来自学习和家庭的压力,及时自我调整。

  第三、注重培育学生合理竞争、共同进步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以健康丰富的文体生活有效调节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

  第四、注重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加强心理辅导。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并有针对性进行辅导,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老师要象关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关爱学生,象融入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平时多注意学生情绪和成绩的变化,对表现异常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谈心,疏导他们对事物和人际关系的看法,解开心结,打开健康心理之门。

  二、注重人文关怀,增进互相信任

  我校地处农村,属于农村小学,况且现在群众都注重发展经济,很多中青壮年的劳动力都在外地打工,留守在家的青少年学生也一样处于无人照管状态;特别是在农村,还有很多家庭经济很困难,无力供子女上学。面对这种种情况,我们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首先,要熟悉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并进行分类,并按具体实际,给予弱势的学生更多的关心支持。比如,对父母在外工作,在家无人照顾的学生,要主动多同他们沟通,交朋友,引导同类型的学生结对互相守望相助,组织他们进行健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缓解学生心里的孤独感。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在平时注重收集一些经济信息,引导学生家庭走致富的道路,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帮家里做一些农活,增加家庭收入,甚至主动适当地照顾他们的生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老师平时注意关心爱护学生,真诚地为他们提供无私的帮助,学生一定会体会到老师博大的爱,这会更好地帮助学生重新认识社会,重新回到学校里来,走上正确的道路。

  其次,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成绩差和犯错误的学生,增进师生互相信任,减少叛逆和对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老师也是凡人,都有好恶爱恨,往往会对听话、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疼爱有加,不吝表扬,而对调皮不服管教、成绩差的学生,可能表现出厌恶、卑视的态度,对其中偶尔犯错的学生,更是轻则私下严厉批评,重则当众大声责骂。受到卑视、批评甚至责骂的学生,会失去对老师的信任,变得更叛逆,在错误的道路上愈行愈远。这些老师其实是犯了对教书育人工作的一个误区,教书不只是教听话和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将不听话、成绩差的学生教成好学生。更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对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爱,赢取学生的信任,然后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让他们认识到错误的原因和后果,明白人生的道理,记住教训,不再重蹈覆辙,防止学生误入歧途。

  三、建立完善机制,畅通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渠道

  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工作,在学生中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一样也任重道远。并且,随着gg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得到更大提高的同时,生活急剧变化,竞争更加激烈,学生的各种心理压力也会更大,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需求会更强烈。我们要及时做好准备,在学校建立学生舆情汇集和反映机制,加强对学生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畅通学生心态疏导、调节渠道,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