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活动方案 导航

战胜挫折(心理辅导教案)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3-04-03

  一、教学理念阐述

  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它与目标、需要、动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动机受到干扰或阻碍,目标无法实现,需要不能满足,就会使人产生紧张、焦虑乃至悲观失望等消极的情绪反应,即在心理上产生挫折感。

  高三学生面对高考的压力,未来的选择,极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困惑,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种种挫折感,影响考试的发挥,影响专业的选择。因此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耐挫能力的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人之不如意十之***,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我们对挫折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节课在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明白,挫折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磨炼一个人,关键在于他如何对待挫折。

  二、教学目标

  1、体会挫折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作用;

  2、意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3、掌握战胜挫折的几种方法,使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能够应对自如;

  4、树立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

  三、教学构思

  本节活动课共分为六个环节,即情景体验、情感升华、认知构建、理论深化、案例分析和信心强化。

  第一环节,情景体验:通过乒乓球拼金字塔的游戏,创设了一种挫折情境,让同学对挫折有个初步的了解,并且深刻体会挫折时的心身状态。

  第二环节,情感升华:声情并茂的讲述田甜的故事,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让他们体会到不管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只要有勇于面对挫折的信心,挫折并不可怕;讲述两个故事与前一个故事对比,给学生一个强烈的冲击,使学生认识到:挫折对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第三环节,认知构建:利用一个人名接龙的游戏,使学生领悟:对每个个体来说,成长的过程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战胜挫折才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

  第四环节,理论深化:先有学生讨论,如何解决生活中的挫折,然后教师总结。

  第五环节,案例分析:只有去实践,才能真正的掌握理论。本环节设置了三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发学生讨论,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应该如何解决,如何面对,如何利用学到的理论去解决问题。

  第六环节,信心强化:利用积极暗示的方法,来强化学生的信心,使他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能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四、教学准备

  1、收集事例照片,FLASH《倒霉的圣诞老人》等,并将这些材料制作成课件。

  2、购买乒乓球,按照要求粘贴。

  五、活动设计

  环节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情境体验游戏:将这组乒乓球拼成金字塔的形状。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存在。辨析:与困难的区别)这个游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挫折情境,让他们体会挫折的含义。

  情感升华出示FLASH《倒霉的圣诞老人》,讲述田甜的故事。出示田甜的档案:网名Tina,1984年1月22日出生,20**年3月开始接触Flash,之后沉迷其中,为广州亿方公司贺卡站制作过大量贺卡及MTV。20**年末《为什么人会做梦?》获中国科技在线首届网上科普动画大赛三等奖;太平洋电脑网广州站举办的PConline圣诞贺卡设计大赛中,《MerryChristmas》获四大奖项的最佳祝福奖,《倒霉的圣诞老人》获十大E-Card奖。****年9月获得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中国动画短片学术奖组委会特别奖。****年10月《Tina的Flash课堂》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提问: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教师过渡语:田甜在遇到这么大挫折的时候,并没有被挫折所吓倒,没有向挫折屈服,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在我们生活中,却有这样一部分人,一遇到挫折就失去了信心,从而畏缩不前,甚至逃避。出示其他故事:周一超系浙江大学毕业生,20**年1月23日,周一超报名参加嘉兴市秀洲区政府招收9名乡镇公务员的考试。笔试排名第三,面试后总成绩排名第五。4月3日下午3时许,未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周一超到区人事局,询问经办人后得知自己体检结果为“小三阳”,不符合公务员体检标准,未被录用。一怒之下他用水果刀将经办人刺成重伤,并将同办公室的张某刺死。20**年11月,杭州一居民区发生一幕惨剧,年仅17岁的高三学生周亮(化名)趁父母不注意时溜出家门,爬上隔壁居民楼的7楼跳楼身亡。据知情者猜测,周亮的死亡跟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过大有关。提问:与田甜的故事对比,你有什么感受?总结:挫折对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田甜的年龄和学生相差无几,因此更容易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产生情感之共鸣,认识到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挫折面前失去信心。两个迥异的故事,与田甜的故事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体会到挫折可以成就一个人,同样挫折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认知构建人名接龙:按顺序每组报出一个古今中外的名人,该名人必须曾经受到过巨大的磨难和挫折,但是没有倒下来,反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规则:1、不得重复;2、重复或说错的组淘汰,余下的组继续。总结:一个人之所以能够现实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后人的崇敬,并不是因为他没有遇到过磨难,产生过挫折;而是因为他能够在遇到磨难的时候,战胜挫折,从而克服重重困难达到自己的目标。组和组之间的竞赛,可以适当活跃课堂气氛,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在成长过程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环节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理论深化思考:你或者朋友、亲人在学习上、生活中、人际交往等方面,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或磨难,产生过什么挫折?小组讨论:以上是我们在生活或学习上经常遇到的挫折,我们应该怎样缓解挫折心理?总结:战胜挫折的方法:1、调整期望目标2、换个角度思考问题3、积极的自我暗示4、升华5、小步子原则6、宣泄在正确认识挫折的基础上,分析中学生可能遇到的挫折,以及思考缓解挫折心理的方法,使学生在挫折面前不会手脚无措。

  案例分析1、小明是一名高三的学生,最近刚刚考完一模考试,成绩非常不理想,与自己想象差了很大的距离,距离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了,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天天晚上难以入睡……2、小林的爸爸妈妈又吵架了,他们还喊着要离婚,小林的心情坏透了,小林该怎么办呢?3、高考成绩公布下来了,小强的成绩距离重点线只差一分。他痛不欲生,因为他蛮有把握上重点的,可现在……想一想,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如果上不了重点,有可能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他感到非常的沮丧。通过三个案例,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缓解挫折的方法,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能够帮助别人。

  信心强化太棒了!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身上,又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凡事发生必有其因果,必将有助于我。用积极暗示的方法,增强学生抵抗挫折的信心。

  附录:田甜的故事

  1995年7月25日,是田甜一生中最昏暗的一天。田甜正在家过暑假,3名手持凶器的歹徒冲进了田家抢劫,田甜的母亲陈其芬被刺身亡,田甜的颈部被刺了两刀。

  那年,她才仅仅十一岁,她在沈阳艺术学校学习舞蹈。从小就喜欢舞蹈的田甜刻苦训练,立志要成为杨丽萍那样的舞蹈家。刀伤导致田甜颈髓横断高位截瘫,酷爱舞蹈的小田甜再也站不起来了。

  面对失去母亲的悲痛和美好理想的破灭,小田甜躺在床上,天天以泪洗面。

  在父亲继母的照顾和鼓励下,田甜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田甜又开始自学AAA英语,只有小学水平的田甜卧床后一直没间断英语学习,伴着英语磁带,田甜反复朗读、背单词,练习用英语对话。由于长期卧床和一学习起来就忘我,田甜得了褥疮,臀部肌肉腐烂,烂出了一个大洞。田甜忍着钻心的疼痛,一边治疗,一边坚持学习,很快,田甜自学完了AAA英语教材。长时间用力叼着筷子打电脑引起了牙龈出血,口腔也由于筷子的摩擦而常被磨破,眼睛由于长时间斜视电脑而流出把半个枕巾都湿透的眼泪,放下筷子以后麻木的脸得经过一两个小时才能有一点点感觉。可是无论多么艰苦,田甜却从来不曾想到过放弃。

  就这样,一根根筷子断了,田甜操作电脑也越来越熟练了。

www.pmceO.com 物业经理人网

篇2: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言行分析

  所谓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指,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全体学生学会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而开展的活动。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不但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者,也决不是学生言行评论者或劝告者,而是学生心灵表白的倾听者、学生自我探讨的促进者。它关注的焦点是学生的心灵体验、心理成长。然而,心理辅导活动课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更是一个相当陌生的领域,常常令教师感到困惑的是——“我怎么做才能够表明我的言行已经符合了心理辅导的基本理念和技术呢?”“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言行呢?”笔者认为以下四点非常重要:

  一、关注

  关注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体现的就是一种全神贯注。教师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受。教师往往以为,关注感受就是经常问学生,“你感觉怎么样”或“你有什么感受”,在通常情况下,适当地做这样的提问并没有错,但有时教师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并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感受。例如,在一堂主题为“集体的力量”的小学二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让学生举行一个“钓鱼”比赛,分8个组,结果只有一组没有成功,看着其他小组相继出现兴高采烈的场面,这一组的同学非常地沮丧,他们正是最需要关注的一组。但是一堂课中,教师始终没有注意到这一组学生的情绪表现,却总是在问其它组“有什么感受?”,导致这一组学生在接下去的所有活动中都显得胆小、自卑、消极。很显然,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上述这位教师是由于关注对象的偏差而造成的失误。而有的时候关注不当也会造成伤害。例如,在一堂以“长大的感觉”为主题的初二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事先给学生家长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他们给子女写一封信。第一次上这堂课的时候,教师随意地选读了几封,其中有一封信表达了家长对孩子的许多地方的不满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随着老师读信声音的继续,可想而知,这位同学的脸是如何地由红变白,表情由尴尬的笑变得僵硬得想哭……教师这种不恰当的“关注”深深刺伤了学生的心。同样,教师如果有意挑选对孩子充满肯定性语言的信件读给大家听,并让被选的学生谈听了家长对自己的评价以后的感受,这样就做到了正确关注学生的感受。

  其实,在课前设计的时候,就要预先估计、尽量避免可能会发生的对学生造成心灵伤害的事件。例如,设计一堂以“学会赞扬”为主题的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时,教师事先为每位学生做好表示赞扬同学的道具苹果,上课时,按照老师的要求,同学们在开开心心地互送着“苹果”。当活动结束时,老师问,有没有同学没有收到苹果的?一位同学举起了小手。此时,老师拿出自己制作的一个大苹果送给了他,说:“这位同学学会了赞扬别人,这就是一个优点,老师把这个大苹果送给他!”

  二、聚焦

  聚焦是心理辅导的一种专业技术,它最大的功效就是可以抓住关键问题和问题的关键重点突破,因而可以提高讨论的效率。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运用这一技术,需要作一些拓展和延伸。在此,笔者将之分为议前聚焦和议中聚焦。议前聚焦是指为使课堂讨论尽快进入状态,能够围绕讨论主题而采取的聚焦技术。比如在讨论前,教师往往要先确定讨论形式,使学生明确自己交谈的对象;在提出一个讨论的问题时,会让学生静思几分钟,使其思维能够围绕主题而展开。另外,对于某一情境的讨论,教师要依据辅导目标来提问,以使学生回答的范围不会太宽泛,从而可以节省时间,突出重点,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一堂小学三年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学会赞扬”的小品表演中有这么一个情景:小明考100分,爸爸没有表扬他,还对他说:“是偷看的吧。”之后,老师让学生谈一谈。在这里,老师可以问“对这样一件事情,你有什么看法?”、“假如你是小明,你怎么想?”、“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有什么情绪反应?”等等。本课此处的辅导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当一个人很想得到表扬但却得不到时的负性情绪反应,因此,我认为还是用后两句问法比较能够突出重点,起到聚焦的效果,能较快地达到辅导目标。

  议中聚焦是指在讨论的过程中而采取的聚焦技术,相对于议前聚焦来说更需要教师的灵活应变能力。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讨论的内容一般都来源于学生自身、身边、或当前社会热点,这样在讨论过程中就有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发言抓不住要害、内容很多、涉及方方面面、语句冗长甚至离题等现象,此时教师就要设法找出关键问题,缩小讨论的范围,以达到重点突破的目的。例如,某学生说:“我妈在学习上对我要求很高,在生活上照顾很周到,为了每时每刻都能了解我,还给我配上了手机,但她对我也管得太多了。那天我跟同学出去参加社区活动,她几乎是每隔5分钟一个电话,平时同学往我家里打电话,她都要问个明白,是谁?哪个班级的?这个人怎么样?等等,有时甚至还要回拨‘审问’对方。她对我也太不信任了……”。对此,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看来你和你妈之间还有不少矛盾。那么,在你看来,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哪一点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矛盾?”“针对这一点,你们之间是怎么发生矛盾的?”以此缩小问题讨论的范围,抓住要害,找到问题的根源。此外,在向学生征求意见的时候,教师如果只是提问“还有吗?”则学生的回答往往会出现重复内容,不妨改为“还有不同的看法吗?”这里加了一个“不同”,就可避免重复,起到聚焦的作用。

  三、接纳

  教师要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不用集体的力量去否定个别学生的不同观点。但是,在生活当中,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生活观念去判断和理解别人的观念,这种现象是经常会出现的。例如,在一堂初中“学会说不”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提出情境让学生讨论:“有一异性同学约我到江边散步谈心,我要不要去?”他的主观愿望是希望全班同学都会说“不去”,然后,他就可以提问:“你将怎么拒绝,才能达到既不伤害同学感情,又达到拒绝的目的?”这样就可以达到他的辅导目标。但有一位女同学却偏偏说:“我会去的,只要心里没鬼,不怕别人说三道四。”对于这样的回答,教师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他还在固执地认为,通过我的引导,她会说“不”的!于是他穷追不舍,用问话“假如同学们议论呢?”“假如他对你非礼呢?”并问其他同学“你们认为呢?”试图用集体的力量,硬要把这位学生逼得非得拒绝不可。其实,在设置这个情境的时候,这位老师只是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和估计学生的生活观念,他根本没有想到学生会这样回答;当不同观念出现之后,他仍然不肯放下自己的价值标准,还对学生穷追不舍。很显然,他在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并试图用集体的力量来证明个别学生的“错误”。这种不接纳的言行是心理辅导老师应该避免的。

  四、迁移

  向现实生活迁移。一般在情境讨论之后,往往都要涉及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可以用问话“在你的生活当中,或你的身边有什么类似的事情发生?当时,你(他)是怎么处理的?”来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向现实生活迁移也体现在结束语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结束语不同于学科的结束语,辅导教师一般不说“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大家回去复习一下”之类的话,而说一些意味深长的能引起学生反思或能激发学生情感的话,如格言、名人名言等。使学生能够将领悟到的理念,和学到的技能运用于生活实践,处理现实问题。例如,心理辅导活动课《交一个好朋友》的结束语是这样的:“是呀,朋友是夏天的凉风,是严冬的阳光,是春天的春雨。一个真正的朋友,能够在你最困难的时候给你关怀,给你温暖;能够在你最开心的时候分享你的快乐。能够在你犯错的时候,及时提醒你,鼓励你改正缺点。祝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

  心理辅导活动是一种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活动,是增进师生关系的活动,是一种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的活动。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教师必须牢牢把握心理辅导的基本理念和技术,切实做到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受,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并学会运用聚焦等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真正使学生在一堂课内有所收获,获得情绪的调节、理念的感悟、技能的掌握。

篇3:柳暗花明又一村-换个角度看问题(心理辅导教案)

  一、理论基础:

  人的思想、心理足以支配其行为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让人们难过、痛苦的往往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和看法;事情本身常常无所谓好坏,而当我们加上了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便会产生种种无谓的烦恼与困扰。所以一个人如果有正确的观念,则能引导其过愉快的生活;反之,错误的思想和偏颇的看法,则易使人产生烦恼与困扰。

  美国著名认知治疗学家阿隆-贝克认为,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绪的中介,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可以从认知中找到原因。当认知中的曲解成分被揭示出来,正确合理地再认识,并进行有效的调整,在重建合理认知的基础上,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也就随之能得到改善。

  临床心理学家Ellis在1955年创立了“理性—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Therapy简称RET),主张情绪源自想法、理念,个体可以用改变想法来改变情绪。该理论颇能充分应用思想的功效,帮助个体以逻辑思考来处理过度的情绪反应,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适应环境。

  根据理情治疗的理论,情绪乃是源于想法、态度、价值;引起个体种种情绪的,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个体对事件的看法或他对自己所说的话所致;Ellis对“A-B-C理论”作了阐述,他认为引起情绪结果(emotionalconsequence;C)的并非事件(activatingevent;A)的本身,而是个体对此事件的想法(beliefsystem;B)所致。换句话说,焦虑、沮丧、敌意等情绪结果C的产生并不是由所发生的事件A所引起的,而是由想法B所产生的。只要个体对此事件的想法改变,那么情绪结果也会随之改变。

  二、辅导目标:

  1、认识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认知改变,情绪也会随之改变;

  2、了解艾理斯的ABC理论的内涵;

  3、学会换个角度去看问题,从而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

  三、教学构思:

  本节活动课分为六环节:即导入、理论构建、故事接龙、主题活动、实践应用和总结。

  第一环节——导入:几张颇有吸引了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明白换个角度看问题,自有另一番天地;

  第二环节——理论构建:用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即讨论,从而导出艾理斯的ABC理论;

  第三环节——故事接龙:用一个未完成的故事,让学生去续写,使他们体会到ABC理论的价值;

  第四环节——主题活动: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

  第五环节——实践应用:把ABC理论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ABC理论的印象;

  第六环节——总结本节课的体验,强化认知。

  四、教学准备:

  五、活动设计:

  环节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导入出示几张图片。使学生明白:换个角度看问题,自有另一番天地。(过渡语)是啊,同样的一副图,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然界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种现象。当然在我们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从一个角度考虑,冥思苦想,却不得其解;换个角度去思考,就会豁然开朗。正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示:《柳暗花明又一村——换个角度看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营造气氛。

  理论构建一皮鞋公司派了两位市场调查员到一个海岛去进行市场可行性调查。这个岛上的居民没有穿鞋子的习惯,男女老少一律打赤脚。不久,两位调查员分别向公司作了汇报。A调查员神情沮丧,说道:“此岛上的人都不穿鞋子,所以根本没有市场前景!”B调查员神采飞扬、兴高采烈地说道“此岛上居民都没鞋子穿,这里大有市场!”小组讨论:(1)A调查员沮丧情绪的依据是什么?(2)B调查员兴奋的依据是什么?(3)通过A、B两位调查员的结论,你能悟出些什么道理?(过渡语)相同的事件,评价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心理学上有个ABC理论,就是说明评价和情绪结果之间的关系的。介绍:艾理斯的ABC理论当事件无法改变时,如果希望改变情绪状态,那首先要改变评价系统。用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情绪并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与对事件的评价有关。从而导出艾理斯的ABC理论;

  故事接龙(过渡语)故事接龙:古时有一位国王,梦见山倒了,水枯了,花也谢了,便叫王后给他解梦。王后说:“大势不好。山倒了指江山要倒;水枯了指民众离心,君是舟,民是水,水枯了,舟也不能行了;花谢了指好景不长了。”国王惊出一身冷汗,从此患病,且愈来愈重。后来,有一位大臣参见国王,他做出了另外一番解释,国王听了全身轻松,很快痊愈。假如你是这位大臣,你将如何向国王解释?(故事答案)一位大臣要参见国王,国王在病榻上说出他的心事,哪知大臣一听,大笑说:“太好了,山倒了指从此天下太平;水枯指真龙现身,国王,你是真龙天子;花谢了,花谢见果子呀!”故事生动、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本活动中体会到ABC理论的价值。

  主题活动主题活动:区分ABC一向学习很好的小明,期中考试很不理想,竟然在班级排到了三十多名。他由于想法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请你们考虑一下,产生下列情绪相对的想法是什么。以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尝试用多种多样的思路去思考同样的事件,提高他们换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总结谈一谈,你在上完这节课以后的感受。

篇4: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要领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团体辅导方式。笔者在指导第一线的班主任开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大量课例中,总结出了一些操作要领,并就目前班级辅导活动的偏误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一、班级辅导活动操作方法上的“八重八不重”

  1.重感受,不重认知(是“不重”,不是“不要”。下同)——辅导不是说教,不是安慰,不是训导,也不是逻辑分析;辅导是心灵的碰撞、是人际的交流、是情感的体验,是帮助一个人自助的过程。

  心理辅导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体验、行为方式在辅导教师的干预下进行调整、重组、统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依靠外力实现的“塑造”、“教育”的过程。开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根本取向,并不是要让学生懂得几条心理学的原理,或者掌握几种调节心态的方法技巧,而是要促使学生在团体的助力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以推动自我的完美发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在某一个问题的某一方面真正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有所体验,那就是一种成长,一种发展。反之,如果学生只是记住了几个心理学的概念术语,能说出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常识,但却没有情意活动的介入,没有情感体验作为其认知的强化、迁移以及感染、疏导自我的动力,那么,这个过程依然不能说是个体成长发展的过程。

  2.重引导,不重教导——班级辅导主要应该是“非指示性的”,教师不应该对学生作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解释,必要时采用的暗示、忠告、说服等手段也只能最低限度地使用,即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辅导,顾名思义,一为“辅”,二为“导”。“辅”者,扶助,辅佐,非主要之意也。“导”者,引导,疏通也。心理辅导,重在“导”,难在“导”。这个“难”,就难在引导上。引导,要注意契机,还要注意分寸。此外,“引导”总是通过问题来“引”和“导”的,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而这恰恰是班级辅导活动中教师最难以把握的一点。

  怎么“引导”?其实,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在操作过程方面的基本程序是有相通之处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

  关于“不重教导”,不是不要适当的教育指导,不能把这个观点绝对化。这里涉及到一个争议性的问题,即辅导到底应该是指示性的,还是非指示性的?其实,提出这样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本身在理论上就已陷入了绝对化。因为无论是传统的指示性心理咨询,还是非指示性的心理咨询,都有其特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任何偏执一端的做法都是应该避免的。笔者个人认为,辅导主要应该是非指示性的,辅导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但也不能排除辅导教师必要的指示、暗示和忠告。因为中小学生年龄尚小,许多方面还需要成年人的扶助,尤其是班级心理辅导课,一般只有短短的四十几分钟,不可能像个别辅导那样可以多次访谈,在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进行非指示性的会晤,耐心等待当事人的自我成长。在这种情况下,辅导教师必要的指示和点拨恐怕就是无可厚非的了。

  3.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却又很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操作规范,它是辅导过程有没有动态气氛的关键。

  班级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学生是通过群体交流产生的影响力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班级团体辅导的重点应放在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上,主要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来达到辅导的目标。

  口头交流的作用主要在于:(1)学生能发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通过交流,自己理解和支持了别人,也得到了别人的理解和支持,而同龄人的理解和支持往往比老师的评价与支持更为重要,因此大大增强了自信心;(2)使积郁得到宣泄,并可重塑自我形象;(3)使学生得到社会性发展的经验;(4)体验到自己在同伴中有所作为,可以和别人成功地进行交往,因而增加了安全感;(5)在不能确定自己应持的态度行为时,可以倾听并综合大家的意见,以得到最大的收获。

  还要说明的是,“不重书面活动”不是不可以进行书面活动。有些游戏,有些测验,有些行动计划,有些自我描述,是必须动笔的。不过从实践经验来看,动笔不可过多,时间不可过长,否则团体氛围立刻就被冲淡了。另外,也不要动不动就让学生“静思默想”,以为学生只要一想,问题就解决了,这实际上还是文化课上用思考求得认知性答案的习惯做法,不可生搬硬套用到心理辅导课上来。

  4.重目标,不重手段——班级辅导活动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辅导理念和辅导目标,如果只考虑形式和手段的新鲜花哨,就很可能会导致舍本求末。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可以为心理辅导课增添不少生机和便利,但这种手段的使用一定要服从于辅导目标的需要,不要只是为了变换一下形式。事实证明,在条件简陋的农村中小学,如果教师吃透了辅导理念和辅导目标,活动设计又比较贴近学生实际,那么,虽然未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却同样可以开出效果较好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

  5.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信任使人感到安全,信任才能敞开心扉。说真话难免会有错话,但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话持一种宽容而积极的态度,可强化学生自我向善的意向与努力。

  罗杰斯曾经提出,指导者必须具备三种基本态度,那就是共情、真诚、无条件关注。团体辅导者的基本任务是确定良好的气氛,一种对团体成员接纳与信任的气氛,可以使每个成员不必防卫及隐藏自己,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这样才能使团体咨询产生效果,并促使当事人的改变和成长。所以,在班级心理辅导课上,教师要努力培植一种讲真话、讲实话、不讲套话的风气,形成一种团体内的规范。但是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一遇宽松环境就难免讲出一些分寸不当的话来,而且许多时候,他们讲出一些在成人看来是糊涂的甚至是错误的话,其实是出自对教师和团体的真诚的信赖。每遇此时,辅导教师一定要放下严肃的德育标准,给学生以真心诚意的宽容和谅解,使每个学生可以不必担心批评指责,不必小小年纪就学会戴上一副假面具,而这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6.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的完美——班级辅导是建立在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关心、了解、接纳的氛围中的一种互动的人际交往过程,每个成员的心扉就是在这种人际氛围中打开的。因此,催化出温暖、安全的团体氛围远比完美的理性探讨重要得多。

  班级团体辅导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通过辅导教师的行为所建立起来的班级社会氛围,这一氛围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回应,并导致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变化。所以,营造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消除学生对自由沟通和交流的防卫心理,是辅导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最主要的任务、最高超的技能,也是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最基本的环节。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践证明,是辅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行为创造了辅导的氛围,而氛围一旦形成,又可以反过来改变学生的行为,有时甚至会改变教师的行为。所以,辅导教师要十分精心地致力于辅导氛围的营造和维护,不要急于求得辅导活动的完整结论而去中止讨论,草草收兵。事实上,要追求一个完美的理性结论是容易做到的,万不得已时教师只需使用投影或口述将正确的意见加以呈现就可以了。但是这种完美的理性结论,远远比不上学生积极参与、十分投入地沟通交流,甚至面红耳赤争论不休时所产生的那种心灵震撼力和对人的启迪来得深刻、来得重要。

  7.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班级辅导活动面对的是充满动感的学生个体和交互影响的班级群体,辅导现场的社会心态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必须灵活把握辅导活动的发展势头,不可刻板依照原定设计行事。

  重视和落实预定的教学设计方案是一种好的教学作风和习惯,但是班级心理辅导课却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使我们难以完全做到这一点。因为班级心理辅导课的实施过程是充满动感的,它的发展和推进往往是随机的、高度动态的。在师生双边多向和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下,学生的潜在能力会随时随地被激发出来,各种奇思妙想、各种生动的生活经历,会在瞬间奔涌而出,学生往往会妙语连珠、才思横溢,整个现场会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挑战、充满童稚与青春的生命活力,每个学生都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时,辅导者也将被辅导,教育者也将受到教育。这样的活动过程是任何周密的设计都难以事先预料的。

  因此,必须随机应变,随机引导,不要死守原定的活动设计方案。特别是当有的学生涉及到多数同学关心的共性问题时,教师一定要及时抓住,充分展开。

  8.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总结——领悟是学生克服心理不适应、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它往往伴有深刻的认识飞跃。即使学生的自我升华还比较幼稚,教师也不可越俎代庖。

  班级辅导活动课的结束部分,应该是学生借助自己的内省、同学的回馈和辅导教师的建议等,对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行整理和重建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也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来完成。比如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的辅导,在总结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时,是不是一定要辅导教师来加以概括?可不可以让每个小组讨论评出两三条最佳的记忆方法,汇总起来交给学生排排队、筛选一下,然后由辅导教师再适当补充一两条呢?

  当然,“不重教师概括总结”也不是说教师就一定不能概括总结了。例如,“学会拒绝”,是一个人的社会化发展进程中比较高级的要求,学生很难一下子抽象出“拒绝”的若干种巧妙而得体的方法。此时,教师如果采取打开“锦囊妙计”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到“拒绝”时可以:①共同推想后果;②延迟决定;③找借口;④用建议替代;⑤转移话题等。这样就能比较直接地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认知上的飞跃。

  二、班级辅导活动模式四种偏误的防止

  1.防止学科化倾向——辅导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商讨,并着重于感觉、情绪的体验与表达,不是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

  防止学科化倾向在操作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在一般情况不要去解释心理学的概念术语,基本态度是“不绝对禁止,不正面提倡”。有些心理学概念是应该讲而且是必须讲的,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是如果放手让教师去讲心理学概念术语,那就很容易走到学科知识传授的老路上去,因为这对于教师而言实在是轻车熟路的事,但学生却会因此而感到寡淡无味。

  二是不要多写板书,不要追求文化课上那种学科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投影的使用也主要是为了呈现情景材料,而不是为了诠释概念。

  三是在活动课上不要用大块时间去读教材,或齐读投影片上的语句,或者在教材上划杠杠、标重点;不要老是习惯于用文化课的模式去提问,如“是不是这样”“对不对”;不要按照文化课的模式去追求一种正确的、标准的答案;在小结或总结时也不要套用文化课的习惯用语,如“我们这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什么”、“我今天就讲这么多”,等等。

  四是从课堂组织形式看,要改变文化课“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就要尽可能地改变插秧式的座位排列方式,千万不要怕麻烦,也不要以为这是形式主义而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因为传统的座位排列方式要求全班学生整整齐齐地面对教师,使教室的空间截然分成了两大板块,这实际上是“教师中心”授课模式的反映。这种“空间阻隔”扩大了师生之间的“心理阻隔”,是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极大权威性和学生的极大被动性的重要生成因素之一,不利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需要。

  2.防止带有政治课色彩——辅导是人性由内向外的自我张扬,不是政治思想观念由外向内的影响或灌输。

  在实施班级心理辅导课的初始阶段,教师很容易按照德育课的模式去操作,尤其在小学,很多教师分不清两种课之间有什么区别。实际上,心理辅导课和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在某些方面虽有交叉,但有区别。从课程功能上看,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主要是解决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问题,解决政治立场、观点、方向问题,解决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规范等问题,而心理辅导课则要解决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或心理困扰问题;从实施形式上看,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侧重由外而内的理论灌输和教育(尽管它也有榜样的感染与熏陶,并要求认知、情感的内化),而心理辅导课则侧重由内而外的体验、感悟和个性的张扬。作为辅导教师,应该细心地去领悟和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差异。

  防止心理辅导课带有一般德育课色彩,在操作上要注意的是:不要用习惯的政治概念、术语来替代心理辅导的有关术语,比如用“我的理想”来替代“我的未来”。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用德育的教导模式替代心育的辅导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

  3.防止主题班会化——辅导是人格的袒露与升华,不是解决班级的具体事务问题;它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运作,却指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如果从心理辅导课与主题班会课的实施过程来看,两者似乎都可以采用某些相同的活动形式来组织,例如都可以采用小品、讨论、辩论、游戏等,但从实质上去分析,这些活动载体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主题班会课重在解决班集体的建设问题,如班风班纪、班级形象、达标创优、维护集体利益等,或者是组织一些有时代色彩、政治意义的主题活动,如学雷锋做好事、绿化祖国、纪念香港回归及其它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等,它重在发挥德育的灌输和教育作用;而心理辅导课则重在解决同一年龄段学生共同关心的自身成长的问题,它注重的是个体的人格发展问题。

  要防止辅导过程的主题班会化倾向,在操作上就要注意:一是班主任习以为常的管教训导的面孔必须改变,真正转换自己的角色。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班主任总要处理一些令人心烦的琐碎事务,有时忍不住就唱起了“黑脸”。在这种情况下,心态的转换就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所以我们建议班主任分工合作,各自备好几个辅导专题,然后交叉上课,也许对这种情况能有所弥补。但一味回避也终究不是办法,说到底还是要在转变观念上做文章。二是班主任不要长时间地讲道理。若是班主任照背事先准备的台词,学生中就会出现“接受教育”时的恭敬神情,不过其精神的专注与情感的投入却不如主动参与时的状态,而且还冲淡了他们介入后续活动环节的气氛。三是注意不要动辄联系班级内部的具体事务,以为今天机会难得,氛围又比较好,可以抓住时机联系实际一番。心理辅导课联系实际是应该的,但这种“实际”应该是个人成长的实际,不是要解决班级的具体问题。

  4.防止刻意模仿“实话实说”等媒体谈话节目——辅导主要是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助人自助”;辅导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不要去刻意模仿节目主持人。

  一些教师初涉班级心理辅导,往往会有一种误解,以为辅导教师应该像一个主持人那样,善于调度场面,长于调节气氛,因此就去模仿一些媒体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和语言方式。应该肯定的是,辅导教师的确需要有驾驭团体的能力和一定的幽默感,也可以学习优秀主持人的某些技巧,但辅导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同于节目主持人,提倡说真话的心理辅导课也不同于“实话实说”等媒体谈话节目。其原因首先是“实话实说”等谈话节目涵盖的内容常常是社会热点或焦点问题,圈内人士通常是站在旁观立场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般情况下不必深窥或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心理辅导课涵盖的内容却是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发展问题,有时候也会是比较敏感、比较脆弱的心灵深处的问题。其次,“实话实说”等谈话节目是以主持人为中心来调度、控制谈话主题、内容和时间的,来宾的年龄层次包括老中青少童;而心理辅导课主要是同龄人与同龄人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多向交流,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要比跨年龄、跨文化层次的社会人士多得多。再次,媒体主持人是谈话节目的中心,是聚光灯下多姿多彩的明星,而辅导教师在心理辅导课上只能是“配角”和“辅助者”,不应该取代学生的中心地位。最后,从现场氛围看,媒体主持人为了调节谈话节目容易出现的沉闷气氛,常常用幽默和调侃来打破僵局;而心理辅导课刻意追求的辅导氛围应该是“真诚”和“理解”,对幽默和调侃只能偶一为之,不可形成风气。否则,年龄尚小的中小学生蜂起效仿,就难以把握分寸,甚至会开出一些庸俗的玩笑来,那就破坏了辅导活动必须具备的真诚、尊重和开放自我的现场氛围。

篇5:六年级心理团体辅导方案

  六年级心理团体辅导方案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心理是以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自卑心理的产生,会阻碍一个人的能力发展,影响一个人的进步。可见,消除自卑是多么重要!其实,自卑心理是可以消除的。它可以通过调整认知、增强信心和给予支持等方法得以消除。

  《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也同时指出,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而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面对一下子增多的“课业负担”,其学习的自信心会明显不足,出现较强的自卑心理。基于此,我设计了本课。

  综合以上分析,制定以下活动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什么是自卑。

  2.学生能够了解自卑有哪些危害。

  3.引导学生学习辩证看待自己,乐于接受自己,克服自卑。

  4.帮助学生学会积极思维,掌握撕掉消极标签的方法。

  为了更好的达成学习目标,我所采用的教法、学法有:

  谈话法、活动体验法、小组讨论等方法。

  怎样确定学生已经完成学习目标了呢?我进行如下评价设计:

  针对目标1,采用指名说的方式,目标达成度在95%以上。

  针对目标2,采用指名说,观察学生的反应,倾听学生的发言等方式,目标达成度在92%以上。

  针对目标3和4,采用指名说,倾听学生讨论的方式,目标达成度在90%以上。

  需要进行的课前准备有:

  团体活动分组,PPT课件

  本节课的教学将有四个环节来完成,分别是:

  课前暖身,活动体验,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教学过程:

  下面请您跟我一起走进我的课堂: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悦纳自己——不要被自卑打倒》一课。(板书课题)

  首先我们进行课前暖身。今天是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尤其是看到还有那么多老师来听课,老师有点紧张。同学们能不能给老师来点掌声鼓励老师一下啊!非常感谢大家,假如现在站在讲台上的是大家最喜欢的歌星或是影星的话,掌声是不是会更热烈些呢?那么请同学们来点更热烈的掌声吧!刚才我们预热了一下,那么同学们估计自己一分钟最多可以鼓掌多少下!!不要说出来,把你估计的写在纸上,把纸扣到桌上。好了,老师现在开始计时,看看自己实际鼓掌的次数。注意请大家的双手不要超过5毫米,大家做好准备。当我喊开始的时候,大家就尽力去鼓掌吧!自己一定要记着自己的次数,不要小瞧这一分钟哦,坚持住哦!好了,开始。——时间到。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实际鼓掌的次数也写在纸上吧!现在我们一起看看——找同学介绍自己的两组数字,并说说感受。

  是啊,估计数字较少的同学明显是缺乏自信,也就是有点自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挑战自卑,正确评价自己,不要被自卑打倒。

  前段时间,老师读到一个非常令人感慨的小故事。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大家看完这个小故事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大家都发现故事的主人公缺乏自信,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有些自卑。可是,自卑有哪些危害呢?请你来回答。哦,你发现了自卑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啊!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请那位男同学来回答。请坐,看来自卑的确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同学们,看来自卑的危害还真不少呢!那我们身上有没有这种情况呢?让我们进行一个心理测试。

  此时,我会在PPT上出示自卑测试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作答。答题结束后,进行测试反馈。我会说:“在你的身上有没有存在自卑的阴影呢?如果有的话,请你举手。这么多同学举手!看来自卑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大家想不想把它克服掉呢?老师也很想帮大家这个忙,我们一起想办法来克服它吧!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活动体验环节。至此,达成学习目标2.

  现在,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挖掘优点。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写出自己不少于五个的优点。(巡视)

  好,大家都完成了。现在请以四人为一小组,大声说出自己的优点,结束后再相互说说别人的优点。

  1.现在我们进行一下分享,谁来说一说,发现自己那么多优点后,心情怎样?你来说。我从你的表情里已经看出了你的自信。同学们,我们身上有这么多优点,为什么要自卑呢?看来我们没有必要让自己这么自卑呀!(板书:找优点)

  同学们,你身上还有哪些优点是你自己都不知道的呢?让我们进入第二个活动,优点轰炸。

  请每位同学任意拿起桌上的2张纸,在每张纸上分别写下一个同学的优点,写的格式均为“***,我喜欢你,因为……”,内容要具体、真诚,尽量将对方的优点写出,帮助对方更了解自己的优点。

  将同一位同学的“优点轰炸”纸条汇集,并分送给该同学。

  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暧’,诚意的称赞能使人精神振作,心情愉快,增加自信,促使同学间的友好合作!”

  听到同学们的赞美,你的自信心是不是倍增啊!

  (板书:树自信)

  下面,请同学自己重新评价下自己吧!用这样的句式:虽然我(填写不足),但是我(填写优点)

  2.我不是不能、不会(填写不具备的能力或做不好的地方),而是还没有……

  同学们,其实呀,我们通过调节自己的心情,也可以达到消除自卑的效果。那就是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训练。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大声对自己说,我相信我能行!来,让我们一起对自己说:我相信我能行!(板书:我能行!)

  同学们,老师相信,这节课你一定收获了很多。让我们一起伴随着歌声,读一读《两个水缸》的故事吧!

  板书:

  战胜自卑

  找优点

  树自信

  我相信“我能行!”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