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活动方案 导航

柳暗花明又一村-换个角度看问题(心理辅导教案)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3-04-03

  一、理论基础:

  人的思想、心理足以支配其行为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让人们难过、痛苦的往往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和看法;事情本身常常无所谓好坏,而当我们加上了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便会产生种种无谓的烦恼与困扰。所以一个人如果有正确的观念,则能引导其过愉快的生活;反之,错误的思想和偏颇的看法,则易使人产生烦恼与困扰。

  美国著名认知治疗学家阿隆-贝克认为,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绪的中介,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可以从认知中找到原因。当认知中的曲解成分被揭示出来,正确合理地再认识,并进行有效的调整,在重建合理认知的基础上,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也就随之能得到改善。

  临床心理学家Ellis在1955年创立了“理性—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Therapy简称RET),主张情绪源自想法、理念,个体可以用改变想法来改变情绪。该理论颇能充分应用思想的功效,帮助个体以逻辑思考来处理过度的情绪反应,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适应环境。

  根据理情治疗的理论,情绪乃是源于想法、态度、价值;引起个体种种情绪的,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个体对事件的看法或他对自己所说的话所致;Ellis对“A-B-C理论”作了阐述,他认为引起情绪结果(emotionalconsequence;C)的并非事件(activatingevent;A)的本身,而是个体对此事件的想法(beliefsystem;B)所致。换句话说,焦虑、沮丧、敌意等情绪结果C的产生并不是由所发生的事件A所引起的,而是由想法B所产生的。只要个体对此事件的想法改变,那么情绪结果也会随之改变。

  二、辅导目标:

  1、认识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认知改变,情绪也会随之改变;

  2、了解艾理斯的ABC理论的内涵;

  3、学会换个角度去看问题,从而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

  三、教学构思:

  本节活动课分为六环节:即导入、理论构建、故事接龙、主题活动、实践应用和总结。

  第一环节——导入:几张颇有吸引了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明白换个角度看问题,自有另一番天地;

  第二环节——理论构建:用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即讨论,从而导出艾理斯的ABC理论;

  第三环节——故事接龙:用一个未完成的故事,让学生去续写,使他们体会到ABC理论的价值;

  第四环节——主题活动: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

  第五环节——实践应用:把ABC理论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ABC理论的印象;

  第六环节——总结本节课的体验,强化认知。

  四、教学准备:

  五、活动设计:

  环节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导入出示几张图片。使学生明白:换个角度看问题,自有另一番天地。(过渡语)是啊,同样的一副图,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然界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种现象。当然在我们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从一个角度考虑,冥思苦想,却不得其解;换个角度去思考,就会豁然开朗。正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示:《柳暗花明又一村——换个角度看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营造气氛。

  理论构建一皮鞋公司派了两位市场调查员到一个海岛去进行市场可行性调查。这个岛上的居民没有穿鞋子的习惯,男女老少一律打赤脚。不久,两位调查员分别向公司作了汇报。A调查员神情沮丧,说道:“此岛上的人都不穿鞋子,所以根本没有市场前景!”B调查员神采飞扬、兴高采烈地说道“此岛上居民都没鞋子穿,这里大有市场!”小组讨论:(1)A调查员沮丧情绪的依据是什么?(2)B调查员兴奋的依据是什么?(3)通过A、B两位调查员的结论,你能悟出些什么道理?(过渡语)相同的事件,评价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心理学上有个ABC理论,就是说明评价和情绪结果之间的关系的。介绍:艾理斯的ABC理论当事件无法改变时,如果希望改变情绪状态,那首先要改变评价系统。用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情绪并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与对事件的评价有关。从而导出艾理斯的ABC理论;

  故事接龙(过渡语)故事接龙:古时有一位国王,梦见山倒了,水枯了,花也谢了,便叫王后给他解梦。王后说:“大势不好。山倒了指江山要倒;水枯了指民众离心,君是舟,民是水,水枯了,舟也不能行了;花谢了指好景不长了。”国王惊出一身冷汗,从此患病,且愈来愈重。后来,有一位大臣参见国王,他做出了另外一番解释,国王听了全身轻松,很快痊愈。假如你是这位大臣,你将如何向国王解释?(故事答案)一位大臣要参见国王,国王在病榻上说出他的心事,哪知大臣一听,大笑说:“太好了,山倒了指从此天下太平;水枯指真龙现身,国王,你是真龙天子;花谢了,花谢见果子呀!”故事生动、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本活动中体会到ABC理论的价值。

  主题活动主题活动:区分ABC一向学习很好的小明,期中考试很不理想,竟然在班级排到了三十多名。他由于想法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请你们考虑一下,产生下列情绪相对的想法是什么。以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尝试用多种多样的思路去思考同样的事件,提高他们换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总结谈一谈,你在上完这节课以后的感受。

物业经理人网-www.Pmceo.com

篇2: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要领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团体辅导方式。笔者在指导第一线的班主任开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大量课例中,总结出了一些操作要领,并就目前班级辅导活动的偏误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一、班级辅导活动操作方法上的“八重八不重”

  1.重感受,不重认知(是“不重”,不是“不要”。下同)——辅导不是说教,不是安慰,不是训导,也不是逻辑分析;辅导是心灵的碰撞、是人际的交流、是情感的体验,是帮助一个人自助的过程。

  心理辅导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体验、行为方式在辅导教师的干预下进行调整、重组、统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依靠外力实现的“塑造”、“教育”的过程。开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根本取向,并不是要让学生懂得几条心理学的原理,或者掌握几种调节心态的方法技巧,而是要促使学生在团体的助力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以推动自我的完美发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在某一个问题的某一方面真正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有所体验,那就是一种成长,一种发展。反之,如果学生只是记住了几个心理学的概念术语,能说出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常识,但却没有情意活动的介入,没有情感体验作为其认知的强化、迁移以及感染、疏导自我的动力,那么,这个过程依然不能说是个体成长发展的过程。

  2.重引导,不重教导——班级辅导主要应该是“非指示性的”,教师不应该对学生作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解释,必要时采用的暗示、忠告、说服等手段也只能最低限度地使用,即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辅导,顾名思义,一为“辅”,二为“导”。“辅”者,扶助,辅佐,非主要之意也。“导”者,引导,疏通也。心理辅导,重在“导”,难在“导”。这个“难”,就难在引导上。引导,要注意契机,还要注意分寸。此外,“引导”总是通过问题来“引”和“导”的,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而这恰恰是班级辅导活动中教师最难以把握的一点。

  怎么“引导”?其实,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在操作过程方面的基本程序是有相通之处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

  关于“不重教导”,不是不要适当的教育指导,不能把这个观点绝对化。这里涉及到一个争议性的问题,即辅导到底应该是指示性的,还是非指示性的?其实,提出这样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本身在理论上就已陷入了绝对化。因为无论是传统的指示性心理咨询,还是非指示性的心理咨询,都有其特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任何偏执一端的做法都是应该避免的。笔者个人认为,辅导主要应该是非指示性的,辅导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但也不能排除辅导教师必要的指示、暗示和忠告。因为中小学生年龄尚小,许多方面还需要成年人的扶助,尤其是班级心理辅导课,一般只有短短的四十几分钟,不可能像个别辅导那样可以多次访谈,在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进行非指示性的会晤,耐心等待当事人的自我成长。在这种情况下,辅导教师必要的指示和点拨恐怕就是无可厚非的了。

  3.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却又很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操作规范,它是辅导过程有没有动态气氛的关键。

  班级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学生是通过群体交流产生的影响力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班级团体辅导的重点应放在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上,主要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来达到辅导的目标。

  口头交流的作用主要在于:(1)学生能发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通过交流,自己理解和支持了别人,也得到了别人的理解和支持,而同龄人的理解和支持往往比老师的评价与支持更为重要,因此大大增强了自信心;(2)使积郁得到宣泄,并可重塑自我形象;(3)使学生得到社会性发展的经验;(4)体验到自己在同伴中有所作为,可以和别人成功地进行交往,因而增加了安全感;(5)在不能确定自己应持的态度行为时,可以倾听并综合大家的意见,以得到最大的收获。

  还要说明的是,“不重书面活动”不是不可以进行书面活动。有些游戏,有些测验,有些行动计划,有些自我描述,是必须动笔的。不过从实践经验来看,动笔不可过多,时间不可过长,否则团体氛围立刻就被冲淡了。另外,也不要动不动就让学生“静思默想”,以为学生只要一想,问题就解决了,这实际上还是文化课上用思考求得认知性答案的习惯做法,不可生搬硬套用到心理辅导课上来。

  4.重目标,不重手段——班级辅导活动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辅导理念和辅导目标,如果只考虑形式和手段的新鲜花哨,就很可能会导致舍本求末。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可以为心理辅导课增添不少生机和便利,但这种手段的使用一定要服从于辅导目标的需要,不要只是为了变换一下形式。事实证明,在条件简陋的农村中小学,如果教师吃透了辅导理念和辅导目标,活动设计又比较贴近学生实际,那么,虽然未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却同样可以开出效果较好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

  5.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信任使人感到安全,信任才能敞开心扉。说真话难免会有错话,但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话持一种宽容而积极的态度,可强化学生自我向善的意向与努力。

  罗杰斯曾经提出,指导者必须具备三种基本态度,那就是共情、真诚、无条件关注。团体辅导者的基本任务是确定良好的气氛,一种对团体成员接纳与信任的气氛,可以使每个成员不必防卫及隐藏自己,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这样才能使团体咨询产生效果,并促使当事人的改变和成长。所以,在班级心理辅导课上,教师要努力培植一种讲真话、讲实话、不讲套话的风气,形成一种团体内的规范。但是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一遇宽松环境就难免讲出一些分寸不当的话来,而且许多时候,他们讲出一些在成人看来是糊涂的甚至是错误的话,其实是出自对教师和团体的真诚的信赖。每遇此时,辅导教师一定要放下严肃的德育标准,给学生以真心诚意的宽容和谅解,使每个学生可以不必担心批评指责,不必小小年纪就学会戴上一副假面具,而这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6.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的完美——班级辅导是建立在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关心、了解、接纳的氛围中的一种互动的人际交往过程,每个成员的心扉就是在这种人际氛围中打开的。因此,催化出温暖、安全的团体氛围远比完美的理性探讨重要得多。

  班级团体辅导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通过辅导教师的行为所建立起来的班级社会氛围,这一氛围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回应,并导致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变化。所以,营造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消除学生对自由沟通和交流的防卫心理,是辅导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最主要的任务、最高超的技能,也是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最基本的环节。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践证明,是辅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行为创造了辅导的氛围,而氛围一旦形成,又可以反过来改变学生的行为,有时甚至会改变教师的行为。所以,辅导教师要十分精心地致力于辅导氛围的营造和维护,不要急于求得辅导活动的完整结论而去中止讨论,草草收兵。事实上,要追求一个完美的理性结论是容易做到的,万不得已时教师只需使用投影或口述将正确的意见加以呈现就可以了。但是这种完美的理性结论,远远比不上学生积极参与、十分投入地沟通交流,甚至面红耳赤争论不休时所产生的那种心灵震撼力和对人的启迪来得深刻、来得重要。

  7.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班级辅导活动面对的是充满动感的学生个体和交互影响的班级群体,辅导现场的社会心态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必须灵活把握辅导活动的发展势头,不可刻板依照原定设计行事。

  重视和落实预定的教学设计方案是一种好的教学作风和习惯,但是班级心理辅导课却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使我们难以完全做到这一点。因为班级心理辅导课的实施过程是充满动感的,它的发展和推进往往是随机的、高度动态的。在师生双边多向和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下,学生的潜在能力会随时随地被激发出来,各种奇思妙想、各种生动的生活经历,会在瞬间奔涌而出,学生往往会妙语连珠、才思横溢,整个现场会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挑战、充满童稚与青春的生命活力,每个学生都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时,辅导者也将被辅导,教育者也将受到教育。这样的活动过程是任何周密的设计都难以事先预料的。

  因此,必须随机应变,随机引导,不要死守原定的活动设计方案。特别是当有的学生涉及到多数同学关心的共性问题时,教师一定要及时抓住,充分展开。

  8.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总结——领悟是学生克服心理不适应、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它往往伴有深刻的认识飞跃。即使学生的自我升华还比较幼稚,教师也不可越俎代庖。

  班级辅导活动课的结束部分,应该是学生借助自己的内省、同学的回馈和辅导教师的建议等,对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行整理和重建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也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来完成。比如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的辅导,在总结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时,是不是一定要辅导教师来加以概括?可不可以让每个小组讨论评出两三条最佳的记忆方法,汇总起来交给学生排排队、筛选一下,然后由辅导教师再适当补充一两条呢?

  当然,“不重教师概括总结”也不是说教师就一定不能概括总结了。例如,“学会拒绝”,是一个人的社会化发展进程中比较高级的要求,学生很难一下子抽象出“拒绝”的若干种巧妙而得体的方法。此时,教师如果采取打开“锦囊妙计”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到“拒绝”时可以:①共同推想后果;②延迟决定;③找借口;④用建议替代;⑤转移话题等。这样就能比较直接地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认知上的飞跃。

  二、班级辅导活动模式四种偏误的防止

  1.防止学科化倾向——辅导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商讨,并着重于感觉、情绪的体验与表达,不是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

  防止学科化倾向在操作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在一般情况不要去解释心理学的概念术语,基本态度是“不绝对禁止,不正面提倡”。有些心理学概念是应该讲而且是必须讲的,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是如果放手让教师去讲心理学概念术语,那就很容易走到学科知识传授的老路上去,因为这对于教师而言实在是轻车熟路的事,但学生却会因此而感到寡淡无味。

  二是不要多写板书,不要追求文化课上那种学科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投影的使用也主要是为了呈现情景材料,而不是为了诠释概念。

  三是在活动课上不要用大块时间去读教材,或齐读投影片上的语句,或者在教材上划杠杠、标重点;不要老是习惯于用文化课的模式去提问,如“是不是这样”“对不对”;不要按照文化课的模式去追求一种正确的、标准的答案;在小结或总结时也不要套用文化课的习惯用语,如“我们这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什么”、“我今天就讲这么多”,等等。

  四是从课堂组织形式看,要改变文化课“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就要尽可能地改变插秧式的座位排列方式,千万不要怕麻烦,也不要以为这是形式主义而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因为传统的座位排列方式要求全班学生整整齐齐地面对教师,使教室的空间截然分成了两大板块,这实际上是“教师中心”授课模式的反映。这种“空间阻隔”扩大了师生之间的“心理阻隔”,是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极大权威性和学生的极大被动性的重要生成因素之一,不利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需要。

  2.防止带有政治课色彩——辅导是人性由内向外的自我张扬,不是政治思想观念由外向内的影响或灌输。

  在实施班级心理辅导课的初始阶段,教师很容易按照德育课的模式去操作,尤其在小学,很多教师分不清两种课之间有什么区别。实际上,心理辅导课和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在某些方面虽有交叉,但有区别。从课程功能上看,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主要是解决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问题,解决政治立场、观点、方向问题,解决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规范等问题,而心理辅导课则要解决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或心理困扰问题;从实施形式上看,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侧重由外而内的理论灌输和教育(尽管它也有榜样的感染与熏陶,并要求认知、情感的内化),而心理辅导课则侧重由内而外的体验、感悟和个性的张扬。作为辅导教师,应该细心地去领悟和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差异。

  防止心理辅导课带有一般德育课色彩,在操作上要注意的是:不要用习惯的政治概念、术语来替代心理辅导的有关术语,比如用“我的理想”来替代“我的未来”。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用德育的教导模式替代心育的辅导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

  3.防止主题班会化——辅导是人格的袒露与升华,不是解决班级的具体事务问题;它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运作,却指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如果从心理辅导课与主题班会课的实施过程来看,两者似乎都可以采用某些相同的活动形式来组织,例如都可以采用小品、讨论、辩论、游戏等,但从实质上去分析,这些活动载体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主题班会课重在解决班集体的建设问题,如班风班纪、班级形象、达标创优、维护集体利益等,或者是组织一些有时代色彩、政治意义的主题活动,如学雷锋做好事、绿化祖国、纪念香港回归及其它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等,它重在发挥德育的灌输和教育作用;而心理辅导课则重在解决同一年龄段学生共同关心的自身成长的问题,它注重的是个体的人格发展问题。

  要防止辅导过程的主题班会化倾向,在操作上就要注意:一是班主任习以为常的管教训导的面孔必须改变,真正转换自己的角色。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班主任总要处理一些令人心烦的琐碎事务,有时忍不住就唱起了“黑脸”。在这种情况下,心态的转换就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所以我们建议班主任分工合作,各自备好几个辅导专题,然后交叉上课,也许对这种情况能有所弥补。但一味回避也终究不是办法,说到底还是要在转变观念上做文章。二是班主任不要长时间地讲道理。若是班主任照背事先准备的台词,学生中就会出现“接受教育”时的恭敬神情,不过其精神的专注与情感的投入却不如主动参与时的状态,而且还冲淡了他们介入后续活动环节的气氛。三是注意不要动辄联系班级内部的具体事务,以为今天机会难得,氛围又比较好,可以抓住时机联系实际一番。心理辅导课联系实际是应该的,但这种“实际”应该是个人成长的实际,不是要解决班级的具体问题。

  4.防止刻意模仿“实话实说”等媒体谈话节目——辅导主要是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助人自助”;辅导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不要去刻意模仿节目主持人。

  一些教师初涉班级心理辅导,往往会有一种误解,以为辅导教师应该像一个主持人那样,善于调度场面,长于调节气氛,因此就去模仿一些媒体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和语言方式。应该肯定的是,辅导教师的确需要有驾驭团体的能力和一定的幽默感,也可以学习优秀主持人的某些技巧,但辅导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同于节目主持人,提倡说真话的心理辅导课也不同于“实话实说”等媒体谈话节目。其原因首先是“实话实说”等谈话节目涵盖的内容常常是社会热点或焦点问题,圈内人士通常是站在旁观立场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般情况下不必深窥或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心理辅导课涵盖的内容却是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发展问题,有时候也会是比较敏感、比较脆弱的心灵深处的问题。其次,“实话实说”等谈话节目是以主持人为中心来调度、控制谈话主题、内容和时间的,来宾的年龄层次包括老中青少童;而心理辅导课主要是同龄人与同龄人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多向交流,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要比跨年龄、跨文化层次的社会人士多得多。再次,媒体主持人是谈话节目的中心,是聚光灯下多姿多彩的明星,而辅导教师在心理辅导课上只能是“配角”和“辅助者”,不应该取代学生的中心地位。最后,从现场氛围看,媒体主持人为了调节谈话节目容易出现的沉闷气氛,常常用幽默和调侃来打破僵局;而心理辅导课刻意追求的辅导氛围应该是“真诚”和“理解”,对幽默和调侃只能偶一为之,不可形成风气。否则,年龄尚小的中小学生蜂起效仿,就难以把握分寸,甚至会开出一些庸俗的玩笑来,那就破坏了辅导活动必须具备的真诚、尊重和开放自我的现场氛围。

篇3:六年级心理团体辅导方案

  六年级心理团体辅导方案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心理是以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自卑心理的产生,会阻碍一个人的能力发展,影响一个人的进步。可见,消除自卑是多么重要!其实,自卑心理是可以消除的。它可以通过调整认知、增强信心和给予支持等方法得以消除。

  《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也同时指出,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而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面对一下子增多的“课业负担”,其学习的自信心会明显不足,出现较强的自卑心理。基于此,我设计了本课。

  综合以上分析,制定以下活动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什么是自卑。

  2.学生能够了解自卑有哪些危害。

  3.引导学生学习辩证看待自己,乐于接受自己,克服自卑。

  4.帮助学生学会积极思维,掌握撕掉消极标签的方法。

  为了更好的达成学习目标,我所采用的教法、学法有:

  谈话法、活动体验法、小组讨论等方法。

  怎样确定学生已经完成学习目标了呢?我进行如下评价设计:

  针对目标1,采用指名说的方式,目标达成度在95%以上。

  针对目标2,采用指名说,观察学生的反应,倾听学生的发言等方式,目标达成度在92%以上。

  针对目标3和4,采用指名说,倾听学生讨论的方式,目标达成度在90%以上。

  需要进行的课前准备有:

  团体活动分组,PPT课件

  本节课的教学将有四个环节来完成,分别是:

  课前暖身,活动体验,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教学过程:

  下面请您跟我一起走进我的课堂: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悦纳自己——不要被自卑打倒》一课。(板书课题)

  首先我们进行课前暖身。今天是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尤其是看到还有那么多老师来听课,老师有点紧张。同学们能不能给老师来点掌声鼓励老师一下啊!非常感谢大家,假如现在站在讲台上的是大家最喜欢的歌星或是影星的话,掌声是不是会更热烈些呢?那么请同学们来点更热烈的掌声吧!刚才我们预热了一下,那么同学们估计自己一分钟最多可以鼓掌多少下!!不要说出来,把你估计的写在纸上,把纸扣到桌上。好了,老师现在开始计时,看看自己实际鼓掌的次数。注意请大家的双手不要超过5毫米,大家做好准备。当我喊开始的时候,大家就尽力去鼓掌吧!自己一定要记着自己的次数,不要小瞧这一分钟哦,坚持住哦!好了,开始。——时间到。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实际鼓掌的次数也写在纸上吧!现在我们一起看看——找同学介绍自己的两组数字,并说说感受。

  是啊,估计数字较少的同学明显是缺乏自信,也就是有点自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挑战自卑,正确评价自己,不要被自卑打倒。

  前段时间,老师读到一个非常令人感慨的小故事。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大家看完这个小故事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大家都发现故事的主人公缺乏自信,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有些自卑。可是,自卑有哪些危害呢?请你来回答。哦,你发现了自卑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啊!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请那位男同学来回答。请坐,看来自卑的确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同学们,看来自卑的危害还真不少呢!那我们身上有没有这种情况呢?让我们进行一个心理测试。

  此时,我会在PPT上出示自卑测试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作答。答题结束后,进行测试反馈。我会说:“在你的身上有没有存在自卑的阴影呢?如果有的话,请你举手。这么多同学举手!看来自卑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大家想不想把它克服掉呢?老师也很想帮大家这个忙,我们一起想办法来克服它吧!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活动体验环节。至此,达成学习目标2.

  现在,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挖掘优点。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写出自己不少于五个的优点。(巡视)

  好,大家都完成了。现在请以四人为一小组,大声说出自己的优点,结束后再相互说说别人的优点。

  1.现在我们进行一下分享,谁来说一说,发现自己那么多优点后,心情怎样?你来说。我从你的表情里已经看出了你的自信。同学们,我们身上有这么多优点,为什么要自卑呢?看来我们没有必要让自己这么自卑呀!(板书:找优点)

  同学们,你身上还有哪些优点是你自己都不知道的呢?让我们进入第二个活动,优点轰炸。

  请每位同学任意拿起桌上的2张纸,在每张纸上分别写下一个同学的优点,写的格式均为“***,我喜欢你,因为……”,内容要具体、真诚,尽量将对方的优点写出,帮助对方更了解自己的优点。

  将同一位同学的“优点轰炸”纸条汇集,并分送给该同学。

  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暧’,诚意的称赞能使人精神振作,心情愉快,增加自信,促使同学间的友好合作!”

  听到同学们的赞美,你的自信心是不是倍增啊!

  (板书:树自信)

  下面,请同学自己重新评价下自己吧!用这样的句式:虽然我(填写不足),但是我(填写优点)

  2.我不是不能、不会(填写不具备的能力或做不好的地方),而是还没有……

  同学们,其实呀,我们通过调节自己的心情,也可以达到消除自卑的效果。那就是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训练。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大声对自己说,我相信我能行!来,让我们一起对自己说:我相信我能行!(板书:我能行!)

  同学们,老师相信,这节课你一定收获了很多。让我们一起伴随着歌声,读一读《两个水缸》的故事吧!

  板书:

  战胜自卑

  找优点

  树自信

  我相信“我能行!”

篇4:五年级心理团体辅导方案

  五年级心理团体辅导方案

  设计理念:

  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从小培养学生学会独立生存的技能,对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都将产生重要影响。而目前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学校生活等多层面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依赖性。依赖性强的人,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遇到问题时,自己不积极动脑筋,易产生从众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反应,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和独立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本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通过对“案例”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自我剖析,以达到克服依赖情绪和依赖思想的辅导目的。

  辅导目标:

  1、通过各种案例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克服依赖情绪和依赖思想。明白学会生存的技能,对自己的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学习生活中能独立完成一件事的重要性,体验生活中会独立做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情感。

  辅导形式:师生互动谈话交流小组讨论情境体验分析案例

  辅导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辅导时间:40分钟。

  辅导准备:学唱《幸福拍手歌》、课件、图片、照片、声相资料、拍摄情境剧等

  辅导过程:

  《幸福拍手歌》音乐起,学生轻松、愉快地边唱边拍手做律动。

  一、谈话交流(导入)

  同学好!欢迎你们来到我的“健康乐园”,老师希望能和你们在这里度过轻松、愉快的40分钟。平时老师对你们不太了解,今天想借这个机会我们来沟通交流一下,有关“依赖”的话题---与依赖说再见。你们在家有独自一个人过的时候吗?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呢?晚上一个人在家心理(心情)感觉怎么样?白天独自在家需要自己煮饭吃吗?刚才我们通过交流,知道你们同学中有些是很勇敢的,很独立的,这是非常好的。有些同学当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心理有感到不安、焦虑、着急的现象,这是依赖心理的表现,在你们同学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情境剧。说的是璐璐父母外出了,她独自一个人在家过了一天,她是怎么过这一天的呢?(她的心情怎样呢?)请看。

  二、分析依赖现象,在生活中产生的不良后果

  (一)观看情境表演《璐璐的一天》。学会分析帮助有依赖思想的璐璐

  情节:星期日璐璐父母要外出,走时,交给小璐10块钱,让璐璐单独在家里生活一天。这天璐璐心里空荡荡的,感到很寂寞、害怕,不知怎么安排这一天的生活,心理压力特别大,还不断地埋怨父母不带他一起去,很不开心。晚傍妈妈回来了,璐璐高兴地冲过去对妈妈说:妈妈你终于回家了,我不会煮东西吃,又不敢上街买,我肚子饿了,你快给我煮饭吃吧!妈妈摇摇头,无奈地到厨房去给璐璐煮饭吃了。

  (二)提问:

  1.看了璐璐单独一天的生活,(你觉得璐璐这一天过的开心吗?)你们有什么想法?(说说看)

  (璐璐胆子太小,要多锻炼。璐璐独立生活能力差,太依赖妈妈了。她可以打电话叫同学来跟她玩,就不会害怕了。……)

  2.璐璐怎么会变成这样呢?请同学们帮助分析一下。

  (平时妈妈包办太多,没有从小培养她做事情,使她变得那么胆小,不会想办法。自已缺乏锻炼。)

  3.请你们给璐璐提提建议。

  (璐璐平时要多锻炼,遇到困难要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要依靠妈妈。妈妈要经常培养璐璐独自生活的能力,不要什么事都包办做了。)

  4.如果是你,会怎么过这一天呢?让同学们谈自已的生活经验。

  师小结:可见同学们平时生活上克服困难,脱离依赖思想,从小锻炼自己,学会独立生活是很重要的。

  5.类似像璐璐这样的现象,如果不及时纠正会怎么样呢?

  (学生得出如下结论:如果不及时纠正:胆子就会越来越小,长大了一事无成,什么事都不会做,很孤独、没有朋友玩。如果遇到困难就会感到恐惧、焦虑、担心、有压力,还会影响身心健康的。)

  师:说的好!人要是有了依赖思想,无论多么简单的事,都会觉得是一种负担、一种压力。

  6.我们要怎样来克服依赖思想呢?

  (引导学生说:我不能依赖妈妈了,自己的事自己做,我一定能行,我要独立。从小事做起,会做的事自己做,不会做的事学着做,要不怕困难。)

  师小结:对,同学们要勇敢地克服困难,从小努力锻炼自己,生活上才能独立。刚才我们谈了生活上存在的依赖现象,并知道怎么去克服它。那么同学们在学习上是否也有依赖思想(依赖现象)呢?你们想一想。

  二、分析依赖在学习中造成的后果

  (一)启发学生说出学习中存在的依赖现象

  (在家做作业时,边做边玩,需要家长监督才能完成作业。拿练习册后面的答案来对作业,养成依赖和不自觉做作业的习惯。看到难题不想动脑筋,马上就要去问同学或老师。……)

  (二)请看一组图片并分析。(一张是学生考试偷看的漫画;另两张是学生在互相抄袭作业)

  1、你们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这几张图片说的是什么现象?

  2、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呢?(不会做、不想做、作业没完成怕老师(家长)批评)

  3、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这些依赖现象,会有什么后果呢?

  学生分析如下:作业时边做边玩,要依赖妈妈监督,这样很浪费时间,自己就没时间看课外书,没时间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学习成绩也会下降。做作业有依赖性,不自觉,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就会下降了。抄袭作业不独立思考,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将来考不上中学,考不上大学。不好好学习,没有文化知识,将来就会找不到工作,没办法养活自己。

  4、你们想对他们说什么呢?如何克服学习上的依赖行为?

  师:同学们,如果有这样的现象,通过刚才我们的分析和帮助,我相信一定会改正的。

  老师小结:以上的分析说明: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有了依赖思想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地与依赖说再见,克服依赖的思想,树立信心,就能在生活上学会自理,学习上学会独立思考。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好学生。

  (好!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小鹰是怎么摆脱依赖,锻炼生存体领的。)

  三、分析摆脱依赖,走向成功的案例

  (一)看小短片:《小鹰成功了》(对比教育辅导)

  情节:小鹰出生后,老鹰妈妈就把小鹰推出窝,成功学会飞翔。

  提问:

  1.看了这个短片,你们说说,小鹰为什么能展翅高飞呢?

  (在妈妈鼓励培养锻炼下,自己不断的偿试,最后成功了)

  2.老鹰妈妈把小鹰狠心地推下去学习飞翔用意是什么?小鹰开始的时候表现怎样?后来呢?(充分让学生展开讨论)

  并得出如下结论:妈妈想让小鹰快点学会生存的本领;妈妈想从小培养锻炼小鹰的胆量;小鹰学会飞了,就可以不要依赖妈妈了。小鹰开始的时候表现得很依赖、害怕、恐惧、差点要摔死,后来成功了,并露出开心的笑容。

  3.看了这个案例,你们能不能谈谈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培养你做事的?(你经历了什么样的学习过程?)

  4.通过上面的分析,要学会做一件事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都会经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只要不断偿试,就会成功)

  小结:不论是人在学习做事,还是动物学习生存本领,都要经历从不会到会(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只要有信心,摆脱依赖,坚持锻炼,最后一定会成功的。

  师:当我们第一次成功地做好一件事,心里会感到怎样呢?

  生:感到特别高兴,特别自豪。

  师:是的!现在就来分享一下独立生活给我们带来喜悦的心情。说的是我们学校能干的四个小伙伴。

  四、联系生活分享独立做一件事的快乐心情

  (一)观看情境案例《今天我当家》

  情节:妍洁妈妈不再家,她邀请了几个同学到家里自己包饺子,过了一个快乐的星期天,非常开心。

  瞧,她们吃着自己包的饺子多开心呀!

  1.她们在包饺子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难题,她们是怎么解决的?

  2.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独立想办法解决的事或者说独立完成一个任务,让你感到很开心,很自豪的?(在小组先互相分享一下。)

  先让同学们分小组互相分享快乐事,再请个别分享给全班听。

  师:同学们,平时学会独立完成一件事是多么重要呀!它不仅能让我们心里感到愉快,还会增强我们的自信心。

  师:是啊!人如果脱离了依赖,学会了生存本领,遇到问题时,就能冷静面对,关键的时候,还会逃生自救,甚至会做出让人感到震憾的事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这次四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一个年仅九岁半的小英雄林浩的感人故事。请同学们用心去感受。

  五、分享具有独立人格的感人故事。

  (一)观看案例: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的感人故事

  情节:九岁半的林浩是四川地震灾区汶川县映秀渔子溪小学的二年级学生,他的班级有31名学生,汶川里氏8.0级地震发生后,只有10名左右的学生逃生,而其中两名学生是林浩救出的。原来,小林浩在倒塌的校舍自救后,马上用弱小的身体将一名昏迷的同学背了出来。随后,他又重返已倒塌的校舍又背出来一名昏迷的同学,并被塌方砸伤了胳膊。

  (二)提问:

  1.看了这个“小英雄林浩”的感人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说给大家听听。

  2.你们想象一下他平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冷静、稳重、独立、勇敢。小林浩是一个脱离了依赖、学会独立生活的好孩子,才能在危难关头镇静自若,舍己救人。)

  3.现在你想对他说什么?“真了不起”、“向他学习”……

  小结:可见,人摆脱依赖,学会独立,学会生存的能力,就能在困难面前做到不惊慌,冷静应对。我们为小林浩的勇敢行为感到自豪和骄傲。

  六、总结

  同学们愉快的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现在老师要了解一下,你们心里是怎么想的。(教师用号召性的语气说)要想成为小林浩这样的人,请站起来(全班站起);有决心与依赖说再见的同学举起手来(全班有力地举起手)。非常好!老师也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共勉:(看大屏幕,请大家用坚定的语气读一遍)“只要我们有一颗坚强的内心,摆脱依赖,克服困难,就能成为一个最棒的人。”

篇5:心理健康辅导-让学生向着阳光成长

  心理健康辅导:让学生向着阳光成长

  让学生向着阳光成长——心理健康辅导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够完成一定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能够适应各方面的生活,就有愉快感和幸福感。反之,一个心理不够健康的中学生不能完成一定阶段的心里发展任务,也会在各方面感到不适应,并出现一些心理障碍,甚至是个性心理缺陷。近年来部分地区的中学生日趋严重的心里问题使我们认识到:通过校内外的传播媒介,加强宣传青少年心理健康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作为一项突出工作来抓。我举例说明一下这学期我遇到的学生心理问题及处理方法。

  一天晚自习上课的时候,其他学生都在认真的做语文作业,只有一个学生趴在课桌上一动不动。刚开始的时候我去轻轻地拍了一下他,暗示他做好赶快做作业。过了一会,这个学生还在那趴着,我心想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于是我走过去问他怎么了,结果他说没怎么,就是不想做作业,就是想趴着。当时我的火气一下子窜上来了,准备训斥他的时候,想到了此时的学生反叛情绪比较高。我趁机说,既然你不想写作业,那和老师说来唠唠嗑吧。学生一听老师没责骂,反而是唠嗑,特别高兴。我把他叫出来问他的理想,并提点他,理想是用来实践的,而不是用来空想的。并且告诉他老师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拿出点成绩给老师看,加油啊。学生坦言知道自己错了,并且保证下次绝不这样了。果然,在之后的语文课上这个学生比原先积极多了,主动学习,主动问问题和解决问题。师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有了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才可能对学生的性格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才可能更好地使教与学相互促进。教师要学会倾听,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他们产生共鸣,这样,可以缩短空间上、情感上的距离,有助于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中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学校教育中,上课发言、演讲比赛,体育课等班级、校级团体活动为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提供舞台和空间,以培养他们的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例如:刚到班级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女生特别内向,课上从来不积极发言,课下的时候也是自己一个人呆着。但是我发现她上语文课的态度特别认真,并且我还通过其他任课老师了解了一下她上课的情况,其他老师也反映说她学习较认真,但课上不怎么活跃。于是课下我找她谈话,她和聊了很多,说了好多心里话。明白了她之所以这样,原来是怕自己出丑,怕学生嘲笑自己。因此我任命她为我的语文课代表,并多次在语文课上表扬她工作认真负责。渐渐地她课上也活跃起来了,成绩也突出了。

  同时老师还可以引导中学生自觉努力培养健康性格。首先要启发学生的心理自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分析自己的方法如写日记、“照镜子”等等;其次,要引导学生广泛运用各种手段如自我激励、自我鼓舞、自我命令、自我督促等来激励自己。拍掌实验,竞技测试等等这些手段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再者,使学生掌握自我忍耐、自我安慰、自我暗示等自我调节手段,发展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改造消极性格,培养良好性格。同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健全的性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中学生如果说实话反而受到教师责备,隐瞒真相得到教师宽容,以及周围环境中存在不诚实,自私的坏榜样等等,就往往使学生说谎的性格心理得到强化。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如果让学生经常观看具有攻击性行为的节目,往往会使他们的性格具有攻击性,而且攻击行为也不断增加。因此我们要重视良好校风,家风的宣传教育,以创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总之,老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和家长也要积极配合。这样不仅可以及早发现与防治心理疾病,解决心理冲突,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还可以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抵制错误的思想观念、消极的情绪状态,防止自杀或攻击别人与社会的问题行为的产生,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