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活动方案 导航

镇中心学校做好小学课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实施方案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2-05-18

  镇中心学校做好小学课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是教育科研效益的直接体现,也是教育科研知识的普及过程,推广应用实际上是在更广阔的背景中通过再实践去完善原有成果的科学性、普适性和成熟度。通过加强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巩固并发挥课题研究成果的作用。进一步立足课堂教学实践,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服务教学实践和课改工作需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知识成长,营造科研兴校的氛围,提高教学教学质量。

  二、基本思路

  1、基本思路

  通过“成果选择”、“成果转化”、“运用验证”、“推广普及”、“巩固深化”五个环节的操作研究,探索出推广教育科研成果的运行机制;力求通过成果的推广转化研究,探索出能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机制。大面积提高我镇小学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以及教育科研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2、预期目标

  通过各学校对已经结题课题所取得的成果的推广应用,让课题成果在全镇学校范围内共享,达到相互学习运用科研成果,实现全镇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共同发展提高,深入推进新环境下的课改工作,实现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主要内容

  我镇小学在第二轮课改课题研究中已经结题取得成果的课题是:

  1、z镇中心小学的《以活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课改课题结题成果;

  2、z中心小学的《学生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探索与研究》课改课题成果;

  3、z冲中心小学《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课改课题成果;

  4、z中心小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改课题成果。

  四、基本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专家指导下研究,在实践基础上升华,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组织骨干教师学习运用已经结题取得的成果,以此统一思想,统帅推广研究工作。在推广研究过程中,不唯理论,不唯书本,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研究工作植根于广泛而扎实的教师教学实践的土壤之上,凸现成果推广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2.点面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课题成果推广过程中,贯彻点面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注重整体性。在镇中心学校的指导下,先本校后整体,以本校的推广为先导,摸索推广经验的同时大面积铺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全面性。必须面向全镇所有小学的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实施推广,最大限度开辟成果应用的空间。

  3.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各学校的自主性作用,达到共享成果,共同提高,全面发展的目的。

  4、共享性原则。要求在全镇范围内做到信息互通、成果共享、问题共同研究,措施协调落实。

  五、基本方法:

  我镇课题的推广研究采用的方法以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对比法为主进行研究,提倡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采取其他的研究方法。

  六、实施步骤:

  为了保证我镇各学校已经取得成果的推广应用达到预期目的,结合我镇小学校实际,我们确定课题成果推广研究周期为二年,即20**年9月-20**年6月,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学校推广阶段。20**年9月至20**年2月,由承担该课题研究任务的学校在本校进行成果的推广应用。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动员大会,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任务,落实推广措施。

  2.分片推广实施阶段。20**年2月至20**年7月,在全镇各片小学进行成果的推广应用。在这个阶段,学校之间可以相互分享对方的科研成果。镇中心学校将组织进行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检查督导指导,以提高推广应用的效率。

  3.全面推广实施阶段。20**年8月至20**年7月,全方位、多层面的实施推广。加强校际日常交流与研讨,对推广研究进程、成果、典型事例、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等进行全方位的反馈、总结、分析,集体讨论,提出修订意见。整理有关研究材料,对推广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估、深化推广,写出研究报告,编辑出版相关书籍资料,评选研究先进单位和个人,召开全镇课题成果推广应用表彰大会。

  六、基本措施

  1.加强成果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能力素质。

  2.分解课题成果推广,加强协作研究。参与推广研究的学校在结合本校实际,认真筛选、论证、应用总课题组和兄弟学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各自选择一个层面确定一项子课题进行深入应用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成果推广应用方案上交到镇中心学校。定期开展校内和全镇的工作交流会,了解推广应用和研究情况,总结经验心得,探讨解决带有共性的问题。

  3.加强信息沟通交流,深化巩固研究成果。

  上好示范课。每位教师在每学期上好2-3节课题成果应用的研究课,要求每个备课组定时、定地、定人,组织好组内教师的听课、评课活动,认真做好活动记录。针对开课教师的教学实际提出有针对性地课堂教学改进意见,上课教师写好教后反思。

  举办活动论坛。注重教研与科研相结合,营造研究式的工作习惯与氛围,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促进教师向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发展。

  举行专题活动。各学校根据所在学校课题成果推广的实际需要,可以开展各具特色的推广应用活动,通过活动巩固成果。

  4.机制促进,激励推动。

  制定相应奖励政策,对推广研究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把本课题的推广与校本培训和全镇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的落实相结合。

  5.做好档案资料工作。

  建立课题档案,推广实施过程中的有关研究资料,如调查材料、检测材料、研究原始数据及相关统计材料,学生、教师或家长的反馈、评价材料,实施成功或失败的情况及反思的材料,论文、案例、教学设计、个案分析材料,同行或专家指导、评价的材料,照片、课件、录音、录像等材料。

  七、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镇中心学校成立课题成果推广领导小组。

  (1)推广领导小组

  组长:z

  副组长:z

  成员:z

  职责:负责成果推广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及各种活动的组织策划和条件保障,对课题研究中的大问题作出决策,制定并实施激励政策,保证投入。

  (2)推广落实小组

  组长:z

  副组长:z

  成员:z

  职责:为选题提供理论支持;制订课题推广研究方案;主持课题推广研究工作;统一指导全镇课题成果的推广研究,将研究动态及时反馈给领导小组;总结课题研究成功经验,组织交流、宣传推广成果应用研究的新经验,推进推广工作稳步、健康地开展。

  2.经费保障

  镇中心学校根据成果推广工作的需要,设立成果推广专项经费,保证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用于师资培训、成果推广应用研究、经验交流与推广以及表彰奖励在推广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学校和教师。

  八、主要活动:

  1、20**年09月,召开全镇课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动员会;

  2、20**年11月,第一次进行课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检查督办指导;

  3、20**年02月,课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学期总结会;

  4、20**年04月,第二次进行课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检查督办指导;

  5、20**年07月,课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学期总结会;

  6、20**年11月,第三次进行课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检查督办指导;

  7、20**年02月,课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学期总结会;

  8、20**年04月,第三次进行课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检查督办指导;

  9、20**年07月,课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总结会

www.pmCeo.com 物业经理人网

篇2:镇中小学学年课改推进方案

  镇中小学学年课改推进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为指导,认真贯彻和落实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和领会课改理念,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实施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教师发展为关键,以师生的协同发展,赢得学校的发展”的发展策略,并根据《罗田县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前几年课改实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我镇的课改工作,促进学校教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工作将以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优化评价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努力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主动地、和谐地、充分地、可持续地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建设一支教学理念先进、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通过学习和实践新的课改理念,努力使我镇教师能够适应新形势、内化新理念、胜任新课程、掌握新技能,具备高尚的师德风范、较高的专业水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对先进的教学理念主动吸收、积极内化、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一个综合素质优秀、发展潜能较强的学生群体。

  学校要坚定不移地把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作为课改推进的工作重点,尊重学生的个性、顾及学生的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会做人、爱学习、善探究、能合作、有特长、肯创新的综合素质优秀,并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人才。

  3、创建办学特色明显、办学质量优秀的品牌学校。

  根据我镇确立的“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办学思路,继续以教育科研为抓手,以课题拉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坚持以特色求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全镇学校艺术教育、书法教育特色。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激励机制、强化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使我镇成为老百姓满意的、社会公认的人民满意的教育乡镇。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课改稳步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改推进领导小组。

  我镇成立以镇中心学校高学敏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徐爱平、教研员唐东曙任副组长,各学校校长为成员的课改推进领导小组。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实施机构。

  各学校的课改推进工作并实行三级管理:校长室--教导处、政教处、教科室--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确保课改推进工作有序、务实、深入地进行。

  校长室的主要职责为:制订课改推进方案,指导课改工作的实施,解决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新情况,同时为课改推进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

  教导处的主要职责为:组织学习和落实课改《新课程标准》,负责指导和协调各学科的课程改革。指导教师将课改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组织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并开展相应的活动。

  政教处的主要职责为:负责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加强与家长、社区的联系,构建开放性的综合德育体系,营造全方位的育人环境。

  教科室的主要职责为:做好本校的课题研究,并以课题为抓手推进学校课改。负责收集课改推进阶段的学习资料和成功案例,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教学反思、教学论坛,引导学校教师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反思,使课改实验不断走向深入。

  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的主要职责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指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组织开展课改的教学研讨活动,研究课改理念的具体操作。

  2、完善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优化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已制订的《骨干教师评选和管理方案》、《教育教学考核奖励方案》、《教师职务低职高聘方案》等,激励广大教师自觉树立良好师德,积极参与课改,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努力提高工作质量,鼓励大家不断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3、为课改的学科添置必要的教辅资料、音像设备和实验器材。充分利用校园网所搭建的信息交流平台,组织教师相互合作,集体备课,整合教学资源,共享研究成果。

  (二)认真学习理论,努力转变教育观念。

  1、继续深入学习课改理念,重点学习《湖北省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全面了解和把握课改的课程理念、课程设计的思路、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的目标和结构以及课程的评价体系,使全校教师更清晰、更深入地把握课改理念的精神实质。

  2、组织教师观看课改培训专题片,并经常从罗田教育信息网、罗田教育科研网和罗田教育科研、湖北教育等教育杂志、专业书籍等媒体中,收集有关指导课改的学习资料、经验介绍,组织学校教师不断学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革走向。将收集到的内容组成若干个小专题,具体地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重要理念的研究和实践落到实处。

  3、聘请专家来校作讲座,组织教师赴县内外课改示范学校学习取经。组织本校教师参与外校教师一同会课,交流实践体会,研讨教学改革。

  4、组织教师开展“课改中教师角色定位”的专题讨论,要求教师从“假如我是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

  (三)强化校本研训,提高课改工作实效。

  1、坚持校本研训以校为主的原则。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教导处、政教处和教科室负责人以及骨干教师作为重要执行人,全体教师作为主体参与者。

  2、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再内化”的原则。从20**年暑期开始,我们继续深入开展课改理念学习,确立了课改理念先行、实践为主的思路,汇编了有关的学习资料,将重点根据新课程和新教材在理念与操作的结合上进行新的培训。

  3、校本研训内容要切合学校办学的实际、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切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采用点面结合、活动推进、反思跟进等多种方式培训,努力提高课改的实效。以使用新教材的学科作为推进课改的重点,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在有关学科中开展一次教学设计创意奖评选活动,让优秀教案的设计老师在全校介绍其对课改理念的认识和运用的创意,并上全校性的公开课,然后,组织教师评课、写案例反思,在“研训一体化”的校本研训中推进课改工作。

  4、抓住课改的契机,为教师队伍的成长搭建舞台,创造机会,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以及青年教师大奖赛、骨干教师课展赛等活动载体,锻炼教师、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以备课组为主体开展教学探讨活动,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符合推进工作所需的新理念。

  (1)教育目标观:教师要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态度、习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2)教师角色观:教师要在新课改中尽快实现角色转变,更好地体现师生互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3)课程观: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培养和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逐步由国家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和开发者。

  (4)教学观:教师要实现教学行为的几大转变,即由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的权威转变为重师生的平等交往与对话、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以及由重统一规格教育转变为重差异性教育。

  (5)教材观:教师要树立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的观念。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照本宣科,而应大胆地质疑并有所创新。

  (6)评价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多元化评价相结合,以实现从量到质,从知识、技能到习惯、态度、情感和价值的全方位的评价,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功能。

  5、做好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经过的推行远程教育与信息技术得校本研训,我镇1951年1 月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已经全部通过计算机考试,具备了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随着我镇信息网的建成,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作用,让全校教师更好地掌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技能。20**年暑假对骨干教师进行这方面的集中培训,并安排各学科擅长这方面研究的老师在暑期中收集网上教学信息,进行网上电子备课,建立适合课改新教材的学科教学资源库,然后培训和指导其它教师共同使用。

  (四) 以“减负增效”为切入点,聚焦课堂教学,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切实改进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校二期课改推进工作将充分发挥教研组的积极性和整体优势,以备课组为基地,以“减负增效”为切入点,切实聚焦课堂教学,以上好每一堂课为基础,以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重点,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手段,进行课程教学和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聚焦课堂教学,推进二期课改,把焦点放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听中学”、模仿式的“照着学”、封闭式的“自个学”等被动的学习方式,尝试主动式的“学中做”、探究式的“做中学”和开放式的“合作学”等多种学习方式,实现学生自主式发展、教育内涵式发展。

  2、加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方案的三维目标的研究。各学校要重视研究学科的体系和结构对学生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研究能力;重视过程与结果的结合,激发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与价值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生活本领,以及对国家、民族振兴的使命感和对社会、人类发展的责任感。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需求设计教学,最大程度地发挥新的课程方案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3、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差异,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大量的工作去研究学生的学习。结合我校的实际,在课改中认真做好每校一个课改课题的研究,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深化分层教学、分层辅导。同时,注重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上互帮、个性上互补,并通过有效地激励,将学生的个性化为学习的动力,把学生的差异变成教学的资源,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包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等。

  4、加强教研组的制度建设,发挥备课组的团队力量,依靠集体的智慧,提高课改的整体水平。加强集体备课,共同把握教材的重点、处理教学的难点、研究方法的优点,并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寻找对策。集体备课,要提高备课活动中的教科研成分,体现新课程方案的目标要求,认真制订好教学计划,研究好教学要求,选择好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同时优化教师对课改理念的内化过程,提升教师运用课改理念的实践能力。

  5、做好各年级使用课改新教材的教学衔接工作。加强与实验小学的联系和交流,研究中小学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并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行为和习惯,有针对性地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6、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科学、合理、高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

  (五)完善课程体系,构建校本特色课程。

  1、依据《湖北省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的要求,夯实基础型课程,丰富拓展型课程,开发探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要重在内容的基础性和学生的可发展性研究,选好、用好并让学生掌握好基础内容,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拓展型课程要重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德育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拓展学习领域、扩大实践体验、增进合作交流、提升发展水平。探究型课程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学会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贯彻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进一步完善学校三类课程的体系,优化学校办学的特色。各学校要从适应于社会发展、满足于教师发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整合已有资源,重新确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项目。重点是做大做强艺术类、书法类特色项目,形成有特色的、系列化的校本课程。动员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定课程项目,拟定课程方案,发挥好教师的优势,培养出学生的特长,并形成较为完善的拓展型、探究型艺术类、书法类校本课程体系。

  (六)社区家校联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中已有的经验,与社区和家长,联手合作、多维互动,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发告家长书、以及家校联系栏,及时宣传课改精神,广泛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各方的支持,充分利用社区德育的资源和设施,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四、工作安排

  我镇课改推进工作,计划分三年时间完成,通过学习、实践、反思、总结等过程,采取适度超前、适当重复、适时调整的推进办法,不断深化、完善、创新课改工作。

  1、第一学年(20**.8--20**.6) 学习理念,转变观念。

  (1)学习课改的相关文件,汇编课改的有关要点。增强教师对课改理念的感性认识。

  (2)探究型课程是课改的新课型,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学习方式的诸多改变,体现了课改的工作重点。结合课改课题的研究,筛选出适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的方式,通过讲座等活动,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

  (3)组织开展教学评比,尝试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2、第二学年(20**.7--20**.6)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

  (1)通过暑期集中培训,继续组织学习《湖北身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使用课改新教材的学科《课程标准》。开展对教育信息化应用技能的培训。指导全体教师尤其是使用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制订教学设计的规范要求,务实、有效地推进课改。

  (2)暑假中,组织部分学科的教师,利用校园网进行电子备课,共建学科教学信息资源库。

  (3)九月初,制订学校拓展性、探究性课程方案,形成并逐步完善学校特色项目的校本课程。

  (4)九、十月份举行教学设计创意奖评比,交流对课改理念的认识和运用的创意,推动课改理念学习的深入。

  (5)十月份开始,所有使用新教材的教师和骨干教师人人上公开课。20**0年3-4月份,进行镇内教学评比,突出课改理念的运用,重在研究学习方式的改变,追求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

  (6) 以各学校课改课题研究为抓手,对有个性和差异的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使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课改理念。

  3、第三学年(20**.7--20**.6) 反思实践,总结创新。

  (1)暑期中,组织教师尤其是使用课改新教材的教师总结在实践过程中的体会,撰写经验总结,举办教学论坛,把对课改的研究推向深入。

  (2)引导教师反思在实践中尚未解决或有待重新认识的问题,九月初,确立重新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及时调整课改的进程。

  (3)第二学期,集中进行如何用课改理念评价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的研究,以期有所突破和创新。

  z镇中心学校

篇3:一中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方案

  兴永一中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方案

  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科研能力也是21世纪教师必备的素质。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新课改,走“质量兴校,科研强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了鼓励、支持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高自身素质,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我校特制订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方案:

  一.成立学校教育科研领导小组

  组长:z校长

  副组长:z

  组员:z 各学科室主任

  二.课题的申报立项管理

  1.一般以课题组的名义申报课题,鼓励、支持教师个人申报课题。

  2.每个年级学科组每学年至少申报一个校本课题,每个五年规划中,九个学科组至少申报三个省级课题,六个市级课题。要求专任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3.校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一般为一年,强调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解决本年级本学科教育教学的某个问题或某类问题。市级课题的研究时间一般为二年,除了要注意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外,还要体现一定的探究性和创新性,重点解决本学科教育教学的某个问题或某类问题。省以上课题的研究时间一般为三年,研究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力争解决学科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4.申报校本课题必须如实填写《兴永一中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评审书》,并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经所在学科室主人签署推荐意见后,报教研室进行资格审查。凡手续完备、材料齐全、条件允许的课题,教研室提交学校教育科研领导小组批准确认后,予以立项并公布。

  5.申报市、省以上课题,按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办理。申报成功后,必须将相关材料(如申报表、实施方案、立项证书等)的复印件一份,送教研室备案。否则,不纳入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范围。

  6.教研室于每年的9月10日至9月20日接受校本课题申报,过期不受理。9月30日前公布校本课题立项情况。

  7.校本课题提交的申报材料一式一份。市、省以上课题的申报材料,按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提交。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管理

  1.凡批准立项的教育科研课题,要在课题负责人的组织领导下,按照课题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开展研究活动,准确地、完整地记录研究过程的相关数据,及时地、全面地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和信息。

  2.课题组要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汇报研究情况,交流研究心得,总结研究经验,讨论并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课题组成员会议原则上每二个月不少于一次,要有书面材料。

  3. 课题组应将课题组管理制度,课题研究方案,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研究工作计划,阶段性工作小结,课题组经费收支情况等交教研室一份存档。

  4.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两次检查。期中以课题组自查为主,期末由教研室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有:课题研究的进展,研究手段、内容的变化,阶段性成果或研究的收获体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措施等。

  5.校本课题的期末检查视为课题的中期检查,必须填写《兴永一中教育科研课题中期检查登记表》,由所在学科室签署意见后报送教研室审定。

  6.纳入教研室管理范围的市、省以上课题的中期检查,按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进行,但必须将有关检查材料的复印件一份报送教研室备案。

  7.教研室不定期对各课题组研究情况进行抽查,各课题组要认真准备,能随时接受教研室的督促检查和指导。

  8. 教研室配备兼职或专职的课题管理教研员,指导监督管理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管理教研员须有十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主持过地级以上的课题研究,熟悉课题研究过程,对教师课题申报能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课题的结题评审管理

  1.按计划完成全部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目标的校本课题,可向教研室申请结题验收。

  2.教研室受理校本课题结题申请的时间为每年的7月1日至7 月10日,8月30日前公布课题的评审结果。

  3.校本课题申请结题需提交下列书面材料一式一份:

  (1)结题申请书。

  (2)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3)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4)其他佐证材料(如背景材料,阶段性成果,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相关数据,测验材料,观测记录,谈话记录等)。

  4.教研室每学年对符合条件申请结题的校本课题,根据评审要求,组织力量进行严格评审,做出“结题验收合格”或“结题验收不合格”的结论。凡书面材料不齐全者不予评审。

  5.对结题验收合格的校本课题,颁发“结题验收合格证书”,其中质量较高、成果较多的课题,可评为“优秀课题”,并颁发“优秀课题证书”。建议校长室对上述两类课题给予适当奖励。

  6.纳入教研室管理范围的市、省以上课题的结题验收,按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办理。申请结题评审的材料,课题验收证书,课题获奖证书等,必须复印一份报送教研室备案。

  7.课题按时结题后课题主持人要进行课题成果申报,争取课题成果推广,产生社会效益。

  五、课题经费管理

  1.学校对课题研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非资助立项课题,学校按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一次性给予课题研究经费500元,1500元,3000元,5000元。学校支持课题主持人参加课题管理部门组织的课题研讨会,并报销相关费用。学校负责招待课题管理部门领导专家来学校指导工作。

  2.对资助立项课题,学校按上级部门的规定配备相应的课题经费。经费支出使用应先造计划,交课题领导小组研究讨论,再由校委会研究决定。

  3. 课题主持人必须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分工负责财务管理,公开透明合理地开支课题经费。课题管理教研员对课题经费进行审核,跟踪监督。

  4.对于已申报立项,中途停止研究或未通过中期检查验收的非资助立项课题,学校回收课题研究经费;对于已申报立项,中途停止研究或未通过中期检查验收的资助立项课题,学校不再提供经费资助,且回收已资助但尚未使用的课题研究经费;对于已通过中期检查但不能按时结题的资助或非资助课题,若学校已为该课题提供了资助经费,学校将追回所资助经费的50%。

  六、课题研究的奖罚

  1.课题研究作为职称竟聘、评优、评先或破格晋级的重要依据。

  2.与年度考核加分挂钩

  (1)考核加分只能是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享受。.

  (2)课题必须是评审通过的立项课题。

  (3)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有与课题有关的阶段性成果(论文、课件、教学设计等)发表或获奖,考核加分参照《兴永一中年度考核加分方案》执行。

  (4)课题按时结题后,对于获奖的课题,课题组成员除享受奖金外,还享受年度考核加分,学校按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分别给课题组成员加1、2、3、5分;课题主持人或组长分别加2、3、4、6分。

  3.对于按时结题并获奖的课题,学校给予课题组奖励,奖励金额见下表:

  县级 市级 省级 国家级

  一等奖 1000元 3000元 5000元 8000元

  二等奖 600元 2000元 3000元 6000元

  三等奖 400元 1000元 2000元 5000元

  4.未参与课题研究的教研组,一学年内不得评为先进教研组。

  七、方案实施

  本方案从20**年发文之日起实施,方案最终解释权归兴永一中教育科研领导小组。

  兴永一中

篇4:一中校本课题研究管理和实施方案

  兴永一中校本课题研究管理和实施方案

  校本课题是立足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由学校自主开发、自主实施和管理的科研课题,校本课题的研发,作为校本教科研的三大内容(校本培训、校本课题、校本课程)之一,既是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的基本思路,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改,走质量兴校,科研强校的道路,我校特制订校本课题研究管理和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题的开发

  (一)校本课题的开发将从遵循如下原则和思路:

  1、“校本课题”是针对我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而提出的、需要我们通过研究加以澄清和解决的问题;

  2、主张能够坚持“理念先进、选题实际、便于实施、示范特色”的原则;

  3、课题申报以科组为主,鼓励合作,鼓励个人申报,鼓励跨学科申报;

  4、立足于学校现有资源,鼓励开发多种教学资源;

  5、坚持“先培训后立项,边实施边培训”,在做中学。

  (二)校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因此,校本课题的开发可从学校建设管理、教育教学、德育管理等几方面选题:

  1、学校发展策略研究;

  2、学校定位研究;

  3、学校各职能处室制度建设研究;

  4、学校分配制度改革研究;

  5、学校人事管理和激励机制研究;

  6、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及其评价研究;

  7、教师考核及其评价研究;

  8、学校高效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9、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研究;

  10、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关系研究;

  12、提高课堂40分钟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技巧;

  13、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

  14、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研究;

  15、中学课堂组织和管理研究;

  16、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

  17、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研究;

  18、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20、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作业研究;

  21、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22、常见问题学生帮教工作基本制度研究;

  23、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对策;

  24、优秀学生的教育对策;

  25、新课程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26、班集体建设和管理的个案研究;

  27、新时期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的探索与研究;

  28、家庭、社区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29、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30、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干预的研究;

  31、一课一练作业研究;

  32、班级管理模式与创新探讨;

  33、教师与学生谈话艺术研究;

  二、校本课题的实施

  (一)实施准备

  1、成立校本课题管理领导工作组;

  组长:z校长

  副组长:z

  组员:z以及各学科组负责人

  2、制定校本课题管理和实施方案;

  3、宣传发动,面向全体教师,广泛征集教学问题和课题意向;

  4、信息集中与筛选,意向访谈调查,可行性分析;

  (二)实施开展

  1、申请报名阶段,填写《兴永一中校本课题研究申请表》

  2、组织评审课题立项;

  3、举行开题仪式并进行培训;

  4、各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要求每两周一次课题组活动,课题领导工作组按计划深入课题组,参与、跟踪、指导和监督;

  5、各课题组上交学期报告;

  6、组织课题结题评审;

  7、组织召开校本课题研究结题汇报会。

  (三)课题推广

  学校根据课题完成的质量情况,进行奖励;并向上一级教研部门推荐。

  三、校本课题的管理

  1、组织。学校成立“校本课题”管理领导工作组,教研室负责校级课题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其职责为制定校本课题管理及实施方案;颁布年度课题指南;组织课题实施培训;组织课题申报、立项、评审,中期检查,成果鉴定、推广等工作。“校本课题”管理领导工作组,由校内外知名专家组成。其职责为评审申请课题,提出资助金额建议,参与、跟踪、检查和指导,中期检查,成果鉴定与推广工作。各课题组由课题主持人全面负责计划和实施,年级组和学科组予以配合落实。

  2、申报。每学年初“校本课题”管理领导小组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制订《兴永一中教育教学研究参考选题》,既要避免重复研究,又要有理论和实践价值,使课题研究能最大限度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本校具有教育研究条件的教研组和个人均可按规定与参考选题提出申请。申报校级课题以课题组或个人为单位填写《兴永一中校本课题研究申报表》,通过教研室和课题指导工作组审核方可立项。

  申请的课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研究方向明确,论证充分,研究方法可行;有一定的资料积累和研究基础,切入点有价值;研究计划详备,经费预算合理;课题成果形式要明确;课题承担者具有按计划、期限完成课题的素质和科研能力等。要充分贴近当前教育改革前沿的迫切需要与本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鼓励切入点小、有现实针对性与操作指导性的课题的深度研究,避免低水平重复、立题不当、切入点不明确等情况,每人同时参与的课题原则上不超过2个。

  3、立项。教研室受理课题申报,由课题指导工作组根据本办法规定的原则和条件对申报课题进行资格审核。通过资格审核的课题可以正式立项。

  4、中期评估。课题完成时间一般为1-2年。课题负责人应按时、按质认真实施课题研究计划,作好中期检查汇报,在约定期限内提交课题成果。课题因特殊原因无法按时完成,课题负责人应写明说明报告,申请延期完成,报课题管理领导小组批准。教研室定期检查科研课题的实施情况,召开课题实施情况汇报会,查找不足及时调整。

  5、结题。凡立项的课题,结题时都需提交结题申请书,并对课题进展情况和成果进行总结,写出结题报告(或实验报告)或按课题研究计划提交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内容包括:立项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实验)情况、研究(实验)成果等。学校组织科研处及课题指导工作组进行结题,结题完毕后,课题组长应将完整的结题材料送交教研室存档。

  6、推广与奖励。每学年结束,“校本课题”管理领导小组定期举行教科研汇报会,进行教育教学成果评选,对各课题组的研究报告、课例及论文进行评优,并选送已结题的优秀课题参加教育科研部门组织的评奖活动,对于获市级以上奖励课题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进行奖励。

  学校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所有成果将作为聘任考核、评优评奖、职称评审或外派学习培训的优先条件。

  7、经费。学校将设立教师专业发展基金,作为教师业务培训、参加会议、购买书籍资料、出版印刷、实验设备设施、成果奖励等方面的专项经费。经费使用由个人、课题组科研处提出申请,由学校统一审批,严格实行报销制度。

  兴永一中

篇5:《新课程背景下化学优质课堂构建》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现有的课堂模式制约了教学效益的提高。

  目前,我国教育的教与学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和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学习负担很重。

  2.教师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的滞后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在升学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仍有许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为提高考试成绩,采取”题内损失题外补”的做法,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牺牲本该属于学生实现个性发展的时间,这样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出现这种局面最主要的是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不足,对优质课堂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追求课堂教学质量常常侧重于单一成绩(结果) 取向,课堂形式与内容自然比较落后。部分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现象依然存在;教师讲讲、划划,学生读读、背背的现象较为普遍;有讲无练、讲练脱离的现象等大量存在。其次,教师缺乏问题教学的意识和策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到位。教学设计的问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直白表述,假问题教学的现象占有相当比例,即使设计的问题是具有思考价值的“真问题”,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自问自答、即问即答、学生思考时频频点拨,难以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和独立性。

  3.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求唤醒学生的学习及求知欲望;是互动的课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讨;是优质高效的课堂,要求体现诱思、探究的教学思想,提高信息量、思维量和训练量。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培养目标, 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 从结果看, 不仅学生的学习成效、行为表现达到预想结果, 而且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尽可能得到全面、和谐、自由与可持续地发展, 这样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给化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改良创新的土壤,新课程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而深受学生喜爱,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则充分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提高课堂效率,创造学习的兴趣化和生活化。

  综上所述,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把化学课堂生活化、兴趣化,是每个化学教师的理想和愿望。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战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能否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都必须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这个核心问题,也只有把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置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有一个质的转变,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的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也才能有根本的转变。新课程背景下的优质化学课堂建构的研究,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扩大优质教育供给和促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快乐校园的根本要义所在。

  2.通过课题的研究让全体化学教师能意识到优质课堂在现代教育中的决定作用!有了优质课堂才能既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又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才敢于开展一系列活动,并借此提升学生的素质,达到学习和活动相辅相成的良性互补;没有优质课堂,把学生残忍地一把推进题海里、任由其自生自灭,每日逼迫着学生向自己的极限挑战,比拼的唯一利器就是时间+汗水,这样的教育是没有出息的。

  3.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我校化学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有助于提高我校的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并进一步促进我校化学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素养的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4.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消解课堂异化和实现学生的优质成长,同时也能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概念的界定

  (一)课堂的理解

  基于对课堂认识的加深, 研究者们开始运用不同的学科理论、从不同的视角来透视和理解课堂:有研究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加以考察, 认为课堂是一个微型社会, 是社会大系统中具有特殊功能的一个小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教师、学生和环境之间不断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发生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 由此促进着课堂的不断变化和学生的不断发展。有研究者从管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 认为“课堂是以教室为活动场所, 通过师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和职权、职责的制度化而有计划地协调师生活动,以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组织系统”。有研究者从生态学的视角加以理解, 认为“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 课堂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生活于这一特殊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为某种任务而行动”。有研究者从文化学的视角进行分析, 认为课堂既是师生共同学习知识、进行探究与创新活动的一种教育情景, 也是师生交往互动的一个心理空间,更是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和以学生为代表的儿童文化进行激烈地碰撞、对话和整合的社会场。有研究者通过历史的考察和对课堂存在模式与形态的分析, 提出“课堂最少有三种主要的理解:第一种是指课堂教学的场所, 即教室。第二种是指课堂教学, 就是发生在教室里的教学活动。第三种是指课堂综合体, 包括教学环境、教学活动、课程、师生关系等”。有研究者通过对课堂本质的追问, 认为“课堂不同于教室, 也不同于班级。广而言之, 教室主要是指教学的条件设施, 班级主要是指教学的组织形式, 课堂则是指课程与教学活动系统”。

  综上所述,课堂是一个集教学和课程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课堂文化、课堂关系、课堂组织与管理、课堂环境于一体的具有多种形态和结构的综合体或系统。

  (二) 优质课堂的内涵

  “优质”一词从字面来看, “优”就是指“优秀、好”,“质”就是“质量”。对质量的衡量一是从程度的视角看, 可以用优、差等来描述; 一是从要求的视角看, 质量必须满足给定的需求或期望。优质针对课堂而言, 就意味着课堂需要有一流的育人活动, 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以此来满足家长和社会的需求。然而, 优质课堂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 是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制约的, 是参照一定的对象相比较的结果, 没有超越时空的那种永恒的“优”, 也不存在那种绝对的“优”或孤立的“优”。

  所谓优质课堂就是指能够生成优质课堂文化、形成优质课堂关系、具有优质的课堂组织与教学, 使课堂真正发挥多种功能、完成多重任务, 最终使学生达到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并促进师生共同可持续、和谐地发展。

  关于优质课堂教学的涵义目前有三种理解:一是“优化”说, 即指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 使得一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达到最优化, 并且各环节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实施优质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是“四高”说, 即指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就是坚持三维目标整合的整体发展观, 秉承注重思维过程、生活经验、开放建构和整体联系的知识观, 倡导主动性、交往性、创新性和体验性学习的学习观, 要求教师由传授者走向促进者, 由拥有知识到拥有智慧。优质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优质发展, 而促进学生的优质发展则需要优质的知识、优质的学习和优质的教师。

  三是“好课”说, 即优质课堂教学也可以认为是一堂“好课”, 是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 在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优教优学, 以实现优质、高效的现代课堂教学。实施课堂优质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证明已经取得的质量, 更重要的在于持续不断地改进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效果, 使学校人才培养活动充分满足社会需要, 实现教学的动态管理。

  (三)优质课堂与高效课堂的对比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成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追求课堂效益最大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与人们常说的有效教学相比,更强调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高效课堂”主要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是研究主导和主体及二者的关系。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是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高效课堂”属于“有效课堂”的范畴。“有效课堂”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第一境界,而更高层次追求应该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更符合时代和个体的价值取向,其显性标志是:课堂教学既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又有课程实施安排之上的密度和适度,还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高效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和灵魂。

  所谓优质课堂就是指能够生成优质课堂文化、形成优质课堂关系、具有优质的课堂组织与教学, 使课堂真正发挥多种功能、完成多重任务, 最终使学生达到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并促进师生共同可持续、和谐地发展。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只是优质课堂的一个必备条件, 处于优质课堂涵义的结果层面。也就是说, 优质课堂一定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并不能等于优质课堂。优质课堂不仅需要高质量的结果, 同时还要考察达成高质量结果的过程及统领过程与结果的理念和价值。优质课堂与有效教学密切相关, 优质课堂一定存在着有效教学, 但有效教学只是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一定程度而言, 有效教学的存在也未必就是优质课堂。另外, 优质课堂将课堂作为一个综合体来研究, 课堂教学研究是其研究的一个部分。所以说, 无论是从内涵还是从研究范围来看, 优质课堂研究都超越了以往的有效教学研究。

  综上所述,优质课堂研究的范围比高效课堂研究的范围更广,它不仅需要高质量的结果, 同时还要考察达成高质量结果的过程及统领过程与结果的理念和价值。而高效课堂只是追求课堂效益最大化,而没有注重达成结果的过程及达成结果的理念和价值。

  三、理论依据

  新课程背景下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有很多,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重点着眼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共振、相辅相成。把课堂教学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并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真正体现主体教育核心课程理念:“以人为本”,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校在高中化学新课程背景下进行化学优质课堂的建构,追求“自主、合作、探究、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互动;教师适时点拨,精讲多练多探讨,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发展了智力,增长了能力。新课程背景下作为教师对课堂的研究更多地体现在:研究学生、研究知识、研究课堂的人际关系、研究自己在教学重的引领作用。并把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及有效性始终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优质课堂的构建理论依据有:

  (一)认识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J.Piaget)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课堂学习理论和原理

  1.行为主义课堂学习观

  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联结起来,学习就发生了。

  (1)学习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

  (2)学习是刺激和反应在时间上的接近

  (3)学习是不断地尝试错误的过程--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4)学习即强化

  (5)学习是通过观察来进行的-- 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

  2.认知主义课堂学习观

  反对行为主义使学习者被动学习机械、零碎知识,而强调扩展学习者认知结构、培养学生主动求知能力,突破了行为主义学习论者主要以动物的学习特点推及人的学习特点,形成新的学习观。

  (1)学习即”顿悟”

  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学习是知觉(认知)的重组,是构成完形(事物的完整性)的突然领悟式的”顿悟”过程,并非行为主义所说的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S-R联结的过程。产生顿悟的原因:一是由于有机体对当前问题情境的整体性分析;二是由于”心”本身具有组织功能,通过对各种刺激关系的理解而填补缺口进行组织与再组织,帮助有机体不断地形成一个又一个完形。

  (2)学习即对符号意义的认知

  学习的实质--认知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即有机体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认知地图(认知结构)的过程。并认为学习不一定外显在行为上,它主要发生在内部认知结构上的变化。

  (3)学习即认知结构的重组

  这是直接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主要有皮亚杰的图式学习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

  皮亚杰的图式学习论认为学习不是只知道对某种特定的刺激作出某种反应,而是在头脑中建构起认知图式(即为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当个体能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把外界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时,就产生同化,此时主体处于认知平衡状态;当个体原由的认知结构不能解释、接受新刺激,而受到新刺激的影响发生改变时,就是顺应过程,此时主体处于非平衡状态。主体认知结构的变化就是主体与外界的交互作用中通过同化、顺应两个过程实现的。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复杂认知过程;学习情境的结构性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理解,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实现同化并形成新认知结构的过程。所谓认知结构是学生现有的知识数量、清晰度、组织方式等,是由学生目前能回忆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结构等构成。学习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以便学生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综合。

  (4)学习即信息加工的过程

  加捏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发生在头脑中的内在活动,输入的信息可以因各种不同方式的外在条件而得到变换、改变和增强。信息加工模式包括三个系统:操作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系统。

  (三)化学课程新理念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新课程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不应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而“活动导引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四)化学课堂新理念

  新课程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拒绝模式化,但并不拒绝模式。教学模式的提出、实践、探索、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认识和探讨化学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有利于动态地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从新课程的视角来衡量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优质高效,首先要看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是否达到了相应的维度;其次要看教学过程是否是真正实现了学习效率的提高;最后要看教与学的过程是否是和谐、灵动、充满生命力的,是否能够体现出教、学双方的相互激励、共同成长。

  (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及系统特征及其内外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学生的潜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挥,时间得到高效利用。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并不等于“最理想的”、“最好的”。最优的是指现有条件来说,对学生和教师在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来说,以及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具体实施程序由以下六个步骤组成:①教学任务的具体化;②选择一定条件下最优组织教学过程的标准;③制定一整套该条件下的最优手段;④尽最大可能改善教学条件,以实施选定的教学方案;⑤实施规定的教学计划;⑥根据选择的最优化标准,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果。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使我校化学教师对优质课堂有完整的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2)通过研究形成我校在新课程背景化学优质课堂的教学模式。

  (3)通过研究提升我校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与驾驭课堂的能力。

  (4)通过研究为我校化学教学质量上台阶提供有力的保障。

  (5)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制定出一套相应的化学优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用客观、准确、科学的评估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6)通过课题的研究,优化师生关系,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2.研究内容

  (1)我校化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探索改善教学行为,实施优质教学的策略,方式和途径。

  (2)化学优质课堂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理论支撑。

  (3)新课程背景下化学优质课堂的要素,形成一定的显性评价指标。

  (4)形成化学科分年级、分课型的优质课堂模式。

  (5)化学优质课堂与提升教学质量相关性分析。

  (6)化学优质课堂的构建途径及方法。

  五、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广泛收集关于建构主义理论,新课程理念,认识心理学,以及教学模式等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并推荐给全校化学教师共同学习。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在实践中探索优质课堂的相关要素与评价体系。

  3.对比法:以在校高一、高二学生为样本,分析实施优质课堂后的变化情况,研究优质课堂与教学质量的相关度。

  4.实例研究法: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纲出相应的教师优质课堂教学行为方式。

  5.其他方法:根据需要可采取其他研究方法,如实验研究法,半定量研究法等。

  六、时间安排

  20**年1月~20**年6月,完成课题开题工作,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0**年57月~20**年12月,组织我校化学教师开展理论学习,着手化学优质课堂实践探索。

  20**年1月~20**11年7月,研究优质课堂的显性指标,形成优质课堂的评价表,以及化学学科分年级、分课型的优质课堂范式,汇总化学优质课堂的典型案例与课堂实录。

  20**年8月~20**年12月,将前期对化学优质课堂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并成立专项小组跟踪调查,对研究样本进行对比分析。

  20**年1月~20**年7月,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

  七、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z:全面主持课题组研究工作。

  z:协助主持人做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具体负责课题的理论研究及实施方案的制订。

  z:负责课题同总课题的有关联络工作

  z:负责化学优质课堂的具体实施,化学优质课堂的显性指标与评价标准的研究。

  z:协助主持人撰写结题报告。

  z:负责分年级做好研究对象的跟踪调查,数据收集与对比分析。

  z:负责化学科分课型、分年级的化学优质课堂模式的研究,典型课堂实录及典型课堂案例的资料积累。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