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 导航

智能建筑在国内外现状发展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15

智能建筑在国内外的现状与发展

  由于智能建筑具有高效、节能、舒适等突出优点,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引起普遍重视。1984年,世界第一座智能建筑诞生于美国哈特福德市,它是由一座金融大厦改造而成的,并在大厦出租率、投资回收率、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成功。日本在1985年开始建设智能建筑,新建的大厦中有近60%为智能型,是在智能建筑领域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并提出有关理论和进行实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之一。欧洲国家智能建筑的发展基本上与日本同步启动,智能建筑主要集中在各国的现代化都市,19*在西欧的智能建筑面积中伦敦占12%,巴黎占10%,法兰克福和马德里分别占5%。亚太地区的智能建筑则主要集中在汉城、曼谷、香港、雅加达、吉隆坡等中心城市。新加坡政府投入巨资对智能建筑进行研究,规划将新加坡建成“智能城市公园”。韩国制定“智能岛”计划。印度也于1995年起在加尔各答的盐湖开始建设“智能城”计划。泰国智能建筑普及率高,在20世纪80年代,泰国新建大楼中,有近60%为智能建筑。

纵观国外智能建筑的发展,有以下特点:(1)智能建筑与节能环保以及业主的经济效益紧密相联。建筑物的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已成为智能建筑发展必须考虑的首要前提和最重要的条件。智能建筑功能的采用必须与用户或业主的经济效益紧密相关。发达国家的智能建筑决不是运用新技术来提高建筑物的身份。(2)智能建筑充分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智能建筑的最终受益者因该是其中生活、工作的人。一栋大厦智能化程度,不能全视其所装设备器材的先进程度,而主要取决于使用人的需求功能。发达国家的智能建筑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单纯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简单合成,而是采用高科技来实现人的需求,改善和提高人工环境的品质,更好地为人服务。

我国台湾地区智能建筑发展较早,到1991年已建成1300栋左右,其中以台北市居多。香港特区智能建筑起步也较早,相继出现了汇丰银行大厦、立法会大厦、中银大厦等一批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智能建筑。1996年至20**年中开发的楼盘,绝大部分的都上了各智能化子系统。我国大陆地区智能建筑的起步较晚,直到80年代末才有较大的发展,近几年来,在京、沪、粤等发达地区,智能建筑初具规模。北京的发展大厦可谓是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而后相继出现了上海的金茂大厦、青岛的中银大厦等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智能建筑。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建成的智能建筑约有1400栋,基本按国际标准设计、施工和管理。当前国内的智能建筑开始转向大型公共建筑,例如,会展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馆等,据国外预测,本世纪全世界的智能建筑将有一半以上在中国建成。随着智能建筑的迅速发展,我国也相继有一些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出台,例如2000年10月建设部颁布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在智能建筑迅猛发展的背后,智能建筑的建设与管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整体水平不高,设计质量低
智能建筑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化水平很低,相关技术产品尚不适应市场需求与合理滞后的矛盾,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建筑硬、软件产品。许多建设单位对智能建筑的期望过高,设计人员因不熟悉智能化设备的技术与智能建筑设计方法,智能化建筑竣工后出现应用效果差的问题。如集成性差,监控点配置不合理,控制精度低,致使智能物业管理实施困难。

2.施工规范、验收标准不健全
近年来,由于智能建筑技术发展迅速,相关设备与系统的规范和标准尚不健全。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质量监督、验收等环节,缺乏相应配套的标准规范和技术法规,不少智能化设备验收时无测试、无规范、无标准。

3.系统集成商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良莠不齐
功能需求由业主提出,设计通常由设计院负责,深化设计与具体实施由系统集成商来完成,普遍存在不协调甚至脱节。系统集成商的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也对建筑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由于系统集成商过分追求商业利益,而且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以致好多工程建成后,系统运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4.重建设轻管理
重建设轻管理是智能建筑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业主对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意识落后,对选择物业管理公司时无法提供具体的智能化建筑管理目标。有的业主从短期经济利益出发,在智能化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人数和知识层次上降低要求,智能化系统不能有效的正常工作,使得发展商花大量资金投入的智能化系统名存实亡,无法实现智能建筑给投资者带来的好处。

5.生态、节能和保护环境方面重视不够。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各专业之间配合

  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各专业之间的配合

  1、概述

  1.1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强电)、暖通等各专业的配合贯穿于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即在建设工程项目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均有专业配合的问题。

  1.2如果某建筑物系专业用房,设置有工艺机房,则还需与工艺专业配合。

  1.3专业配合的深度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是不同的,专业配合的深度与建筑设计深度相一致。

  1.4现以一幢高层综合楼为例,叙述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时,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各专业之间的配合。

  2、与建筑专业的配合

  2.1向建筑专业提供各智能化子系统弱电机房的配置要求,一般工程主要弱电机房有2个,一个是消控、监控、广播、BAS、BMS中央控制室,作为物业管理,机电设备控制中心,面积80m2;一个是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电话总机房,作为信息控制中心,面积120 m2。前者一般设置于底层,后者一般设置于二、三层。其它还有有线电视机房(底层)面积20 m2、卫星电视机房(屋顶机房层)面积15 m2。另外对于不同的智能化子系统配置还要有一些另星控制室:如考虑设置大屏幕显示系统,要有控制室,面积6 m2;考虑会议视频系统,要有控制室,面积10 m2;考虑同声传译系统,要有译员室,每间4 m2;考虑停车场管理系统,要有管理室,面积6 m2;考虑一卡通系统,则要有制卡发卡中心等,面积15 m2。主要机房要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一般200~300mm。门向外开启。各机房位置要适当,面积要留足,要考虑辅助用房,扩展余地。注意机房层高,净高约3m。楼板荷载5.0~7.5KN/m2。

  2.2对于智能化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如计算机网络系统、安防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一般考虑UPS不间断电源。如UPS为集中供电方式,则要考虑UPS及电池组用房。如UPS为分散供电方式,则在考虑弱电机房面积时,要留有UPS及电池组占用面积。

  2.3向建筑专业提供弱电竖井的设置要求,一般工程中,弱电竖井与强电竖井分开设置,弱电竖井位置要能保证至平面任一计算机信息点线缆长度不超过90m。对于体量大,跨度长或有沉降缝的建筑物,弱电竖井最好为多个,每个弱电竖井面积为6 m2左右,如放置机柜较多,则面积10 m2。建筑师要了解目前的弱电竖井并不单单是走线缆桥架,它是楼层设置间。弱电竖井门向外开启,并朝向公共通道,采用防火门。

  2.4了解电梯、自动扶梯等设备的配置情况。要求电梯厂家配套提供远程实时监控装置。

  2.5弱电机房设置位置要根据电子计算机机房设置的一般规定,要避开强电磁场干扰,远离嗓声源,不能与卫生间等贴邻。

  2.6了解层高、吊顶情况,特别是通道吊顶高度。提供弱电桥架安装位置及标高。部分复杂建筑要画通道管线剖面图(各设备专业合作)。

  3、与结构专业的配合

  3.1向结构专业提供各弱电机房的荷载情况,特别是UPS及电池组用房。

  3.2卫星天线、微波天线等基础要求。

  3.3楼板、剪力墙留孔留洞要求。桥架进出竖井留洞必须提供。竖井内部楼板留洞一般宽度250mm,长度根据实际需要。

  3.4如果管子要穿梁必须向结构专业提出,一般不允许穿梁。

  3.5管子沿墙暗敷时,如果有管子密集的地方要经结构专业同意。沿墙暗敷的线管一般直径不超过40mm,沿楼板暗敷时,线管一般直径不超过25mm。

  3.6嵌墙安装的设备箱位置要向结构专业提供墙体留洞尺寸及标高。

  3.7向结构专业提供进出建筑物管线穿越地下层剪力墙孔洞大小、数量及位置。有的建筑物如果进出管线多,则要出管线剖面图,注明管子间距,行距及标高。

  4、与电气(强电)专业的配合 与电气(强电)专业配合的内容较多,且十分重要,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4.1向电气专业提供各弱电机房的用电设备计算负荷,相应配置的UPS容量,三相或单相,要求电气专业提供供电电源,重要机房要求双回路供电。

  4.2向电气专业提供用电设备,如计算机信息点、电视终端、电视前端放大器、分配器箱平面布置位置,要求电气专业设置相应的单相电源插座。一般每个计算机信息点以300W考虑,电源插座与计算机信息插座外沿间距200mm。并告知每层平面计算机信息点的计算负荷(考虑同时系数),由电气专业提供电源。一般工程中计算机终端不由机房UPS供电,如果重要场所要求较高则配置单相500VAUPS电源。办公楼计算机电源最好有单独的配电箱,不与普通照明共用配电箱。

  4.3楼层计算机网络交换机和BA系统DOC数字直接控制器一般由机房UPS供电,其配电系统图由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设计,弱电竖井(楼层设备间)设置小配电箱、插座箱或插座等由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确定。

  4.4向电气专业提供会议扩声、投影、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电子阅览室、微机教室、停车场管理系统管理室等用电要求及计算负荷。大屏幕显示屏提供面积,其负荷700W/m2左右。多功能厅、大会堂、剧院、体育场馆、音响设备与灯光控制系统配电箱分设,最好两箱电源来自不同的变压器。

  4.5要求电气专业对智能化系统供电电源作防雷设计,UPS后配电系统防雷设计及智能化子系统,如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卫星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及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进出管线防雷由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设计。光纤不必防雷。

  4.6智能化系统机房接地系统,弱电竖井接地干线等由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设计,由电气专业配合。

  4.7要求电气专业提供变电所高低压开关柜、变压器配置情况,要求中置式高压开关柜真空断路器、低压开关柜变压器进线柜主开关及联络开关提供与BA系统联网的通信接口,通信协议开放。

  4.8要求电气专业提供要求BA系统控制的通道、大厅、公共照明、室外泛光照明、道路照明、屋面照明、航空障碍灯的配电箱情况。

  4.9要求电气专业提供要求BA系统控制的机电设备电控箱的情况,如各种泵、风机(不包括消防设备)的电控箱。

  4.10电气专业设计各种泵、风机控制原理图时要配合提供BA接口。

  4.11要求电气专业提供消防紧急广播配置及消防模块切换情况;要求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装置提供与BAS联网的通信接口。

  5、与暖通专业的配合 要进行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设计的工程有这部分内容。

  5.1要求暖通专业提供冷源设备、热源设备、空调设备、通风设备等的配置情况,如冷水机组、热泵机组、VAV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VRV空调系统、定风量空调机组、新风机组、风机盘管、送风机、排风机、冷冻水泵(一次泵、二次泵)、锅炉、油泵等(不包括消防

风机)。

  5.2要求暖通专业提供空调设备、通风设备的控制要求,消防风机的控制不予考虑。

  5.3向暖通专业提供弱电机房对空调、通风的要求。

  5.4要求冷水机组、锅炉订货时设备生产厂家提供与BA系统联网的通信接口,协议开放。

  6、与给排水专业的配合 要进行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设计的工程有这部分内容。

  6.1要求给排水专业提供生活给水设备、空调冷却水系统设备、排水设备、热水系统设备等的配置情况,如生活水泵(是否变频泵)、冷却循环水泵、冷却塔风机、潜水排污泵、热水泵等(不包括消防水泵)。标准较低的工程,排污染不作BA控制。

  6.2要求给排水专业提供上述有关设备的控制要求,消防水泵的控制不予考虑。

  7、与工艺专业的配合对于有特殊要求的专业设施用房,如电力生产调度大楼,大楼内有通信、调度、自动化等专业机房,对于这些类似的工艺机房有一些特殊要求,如网络、监控、门禁系统要求等,则在具体智能化系统设计时要与工艺专业有一个设计界面的分割,部分属于智能化系统设计,部分属于工艺专业设计。一般工艺设计由专业设计院进行,有关配合问题协商解决。

  8、上述与各专业之间的配合一般通过工程设计互提资料单的形式确认,互提资料单由专业负责人向其它专业的专业负责人提供,主要内容为提出本项目设计的条件、要求等资料,是否需要对方返回资料、日期注明。互提资料单要经审核人签字确认,接收专业负责人也要签字。对于复杂工程,或互提资料单说明不了的则要提供工作图。设计条件要求等内容首先由专业负责人之间协商解决。如果专业负责人之间有不同意见,则由项目负责人协调。

  9、结束语

  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各专业之间配合好坏直接关系到智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图的设计质量,对于施工单位(系统集成商)深化系统设计和工程施工有较大影响,甚至影响到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智能建筑设计需要各专业设计人员的共同努力。

篇3:智能建筑概述(1)

  智能建筑概述(1)

  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IB)是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向建筑行业的应用与渗透,是当代高科技与古老的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完美地体现了建筑艺 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现已成为评价综合经济国力的具体表征之一,并将以龙头产业的面貌进入21世纪,成为当今世界各类建筑特别是大型建筑的主流。

  智能建筑主要由土建、机电、装潢、智能化设备、计算机网络五部分组成。土建部分如 人之躯体,机电设备部分如人之器官,装潢部分如人之衣着,智能化设备部分如人之大脑,而计算机网络则如人之神经。因此,智能建筑的各个部分组成了一个统一体,缺一不可。

  智能建筑的基本要素是通信系统的网络化和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智能化、建筑自动化 和建筑物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建筑的最终目标是系统集成,也就是能将建筑物中用于综合布线、楼宇自控、计算机系统的各种相关网络中所有分离的设备及其功能设备,有机地组 合成一个既相互关联又统一协调的整体,各种硬件与软件资源被优化组合成一个能满足用户功能需要的完整体系,并朝着高速度、高集成度、高性能价格比的方向发展。从系统的观点 而言,系统性能的优劣既反映在系统总体结构的合理性上,也反映在所采用的技术层次上和选用的设备是否具有RAS特性(可靠性、适用性、可维护性),在此基础上,系统达到的目 标及优化程度则成为评价系统水平的核心。

  一、智能建筑的概念

  (一)智能建筑的定义

  只有对智能建筑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规划和设计出优秀的智能建筑。智能建筑 可以理解为具有智能的建筑物,但目前还没有关于智能建筑的统一定义。智能建筑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以下是关于智能建筑的一些典型的定义:

  1.美国智能建筑研究中心(American Intelligent Building Institute,AIBI)把 智能建筑定义为:“智能建筑是通过优化其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四个基本要素及其相互 关系来提供一个多产的和成本低廉的环境。”同时又指出:“没有固定的特性来定义智能建筑。事实上,所有智能建筑所共有的惟一特性是其结构设计可以适于便利、降低成本的变化 。”

  2.欧洲智能建筑集团(The European Intelligent Building Group)把智能建筑定 义为:“使用户发挥最高效率,能最有效地管理本身资源的建筑,而在硬件和设备方面的寿 命成本最小。”

  3.日本电机工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对智能建筑的定义为:“综合计算机、信息通信等方面的最先进技术,使建筑物内的电力、空调、照明、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协调工作, 实现建筑物、通信和办公自动化,这三种功能结合起来的建筑,就是智能建筑。”

  4.国际智能工程学会对智能建筑的定义为:“可提供相应的功能以及适应用户对建筑物用途、信息技术要求变动时的灵活性的建筑。智能建筑应具备安全、舒适、节能、系统综 合等很强的功能,能满足用户实现高效率的需要。”

  5.我国对智能建筑的定义重点在于使用先进的技术对楼宇进行控制、通信和管理,强调实现楼宇三个方面自动化的功能,即建筑物自动化(Building Automation,BA)、通 信系统的自动化(Communication Automation,CA)、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 ,OA)。

  6.新近有人提出智能建筑的新定义,认为智能建筑是根据适当选择优质环境模块来设计和构造的,并通过配置适当的建筑设备,获取长期的建筑价值来满足用户的需求。他们提 出智能建筑的核心是下列8个优质环境模块:

  ·环境友好--包括健康和能量;

  ·空间利用率和灵活性;

  ·生命周期成本--使用与维修;

  ·人的舒适性;

  ·工作效率;

  ·安全--火灾、保安与结构等;

  ·文化;

  ·高科技的形象。

  (二)智能建筑的分类

  智能建筑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从单栋大楼到连片的建筑广场,从 大到摩天大楼到小至家庭住宅,从集中布局的楼宇到地理分散的居民小区,均被统称为智能建筑。智能建筑能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实现零时间、零距离的交流。对智能建筑可有 如下的类型和层次结构:

  1.智能大楼。智能大楼主要是指将单栋办公大楼建成综合智能化大楼。智能大楼的基本框架是将BA、CA、OA三个子系统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发展趋势则是向系统集成 化、管理综合化和多元化以及智能城市化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智能大楼作为现代化办公和生活的理想的场所。

  2.智能广场。智能建筑从单幢大楼变为成片开发,形成一个位置相对集中的建筑群体,称之为智能广场。智能建筑不再局限于办公类大楼,逐步向公寓、商场、医院、学校等建 筑领域扩展。智能广场除具备智能大楼的所有功能外,还具有系统更大、结构更复杂的特点,一般应具有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系统IBMS,能对智能广场中所有楼字进行全面和综合的管 理。

  3.智能化住宅。智能化住宅的发展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家庭电子化(Home Electro nics,HE),其次是住宅自动化(Home Automation,HA),最后是住宅智能化,美 国称其为智慧屋(Wise House,WH),欧洲则称为时髦屋(Smart House,SH)。

  智能化住宅是指通过家庭总线(Home Distribution System,HDS)把家庭内的各种与信息相关的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和家庭保安装置都并入到网络之中,进行集中或异地的监 视控制和家庭事务性管理,并保持这些家庭设施与住宅环境的协调,提供工作、学习、娱乐等各项服务,营造出具有多功能的信息化居住空间。

  4.智能化小区。智能化小区是对有一定智能程度的住宅小区的统称。智能化小区是具有居家生活信息化、小区物业管理智能化、IC卡通用化的小区。智能小区建筑物除满足基 本生活功能外,还要考虑安全、健康、节能、便利、舒适五大要素。小区智能化是一个过程,它伴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及人们需求的增长而不断完善,表明了可持续发展是小区智能 化的重要特性。

  5.智能化城市。在实现智能化住宅和智能化小区后,城市的智能化程度将被进一步强化,出现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智能化城市。

  智能化城市的主要标志首先是通讯的高度发达。光纤到路边(Fiber To The Curb, FTTC)、光纤到楼宇(Fiber To The Building,FTTB)、光纤到办公室(Fiber ToThe Office,FTTO)、光纤到小区(Fiber TO The Zone,FTTZ)、光纤到家庭( Fiber To The

Home,FTTH)。其次是计算机的普及和城际网络化。计算机网络将渗入 人们的工作、学习、办公、购物、炒股、休闲等几乎所有领域,电子商务成为时尚。再次是办公作业的无纸化和远程化。

  6.智能国家。智能国家是在智能城市的基础上,将各城际网络互联成广域网,地域覆盖全国,从而可方便地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远程作业、远程会议、远程办公。也可通过Inter net或其他通讯手段与全世界相沟通,进入信息化社会,整个世界将因此而变成“地球村” 。

篇4:智能建筑概述(2)

  智能建筑概述(2)

  (三)智能建筑的基本目的、要求和功能

  1.智能建筑的目的

  (1)能够提供高度共享的信息资源;

  (2)确保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

  (3)节约管理费用,实现短期投资、长期受益;

  (4)适应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做到具有可扩展性、可变性,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工作性质的多样化。

  2.智能建筑的基本要求

  (1)对智能建筑管理者来说智能建筑应当有一套管理、控制、运行、维护的通信设施,只需花较少的经费便能及时地与外界取得联系(如消防队、医院、安全保卫机关、新闻单位 等)。

  (2)对智能建筑的使用者来说,应有一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激发创造性的环境。

  3.智能建筑应有的环境

  智能建筑提供的环境应该是一种优越的生活环境和高效率的工作环境。智能建筑应有的 环境包括:

  (1)舒适性。人们在智能建筑中生活和工作,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均感到舒适。为此,空调、照明、噪音、绿化、自然光及其他环境条件应达到较佳和最佳状态。舒适服务功 能包括:空调通风、供热、给水排水、电力供应;闭路电视、多媒体音响、智能卡、停车场管理以及体育、娱乐管理等。

  (2)高效性。提高办公业务、通讯、决策方面的工作效率以及建筑物所属设备系统使用管理方面的效率,节省人力、时间、空间、资源、能耗以及所需的费用。

  (3)方便性。除了办公设备使用方便外,还应具有高效的商业和信息服务功能。便捷服务功能包括:办公自动化、通信自动化、计算机网络、结构化综合布线、商业服务、饮食业 服务、酒店管理等。

  (4)适应性。对办公组织机构的变通、办公方法和程序的变更以及设备更新等适应性强,对服务设施的变更稳妥迅速;当办公设备、网络功能发生变化和更新时,不妨碍原有系统 的使用。

  (5)安全性。安全服务功能包括:防盗报警、出入口控制、闭路电视监视、保安巡更管理、电梯安全与运控、周界防卫、火灾报警、消防、应急照明、应急呼叫等。除了保证生命 财产、建筑物安全外,还要防止信息网中发生信息的泄漏和被干扰,特别是防止信息、数据被破坏、被删除和篡改,以及系统非法或不正确使用。

  (6)可靠性。尽早发现系统的故障,尽快排除故障,力求故障的影响和波及面减至最小程度和最小范围。

  4.智能建筑的功能

  (1)应具有信息处理功能。

  (2)各种信息应能进行通信。信息通信的范围不局限于建筑物内部,应有可能在城市、地区或国家间进行。

  (3)要能对建筑物内照明、电力、暖通、空调、给排水、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进行综合自动控制。

  (4)能实现各种设备运行状态监视和统计记录的设备管理自动化,并实现以安全状态监视为中心的防灾自动化。

  (5)建筑物应具有充分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它的所有功能,应能随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而发展。

  二、智能建筑的组成

  智能建筑或智能大厦通常包含三大基本组成要素:即楼宇自动化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System,CA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 System,OAS),通常人们把它们称为3A 。这三者是有机结合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而建筑环境是智能大厦基本组成要素的支持 平台。也有人从4C角度讨论智能建筑,所谓4C是指:现代计算机技术(Computer)、现代控制技术(Control)、现代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和现代图形显示技术(Cathode Ray Tube,CRT)。4C不仅是实现智能大厦的技术手段,而且是主流方向。我国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将BAS中的防火监控系统(Fire Automation System,FAS)和保安监控系统(Safety Automation system,SAS)独立出来,变为5A。

  在国际上,智能建筑的综合管理系统通常又被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分别是 :

  中央计算机管理系统(Central Computer Management System,CCMS)

  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 System,OAS)

  楼宇设备自控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BAS)

  保安管理系统(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SMS)

  智能卡系统(Smart Card System,SCS)

  火灾报警系统(Fire Alarm System,FAS)

  卫星及共用电视系统(Central Antenna Television,CATV)

  车库管理系统(Car Parking Management System,CMS)

  综合布线系统(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PDS)

  局域网络系统(Local Area Network System,LANS)

  智能建筑是一种这样的建筑物:它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 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优化组合(系统集成),从而提供一个投资 合理、高效、舒适、安全、方便的环境。智能建筑在物理上可分为四个基本组成部分:结构 --建筑环境结构;系统--智能化系统;服务--住、用户需求服务;管理--物业运行管理。这四个基本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它们既相互关联、又相互依存,组成一个完整一致的 智能建筑体系。

  智能建筑的总体结构如图6-6-1所示。

  图6-6-1智能建筑的总体结构

  三、智能建筑技术的特征

  (一)多学科综合与自身学科体系不完备性

  建筑智能化技术涉及的学科和技术领域十分广泛,正是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形成建筑智能 化技术。然而要展现多学科、高新技术综合成就的一面,其自身学科体系还不完备,概念也是相对模糊的。因而,急需在建造智能建筑的同时,建立起“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这一边 缘综合应用性技术的学科体系。这不仅是建筑智能化技术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培养教育从业人员需要完成的艰巨任务。

  (二)多技术的融会与自身对外的依附性

  建筑智能化技术融会浸透了多种高新技术,而又依附于建筑物。所有技术功能的智能化 效应发挥,寄附于建筑物的协调融洽。同时建筑智能化技

术的发展,除取决于基础技术的进步,还有赖于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这里建筑与智能化有着皮与毛的渊源,不可 本末倒置。我们应基于这一认识,把握建筑智能化技术的本质,确保建筑智能化技术由系统集成融会到建筑中去。

  (三)技术的工程自然属性与人文因素的社会属性

  智能建筑技术是工程应用技术,它的自然属性显而易见。而其蕴含着的人文因素、表现 出的社会属性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智能建筑直接为人所用,其功能效应不光在于技术上的高新与进步,更取决于人们对生活、工作场所、自然与人文环境的需求。智能建筑从一开 始的设计,就应树立起“按需集成、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理念,决不可超越人的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更不能为名声、为卖点、为集成而集成。它所创造的环境应是人性化的、具 有人情味、能使人获得便利的服务和舒适的享受,决不能把人沦为环境的俘虏、技术的奴隶。

篇5:智能建筑概述(3)

  智能建筑概述(3)

  四、智能建筑的主流技术

  智能建筑在世界上被誉为世纪性建筑,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具体表现,智 能建筑也将成为21世纪世界建筑发展的主流。智能建筑的主流技术,既是先进技术又是流行 技术,即工程中通常应采用的技术。考虑的基点是:工程不是科研,工程不宜采用最先进的科研新技术,而应采用成熟的先进技术。这些主流技术包括智能建筑从BAS、CAS及OA S(简称3A)向上层发展成为系统集成(System Integration ,SI),向下延伸为3A各自 包括的各个子系统(大约十余个子系统)。涉及领域之广泛,内容之深入均超出了前人所达到 的广度与深度。这里不对每个子系统主流技术的具体方面展开,仅从宏观上谈谈主流技术运用。

  (一)楼宇自动化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BAS)

  世界上高层建筑BAS产品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采用模拟式自控,60、70年代改进为数字式自控,80年代采用专用微型计算机进行管理、监控与显示,技术趋于成熟,取名为集散 式(即集中管理、分散控制)自控系统。主要技术特征是采用了直接数据控制(Direct Digita l Control,DDC)技术,它是8位或16位微处理机,由运算、存储模块及输入/输出模块构成 控制单元,也是目前社会上广泛应用的BAS产品。其代表产品有HoneyWell公司E*cel 500 0系列、Johnson公司Metasys系统、Landi&Staefa公司S600、Andover公司Contium(TM )系统、SingaporeE&E公司ST8200系统和Siebe公司Network8000系统等。

  90年代中期,BAS系统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开始考虑上层控制总线与其他子系统( 消防FA、闭路电视监控CCTV、出入口管理系统等)联网。由于BAS的信号传输和数据 通信的通信网有了统一的通信协议,对多个供应商不同系统之间的集成,可采用BAC Net (Building Automation Control Network)互联标准(NASISPC135)。该标准由美国暖 通空调学会(ASHRAE)制订,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公司承认并参加,已于1996年正式批准成为美国标准,1997年成为欧洲标准。

  美国Echelon公司于1992年提出了LONWORKS技术,它标志着控制系统网络的新纪元。当今,LONWORKS技术已从工业自控发展至智能建筑BAS自控系统,它的开放 性、互操作性、可靠性、无中心控制等突出优点已被世人所公认。目前世界上各大BAS公司纷纷推出这类新产品,如Siebe公司的I/A(Intelligent/Automation)系统,HoneywellE*cel 5000 OPEN型,西门子楼宇科技下属竺吉尔,马四法公司的S600APOGUE等。美国VACOM公司与我国合资成立的佛山康联自动化工程公司,产品有BAS-K3000。 此外,德国ISC公司开发的“傻瓜型”BAS系统(Sea Change),也引人注目。

  LONWORKS虽是先进技术,但至今还不完善,主要问题是不配套,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接口协议还未解决,在BAS各种传感器中还未普遍采用Echelon芯片,目前的LONW ORKS系统产品多数还处于过渡阶段。因此从事LONWORKS技术开发的公司必须加快进度,推出全套完整成熟产品,否则工程会处于半拉子,造成严重后果。工程中仍可广泛采 用比较成熟的BAS集散式控制系统,因为它既满足舒适性,又可节能30%,已有很多成功的先例。

  (二)系统集成(System Integration,SI)

  当今世界是信息技术(IT)时代,各行各业都在搞系统集成,智能建筑更是与系统集成紧密相关。关于系统集成的定义,国际上至今还不明确。由江苏省建委和技术监督局1998年 3月发布的“智能建筑化系统工程设计标准”中,提出系统集成是将智能建筑内不同功能的子系统在物理上和逻辑上连接在一起,以实现综合信息、资源和整体任务共享的方式。

  在集成程度上,系统集成已从IBMS(Integrated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s )、12BMS(Integrated Intelligent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s)发展到13BMS(Int egrated Intelligent Internet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s)。智能建筑系统 的系统集成设计不仅要求设计者知识面宽,具有系统工程设计思想,而且要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就是说,设计者应在建设上把智能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 系统和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等综合集成到一个既相互关联而又协调统一的系统中,巧妙灵活地运用现有的先进技术,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和潜力。由于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是一个极 其复杂的工作,目前系统集成技术尚不成熟。

  (三)结构化布线系统(Structure Cable System,SCS)

  对结构化布线系统主流技术的要求是:

  1.信息点。除语言点、数据点采用5类或超5类UTP或STP以外,应预留或设光纤到桌面(Fiber to Desk)点,并占15%左右。暂时不用的话可采用光纤技术,预埋光纤管 。

  2.垂直干线。采用多膜光纤传送数据信号,大对数3类线传送语言信号,并建议预留一部分大对数5类线作传送数据信号的备份。

  3.配线架。语言采用背架式,数据采用Patch Panel。MDF和IDF均采用19英寸标准机柜。

  4.为便于物业管理及减少跳线,建议推广应用SCS计算机管理系统。以色列RIT公司新推出的Patch view系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有条件工程应考虑采用计算机管理系 统,对减少跳线、加强物管大为有益。外国有些公司提出的千兆比布线,有点超前,在主干网上可以考虑,但水平线缆用5类或光纤传输,速率足够可用。采用UTP还是STP应视大 楼功能而定。一般的工程采用UTP即可满足要求,不要盲目追求高性能。抗电磁干扰要求较高的医院、金融大厦采用STP,其中,瑞士Datwyler产品性能较好。

  (四)其他主流技术概要

  1.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对智能大楼而言,不能采用传统型消防系统,宜采用智能型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即具有智能探测和智能监测兼有的系统。目前,国外最新提出的是 采用模糊人工神经网络分布智能火灾报警系统以及多元复合高性能探测器,可满足现代智能建筑防火的需要。

  2.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这是目前惯用的监控系统,最大优点是采用长延时录像机,但其图像质量差,又不便于保存,无法与先进的数字压缩式监控系统相抗衡。后者的优点是光 盘录像,清晰度高,但价格

昂贵。目前主流技术是采用数字压缩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方法,比较适合我国国情。

  3.三网合一。语言、数据和电视图像三个系统分开传送的缺点是既不经济又施工复杂。三网合一采用电缆双向传输的方式,能同时传送三种不同信号。三网合一是世界主流技术 ,但具体实施还有不少困难。其形式有纯双绞线铜缆网、混合光纤/铜缆网、无线接入网和纯光纤网等。目前以混合光纤/双绞线网为主流技术,世界各国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光纤到路 边(FTTC)、光纤到远端节点(FTTR)、光纤到大楼(FTTB)等与铜缆混合,是铜缆网向纯光纤网过渡的理想方案。

  五、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前景

  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高科技与现代建筑艺术的巧妙集成,是创造舒适、安全 、卫生、方便、和谐、高效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改善的必然产物。

  (一)建筑智能化系统需要环境平台

  1.系统的正常工作离不开环境平台。

  一个系统能否产生实际效果,除了系统本身的硬件、软件在技术、质量上必须得到保证 并能正常运行外,还涉及到某些与运行休戚相关的外界条件。智能化系统的工程效果是包括建筑环境在内的整个建筑大系统所共同产生的综合效果。影响系统发挥正常功能的环境因素 可称为环境平台。例如,买电视机的时候通常不考虑买回去是否能用的问题。这是因为电视机的环境平台(电视台、有线电视等电视源、适用的电源、制式等)在购买之前早已建立并正 常地运行着。反之,虽然DVD技术早已成熟,产品在市场上推出了多年,但是至今销售平平,实际应用者甚少。其中DVD片源就是一个环境平台。环境平台虽然是系统的非技术因素, 但也是系统正常工作所必须具备的。

  2.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环境平台

  (1)一定质量的电源。在建筑智能化设计中环境平台的问题显然十分重要。智能化系统需要一定质量的电源,同时不能有过强的电磁波干扰。如某大楼就发生过进口电机不适应国 内50HZ电源而达不到风速的事情。

  (2)合适的控制对象。合适的控制对象也是智能化系统的环境平台。全部采用壁挂式空调的大楼,楼宇自动化系统即使再增加监控点、再加强管理软件的功能,也无法进行温湿度 的控制。

  (3)数据源的建设。智能化系统的环境平台中,数据源的建设是极其重要的一种环境平台。信息化的本质是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全面利用。电脑的作用和意义就在 于对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和利用。因而一个信息系统所具备的处理功能和能够处理的信息规模是相辅相成的。我国电脑工业的起步时间并不晚,引进微电脑产品也可算很及时,然 而我国电脑的应用水平却远远低于美、欧等国家。除了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外,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忽视了广泛的、多门类的数据库建设。现在智能化系统的目标定位中经常提出 建立“视频点播”系统的目标,然而缺乏对片源建设的同步思考。

  (4)社会条件是否具备。智能化建筑作为一个现代化设施,同样要考虑它所需要的社会条件是否预先具备。例如,HFC的体制问题也是一个环境平台。这个条件不解决,机顶盒 只是一个摆设。对于住宅小区建局域网的规划,且不说每个物业公司是否能够有一批局域网的技术队伍,光局域网通信费就是一个不小的开支。如果向住户摊派,那么住户为什么不可 以选择便宜得多的拨号上网呢?如果不转嫁到住户,物业管理公司又如何维持运行费用?

  (5)与管理体制、相关法规的一致性。建筑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它的每一项活动都离不开社会大平台。因此,建筑智能化如何与公安、消防、电信、物业等部门的管理体制相一致 ,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一致,都是值得注意的环境平台。这里存在着超前的建筑智能化与当前的管理社会化的矛盾。在住宅智能化目标定位前就需要考虑安防报警、紧急呼救的法规问 题。一旦系统报警,报警信息的发生时间是否在物业管理部门的正常勤务时间段内,人员、设备、运输工具和道路等客观条件对抢救处理所造成的延误如何克服等等。虽然这类问题表 面上与智能化系统无关,然而,相关的规章制度的不合理、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肯定会导致自动化系统的失效。

  (6)用户的使用水平和管理水平。一个系统的性能和效果,归根结蒂,并不取决于系统设备设施的先进性,而是取决于用户的使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因此,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系 统一定是接近用户的能力和习惯的系统。智能建筑同以往所有的建筑一样,作为人类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仍然要适合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智能化的目标定位应该首先区分本幢 建筑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弄清楚他们的不同需要、不同习惯和不同文化水平。

  智能化系统是提供给没有参与工程设计的用户使用的。如何考虑这些公众用户的使用目 的、使用水平和设备条件等因素,直接关系到智能化系统的成败。例如,在住宅智能化的目标定位中就首先应该分清住宅与办公楼、商用楼在使用者方面的区别。凡是安装到住宅的系 统就一定要考虑对老人、幼童,甚至低能者的影响问题。无法设想七八十岁的老人能够清晰地记住家庭门禁密码。再如,老人的紧急呼救情况绝大多数出现在卫生间,因此,紧急呼救 按钮的安装位置就不能不精心设计。充分考虑使用对象在使用目的、使用水平、使用条件上的个别特征,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7)相关因素之间的协同程度。从建筑管理的角度看,建筑智能化系统是一个规模大、因素多、结构复杂的动态非线性“大系统”。各个相关因素之间的协同程度是达到期望效果 的关键。无论多么先进的系统,都少不了人工的管理和配合。高科技提供了高速度和高效率,同时也带来了高依赖性和高脆弱性。越是普遍采用高科技的系统,就越离不开人工的正确 操作和维护。操作员对系统调整的可能性、准确性和实时性,既是智能化系统的运行保证,也是衡量智能化系统智能化程度的重要方面。怎样分清和协调人工管理与自动化系统的工作 界面,人工操作怎样确认和保证系统的正常,如何及时有效地认定故障、处置事故等等,都决定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综合效果。因而在智能化的目标定位中一定要结合日后的管理方式 和人员配备来进行设计,要搞清楚以后怎样管理的问题。

  总之,智能化系统的目标应当与建筑设计、施工、运营、服务、管理的模式和习惯相一 致。

  (二)智能建筑目标定位的重要性

  任何业主都希望具有独特的“亮点”来体现自己工程的先进性。建筑智能化作为一个工 程,既然有投入,就理所当然要追求回报,计较产出。关键是从什么角度、在什么方面来体现自己工程的亮点,也就是如何对智能建筑进行目标定位。

  先进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例如,对商品包装的认识,早些年曾认为讲究包装是先进的市 场经济观念,而近来从环保意识出发,认为简化包装、使用再生包装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先进观念。因此,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不同时期对设备设施的规模、种类、功能会有不同 的判断,要立足于认识发展的角度寻求工程的先进性。

  建筑物通常具有二三十年以上的使用寿命。因此,业

主特别担心信息产品与建筑产品在 使用寿命上的矛盾,往往强调智能化系统的扩展性,要求适度超前,希望多留一些发展余地。然而,从建筑智能化系统与建筑物的结合程度来划分,各个子系统可以归纳为两种不同类 型:一种类型是与建筑物土木工程同存的系统,如综合布线、楼宇自动化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是随建筑的建立而建立,随建筑的使用而使用。对它们的需求在建筑工程前期就可以比较 明确地做到,而且一旦建立起来以后,只要建筑物没有大的改变,需求就不会有大的变化,就不存在重新扩展的紧迫性。另外一类子系统,如通讯设备、办公自动化子系统则是建筑物 的附加设备设施。这一部分子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水平的发展,需求会经常发生变化,技术更新非常迅速。这类子系统游离于建筑物的物理结构,与土木工程关系甚小,日 后的更新换代不会引起建筑物的伤筋动骨。因此,在建筑智能化目标定位中真正需要具有扩展性的是这部分以后扩展也不成问题的子系统。

  从根本上说,精品意识、精益求精,就是精确设计、精确施工、精确管理。当一幢建筑 的智能化系统与实际的需求和功效整合得最恰当、冗余度降到最低限度、取得当前技术条件下的最佳投入产出比、达到资金和资源的最合理使用时,才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先进。对于一 座具体的建筑工程,智能化的要求必须恰如其分,不能盲目地攀比规模,不能面面俱到地什么子系统都往里面堆积。从系统工程的观点看,要想设计得各方面完美无缺,结果将是非常 拙劣的。任何一个工程都做不到在完成的时候还能够保持领先当时的技术。所以目标定位时应当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建筑物的核心功能关系最密切、最有实际意义的功能上。

  (三)智能建筑的节能是发展的方向

  尽管国家建设部大力提倡建筑物的节能,有关节能的文件和规范也不算少,但是十年来 我国智能建筑偏重在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方面,在智能化目标定位中明确提出节能要求的不多,建成的确有节能功效的智能建筑更是罕见。美国的一些超市已经利用人体动能解决了 超市的空调和照明用电,日本把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写进了法律。德国更是把智能化的重点确定到卫生间。对比东洋和西洋,反差不能够说不大。我国人多地少,节能问题比其他国家更 为迫切。其实,在建筑物设计中考虑再生利用装置几乎是举手之劳。在节能方面多动脑筋,不仅利国利民,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真正先进的理念。

  美国是经济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建筑业、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长期被称为经济的“三 大支柱”。美国建筑节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建筑与中国的建筑在形式上有着质的差别。美国人口约2.5亿,目前住宅自有率为66%,人均居住面积59平方米,居世界榜首。美国的住宅几乎全部为三层以下。在很多州 的法律中有明确规定,若要盖三层以上的住宅,要经过非常繁杂的审批手续。美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国家,房价高低主要取决于房子的质量和所处的地段,建筑面积倒在其次(因为 人均面积已经足够大),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是论幢来卖,而不会按“平方米”出售。

  一般的美国人宁肯节衣缩食,也要自购房屋。所谓“美国梦”的核心就是在美国拥有一 套自己的住房。所以一般家庭都拥有一幢配套较为齐全、面积在16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拥 有客厅、卧室、厨房、浴室、贮藏室、洗衣室、车库等,热水、暖气、空调设备齐全,而且 供暖、空调几乎全部是煤气作为燃料的分户供暖制冷措施,各房间内全部留有风口,其中有的家庭还把风管放在地板下面,自下而上送冷暖风。有的住户在买房时会出现考虑建筑节能 重于住房面积的情况,房屋本身的节能水平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化的指标。

  对比中国,迄今为止尚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建筑节能的测试方法,更缺乏完善的建 筑节能的市场体系。中国现行的集中供暖方式及其付费方式无法带动建筑节能产业化的发展,因为没有用户真正关心到底节了多少能,这些能值多少钱,用户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投入产 出比是多少。因此,中国的建筑节能也就不具备吸引投资的能力。

  建筑节能的概念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另一部分就 是从供暖、供冷的热源、输送渠道及实现方式来节约能源。

  由于美国的住宅全部为三层以下,所以不存在中国普遍存在的防震、防火问题。中国的 城市不少位于地震带上,建筑物需7度防震。中国的大城市居民80%以上住在五层或五层以 上甚至高层住宅里,一旦起火,危害极大,所以防火问题非常重要。美国建筑不存在内保温 还是外保温问题。木板做外墙,石膏板做内墙,中间夹芯岩棉、玻璃棉、聚苯的做法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他的各种集装饰、防水、保温为一体的夹芯墙也非常多。但在中国,五层、 六层甚至高层建筑若使用夹芯墙的话,会严重地影响建筑物的防震效果。若要采用,则必须从结构形式及钢筋品种上做很大的调整,短时期内显然不宜大面积推广。

  对于五层以上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外保温问题,主要是解决热桥问题和保护主体结构的 寿命的问题,但整个墙体保温技术绝不仅仅只有这两个技术指标,还有热系数问题、防火问题、防地震问题、防坠落问题、防开裂问题等。

  虽然美国的建筑业发达,但美国面临的问题不如中国复杂,在建设高层建筑尤其是混凝 土高层建筑的经验方面,远不如中国丰富。在中国,只要工程的资金足够,而且是大型施工企业的施工,则水平一定会是相当高的。实际上,在中国的工地现场,中国的墙体保温面临 的问题远比美国复杂,从施工工人的素质问题直到工地现场材料的存放、运输等问题,简单地把美国的石膏板或GRC板拿到中国来肯定是不行的。美国的建筑都是拼装的,因为它只 有两层高(公共建筑的拼装也有,往往是钢结构或其他),而中国的建筑在现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砖混凝土结构为主体的情况下,简单地把一切都拼装化显然是困难的,这与中国的整 体工业水平有关系。最好的方法就是谁的产品好就鼓励谁,谁的产品更适应市场就鼓励谁,谁的产品适合中国就鼓励谁。从这个角度看,现在国内较流行的浆体保温材料应该是最适应 中国国情的产品。虽然这一产品走回了浆体湿作业的老路,但从中国特色的建筑结构观察中可以确切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浆体材料的确适合中国国情,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结构形式的重 要组成,不但适合中国国情,而且将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存在。

  总之,美国是住宅高度产业化的市场化国家,虽然中美两国的住宅建筑结构形式不尽相 同,但美国的许多工作思路、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四)智能建筑需要技术和文化相结合

  建筑是技术和文化的结合。建筑的文化品位不是抽象概念,每幢建筑都是不同的。每一 幢建筑的功能目标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这种功能和环境的不同就决定了它们不会、也不应该与别的建筑一样。不同的用途、功能、环境对一幢建筑产生了不同的限 制,从而产生不同的建筑结构,选用不同的材料、设施和设备,最终形成不同的建筑集合和不同的建筑管理方式,体现出特有的理念和意境。建筑的文化品位,小的方面譬如智能化系 统的烟感器、摄像机、喷淋头等末端设备的安装位置,既要符合相应的技术规范,又应当保持

与装饰设计的协调。至于大的方面,例如,在市长办公室就不宜安装摄像机,商务办公室 里也没有提供VOD(Video On Demand)的必要。而在贵宾接待室提供背景音响和无线寻呼就不仅仅是滑稽了。在功能方面,同是办公自动化系统,政府的办公自动化就应当着重加 强行文流转,人大的办公自动化则要有较强的会议管理。这种不同个性就是亮点和品位。精品体现在个性。这就是建筑智能化工程目标定位的根本。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