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 导航

CGM灌浆料施工技术方法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20

  CGM灌浆料的施工技术方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为了正确使用CGM高强无收缩灌浆料,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工效和加快进度,特制定本施工技术方法。

  第2条 CGM高强无收缩灌浆料的施工不仅应符合本施工技术方法的规定,尚应符合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25)及《水泥基灌浆材料施工技术规程》(YB/T9261-98)中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 名词、术语

  第3条 CGM高强无收缩灌浆料,是以高强度材料作为骨料,以水泥作为结合剂,辅以高流态、微膨胀、防离析等物质配制而成。在施工现场加入一定量的水,搅拌均匀后即可使用。以下简称CGM灌浆料

  第4条 自重法,是在CGM灌浆料施工中,利用该材料流动性好的特点,在灌浆范围内自由流动,满足灌浆要求的方法。

  第5条 高位漏斗法,是在CGM灌浆料施工中,仅靠其流动性不能满足要求时,利用提高灌浆的位能差,满足灌浆要求的方法。

  第6条 压力灌浆法,是在CGM灌浆料施工中,采用灌浆增压设备,满足灌浆要求的方法。

  第三章 CGM灌浆料的适用范围

  第7条 CGM灌浆料适用范围(见表1)

  型号 适用范围 最低施工温度(℃)

  CGM-1(普通型) 地脚螺栓锚固、栽埋钢筋,灌浆层厚度30mm<δ<150mm的设备基础二次灌浆。有抗油要求的设备基础二次灌浆。 -10

  CGM-1(加固型) 灌浆层厚度≥150mm的设备基础二次灌浆。建筑物的梁、板、柱、基础和地坪的补强加固(修补厚度≥40mm)。有抗油要求的设备基础二次灌浆。 -10

  CGM-2(普通型) 灌浆层厚度30mm<δ<150mm的设备基础二次灌浆。/td>5

  CGM-2(加固型) 灌浆层厚度≥150mm的设备基础二次灌浆。建筑物的梁、板、柱、基础和地坪的补强加固(修补厚度≥40mm)。 5

  CGM-4(超流态) 灌浆层厚度在2mm<δ<30mm的设备基础及钢结构柱脚板二次灌浆;混凝土梁柱加固角钢与混凝土之间缝隙灌浆。/td>-5

  (表1)

  第8条 CGM灌浆料的施工应在规定的温度范围施工。否则,应采取相应措施。

  第四章 施工前的准备

  第9条 CGM灌浆料施工前应准备:

  1. 机械搅拌:混凝土搅拌机或砂浆搅拌机;

  2. 人工搅拌:搅拌槽及铁铲若干;

  3. 水桶若干;

  4. 台秤若干;

  5. 高位漏斗、灌浆管及管接头;

  6. 流槽;

  7. 灌浆助推器(尺寸可视现场情况而定,见图1)

  图1 灌浆助推器形式

  8.模板(钢模、木模);

  9.草袋、岩棉被等;

  10.棉纱;

  11.胶带

  第10条 CGM灌浆料的验收应符合表2、表3的规定。

  CGM灌浆料的常规物理性能

  型号 抗压强度(MPa) 竖向膨胀率(%) 流动度(mm) 坍落度(mm)

  1天 3天 28天

  CGM-1(普通型) ≥30~50≥45~60≥65~85≥0.02≥300/

  CGM-1(加固型) ≥30~50≥45~55 ≥65~85≥0.02/ ≥270

  CGM-2(普通型) ≥22~27≥38~45≥55~65≥0.02≥270/

  CGM-2(加固型)≥22~27≥38~45≥55~65≥0.02/ ≥270

  CGM-4(超流态) ≥18~25≥32~38≥45~55≥0.02≥ 350/

  (表2)

  CGM-1灌浆料对钢筋的锚固强度

  钢筋直径 (KN)设计拉力 D (mm)标准拉力 (KN)极限拉力 (KN)埋设深度≥15D,24小时后的抗拉力 (KN)

  10 24 26 40 ≥40

  12 35 38 58 ≥58

  14 48 52 78 ≥78

  16 62 67 102 ≥102

  18 79 85 130 ≥130

  20 97 105 160 ≥160

  22 118 127 194 ≥194

  25 152 164 250 ≥250

  28 178 206 302 ≥302

  32 233 269 394 ≥394

  36 295 341 499 ≥499

  40 364 421 615 ≥615

  (表3)

  说明:

  Ⅱ级钢筋 钢筋直径D:10~25 fy=310N/mm2 ;fyk=335 N/mm2 ;fs=510 N/mm2; 钢筋直径D:28~40 fy=290N/mm2 ;fyk=335 N/mm2 ;fs=490 N/mm2

  第11条 CGM灌浆料的验收以实验室检验为标准,检验项目应包括流动度或坍落度、竖向膨胀率、抗压强度。检验方法除执行现行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附录A的有关规定。

  第五章 CGM灌浆料的配制

  第12条 CGM灌浆料的配制

  1. CGM灌浆料拌和时,加水量应按随货提供的产品合格证上的推荐用水量加入,搅拌均匀即可使用。对于地脚螺栓锚固和栽埋钢筋,用水量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当减少。拌和用水应采用饮用水,使用其它水源时,应符合现行《混凝土拌和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

  2. CGM灌浆料的拌和可采用机械搅拌或人工搅拌。推荐采用机械搅拌方式,搅拌时间一般为1~2分钟(严禁使用手电钻式搅拌器)。采用人工搅拌时,应先加入2/3的用水量拌和2

分钟,其后加入剩余水量搅拌至均匀。

  3. 搅拌地点应尽量靠近灌浆施工地点,距离不宜过长。

  4. 每次搅拌量应视使用量多少而定,以保证40分钟以内将料用完。

  5. 冬季施工时,CGM灌浆料及拌和水应符合现行《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

  6.现场使用时,严禁在CGM灌浆料中掺入任何外加剂、外掺料。

  第六章 地脚螺栓锚固及钢筋栽埋

  第13条 地脚螺栓常用形式见-图2

  第14条 钻孔或预留孔,根据螺栓直径应符合表4的要求。

  螺栓直径(mm)螺栓表面至孔壁的距离(mm)

  10~14≥8

  16~22≥15

  24~42≥20

  48~64≥30

  76~100≥40

  >100≥50

  (表4)

  第15条 螺栓锚固及栽埋钢筋的埋设深度应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螺栓形式见图2,推荐埋设深度:≥15d (d:螺栓直径)

  第16条 施工准备

  1.采用CGM灌浆料进行地脚螺栓锚固和栽埋钢筋,其工艺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

  2. 地脚螺栓成孔时,基础混凝土强度不得小于20MPa,螺栓孔的水平偏差不得大于2mm,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1%。

  3. 地脚螺栓的油污和铁锈必须清除干净。

  4. 成孔后,应除去孔内杂物、检测孔的深度,并用水充分湿润孔壁。灌浆前应清除孔内积水。

  5. 螺栓插入后应校正其水平位置及顶部的高度,并予以固定。

  第17条 CGM灌浆料的配制应按本施工技术方法第12条规定进行。

  第18条 CGM灌浆料锚固地脚螺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将拌和好的CGM灌浆料灌入螺栓孔中,灌浆过程中严禁震捣、插捣。灌浆结束后不得调整螺栓。

  2. 灌浆施工不易直接灌入时,宜采用流槽辅助施工。

  第七章 设备基础二次灌浆

  第19条 CGM灌浆料二次灌浆,其工艺应符合附录C的要求。

  第20条 设备基础二次灌浆前,应根据实际情况按本规程第2章的规定选择相应的灌浆方式。

  第21条 施工准备

  1.设备基础表面应进行凿毛处理。清扫设备基础表面,不得有碎石、浮浆、浮灰、油污和脱模剂等杂物。灌浆前24小时,设备基础表面应充分湿润。灌浆前1小时,清除积水;

  2.按灌浆施工图支设模板。模板与基础、模板与模板间的接缝处用水泥浆、胶带等封缝,达到整体模板不漏水的程度;

  3.模板与设备底座四周的水平距离应控制在100mm左右,以利于灌浆施工;

  4.模板顶部标高应高出设备底座上表面50mm;

  5.灌浆中如出现跑浆现象,应及时处理。

  第22条 CGM灌浆料的配制应按本施工技术方法第12条规定进行。

  第23条 较长设备或轨道基础的灌浆(参见附录D图附D01-1、图附D01-2),应采用分段施工。即采用跳仓法施工。 第24条 用高位漏斗法灌浆,从设备底座中央或一侧开始灌浆(参见附录D图附D02-1、图附D02-2)。

  第25条 CGM灌浆料进行二次灌浆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CGM灌浆料二次灌浆时,应从一侧或相邻的两侧多点进行灌浆,直至从另一侧溢出为止,以利于灌浆过程中的排气。不得从四侧同时进行灌浆;

  2. 灌浆开始后,必须连续进行,不能间断。并尽可能缩短灌浆时间;

  3. 在灌浆过程中严禁振捣。必要时可用灌浆助推器沿灌浆层底部推动CGM灌浆料,严禁从灌浆层的中、上部推动,以确保灌浆层的匀质性;

  4.设备基础灌浆完毕后,应在灌浆后3~6小时沿设备边缘向外切45℃斜角(见图3 )以防止自由端产生裂缝。如无法进行切边处理,应在灌浆后3~6小时用抹刀将灌浆层表面压光。

  图3 示意图

  第26条 当灌浆层厚度超过150mm时,应采用CGM灌浆料(加固型)。

  第27条 当设备基础灌浆量较大时,CGM灌浆料(加固型)的搅拌应采用机械搅拌方式,以保证灌浆施工。

  第八章 混凝土结构加固和修补

  第28条 混凝土梁、板、柱的加固应采用CGM灌浆料(加固型),混凝土梁、板、柱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25)的要求。

  第29条 CGM灌浆料(加固型)配制,应符合本施工技术方法第12条的有关规定。

  第30条 CGM灌浆料(加固型)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将拌和好的CGM灌浆料灌入已支设好的模板中;

  2.灌浆过程中允许适当振捣或适当敲击模板;

  3.拆模时间应符合本施工技术方法表5的规定。

  第31条 用CGM灌浆料进行混凝土孔洞修补时,其孔洞的处理、施工准备及施工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1.将孔洞周围已松动的混凝土剔除;

  2.材料的配制应符合本施工技术方法第12条的规定;

  3.施工准备应符合本施工技术方法第21条的有关规定;

  4.施工方法应符合本施工技术方法第30条的有关规定。

  第九章 养 护

  第32条 灌浆完毕后30分钟内应立即加盖湿草袋或岩棉被。并保持湿润。

  第33条 冬季施工时,养护措施还应符合现行《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

  第34条 CGM灌浆料达到拆模时间后,可进行设备安装,具体时间可参见表5。

  日最低气温(℃) 拆模时间(h) 养护时间(d)

  -10 ~ 096 14

  0 ~ 572 10

  5 ~ 1548 7

  ≥ 1524 7

  (表5)

  第35条 在设备基础灌浆完毕后,如有要剔除部分,可在灌浆完毕3~6小时后,即灌浆层硬化前用抹刀或铁锹等工具轻轻铲除。

  第36条 不得将正在运转的机器的震动传给设备基础,在二次灌浆后应停机24~36小时,以避免损坏未结硬的灌浆层。

>  第十章施工验收

  第37条 施工验收应按设计要求及现行《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执行。

  附录A 检验内容及方法

  根据本施工技术方法第12条规定检验项目应包括流动度、竖向膨胀率、抗压强度。试验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A.0.1 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应符合现行《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方法》(GB177)中第3章的有关规定。

  A.0.2 灌浆料流动度及强度检验方法

  a.流动度的检验应按现行《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GB8077)中第11章的有关规定执行,但对11.3.1条第1款修改为搅拌35秒。对11.3.1条第3款修改为一次将料装入试模并取消用捣棒插捣。对11.3.1.4修改为取消跳动30次。对11.3.1条第6款~11.3.4条第4款仅保留11.3.4条第3款;

  b.抗压强度的检验应执行现行《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方法》(GB177)中的有关规定,但取消4.2及4.3条。对4.4条修改为搅拌35秒。对4.5条修改为取消振动成型,将材料灌入试模。对6.1条将7天龄期修改为1天龄期,强度试验应在1d±1h内进行。采用其它类型试模时试验数值比40mm×40mm×160mm试模的大约低10%~30%。具体数值参见附录A表A.0.4。

  A.0.3 加固型灌浆料坍落度及强度检验方法

  a.坍落度检验:坍落度试验依据GBJ80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

  b.强度检验:强度检验应依据GBJ81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  A.0.4 竖向膨胀率的检验应执行现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119)中附录三第二节的有关规定,但对第二节第1款中振动成型修改为将材料灌入试模。取消第二节第4款的内容。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既有过街地道连通工程施工监测方案

  既有过街地道连通工程施工监测方案

  1.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5)《城市测量规范》CJJ13-87

  (6)沿线建筑物及地下管线调查报告;

  (7)其它相关资料及规范。

  2.工程概况

  2.1 工程平面概况

  本工程为新建东花市A区公建地下二层与既有过街地道连通工程,东花市A区建筑位于既有崇文门外大街道路东侧,既有地道位于现状崇文门大街下,分布于东花市A区建筑北侧。

  新建通道为公建地下二层与哈德门饭店前既有过街通道连通,新建通道结构最大覆土5.02米,总长约103.3米,该通道南、北两端与既有过街通道及公寓相接段均采用明挖法施工(在南端明挖段设风机房及配电房),明挖总长约50m,下穿崇文门外大街东侧规划道路段为矿山法施工,总长约53m,结构总宽度6.5m;装修后净高2.5m。

  北侧明挖段长度约为34米,宽度为6.1米,包含电梯段(深约12米)和水平连接段(深约4.5米),南侧与通道按挖段相连接,北侧与既有地铁通道连接。

  北侧明挖通道东西两侧紧邻哈德门饭店和既有地铁通道,且有φ60的电缆贯穿,施工时既要保证行人正常通行,又要保证施工安全,施工场地比较紧张,因此施工中须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北侧明挖段示意图

  2.2 工程地质概况

  经探坑探明,北侧明挖段处于建筑垃圾回填地层,地层松散,稳定性差

  3.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流通道位于繁华的崇文门外大街,施工过程中还需穿越地铁5号线出入口及既有哈德门饭店,通过对周围环境等的监测,掌握由通道开挖施工引起的周围地层和建(构)筑物沉降变化数据,分析出周围环境的变形规律和发展趋势,及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改进施工工艺,将施工引起的环境变形减小到最低程度,确保通道开挖施工影响范围内建筑物的安全;与此同时,隧道自身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形和位移,必须加以监测,以确保工程结构免遭破坏。

  监测的目的及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积累经验,为提高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整体水平提供依据。

  (2)施工过程中对周围房屋及构筑物沉降和倾斜监测及地面、管线沉降监测确保周围房屋、构筑物、桥梁、管线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以及行车路面的车辆安全运行。

  (3)通过监控量测了解隧道围岩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明确工程施工对原始地层的影响程度及可能产生失稳的薄弱环节。

  (4)通过监控量测,收集数据,为以后的工程设计,施工及规范修改提供参考和积累经验,并可以和计算结果比较,完善计算理论。

  4.监测内容及监测控制标准

  4.1主要监测项目及监测频率

  根据设计文件以及相关规范的要求,结合我单位在隧道工程中的施工及监测经验,通道开挖监测内容见表1。

  表1开挖施工监测项目及频率表

  序号 监测项目 监测仪器 频 率

  1 地表沉降 水准仪

  北侧明挖段开始施工时开始检测,1-15天时,每天监测2次;在16-30天时,每2天监测1次;

  4.2主要监测项目控制标准

  表2监控量测控制标准表

  序号 监测项目 允许变形值(mm)  标准来源

  1地表建(构)筑物沉降  -30  设计

  4.3主要监测项目监测布点示意图

  详见附图

  5.主要监测项目实施方法

  5.1 地表沉降监测

  (1)监测目的

  主要是测定纵、横沉降槽曲线及最大沉降坡度、最小曲率半径和沉降速率等,可按Peck公式,预隧道开挖在不同深度时引起的地面沉降槽曲线;施工中按量测反馈资料,合理调整隧道开挖的施工参数,以达到控制沉降的最优效果。

  图1基点埋设方法示意图

  (2)测量仪器

  水准仪,塔尺,钢尺等。

  (3)测量实施

  ①基点埋设方法

  基点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并且应埋设在视野开阔、通视条件较好的地方;基点数量根据需要埋设,基点要牢固可靠,如图3所示。

  ②隆陷测点埋设

  隆陷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地表钻孔,然后放入长200~300mm,直径20~30mm的圆头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

  ③测量方法

  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

  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如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0.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④隆陷计算

  求得各点高程。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隆陷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Hn-H0即为隆陷值。

  ⑤数据分析与处理

  (1)时间位移曲线散点图和距离位移曲线散点图,根据沉降规律判断围岩稳定状态和施工措施的有效性。

  (2)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可选取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最大沉降量。

  (3)作横断面和纵断面沉降槽曲线,判断施工影响范围、最大沉降坡度、最小曲率半径、土体体积损失等。

  5.2地表建筑沉降监测

  (1)监测目的

  在建筑物周围设置测点,观测隧道开挖穿越前后地表建筑物下沉及倾斜,据以判定建筑物的安全性,以及采用的工程保护措施的可靠性。

  (2)监测仪器

  水准仪,塔尺,铟钢尺等。

  (3)监测实施

  ①测点埋设

  琐琐碎碎诉讼在地表下沉的纵向和横向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应进行建筑物下沉及倾斜监测。基点的埋设同地表隆陷观测。

  图2 建筑物沉降测点示意图

  沉降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桥桩上钻孔,然后放入长直径200~300mm,20~30mm的半圆头弯曲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

  测点的埋设高度应方便观测,对测点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受到破坏。测点的布设如图4示。

  6. 信息化施工管理程序

  6.1变形管理等级

  在隧道信息化施工中,监测后应对各种数据进行及时整理分析,判断其发展变化规律,并及时反馈到施工当中去,以此来指导施工。根据以往经验,采用《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则》(TBJ108-92)的Ⅲ级管理制度作为监测管理方式。可按表4变形管理等级指导施工。

  表4变形管理等级

  管理等级

  管理位移

  施工状态

  Ⅲ

  U0<Un/3

  正常施工

  Ⅱ

  (Un/3)≤U0≤(2Un/3)

  加强支护

  Ⅰ

  U0>(2Un/3)

  封闭掌子面,上报业主

  注:U0—是实测变形值;Un —是允许变形值

  根据上述监测管理基准,调整监测频率:在Ⅲ级管理阶段监测频率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执行,2次/天;在Ⅱ级管理阶段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沉降,加密监测频率,每2小时一次,及时准确的反映加强支护的效果;在I级管理阶段则封闭掌子面,上报业主,组织监理、设计等相关单位召开讨论会,讨论有效的防沉降措施及改进施工方案。

  6.2施工监测反馈程序

  为确保监测结果的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速度,全部监测数据均由计算机管理,每次监测必须有监测结果,及时上报监测日报表,并按期向监理和项目部提交监测周、月报,并在月报上附上典型测点位移或应力时态曲线图,对当月的施工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施工建议。监测反馈程序见图4。

  6.3监测数据分析

  监测工作进行一段时间或施工某一阶段结束后都要对量测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把原始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如按大小的排序,用频率分布的形式把一组数据分布情况显示出来,进行数据的数字特征值计算,离群数据的取舍。寻找一种能够较好反映数据变化规律和趋势的函数关系式,对下一阶段的监测数据进行预测,以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最大位移值和应力值,预测结构和建筑物的安全状况,评价施工方法,确定工程措施,采用的回归函数有:

  U=Alg(1+t)+B

  U=t/(A+Bt)

  U=Ae-B/t

  U=A(e-B/t- e-B/t0)

  U=Alg[(B+t)/(B+t0)]

  式中:U-变形值(或应力值)

  B-回归系数

  t-测点的观测时间(day)

  并绘制位移或应力的时态变化曲线图,即时态散点图,见图3。

  图3 时态回归曲线示意图

  Y

  N

  现场施工

  监控量测

  监测设计

  资料调研

  量测结果的微机信息处理系统

  量测结果的综合处理及反分析

  监测结果的综合评价

  报送设计、监理单位

  量测结果的形象化、具体化

  经 验 类 比

  理 论 分 析

  甲方、规范要求等

  地层支护结构安全稳定性判断

  地层、支护结构动态及现状分析说明、提交修正设计、施工建议

  反馈设计施工

  是否改变设计施工方法

  调整设计参数、改变施工方法

  图4监测量测流程图

  6.4监控量测保证措施

  针对本工程监测项目的特点建立专业组织,由北京中铁瑞威铁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派驻现场3~5人组成监测小组,由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监测经验及有结构受力计算、分析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组长,监测施工组织与流程、监测组成员组成及职责分别示于图5。

  施工准备

  测量参数

  工程施工

  项目经理

  总工程师

  监测组长

  施工监测

  调整施工参数

  监理工程与业主

  隧道监测小组

  图5 测施工组织与流程图

  (1)提供有关切实可靠的数据记录。

  (2)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实施方案和相应的测点埋设保护措施,并将其纳入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中。

  (3)量测项目人员要相对固定,保证数据资料的连续性。

  (4)量测仪器采用专人使用、专人保养、专人检校的管理。

  (5)量测设备、元器件等在使用前均应经过检校,合格后方可使用。

  (6)各监测项目在监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实施细则。

  (7)量测数据均要经现场检查,室内两级复核后方可上报。

  (8)量测数据的存储、计算、管理均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

  (9)各量测项目从设备的管理、使用及资料的整理均设专人负责。

  (10)针对施工各关键问题及早开展相应的QC小组活动,及时分析、反馈信息,指导施工。

  6.5突发情况下的监测应急措施

  施工过程中,发生以下突发情况时,现场监测人员应采取监测应急措施:

  1.地面沉降速率及累计沉降值超过监测标准。

  2.受影响范围内房屋及构筑物相对倾斜值及倾斜变化速率超过监测标准。

  3.其他工程突发情况。

  突发情况发生前后监测人员应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向施工单位发出预警通知,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当监测数据显示监测内容以超过监测标准时,现场监测技术负责人员在仔细核对监测数据,并通过复核测量后,立即通知施工单位采取应急措施,然后逐级向项目部、监理及业主上报。现场监测应加密监测频率,密切关注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及时反馈工程安全情况,给施工单位采取正确的施工措施及后续施工方案的改进提供必需的工程数据。

  6.6监控量测安全文明保证措施

  监测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监测布点施工及测试时我们将“安全监测、文明监测”摆在首位,一切按相应规定及操作规程办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测点埋设前办理所需的各种手续,按规程进行布点施工;

  (2)布设观测孔时先做好管线探测,以免钻孔时破坏管线;

  (3)建(构)筑物测点布置事先与业主沟通,征得业主同意后进行,如建(构)筑物业主不同意布点,请上级主管单位进行协调解决;

  (4)在测点布设及监测时爱护周边环境(包括花草树木及其他);

  (5)路上车流量大,车速快,布点及测试时必须穿防护衣、加设防护桶,保证测试人员人身安全;

  (5)在监测工作的生产及生活活动中,加强对监测组人员的文明行为教育,做到管理程序化,作业标准化。

  (6)科学、合理地组织监测生产,加强现场监测管理,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7)加强宣传教育,统一思想,使全体监测组人员认识到文明施工是企业的形象、是队伍素质的反映、是安全生产的保证,以提高员工文明施工和加强现场管理的自觉性。

篇3:四种地铁盾构施工工法

  四种地铁盾构施工工法

  工法之一: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工法

  1、特点

  1.1 盾构施工为多工序程序化作业,其自动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质量好、安全性高。

  1.2 盾构掘进不需降水辅助施工,且管片属工厂预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减少施工对城市正常生活秩序的干扰。

  1.3 通过建立并保持密封仓内土压与开挖面水土压力的动态平衡,减少了施工对土层的扰动,工作面稳定,能有效地控制地表隆陷。

  1.4 与泥水盾构工法相比,其所需场地面积小,施工成本低。

  2、工艺原理

  土压平衡式盾构机的工作原理是随着盾构机的推进,刀盘切削下来的土体进入密封仓,利用该部分土体使仓内维持适当压力,使之与开挖面水土压力相平衡。同时,通过螺旋输送机及其排土阀门等排土机构的控制,实现排土量与盾构推进量的匹配,形成盾构推进的同时保持开挖面稳定的动态平衡。

  3、应用实例

  北京地铁四号线角门北路站~北京南站区间工程,作为北京地铁四号线工程一部分。整个工程自南四环马家楼,向北沿终至龙背村,线路全长28.14km,共设24座车站。其中角门北路站~北京南站区间盾构法施工隧道长:2392.922m(见图3所示),其中左线长:1161.488m,右线长:1231.434m。

  区间管片外径6000mm,内径5400mm,宽1200mm,每环6块。隧道埋深约10~17m,线路最小水平曲线半径350m,最大水平曲线半径600m,线间距12~21.49m;最小竖曲线半径3000 m,最大竖曲线半径5000m;区间线路纵坡成“V”字形,角门北路站位于纵坡最大坡度2‰上坡段,出站后区间线路以15‰的坡率下坡,至最低点后左右线分别以6.863‰和6.906‰的坡率上坡,北京南站位于纵坡2‰上坡段。

  工法之二:小半径曲线段盾构始发施工工法

  1、特点

  1.1 纠偏能力强,轴线控制好。

  1.2 能利用CAD软件进行纠偏曲线拟合,清晰直观,预控性强。

  1.3 能最大限度利用了始发空间和盾构机本身的纠偏能力。

  1.4 始发阶段超挖范围少,节省成本,有利于地表沉降控制。

  2、工艺原理

  盾构机在始发机座上不能开铰接和采用分区油压差来进行曲线纠偏,只能直线推进,因而小半径曲线段盾构机始发主要是通过对盾构机始发轴线向曲线内侧的旋转和偏移,在始发段盾构机长度范围内直线推进,过该直线段后用比设计转弯半径小的实际推进曲线来拟合设计曲线,充分利用盾构机自身的纠偏设计如超挖刀、铰接、分区油压差等,再加上合理的管片选型来保证实际推进曲线与设计曲线偏差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3、应用实例

  北京地铁四号线工程角门北路站-北京南站盾构区间右线于20**年9月10日开工。设计里程:右K2+446.318-右K3+778.224,全长1382.858 m,其中盾构法区间长度为1231.434m,在K3+635.000处设盾构始发竖井。盾构法区间隧道设计断面形式为圆形,外径为6.0米,内径5.4米。本区间隧道轨顶设计标高为17.75m -25.00m,隧道结构顶标高为22.75m-30.0m,隧道结构底标高为16.75m-24.00m,隧道埋深约为16.0-23.5m,覆土厚度约为10.0m-17.5m,盾构机在设计线路为半径350m的圆曲线上始发。如下图所示。

  工法之三:地面工作井盾构刀盘修复及换刀工法

  1、特点

  1.1 施工中基本不使用土体加固等辅助施工措施,节省进舱技术措施费,并对环境无污染。

  1.2 有利于施工过程中通风换气,便于刀盘修复及刀具更换的焊接作业。

  1.3 刀盘修复和刀具更换时,作业人员处于工作井内,安全可靠性好。

  1.4 工作井占地面积小,对周边环境影响小。

  1.5 换刀作业期间,只需少量排出盾构土仓内的渣土,有利于保持盾构前方掌子面的稳定。

  1.6 工作井采用简易可靠的圆形结构,施工速度快,成本低。

  2、工艺原理

  地面工作井法刀盘修复及刀具更换的工作原理,就是从地面在盾构刀盘正上方施工工作井,工作井一般为净空1.5米的圆形结构;作业人员通过工作井到达盾构刀盘,对刀盘及刀具的磨损情况进行检查,制定针对性强的修复方案,在工作井内对刀盘进行修复和对刀具进行更换。由于工作井远小于盾构的刀盘,采取小角度转动刀盘的方法,实现对全部刀盘和刀具的检查、修复和更换。刀盘和刀具修复和更换完成后,回填工作井,恢复盾构掘进作业。

  3、应用实例

  本次盾构刀具修复及更换施工位于北京地铁四号线角门北路站~北京南站区间万芳亭公园内,左线工作井位置位于区间历程K2+946.77,隧道埋深16.941m;右线工作井位置位于区间历程K3+045.152,隧道埋深16.572m。根据现场勘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换刀位置地层为全断面砂卵石地层,隧道下方处于层间潜水层,在成孔深度内无地下水影响,为此不考虑地下水对工作井施工影响。工作井开挖直径为1500mm,深度18m,工作井护壁厚度采用150mm,工作井护壁用C25混凝土浇注。

  工法之四:盾构始发与到达掘进端头高压旋喷桩加固土体施工工法

  1、特点

  1.1 盾构始发与到达掘进端头土体高压旋喷桩加固与一般地基加固、建筑物纠偏等高压旋喷注浆施工不同,盾构端头土体高压旋喷桩加固主要是对端头一定范围内的土体进行改良,使土体的抗剪、抗压强度适当提高,透水性减弱,能保持短时间的自稳。

  1.2经高压旋喷桩加固后的土体单轴无侧限抗压强度以0.3~1.0MPa为宜,太高则盾构机刀盘切土困难,易引起机器故障。

  1.3 高压旋喷桩施工设备简单、轻便,结构紧凑、机动性强、占地少,适合地铁工程施工场地狭小的特点。

  1.4 盾构始发与到达掘进端头高压旋喷桩所形成的土体与其它加固方法如注浆法、冻结法等工法所形成的加固土体相比,质量均匀、加固体形状可控,有利于始发与到达时盾构机各项参数的稳定控制;

  2、工艺原理

  盾构机始发与到达端头土体高压旋喷桩加固是在地表利用工程钻机钻孔至要求深度后,用高压旋喷台车把安有水平喷嘴的注浆管下到设计标高,利用高压设备使喷嘴以一定的压力(一般大于20MPa)把浆液喷射出去,高压射流冲击切割土体,使一定范围内的土体结构破坏,浆

液与土体搅拌混合固化,随着注浆管的旋转和提升而形成圆柱形桩体,凝固后便在土体中形成圆柱形状、有一定强度、相邻桩体相互咬合成一体的固结体,该固结体有一定的抗剪与抗压强度,能保持一定的自稳性。

  3、应用实例

  北京地铁四号线工程角门北路站-北京南站区间、北京南站-陶然亭站区间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与宣武区交界处从万芳亭公园至陶然亭公园段,于20**年1月1日开工。两区间段采用盾构法及暗挖法施工,其中盾构区间总长4319m,暗挖区间总长1217m。角门北路站~北京南站盾构区间段采用盾构井始发,车站接收;北京南站~陶然亭站盾构区间段采用盾构井始发,盾构接收井接收。两区间段共施工始发及接收竖井6个,端头土体高压旋喷桩加固6个小分段。

篇4:混凝土冬期施工质量通病以预防措施

  混凝土冬期施工的质量通病以及预防措施

  (一).钢筋的锈蚀与混凝土裂缝

  由于钢筋的氧化锈蚀伴生体积膨胀,致使混凝土沿主筋或箍筋方向产生裂缝。其次,水泥的安定性不良,混凝土的水灰比太大,早期强度低,失水太快也会引起开裂。混凝土内部水分由边缘向中心移动,形成压力也将引起轴向裂缝。

  预防措施:1.严格控制氯盐的掺量。按照“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氯盐掺量不得超过水泥重量1%,基本钢筋就不锈蚀。

  2.限定量的氯盐掺入时应充分溶解或搅拌均匀,以防止偏折引起局部钢筋锈蚀。3.控制水泥质量和混凝土混合物水灰比,增大其密度性,防止水分转移,均能有效地防止混凝土的裂缝产生。

  (二).结构疏散与水分转移

  水分转移及结构疏散的混凝土,以表面呈冰晶、土黄色,砂浆骨料结合脆弱,声音空哑等为特征。同时由于混凝土内部压力差、温度、湿度差,使水分自边缘向中心移动造成空隙。

  预防措施:1.适当掺用以防冻剂-减水剂-早强剂-引气剂组成的复合外加剂,减少水灰比,采取重复振动,加压振动,提高结构致密性。

  2.混凝土表面“冰封”利用其湿水性均为有效。

  (三).表面起灰

  所谓“表面起灰”是以砂浆和粗骨料相脱离,表面起灰,骨料裸露为特征。主要是由于混凝土混合物水灰比太大,离析,泌水严重,粘聚性、保水性差,加上养护温度低,水泥水化趋于停止,混凝土水分迅速外离,导致表面起灰。

  预防措施:严格控制水灰比,延长混凝土混合物搅拌时间,表面覆盖塑料薄膜保水

  (四).结晶腐蚀-混凝土表面返霜

  混凝土硬化后,某种外加剂溶液通过毛细管的作用渗到混凝土表面,而混凝土表面的水分则逐渐蒸干,此种情况还将影响混凝土与饰面层的结合。

  预防措施:

  1.适当控制外加剂的用量(最好不要超过水泥重量5~7%)

  2.外加剂充分溶解后适当延长搅拌时间。

  3.混凝土浇灌后,立即在其表面覆盖1~2层薄膜塑料。严防混凝土水分外移。

篇5:综合楼工程后浇带施工质量缺陷处理方案

  综合楼工程后浇带施工质量缺陷处理方案

  一、现场情况

  由我单位施工的**公安边防指挥中心综合楼工程,在一层顶楼板混凝土施工时,因操作不当,造成⑥-⑦轴间后浇带处上部钢筋保护层偏大,明显超过设计和规范要求,经我公司领导及项目部有关人员现场勘查研究后决定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二、原因分析

  1、后浇带留设时没有按照技术交底进行施工,马凳钢筋高度不够,后浇带模板支设时保护层明显偏大。

  2、成品保护不到位:模板支设完毕后,对后浇带没有进行必要的保护,作业人员随意踩压,导致保护层超过要求。

  3、跟踪检查不到位:混凝土浇注时,钢筋工、木工没有进行跟踪值班,管理人员缺少跟踪检查。

  三、质量缺陷分析

  本工程主体1-6层均为办公楼结构体系,根据《结构设计规范》可知楼面恒载和活载基本一致,因二层⑤-⑥轴之间存在较大洞口,在一定程度削弱了整个楼层的整体抗震刚度,故采取局部整体刚度增强措施(增加混凝土厚度和楼板钢筋配筋)。根据《塑性极限平衡法理论》可知板跨中主要依靠下部钢筋来承受弯矩(在跨中L/2板跨范围内),上部支座钢筋来承受剪力(在支座处L/4板跨范围内)

  现场后浇带处(板跨中间)上部钢筋保护层明显变小,通过分析支座钢筋放在梁钢筋的上部,可以保证其在支座处受力位置能满足要求,但是跨中钢筋混凝土整体抗震刚度则被削弱。为保证其整体稳定性,经研究决定在后浇带底层钢筋上部南北方向通长设置5根 12钢筋(HRB400),将其原来的单向板受力形式变更为双向板受力形式,进而保证其整体稳定性。

  四、处理方法及保证措施

  (一)处理方法:

  1、 在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开始准备后浇带混凝土的浇注。将后浇带两侧混凝土凿毛并剔去表面的松动石子和浮浆层,露出坚硬石子;并根据主体模板技术交底和模板施工方案有关要求进行模板支设,经验收合格后在浇筑混凝土前用清水充分湿润、冲洗。在后浇带处每间距60cm设置一个马凳钢筋和垫块,保证上下钢筋的保护层均满足要求。

  2、在后浇带底层钢筋上部南北方向通长均匀设置5根 12钢筋(HRB400),钢筋端头直锚至框架梁底层钢筋上部。钢筋在板跨中间1/3L范围内搭结,搭结长度55cm。(具体设置见后附示意图)

  2) 根据实验室提供的U.E.A补偿收缩混凝土配合比(比原楼层混凝土提高一级)进行混凝土浇注,浇注前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与混凝土同配比的减石子砂浆,浇筑时振捣要细致,使新旧混凝土结合紧密。浇注完24h内覆盖进行成品保护,并定期浇水养护。

  (二)、保证措施:

  1、混凝土浇注时加强管理、严格监控,把好质量关。在振动棒振捣后,用平板振动器进行纵横操作,控制拖动平板的速度进而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

  2、加强过程控制和成品保护,严格进行跟踪检查,技术员、质检员及各级管理人员做好施工的过程检查控制,对每个施工细节进行逐项落实,确保没有任何质量隐患。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