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 导航

50层住宅楼基坑监测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20

  50层住宅楼基坑监测

  ⑴、本工程为一级基坑,应对下列项目进行监测:

  ①、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坡顶和支护结构顶部

  ②、地表裂缝:坡顶向1.5m范围内

  ③、地下水位观测:出水点和降水井

  ④、支护结构内力:支护结构应力最大处

  ⑤、锚杆拉力:外锚头

  ⑥、分层沉降:层面分界处沉降标

  ⑵、水平位移:在基坑周边内设置13个水平位移观测点,以观测基坑侧壁在土方开挖及地下室施工期间的侧向变形。

  ⑶、沉降:在支护外侧,沿基坑周边每隔20~30m布置一个沉降观测点,观测地下室施工对周围土体的影响。沿重要地下管线或道路每15m布置一个沉降观测点。

  ⑷、水位观测:在基坑外侧布置8个水位观测井,观测地下室施工降水对基坑周边水位的影响。

  ⑸、围护桩变形:在基坑周边内埋设9根测斜管,测斜管的长度为15米,以观测围护桩在土方开挖及地下室施工期间的侧向变形。

  ⑹、分层沉降观测:在基坑周边设置10组分层沉降标。每组沉降标内每一层设置一个标志。

  ⑺、围护桩内力: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围护桩与支撑,使用钢筋应变计测定围护桩与支撑的内力。

  ⑻、观测频率:基坑开挖过程中,每周进行水平、沉降变形观测2~3次,地下室底板浇捣完毕后,水不、沉降变形观测每周一次。地下室施工至场地标高后,观测一次即告结束。遇到瀑雨或位移较大等异常情况时,应适当加密观测次数,具体由设计人员确定。

  ⑼、监控预警值指标:基坑支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大于45㎜,或其水平位移速率已连续3天大于3㎜/d。

  ⑽、观测报告:观测书面报告应在现场观测完成后24小时内提交业主及设计单位。

  ⑾、观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初始值,且应不少于2次。

  ⑿、本支护结构安全保证时间为基坑开挖后九个月。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高层住宅深基坑支护监测监控

  高层住宅深基坑支护监测监控

  1、边坡施工监测

  为了边坡工程施工的安全,顺利按计划进行,保证工程质量,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使周围已有市政设施、地下管线等不受损伤、少受干扰,必须对基坑工程全过程进行系统监测。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掌握基坑围护结构的位移、沉降、受力水平及周围建筑物的动态(沉降或倾斜),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做到信息指导施工,对可能出现的工程隐患及时预报以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第一次监测时应有各相关部门的人员共同参加与确认。

  ⑴、监测内容

  边坡施工监测包括周边环境监测、支护结构监测、土体变形监测,槽底回弹监测,以及包括周边重要道路及地下管线等保护对象进行系统的监测。本工程基坑监测预警值地面沉降30㎜,水平位移45㎜。本工程基坑监测内容如下:

  ①.边坡水平位移;

  ②.边坡倾斜程度;

  ③.边坡沉降观测;

  ④. 降水观测;

  ⑵、观测方法

  ①、沉降观测

  采用精密的水准仪进行量测。主要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点直接设置在被观测对象(如土体坡面、建筑物)的特征点上,并在远离基坑或稳定的位置设置基准点。观测点应布置在具有特征点的地方。

  ②、水平位移观测

  采用精密电子经纬仪进行量测。采用轴线投影法在两个稳定的基准点之间连线为基准线,量测差值和累计位移量。观测点直接布置在支护桩顶、土坡坡顶。

  ③、肉眼巡检

  由于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施工条件的改变、边坡边堆载的变化、施工用水不适当排放、管道渗露以及气候条件的改变,还有工程隐患如地面裂缝、支护结构的失稳、临近建筑物裂缝等都可在巡检工作中及时发现,因此巡检是十分重要和很有必要的,应由有经验的工程师按期进行巡检,巡检工作应列入观测计划,按期进行,并保持记录。

  ④、测精度

  沉降观测中,水准仪i角≤±10〃,每测站基辅读数高差≤0.3mm,水准路线闭合差≤±0.3(n)1/2。

  ⑶、观测点设置

  ①、测距点在距基坑20~30米相对稳定地方设置,并用水泥桩固定;

  ②、水平位移观测点在坡顶上适当布设,测点间距5米,点位用水泥钉固定;

  ③、护坡桩倾斜观测在已开挖后的坡面及桩上下各设一点,间距10~15米,用水泥钉固定;

  ④、土体沉降观测标志在基坑内侧沿基坑高度5~6米分层设置,水平间距20~30米,用水准仪进行观测。对周边建筑的观测应设在建筑物的特征点上,如角部等。具体详见基坑水平位移、沉降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⑷、观测频度及成果分析

  ①、观测频度

  A、采用方向法进行观测,从基坑开挖开始观测,主基坑回填为止结束,土方开挖期间、降水期间和特殊天气后,要每天各观测一次,其它可每周观测1次,并做好记录;

  B、设专人并使用水准仪及经纬仪进行观测变形情况,记录要准确工整严禁涂改,每次观测结果详细记入汇总表,定期向监理工程师报告变形情况;

  C、如地面变形产生裂缝时,增设观测点,随时观测裂缝的变化。

  ②、成果分析

  A、分阶段每隔5天进行观测成果汇总,并绘制沉降(S)---时间(T)关系曲线图、沉降(S)---水平位移(L)---距离(H)关系展开曲线图;

  B、对绘制图形及观测结果集中进行讨论,分析变形是否过大及是否趋于稳定,并和甲方共同确定是否需进行采取补救措施。

  ⑸、天气预报的跟踪与实时报告

  对于有雷雨天气、雷电天气或风力达七级以上的天气预报,应及时跟踪并通知作业班组人员撤离或暂停施工的措施。

  2、桩孔有毒气体测试

  ⑴、本工程围护桩共299根,有效桩长约为14.5米,所以开挖不深。

  ⑵、本工程孔桩成孔施工过程中的挖孔、爆破、清孔、验孔、绑扎钢筋笼、桩芯混凝土浇灌时均进行对有毒气测试,有毒气体测试采用放鸽子至孔底的方法进行。

  ⑶、根据本工程围护桩数量及有部份桩可以提前成孔,需用6只鸽子进行测试。

  ⑷、当孔深达到5米时,所有的桩孔在每天开工前或孔内积水抽干后,均需用鸽子放至孔底进行有毒气体测试。

  ⑸、鸽子放至孔内30分钟后,如无异常现象,挖孔工人才可下孔作业。

  ⑹、每个作业桩孔,在上面的人应负责观察下孔人员下孔后有无异常,如有异常情况时,应马上用安全带吊出孔内人员,并上报项目部及有关人员。

  ⑺、每次进行有毒气体测试后,均应形成资料记录,以备查用。

  ⑻、总之,本工程在基坑及孔桩施工过程中,应全程对沉降、边坡水平位移、地下水控制、孔内有毒气体进行监测,并形成记录。对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上报各有关部门,及时组织抢险救灾工作。

  ⑼、监测人员应对所测成果进行签字确认。

  ⑽、监测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职务 备注

  1 Z1 边坡沉降、位移监测、地下水位

  2 Z2 边坡沉降、位移监测、地下水位

  3 Z3 孔底有毒气体测试

  4 Z4 孔底有毒气体测试

  3、地下水位变化监测

  根据本工程地下水位稳定标高为1.21-5.35m。因回灌井与降水井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只有使它们共同有效地工作,才能保证地下水位处于某一动态平衡。所以回灌井与降水井在正常施工中是同时启动,同时停止,同时恢复的。所以本工程地下水位标高尽量控制在1.21-5.35m处。

  1、监测时,井管垂直度在插管时目测不能超过1%;

  2、井管插入深度与设计相比用水准仪测应小于200㎜;

  3、过滤砂砾料填灌与设计值相比≤5㎜。

  4、地下水位监测周期为降水与回灌同时停止后。

  5、每次监测都及时形成监测记录,以备查用。及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可以及时进行调整。

篇3:商业楼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商业楼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一)监测单位:

  委托单位:***市***区发展中心有限公司

  (二)专业监测单位监测内容:

  监测单位在监测前应根据围护设计要求和周围环境特点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须得到建设、设计及监理方的认可。

  (1)围护体沿深度的侧向位移监测,特别是坑底以下的位移大小和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即测斜;

  (2)基坑外的地下水位观测;

  (3)围护桩、支撑立柱桩的竖向位移;

  (4)混凝土内支撑杆件的轴力监测;

  (5)周围道路、地下管线和周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6)煤气管线的专门监测;

  (三)监测警戒值和监测点的布置:

  (1)监测点布置

  本工程共设水位管:基坑四周布置17根、坑内布置8根。测斜管:共布置17根。沉降观测点:共布置17点。道路、管线及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共布置36点。

  (2)监测报警值

  a.围护结构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深层土体水平位移警戒值为50mm,每日水平位移增量连续三天大于3mm.。

  b.地下水位变化值每天超过500mm。

  c.水平支撑轴力监测报警值:第一道支撑轴力警戒值为5000KN;第二道支撑轴力警戒值为8000KN;第三道支撑轴力警戒值为6000KN。

  d.立柱桩及支撑竖向位移警戒值为10mm,邻近立柱桩差异沉降超过5mm。

  e.地面沉降警戒值为30mm,立柱的竖向位移控制在5mm,建筑物沉降超过20mm。

  (四)监测数据的记录、分析、管理的具体安排和措施

  对周围环境的监测应在工程桩及围护桩施工前进行,记录观测数据初始值,以便以后对照;监测在桩基施工前开始;在基坑开挖期间,必须每天测试一次,如遇位移、沉降及其变化速率较大时,则应增加监测频次,做好监测记录。地下室底板浇筑完成后,可酌情逐渐减少观测次数。监测记录应及时进行分析、反馈,当记录超过或达到报警值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并通知有关各方,以作进一步的开挖处理措施。

  (五)项目部监测:

  (1)为了确保在基坑土方开挖及支护期间项目部自行监测的有效实施,特成立专项监测小组,由总施工负责组织,专业测量员进行具体施测及数据的记录、汇总、分析。

  (2)监测项目:

  a.基坑四周已有建筑物、管线、道路沉降观测;

  b.地面位移、裂缝;

  c.支撑裂缝;

  d.塔吊基础的沉降观测;

  (3)监测点布置

  a.坡顶、周边道路、临设及周边建筑物每隔15米布置一个沉降观测点;

  b.地面、支撑裂缝每发现一处监测一处;

  c.两台塔吊基础上各设置沉降监测点一个;

  (4)监测频率

  a.土方开挖前对各观测点测量2次,记录初始数据;

  b.土方开挖及支撑支护施工期间1次/天,必要时跟踪监测;

  c.换撑及拆撑施工期间1-2次/天;

  (5)观测数据要及时进行记录、汇总,分析,当发现监测数据有异常、变化速率偏大或达到报警值时,应及时与专业监测单位及各有关部门进行联系,以进一步确定基坑的安全性,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6)当基坑四周的建筑物墙体出现裂缝时,在裂缝处制作灰饼,定期对灰饼进行观测,以确定建筑物的安全性。

篇4:基坑支护工程监测方案

  基坑支护工程监测方案

  (一)、基坑监测

  采用信息化施工,确保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安全, 必须对基坑进行监测,方案如下:

  一、变形观测的基本工作点和观测点的布置

  1、基本工作点置于最深2倍范围距离(13.2米)之外的稳固安全地带,用于水平观测时,每边不少于2点,其型式采用300×300×1000mm的现浇混凝土,顶部插入Φ20的钢筋;同时兼做沉降观测工作基点。

  2、观测点按以下方式设置:

  在基坑周边的混凝土上每隔15m布置1点。

  观测点形式采用200×200×500mm现浇混凝土,顶部插入Φ18短钢筋。根据基本点位置统一刻痕,作为变形观测标志。

  二、观测精度及技术要求:

  根据本工程地质状况和基坑开挖方法,参考《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有关规定,本工程基坑开挖变形观测按二等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执行。其中,水平位移观测使用DJ2级经纬仪。按视准线和小角度法观测;而沉降观测则使用N3水准仪,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观测技术要求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执行。

  水平误差控制<3.00mm,垂直误差控制<0.5mm

  三、观测时间的确定:

  1、基坑开挖每一步都应作基坑变形观测.

  2、观测时间间隔每天一次, 必要时连续观测, 基坑开挖完7天后, 可由每天一次到3天一次, 15天后每周观测一次。

  四、场地查勘与记录:

  1、施工前对原场地进行全面调查, 查清有无原始裂缝和异常并作记录, 照相存档。

  2、每次观测结果详细记入汇总表并绘制沉降与位移曲线。

  五、观测要点

  1、每次观测前,首先复核基本工作点的稳定性。

  2、所用仪器必须经法定检测机构检定合格。观测期间要做到"五固定",即观测人员、测量器具、观测方法、观测路线和测站固定。

  3、观测点埋设稳定后进行首次观测,并在同期观测两次无异常时取其平均值作为变形观测的起始数据。之后随开挖进度和变形速率确定观测时间。

  六、基坑边坡及地面变形控制

  (1)基坑变形的监控值

  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基坑边坡及周边地面允许变形值应符合下表所示:

  基坑变形的监控值

  基坑类别支护体顶水平位移支护结构墙体竖向位移地面最大沉降

  二级基坑5~6CM5~6CM6CM

  (2)水平位移速率监控

  连续三天水平位移速率达到5~10mm/d;应预报警。

  (3)临近建筑物沉降控制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物允许变形值应符合下表所示:

  建筑物允许变形值

  变形特征中低压缩性土高压缩性土

  砌体承重结构基础局部倾斜0.0020.003

  或倾斜速度连续3d大于0.0001H/d(H为建筑承重结构高度)时应报警。

  (4)临近管道变形控制

  累计沉降达30mm(管道支架间距L的千分之五),连续3日沉降速率达到1mm/d,或实际发现管道漏水、漏气。

  (5)巡视

  发现各种严重的变形现象,如严重的基坑渗漏等应立即采取措施。

  七、变形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每次变形观测结束后,应及时检查外业观测记录,符合规定要求进行平差处理。计算出各观测点的本期变形量和累计变形量,将其变形结果及时报至项目总工,以便判断和预测边坡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为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监控信息。

  边坡位移不得超出3/1000,沉降不得超出3.5cm。

篇5:污水处理厂基坑施工测量监测方案

  污水处理厂基坑施工测量及监测方案

  1.施工测量

  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本工程采用智能电子全站仪,自动安平水准仪及钢尺等测量器仪,本工程所用测量工具必须经过法定计量单位检验校准。

  熟悉和了解甲方在施工现场提供的水准点和坐标点,并根据建筑总平面图进行复测,确保工程坐标的准确性。对施测用辅助工具如木桩和铁锤等应做好准备。

  1)、建筑物定位放线

  (1)、轴线控制网的设置。依据工程建筑总平面图确定建筑物横竖控制轴线,其控制桩应尽量远离基坑边,以免基坑上部发生位移产生偏差,这样也为后续结构施工提供准确的轴线控制桩,基坑开挖定位测量放线在确认无误后申报监理单位验线,并申请规划勘测部门验线。合格后方可进行基坑土方开挖。

  (2)、控制网轴线的精度等级及测量方法依据《工程测量规程》执行。为了给后续结构施工创造有利条件,对本工程基坑土方开挖放线必须严格要求。轴线控制网的测角中误差将不超过±12”,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大于1/15000。为满足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本工程将使用日本索佳SET20**智能电子全站仪,其测角精度为:2”;边长精度为:2+2D。测量时,一测回测角,二测回测边,并严格按规程中的水平角观测和光电测距的技术要求进行。

  2)、施工高程控制

  (1)、水准点引测:根据规划勘测部门设置的水准点引测现场施工用水准点,采用高精度水准仪进行数次往返闭合的方法布设现场施工用水准点。现场水准点布置数量不少于三个,以便相互校核和满足分段施工的需要。

  (2)、施工中标高控制:

  场内设置的水准网控制点,在间隔一定的时间需联测一次,以作相互检核,对检测的数据应认真计算,以保证水准点使用的准确性。

  施工中标高控制方法:根据现场水准网控制点,采用高精度的水准仪在基坑四周布置标高传递基准点,以此点控制基坑的开挖标高。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为了做到心中有数,在基坑壁上每4m设置一个控制标高。

  基底标高的控制:为了保证不超挖,在距基底设计标高1m处测一标高,并抄出标高水平线,以此标高线来控制挖土深度。

  2.基坑施工监测

  为了基坑工程施工的安全,顺利按计划进行,保证工程质量,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使周围已有建筑物、市政设施、地下管线等不受损伤、少受干扰,必须对基坑工程全过程进行系统监测。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掌握基坑围护结构的位移、沉降、受力水平及周围建筑物的动态(沉降或倾斜),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做到信息指导施工,对可能出现的工程隐患及时预报以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2.1.监测内容

  基坑施工监测包括周边环境监测、支护结构监测、土体变形监测,槽底回弹监测,以及包括周边建筑物、重要道路及地下管线等保护对象进行系统的监测。本工程基坑监测内容如下:

  ①.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②.基坑沉降监测;

  ③.基坑水位监测

  2.2.观测方法

  1)、沉降观测

  采用精密的水准仪进行量测。主要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点直接设置在被观测对象(本基坑设置在压顶梁和坡顶土体上)的特征点上,并在远离基坑或稳定的位置设置基准点。观测点应布置在具有特征点的地方。

  2)、水平位移观测

  采用精密电子经纬仪进行量测。采用轴线投影法在两个稳定的基准点之间连线为基准线,量测差值和累计位移量。观测点直接布置在支护桩顶、土坡坡顶。

  3)、水位观测:周坑周边设水位观测井进行水位观测。

  4)、肉眼巡检

  由于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施工条件的改变、基坑边堆载的变化、施工用水不适当排放、管道渗露以及气候条件的改变,还有工程隐患如地面裂缝、支护结构的失稳、临近建筑物裂缝等都可在巡检工作中及时发现,因此巡检是十分重要和很有必要的,应由有经验的工程师按期进行巡检,巡检工作应列入观测计划,按期进行,并保持记录。

  5)、观测精度

  沉降观测中,水准仪i角≤±10〃,每测站基辅读数高差≤0.3mm,水准路线闭合差≤±0.3(n)1/2。

  2.3、观测点设置

  1)、测距点在距基坑20~30米相对稳定地方(如基坑四周的原有建筑物)沿基坑边线延长方向设置,共设置3个,并用水泥桩固定;

  2)、搅拌桩水平位移观测点在桩顶上适当上布设,测点间距10~15米,点位用水泥钉固定;

  3)、土体沉降观测标志在基坑内侧沿基坑高度5~6米分层设置,水平间距10~15米,用水准仪进行观测。对周边建筑的观测应设在建筑物的特征点上,如角部等。

  4)、设两个水位观测井,在基坑顶外侧布置。

  2.4、观测频度及成果分析

  1)、观测频度

  (1)、采用方向法进行观测,从基坑开挖开始观测,到基坑回填为止结束,土方开挖期间、降水期间和特殊天气后,要每天早晚各观测一次,其它可每周观测2~3次,并做好记录;

  (2)、设专人并使用水准仪及经纬仪进行观测变形情况,记录要准确工整严禁涂改,每次观测结果详细记入汇总表,定期向监理工程师报告变形情况;

  (3)、如地面变形产生裂缝时,增设观测点,随时观测裂缝的变化。

  2)、成果分析

  (1)、分阶段每隔5天进行观测成果汇总,并绘制沉降(S)---时间(T)关系曲线图、沉降(S)---水平位移(L)---距离(H)关系展开曲线图和水位变化图;

  (2)、对绘制图形及观测结果集中进行讨论,分析变形是否过大及是否趋于稳定,并和甲方共同确定是否需进行采取补救措施。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