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管理精力》的读后感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1-09-03

  《管理精力》的读后感

  人们在城市生活工作久了,难免陷入节奏快,压力大的漩涡,一方面自己越来越不能集中在当下的任务上,不论何时何地做什么都不能全情投入。脑子里只想赶紧结束这件事,好开始下一件事;另一方面,我们越是忙碌,越会高看自己,认为自己对他人来说不可或缺。我们无法陪伴亲人朋友,没日没夜,只管四处救火,不给自己留下喘息的时间,留下的只是疲惫的身影。高度线性化的节奏实在让人沮丧和低落,想逃避工作的压力,但却发现家庭关系已经因为长期的忽略已不在温暖,更别提好久没有联系过的朋友们了,无路可逃的现实真让人麻木。我以为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忙碌引起的时间稀缺,应该让自己有些余闲才行,而当我读完《管理精力》后,我领悟更完善的答案是因为精力的稀缺,应该通过恢复和加强精力来破解。

  在《管理精力》一书中,精力被定义为做事的能力。它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

  体能,即我们的身体状态,是一切的基础。它不仅是敏锐度和生命力的核心,还影响着我们管理情绪、保持专注、创新思考甚至投入工作的能力。情感,可以理解为情商,代表着控制负面情绪及以正面情绪做事的状态。思维,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积极的思维方式是现实乐观主义,即看清事实真相后,仍旧朝目标努力。意志,是四个方面中最重要的。它是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也是一切行为动力的源泉,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品质。

  全情投入的使用精力是优秀表现的不二法门,它意味着你在早晨对工作充满期待,晚上高高兴兴的回家,能够在工作私人生活之间画上清晰的界线。事实上,长期忙碌的人,他的精力一直在过度消耗,且恢复精力的方法相对单一,可能只是周末睡个懒觉,书中非常重视精力的恢复和强化,指出精力的消耗与恢复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将其定义为波动。

  如何恢复和加强精力呢?需要分为目标、事实和行动三个方面。

  目标,对应的是意志。好的目标应该是指导自己的行为从消极流向积极,从外部流向内部,从自己流向他人,这样它就会成为生活中最强大也最持久的精力源。

  事实,对应的是思维。在做出一切改变之前,我们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看到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想象和希望的自己是非常困难但重要的一步。认清现实同样重要。有句话说的好,世界是那样,也是这样,但就不是你想的那样。不要一厢情愿,也不要以偏概全。我们自己需要转变思路,承认自己也可能是错的。定期放空自己,避免存量思维。多与自己做积极对话,同时做好事情变坏的思想准备。日常沟通中,多聆听,而不是急于发表言论。多寻求反馈,而不是依据经验和推理,做决定,下定论。

  行动,对应的是体能和情感。当目标确定下来,认清事实后,在具体行动时,需要建立积极的仪式化习惯,例如每周去5次健身房,每次做30分钟力量,20分钟有氧运动。每天11点准时睡觉,6点起床,保证7小时的有效睡眠。

  关于情感方面,书里提到很让我触动的一点,大部分人做事极少拥有喜悦的情绪,也无法从中获得情感的滋润,试问每周你会拿出几个小时仅仅做一些有趣放松的事情?有多少时间你感到自己彻底的放松?你上一次摒弃杂念完全投入某件事情是什么时候?没有喜悦情感的支撑,人就像一部高油耗的车,无法到达更远的地方。建立一些能让我们满足,或者得到安全感的仪式化习惯,丰富情感的来源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比如每周去看一次电影 ,或者为学习一个新菜做给家人吃。

  总之,强化精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确定目标,认清现实,然后采取行动,建立仪式化习惯。行动时,一次只关注一个变化,每一步都设定一个可行的目标,但必须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挑战自己的极限,然后充分休息,循环往复。行动后,通过记录,反思,来不断调整仪式化习惯,最终让生活充满波动。

www.pmCeo.com 物业经理人网

篇2:《中国式管理有感》的读后感

  《中国式管理有感》的读后感

  利用假期休息的日子,拜读了曾仕强老先生所著的《中国式管理》一书,读来感觉还是很有收获的。首先我想我们应该感谢曾老先生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式管理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和分析,在丰富我们管理文化的同时,给我们中国的管理发展方向只出了一条明路。

  究竟现在在我们中国,中国企业管理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 “中国人过去只了解自己,不了解世界;现在的中国人只了解世界,不了解自己。”这句话很好的说出了中国的现状。过去我们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把外面的世界说的如何如何好,现在我们却过分地学习国外,而忘记了我们中国自己独有的特色文化。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现在中国企业的管理也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

  就现在情况而言,国外管理制度有什么新的创新甚至风吹草动,中国企业就会马上跟进,不假思索的照搬学习,继而不管结果如何,都会对外宣称自己制度的先进性。诚然,由泰勒、韦伯、德鲁克、波特等人构筑的西方式管理制度有其很强的历史价值和实践价值,没有这套制度体系,就不会有现阶段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也不会有gg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我们是有理由继续坚持运用这些成熟的制度方法继续指导我国企业的管理。

  但外来的毕竟是外来的,很多情况下,这套制度体系与中国的管理现状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空间的,某些环节也是存在缺失情况的,由此导致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与其置之不理,不如果断采取措施加以修缮,读完《中国式管理》,我相信:走中国式管理道路是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的。中国式管理简介中国式的管理理念是“天人合一”,以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为三大理论主轴,强调把人与自然看成是相互联系、和谐一致的整体,寻求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融合,把主客体的和谐当作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儒家的“天人合一”,从天开始,经过知行的范畴,最后达到一种天人合一,即通过人的自我修养,达到人与自然协同进化,天下趋于大同。

  中国式管理的管理历程是“修己安人”,管理始于“修己”,终于“安人”,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的目标。管理者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培养好自己的仁义道德,然后再去管理别人,管理天下,即“安人”。在修己时,要以“仁”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重。在安人时,要做到以“和”为贵,以“礼”待人,“无为而治”。 中国式的管理方法是“情、理、法、利”相结合,即追求管理的人性化、合理化、制度化,又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和追求。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希望自己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能把适合的管理理念运用的实际工作中,更好的凝聚好团队的力量,更好更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

篇3:《很努力不如用对力》的读后感

  《很努力不如用对力》的读后感

  --从“努力”开始说起

  这个时代,是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有时感觉领悟了很多有了很多感触,有时觉得同理心饱满,有时感觉又没有形成一种自己的观点...跟着笑、跟着哭、跟着情绪起起伏伏,好像很忙,好像很充实,好像没时间真正静下来,也忘了理理自己的真正的想法和梦想。

  假期,张老师让我们写一段自己喜欢的管理书籍的学习心得,或一部剧、一段话、一件事...的工作感悟。趁着给儿子买课外书的时候,我在书店看到作家米格格《很努力不如用对力》这本书,封面“真正的努力,不是拼命的跑,而是聪明的跑”吸引了我。看完后,我对于“努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也对自己今后的工作规划有了新的见解与感悟。

  说起“努力”这个词,一直是父母,老师,领导鞭策我们时常出现的词汇,但是现实的许多案例表明,成功往往依赖的并不仅仅是用“努力”就完全诠释,也会疑惑“努力真的有效吗?”许多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过好每一天,靠着“努力”这麻醉剂来进行自我感动,自我怜悯,自怨自艾。或许“努力”这个词,有更深的解释,也许真正的“努力”不是加班到多晚,不是学习有多刻苦,而是在不断的失败之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最具效力的途径,从而更好的完成工作与学习。

  “努力”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谜题,出题者写下三个字。这让答题者百思不得其解,星星之火即可燎原,更何况一张薄纸,如何能将这火包纳其中呢?事实上,如果将纸上点燃火焰,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纸必然会被火焰燃烧成为灰烬,这是不论答题者做多少遍实验都无法改变的事实。但不妨我们换个思路,抬头仰望,会有另一片的天地。原来,“纸包火”就是常见的灯笼呀。这便说明了,与其朝着单一的方向下死工夫,不如打开自己的眼界,正所谓“很努力,不如用对力“啊!

  “用对力”的重要性已然不必多说,可是依然有许多人在梦想的道路上停滞不前,并非因为不知道自己要找对方向,再一茬接着一茬干,而是不知道如何“用对力”。

  其实,这点早在论语上便可窥见答案。《论语》有言:“可与共学,未可与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可见,与知识性的“学”、实践化的“适道”,以及人格建树的立相比,“权”才是人世生活中最难把握的方法,是道德实践的最高境界。然而,何谓“权”?权,即是随时根据形势调整自己的因应之道。当努力开始变得不是那么高效时,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努力的方向,以为任何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此时高效的方法与前进的方向,到了彼时,可能成为前进的阻力。因而,我们要学会适时而变。

  所谓“吾日三省吾身”,每日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总结之前的经验教训,才能不让今后的努力白费。对于今后的工作,我会在竭尽全力,恪尽职守的基础之上,不断反思审视自己。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之中汲取养分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篇4:《十人以下小团队管理手册》的读后感

  《十人以下小团队管理手册》的读后感

  假期阅读了一些小团队管理方面的书籍和视频,其中《十人以下小团队管理手册》尤为适合自己现在的工作场景。

  几本书都提到管理者是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的人。至于怎样让别人来完成工作,各家观点各不相同。

  《十人以下小团队管理手册》提到一个团队只有管理者自己最努力是没有用的,管理者和一线员工是两种不同的职业,分工不同,职责不同。

  管理工作就是以领导的目标为基础,推动:计划,执行,检查,纠正。

  管理者不只负责统领下属,实现领导的目标才是管理者的职责。管理者要关注领导的目标能否实现。 管理工作不是传声筒,领导的话要先消化再传达,根据自己所在部门或团队的实际情况及职能,将领导的话翻译成更为具体的内容。根据每一名下属的能力水平来解释领导的想法。

  管理工作应当根据每一位员工的个性,相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或关怀方式。一定要首先掌握每名下属的性格类型,然后再以此为基础进行目标设定和压力管理。

  管理工作一定要尽量降低自己的目标,用更多的精力专心支援下属。

  对能力和意愿均较低的员工。管理工作应不断的给予详细指导,随着员工的能力和意愿逐渐提高,管理工作就应该减少详细指导,将重点转移到人文关怀方面。

  对能力和意愿都很高的下属,管理工作几乎不需要提供任何详细指导和人文关怀。

  对能力低到意愿高的下属,需要给出明确细致的指示,同时还必须给予人文关怀。

  对能力高但意愿低的下属,要保证足够的人文关怀,但不需要过于详细的指示,应该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

  实现部门目标时,最重要的是不能自己拼命干,因为说到底,目标还是需要通过下属来实现的,关键在于要给每名下属制定具体的目标,是发现目标或者半强制性目标皆可,如果遇到缺乏应有责任感的下属管理工作,也可以给他分配半强制性的目标,借机培养他的工作意识。哪种方法更合适?说到底,还要根据公司的方针,你作为管理工作的资职,每名下属的能力和意愿,团队的综合能力,以及下属对管理工作的信任程度来决定。

  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成员的强项要用1+1>2,就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成员的强项,同时避免他们的弱项给团队造成负面影响。

篇5:《中国思想史话》的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话》的读后感

  作为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对西方哲学思想史很是熟悉,却对中国思想史有些陌生(除先秦诸子以外),一直是个憾事,虽然也读了一些关于中国哲学思想的书籍,但是都没有那么系统,觉得《中国思想史话》还是不错的,读了后对于中国思想的发展的发展脉络确是有了一个较清晰的了解,还是比较欣慰的!

  中国对于我虽然很熟悉,但是确实很神秘,一直没有认真认识和了解她,今年才开始逐步了解她,在我的记忆力中国思想有三大家,儒家,道家,释家三家并立,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不知道她们的过程却是复杂的,有很深的历史背景的!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于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思想财富,也是中华文明的开端和活水源头,就像一谈到西方必然会谈到古希腊一样!先秦诸子百家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性犹如古希腊对于西方一样!

  先秦时期,道家先生,儒道并行,孔孟相传,老庄并称,儒墨相争,纵横捭阖,法家一统!充分的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礼崩乐坏的混乱的局面,也反应思想文化非常活跃的黄金时代(此后两千年多年的封建时代还没有像春秋战国时期那么活跃的局面),为以后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渊源!

  汉初是道家思想的活跃时期,黄老思想盛行,社会需要修养生息,社会正是需要无为政治的时候,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一统天下,董仲舒在孔孟之道的基础上,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给了儒家以宗教神秘的色彩,给了封建皇权以正统的根据,合法性得以建立!

  东汉时期出现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思想家王充,开始了系统的批判董仲舒的神学思想,打破了董仲舒神学桎梏,彰显了唯物主义的精神,儒学的神秘色彩得破除!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得以盛行,儒学式微!这个当时的政治和门阀制度有很大的关系,玄学继承了老庄思想,融合了儒学,是儒道的一种融合的产物,佛教与玄学有些相通,得以兴盛起来,不过,也产生了神学迷信的色彩,激怒了我国另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范缜,他的《神灭论》给予玄佛的迷信以当头棒喝,大快人心!

  隋唐时期道家佛教比较盛行,引起了思想家韩愈的不满,开始复兴儒家,写有《原道》提出了道统说,儒家为正统!宋明时期士大夫阶层得到重视,阶层自觉意识觉醒,出现了程朱理学,系统阐发了儒学精神,也弥补了传统儒学宇宙论的缺陷,又不同于董仲舒的的迷信!同时也体现了儒释道的三家融合!儒学进去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明朝王阳明心学又是儒学的另一个高峰,与程朱理学成为儒家两个分支,相互对立,又同根同源,只是一个是向内求,一个是向外求,异曲同工之妙也!清朝考据学的出现盛行,衰微,没什么可写的,不过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起让人振奋!

  写了这些感触,最后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其实,无非3点:1自由,政治宽容是思想文化繁荣的前提;2每一种思想发展到极致必衰(往往会走向形式化,虚无化),任何思想都不能脱离现实社会,优秀的思想是现实社会的反映,是从现实社会中提炼的精华!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