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很努力不如用对力》的读后感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1-09-03

  《很努力不如用对力》的读后感

  --从“努力”开始说起

  这个时代,是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有时感觉领悟了很多有了很多感触,有时觉得同理心饱满,有时感觉又没有形成一种自己的观点...跟着笑、跟着哭、跟着情绪起起伏伏,好像很忙,好像很充实,好像没时间真正静下来,也忘了理理自己的真正的想法和梦想。

  假期,张老师让我们写一段自己喜欢的管理书籍的学习心得,或一部剧、一段话、一件事...的工作感悟。趁着给儿子买课外书的时候,我在书店看到作家米格格《很努力不如用对力》这本书,封面“真正的努力,不是拼命的跑,而是聪明的跑”吸引了我。看完后,我对于“努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也对自己今后的工作规划有了新的见解与感悟。

  说起“努力”这个词,一直是父母,老师,领导鞭策我们时常出现的词汇,但是现实的许多案例表明,成功往往依赖的并不仅仅是用“努力”就完全诠释,也会疑惑“努力真的有效吗?”许多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过好每一天,靠着“努力”这麻醉剂来进行自我感动,自我怜悯,自怨自艾。或许“努力”这个词,有更深的解释,也许真正的“努力”不是加班到多晚,不是学习有多刻苦,而是在不断的失败之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最具效力的途径,从而更好的完成工作与学习。

  “努力”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谜题,出题者写下三个字。这让答题者百思不得其解,星星之火即可燎原,更何况一张薄纸,如何能将这火包纳其中呢?事实上,如果将纸上点燃火焰,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纸必然会被火焰燃烧成为灰烬,这是不论答题者做多少遍实验都无法改变的事实。但不妨我们换个思路,抬头仰望,会有另一片的天地。原来,“纸包火”就是常见的灯笼呀。这便说明了,与其朝着单一的方向下死工夫,不如打开自己的眼界,正所谓“很努力,不如用对力“啊!

  “用对力”的重要性已然不必多说,可是依然有许多人在梦想的道路上停滞不前,并非因为不知道自己要找对方向,再一茬接着一茬干,而是不知道如何“用对力”。

  其实,这点早在论语上便可窥见答案。《论语》有言:“可与共学,未可与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可见,与知识性的“学”、实践化的“适道”,以及人格建树的立相比,“权”才是人世生活中最难把握的方法,是道德实践的最高境界。然而,何谓“权”?权,即是随时根据形势调整自己的因应之道。当努力开始变得不是那么高效时,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努力的方向,以为任何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此时高效的方法与前进的方向,到了彼时,可能成为前进的阻力。因而,我们要学会适时而变。

  所谓“吾日三省吾身”,每日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总结之前的经验教训,才能不让今后的努力白费。对于今后的工作,我会在竭尽全力,恪尽职守的基础之上,不断反思审视自己。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之中汲取养分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www.pmceO.com 物业经理人网

篇2:《十人以下小团队管理手册》的读后感

  《十人以下小团队管理手册》的读后感

  假期阅读了一些小团队管理方面的书籍和视频,其中《十人以下小团队管理手册》尤为适合自己现在的工作场景。

  几本书都提到管理者是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的人。至于怎样让别人来完成工作,各家观点各不相同。

  《十人以下小团队管理手册》提到一个团队只有管理者自己最努力是没有用的,管理者和一线员工是两种不同的职业,分工不同,职责不同。

  管理工作就是以领导的目标为基础,推动:计划,执行,检查,纠正。

  管理者不只负责统领下属,实现领导的目标才是管理者的职责。管理者要关注领导的目标能否实现。 管理工作不是传声筒,领导的话要先消化再传达,根据自己所在部门或团队的实际情况及职能,将领导的话翻译成更为具体的内容。根据每一名下属的能力水平来解释领导的想法。

  管理工作应当根据每一位员工的个性,相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或关怀方式。一定要首先掌握每名下属的性格类型,然后再以此为基础进行目标设定和压力管理。

  管理工作一定要尽量降低自己的目标,用更多的精力专心支援下属。

  对能力和意愿均较低的员工。管理工作应不断的给予详细指导,随着员工的能力和意愿逐渐提高,管理工作就应该减少详细指导,将重点转移到人文关怀方面。

  对能力和意愿都很高的下属,管理工作几乎不需要提供任何详细指导和人文关怀。

  对能力低到意愿高的下属,需要给出明确细致的指示,同时还必须给予人文关怀。

  对能力高但意愿低的下属,要保证足够的人文关怀,但不需要过于详细的指示,应该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

  实现部门目标时,最重要的是不能自己拼命干,因为说到底,目标还是需要通过下属来实现的,关键在于要给每名下属制定具体的目标,是发现目标或者半强制性目标皆可,如果遇到缺乏应有责任感的下属管理工作,也可以给他分配半强制性的目标,借机培养他的工作意识。哪种方法更合适?说到底,还要根据公司的方针,你作为管理工作的资职,每名下属的能力和意愿,团队的综合能力,以及下属对管理工作的信任程度来决定。

  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成员的强项要用1+1>2,就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成员的强项,同时避免他们的弱项给团队造成负面影响。

篇3:《中国思想史话》的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话》的读后感

  作为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对西方哲学思想史很是熟悉,却对中国思想史有些陌生(除先秦诸子以外),一直是个憾事,虽然也读了一些关于中国哲学思想的书籍,但是都没有那么系统,觉得《中国思想史话》还是不错的,读了后对于中国思想的发展的发展脉络确是有了一个较清晰的了解,还是比较欣慰的!

  中国对于我虽然很熟悉,但是确实很神秘,一直没有认真认识和了解她,今年才开始逐步了解她,在我的记忆力中国思想有三大家,儒家,道家,释家三家并立,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不知道她们的过程却是复杂的,有很深的历史背景的!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于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思想财富,也是中华文明的开端和活水源头,就像一谈到西方必然会谈到古希腊一样!先秦诸子百家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性犹如古希腊对于西方一样!

  先秦时期,道家先生,儒道并行,孔孟相传,老庄并称,儒墨相争,纵横捭阖,法家一统!充分的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礼崩乐坏的混乱的局面,也反应思想文化非常活跃的黄金时代(此后两千年多年的封建时代还没有像春秋战国时期那么活跃的局面),为以后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渊源!

  汉初是道家思想的活跃时期,黄老思想盛行,社会需要修养生息,社会正是需要无为政治的时候,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一统天下,董仲舒在孔孟之道的基础上,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给了儒家以宗教神秘的色彩,给了封建皇权以正统的根据,合法性得以建立!

  东汉时期出现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思想家王充,开始了系统的批判董仲舒的神学思想,打破了董仲舒神学桎梏,彰显了唯物主义的精神,儒学的神秘色彩得破除!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得以盛行,儒学式微!这个当时的政治和门阀制度有很大的关系,玄学继承了老庄思想,融合了儒学,是儒道的一种融合的产物,佛教与玄学有些相通,得以兴盛起来,不过,也产生了神学迷信的色彩,激怒了我国另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范缜,他的《神灭论》给予玄佛的迷信以当头棒喝,大快人心!

  隋唐时期道家佛教比较盛行,引起了思想家韩愈的不满,开始复兴儒家,写有《原道》提出了道统说,儒家为正统!宋明时期士大夫阶层得到重视,阶层自觉意识觉醒,出现了程朱理学,系统阐发了儒学精神,也弥补了传统儒学宇宙论的缺陷,又不同于董仲舒的的迷信!同时也体现了儒释道的三家融合!儒学进去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明朝王阳明心学又是儒学的另一个高峰,与程朱理学成为儒家两个分支,相互对立,又同根同源,只是一个是向内求,一个是向外求,异曲同工之妙也!清朝考据学的出现盛行,衰微,没什么可写的,不过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起让人振奋!

  写了这些感触,最后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其实,无非3点:1自由,政治宽容是思想文化繁荣的前提;2每一种思想发展到极致必衰(往往会走向形式化,虚无化),任何思想都不能脱离现实社会,优秀的思想是现实社会的反映,是从现实社会中提炼的精华!

篇4:《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读后感

  《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读后感

  《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这是北大教授韩毓海继《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的又一部关于马克思的作品。这本书是写给青少年的,韩教授以平实、诙谐但又激情澎湃的语言,结合马克思波澜壮阔的一生,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别开生面地、创造性地向青少年介绍了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及马克思的个人成长轨迹,给青少年展示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马克思,给青少年展示了一部简明扼要的人类思想史。

  此书以一种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的方式,向读者们马克思及其马克思主义的成长道路,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代表性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等的主要观点,恩格斯、黑格尔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关于人类劳动、现代文明、资本与金融、马克思对中国的意义等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所展示的哲学、经济学思想,以及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尤其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使读者们能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总体的了解,并从中学习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意义和方法,更自觉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利用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读起来确实是比《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容易多了,心情比较顺畅。《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我断断续续,一个月都没有读完,真的是很深奥,简单的“资本”两个字就把我绕晕了,有些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按照我的学识,估计再读二遍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建议大家先读完《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再去读《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

  从现代资本与金融革命的问题出发,结合中国及世界社会政治与经济革命的漫长历史,重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探寻中国千年兴衰的动因,并就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中国金融改革进行了发人深省的思考。

  大学时代,一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搞得我疲惫不堪,那些深奥的语言犹如天书,为了应付考试,至今我都记得在图书馆痛苦煎熬,考试是过了,却终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过了就过了,脑子里似乎没有留下痕迹。

  大学毕业至今,从事党务工作20多年,有意识有目得的读过很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虽然记住的少忘记的多,但是经过多年的积累,无论从思想还是从知识结构上都逐渐趋于成熟,自身的党性修养不断增强,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有了正确的认知观。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一大到十八大章程的十七次修订,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并不断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因而能够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路线政策。从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我们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创造性的把国家现代化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为我们正确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指导和实践指南。

  正如波士顿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院曹天予谈到“马克思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提供了一个框架:有了它,知识就能站起来;丢了它,就丢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那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华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中国梦,必将实现!

篇5:《生命册》读后感:感悟生命的沧桑与悲凉

  《生命册》读后感:感悟生命的沧桑与悲凉

  为什么会获奖 ,一打开真的是放不下 ,带着悲凉 ,带着沉重,更感慨作家的社会知识 ,让你随著作家的笔去感受社会各个层面各个时期的冷暖苦痛,那里或许有你的影子,或许有你熟悉的影子,你会为他们留下悲伤的泪水。一个清醒的生命、一个始终憧憬着高贵的理想的生命,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放逐自己,这是怎样的生命哀歌?!

  “我”是从乡村走入省城的大学教师,希望摆脱农村成为一个完完整整的“城里人”,无奈老姑父不时传来的要求“我”为村人办事的指示性纸条让“我”很是为难,在爱情的憧憬与困顿面前,“我”毅然接受大学同学“骆驼”的召唤,辞去稳定的工作成为一个北漂。北京的模样完全不是我们当初预想的那般美好,在地下室里当了几个月的“枪手”挖到第一桶金后,为了更宏大的理想,“我”和“骆驼”分别奔赴上海和深圳开辟新的商业战场。

  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弄潮儿,精明、执着、仗义、豪爽,在闯荡中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把自己的弱点毫不隐瞒地表现出来。骆驼是“我”的生死兄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在同甘共苦、几度沉浮后,他在商业漩涡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于是“我”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这个身体有残疾但意志如钢铁的骆驼,想以自己的死来豁免那些被他拖下水的“好人”,他从十八层楼跳下去了。

  从最初为了从老万那里讨到稿费他采取黑对黑的见血方式,到最终为了无休止膨胀的欲望他利用名、利、色攻关,骆驼始终走在一条极端的道路上。如果说当初他是被生活所迫,可后来在他身家几十亿时,为什么还是收不了手呢?他太骄傲、有一颗比伟大的时代更加伟大的野心,而且顺应适者生存的道理,为了野心可以放弃做人做事的底线。虽身有残疾但命犯桃花,虽几经曲折却也奋斗到荣华之至。可是,他的一生幸福吗?他失眠、忧郁,爱他的女人(系花、小乔)他不能珍惜,他爱的女人(卫丽丽)也不能长相守,光鲜的背后却是一个残缺的受着病痛和欲望的双重折磨的躯壳,这折磨,就象人们说的良心让狗吃了一半还剩下一半,所以分裂、所以悲怆。这又是怎样的生命哀歌?

  还有那一群乡亲们,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次次为他们流下悲苦的泪水。

  那个为了爱情入赘他乡的老蔡,厚道而又善良。在乡里是一个德高望重村支书,在家里却和自己的爱人撕打一辈子。到老了眼睛看不见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出走多年小女儿回家来却不待见他,他托小女儿转告“我”,他想听一听国家的声音(有个收音机),这个很小的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那个能工巧匠梁五方,因为自己的过于能干和特立独行的个性,在突如其来的运动中成了众矢之的,被乡邻们一顿辱打辱骂,还没收了他的家产。从此他休掉爱妻,走上屈辱的*之路,直到走不动了进了福利院。一个能人从二十二岁后,虚掷了一生的大好时光。

  那个如苔藓般卑微的虫嫂,她豁出自己的脸面,供养残疾的丈夫、拉扯三个儿女,让丈夫临死前吃了十天肉包子,让三个儿女都成了大学生。可等到她想找回做人的尊严时,孩子们却把她的尊严给践踏于脚底了。壮年时被儿女们唾弃,为儿子上学供钱供物还要象见不得人一样东躲西藏,到老了,还是被遗弃了。

  那个因作风问题下放的杜月秋,自觉地从着装到行为到思想,接受着命运和广阔天地的改造,但在喝高了的时候,当人们把他推到台前想让他表演节目时,还是情不自禁地朗诵《离骚》中的篇章,而后失声痛哭。

  那个腼腆而又敏感、俊朗而又能干的春才,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青春期的躁动,竟然自宫了!

  这些人的命运,看似偶然,但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必然。在他们悲痛的命运轨迹中,左邻右舍、妻儿老小都是始作俑者。吴玉花和苇香对老蔡的怨怼,村民们及至亲兄弟对梁五方的群抠,妇女们剥光虫嫂的衣服在雨中对她追打,治保主任和校长对老杜的改造,妇女们对春才的调笑,这些都是一把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在他们的生命册上刻下血泪史。这些不乏善意的乡亲们啊,他们是如此津津有味地谱写和欣赏着这一曲曲生命的哀歌!

  文学是为人民社会服务的,每个作家都应有这样的使命感!去读生命册,感悟作品的灵魂,静一静,在生命的追逐中,安抚自己!在逆境中,感受生命的沧桑与悲凉,让自己更坚强!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