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生命册》读后感:感悟生命的沧桑与悲凉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0-08-26

  《生命册》读后感:感悟生命的沧桑与悲凉

  为什么会获奖 ,一打开真的是放不下 ,带着悲凉 ,带着沉重,更感慨作家的社会知识 ,让你随著作家的笔去感受社会各个层面各个时期的冷暖苦痛,那里或许有你的影子,或许有你熟悉的影子,你会为他们留下悲伤的泪水。一个清醒的生命、一个始终憧憬着高贵的理想的生命,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放逐自己,这是怎样的生命哀歌?!

  “我”是从乡村走入省城的大学教师,希望摆脱农村成为一个完完整整的“城里人”,无奈老姑父不时传来的要求“我”为村人办事的指示性纸条让“我”很是为难,在爱情的憧憬与困顿面前,“我”毅然接受大学同学“骆驼”的召唤,辞去稳定的工作成为一个北漂。北京的模样完全不是我们当初预想的那般美好,在地下室里当了几个月的“枪手”挖到第一桶金后,为了更宏大的理想,“我”和“骆驼”分别奔赴上海和深圳开辟新的商业战场。

  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弄潮儿,精明、执着、仗义、豪爽,在闯荡中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把自己的弱点毫不隐瞒地表现出来。骆驼是“我”的生死兄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在同甘共苦、几度沉浮后,他在商业漩涡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于是“我”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这个身体有残疾但意志如钢铁的骆驼,想以自己的死来豁免那些被他拖下水的“好人”,他从十八层楼跳下去了。

  从最初为了从老万那里讨到稿费他采取黑对黑的见血方式,到最终为了无休止膨胀的欲望他利用名、利、色攻关,骆驼始终走在一条极端的道路上。如果说当初他是被生活所迫,可后来在他身家几十亿时,为什么还是收不了手呢?他太骄傲、有一颗比伟大的时代更加伟大的野心,而且顺应适者生存的道理,为了野心可以放弃做人做事的底线。虽身有残疾但命犯桃花,虽几经曲折却也奋斗到荣华之至。可是,他的一生幸福吗?他失眠、忧郁,爱他的女人(系花、小乔)他不能珍惜,他爱的女人(卫丽丽)也不能长相守,光鲜的背后却是一个残缺的受着病痛和欲望的双重折磨的躯壳,这折磨,就象人们说的良心让狗吃了一半还剩下一半,所以分裂、所以悲怆。这又是怎样的生命哀歌?

  还有那一群乡亲们,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次次为他们流下悲苦的泪水。

  那个为了爱情入赘他乡的老蔡,厚道而又善良。在乡里是一个德高望重村支书,在家里却和自己的爱人撕打一辈子。到老了眼睛看不见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出走多年小女儿回家来却不待见他,他托小女儿转告“我”,他想听一听国家的声音(有个收音机),这个很小的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那个能工巧匠梁五方,因为自己的过于能干和特立独行的个性,在突如其来的运动中成了众矢之的,被乡邻们一顿辱打辱骂,还没收了他的家产。从此他休掉爱妻,走上屈辱的*之路,直到走不动了进了福利院。一个能人从二十二岁后,虚掷了一生的大好时光。

  那个如苔藓般卑微的虫嫂,她豁出自己的脸面,供养残疾的丈夫、拉扯三个儿女,让丈夫临死前吃了十天肉包子,让三个儿女都成了大学生。可等到她想找回做人的尊严时,孩子们却把她的尊严给践踏于脚底了。壮年时被儿女们唾弃,为儿子上学供钱供物还要象见不得人一样东躲西藏,到老了,还是被遗弃了。

  那个因作风问题下放的杜月秋,自觉地从着装到行为到思想,接受着命运和广阔天地的改造,但在喝高了的时候,当人们把他推到台前想让他表演节目时,还是情不自禁地朗诵《离骚》中的篇章,而后失声痛哭。

  那个腼腆而又敏感、俊朗而又能干的春才,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青春期的躁动,竟然自宫了!

  这些人的命运,看似偶然,但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必然。在他们悲痛的命运轨迹中,左邻右舍、妻儿老小都是始作俑者。吴玉花和苇香对老蔡的怨怼,村民们及至亲兄弟对梁五方的群抠,妇女们剥光虫嫂的衣服在雨中对她追打,治保主任和校长对老杜的改造,妇女们对春才的调笑,这些都是一把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在他们的生命册上刻下血泪史。这些不乏善意的乡亲们啊,他们是如此津津有味地谱写和欣赏着这一曲曲生命的哀歌!

  文学是为人民社会服务的,每个作家都应有这样的使命感!去读生命册,感悟作品的灵魂,静一静,在生命的追逐中,安抚自己!在逆境中,感受生命的沧桑与悲凉,让自己更坚强!

物业经理人网-www.Pmceo.com

篇2:《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一书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作,它是一部以史歌般的历史景观和荡气回肠的人性故事,深深的打动全世界亿万读者心的文学经典,连续80周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全书围绕风筝和阿富汗两个少年展开,12岁的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情似兄弟,两人常常在一起玩耍。在一次风筝比赛中两人获得冠军,哈桑为了给阿米尔追回落在远处的风筝,被经常欺负他的阿塞夫逼在墙角遭受侮辱。而这一切都被躲在远处的阿米尔看在眼里,但他没有勇气出面救哈桑。事情发生后,阿米尔无限自责与愧疚,他无法直视哈桑,为了逃避自己的内心,他甚至置情谊于不顾栽赃陷害逼哈桑离开,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逃避羞愧与耻辱。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长大以后,阿米尔终于可以直面内心的背叛,再次踏上久违的故乡路,得知哈桑其实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并已不在人世,只留下一个儿子,最终阿米尔历尽艰辛,救出自己的侄子,并将他带回了美丽的家园。

  正如《创业史》中所说,人生的道路看似漫长,关键处却只有几步。

  这几步,往往会决定人生的方向和路径,阿米尔因为胆小在哈桑遭遇侮辱时的不幸选择,正是他人生中的关键几步,这关键的几步,需要他用一生来偿还。很多年之后,阿米尔这样回忆:“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的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生命本来就是由无数个普通瞬间和几个紧要瞬间构成。愿你能抓住人生的每个重要瞬间,既能被这世界温柔善待,又能活得漂亮。

篇3:《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在这次短暂的节假日里,我读完了《文化苦旅》这本书,阅读时间虽短,但它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本书中,绝大部分的文字都贯彻了这样一个主题: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秋雨凭着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对许多城市、小镇和它的人文景观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追溯、反问和思索。

  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是这本书的主调。在书中,作者对具体的山水名胜的风貌几乎不置一词,他的过人之处就是在点明某地之后,就以类似电影中镜头切换的形式凝造出浓郁而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进入直抒式的咏叹,这种咏叹以炽烈的情感和夸张的言词力求先声夺人。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和议论,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余秋雨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心路历程等的影响。这种创作意念,始终贯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反复严厉拷问历史,其中,出现了很多悲剧事物和悲剧人物,却很少提及他对1949年以来的历史反思,很少让人感受到其自身心灵世界的隐秘。也许是当代历史过于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梦》中,作者又怎么知道"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外国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闹的城市中吗?类似这样的议论,在书中还有一些。这不禁让人疑心,余秋雨在发表议论时,有时提出的简单问题反而把情况弄得复杂。

  我觉得,凭借《文化苦旅》,余秋雨可以在新中国的散文史上占一席之地。虽然其中不免有矫情之处,甚至有硬伤,但那种思考与提出的问题却是无可回避的。尤其是其中对"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唤。

篇4:《辉煌与梦想》的读后感

  《辉煌与梦想》的读后感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起社会主义新中国。从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升起到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已走过68年辉煌的历程。

  长长的一部中国发展史,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彰显和升华的历程。中国人自古把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比如,古代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名句。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著名作家巴金说:“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她们,我就无法生存。”从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担当,到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志向;从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到罗阳“用生命擎起舰载机起飞”的壮举,爱国主义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爱国”这个词,已经融汇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长河里,渗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四个全面”,为圆梦中国架桥铺路--如果把中国比作一列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发的列车,那么改革就是发动机,法治就是稳定器,党的领导就是火车头。四者关系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三者共同支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进程,同时三者紧密相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名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一个是动力,一个是保障。共同支撑和推动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是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更好发挥作用,为前三个全面提供坚强保证。

  达到自己的梦想,最为直接的办法--读书。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读书不是唯一能够达到理想的办法,而读书是最直接通往成功的道路。

  一份努力,一份收获。这就是固定的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若永远都是“明日复明日”,最后只会“万事成蹉跎”昨天是冰封记忆的一本书,而今天是书写人生的一页纸。

篇5:《白鹿原》的读后感

  《白鹿原》的读后感

  当年白鹿原的编辑高贤均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然后说出四个字“开天辟地”,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终成文学巨著《红楼梦》。而陈忠实的《白鹿原》也是经历了众多磨难,历时六年才得以创作完成,为了创作这部作品,陈忠实用了两年时间准备,四年时间写作,在他44岁的时候开始准备,至50岁时才完成。

  在20世纪中国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中,那几千年的宗法氏族制度的儒家纲常思想紧紧地捆绑着中原大地,那坚硬的程度如同脚下的黄土,在沧桑变幻中总有一股断然执拗的自矜,渐渐地,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从历史舞台的C位挪移到旁位。也好,也不好;但一切不应该被历史的齿轮碾过之后,变成尘埃,所以,我们应该读一读《白鹿原》。

  小说开头一句:“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勾起了无限的想象,如同冰山的一角,解开了上世纪神秘的面纱。

  小说讲述的是,在这个神奇的黄土塬上的奇幻家族秘史: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地位,争斗不止--巧取风水宝地、毒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反戈、情人离散......其中,穿插着日寇侵华,三年内战,革命政变等等,一个白鹿原的变化,可以折射当时时代的影像,原来我们上一辈的老人经历过这么多的惊心动魄。原来口中的故事不仅仅是故事,而是鲜活、血淋淋的生活。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轩、鹿子霖、鹿三、朱先生这些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含的的典型形象,成功地塑造出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年轻一代性格各异、追求不同、极具时代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年少轻狂的时候,读到这样的文字总觉得是大人们故作深沉的做作,直到过了许多年,浮沉在人海中,经历过分离死别,也对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时再翻开陈忠实的《白鹿原》,或许会浮现出十几年前读他时不懂事的场景,也能有更深的体味。

  《白鹿原》这部作品告诉我们,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魔鬼和天使:白嘉轩一生正直刚硬,但为娶那七房媳妇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偷换了别人家的风水宝地,还种植罂粟来发家致富;而表面虚伪的鹿子霖也有黑娃眼中可爱的一面......事实并非单纯的黑与白能够断定的,很多时候,是黑白交织的灰色地带,越成长越懂得参差多态乃是生活本源。

  漫长的一生里,总会面临很多的选择,当你的选择堆积如山,你的人生,也就有了清晰的轮廓。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