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心得体会 导航

《忠诚胜于能力》的读后感(一)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9-03-15

  《忠诚胜于能力》的读后感(一)

  最近,中午休息时间,我喜欢到厂区办公楼旁的小公园去锻炼,公园旁边有一小片竹林,细心的话,会发现有刚刚抽出的新竹,刚刚抽出的新竹,往往都是又高又粗的,但中间却是空的,手捏上去,感觉它随时可能被风折断。企业正如同竹子一般,当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具有了一定的实力,往往制约它进一步发展的是内部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是管理、也可能是人力资源,但我想最重要的应该还是企业文化,还是这个企业自身的凝聚力,而忠诚很显然是企业文化的重中之重。

  员工忠诚度的高低,对于一个企业至关重要,它不仅护卫责任,它本身也是一种责任。在一个企业里,我们需要的是一批忠诚于企业的员工。因为忠诚,他们才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因为忠诚,他们才能急企业所急,忧企业所忧;因为忠诚,他们才敢于坦然面对一切,承担一切;也正因为忠诚,他们才会把企业当作家,去耐心的呵护,精心的守护,去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说实话,我觉得徐工在员工的忠诚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国企的背景,因为国企的人情味,因为受儒家影响很深的徐州文化中所具有的那种坚持。我身边的很多同事,往往都在徐工工作了很久,有的终老于此,有的即使离开某个分厂,但仍不脱离徐工的生活圈,有的在退休以后,仍时时挂念自己曾努力奋斗过的企业,每次到企业来,都满是热情和欢欣,从他们的眼中你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这个企业是多么的热爱,在那些瞬间,我看到了忠诚的身影,也看到了一个企业感人至深的内蕴。

  相比他们,我进入徐工比较晚,但也有近十年的时间了,回顾自己这些年来走过的路程,回顾和自己身处的徐工的点点滴滴,再通过阅读《忠诚胜于能力》这本书,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感触。一直以来,我都仅仅把忠诚视为一种品德。此书的作者提出:“忠诚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其它所有能力的统帅与核心”,并强调忠诚是一种义务,与企业共命运,为荣誉而工作,用生命去执行。”静心细想,对待工作和对待人生何尝不有着相通之处呢?对于一个不忠诚的职工,他会把单位当成是福利机构,或是自己另谋高就之前的脚踏板、垫脚石,他工作就会没有责任感,单位的兴衰和他没有关系,这样的人完全游离于集体利益之外。如果我们始终以主人翁的心态去对待工作,我们就会对单位充满一种无限的热爱。忠诚是获取回报的前提。一个单位首先不会给你什么,但你必须首先给供职的单位和从事的事业以忠诚;如果你给了集体和事业绝对忠诚,集体就会给你物质和精神回报。忠诚不是一种纯粹的付出,忠诚会有忠诚的回报,忠诚和回报是有先后顺序的,忠诚是回报的前提。虽然通过忠诚工作创造的价值并不属于个人,但通过忠诚工作造就的忠诚品质,却完完全全属于自己。

  忠诚使自己的工作变得有意义,也让自己更加有意义。书中一个章节讲到 “荣誉来自忠诚”。努力工作,忠诚于企业,在扞卫企业荣誉的同时,也树立了自己的荣誉。自己会受到同事的尊重,人们也会把最高的荣誉给你。回想自己平日的工作确实是这样,有时虽然失去了一些暂时的利益,但得到的是别人的尊重;有时虽然比别人多做了一些,但得到的却是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我爱我现在的企业,爱它浓厚的人情味,爱它低调前行的姿态,爱身边的同事和领导,我把年长者当成自己的长辈,同龄者当成兄弟姐妹,我把它当作一个家,尽自己的责任,努力做到最好,让家变得更好!

物业经理人网-www.Pmceo.com

篇2:《矿工文集》的读后感

  《矿工文集》的读后感

  这部《矿工文集》具备了相当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当然,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再现矿工生活、抒发矿工情感的诗文,以饱含激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张灯结彩的矿区,赞美了春节坚持生产的矿工:“乐曲声、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谱写出一曲美轮美奂的迎春曲;欢庆的人群、精彩的表演描绘出一副浓墨重彩的闹春图。早春的矿山生机盎然,勤劳的矿工意气风发,沐浴着改革发展的春风,矿山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还有,运输工区安丰顺笔下的《矿山感受》,犹如一位精致的画家将今天田陈煤矿的夜景展现出来:“喧嚣了一天的矿山,在夜色中渐渐地安静下来。若登上主井塔眺望,远处灯光稀疏,星星点点,而这里却是灯火通明,霓虹灯、塔灯、路灯、地灯,遥相辉映,繁星点点,组成在一起,犹如天上的街市一般,真令人流恋忘返。下了塔,再回头仰视那‘韩桥煤矿’‘安全生产’8个大字在夜间格外烁烁生辉,璀璨耀眼,它浓缩了韩桥矿人的自豪与追求,时尚与文明。”而采煤工出身王师傅虽年届五十,但装束严整,就是在井下挥汗如雨地清理皮带淤煤时,工作服的纽扣也扣得整整齐齐。......每天下井,任凭岗点再远,王师傅总是一路狼奔虎跳,提前到岗,一丝不苟地现场交接班,走起勾来他目光如炬,四处巡查,决不放过一丝异常,下班时人走活净,就连用过的铲子也在硐室门口树得笔直。”这些文字只有当过矿工或者深入体验煤矿生活的人才能写出来的,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扑面吹来一阵清新而热烈的矿山之风。

  其次,字里行间洋溢着大海一样深广的真情实感。谁说煤矿工人是粗线条的,不懂得细腻的感情?这部诗歌散文集里有许多是回忆、怀念、畅想、甚至是追思之作。通过一幕幕难以忘怀的场景和一件件历久弥新的信物,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亲情、爱情、友情、乡情,以及对党、祖国和民族大业的忠诚之情。有的篇什达到了催人泪下的效果。比如田质群的《心中的太阳》,以小时候唱《东方红》“共产党像太阳”起笔,写道了:“......这些年,面对生活的坎坷,命途的多舛,心中的那颗太阳一直闪耀着光芒,让我感到温暖、明亮,鼓舞我一路前行。” 再如海水涛的诗歌《向日葵》:“无论你/在什么地方生长/都笑的那么灿烂/敞开胸怀/诉说快乐/张开臂膀/拥抱阳光......”*飞在散文《又到花开花落时》,这样呼吁珍惜爱情:“花开花落是花一生的经历,而相爱的两个人也会经历离别的伤心,失落的痛苦。以前总认为,零落的是花瓣,花,明年还会再开。可仔细想来,能将这花瓣一片一片拾起来,放回到春天吗?”女工秦娣则在诗歌《写满思念的日子》眷恋着远方的亲人:“是一阕词/吟哦着我的泪雨千行/淋湿张张日历,如此漫长/我拥着思念/将醉吻的夕阳反复阅读......”还有写了很多昂扬之作的仲伟玉,一首《读你》却表现了儿女情长:“在这云飞雪落的日子里/我只能用一颗孤独的心读你/读你/如读一本/美丽忧伤的诗集......”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古人赞美和追求人间真、善、美的典型诗句。《中国矿工》贴近生活、反映现实,朴实真诚、自然亲切......是他们共同的特色。纵观整部文集,我还发现一个可喜的现象:许多作者是矿工子弟,身在新的世纪里抒写怀亲之作。这里边有刘庆芹的《我的矿工老爸》、海水涛的《父亲》、陈利国的《母亲的缝纫机》、王二增的《母亲的爱》、田莽的《父亲的一些琐事》、田质群的《白发亲娘》、刘婷婷的《父爱》等等。其中,王晓美的《父亲的脊背》写到了早年的矿工光背挖煤,身上会留下藏着煤灰的小坑,她心疼地用小手去揉。而现在:“每逢想念父亲,脑海中最先浮现的总是他那坑坑洼洼的脊背。......忽然间,很想马上回到家中,再挤一挤、揉一揉父亲那微驼的脊背,听一听他那开心的笑声......”如此发自肺腑的言谈话语,令人心热眼潮......

  读完此文,掩卷沉思。我激动不已,我分明看到了新型的煤矿工人高高地站立在陕北大地上!不,是站立在泰山南北、神州华夏大地上。他们完全有别于祖辈弯腰曲背、抡镐挥锹的“煤黑子”,也不是只知上井下井挖煤吃饭、永远也洗不干净脸面的“下煤窑的”。如今,他们不仅仅操纵着现代化的综采煤机,也能用电脑健盘敲打出反映自己生活的诗歌美文。他们是有知识有文化有魅力的矿工!这就是新时代的中国矿工!

篇3:《平凡的世界》的读后感(三)

  《平凡的世界》的读后感(三)

  繁华的世界,我们,每一个,渺小而平凡。

  平凡的世界,洗尽铅华,尘埃落定。

  黄土地上是另一个世界,那里有苦难与磨砺,有奋斗与觉醒,有善良与残忍,有爱与痛苦。少平少安一家的沉降起伏,几多辛酸几多无奈。

  黄土养育了西北汉子的粗犷与豪迈,他们的身上从来找不到云端的飘逸,永远是脚踏实地的坚定。即便在生活的最底层,即便一无所有,主人公还在为自己靠双手收获的那么一丁点的幸福,痛并快乐着。

  路遥的文字,向来朴实,就像黄土地般的厚重,却很感人,类似于黄沙吹入眼中,无意去哭,但在合上书却早已泪眼朦胧。柔柔眼睛,却发现身边已是另一个世界。

  我不想说这本书反映了什么时代变迁,展现了中国农村几十年发展的缩影,他的历史意义,留与后人评说,最最想写的,是这么一个与现实生活已差很多年代的文学作品,在当年那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心中所激起的震荡。

  人年轻的时候,总爱动不动就想到了生死,一点打击一点挫折,自己的喜怒哀乐好像全世界都不能理解。谁不曾年轻过,在年轻气盛目空一切的岁数,内心充满了愿望和理想,对自己的人生寄予了太多的期许,尽情的肤浅狂妄张扬奔腾,毕竟少年心思当拿云。

  少平也是的。少平的出场,伴随着饥饿与贫穷,为了馒头,为了学费,甚至为了尊严,为了生存下去,整部书徐徐开始了讲述。

  书中的贫穷,我们不懂。我们不知道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少平一家,为了修一个能遮风挡雨的新窑,为了给让少平和兰香有学上,为了给少安找到媳妇,为了给老人治病,面对着那一片片田地时内心的汹涌与期待,粮食的收成,决定了一家人所有的幸福,粮食的事,却是天说了算,而他们早已习惯了天不肯多给的同情。不停地等,不停地盼,一次次的充满希望看着一望无际的田地,不断的毫无保留的付出,只为了能离贫穷,远一点点。

  书中的奋斗,我们不懂。少平上高中读书的劲头,回家种田的精力,建窑烧砖的拼命,以及后来到外面去挖煤,再到矿山的从不放弃,从没叫过一句苦,从没喊过一声累,他不是超人,瘦弱的肩膀也有压垮的时候,也想放弃退缩之后一了百了,是什么支撑着他不断向前永不退缩.

  书中的爱情,我们不懂。少平与红梅的懵懂,与晓霞的爱情悲剧,少安与润叶类似兄妹的爱恋,润叶对向前的责任,金波对蒙古姑娘的罗曼蒂克......很无奈的发现,为什么爱,要被赋予那么多的责任与意义,背在两个年轻人身上,让双方都感觉好沉重。

  书中那些融入了作者血与泪的喜怒哀乐,不谙世事的我们怎么能懂,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渐渐成熟的我,再次翻开这本书,却发现,少平是幸福的,我们是平凡的。

  作者潜意识里把少平塑造成了一个拥有相当完美人格的人,他的经历,或许我们都曾有过,但他的意志品质我们却望尘莫及,从这个意义上,少平的世界是不平凡的,因为他有自己内心的力量可以支撑自己闯过一切磨难,真正平凡的是我们,这些在细小琐碎中彷徨挣扎的脆弱懦弱的人们,我们或许更像少安,肩上有

  全家人的重担,也有自己的抱负,辛勤的耕耘,期待成功,但当现实在眼前时,还是懦弱的低下了头选择妥协。对润叶的爱,默默的不让她为难,不让她受苦,不让周围的人说三道四,只好自己选择放手,或许自己内心有点伤,但这样毕竟大家都好。我们或许更像晓霞,有远大的理想,善良隐忍,遇见真爱,毫不犹豫的去追求,不怕家人的反对,不怕周围人的眼光,只要对自己的心说,勇敢去爱,不死心还在,即使死了,爱还在。或许更像金波,为了朋友两肋插刀,永远真诚与真实,大方从不吝啬,爱憎分明,喜怒哀乐全部表现在脸上,像个孩子,但招人喜欢。

  这些所有人的一切,都是围绕孙少平的人生,亲情友情事业爱情,在少平那里,处理起来,总是与众不同,他自谦从不自卑,期望但不狂妄,所以他遇到再大的问题,也能扛过去,再伤心的事也可以自己恢复,骨子里的坚强自立,奋发勇敢,智慧责任,让他过早的成熟,面对真爱,他选择放弃,因为知道没有未来,这里的知道是他考虑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和晓霞的追求而得出的。因为不想面对众人及道义的压力,这里的不想绝不是懦弱的不敢只是知道两个人承担不起这样的压力,总压着迟早会崩溃掉的。面对自己的理想,即使去挖煤,也不愿到大城市当工人,这里又完全出自他的本心了,挖煤让他快乐而满足,人生又何必贪图强求呢,很从容的选择继续挖煤,或许在少平眼中,这样的选择根本不是选择,当身上的重担轻一些的时候,毕竟还可以享受一下自己的梦想。

  心远地自偏,最最平凡的人身上一旦汇聚了最最不平凡的气质,人生注定要与众不同轰轰烈类,平凡如他的我们,能拥有他的责任感远见豁达及大气吗?

  少平是不甘于平凡的,我们也一样,其实每个人,都在通往不平凡的路上,趔趄前行

  在前进的过程中,只要记得,我们的理想,我们的责任,我们肩上的重担和心里的声音,奋斗我们的青春,理智的选择我们的未来,像冰心先生说的那样,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每个平凡的我们注定会有不平凡的人生。

篇4:《中国历史的教训》的读后感

  历史就是最好的老师

  --《中国历史的教训》的读后感

  一本由纪检监察干部、法学博士习骅写就的《中国历史的教训》问世,初读该书,给人一种读故事的感觉,再读,就有了震心的效果,这不就是一剂反腐肃贪教育活动的良药吗!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过去的,但也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历史就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人们的心灵,让其去思索,去渐悟,寻找到走下去的路,甚至可以让其不再走弯路。

  《中国历史的教训》这是第一本由纪检监察干部倾注心血、联系反腐败斗争的实际而写就的读史感悟。以古道今,用“放大镜”的手法,将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干部、公职人员形象汇聚在一起,来探究腐败的根源,正反齐上,从而来反思当今中国的腐败问题。

  作者习骅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全书收录了他创作于20**年-20**年,并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上的24篇“说古道今”的文章,以轻松的笔调通过众多令人嗟叹与沉思的人物故事,来讲述历史风云变幻中的不变正道。

  “说古”,众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像砖头一样厚实的、咬口的评说。但全书共两个部分,24篇,不仅不长,还很有趣,好似连环画,为我们画出了千百年来中国官场吏治的千姿百态,通俗易懂。作者习骅以特写镜头、放大镜来塑造形象。如:雍正、周秉德等人物,伟大得让人拍案叫绝;而蔡孝干、顾顺章等人的卑劣,让人唾弃,甚至有想冲上去打他们的冲动;慈禧、阿福、小王等的愚蠢,让人顿足捶胸,又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整理思维,消除“腐败非罪化”的错误价值观。人物形象生动、活灵活现,一次又一次地触动心灵,洗礼心灵。

  再从目录“崇祯本可不上吊”、“皇帝的伙食费”、“慈禧收礼”等,就可以嗅到“腐”的味道,感受到作者犀利诙谐的笔锋,化严肃为幽默,没有说教,更没有定“条例”,小故事大道理,让人笑后就是思与悟,震撼心灵。

  关键还在于《中国历史的教训》以史为鉴,立足中国,传递廉政正能量。习骅,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现在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工作,曾先后师从南京大学林仁栋教授、北京大学黄宗良教授,研究廉政立法和苏共问题。正因为他工作的特殊性,全书对腐败的剖析,既具全局性又不乏细致性,就是一个引路人--忆古思今。虽数隔千年,但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割不断的。忘记历史,就没有未来。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她忠实地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历史的教训”就更具启发性,教我们不要重蹈覆辙,不能在同一个坑里跌两次。苏共的消失,就是历史给我们的最好教育。细细品读《中国历史的教训》,想想那些“腐败蛀虫”的结局以及所导致的恶果,深思腐败的“毒性”,匡正我们的价值观,将那一幕幕由腐败导致的“灾难”牢记于心,筑牢拒腐防变之墙,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扫干净“蛀虫”,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中国需要廉,需要干净,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只有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才能实现“中国梦”。

篇5: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后感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读后感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著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是知青,插队两年后受重伤,从此瘫痪。我从他的文章里可以读出其实他对这样的命运非常不服,做过很多痛苦的挣扎,最终通过写作的途径达到了自己预期的人生。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史铁生不愿屈服于残破的躯体,他让自己的灵魂通过文字来升华。他文章里的人物多是身边的亲人、邻居和朋友,大部分都是悲剧的主角。可是,我读来却总能感受到那蕴藏深处的正能量。虽然那个年代的底色就是灰色的,但生活在那色彩之下的人物却很努力地活出自己鲜艳的个性。

  他写地坛,写里面的春夏秋冬,写里面的行人匆匆,写里面的树木花草,写里面的城墙砖瓦。他和地坛融为一体,他在那里想通了活下去的路,找到了继续生活的勇气。

  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的敬重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诲,只是让他活下去,简简单单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很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再也不知道了,已经永远在天涯守护着他。

  史铁生在文中不但写了自己感受到的母爱,还有老夫妻间的恩爱,兄长对弱智女孩的关爱以及作者对女工程师的敬爱等等,这些丰富的感情足以升华人的心灵,拉近人的距离,温暖社会关系,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让人坚强的理由。文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生命目标的探寻,鼓励人们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我想到了我们生活的社会。现实中忙忙碌碌的人们生活在紧张繁重的压力下,市场条件下对利益和物欲的追逐,开放形式下不良生活方式的侵袭,社会阴暗面的扩张,一些西方文化对我国优良传统的颠覆,使人思想日益狭隘浮躁,忘乎所以者有之,悲观厌世者有之,自暴自弃者有之,颓废堕落者亦有之。与二三十年前相比,与那种全社会上下团结,民心稳定的积极局面相比,现在的我们将要采取何种态度去面对。

  《我与地坛》就起着文化导向的作用,它赞扬伟大的母爱,号召人们思索人生,增进对社会的关怀,给人们引导了正确的方向。如果文化的导向出现偏差时,给全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其的深重--二战期间的德国,有多少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学者沦为纳粹思想的走卒,为纳粹的思想摇旗呐喊?所以说,在“育人”方面《我与地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gg开放变革发展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难问题不少。比如,怎样看待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怎样处理企业发展和个人工作的关系;怎样提高自己的岗位技术水平和文明素质等等,这都需要教育和引导。因此,在企业尤其是在改革发展中的企业,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十分必要,让企业员工读一本好书非常必要。要坚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企业员工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树立远大理想,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献策献计。在这些方面,《我与地坛》都给予我们了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要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让每一位读者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处处让人读出正能量。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