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活动方案 导航

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3-04-03

  有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或者说教会学生做人,这是一切教书育人的前提和根本目的。”对于高中生来说,这种培养健康人格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根据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

  那么,对高中生如何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了解学生是前提  一般说来,目前的学生在13-16岁便进入了青春期,即性成熟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形态的发育,性器官、性功能的成熟及第二特征的出现,学生的心理发生很大变化。这一变化既有积极的一面,诸如:对大自然感到特别亲近,以新的方式欣赏艺术,要求同人们建立密切交往,有了友谊情感,善于幻想等等,也有消极的一面,其消极面主要表现有:

  1、情绪变化无常。进入青春期的高中学生,心理变化很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情绪反复无常,易激动,易发怒,易烦躁焦虑,常常产生莫名的烦恼,一会高兴快乐,一会忧郁不安,就像童谣说的:六月的天,如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兴奋性强,起伏性大,喜怒无常。

  2、厌学情绪严重。高中学生,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随着学习时间加长,知识难度加大,课业负担加重,学生成功的机率变小。在一次次达不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学生的厌学情绪产生,且越来越重,对学习就丧失了信心。

  3、渴望异性交往。进入青春期的男女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性发育的成熟,产生了对异性的向往与爱慕,对异性充满好奇,渴望接近与交往。但又由于纪律的约束,家长的劝说,老师的干预以及自身条件的不成熟,他们又不能越“爱河”一步,心理产生极度的矛盾与恐慌,对异性的倾慕之情拿不起也放如下,心中十分苦闷,常常难以自拔。

  4、家庭及自身生理因素的影响。据了解,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来自家庭的影响。诸如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留守人员家庭、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家中有重大变故家庭的子女及自身有生理缺陷的学生,他们往往有一种很强的自卑心理,认为自不如人,看不到生活的阳光,觉得前途无望,希望渺茫,也不善于看到自己的长处,挖掘自身的潜力,性格内向,孤僻怪异,少言语,不善与人交际,久而久之便自我封闭,自暴自弃,最终丧失自我。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仔细观察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及变化,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教师素质是关键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和意外事件,才能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非常敬业的班主任老师,工作认真负责,责任感极强,就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班上有二位成绩不错的学生“恋爱”,常常将纸条传来传去。有一天被老班抓住,不仅一顿训斥,还向全班诵读了“情书”的内容。二人觉得大丢面子,十分难堪。女生率先离校外出,男生接踵追逐而去,二人漂流到外地,最终放弃了学业,过上了打工生活。两位风华正茂很有前途的高中生,这就这样葬送了前程。如果那位班主任老师懂得十七八岁高中生的心理,妥善地处理好这件事,细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也许结果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对教师,尤其对班主任教师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掌握青少年心理特点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深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三、以生为本是核心  世间最博大的情感是爱。只要有了爱,再艰难的工作也能完成。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有人格健全的,也有人格缺陷的。面对优异学生,我们教的轻松,效果也好;面对那些问题学生,常常满腹牢骚,怨声载道,甚至束手无策,感叹“教育的无奈”。尽管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尽可能地用自己的爱心来转化他们。

  1、用爱心感化学生,促其健康成长。学生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惑和困难,他们会对前途感到迷茫,会因一时冲动而肆意妄行,会因同学间的误会而情感孤独,会因老师的批评而惶恐不安,会因家庭贫困或自身残疾而自卑自弃。此时老师应该用一颗爱心,用视同儿女般的感情去感化他们,去关爱他们,去解冻他们心中的冰霜,去开启他们心灵的窗户,唤起他们的进取心,启发他们的求知欲,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他们会心灵复苏,自信心增强,快速而健康成长。

  2、用耐心教育学生,促其个性张扬。冰心老人曾说:“陶气的男孩是好的,陶气的女孩是巧的”。对于那些陶气调皮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教育他们;要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要分析他们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推心置腹地去交谈,不要因一点错误就大声训斥,嘲弄挖苦,讥笑讽刺,而是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样,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自我能力得到充分肯定,潜力才会得到释放,个性才会得到张扬,能力才会得到发挥。

  3、用信心激励学生,促其奋发向上。无论是德困生、学困生还是贫困生,在学习上往往缺少自信,总认为自不如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针对这种现象,老师要充分挖掘其长处,看到其闪光点,然后给予鼓励,搭建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扬长避短,树立信念。他们有了前进的动力,就能扬帆远航。  四、常规工作是根本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当作常规工作来抓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部分人的工作,而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一是建立由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干部为主体的思想管理体系。通过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各种活动,班主任工作,师生谈心,结队帮扶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沟通学生心灵,让学生在平等、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二是建立由教务处——年级组——教师——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体系。各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其次,成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学校必须有专人主抓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要有专业教师,要培训一批教师骨干,尤其是培训一批班主任,使他们成为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同时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信箱或心理网站,开通心理热线,布置温馨的“心心小屋”,让学生的情感障碍找到释放的对象和空间。

  第三,开设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做到有教材、有课标、有教师,有课时,有过程,有结果,统一管理,统一要求,统一考核,通过一定的量化评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这样才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不成空话。

  第四,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辅导。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导致心理上的千差万别,比如女生脆弱,贫困生自卑,德困生自弃等等,针对不同的群体,应分类开展不同的心理辅导,如我校针对高一、高二、高三学段的不同,开展适应环境、放飞理想、与高考同行等不同内容的心理辅导;针对男生、女生分别开展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健康辅导;针对贫困生、德困生、学困生、弱势生、单亲子女等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显著。  五、领导重视是保障。  任何一项工作,离开领导的重要,是很难成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如此。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这一学科,把它看作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地位,纳入管理与考核范围。其次学校领导应重视这一学科,创设宽松的环境,使其健康发展。如确保教材进课堂,确保专任教师到位,确保课时到位,确保因心理辅导工作所需经费到位,确保创设一个优雅的环境,以保证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展开。

  总之,教育的天职就是引导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对他们多一些呵护,多一些关爱,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真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

物业经理人网-www.pmcEo.com

篇2:心理健康重要指标

  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是人进行高质量生活的必备条件。对于身体健康,我们很好理解,说白了就是“不打针不吃药”,而对心理健康的含义是什么,又该如何表述呢?

  心理健康是人身心发育完善的重要指标

  一、世卫组织官方重视心理健康的定义

  19***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含义重新进行了调整,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由此可知,只有当人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同时健全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二、通用心理健康的定义

  养生健康网专家表示,对心理健康的含义可作如下表述,即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对心理健康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标准,它具体明确地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如知恩,感恩、报恩、懂得珍惜、懂付出、计较少、放得下)

  4、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篇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5)

  当今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竟争,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物质条件逐渐丰裕,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独生子女缺少玩伴,自我表现欲过强,造成很多小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应该从学校、家庭和学生自我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心理辅导: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说出心里话,倾听别人的心声。

  2、及时做好笔记、谈话记录。

  二、家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因此放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会,家长开康教育。

  三、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小学生知道它的重要性及基本常识,知道心理若有疑问怎样才能获得帮助。

  四、从实用出发,教会学生一些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常用方法:

  1、学会放松。要使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阅读等方法调节放松。

  2、与人谈心。使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找老师、长辈、亲友谈心,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3、喜欢写小练笔和日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没得到本人的允许,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4、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更好地培养多样的兴趣和爱好。

  5、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6、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作为班主任,要观察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到防患于未然。认真观察孩子的性格是否开朗,是否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是否融恰,能不能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自觉性、是否强;学习欲望强烈与否,面部表情愉悦不愉快,精力是否充沛,是否善于交友不孤独等。来观察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努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使学生成为“乐于学习、工作;情绪乐观、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能认识自我。

  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纽带。我们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在家表现,针对情况制定心理个案。家长更应该主动了解学生在校表现,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

篇4:再谈对心理健康认识(1)

  再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美国的一位医生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一个病人到医院做身体检查或者是找我看病,然后问我说,医生,我有病吗?我可以很好回答他,有或者是没有,也还可以直接对他说,你到底得的是什么病。然而,如果是这样来问我,医生,我现在这样是不是还算健康的?那我就难以回答他了。”其实,对于后面的一个问题却正是去医院看病或者是作体检的当事者所最盼望能够得到医生的答复的。医生不仅仅是做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不单是做疾病的预防或使人免于患病;他更应该去考虑到如何保障人类的健康,包括心身的健康。人们去医院体检或者是看病,关键还是想获得身体健康的保障这也是所有的人的求医之初衷。

  美国在针对心理健康的具体做法方面,在上一篇博客已经作了阐述,就不再赘叙了。我仅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谈中国与美国对于心理健康概念上的一些观点。

  何谓心理健康,到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论,更没有一个权威的并为人们所公认的界说。

  在美国,对于心理健康,还是更加侧重于对于每一个个体人的心理衡量;他们认为,心理健康还是相对于适应能力良好的个人,是属于能够达到自我充分发展境界的人(A.H.Maslow----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马斯洛),可以表现为健全的人格,健全的爱与性的关系。具体说,有以下的几方面:

  1对于现实环境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而不加以歪曲。热爱自己,他人和环境的实际情况。虽然主要生活在当前的环境之中,但是却能够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学习,也能够为将来做出计划。

  2从事有意义的工作,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并由此提高自尊心理,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能够了解改变与进步的必要性,而不会完全受所在的文化环境约束。

  3能够很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意见,感受与行为,情绪反应与刺激环境相适应配合,能够做到既适当表露情绪又能够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4行事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同时有着健全的自我观念,正确地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

  5有时需要离开别人,单独思考,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对整个人类持认可的态度,认同四海之内皆兄弟。

  6与人相处,能够建立良好的关系,经常会从新的角度去欣赏周围的人与事物,而不是一直采取一成不变的态度。具有民主的价值观念和态度,能够尊重他人而无成见。可与少数人建立密切而亲近的关系。

  7具有明确的是非和道德观念,能够辨别方法与目的。

  8具备无恶意的幽默感。有一定的想象力,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奇妙而丰富的经验。

  ......其实,有关人的各种各样论述与评论,包括人的品格,思想,人格,性格,习惯,品质等等无不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极大影响。一种文化环境可能有利于某一种的人的品质的发展,而对于其他某些方面的品质的发展与表现却可能会起到拟制或者是阻碍的作用。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也是同样如此。

  中国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与深入的研究,缘由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并没有很长的时间。但是追根溯源,中国的儒家文化思想是对中国的心理健康之认识有着深刻的烙印。比较全面深刻地阐述儒家思想的经典可谓是“四书”,这是一本在中国广为流传,极具影响力的一部传世之作。在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中,“四书”在过去几乎已经成了凡识字者的必读之书,这部书对于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影响是极为普遍而深入的。当然,“四书”当中并没有提到心理健康这个概念,但是对于人应该具备的良好和健全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却是有着很多的记述。在“四书”当中,将具备良好和健全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的人称之为“君子”和“仁人”或是“大人”与“成人”。

  儒家文化思想儒家文化思想推崇做人有以“君子”和“仁人”为楷模。拿儒家思想来讲,儒家思想是以君子和仁人作为人们修养的最高境界。

  一是能够以仁道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善与人相处,是心理健康者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儒家所谓天下之达道,就是说明如何建立当时社会上的五种基本人际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思想将“仁”视为非常重要的一种与人交往之道,甚至将是否“仁”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仁者,寿也”。另外,在儒家思想当中,处理人际关系还强调一个“伦”,将人与人在社会当中的相互关系属于有着特殊关系的就列入“伦”的关系,意为此人与其相关者占有一种特殊的身份,在这种特殊身份之下,便持有一种相应的“名份”或“理份”,也可以说,拥有特殊的义务或者是需要担负起特定某种角色的责任。儒家思想认为,人人都必须尽其角色或名分的责任,将有特殊“伦”的关系中,确定了一定的规范性,这里亦便限制了某种程度上的个人自由与个人意志,如儒家思想提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到极尽处,只是合当如此,着不得以毫感激居功念头。如施者视为德,受者视为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在儒家思想当中,“恕”也是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其根本要义就是要能够做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又深入一层,要求“仁者”要“爱人”。这种爱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关切的爱。“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充分表达出一种敬爱的关系;是一种“恒爱”。这一切都在“仁”的含义之内。所以说,中国的心理健康首先要表现在与人的关系上,具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能否与人为善是学会做人的第一要务。

  二是能够适当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要朝夕与其他的人相处,在这种情况之下要能够做到保持和谐的关系,就必须大家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适当的约束。当然,社会上的法律规范,单位部门的规章制度,都是具有约束作用的;但是儒家思想强调要做到内在的约束作用,要求“仁人君子”应该特别注重礼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使原本是一种好的行为,不合乎礼也是不相宜的,“恭而无礼则劳,勇而无礼则乱”。对社会,对别人,讲“义”则是为人之正路,大家都应该遵循的途径。我们的社会是一种群居的社会环境,遵循礼仪就能够达到能够尽可能满足各个个体的需求,增加大家的便利,又可以减少冲突矛盾。与人与己与整个社会都有利。所以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自应能够察见社会上的这些规范之必要性,也便乐意接受适当的自我约束。这是一个人应该能够做出的基本判断。

  三是能够保持情绪平衡。情绪与行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人们经常会说,情绪决定行为,情绪决定格局,情绪决定成败等等。便将情绪的重要性概括的非常透彻。情绪对个人心理及行为的影响确实很大。在儒家思想思想当中,提出“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人们经常会发生由于“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等情绪干扰,而对其他人产生偏见,成见。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够做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由此儒家思想强调“正心”,保持情绪平衡与稳定。使其不致于引起行为方面的歪曲。“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要能够“不忧不惧”维持平衡。不过,儒家也决非主张一味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只是希望能够做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境界。这一点在中国历史来讲,包括到现在我们还是一直非常强调的。在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大家庭里面,只有汉族人不太喜欢热烈的情感活动,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传统节日里,都有热烈的庆典方式。汉族是不喜欢情绪的过分表达的。我们可以看到,最让人觉得还不错的情感表达是西北的腰鼓,然后就是舞龙舞狮子,比较豪放一些。其他的相对来说很少。中国人比较重视的是一袭长衫,背着手,拿着把扇子,在竹篱前看着月亮花瓣。这就是一种内心的平和。这也是中国儒家君子仁人所追求的这么一种境界。有这么一句话:君子用则行,不用则藏。就是指君子,如果有人要用你,你就要有充分的发挥;如果不用的话,你千万不要表现出来你有能力。这是为什么呢?也是要求你不要太张狂了。所以这些都特别强调一种情绪的平和。“坦荡荡”正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四是能够正确地认识环境中的事物。这是儒家特别强调的,从穿衣进食到治国安邦平天下,都需要学习。人对事物的正确地认识来自于孜孜不倦的学习。一个人要做到能够健全地适应他所处的环境,就必须对环境中各项事物有着正确客观的认识。求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儒家认为,以格物,致知为诚意,正心乃至于治国平天下之本。“学而时习之”,“入太庙,每事问”,“三人行,必有吾师”,将学而不厌视为君子之良好的品德之标志。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要想对一些被歪曲了的事实和似是而非的观念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强化学习的精神。

  五是通过反省来增加对自身的了解。这里特别强调自我了解是良好适应的重要条件。《论语》里有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这个“三”是指三个问题,“与人谋而不忠乎?”你帮别人做事是不是忠于你做的事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你跟朋友交往是否守信用,有没有信誉;“传不习乎?”你学到的东西,老师教你的东西,或者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学到的东西,有没有做过练习。第一个问题是对人,第二个问题是对事,第三个问题是对自己。这是通过反省来认清自我,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心理健康者应该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达到“自反而仁”与“自反而礼”的更高境界。

  六是能够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心理健全的人常具有积极生活的态度。《论语》里讲的君子就具备这样一种态度,君子不尚空谈,他们“纳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素其位而行“,做其所当做的事情。既不怨天,复不尤人,而且都是以“行远自迩,登高自卑”的行事方式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得去做事情的。“君子应当先行其言,君子力行近乎仁”。面对现实身体力行也就跟“仁”差不多了。

  七是以“止于至善”作为发展自我的目标。人是一种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性。要生长,要把本身所具有的潜在的本能和特质都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行为动机属于世人皆有。这里面存在一个如何才能够做到是最完美的自我实现,最充分的自我发展。儒家思想强调,“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指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有良好的自我修养。怎么去加强修养?不断反省,不断学习,最终的目标是“止于至善”。把个体的潜能充分发挥,充分发展。

  从儒家思想对仁人君子的规范描述来看,这些都是属于一些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的表达。可以说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里面讲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另外,在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里也提出了很多对心理健康的看法。第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定要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第二,不为物欲所累;第三,不妄想妄为;第四,意志坚强,凭理智行事;第五,生息有劳有逸,生活合乎规律;第六,心神宁静,不是心潮澎湃;第七,热爱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八,善于适应环境变化;第九,涵养性格,陶冶气质,不断完善自身,做到结阴阳而调刚柔,即阴阳平衡,刚柔相济。所以中国人做事一定是中规中矩的。中庸者,什么事都是中庸,不要太刚也不要太柔。太刚了就是冒头,太柔了又会吃亏,要刚柔相济。

  心理健康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的,其必然会受到人们的价值观的限制,美好与丑陋,真实与虚伪,善良与凶残,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判断;其次,心理健康并非是一种单一的品质,而应该是人的品质的集合与综合,所谓集合就是一些品质表现可能是相互独立,相互之间没有什么较高的相关联系。所谓综合就是某些品质表现相互之间有着很密切的相关联系,互为因果。

  人的心理状态是相当具有个性化的,表现与发展都是多元化,可都是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但是个体差异却非常的大;所以说心理健康并没有一个大家都是一个样的标准。

  现在大家都比较认可,人从健康到疾病之间是存在一个连续递变的过程,称之为“亚健康”,心理也是如此。心理健康,心理亚健康,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个连续递变的过程可能时间也很长,也可能会在某一种诱因的触发之下忽然表达出来;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心理亚健康的关键是防患于未然。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

篇5: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理健康的标准时一种理想状态,每个人与这些标准相比较,都可能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足,我们可以把心理健康的标准视为每个人应努力达到的目标。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来讲,智商超过130属于超常,90以上属于正常,70-89属于偏低,70以下属于低下。

  2,情绪适中

  情绪适中指的是情绪的产生由适当的原因引起,情绪的变化随主客观影响变化而变化,情绪活动主流是愉快的,积极的,稳定的。

  3,意志健全

  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

  4,人格统一完整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里特征总和,人格的各种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成具有一定关系的整体,从而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5,自我意识正确

  自我一是正确是个体心里健康的核心标准。它提倡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念,包括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和完善自我。

  6,人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里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具体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相互接纳,尊重,对人真诚,善良,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他人。

  7,生活平衡积极

  心里健康的人能享受学习,工作和休闲给自己带来的满足和快乐。他通常乐于工作,不会吧工作看成负担与痛苦。

  8,社会适应良好

  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够跟着社会进步而进步,能够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应该正对现实,积极进取,而不是选择逃避的方式。

  9,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行举止等心里行为表现要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