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 导航

商业街研究报告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20

商业街的研究报告

步行街的建设源于德国、丹麦、荷兰最早推行的“无交通区(Traffic Free Zone)”概念,1922年德国埃森市针对中世纪形成的商业街空间狭小、交通混乱状况,在“林贝克”大街(Limbecker Street)禁止机动车通行,1930年建为林荫大街后发展商业获得成功,成为现代步行街的雏形。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私人小汽车爆炸式增长,欧、美各国城市面临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步行者安全受到威胁,空气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中心区特色丧失,吸引力下降,经济逐渐衰退,步行商业街成为城市规划师及社会学家们摆脱困境、复兴城市中心区的良策,各国掀起建设步行街的高潮,如德国的科隆、意大利的米兰、法国的巴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美国的旧金山、澳大利亚的阿德雷得等城市都建设了亲切宜人的步行街。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建设现代商业步行街。在世纪之交,我国许多城市开始出现规划和建设商业步行街的高潮,步行商业街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形象提升的重要内容。据粗略统计,全国目前已有几百条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步行街。

步行街在其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功能上完成了由单一的满足消费者购物的基本需求向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健身、运动等多元化需求的转变;在街市的规划上经历了由杂乱无章的自由发展阶段到逐步完善、整体布局协调的成熟阶段;在商业街发展与规划的构造上,已逐步实现了网点布局、经营结构、经营形态、门市铺面等配置的合理化与高级化。

城市步行街,是市民共享的重要活动空间。最早,步行街的出现仅仅是出于解除交通上出现的困局,禁止车辆通行,开放整个马路以供众多逛街的人们步行,是一种被动的应变措施。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变化,人们渐渐从被动到主动,注意把步行街布置得亮丽舒适,步行街的功能性得以拓展,不仅单纯吸引顾客,展览展示、公益活动、文艺演出、节日庆祝、旅游观光、民俗文化、运动健身等很多社会活动也都逐渐在步行街内举办,体现了人文关怀,向社会活动中心发展。人们到步行街来,不再仅仅是购物,更多的是被优美宜人的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所吸引,人们在轻松的环境气氛中充分享受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乐趣,彰显出步行商业街的巨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现代步行街可以满足人们购物、餐饮、休闲、观光、娱乐、健身等多种需要,集吃、住、游、购、娱多功能于一身,步行街将成为商业与旅游业的最佳黄金结合点。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士到中国观光、旅游、购物,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商机。

根据步行街的功能侧重,将步行街分为以下几类:

(1)以商业为主要目的商业步行街

这一类步行街以谋求中心区的商业利润作为根本目标,同时注重市中心环境的质量,在步行街上往往有比较亲切宜人的氛围,设立了绿地、彩色的路面、街头雕塑、座椅等,使人们在购物之余,仍愿意留在步行街中活动。

传统商业步行街街是历史上形成的,在城市中心区和城市区域中心的商业街步行街。它是城市的名片,体现城市繁荣,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商业资源是其核心力竞争力所在。

特色商业步行街具备三大特点:突出专业商品特点,经营专业商品的店铺在特色商业街里能够占到50%;突出民族和民俗特色;具有休闲、风情特点。如北京南城马连道的茶业一条街,杨村的装饰布一条街,杭州的丝绸城,广东省番禹电器一条街,以及散落在各地的很多美食酒吧一条街等。

室内步行购物街通常是一个规模庞大的集购物、娱乐、消闲、观光于一体的室内建筑,并附以灯光、花草、树木、雕塑及其他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舒适物。室内步行购物街通常提供以下场所和服务:零售业(包括百货商场和各种专业商店)、餐馆、,酒吧、咖啡厅、电影院、剧院、商业俱乐部、儿童乐园、生意及商务洽淡室等。室内商业步行街能够提供良好而舒适的小环境,使商业活动免受自然气候的影响,大型Shopping Mall和地下商业街都属于室内商业步行街的范畴。室内商业步行街具有以下特殊效用:a.室内步行街能够提供良好而舒适的小环境,使消费者不再受自然气候的困扰,随时享受舒适的消费过程。b.在传统商业淡季,室内步行街对消费者具有强大吸引力。c.室内步行街扩展了步行街的商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步行街对体量的要求。

(2)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休闲步行街

这一类步行街往往兼多种功能于一身,而为步行者提供一个宜人的休闲、娱乐环境,是这一类步行街的主旨。在这样的步行街中,人们往往可以充分感受到交往、娱乐的乐趣,购物不再是主题。

旅游观光休闲街一般存在于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中,包括一些古城和古镇,如北京的琉璃厂、安徽省屯溪的老街、上海新天地等,或者是出于旅游目的专门修建的步行街,如:奥地利第二大城市萨尔茨堡的步行区、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巴塞罗那著名的"兰波拉"大道等。

这类步行街具有先天和独特的旅游、观光、休闲的功能,旅游观光休闲步行街应结合我们所在城市的历史资源打造。

(3)居民小区中所形成的社区、生活步行街

这一类的步行街往往并不是如同休闲步行街和商业步行街一样位于市中心,它处于一个居民小区内,或者位于几个居民小区的结合部,可能是具有商业功能,也可能是纯粹为居民休闲、娱乐而设计的步行街。因此,生活性步行街可以看作是商业步行街与休闲步行街的结合,是二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浓缩,也是几种类型步行街中,与人们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种类型。

社区步行街的客户群是固定的,其规模要与社区人口数字相匹配。以个性特色商铺为主,为小区内居民创造悠闲雅致的消费环境,并设有休闲娱乐场所和设施,购物休闲娱乐一体化,使步行街成为整个小区的风景线。

(4)其他特色步行街

步行街是以步行交通为主的商业街,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集中体现整个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它的规划与建设已成为完善城市职能,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步行街将人从喧嚣的城市交通中解放出来,树立人在空间中的主导地位,环境中的一景一物均应以人的心理和生理感受进行设置。为人们提供可小憩的座椅,设立“人性化”的“街头家具”(小品、电话亭、钟架等),提供为现代人资讯服务的电子咨询设施,一切建设活动以“人”为服务对象,力争创造舒适、优美、富于情趣的街道环境。

为了创造出步行街的环境艺术个性,在其景观设计中,我们从步行街各组成要素的特性和功能出发,考虑当地的历史传统、文化特色,体现对“人”的关怀,实现良好的交通体系,展现丰富的空间形式,塑造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和独特的景观,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把城市“名片”和“客厅”更好地展现给市民和游客。

进入新世纪,步行街建设和发展倍受城市政府领导和有关建设管理部门的重视,也为城市商界高度关注,受到城市广大市民的欢迎。西方国家的步行街建设比较成熟,出现了一批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代表性的步行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近代和现代,我国步行街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在设计、建设和管理中亦存在许多不足和缺憾。例如,在一些中小城市所建设的步行街,具有很强的跟风性质,存在诸多问题。如:盲目模仿国外;缺少合理规划,与城市规划、购买力流向等没有很好地结合,导致有街无市;投资不考虑回报;缺少配套设计,缺少特色,经营商品雷同等等。

有关步行街的开发建设、管理模式、景观设计营造以及传统街区的改造,社会各界的专家们通过研究对比国内外的案例成果和经验教训各有看法。

步行街系统最早出现在欧洲。德国在步行街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早在1926年,德国的埃森市基于前工业紧凑的城市结构,人口居住密度高,在“林贝克”大街(linbecker street)禁止机动车辆通行。1930年建为林荫大街,使商业获得成功,成为现代步行街的雏形。在60年代以后,欧美许多国家面临着一系列难以解决的城市问题:如交通混乱,空气质量下降,环境污染,步行者安全无保障,中心区受到郊外购物中心的竞争,商业功能衰落,吸引力下降等。为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模仿着早期欧洲步行街的建设,以此来恢复城市中心区的繁荣以及解决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于是各国掀起了建设步行街区的高潮,如德国的慕尼

黑、波恩;法国的巴黎、里昂;英国的伦敦;美国的旧金山;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城市都建设了步行街区,并且也都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一、三代步行街区系统及其各阶段的功能分析

现代步行街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西欧比美国的城市更显著)

1、第一代步行街区──仅仅为了吸引顾客

第一代步行街区在形态上仅仅指的是步行街要素,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加强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管理,保护并刺激中心商业区零售业的发展。因为在六十年代后期,西欧和北美地区的一些城市开始认识到机动交通对城市结构所产生的破坏作用以及机动车辆对城市交通有着贪得无厌,无休无止的要求,所以许多人认识到城市中心区应成为无交通区。还有,郊区购物中心的威胁,城市中心区的商业功能日益衰退。要维持中心区的吸引力,采取设立步行街,以鼓励商业、娱乐设施在这里安置,以便与效区购物中心竞争,来防止城市中心区的消亡现象。因此,人们认为这是纯粹的商业性步行街,这也正是第一代步行街区的典型特征。

第一代步行街改善了交通环境,疏通了人流,使步行街商店的营业额大大地提高,为复兴中心区的商业,防止中心区衰落作出了贡献。但是在商业成功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利的后果:第一,商业的成功以牺牲步行区内商品种类为代价,因为步行街内的商店和步行街外的商店租金差额很大,在步行街内,一些提供基本服务的小商品商店越来越少,而同时大百货商品却越来越多;第二,由于步行街商业的集中,吸引了大量的顾客,而使步行区附近街道商店的营业额下降,危害了这些商店的利益;第三,一些步行街规划不当,交通管理混乱,使步行街周围的街道超负荷运转,造成了更大的交通混乱;第四,第一代步行街死板,缺乏趣味,最终以失败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它们的单调环境给人留下了“不购物就离开”的印象。

2、第二代步行街区──体现了对步行者的关怀

第二代步行街区在形态上延续了第一代步行街区,也出现了一些步行街相联的形态,即网络步行街。第二代步行街区的出现,反映了人们重视市中心环境的质量,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在第一代步行街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的装饰,如绿地,彩色的路面,街头雕塑,座椅等,这些增加了步行街亲切宜人的氛围,人们在购物后,仍有留在这里的兴趣,在这里得到休憩和相互的接触,满足步行者的行为要求,体现了对人的关怀。等二代步行街体现了“不仅仅强调购物活动,也考虑了步行者活动舒适”的设计思想。

第二代步行街区给商店带来了新的繁荣,社会文化和环境也因此得到改善,步行街重新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第二代步行街仍然以谋求中心区的商业利润作为根本目标。

3、第三代步行街区──成为社会活动中心

第三代步行街区在形态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它不再是仅仅的单一的街道,而是增加了很多要素,如几条步行街联网,街的两端配有广场;出现了地下的步行购物中心;空中天桥步行系统等,这样步行街区的环境更加宜人。在市中心的大范围面积内,设立的无交通区,更加地有利于保护市中心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同时步行区出现了很多的社会文化活动,人们更多的是被环境和多种多样的活动所吸引,而不再仅仅是购物活动,显示出了它的社会效益。在这里,人们的行为方式非常丰富,在轻松的环境气氛中享受人与人交往之间的乐趣,城市步行街区加强了人们的地域认同性,成为城市的象征,也成为城市的社会活动中心。

三代步行街区的发展,正好体现出步行街区的发展要使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这三个方面的均衡发展,而第三代步行街区完整地体现了人们追求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诉求。

二、国外步行街区的构成要素

仅仅因为商业目的而出现的步行街,其简单的线性空间,不能使步行者获得满意的感受,单纯的购物目的,缺乏更大的吸引力;步行街又往往是大型商场、娱乐餐馆等的聚集场所,人流拥挤、混乱,虽然取得一系列的经济利益,但环境效益却没有体现。为解决这些问题,出现了一系列的其它步行要素,国外城市的步行街区系统通常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网络化的步行街

它是指城市中心区的某几条街区对机动车辆关闭、禁行的区域,这些区域使各商场、娱乐中心、餐饮部等置于有机联系的步行购物空间中,扩展了商业空间和商业规模。这些区域也是步行设施最齐全、最完备的,体现对步行者的尊重和关心,为步行者提供了更好的购物、休闲的环境。步行街的规模是不等的,美国大部分城市的步行区在任何方向上的距离一般不超过500米这个长度,但有的步行区很大,这样的步行区通常需要辅助交通设施。如德国的慕尼黑步行区包括了从施塔呼斯、卡尔斯广场、诺伊毫瑟街、圣母广场这一区域内20多条街道和广场。

2、室内步行购物街

郊区购物中心的发展,损害了市中心区的零售业的发展,所以,国外许多城市中心区特别是北美大城市中心区都试图通过建造室内购物街来同郊区购物中心竞争。室内步行购物街通常是一个规模庞大的集购物、娱乐、消闲、观光于一体的室内建筑,并附以灯光、花草、树木、雕塑及其他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舒适物。室内步行购物街通常提供以下场所和服务:零售业(包括百货商场和各种专业商店),餐馆,酒吧,咖啡厅,电影院,剧院,商业俱乐部,儿童乐园,生意及商务洽淡室等。室内步行街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但也由此产生了一些不良效果。首先,形成封闭式的建筑,与邻近地区联系极少,减少了周边地区的效应;其次,距离──衰减效应显示出,与室内购物中心相隔几个街区的建筑物,只能受到极小的辐射效应,吸引磁力会减少,室内购物街虽然安全、洁净,但是靠人工维持的商业街,同那些自然的富于变化的室外中心步行街是完全对立的。

3、人行天桥系统

人行天桥系统可被简单地界定为高架交叉口步行道网络,由街上天桥、大厦中的二层通廊及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心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将市中心的主要步行点联接在一起,以便吸引更多的顾客,促进经济的发展。美国的许多城市象圣保罗、明尼阿波利斯和辛辛那提在60年代就建造过空中人行系统。这些城市的经验表明,人行天桥系统能促进经济增长,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心区都采用这种系统尽管人行天桥在美国很普及,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从经济上讲,它们降低了平面空间的价值和那些未与其相联的建筑物的价值,它们损坏了市中心古老建筑物的外观;另外,人行天桥可能大量降低街面步行交通量及步行活动量,从而有损于市中心的整体景观。

4、广场系统

广场通常是指购物中心与公园之间的空旷地带,是市中心和步行街区的结合部,它可以提供专门来此消闲和过往行人稍事休息的场所。广场的三个基本用途是:循环功能-提供足够的步行空间;休息功能-为步行者提供稍事休息的区域;美化功能-为步行区增加一些绿色。

5、艺术画廊

艺术画廊是联接一系列艺术景点的步行街。城市的艺术画郎设计精美,它不仅是步行街的一部分而且具有较强的教育和文化观赏特点。

三、国外中心区步行街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步行街区对市中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有四方面的益处,一是实现良好的交通秩序;二是刺激经济发展;三是改善环境;四是增进社会效益。

1、良好的交通秩序

市中心和街道往往交通拥挤,人流混乱,街道步行化后,步行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步行人数增加,市中心减少了用于汽车交通的空间,提高了步行街的运转功能,减少了步行者与机动车之间的冲突,实现了市中心街道的良好交通秩序。

2、激经济发展

步行街区环境舒适安全,因而吸引了众多的市区及外来的顾客在此浏览、购物、休憩,从而增加了步行街的商业利益。在欧洲许多城市已经证明,步行化促进了零售业的增长,像丹麦的哥本哈根市,步行街建成三年后,营业额上升了30%。之所以步行化促进零售业的增长,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步行至少增加了50%的人流;二是人不再恐惧来往车辆,因而容易购物;三是行人更倾向于逛商店购物。

3、改善环境

小汽车在步行街区的被限制,大幅度地降低大气和噪音的污染,这两种污染在市中心往往是最严重的,同时,小汽车废气排放的减少也减弱了对市中心古建筑的损害作用,以及消除汽车对建筑周围环境的破坏,这些都有助于保护市中心的历史风貌。步行街通过改善地面铺装,安装街道照明,布置绿地,街头小品等,为人创造了舒适高品质的环境,使人们看到了建筑的美,历史的风貌,街道和城市的美。

4、增进社会效益

步行街区创造了一个以人为本的环境,恢复了人在交通中的主导地位,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活动空间与场所,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在步行区消闲,参加各种公众活动,使人们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享受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乐趣。步行街区代表整个城市的社会形象,特别是市中心的广场和购物街等,它们加强了人们的地域感与认同性,成为旅游者和市民最热衷去休闲散心的地方,成为城市的象征及市民引以为荣的场所。

结语

近几年来,国内大中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结合城市中心改造,开发了不少步行系统。步行街的建设已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的一个热点。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市已有了具体的实例,不少城市的相关计划也在酝酿之中。我国的步行系统建设还处在发展初期,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主要以建设商业步行街为主,其主要目的在于取得纯粹的商业目的,这也正是国外第一代步行街的特点,如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大街都是纯粹的商业步行街,它们的开发开始取得了商业的成功,但随之而来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这在国外已得到了教训。步行街的建设不能仅仅考虑经济目的,更重要的要考虑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三者的完美结合。二是我国的步行区建设还仅仅是以单一的街道形象为主,没有形成一个步行系统,今后的建设可以以现有的步行街带动其它街道的建设,形成一个网络状的步行系统,包括有广场、购物街、公园、立体步行通道等的完善的步行系统。总之,我国的步行街建设还处在初期阶段,各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都在探索之中,因而吸取国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中国城市发展具体情况来组织步行系统,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变得更加重要。

编辑:www.pmceo.Com

篇2:商业街建设战略研究

  商业街建设的战略研究

  任何商业街在建成之前,都应该进行恰当的定位。商业街市场定位,是根据消费者的数量、需求、偏好以及购买力的不同,对各种类别,层次的消费者进行细分,以确定该商业街的规模、经营门类及商品档次等。由于不同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的人在购买心理和需求层次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使得商业街市场定位的成功与否并不以决策者们的主观意愿为转移,而是通过消费者的购买状况反映出来。所以,成功的市场定位应建立在对消费者及其消费行为认真分析的基础之上。

  企业在对商业街定位之前,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为之服务的那个顾客群的人口特征,了解各人口因素在消费中所产生的影响,并充分了解市场,注重商店的布局、商品档次的搭配与消费者需求相吻合,并定期了解消费信息,对定位不当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否则将会浪费有限的资金及空间。

  (一)消费者群体目标对象的选择

  消费者群体目标对象的选择,指的是一条商业街消费者主体的界定,也就是一条商业街所能吸引到的、在商业街内有消费意愿的消费者群体。不同的商业街所应考虑的消费者群体是有所差异的,不进行细分容易使市场定位偏离主体,而如果对所有的消费者都进行考虑,又浪费人力财力。所以应选择消费者主体进行分析。分析消费者主体,应该考虑商业街的地理位置及商品设置两个主要因素。从地理位置因素来看,市中心的商业街可以在较广区域的人口中再进行细分,而较偏僻地区的商业街,就应着重选择该商业街所能辐射到的一定区域的人口。

  从商品设置的角度来看,以日用品为主的商业街应重点考虑周围居民的人口因素,而以耐用品为主的商业街,其辐射区域就要大得多。通常人们在购买日用品之前,更多考虑的是交通便利因素,大多愿意就近购买;而当购买耐用品之时,就更看重产品的质量与信誉,所以对交通便利因素考虑得少一些。如果商业街的产品设置多为年轻人追求、喜爱的用品,那么决策者应重点分析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及变化趋势;同样,如果商业街内流动人口比重较大,决策者们就应该在这一部分人口群体的消费需求上多花精力。总之,不同的商业街其消费者主体的界定应有所不同,对消费者进行细分有利于市场定位的成功及资金的合理安排。

  (二)商业街市场定位所应考虑的消费者因素

  1.消费者的数量。一定数量的消费者是建成一条商业街的先决条件,也是确定一个商业街规模大小的基础。市场规模的大小由那些有购买欲望并且有支付能力,同时能够接近商品或劳务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决定,如果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越多,市场规模就越大。而这些购买者数量的多少自然也决定于人口状况。在人均消费水平已定的条件下,人口数量越多,增长越快,市场规模就越大。所以人口数量因素,应成为商业街规模确定必需考虑的因素。

  2.消费者的性别、年龄结构。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性别、年龄的不同在消费中所体现出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不同性别年龄结构的人在购买力、消费心理及消费层次上的差异是很大的。一般讲,年轻人购物较容易有冲动、攀比的倾向,购买商品注重的是外表、款式及时尚,在购买前所作的思考较少,同时由于年轻人的收入相对较低,对商品档次的追求无力过高;而中年人的消费心理就较为成熟,对服装的需求量也比年轻人有所下降,对于商品更注重质量与品牌,持币待购现象比较普遍,有一定的购买潜力。同时,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在耐用品消费上所体现的差异性更大。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在消费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消费心理的不同上,女性较之男性,在购物上更为谨慎、细腻和爱美。在大城市中,女性购买服装、化妆品、鞋袜等商品的比例要明显高于男性,在一些城市设置"女人街"也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决策者们在为商业街定位之前,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不仅要分析消费者中各性别年龄段人口所占比例,还要对未来各年龄段人口数进行预测,注意下一阶段的变动趋势,不断调整,才能取得成功。

  3.消费者的职业特征。不同职业的人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及收入水平差异较大,反映在消费上,也会形成较大的差异。如果把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人按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粗分为两大类的话,我们可以看出,脑力劳动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较丰富,审美意识强,他们比较注重商业街的外观造型、橱窗陈列、色彩搭配等,对产品的追求注重品牌和内在质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在分析人口特征时,应兼顾不同单位类型的劳动者在需求中表现出的差异。一般而言,在外资企业工作的职员,工作节奏较快,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所以他们购买商品的目的性较强,易出入固定的购买场所。另外,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他们多追求高档名牌产品,女性对服装、化妆品及首饰的需求量较大。对这类消费者应体现出商品的新风格、新款式,时髦商品可以首先在他们身上展示出路。

  4.消费者的文化程度构成。消费者的文化程度构成,是人口素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商品需求的影响相当明显。人们的市场需求随人口文化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文化素质较高的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等发展资料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大,而文化程度构成较低的阶层,即使收入水平与知识分子阶层相当,其消费的重点往往仍停留在吃、穿、住等消费资料上。对于一个城市而言,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使得城市中不同地理区域内的居民及工作者的文化层次不同,进而也形成了消费的差异性,决策者们在商业街市场定位之前,应充分了解到这一因素。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大学及以上的人口,在业与不在业的人相比,他们的消费层次是不同的。比如大学生虽然在消费品位上有较高追求,但其收入状况大大约束了消费行为,这也是在大学周围较少能形成高档商业街的缘故。

  5.消费者的收入状况。消费者的收入,是影响消费构成和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因而应成为商业、企业在商业街定位时考虑的重点。总的说来,收入高的消费者,他们的消费水平也较高,在面对同类商品和类似的商品时,往往会选择质量好而价格较高的商品。相反,低收入者就不具备这种消费能力。消费者的收入,也是市场规模大小的一个重要的测量器。

篇3:商业街建设战术研究

  商业街建设的战术研究

  (一)商业街建设应是企业和政府的珠联璧合

  商业街是城市化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商品交易最活跃的场所,是市容市貌中最繁华、最绚丽的景观,是推销一个城市时最引人注目的门面,就好像名片,不管真实情况如何,制作精美的名片终能带来更多的机会,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加强城市竞争力,一些自发形成的老商业街立即被列入改造的规划,在资金上予以安排,商业街在很大程度上自然而然成了一种政府行为。这也许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商业街它本身具有很多特殊性,如它的所占地一般是城市的中心地带;在建设方面有很强的规划性;有大量的公共设施存在等等,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非盈利性的机构对商业街实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才能使商业街形成独特风格、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的良好气氛,逐步形成人气、商气两旺的局面,如果完全以对待某种具体零售业态的态度对待商业街,那么这种商业街建设得绝对没有价值。

  于是在"城市的名片"思想的指导下,大规模的改造或兴建开始了,对象是"街",目的是诸如"漂亮"、"洋气"这样的审美价值,而其间所依赖的也是建筑或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工程结束后的验收表明:达到了城市美容的目的,但街道所赖以生存的商业氛围却没有相应的增强,巨额的投入并没有迎来更多的消费。而作为商业街,"商"之不存,"街"将焉附?既然是"商业"街,那它就绝对离不开市场的检验,商业街不是造出来的,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建设商业街要尊重市场规律,它归根到底是一个商业问题,而不是城市建设问题。追溯商业街的起源,都是市民经济的产物,私营小业主靠着勤奋和机敏在商业街上立足,市场机制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经营不佳的企业自然被市场淘汰,而商家为了保住在黄金地段上的位置,也会绞尽脑汁,迎合顾客的需求,在今天中国的商业街上,这种机制存在吗?所以企业应是商业街的绝对主体,政府的职能仅仅是"引导"企业去发挥商业街的总体优势,并且这种职能也有让位于民间资本的趋势,如在广东新会就出现了一条由民营企业出资改造并冠名的商业街--悦洋商业街,这条商业街全权由企业规划,并从事日常管理,然后将一部分利润以地租、税收的方式回报给政府。

  但是对于一些老商业街,它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如果全部交给企业去开发,由于商业街地处黄金地段,地价和获准进入的成本都非常高,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会尽量扩大建筑面积和容积率,以降低每平方米所分摊的建造成本。对于整条商业街的协调问题,比如老商业街的传统风貌与现代设施的关系,则在考虑的倒数之列。因此,商业街改造后,往往面目全非,高楼大厦代替了小门脸,现代商场排挤了老字号,一派欧美情调,民族特色荡然无存,2000年定海古城的灰飞烟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时候,政府的干预则显得至关重要。

  (二)管理模式上要不断创新

  现在,我国商业街的管理模式大致分为三种:委托制,在管理办下设监察大队,受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委托,对街区道路、公共设施、户外广告、卫生绿化等进行综合管理,如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抽调制,从政府各机关部门抽调人员,合署办公,综合执法管理,成立由宣传、技监、工商、物价和辖区负责人参加的管委会,如南京市湖南路商业街;物业管理制,成立物业管理公司,靠向商家收取一定的管理服务费维持正常管理工作,并协助相关职能部门维持街区的正常管理秩序,如深圳市东门商业街。笔者认为物业管理制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新路子,我国住宅区和写字楼的物业管理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而把这种模式引入商业街的管理,目前还处于尝试阶段。

  (三)各种类型商业街侧重点应各有不同

  中央商业街作为一个城市的中心地带,是城市的"代言人",它承载的不仅仅是商业功能,还有展示城市个性特色的功能,因此在建设、改造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对文化的漠视,对城市历史的否定;地区商业街作为一个社区的纽带,应以其无限的亲和力取胜,与周遭的环境、人文融为一体,强调"三民"方针,即"便民"、"利民"、"为民"。认真分析周围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如美国纽约百老汇大道之所以集中了众多的豪华商店、餐馆、旅社、影剧院、音乐厅和博物馆,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商业街,主要是缘于纽约市600万有很强购买力的人口;专业商业街作为某种商品或某类人群消费品的集合,要做到各种品牌、规格、档次的齐备,要在人们脑子里形成一种共识,即当我要买这种商品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条街。

  (四)业态、业种组合要合理,各种功能要配套

  如何对商业街业态业种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是商业街管理的一大课题,也是规划建设的大问题,因为商厦不管是政府开发还是私营企业兴建,最终都是分散卖或租给中小业主,如果事先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引导,难于形成商厦的主业和特色,很容易造成商品"千店一面,单调雷同"的局面,并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甚至相互影响,降低整个商业街的档次。中心商业街业态应以专业店、专卖店、百货业为主,地区商业街应以便利店、超市为主,特色街应以专卖店、专业店为主,各商业街在业种上应有零售业、餐饮业、大众娱乐业、通讯服务业(电话亭、座椅、医疗设施、酒店等)。根据调查,最佳的业种搭配为:零售业占65%,餐饮业占20%,大众娱乐业占10%,通讯服务业占5%。

  (五)注意整体风格的营造,与城市风格浑然一体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城市来说,其发展有它的独特性,长年累月聚集起来就构成了城市的个性,这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商业街的建设必须注意保护和继承城市所拥有的历史、人文和文化传统,使其成为城市整体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商业街区的形成都具有历史缘由和大众逐渐认可的过程,规划建设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推倒重建的方法,否则商气会大损。商业街的古老历史文化遗址,在改造建设中应更好的融入新的规划中,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另外,还必须注重突出城市主调,与城市风貌浑然一体。如北京环故宫的几个商业街,从其发展演进看,虽接紫禁城,但都未为突出自己、炫耀自己而干扰古都的城市主调与风貌。这些商业街建筑的平均高度、体量、格局以及建筑的形制、色彩等诸方面,都注意到都城的文化特色,构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并与古都风貌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给人的印象是,京城里的商业街,说不上显赫华贵,但有股子大家风度,透着北京文化的那种厚度和迷人的魅力。

  (六)注重细节的魅力,交通方便,购物环境优美

  商业街改造必须考虑配套设施的建设,如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休闲广场、演出舞台、绿化景观、街头小品、广告设施等等,如果配套设施跟不上,势必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也给商业街管理带来相当大的麻烦。从垃圾桶、座椅、花盆、电话亭到休闲广场,所有细节都要经过精心设计,强调整体风格的一致性,同时,又要通过这种"一致性"展现出"个性",即该商业街的独特卖点。

  交通问题向来是商业街建设的一个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与流通的矛盾关系上,一方面交通带动流通,另一方面,流通又限制了交通,商业街往往车流、人流停留率特别大,特别是人们逛街、购物,要往

返穿行一条繁忙的城市"公路",人为造成交通和商业的"打架"。从西方国家的实践检验看,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做法就是商业的岛区化,即"人与车的分离"--把商业活动区域从汽车交通的威胁下解放出来,兴建步行街。现在,在我国也迅速掀起了一股步行街热,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尤其对于中心商业街来说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它不仅解决了人车争路的问题,让人们在没有车辆的商业街上安心地购物、休闲,让车流在没有行人的道路上畅快地奔驰,还可以使人们在一个没有汽车尾气的干净环境下购物,这符合绿色消费的大趋势。但是,如果没有交通把人流带到步行街,步行街建设得再好也没有用,因此,步行街应该在交通交汇点的附近,或和主要交通干道平行,并在附近配有一定量的停车场,这是步行街繁华的一个重要条件。另外,针对有的步行街过长问题,可以配备一些具有步行街特色的非机动车俩供人们在疲惫时乘坐。也可采取在一定的时间段对公交车开放的做法,即半封闭管理,如北京的王府井、中山孙文路、广州等地步行街,都采用这样的管理办法,大大减轻了对周边道路的压力。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