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 导航

以法式园林兴衰为例园林发展特征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19

古人有云:“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对于任何一种事物, 只有了解它的来龙去脉, 才能对它现在的状态做出正确的判断, 对它未来的趋势作出合理的预测。作为对园林艺术这种人类自从出现文明之后一直在不断发展延续至今的事物, 我们也只有将其纳入历史长河, 纳入整个人类的文明文化体系中才能够对其一探究竟。

英国思辨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在他所著的《历史研究》里认为, 以往人们研究历史往往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基本研究单位, 这样的研究是无法解释人类历史上的文明问题的。历史研究的范围应该大大地扩展, 要从全人类、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人类历史的奥秘。

文明形态史观认为不同文化会有类似的“生命历程”, 即都经过起源、生长、衰落与解体等阶段, 而且其间有许多机制是各文化的生命历程*同或相似的。与进化史观不同的是这里的文化生命历程并不具有“进步”的意义, 因而一种文化衰亡后如果有另一文化兴起, 那也不意味着由落后向先进的演进, 而只是生命周期的又一轮循环(图1)。所以尽管各文化或文明存在着时序的先后, 但在哲学意义上仍可以把它们都看作是共时态的。

一、以文明形态史观研究园林发展特征

将园林艺术的发展置入文明社会发展中来观察, 园林的产生、发展、融合、变异各个阶段也是伴随着社会文明的渐进而发展的。以在一个小范围(一种文明) 中的艺术发展为例, 园林艺术的诞生是顺应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特点, 随着文明的日益生长而得到不断的发展, 逐渐形成一种该文明体系下的园林艺术形态。文明的发展是在不断的挑战—应战的循环中得以上升的, 于是在这种园林艺术发展的过程中, 不停地会有来自外来文明的撞击、影响。

当两种文明相互撞击时, 弱方抵御不住强方的撞击, 而全线溃败, 但这种溃败事实上也只是在弱方中占统治地位的那部分文明的溃败, 带来的是弱方全盘接受强方的文明。不过, 很明显这种无条件的接受并不能适应原文明变异的条件, 同时这种全盘皆收也仅仅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主导文明的利用者, 即所谓的统治阶级文化的身上, 在园林方面的表现主要为皇家园林。而作为文明内部的势弱者, 即平民文化, 通常反映在民间一些富绅的私家园林上, 在这场撞击中并未受到如此大的冲击, 于是它们有空间也有余力在这种撞击中接受这种挑战, 做出相对的应战, 并自由地生长发展。对这种外来的文化进行扬弃, 汲取其中可以为自身所利用的成分, 注入到本土文明中, 顺着变异、融合、检验、渐进的进程, 最终形成一种完全适应本土文明的形态。在这一进程中, 文明形态一直进行着自下而上的影响, 自上而下的反馈交流, 在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之下, 最终完成了这一变革改造, 形成本土的园林艺术形式。

在大范围中的园林艺术发展, 一直进行着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循环过程, 此消彼长。当弱势一方在进行了以上一番变革改造时, 强势一方同样也会由于文明走到了它的峰顶, 同时在一定范围之内没有对手, 呈现出一种停滞的发展状态, 内部逐渐失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始走向衰落。强、弱双方在不同波形的曲线上行进。强方的峰顶是弱方的谷底, 当强方走过峰顶, 必呈下降趋势, 与弱方从谷底反弹的曲线在某点相交, 度过相交点后, 强方趋向谷底, 弱方趋向峰顶, 之后进行力量的交接转换。在这2 种园林艺术文化的较量中, 很难说何方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双方只是在不同波形的曲线上行进, 在某一点上做出力量比较, 同时在下一点又进行力量的交换。于是当弱方终于在某一点达到峰顶时成为了当时力量撞击的强者, 新一轮的园林艺术主导又产生了。

这样在大范围里的此消彼长, 多种不同波形的曲线沿着时间轴不断前进, 在前进中, 它们互相影响, 最终一齐趋向同一种波形的曲线, 完成最后的大同。所谓最后大同, 是为在各自摸索过程中的文明寻找到一条可以共同前进并相互扶持发展的道路。

但是, 文明运动并不会以最后的大同来结束。它内部一直是运动着的, 在一段时期内的趋同也仅仅是一个过程, 并不会就此结束, 除非文明的载体——人类或说是高级生物完全灭绝。那么这种不断运动的结果又是如何呢? 汤因比在他的著作《历史研究》中并没有继续叙述。笔者在此做一个大胆的假设: 就像地球的板块运动一样, 从一整个板块开始, 剧烈的外力及内力的作用致使大板块分裂成多个小板块, 各小板块的不停运动也许有朝一日又将拼合成一整个大板块。这种自然力并非我们所能预估, 但我们却可预想到最后的大同并非文明盛衰曲线最后的归宿, 也许只是每一个循环节里的最后一个小节。只要作为文明载体的人类继续生存下去,那么这个循环就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至于这个循环的尽头是怎样一番情形, 现在很难想象出来。并且这种循环是大小相套的。因此, 将此概念引伸到园林艺术领域, 园林的不断向前发展可能会经过一段时期的此起彼伏、百家争鸣, 回归到趋同的线形上,也可能在大同的单调线形中由于内部的震荡, 分化为多种不同波形的曲线, 即不同文化下的园林艺术形态, 继续向前行进。

二、以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的发展为例

纵观园林艺术的历史发展进程, 它正是以这种循序渐进、轮流起伏的发展形态为主要

特点的。下面将以法国的园林发展作为例证, 具体阐述园林发展特征。

文艺复兴初期, 意大利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台地园。这种样式的园林一般依山就势, 分成数层, 庄园别墅主体建筑常在中层或上层, 下层为花草、灌木植坛, 且多为规则式图案。注重规则式的园林与大自然风景的过渡,即从靠近建筑的部分至自然风景逐步减弱其规则式风格。由于意大利多山泉, 便于引水造景, 因而常把水景作为园内主景, 理水方式多瀑布、喷泉。植物以常绿树为主, 有石楠、黄杨、珊瑚树等。在配植方式上采用整形式树坛、黄杨绿篱, 以获得俯视图案美的效果, 很少用色彩鲜艳的花卉。整个园林以绿色为基调, 给人以舒适宁静的感觉。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遍及整个欧洲大陆, 作为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意大利的文化也为当时欧洲上层社会所接受而成为主流文化, 各国皇家园林都以效法意大利式造园方式为荣。法国, 在与意大利的战争中接触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 从此开始受到其建筑及园林艺术方面的影响。但是意大利台地式的庭院特点真的适合法国的平原地势吗? 法国在经历了文艺复兴早期较长的一段纯模仿阶段后, 到了路易十四在位时期, 出现了勒诺特尔。这位出生于造园世家的大师, 很早就开始展露自己的才华, 从因设计维康府邸花园而声名鹊起, 到形成独特的一套造园式样, 他真正改变了法国造园艺术前期纯模仿的状态。法国, 雨量适中, 气候温和, 植物多落叶阔叶树, 这些都决定了单纯地模仿意式园林并不能完全展示法兰西浪漫与不羁的民族文化特性。意式台地园是针对意大利多丘陵、地形变化明显的特征而产生, 但是法国大部分地区却是辽阔的平原。所以在勒诺特尔的大部分作品中, 常以落叶密林为丛林背景, 大量采用黄杨和紫杉作图案树坛。常用图案花坛, 注意色彩变化,并经常用平坦的大面积草坪和浓密树林, 衬托华丽的花坛。园林在水景方面多为整形河道、水池。维康府邸花园是勒诺特尔的成名作, 而他为路易十四建造的凡尔赛宫则反映了法式园林的巅峰水平。这种真正原生且带浓郁民族特色的园林, 很快就替代了那种不适合本国地理特质、风俗民情的庭院。本着适者生存的基本法则, 法式几何式造园手法在法国国内逐渐占了上风, 压过盛极一时的意式台地式造园手法, 并反过来影响意大利以至席卷整个欧洲。

从文化形态学观点的角度来看文艺复兴后期法式园林的兴盛与意式园林的衰败, 我们不难发现, 这其实不过是在沿着文明盛衰曲线行进的过程中, 园林艺术所反映出来的一种现象。透过园林形态不断更替的表象, 可以看到它们的发展其实都是沿着这条曲线行进的, 偶然之下有必然。偶然是说这条曲线具体以怎样的方式行进, 必然则是说曲线行进的大致方向在事物存在之初就已经了然。换言之, 文明盛衰曲线早已被定性, 它的上下起伏、它的波形行进方向, 在这条曲线的原点就已大致明了。但是, 它的定量却是随机可变的, 任何一个偶然出现的人物、事件都可能改变这条曲线的斜率, 导致一连串表象的变更。法兰西文化的本性, 以及法兰西平坦辽阔的大地风貌, 在受意大利园林影响的一开始, 就已注定它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全盘接受这种园林形态。这已经预示着在园林发展曲线的变化起伏中, 法国园林首先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下降, 再在某个谷底时刻绝地反弹, 实现回升, 并逐渐达到峰顶。但是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反弹, 这根曲线的斜率如何, 在勒诺特尔出现之前, 一切都还是未知的。只是, 如果勒诺特尔不出现, 仍然会出现一位拯救法国园林的创造者。不过勒诺特尔的成功,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如果他的作品不是那么符合法兰西文化, 那么适应法兰西天然条件,也不可能得到路易十四的垂青, 并最终征服整个法兰西的园林界。

再看看法式园林兴盛的背后, 是法兰西文明在欧洲的逐步兴盛, 并渐渐取代意大利文明在文艺复兴初期的领导地位, 以其浓郁的皇家特色, 恢弘的气势, 压倒性地在欧洲各派文明中流行。文明兴衰的前面就是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兴衰。这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国力强盛指标上, 更表现在文学、音乐、建筑等文化载体对外的侵略性上。所以, 很容易发现, 当一个国家、一种文明兴盛的时候, 周边的国家、文明会不自觉地被文化侵袭。正如前面曾经分析过的文明盛衰曲线的走势变化。

随着勒诺特尔在法国国内的名声大振, 他的名字也逐步为国外所知。勒诺特尔本人曾亲赴英国及意大利, 并在那些国家移植传播了勒诺特尔式园林。其次, 有关的造园书籍也在英国传播了法式园林的信息。当时的法国造园书籍在英国人中传阅甚广, 这从英国着的有关书籍中多有引用法国书籍中的观点就可见一斑。在英国, 自勒诺特尔来访开始,到向法国派遣造园家及翻译出版造园著作等等, 虽然一直利用各种手段来尝试传播移植法国式园林,但却始终不见把握了勒诺特尔式园林的精神实质并加以表现的园林作品。造成这种状况的首要原因就在于当时的英国尚未摆脱清教徒思想的束缚, 同时英国的国力仍然落后于法国, 此外英国人酷爱造型树木及巧妙的水工设施, 这同时也为将来法国园林逐步地退出历史舞台作出了铺垫。

三、现代园林的发展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指出人类历史中存在着从局部的统一(分列的文明) 向最后的大同(统一的全人类文明) 发展的趋势。文明如此, 那么作为文明的一个表现形式—— 园林艺术同样也会显现出这样的发展趋势。在各种园林艺术的波形曲线的不断交错行进中, 相互之间也产生了影响、干涉作用,结果相互叠加, 作用相互影响, 最后会逐渐趋同, 重新形成一种新的波。这种新的波有着与前波不

同的频率, 但是又受到前波的影响, 是前面多种不同波形曲线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新出现的波就可以被称作最后的大同, 也就是全人类的文明交融。

当今, 园林文化不再像过去时代里的那样只是个别少数上层阶级享受生活的一项奢侈品, 逐渐变成为大众所用的一项公共必需品, 而实用功能、类型等方面也逐步从只考虑人类本身转向整个自然界的协调共存。园林艺术(garden) 的内涵与外延也逐步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19 世纪由美国的奥姆斯特德首先提出了“景观规划设计( landscapearch itectu re) ”这个包容性更强的新名词, 逐渐受到各国园林界的认可, 并于1948 年成立了“世界景观建筑师协会( IFLA )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 是因为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并开始发展的, 主要目的是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原本不适应经济高速发展下永续利用的园林思想, 只能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以上这些都是外在原因, 论及内在原因, 在文明形态学的范畴内, 任何一种文明都有盛衰, 同时也是沿着曲线向前发展的, 它的变化不仅受到相邻文明的影响, 同时也受到外界媒介以及文明内部所需遵循的盛衰规律的影响。这样说来, 衰败只是一种必然, 转向何方的兴盛才是需重点考察的部分。当园林艺术沿着曲线波形发展到时间轴上标注着“现代”的这个坐标点时, 受到外在及内在因素的影响, 逐步向包容性、交融性发展, 文明盛衰曲线也相互影响, 逐步趋同。所以, 从整个园林艺术的发展来看, 各种文明所反映在园林艺术方面的表现形态不断地波动起伏, 各自经历起源、生长、衰落与解体这4 个阶段之后, 伴随着相互之间的影响, 它们波动的频率产生了共振, 到目前逐渐彼此同化, 走向交融与相互包容。

“景观规划设计”受到社会文化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它的发展也反过来影响社会文明的发展。正如现在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共存”的思想, 其实从人类的哲学思想发展的趋势中可窥一斑。只考虑人类本身的发展并不能长久持续地发展下去, 综合的思想在此刻显然比原有的思想来得更为辩证。这就是文明发展上人类认识逐渐所达到的共识, 换而言之就是发展到一个特定阶段的大同。这种大同不是表现在形式上的趋同, 而是表现在追求理念的趋同上, 简而言之, 就是内涵与外延的交叉重叠。这与所处在的全球化时代不无相关, 信息、资讯、文化产品的全球化交流, 自然而然会带给各个民族以强烈的冲击, 而且这种冲击也是双方面的。在这种强烈冲击下的文化, 就显得更具交融性与包容性。同时, 交融性与包容性也是现代园林发展的大趋势。所以, 在沿着文明盛衰曲线探寻到属于这个时代的坐标点时, 更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住真正的时代脉搏, 了解所处时代的文化特质, 才能理解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的意义, 并能够追随着这根曲线继续找寻下一个坐标点, 预见未来的发展走向。

物业经理人网-www.pmcEo.com

篇2: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初探

1、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的特殊性

不同于建筑、服装、工业产品等的色彩设计,植物是园林景观中的主要造景元素,所以在大部分园林景观中尤其是城市公园、绿地中都是以绿色为基调色的,而建筑、小品、铺装、水体等景观元素的色彩是作为点缀色而出现的。但在一些以硬质铺装为主的广场和主要的休息活动场地如建筑、小品、铺装、水体等所承载的色彩在园林景观色彩构成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而植物色彩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但不管是以绿色为主,还是以其它颜色为主,园林景观色彩设计都要遵循色彩学的基本原理,运用色彩的对比和调和规律,以创造和谐、优美的色彩为目标。

2、园林景观色彩组成

色彩是物质属性之一,研究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必须要先明白园林景观色彩的物质载体有哪些。从色彩的物质载体性质的角度来说,组成园林景观的色彩可分为三类:自然色、半自然色和人工色。

自然色:自然色是指自然物质所表现出来的颜色,在园林景观中表现为天空、石材、水体、植物的色彩。

半自然色:是指人工加工过但不改变自然物质性质的色彩,在园林景观中表现为人工加工过的各种石材、木材和金属的色彩。

人工色:是指通过各种人工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颜色,在园林景观中表现为各种材料和色彩的瓷砖、玻璃、各种涂料的色彩。

这其中的自然色中的天然石材、半自然色和人工色材料组成园林景观中的建筑外墙、小品、铺装等元素。

自然色是来自自然世界的色彩,人类作为来自自然界的生物,对于自然界的天然色彩有一种天生的好感。但自然色是非恒定的色彩因素,会随时间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我们是无法控制这种变化的,只能对可控制的色彩因素进行设计时,协同考虑自然色参与下的总体景观色彩效果,这样也可以对人为控制的色彩因素做出正确的选择。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设计自然色在场地中的位置和面积等因素来和其它色彩因素配色,从而达到理想的色彩效果。如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水体的位置、面积、形状,和其它的色彩元素进行组合,得到理想的色彩构图。

相对于自然景观色彩即植物、天空、水面等的色彩,建筑外墙、小品、铺装等元素的色彩在不同的园林景观中所占的比重一般不一样,如在公园中要小一些,但在一些不以绿化为主的广场中要大一些。尽管在有些园林景观中所占比重较小,但由于这些园林要素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游憩等活动关系密切,往往是游人在园林景观中活动最频繁的场所,所以这些园林景观要素的色彩在我们考虑设计,组织色彩时,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园林景观要素的色彩主要是由半自然色和人工色构成的。

半自然色虽然经过人工加工,但表现的仍然是自然色的表观特征,因此,在园林景观环境中像自然色一样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各种材料之间的色彩容易取得协调。另外,从色彩生理学的角度分析,自然色和半自然色是人眼更为容易接受和感觉舒适的色彩。因为自然界天然物质的色彩在很多情况下,其表现不是单一的,而常常是由多种色相、明度和彩度的颜色组成。这不但使单个的天然物质的色彩具有层次感和丰富性,而它们之间的组合更是满足了人眼和大脑需要看到全色相的要求,给了人们视觉上的平衡,从而带给了人们美感。

人工色往往是单一的,缺乏自然色和半自然色那种丰富的全色相组成,在使用中需要慎重。但相较于自然色和半自然色,人工色可以调配出各种的色相、亮度和彩度,我们可以拥有任意的选择施用于建筑、小品和铺装上,为景观色彩的营造提供了无限多种的可能性。

植物色彩的设计在园林景观色彩设计中显得相当重要首先应考虑以下几点:

(1)整体性

在园林景观中,植物一般其它景观要素一起出现的,即和建筑 、小品、铺装、水体等景观元素一起出现,此时植物有处于支配地位或是次要地位两种情况。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植物大面积或小面积作为单独观赏对象出现。这里,我们要分析的是当植物处于支配地位和作为单独观赏对象时的配色处理,但不管任何情况我们的植物色彩设计都不能单独进行,要从整体色彩效果出发。

(2)绿色基调

不管任何季节,植物都不会少得了绿色,在植物色彩中它是绝对的主角。虽然由于季节和光线的原因,植物的绿色也会有深浅、明暗、浓淡的变化,但这些绿色也只是存在着一些明度和色相上的微差,当作为一个整体而出现时,是一种因为微差的存在而产生的调和效果。所以布置植物材料尤其是大面积时,要以绿色为基调。当我们布置花坛时,绿色的叶由于明度较低而会作为“底”出现,彩度和明度较高的花朵作为“图”而跳了出来,这时,绿色的基调效果会有所减弱。

(3)点缀色

如不是为了特殊的效果,其它色彩一般作为点缀色而出现,点缀的方式有以下几种:成片涂抹,即把各种植物当作颜料一样在绿色的背景上挥洒,这种情况一般会用花卉或花灌木作为色彩的载体;以少胜多,即在绿色基调上的合适部位适当的点缀些对比色,这时,我们也可以将建筑、小品的色彩加进来,从

明度上划分层次,营造空间效果。

(4)背景效果

背景色对植物的色彩配置有重要的作用。远山、蓝天、大面积的水面均可以像天幕一样充当植物色彩的背景,这三种背景色都属于灰色系,当配置植物作为前景时明度较高的色调比较合适,但前景和背景之间应该有适当中明度或低明度的色彩过渡。这时,还要考虑色彩空气透视的效果,园林景观中的一些垂直景物,如墙面、绿篱、栏杆等也会充当植物的背景。这时,要根据背景的色彩特性,来配置植物色彩,如当背景是暖色调时,如在砖红色的墙根或屋角布置时,作为前景的植物色彩应是暖色调的;当背景是暖色调时,前景应为冷色调;绿色背景主要是利用观叶植物,选择枝叶紧密,叶色浓暗,终年常绿的树木为背景效果最好。绿色的背景,前面可以放置一些明亮色(白、粉红、黄色)的花坛,或开红色花的灌木,总之要是补色或是邻补色。

3、对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园林景观中的色彩设计最重要的就是把园林景观中的天空、水体、山石、植物、建筑、小品、铺装等色彩的物质载体进行组合,以期得到理想中的色彩配置方案。但在按照色彩的设计原则进行色彩设计时是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的,如色彩的心理、生理感知影响;场地的地理特色,气候因素;民族,国家的风俗和偏好,文化宗教的影响;光线的变化、气候的因子;材料的特性等等。另外还要考虑使用中的场地性质对于色彩的要求,使用者的兴趣,爱好等。更重要的是,色彩设计本身就带有设计者很强的主观意愿,在很大程度上是设计师个人意志的体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园林景观中的色彩设计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既受到来自客观的自然因素的限制,又有来自于主观的影响。想要总结其一般规律相对来说是比较困难,但不管限制的因素有多大,色彩设计终归属于造型艺术的一种,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整体色彩统一协调,实现视觉上的美感。通过对园林景观色彩设计一般规律的总结,为实际工作者提出几点建议:

(1)园林景观的配色,首先必须使环境的整体色调统一起来,要想统一,色彩必须要有主次,这样就产生了如何处理园林景观中支配色的问题。支配色虽然不一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和周围环境取得一致的调和,但却必须保持某种调和的关系。支配色对色相、明度、彩度都要考虑。公园、广场、绿地中,从整体来看都是以深浅不同的绿色植物组合作为支配色的,其它的景观元素的色彩(建筑外墙、铺地、小品、水体等)一般都是穿插其间作为点缀色而出现。但在一些主要活动场所,植物材料的比重可以有所降低,其它的硬质元素的数量增大或者很大,这时从局部来看,绿色就会成为点缀色和背景色,而其它的景观元素的色彩成为支配色。住宅、商业、工厂、学校、展览等各类建筑周围的广场、绿地一般面积不会太大,尤其是对于一些面积较小的场地设计师更加可以发挥色彩的造型能力,突破绿色的限制,像绘画一样自由地组织色彩(当面积较大时,还是要以绿色为主)。但这并不是说绿色就不可以成为支配色,而是把植物和其它的景观元素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来安排园林景观色彩构图,究竟哪一种色彩处于支配地位是由设计所追求的色彩效果决定的,这时从整体来看我们往往要考虑周围建筑的色彩,使用与其调和的色彩作为支配色。

(2)不管是绿色作为支配色还是其它色彩作为支配色,在研究色彩的组合时,应该尽可能地从大面积和大单元来考虑。例如当一块场地以绿色为基调色时,那我们可以先考虑使中间道路的颜色和绿色取得调和,再逐步深化其它景观元素的色彩以取得对比和调和,接着还要深入刻画不同深浅的绿色是否有对比,整体是否调和,是否还要加入其它的花卉颜色,铺地的颜色是否丰富,整体是否有冷暖,设色面积是否合适,明度和彩度是否符合场地气氛等。总而言之,园林景观色彩设计不管追求的是怎样的风格,从开始到结束都要贯彻对比和调和的设计原则,要满足人眼视觉平衡的要求。当然在不断深入的刻画过程中,也要考虑其它因素发挥的作用,如光、材质、心理、生理、气候、文化等。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其实同绘画一样,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比较的过程。我们做设计时应多画方案,利用草图多进行比较分析,从多个方案中选取最合适的一个。

(3)在园林景观中,我们可以利用色彩的造型能力,使景观小品或建筑成为视线的焦点或成为景观的标识,但不管这样的装饰色彩多么的优美,前提都是要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协调。但经过观察表明,这样的装饰色从整体的色彩调和看,都有过度的情况,我们在选择其色彩时一定要谨慎,不仅从单体上要得到协调的色彩效果,与周围环境更要协调。

(4)当色彩设计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如果发现色彩过于单调或是对比过强,可以加入其它颜色使色彩趋向丰富和柔和。我们可以在色彩构图中加入无彩色、白色、灰色、黑色等,都能取得较好的调和效果。如果加入有彩色时,则应选择色相接近,但能通过明度或彩度加以区分的色彩,或是明度、彩度接近,但能通过色相区分的色彩。取得色彩调和的方法是多样的,还需要我们多观察,通过实践多进行总结,才能使色彩组合更丰富、更完善。

(5)园林景观中经常会划分出不同的空间,空间和空间之间又需要有过渡,我们在做色彩设计时,也要把属于不同空间的色彩联系起来,使园林景观局部和局部之间取得色彩效果上的对比和调和。在园林景观布置形式方面,利用点、线、面、体来表现景物的动静、强弱、刚柔等姿态,使景物产生节奏感,与这些技法相对应,可以营造不同色彩的空间,使它们在色相、明度、彩度上有所区分,串联成

具有节奏和韵律的色彩空间,如从一个红调空间—绿调空间—黄调空间—紫调空间—蓝调空间—橙调空间;从白调空间—灰调空间—艳调空间等等。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待有心人去发现和创造。

4、结语

如果说“逻辑”是设计的“脚”,那我们可以说“感知”是设计的“翅膀”。色彩作为自然界最敏感的元素,是那样的变幻莫测和难以控制,却又是那样的容易感受到它的存在,正是由于它的多样性,为我们对它的探索蒙上了一层神秘而理想的面纱。我们应最大可能地放飞“感知”的翅膀,使色彩向人们释放它全部的魅力。

篇3:规范园林设计行业思考

一、行业现状

现代意义的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从19世纪50年代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要求,是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涉及了建筑、植物、生态、艺术、旅游、环保、地质、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等等方面,需要设计者掌握和具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园林设计是非常严肃的专业工作,一个不专业、不符合规范、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足以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目前我国园林设计市场的不规范性导致了设计者、设计单位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很多的非专业的、无经验的、职业素质不高的设计者充斥着设计队伍。其次我国实行设计单位资质分级制,不同资质单位的专业人员配置,场地、硬件设备要求,工作的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专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资质的高低或有无资质都不能准确地反映设计单位的工作能力。

由于这种不规范性导致设计市场的不平衡的竞争。设计单位之间经常以降低设计费率来拿到设计业务,本来设计费率已经取了国家规定费率的下限,这种不正常的竞争更使得设计单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再加之业主经常要求设计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得设计单位、设计师不能够投入精力进行设计项目前期的充分论证,后期的施工现场指导,最终导致项目进度缓慢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不平衡的竞争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型的设计单位特别是无资质的新兴设计单位。因为大型的设计单位都是gg开放之前已经成立的国有单位,拥有很高的资质,在业主动辄追求高资质、境外设计师的情况下,占尽优势。但是这些单位毕竟是少数,数量上完全不能满足现今我国日益扩大的园林设计市场的要求,以及设计理论的创新。

由于园林设计规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设计单位在方案与业主单位发生分歧时,常为了单位的生存和设计资金按合同规定比较准时的回笼,难以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有时甚至变成了业主单位的制图员。同时由于设计单位不能有效的对施工材料、园林小品、灯具、苗木等园林产品的使用和项目竣工验收发表意见,常常使得很多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进入施工中,影响了设计的最终效果。

在园林设计日益对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今天,规范园林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园林师的培育、执业认证、管理,设计法规完善等四个方面。

二、园林设计师的培育

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Olmsted, Frederick Law, SR.)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Downing, Andrew Jackson)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Bartholomew, Harland)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Baxter, Sylvester)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2.1 学科的规范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

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

虽然我们的现代园林行业起步比较晚,有着“国情”的限制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改变的因素。我们的东方近邻已经做出榜样,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园方面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开始,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到1985年已经一跃成为此项研究的东方强国,开始输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事务所发展到150家,从业技术人员达两千多名(1985年统计)。

&nb

sp;2.2 学制的完善

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园林专业的学制和在校学习时间都不符合园林设计专业的要求。我国园林专业实行4年本科学制,一年级大概10月开学,四年级六月毕业,共计44月,期间约有5个月假期,理论上学生学习时间有39个月,约三年零三个月。但是实际上在我国是从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专业课程的,四年级上半期结束课程,春节不到学生已经在为找工作而奔波了,实际上课时间只有23个月,不足两年。我们就不必说3年学制的园林大专生了,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并且保证专业学习的实际时间,才能切实的培养出比较合格初级园林师。

2.3 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基本上是到一些风景区和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去观摩,在教学体系中占比重较小。

对于园林这样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不到10%实习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另外到企业去实践也不太现实。首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在企业中学到比较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为企业的业务不能够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是综合的;其次很多企业只是让实习的学生进行初级的描图工作,很难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全过程。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拿出30%~40%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形特点、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园林项目方案的产生过程、实施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等。

2.4 专业设置的认证

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

我们应该对于一个学校是否具备设立园林专业做出严格审查和认证。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审查。

第一,园林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由园林、土建、美学、文学、环保五部分构成。园林部分占比较大比例,主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的历史、理论、设计方法、元素特征等基本素质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中外园林史、园林工程学、假山、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水景、园林理论发展等等;土建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建筑材料的特性等知识,如:材料力学、地质与地貌学、基本建筑学、给排水等等;美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素描、水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雕塑、国画等等;文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表达能力,如:园林文学、散文诗词欣赏、中外名著欣赏、游记欣赏等等;环保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气候、生态的素质,如:气候分区特征、园林生态学、土壤与肥料学、病虫害学等等。

第二,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与所教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不然的话,我们培养的园林师就会成为“环境杀手”。

第三,教师任教资格的认定。

鉴于园林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合理配置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比例,降低留校任教、工作经验少的教师数量。可以适当外聘有一定工作年限、水平比较高的一线设计是作为兼职教师。这样对于案例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案例库。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与外界近距离接触,及时接受最新的信息,了解行业现状,改变课内与课外、毕业前后的专业知识割裂的情况。学生可以更好的更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四,园林案例资料和图书资料的数量、质量的审查。

三、注册园林师执业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园林设计行业的特点。依据从业时间来认定设计师是工程师还是高级工程师并不能反映和保证设计师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人才的流动,自由园林设计师增多,资质的高低已不能反映设计公司的能力。执业制度对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制约效果。如果在执业期间出现信用污点,会遭受严厉的处罚,直至取消执业资格。而要重新取得执业资格的难度很大,有的甚至终身不能再从事相关的工作。实行执业资格的行业一般都比较规范,在社会上也具有较高的信誉度。注册园林师和园林师事务所的实行已是非常必要的了。

3.1 注册园林师的认证

建议分为助理园林师和注册园林师两级。助理园林师必须是经过认可的园林专业合格毕业的学生,选择一家园林师事务所实习,协助注册园林师工作,不得单独从事园林设计事务。注册园林师是在助理园林师实习期满后(建议2~3年),由领导其工作的注册园林师推荐,经过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的批准后成为注册园林师,可以单独执业,接受CFLA的监督和管理。

3.2 园林师事务所

由一名或多名注册园林师主持的设计单位。注册园林师负责景观项目的实施,业主只要找到园林师事务所,与设计师确定好方案后签订合同就可以了,而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材料的选择、施工单位的选择、现场的管理、进度的控制以及质量的监测等,都由签约的设计师负责。工程完工后,所有的质量问题也都由设计师负责。这种全权负责的方式,迫使设计师对劣质材料、不规范的施工企业避之惟恐不远,从而保证整个行业的规范度。

一个设计师事务所要营业,必须有一定数量具备执业资格的设计师,事务所聘用设计师时不但要审核执业资格,还会查询设计师的诚信记录,诚信记录由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负责,保证了对执业设计师的有效管理。

四、园林师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管理园林设计师的专门组织,或者说功能不够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1978成立)是全国风景园林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科普性、非盈利性的全国性法人社会团体,主要从事国内外风景园林学术交流活动,举办规划设计、论文等竞赛活动,推动学术发展,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人事厅或建设厅主要对于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定,管理面比较广,并不能对园林师进行跟踪管理。

因此设立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 Chinese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一专业组织就成为必要,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进行自律管理。主要职能为园林师注册资格的认定,园林师事务所资格的认定,园林师执业业绩和诚信的纪录,园林师执业执照的发放与吊销,设计事故责任的判定,接受业主投诉,行业规范的制定等方面。这些信息对社会公开,以便业主了解设计师,为选择设计师提供帮助。

五、园林设计法规的完善

首先是对于《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2000)有关条文的修改,如第二章资质资格的管理等等。

其次是一系列园林设计法规的建立,如注册园林师签字制度、注册园林师条例、设计收费标准、工作量范围标准、后期跟踪服务标准、园林设计标准合同、园林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等等。

参考文献

1、《美国景观设计的先驱》 【美】查尔斯·A·伯恩鲍姆 罗宾·卡尔森 编著 孟雅凡 俞孔坚 译

2、《Landscape Achitecture是“景观/风景建筑学吗”?》王晓俊

3、《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2000)

4、《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说明》教育部

5、《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

篇4:园林设计旅游三大效益关系

园林: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旅游,在追求精神需求上是共通的:是人们在旅行和游览中对于自然美和人文美的追求与享受。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追求与享受,也是人们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人们通过旅游活动,达到在美中愉悦,在美中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增长知识和才干。

园林,是旅游的主要载体。英国哲学家培根于《论造园》一文中说:“文明人类先建美宅,营园较迟”。可见造园艺术比建筑更高一筹。旅游的动机是使旅游者对旅游的对象有吸引力,因此,以自然美学的理论来探讨和运用于造园,是发展风景园林旅游经济的重要环节。旅游资源的存在,为旅游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资源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园林美与自然美既相通而又有所不同。园林美是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一种审美活动的产物。自然美则是客观存在,诸如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庐山、安徽的黄山、山东的泰山以及云南的西双版纳、四川的峨眉山、九寨沟、湖北的神农架等等。只有当人们认识到自然美的存在时,才能在欣赏的同时对其加以改造和运用,如武夷山的*书院,庐山的仙人洞、御碑亭,黄山的始信峰,泰山的岱庙、玉皇顶等等。

园林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以获得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逐步按自己的物质需求和审美情趣来改造自然,创造主观世界,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园林美既要有“貌似艺术”的自然美,又要有“貌似自然”的人文美,是将这两者的和谐与统一的创造。如颐和园、避暑山庄等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北方园林,其特点是建筑规模宏大、稳重大方、浓墨重彩,且常与苍松翠柏为伍,特具一种庄重、宁静、和谐之美,展现出北国风光的博大而崇高、富丽而堂皇。亭、台、楼、阁的檐角平稳、沉重,有异于江南园林建筑的翼角高耸,展翅欲飞。再如叠石造山,江南崇尚“漏、透、瘦、皱、丑”的太湖石,以玲珑秀丽为审美标准。

而北方园林的叠石多采用浑厚的大青石或黄山石,以竣拔、雄奇为主。又江南园林多属私家园林,一般规模都较小,所以造园讲究“小中见大”,运用“园必隔,水必曲”,借自然之美,把一座园子,隔成若干个小天地,显现出委宛多姿、层次丰满,透过花墙,看到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讲究的是“庭院深深深几许”。所谓“借景,就是把园景延伸到远山云际,梧竹田野,以及利用错觉等”。

所以江南园林多以玲珑纤巧见胜,其色调素静、淡雅,展现给观赏者是灵秀可掬的人造景观,其间墙垣如云若龙,跌宕起伏,道路回环曲折,山峦奔趋错落,建筑檐角高挑,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运动感,是一种静中取动的手法。游客徜徉其内,可近观细品。由此可见,由于地理条件不同,风土人情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园林美的表现手法也就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欣赏园林能提高一个人的审美水平,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进入更高更美的境界。因此,创造园林美,是发展旅游的重要基因,旅游的人文景观直接影响到发展旅游经济的繁盛与衰落。

一、运用美学理论指导风景园林管理经营工作,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准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旅游欣赏活动对旅游管理经营部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的景观要有艺术性。

首先要有引人入胜的艺术美,也就是要满足旅游的吸引力的要求。自然风景区要有自然美,如黄果树瀑布、九寨沟风光等等。名胜古迹要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景观,如法国的凯旋门、凡尔赛宫,北京的颐和园等等。园林景点则要有意境和特色,不同的园林景点,通过山水建筑、植物造景和布置陈设,和谐地烘托出特定意境和文化内涵,让游客陶冶情操,激发起爱国爱家的热情,从而更加珍惜生活,向往未来。
其次,要有地域特色。如西方园林,讲究方正工整,中轴对称,主题直露,让旅游者一目了然。而我国古典园林,讲究意境和借景,曲径通幽,小中见大,寓意深远含蓄,回味无穷。我国园林从地域上来讲,又有各自特点,如以北京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和北方园林,相对中国古典园林来讲,高大宽敞,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典雅端庄,强调的是建筑美。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南方园林,其特色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玲珑精细,强调的是意境美。这些特点的存在,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无疑会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要有各自的景观季象和管理特色。尤其是我国的园林行业,强调文明服务、规范服务和优质服务,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紧密,形成了我国的园林管理特色。值得一提的是,管理、陈设一定要强调多元化和灵活性。当然要使旅游的经济上一个大的台阶,优质的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笔很大的隐藏的资源。

二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思与构筑,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寄托了造园者的思想与感情,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营造出古典园林的深远意境和细腻感情。如故宫的珍妃井使游人触景生情。人伫景前,深深同情珍妃的苦难与不幸,对光绪的软弱和慈禧的专制残暴表示激愤。

&n

bsp; 三是景观构造手法的多样化。

现代公园在构造手法上,一般呈现为旅游环境宽敞,建筑高大,简洁明快,旅游设施科技含量高,旅游项目新颖、惊险、奇特且富于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配套服务设施前卫、齐全、舒适。

此外,尚有借景入园、旱园水做、引景、点景等造园构景手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运用美学理论,创造全方位的艺术化的风景园林,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园林美源于自然美和人文美,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打个形象的比方,自然美是园林的形体,人文美是园林的精神,这形与神的统一,才是园林美的极致。人们营建园林时,必须正确运用美学理论,以自然美为基础,以人文美为特色,通过人类主观能动的规划、提炼、建筑、装饰等一系列开发活动,使之适应人类生活的理想需要,符合人类人文传统和审美规范,达到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欣赏的所谓“真境逼而神境生”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为此目的,在运用美学理论创造风景园林之美时,必须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创造一个和谐愉悦、诱人欣赏的境界。
一座园林,一处风景名胜遗存,其基本格局和主题是基本不变的,但其主题的深化,局部意境的拓展,环境的美化乃至于厅、堂、馆、榭内的布置陈设是可作调整的。上述变化,不仅可拓展主题,深化意境,而且可直接美化游览环境,改变旅游氛围,调动游人的欣赏情趣和游览欲望,从而引起游人的遐想和思维的延伸,得到旧地重游兴更浓的效果。其中植物景观布局,是园林美的发展趋势。如扬州个园北区1998年的植物造景,应是成功的一例。该区域采用40余种高低错落,不同层高的品种观赏竹,结合起伏地形,配植合适的辅助植物,构筑了竹文化观赏区,再点缀与竹文化相关的古建筑小品,与点睛之笔“竹石图”相呼应,整体布局极有韵味。扬州尚有柳文化,其与花桃相间,每逢烟花三月,各色花桃姹紫嫣红、异彩纷呈;杨花吐絮、柳丝婆娑,活脱脱一幅风情万种的“桃柳”图,使人不禁忆起“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的著名诗句,进而重新激起人们“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热望。又如扬州琼花、芍药与广陵古琴、古筝可组合起春游的第二高潮,以延续春游的旺季时间,增加旅游经济收入。

2.必须突出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
各地均有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如广西的“刘三姐对歌台”,昆明的“阿诗玛”传奇故事,杭州“白蛇传”的故事等。要将这些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发掘出来,与现有的园林景点及名胜古迹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旅游点、线、面系列格局,必将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3.必须注意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和周边生态环境的统一。
如苏州的“枫桥夜泊”,特定环境里的霜天、枫林、扁舟、渔火以及隐约可见的寺庙、随风飘来的钟声,构成了一种立体美的感受,成为人们千古仰慕的胜地。

4.决不让不宜商品的宣传破坏了怡情养性的环境整体。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因此,在对旅游经济开发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也就是指自然环境中的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的各项内容。其中,如何调整好生物之间、人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无疑是园林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花园设计亦不能例外。
改善环境要做到:(1)在建造花园的范围以内应尽量保护未经人工破坏过的地形、地貌及原有的乔灌木、地被植物。(2)弄清楚植物本身的生态要求与它的环境效益。(3)人类的生理要求比较一致,寒暖、饥饱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等,人与人之间虽稍有差异,但总的测试结果出入不大。景区景点内,既有游人观赏,就应有旅游配套服务。此类服务,不但是游客之需,而且应与周边环境氛围相协调。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人们都注重了商品的宣传。旅游景点,客流量大,境内外游人多,是商家传播商品信息,宣传自己产品的绝佳阵地之一。作为风景园林旅游管理经营者,必须把好商品宣传入口关,绝不能让不宜商品的宣传进入景区景点,避免“煞风景”。

三、发展风景园林旅游经济的运作

一座价值很高的园林,一处秀美的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的效益如何,其自身运作十分重要。

其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交通便捷程度及与所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系都十分重要,运作起来,比较复杂,受制约因素也较多,需作缜密的思考与实施。

一是理顺风景园林管理体制,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是发展风景园林旅游经济的关键。

风景园林部门也要加强自身建设。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其次要加大内部改革工作力度,改变目前在用工、用人和分配制度上的陈规陋习,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第三,要运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适度经营,促进自身发展。

二是宣传,也就是告诉旅游者,我是什么,我有什么,我能给你什么的宣传。

首先是旅游资源和潜在的资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宣传。只有旅游管理经营者亮出了自己的底牌,游人才能做出取舍。特别要注意宣传自己的特色,也就是宣传旅游管理经营者的“拳头产品”,即自己所拥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精华部分,也包括为游客提供的健康的特色旅游服务。

其次要着力抓好导游服务。导游也是一种宣传,而且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面对面的宣传,可以互相询问、交流和探讨。因此,要重视导游员的选择与培训。导游员不但要有相应的学历、必备的知识、良好的素质、气质和品质,而且要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才能为游人提供规范化的服务,使游人在享受导游服务过程中接受宣传,欣赏美景,了解历史和现状,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实现旅游的经济价值。

再次,宣传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出版景区、景点专题宣传册,也可以出图文并茂的折页,还可以在专业报刊上开辟专栏、出专版,在电视、广播上开辟专题节目。但现在人们往往运用现代信息传播载体,制作录像带、VCD光盘,既可上市销售,又可作礼品赠送,以扩大宣传。目前,最先进的宣传方式当数上因特网,宣传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宣传效果好。

四是旅游景点要与相近部门联合作战。世界是统一的世界,园林部门应与旅*政主管部门、旅游社团组织、旅游经济实体、宗教、文化等部门组成联合兵团,因时因地,因景因资源,审时度势,内招外联,想方设法,把境内外游人组织到本地来观光旅游,从而带动所在地第三产业的兴旺发展,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总而言之,园林管理经营部门,只有正确运用美学理论来设计构造园林,陈设布置园林,管理经营园林,使园林更具有自然美、人文美、意境美、建筑美、工艺美、环境氛围美,再加上正确的宣传,辅之以文明、优质的旅游服务,园林经济定当成为一支不可忽缺的社会经济力量,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着。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旅游资源学》/鄢志武主编;柴海燕,李志飞副主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5
[3]《花园设计》/余树勋编著。—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8
[4]《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着。—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

篇5:谈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速度加快,房地产光速般的升温。老百姓越来越关心我们的周边环境,尤其是他们居住区的环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速度加快,房地产光速般的升温。老百姓越来越关心我们的周边环境,尤其是他们居住区的环境。

关键词:住宅区 园林 景观 设计

一、目前小区园林景观的现状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只有四十几年。所以,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很肤浅。他们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gg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的机会,看到欧洲的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出现欧陆风、草坪风。随着房地产的兴起,中国园林风、欧陆风吹进了居住小区,他们不考虑小区人性化空间和功能性空间,也就是只注形式不注重功能。不理解东方园林的风格和特色,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服务的对象。

二、东方园林的风格和特色

从古至今的世界园林景观基本上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类,各有典型的传统风格和特色。

西方园林是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式,景观特点是整齐、规则、对称均衡,常以轴线作引导的几何形图案美为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包括树木也都作规则式造型。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形式,景观特色表现为不对称均衡,以曲线作为引导的自然式山水园,成为著称于世界的独特风格。形成东西方园林形式各异的原因,都受各自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的影响。西方园林把美学建立在“维理”的基础上,它还左右着雕塑、绘画、音乐和戏剧等艺术。东方园林源出于我国五千年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特别是儒、道、佛三家崇尚自然的“天人和一”观,把美学建立在“意境”的基础上,并因借于文学、绘画和建筑诸艺术。

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遇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景情交融而产生意境。古人又说:“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所以“意境”赋予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对景观产生意象含蓄,情致深邃,具有飘然于物外之情,玄外之音,画外之境,味外之致的特殊魅力。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想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之于实际的景物远为丰富的艺术情趣。在体察感受中,让游者从身入心入情入至神入,心领神会中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提高到深层性崇高的精神世界,这是中国园林艺术传统中的审美心理结构,都是建立在内心境界的基础上的“心物感应”和“兴到神会”的审美价值,而西方园林文化唯独缺乏“意境”这一灵魂的审美内涵。

三、富于诗情画意的特色中国园林

自从唐代出现了诗人画家自成一派的“诗画园林”以来,及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含着誉谓“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

中国文学与文学、绘画自古以来互为表里,彼此借鉴,交互引发,相资为用。按诗画艺术组织园林类型,划分和组合园林的形式,犹如中国画咫尺千里的山水画立轴或横幅手卷,运用散点透视,及动向透视的表现方法。它的超时空概念,正是东、西方绘画和园林艺术的基本差异。

中国山水画追求“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边走边赏边构思的民族传统的方法,表现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自由观察,集大自然之精美于方寸之中。中国山水园林犹如画幅一样,集大自然之精美于一园。在组织时间和空间的游览路线中,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转变,都观赏到如诗似画的园林景观。

宋代画家郭熙在画论《林泉高致》中论述:“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还有绘画理论中的“移天缩地”、“小中见大”和“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等等,中国山水画的超时空概念,融注入园林的景观空间,极大地推动园林艺术的发展。中国园林的布局构景,首先是一个完整的审美系统。借鉴于文学艺术的立主题,分段落,讲究起、续、转、高、结的程序组合,因借在园林的规划设计布局构景中。首先立主景、配景,划分景区、景点,讲究游览路线在组织景区中的序幕、连续、转折、高潮和结尾的系列组织程式;犹如诗歌中的抑扬回转,富有韵律节奏感。如园林中的从一个景区引向另一个景区,由封闭到开敞,从峰回路转到柳暗花明;又好似运用章回小说中的一波三折、隐喻等手段,引向主景高潮,然意未尽,噶然而止,令人产生余音绕梁的意境情趣。

中国园林艺术形式因借于文学和绘画,景观富于诗情画意,便是中国园林东方民族形式独具的风格和特色。这些宝贵的艺术形式,和手法。我们要借鉴的继承,但不能机械的照搬。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自由、开放的新社会,我们设计的东西是为广大老百姓服务的,老百姓才是真正的主人。旧社会是为封建帝王、达官贵人而设计,往往过分的满足他们的意志,追求豪华、诗情画意、文学哲理,对人的活动空间重视不够。

四、现代园林景观特点

现代园林景观考虑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经常见到大家提,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很少。各大城市都有广场,广场很大,人不能留足,原因树很少,城市家具少(座椅少),草坪大,不让人进。雕塑很大让我们窒息,比例关系和控制范围考虑不足。现代园林景观应多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不能违自然而行,不能违背人的行为方式。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我们的设计应符合人的行为方式。既要继成古代文人、画家的造园思想,又要考虑现代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运用现代造园素材。形成鲜明的时代感,如果我们一味的推崇古代园林,就没有进步。不同的时代要留下不同的符号。

五、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内在人的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为此,设计师应该:

第一,认识人性: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人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人离不开水,人也爱玩火;人爱采摘和捕获;人需要庇护和荫凉,需要了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他需要领地,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同时人需要挑战;人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丁步、穿障碍、过桥梁。同时,人要交流、要恋爱、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第二,阅读大地: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等等,都刻写在大地上,因此大地会告诉你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渎;大地也告诉你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与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因而是凶煞的。同时,大地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门和桥,墙和篱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狠,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因此,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自己。

第三,体验生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地人的价值观。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边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成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悠闲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车,就不理解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含义;如果你不到温州街头走走,你也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如果你不经历青藏高原的缺养,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这里的人会成为释迦牟尼的选民。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

第四,聆听故事: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因此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时要掘地三尺,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应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的。

城市景观是人类欲望和理想在大地上的投影。在近万年的城市发展历程中,人类为摆自然力、神权、君权以及自己创造的机器的约束,今天终于走进了一个天地人神和谐的人性化的时代。

回来吧,诗意的场所;回来吧,人性的空间;回来吧,那故事的地方。

参考文献

[1]《中国园林景观》 姚永正着
[2]《人性的场所》俞孔坚着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