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 导航

贝聿铭设计方法启示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15

贝聿铭,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

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在Internet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整个设计由贝氏建筑师事务所(PEI PARTNERSHIPARCHITECTS)总承包,业主只对贝氏支付设计费。贝氏再自己出钱去请结构、设备工程师,也就是说它在把设计中的各部分分包给专业事务所。

中银大厦工程总概算为1,477,355,770元人民币,设计费按8.5%收取,为124,800,000元外汇人民币,由贝氏统筹分配。结构工程师为威德林格工程师事务所(WEIDLINGERASSOCIATES),设备工程师为JB&B工程师事务所(JAROS BAUM & BOLLES),他们与贝氏均有较长的合作关系。中方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综合设计研究所,他是由贝氏经过招标决定的,其设计费也由贝氏支付。这样做使设计费大量流失,所以,美国一些超大规模的设计公司,比如在S.O.M.中,还是各个专业齐备。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模数的应用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氏采用了非常精彩的模数制,并用它贯彻设计的始终,从而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最基本的模数来源于立面上的一块石材的尺寸。这个尺寸为1150×575,是2/1的比例关系。而建筑的基本轴网为6900,层高为3450,它们分别为石材长宽的6倍。建筑的门高为2300,是3450的2/3,为四块砖的高度,同时也是高级建筑的理想门高。建筑各处的尺寸都符合这个模数,这样一来,最后的装修效果非常完美,到处都是整块的石材,决不会出现不合模数石材的情况。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一块标准尺寸的石材在哪里不经切削,都可以使用,大大方便了施工。

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装修,建筑与装修真正融为了一体。其实在古代西方,建筑都由石材建造,结构、建筑、装修本来就是一回事儿,贝氏正是要追求与之相同的效果。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装修,是在建筑、结构都做完之后,再附加上的一张皮。

贝氏严格的模数制同样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灵活变换模数。6900×6900的基本柱网,是考虑了办公空间的家具分隔,同时又是其结构体系——无梁楼盖的经济跨度;地下车库考虑并排停三辆车的布置方式,采用7800×7800的柱网。车库正好位于中庭及54米的大跨之下,避免了两套柱网的矛盾。

卫生间以装修面砖作为模数,其尺寸为150×300。所有卫生间的开间、进深、净高都为其整数倍,厕位、洗手池等的中线,灯、排气孔均与模数线相齐。天花、铺地的分格也严格遵循这个模数。所以,卫生间所有的线角都前后左右、上下交圈,任何一道线延任何一个方向转360度都可以回到原位。装修效果非常完美。在吊顶的设计中,采取两套模数。主要空间为1150×1150,办公空间为575×575,两个575×575又正好是日光灯槽的尺寸。

贝氏一直把模数制贯彻到节点大样中去。在设计节点之前,先打好575×575的方格,即所谓的“模数线”。用统一的模数以不变应万变,只是贝氏惯用的手法之一,在他以前的作品中也经常采用。比如新加坡的华侨银行,采用的是2000×1000的模数,也是2/1的比例关系,它正好符合门的高、宽。卫生间采用200×100的模数。

但是,这种2/1模数体系也给贝氏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带来了麻烦。方案中东南角的玻璃尖塔不是很好看,显得不够挺拔。这是因为2/1的比例关系,决定了尖塔方锥的侧面与底面的二面角只能是45度,最完美的方锥造型的二面角恰恰不是45度,而是贝氏在卢浮宫金字塔中采取的角度——50.7106度,贝氏在卢浮宫中所用的不是这种2/1的模数体系。但贝聿铭也有它的解释:他考虑到北京的限高,要降低高度。

总之,贝氏的模数体系还是非常精彩的,用寿震华总建筑师的话说,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计算机辅助设计

在贝氏建筑师事务所中,有一半以上的职员对电脑十分精通,这就使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成

为了可能。从他们的图纸中,可以体会到电脑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AutoCADR12的使用并算不上世界领先,但他们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图纸大、小样合一,不存在节点大样与图纸对不上的问题。图纸中大量使用“*ref.(外部引用)”,使大、小样都引自共同的源文件,这样就大大节省了较对图纸所花费的时间。比如1:200的平面,各个核心筒从分别的核心筒平面中引用,核心筒平面中包括了楼梯、电梯、卫生间,所以要把一些过于细节化的图层关掉。至于楼梯、电梯、卫生间的详图,也引自核心筒平面。这样一来,如果要做什么改动,只修改核心筒平面就行了,由于所应用的*ref.由即时更新的特点,1:200的平面及详图不经修改,自己更新。于是,许多重复的工作量就可以节省了。*ref.的应用常常使一张图的图层多达二百多层,对于不熟悉的人应用起来困难很大。另外,象属性、纸空间、模型空间这些我们平时不太使用的命令,在贝氏的图纸中也经常使到,确实带来了不少方便。

还必须提到的,就是网络的使用。在中银大厦的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国际互联网,还是各单位、事务所的局域网,都为大规模的协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办公效率大幅度提高,带来的是极高的设计质量。

建筑师全面的业务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承担的是“设总”的角色,他们的业务非常全面。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将建筑设计过程分成八个主要阶段,建筑师的正常业务包括方案设计、设计发展或详细设计(DesignDevelop)、施工文件(Construction)、招投标及施工合同管理等五个阶段。 在施工图阶段,建筑师对所有的细节都要进行深入的推敲、比较。在施工过程中对选材极其严格,要实地考察生产厂家的设备、能力,以确保设计意图的完美实现,不轻易被工期、材料等因素所左右。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所有非承重墙采用的是混凝土砌块轻墙,美国的做法与中国的大不一样。在美国,标准做法是砌完砌块之后直接做喷涂,而不用作抹灰层。这是因为在美国,厂家生产出来的混凝土砌块尺寸非常精确一致,而且施工精度很高,并且用一种专门的封条把砌块之间的缝隙填上。这样,在上面直接做喷涂,也可以保证表面的平整。而国内的砌块,经贝氏考察之后,认为是非常粗糙、并且尺寸不规则的。所以砌筑完成之后,必须进行抹灰。这样一来,对砌筑时的施工精度要求也就不用很高。为了确保墙面的平整度、光滑度同样达到要求,贝氏要用中国的实际材料做足尺的模型,来研究具体的做法。在施工的选材中,贝氏要求进行国际招标。每一项招标要至少允许三个以上厂家进行投标,以形成竞争的环境。而且参加投标的厂家要递交由实际材料制作的大比尺模型,以便贝氏进行比较、研究。

对于许多应交由厂家去完成的地方,贝氏也都做了深入的考虑。比如电梯,为了体现建筑师的意图,贝氏为此绘制了许多详图。对于人们接触最多的按钮,甚至作了1:1的详图。为了消除电梯外表镜面不锈钢板转角处的园角,获得挺直的效果,不锈钢板的厚度是一般电梯的十倍。这样一来,电梯两扇门可以做到严丝合缝,它们之间的黑缝就消除了。 对于施工中的细节情况,贝氏都做了详考虑到旗杆的长度,应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运输;在运输中应做怎样的包装;到工地后如不能马上施工,应怎样安放;在工地放置超过多少天之后,包装有可能损坏,又要如何处理……

中银大厦的暖通、给排水、以及电器、消防等设备比较复杂,而且贝氏对工程要求很高,所有的洞一律预留,不能出现结构、建筑施工完毕,再凿洞的现象。建筑师为了协调同其它专业的关系,所有的设备留洞都要亲手画一遍,出一套专门的留洞图,以避免建筑和设备以及设备各专业之间发生冲突。

建筑师对待结构也一样,他们常常把应该在结构图中表达的东西画到建筑图中,以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并确保它们的一致。建筑师对结构工程师的积极配合,换来的是结构对建筑更好的配合。

正是这一系列的努力,才能够确保建筑师意图的完美实现。

建筑与结构

在贝氏的设计中,结构技术的含量一贯极高。以中银大厦为例,无论是面阔54米的入口,十一层的空中接待大厅,还是锥形逐渐向上收分的银行营业大厅,都是借助结构的非凡表现来达到撼人的艺术效果。贝氏在设计时,常常是在方案构思阶段,就把与他合作的结构工程师找来,与他们讨论构思的可能性。结构工程师从它的方案中寻求灵感,新型的结构体系往往在这一阶段产生;同时,他也为建筑师提供结构上的可能性,挖掘结构上的潜力。所以,贝氏的设计总是能如此充分的利用结构、表现结构。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氏采用了严格的模数制,所有的模数都基于装修,所以在设计中采用了以建筑面作为设计面,结构后退这样一个方式:主要空间的轴线都与装修线对齐,而与结构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

这样一来,建筑的图纸可以画得十分漂亮,但结构的图纸看起来却十分别扭:轴线与装修线相齐,与结构总是差着一个很小的距离。为此,结构工程师不知要付出多几倍的工作量。而以往我们的做法都是以结构的中线作为轴线定位的。

编辑:www.pmceo.Com

篇2:《GB50011-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析义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问答

根据建设部建标[20**]156号文的通知,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以下简称新规范)将于20**年1月1日起施行。目前,新规范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许多设计人员在学习后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抗震规范管理组提出了许多问题,管理组对所提问题做了逐一解答。现挑选一些共性的问题汇总如下,以期对有关人员学习掌握新规范有些帮助。(北京ASA录入 yuyuyu整理)

1.为什么新规范20**年1月1日起施行,而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11-89,以下简称89规范)20**年12月31日才废止

由于新规范是对89规范进行全面修订而形成的,在执行中应考虑到设计、管理人员有一个学习、适应和实用过程,为此保留一年的过渡期,这也是规范执行中的通行做法,当初89规范在执行时曾有三年的过渡期。[返回]

2.新规范在过渡期中,一些其他的相关规范尚未公布,配套的计算软件还未升版,在实际使用时应如何操作?

新规范与89规范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在过渡期内,结构进行抗震设计验算时,仍可采用依据89规范编制的计算机软件,但对于不需计算的抗震构造措施则自20**年1月1日起要按新规范执行。在各地开展的施工图审查也可按此要求开展有关审查工作。[返回]

3.新规范中为何无烟囱、水塔等构筑物及钢筋混凝土异型柱结构的抗震设计内容?

本次建筑抗震规范的修订,已不包括烟囱、水塔等构筑物的抗震设计内容,此部分内容归入即将修订的《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对于异型柱结构,目前工程抗震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普遍认为异型柱结构属于抗震不利的结构体系,目前正在修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未将其列入。若采用异型柱结构又无地方法规者,属于超规范、超规程设计,应按国务院《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第29条的要求执行。 [返回]

4.新规范中对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分类总原则是什么?为什么乙类建筑不是特别多?设置了抗震缝后可否根据各单元划分设防分类?目前许多大底盘高层建筑裙房为商店,上部为住宅楼,其抗震设防分类应注意哪些事项?

按照当前的抗震防灾政策,在《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条文说明中指出,对一般情况下,原则上能保障在遭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不致有灾难性后果,故绝大部分的建筑,均可列为丙类建筑,少数重要的建筑列为乙类建筑。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在3.0.1.5条中规定,“建筑物各单元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可根据局部的单元划分类别”,故设置了抗震缝将结构分为若干单元后,可根据各单元划分设防分类。

对于商业建筑,在1995年之前高层的大型零售商场还比较少,《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举例采用了常见的 “人流密集的多层建筑”,具体规定参照了1993年当时商业部的有关规定,根据目前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具体执行时,不论多层和高层,只有年营业额1.5亿元人民币以上、固定资产0.5亿元以上、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三个条件均满足时才定为乙类建筑。

大底盘建筑,当其下部属于大型零售商场的乙类建筑范围时,一般可将其及与之相邻的二层定为加强部位,按乙类进行抗震设计,其余各层可按丙类进行抗震设计。[返回]

5.对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突出屋面的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及验算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新规范在第三章关于概念设计的规定中,明确要求结构体系的选型应防止刚度和强度的突变。突出屋面结构明显存在刚度突变,其抗震设计尤应注意采取可靠措施。例如,在计算分析时,第5.2.4条规定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3,采用振型分解法时,突出屋面部分可作为一个质点进行计算。同时还要根据计算结果采取加强构造措施。[返回]

6.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计算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基本振型指的是什么振型?

基本振型一般指每个主轴方向以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 [返回]

7.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的最小墙厚度是何含义?房屋抗震横墙是指什么样的墙体?不对齐或不贯通的横墙算不算抗震横墙?

新规范7.1.2条表7.1.2中,砌体房屋最小墙厚是指结构抗震验算时不小于此厚度的墙体才能承担地震作用,即不论层数或高度,各种砌体类别的墙体小于此厚度只能算做非抗震的隔墙,只能计入荷载而不能做为结构墙体参与结构计算。例如,粘土砖房屋的最小墙厚为0.24m,墙宽度小于此值,如0.12m或0.18m时,不论是否有基础,均只能算做非抗震隔墙。房屋抗震横墙是指符合最小墙厚要求的横向墙体,横墙应以满足抗侧力计算为准。

&n

bsp;新规范7.1.7条2款规定“沿平面内宜对齐”用语为“宜”,表示稍有选择,条件许可时应首先这样做,符合厚度要求的不对齐或不贯通的横墙也属抗震横墙。 [返回]

8.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的总高度比表7.1.2稍高时是否算超出限值?

新规范7.1.2条表7.1.2中总高度的计算有效数字为个位,即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四舍五入后满足即可。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允许比表中适当增加,但不应多于1m。 [返回]

9.住宅工程中顶层为坡屋顶,屋顶是否需设水平楼板?顶层为坡屋顶时层高有无限制?总高度应如何计算?

住宅工程中的坡屋顶,如不利用时檐口标高处不一定设水平楼板。关于顶层为坡屋顶时层高的计算问题新规范未做具体规定,结构设计时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取质点的计算高度仍不超过4m。

檐口标高处不设水平楼板时,按抗震规范7.1.2条的规定,总高度可以算至檐口(此处檐口指结构外墙体和屋面结构板交界处的屋面结构板顶)。檐口标高附近有水平楼板,且坡屋顶不是轻型装饰屋顶时,上面三角形部分为阁楼,此阁楼在结构计算上应做为一层考虑,高度可取至山尖墙的一半处,即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至山尖墙的二分之一高度处。 [返回]

10.对于新规范7.3.2条第5款的“接近”概念,以7度区为例,层数为多少时属于接近上限?

新规范7.3.2条第5款的“接近”概念,对于7度区,层数为六、七层时均属于接近上限。[返回]

11.砖墙基础埋深较大,构造柱是否应伸至基础底部?较大洞口两侧要设构造柱加强,一般多大的洞口算较大洞口?

新规范7.3.2条第4款规定: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入浅于500mm的基础圈梁内,两条满足其中的一条即可。但需注意此处的基础圈梁是指位于基础内的,不是一般位于相对标高±0.0m的墙体圈梁。构造柱的钢筋伸入基础圈梁内应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

对于底层框架砖房的砖房部分,一般允许将砖房部分的构造柱锚固于底部的框架柱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内(上层与下层的侧移刚度比应满足要求)。

新规范表7.3.1要求较大洞口两侧要设构造柱加强。一般说,内纵墙和横墙的较大洞口,指2000mm以上的洞口;外纵墙的较大洞口,则由设计人员根据开间和门窗洞尺寸的具体情况确定。 [返回]

12.填充墙的构造柱与多层砌体房屋的构造柱有何不同?

填充墙设构造柱,属于非结构构件的连接,与多层砌体房屋设置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有一定差异,应结合具体情况分析确定。如挑梁端部设置填充墙构造柱,挑梁在计算时应考虑构造柱传递来的荷载。 [返回]

13.多层砌体和底部框架房屋中,有个别楼层符合“横墙较少”的条件,是否应按7.1.2条第2款的要求降低层数?

新规范中对于多层砌体房屋,“横墙较少”的概念指全部楼层均符合横墙较少的条件,对于仅个别楼层符合“横墙较少”的条件,可根据大开间房屋的数量、位置、开间大小等情况具体分析后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底部框架房屋的上部各层“横墙较少”的概念同多层砌体房屋。 [返回]

14.新规范7.1.7条第5款“关于烟道、风道、垃圾道等不应削弱墙体”指得是什么?

新规范7.1.7条第5款“关于烟道、风道、垃圾道等不应削弱墙体”,主要指不要在墙体厚度内开洞,烟道等应设在墙外,成为附墙烟道等,以免墙体应力集中。 [返回]

16. 底层框架结构的计算高度如何取?若取到基础顶,抗震墙厚度取1/20层高,是否过大?

计算高度的取值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主要是看地坪的嵌固情况而定,若嵌固得好,如作刚性地坪或有连续的地基梁,可以从嵌固处取,否则从基础顶;抗震墙厚取1/20层高,这里的层高与计算高度的概念不同,是指从一层地坪到一层楼板顶的高度。 [返回]

20.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允许比表7.1.2中适当增加,但不应多于1m,那么此时是否仍可将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四舍五入吗?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若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允许比新规范7.1.2条表7.1.2中适当增加,但不应多于1m。因已将总高度值适当增加,故此时不应再将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四舍五入,即增加值不大于1m。

23.横墙较少的多层普通砖、多孔砖住宅楼的总高度和层数接近或达到表7.1.2规定限值时按照新规范中第7.3.14条6款的要求进行设计,对楼、屋面板的设置有何要求?

对于横墙较少的多层普通砖、多孔砖住宅楼的总高度

和层数接近或达到表7.1.2规定限值时,同一结构单元的楼、屋面板应设置在同一标高处, 即不允许同一结构单元有错层。即使设计时同一结构单元内横墙无错位,楼、屋面板也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 [返回]

24.新规范中第7.1.8条1款要求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结构布置中,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框架梁或抗震墙对齐或基本对齐,在定量上如何把握?

底框房屋是一种不利于抗震的结构类型。为提高其抗震能力,《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中7.1.8条1款要求,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的轴线对齐或基本对齐,即大部分砌体抗震墙由下部的框架主梁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支承,每单元砌体抗震墙最多有二道不落在框架主梁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上,而是由次梁支托上部抗震墙。托墙的次梁应按3.4.3条考虑地震作用的计算和内力调整。建议尽量采用上部结构减少抗震墙数量的方案,即在无法对齐处设置次梁支承非抗震隔墙以避免次梁托抗震墙的方法。[返回]

25.在砖房总高度、总层数已达限值的情况下,若在其上再加一层轻钢结构房屋,此种结构形式应如何设计?

在砖房总高度、总层数已达限值的情况下,若在其上再加一层轻钢结构房屋, 因抗震规范中无此种结构形式的有关要求,两种结构的阻尼比不同,上下部分刚度存在突变,属于超规范、超规程设计,设计时应按国务院《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第29条的要求执行,即需由省级以上有关部门组织的建设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进行审定。 [返回]

29.钢筋混凝土柱厂房为什么不采用山墙(砌体隔墙)承重?

钢筋混凝土柱厂房不采用山墙(砌体隔墙)承重,理由如下:

1) 山墙和钢筋混凝土排架柱结构材料不同,不仅侧移刚度不同,而且承载力也不同,在地震作用下,山墙和钢筋混凝土排架柱的受力和位移不协调不利抗震,可导致结构破坏,这种震害不少。

2) 屋盖系统(屋面板、屋架和支撑)在两个端部不封闭,屋盖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变化,在6度时山尖墙就有震害,其破坏后将引起屋盖的破坏。 [返回]

30.规范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较好的半地下室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嵌固条件较好一般是指什么情况?

嵌固条件较好一般指下面两种情况:

(1)半地下室顶板(宜为现浇混凝土板)的板顶标高不高于室外地面约1.5m,地面以下开窗洞处均设有窗井墙,且窗井墙又为内横墙的延伸,如此形成加大的半地下室底盘,有利于结构的总体稳定,半地下室在土体中具有较有利的嵌固作用。

(2)半地下室的室内地面至室外地面的高度大于地下室净高的二分之一,无窗井,且地下室部分的纵横墙较密。

在这两种嵌固条件较好情况下,带半地下室的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

若半地下室层高较大,顶板距室外地面较高,或有大的窗井而无窗井墙或窗井墙不与纵横墙连接,构不成扩大基础底盘的作用,周围的土体不能对多层砖房半地下室起约束作用,则此时半地下室应按一层考虑,并计入房屋总高度。 [返回]

31.若多层砌体房屋中设置了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当构造柱与圈梁边缘对齐时,施工时哪部分的钢筋放置在最外侧?

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当框架柱和框架梁边缘对齐时,一般将柱主筋放置在最外侧,梁纵向钢筋紧贴着柱最外侧主筋,从内侧穿过。而对于多层砌体房屋,为了使圈梁充分发挥其对结构构件的约束作用,当构造柱与圈梁边缘对齐时,一般将圈梁的纵向钢筋放置在最外侧,构造柱主筋从圈梁纵向钢筋内侧穿过。 [返回]

32.若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低于规范表7.3.1中砖房构造柱设置要求的最低层数,其构造柱应如何设置?

如果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低于规范表7.3.1中左侧各列的最低层数,如6度区层数为三层及以下的房屋、七度区层数为单层和二层的房屋、八度区单层房屋,对于构造柱的设置规范不做要求。此时是否设置构造柱可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掌握,规范规定的是最低安全度要求。 [返回]

33.随着墙体材料的改革,一些城市已经禁止或限制使用烧结普通粘土砖,代之以烧结多孔砖或混凝土空心小砌块,对于±0以下部分的砌体可有哪些替代材料?

对于砌体结构房屋±0以下部分的砌体材料(包括块材和砂浆),当不采用多孔砖和空心砌块时,除了可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墙外,还可采用烧结页岩砖、烧结煤矸石砖、烧结粉煤灰砖等非粘土烧结砖以及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等墙体材料,其块材和砌筑砂浆应符合《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有关规定,并注意采用水泥砂浆后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折减。 [返回]

34.规范7.1.3条规定普通砖

、多孔砖和小砌块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3.6m,而某些工业建筑及附属房屋,如变配电室,虽然总层数未达到规范限值的要求,但因工艺要求需要层高大于3.6m时应如何处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规定,主要针对一般民用建筑。对于层数远小于表7.1.2的工业建筑及附属房屋,因工艺要求需要层高大于3.6m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如增加墙厚度、增设壁柱、圈梁、提高材料强度等级等措施实现,同时应满足有关规范和规程的要求。 [返回]

35.规范7.1.6条中,房屋中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限值与墙体是“一”字还是“T”字形状有无关系?

规范7.1.6条中,窗间墙宽度限值与墙体是“一”字或“T”字形状无关,当采取局部加强措施时,限值可适当减小。 [返回]

46.多层砌体房屋的墙体是否可以采用粘土砖和现浇钢筋混凝土混合承重?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第7章的适用范围是烧结普通粘土砖、烧结多孔粘土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及材料性能满足要求的烧结砖和蒸压砖砌体承重的多层房屋,以及底层或底部二层框架-抗震墙和多层的多排柱内框架砖砌体房屋。多层砌体房屋中采用砌体墙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混合承重的结构类型,在建筑方案和结构布置上超出了抗震规范第7章的适用范围,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属于超规范、规程设计。

在多层砌体房屋设计工作中,有的设计人员将抗震承载力验算不满足要求的墙片或墙段由砌体改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墙,这种做法有可能属于超规范、规程设计。

在砌体结构中增设现浇钢筋混凝土墙后,结构体系可能改变为不同材料混合承重的结构,此时需根据结构楼板的刚度、砖墙与混凝土墙体的连接等情况,确定钢筋混凝土墙参与工作的系数,考虑结构体系改变后地震作用的传递及各墙段的分配情况,进行结构的计算和分析。若无配套的行业或地方标准,应按由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2000年9月25日执行的《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中第二十九条的规定要求进行设计。[返回]

47.若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方案存在错层时,结构抗震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当多层砌体住宅楼有较大错层时,如超过梁高的错层(或楼板高差在500mm以上),结构计算时应做为两个楼层对待,即层数增加一倍,同时房屋的总层数不得超过抗震规范7.1.2条的强制性规定。错层楼板之间的墙体应采取必要措施解决平面内局部水平受剪和平面外受弯问题。

当错层高度不超过梁高时,该部位的圈梁或大梁应考虑两侧上下楼板水平地震力形成的扭矩,进行抗扭验算。

需要强调,错层住宅违反无障碍设计的建筑原则,不利于老年人和儿童的安全使用,不符合国际上的设计潮流。 [返回]

48.规范7.3.13条要求砌体结构房屋的基础底面宜埋置在同一标高,采用桩基时若桩长度不同时应如何调整?

规范7.3.13条规定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宜采用同一类型的基础,底面宜埋置在同一标高,若基础采用桩基,桩身长度不一致时应将承台及承台梁设置在同一标高,不应将承台梁逐步放坡。[返回]

49.带阁楼的多层砌体房屋的构造柱如何设置?

阁楼指为了有效利用坡屋顶的空间,在坡屋顶中增加水平楼板,在顶层楼层之上形成住人或储物的房间。为贯彻墙体改革的精神,砌体结构应严格控制层数,对于结构计算来讲,不论是否住人,阁楼层均应做为一个质点考虑。带阁楼的多层砌体房屋在设置构造柱时可根据阁楼层的屋面剖面形式确定。

剖面形式为三角形,即檐口处无砖墙时,可按房屋实际层数按规范表7.3.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并适当加强;剖面形式为屋形,即檐口处有砖墙时,按房屋实际层数增加一层后的层数对待。

特别应注意,不论是三角形或屋形,坡屋顶山尖墙部位均需采用沿山尖墙顶设置卧梁、屋盖处设置圈梁和在山脊处设置构造柱等加强措施。 [返回]

50.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上部砌体部分采用多孔砖时侧移刚度比有无变化?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为了保证结构的安全,严格控制底层框架和上部砌体结构的侧移刚度比,以免地震时底层框架部分的结构先于上部砌体部分破坏或破坏转移至过渡层。若上部砌体部分采用多孔砖,侧移刚度比的要求无变化,仍按抗震规范7.1.8条的要求执行。 [返回]

51.对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的上部钢筋锚固按框支梁要求,其框架柱的配筋是否也按框支柱要求?

抗震规范7.5.4条4款对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在柱内的锚固长度按框支梁要求,因结构高度与钢筋混凝土房屋相比较低,其框架柱的构造应符合7.1.10条规定的抗震等级要求,框架柱上、下端弯矩的调整可参照框支柱的要求执行。[返回]

 

;5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设计时所布置的抗震墙如何协调侧移刚度比限值和承载力计算的要求?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进行设计时,所布置的抗震墙既要满足侧移刚度比限值的要求,又要满足承载力计算的要求。经常遇到承载力验算不满足,增加抗震墙的数量或厚度,满足了承载力验算的要求,但侧移刚度比限值又不满足了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主要是设置结构洞口,即采用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上设置设置洞口并采用轻质砌块材料填实的方法,将抗震墙的刚度降低,在满足承载力验算的要求的同时符合侧移刚度比限值的要求。[返回]

59.砌体结构房屋的构造柱箍筋在纵向钢筋搭接区有无特殊要求?

在钢筋的搭接区范围的箍筋间距需要加密,这是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构造要求。对于构造柱在纵向钢筋搭接区的箍筋也应加密。[返回]

60.对医院、教学楼等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范围可否按7.3.14条的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其高度和层数仍按表7.1.2的规定采用?

抗震规范7.3.14条规定的加强措施仅适用于横墙较少的多层住宅楼。为了保证有较高的安全度,7.3.14条的规定的加强措施不适用于医院、教学楼等属于人流较密集的公共建筑。 [返回]

61.底框结构中上部砌体结构部分,是否可以采用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

抗震规范中关于底框结构的规定适用于砖砌体房屋(参见规范7.1.1条),底框结构中原则上可以采用小型空心混凝土砌块,若采用小型空心砌块,应按有关法规要求报审。已经完成修订送审稿的《混凝土空心小型砌块建筑技术规程》(修订前编号为JGJ/T 13-94)中有相关规定,设计时可以参考。

62.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中考虑了墙梁组合作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是否可以考虑共同作用对地震作用进行折减?

从试验室的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的结果看,墙梁组合的作用十分明显,但其受力状况也是非常复杂的,考虑到实际地震作用与试验有偏差,大震时墙体严重开裂,托墙梁与非抗震的墙梁受力状态有所差异,当按静力的方法考虑有框架柱落地的托梁与上部墙体的组合作用时,若计算系数不变会导致不安全,应调整计算参数。从偏于安全和简化计算方面考虑,抗震规范在7.2.5条的条文说明中给出了当托墙梁上部各层墙体不开洞和在跨中1/3范围内开一个洞口的情况下,弯矩计算的简化、偏于安全的方法。对托墙梁剪力计算时,由重力荷载产生的剪力不折减。

篇3:建筑设计师新挑战

当前,随着国内经济的迅猛增长,建筑设计行业也迎来百年不遇的发展良机。众多全球知名的设计事务所、建筑设计大师纷纷来到中国,为国内建筑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和现代技术,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同时,对于一些大型的重点项目工程,各界人士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甚至争议。因此今天,我想从当前建筑设计市场、建筑师的职责以及工程设计技术和外观造型设计等几个方面出发,对上述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建筑设计市场:浮躁与混乱的现状

对于国外设计师或设计事务所,我国的有关政府部门、建筑开发商或建设方普遍抱有一种盲目的崇洋心理。这种心理使其在许多重要的大型建筑项目开发和招标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国外设计师或国际大牌公司来完成。甚至一些发展商更直接委托国外大师进行设计,限制国内公司的参与和竞争。这样的心理真实地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即国内许多人崇拜国外大师或其设计公司。那么,这是否由于国内、外设计师确实存在实力及能力上的根本差距?

在我看来,客观上中外建筑设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些差距又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不可一概而论。例如在理念和教育环节上,可以说国外设计师的思路显得更加开阔、大胆;在技术含量上,由于国内现代技术的发展较国外起步稍晚,对于钢结构、大跨度、超高层、高科技含量等特殊类型的项目,国外建筑设计也具有显著的优势。而对于住宅项目开发,深入了解当场市场、当地建设规范以及生活方式、建材储备等情况则是最重要的基础。在这方面,相比国外,国内建筑设计师显然具有更加长足的优势。

然而当前整个市场,无论住宅项目或是其它中小型项目,都非常看好国外大师的设计,特别是一些国家级重点项目的规划和设计等同样非国际大师不予考虑。对于那些中小型项目,在巨额的设计费与微薄的销售收入之间,发展商为吸引市场的关注,更多的选择了前者。显然,某种意义上这样的心态更多源于市场炒作和推广的需求。而事实上,国外设计师提出的设计方案往往耗资巨大,成本颇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作法。

此外,发展商借学术交流之机邀请国外设计大师来到国内,利用其声望为自身楼盘造势,在一定意义上也许可以促进国内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但也使得国内建筑设计市场更加浮躁,商业炒作的氛围更浓厚,不利于建筑设计在技术方面的提升。同时,建筑设计行业的学术性遭到了践踏和贬值,学术的权威性与严肃性也荡然无存。另一方面,这对于青年设计师或建筑系学生的教育与未来发展,也必将产生一定的误导作用。因为,对于国外大师的演讲或学术交流,学生大多慕名而来,其崇拜心理丝毫不亚于对明星的追捧,而他们所关注的更多是大师的名望和亲近的机会,并非先进的思想和技术。

透视建筑的社会意义

对于当前一些大型的重点项目工程,各界人士至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甚至争议。例如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的大门架、“鸟巢”及“水立方”等,许多建筑师指出这些项目在工程上、成本上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我的观点是,事实上对于这样一些国家级的、代表整个国家形象的工程,已超越了从一个建筑师或者从一个建筑本身评判项目好坏的范畴,而应透过这些工程看到其身后特殊、深远的社会影响和意义。

最著名的例如悉尼歌剧院,其工期延长了17年,造价翻了6翻,这样一个项目在当时也是极具争议的。在实施过程中,建筑师提出的薄壳结构设计却无法实现,如果将其改造为钢筋混凝土密肋结构,那么成本将高达数倍,于是工程的实施被搁浅。直到导致悉尼大学生举行*抗议,项目才得以继续完成。如果仅由该项目的自身来看,作为当地市政府、当地城市以及投资方显然是严重亏损的。然后几十年过去以后重新来看:该项目为澳大利亚、悉尼所带来的旅游收入、经济收入甚至国家地位的提升,却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这样的项目已绝非一栋简单的建筑,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国家形象的宣传,正如来自全球的游客到悉尼甚至澳大利亚,其最重要的观光目标即悉尼歌剧院。

同样,到北京旅游的人,故宫、长城是其首选的游览胜地。而如果能够多一些现代化、最新式的标志性建筑物,例如国家大剧院,那么这些建筑很快也会成为北京新的观光胜地。因此,这样的建筑在某些意义上已超越了人们对于建筑本身的判断,而是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甚至国家的形象标识而存在。

但另一方面,这并不意味着国内所有的项目都可不计成本的盲目跟从。类似国家大剧院这样的国家级大型工程,不仅在设计方面追求极致,其数量也寥寥无几。作为建筑设计师,如果穷其一生追求这样的机会,最后只可能一事无成。因此,必须客观、正确地看待这种行为或方式,否则对于青年设计师或建筑系学生的培养势必将产生严重的误导。

不忘建筑师天职

对于在业界享有盛名的建筑设计师,我们常尊称为建筑大师、艺术大师,那么建筑师是不是艺术家?我认为不是。诚然,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有着艺术的成份,但并不是纯艺术,建筑艺术与美术、音乐甚至行为艺术等有本质的区别。例如梵高的画标价上百万美元,作为一种纯艺术其意义已不在于销售本身。但作为建筑师,受发展商之委托,所设计的工程项目必须销售成功,才能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因此建筑师不是纯

艺术家,更没有资格将作品做成为一种纯艺术,因为他所担当的是更重要的社会责任。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首先来自于他所受到的委托,包括建设商及发展商等。服务于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所有工程技术、市场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建筑师的天职。而不是自视为一个艺术家,随心所欲创造纯艺术的作品。反观目前,受一些风潮的影响,许多建筑师设计了标新立异的建筑,或专注于做所谓的实验建筑、另类建筑、边缘建筑及非主流建筑等。单纯从空间形式和艺术探索方面这是非常必要的,但不符合作为建筑师的职责或道德标准。并且,建筑通常拥有数十年的生命周期,如果建筑师设计一个不具任何美感且不合理的建筑,形成该城市丑陋的地标形象,那么对于城市的市容、公众的利益只能造成损坏和影响。可以说,建筑师没有任何理由牺牲公众的利益来满足自身的创造欲。

此外,建筑并非空中楼阁,它所占用的是宝贵的土地资源。土地是中国非常稀缺且不可再生的国有资源,建筑师没有资格去浪费国家的土地。如果所有的建筑师特别是刚刚毕业的建筑系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并重新反思自身作为建筑师的责任,那么国内建筑市场、城市市容景观中所见到的建筑将可能更实际一些,从而有效解决中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认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应该着力关注并推动建筑设计在工程技术和艺术审美两方面的创新与实践。

工程技术:突破社会习惯思维的阻力

在工程技术方面,国外建筑事务所具有非常领先的综合实力和实际经验。正如三年前五合国际进入中国,曾在清华大学、东南大学、首规委、上海现代集团举办详尽的高科技智能生态建筑设计讲座,却没有在国内取得推广的效果。因为至今没有发展商愿意按我们这种先进的理念去做建筑设计,他们所需要的不是现代化的新技术,而是国外事务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对此我认为,这归根结底是由于国内缺少一次工业化的革命。表现在建筑设计行业,即缺少一次现代主义的运动。这来自于很多方面:建筑施工队基本以民工为主、建筑规划、施工和维护等缺乏系统化的管理,包括设计公司的设计质量、人才短缺等问题,都可归结为缺乏一次现代化、工业化的运动,缺乏一种成体系的建设。

当前,国内许多楼盘号称高科技、生态化、智能化,然而是否真正达到了高科技却有待进一步考察。事实上,其办公楼更多是采用补弱电系统来达到所谓的5A,楼内采用多个单项的所谓智能化技术,但并不是以人为本、成套设计,因此这样的生态智能化高科技技术只停留在了一个虚拟的层面上。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例如在北京,两个楼盘在工程技术含量方面的差别几乎为零,但其售价却可能相差一倍。究其原因乃是取决于其土地资源的价值,例如市中心的楼盘售价即贵,远郊就便宜许多。与建筑所应用的高科技或智能化、生态化无关。

可以说,目前北京只有两个住宅项目在高科技方面走出了领先的一步。其一是锋尚国际公寓,号称告别空调暖气时代,设计了八大子系统,高集成化、大规模地使用国外先进的住宅科技,在全国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其二即紧随锋尚国际公寓之后的当代万国城二期,也叫MOMA。二者相比,锋尚国际公寓中途改造实现高科技化;MOMA开发伊始即采用国外高科技技术。而售价方面,锋尚国际公寓与其附近没有高科技设施的普通楼盘基本持平,这证明采用国外的高科技、智能化、生态化技术,成本并不是主要问题。

总结成功的原因,我认为,这些项目的发展商首先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不仅需要亲自出国考察、谈判、引进最新的技术,之后还需通过报关、审批等各项程序,所付出的艰辛相当于操作普通楼盘的两倍。同时,发展商承担了许多风险。因为这些新的技术在理论上的实现没有问题,但具体到国内的施工条件,却具有很大风险。归根结底,真正的问题还是来自我们社会习惯思维方式的阻力。

此外,比起汽车或手机、家电的消费,当前国内的住宅消费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还没有过渡到对高科技、高质量的追求,消费者并不了解建筑的性能或技术指标。不同于汽车杂志上诸多有关性能、技术指标的数据显示,房地产杂志真正涉及技术的内容只占到了极小的一部分,更多是有关商业化的新闻和炒作等。可以说,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高技术含量始终是发展的方向,我相信,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引进新的技术,未来几年内中国在技术领域也将踏上新的台阶。

艺术审美:建筑设计师的永恒课题

我们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它必然要有美的感觉,这主要通过其整体的外观设计得以展现。例如上海浦东的外滩,但除此之外在国内其它城市却极少有独具美感的建筑。相反,许多城市充满了丑陋的地标,缺乏城市肌理、缺乏城市的规划和控制。台湾作家柏杨的一段话是很好的注解:美国是神的空间,开阔的马路、巨大的房间、宽敞的汽车,阔绰而地大物博,似乎为巨人设计;欧洲是人的空间,随处可见名胜古迹、小桥流水,拥有亲近宜人的尺度,也是中国发展商已将其作为模仿的目标之一;而亚洲则是鬼的空间,例如东京、香港这些密度极高的城市,缺少人的空间。中国的城市环境也不例外,设想在访问外国友人时,他可能很自豪地展示其城市最大的森林公园,及其良好的自然环境;而访问中国友人的家,他只能展示豪华的卫生间、按摩浴缸,或全大理石的装修等,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微观的环境。因此真正意义上,一个好的人居环境首先是一个大的城

市环境,其次才是居住区的规划,最后才是个人自身的规划。

立面设计是展现建筑整体外观的重要方面,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宏观的外部造型。所有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悉尼歌剧院、埃菲尔铁塔、金字塔、中国的天坛和*、原纽约世贸中心等,只需一条曲线、一条天际轮廓线甚至一个剪影即可对其进行很好的识别。其次,走到建筑的中距离,可欣赏其横、竖线条及虚实对比等,这也是立面设计的一部分。最后,走到建筑的近前或入口处,甚至坐在自家的阳台,这时所能看到的不是建筑的顶部造型为坡顶、平顶、尖顶还是穹顶,而是其阳台栏杆、踏步、台阶、吊篮、吊灯等这些与人亲密接触的细部设计。

如果按照这样三个层面来评判国内的建筑,那么首先其宏观的外部造型相当缺乏,显得平淡乏味;第二个层面的设计则争奇斗艳,应有尽有;而第三个层面的细部设计也有失精致,普遍显得粗糙、简陋。这是由于,过去在建筑设计上没有外装修的概念,仅在样板间内进行装修,外部则请园林公司做景观设计。于是就出现了建筑外观或许很漂亮,样板间也高档,但进入单元门后则非常简陋,整个建筑失去了统一、协调的风格。充分说明当前的国内建筑设计缺乏对建筑、室外景观及细部装修等多方面设计的整合。

北京五合在与一些大型专业房地产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开始有机会在此方面有所尝试,珠江国际城的建筑设计就做到了非常精细的程度,将建筑、室外景观和细部装修等多方面很好地整合,实现了我们的设计主张,也是作品的引人注目之处。随着国内建筑设计水平的逐步提高,市场将越来越认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也将对建筑师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是机会也是挑战。(注:作者为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中国经理刘力博士)

篇4:从建筑设计竞标评选看价值观之殇

建筑价值观是与很多问题都有关联的主题,核心围绕建筑和价值观展开,可以扩展到建筑本源,即建筑是什么的问题。早在两千年前的维特鲁威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强调建筑的三要素:实用、经济、美观,但是现在很多人却模糊了建筑的目的。

我国gg开放后,各种思潮一拥而入,外来思想文化杂隽并存,管理者和普通人的文化心理一样的浮躁,外国建筑师便如鱼得水。中央电视台新大厦、20**奥运主体育场(鸟巢)两个设计在国外都是难以中标的,没有哪个国家或业主肯建造如此高成本的建筑。而它们在中国得到建设,根本原因在于价值取向的问题。央视新大厦的设计师库哈斯坦言:我就是迎合了中国人的需要。

现在很多外国建筑师将中国当成了自己的试验场。虽然这些项目都是竞标评选,可是如果评委不自信,变来变去,评选就失去了把关的能力和意义。过去提倡大屋顶,现在又生怕别人讲自己不接受新事物,就拼命求洋求新。比如“鸟巢”、五棵松体育文化中心,由于安全、经济等问题,迫不得已缩减规模或重做方案,结果和原设计相比变动很多。这样的评选后果反映出从管理者、专家到百姓的建筑价值取向都存在偏差。

在发达国家,主流的建筑价值取向不是这样的。大部分大型建筑不可能一味地讲究形式,而要根据功能和需要建造。建筑师花大量心血在建筑材料和细部设计上推敲和比较,因为国外对于建筑质量的标准要求很高。高标准的高造价与追求形式感的高造价,就是中外建筑价值观产生不同后果。体育场是为了比赛;写字楼是为了办公;住宅是为了居住。一切建筑的第一目的是实用,而我们现在追求的是表面的新奇和豪华,形式成为评判建筑好坏的依据。但是,建筑首先是产品,再发达的国家也不会将建筑仅仅作为艺术品。

价值取向是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社会文化心理,在中国就是什么都得有个说法、有个理念。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一直讲究形式和意识形态,直到现在,这种传统的社会文化心理还在延续,什么事情都要有主题思想。几乎所有政府项目的评选首先看建筑形象,有些管理者建筑专业知识匮乏,于是就简单地认为开放的胸怀必须表现在接受建筑外形的新奇上。

发达国家的政府主要在环境、道路、市政上进行投资,大部分建筑项目是民营和大集团投资,并由专业设计师在自主的情况下设计。在中国大项目则是管理者拍板,管理者的价值取向起了决定作用。对于建筑师来讲,很多是迎合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千方百计取悦甲方和领导,为此设计原则不停地变来变去。比如在很穷的县城大搞夜间照明工程,老百姓觉得城市欣欣向荣,自然高兴,但是却不知道这些灯光浪费了大量资金。这些都是重视形式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官本位的意识形态所造成的。我国许多城市和建筑,为这些所谓的“政绩工程”付出的代价将很难弥补。

现今我国的建筑价值观很乱,目前还没有形成全民的主流价值取向。现在我国建筑界的谬误与混乱状况对年轻一代建筑师影响巨大,而且这种状况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期,这将进一步推迟清晰完整的建筑价值观形成的时间。笔者认为,只有等到社会更加开放、更加发达后,国民心理也更加成熟以后,情况才会有所好转。时间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篇5:建筑装饰设计风格文化探讨

面对即将来临的21世纪,整个中国迎来一个经济、信息、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兴旺时期,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会提到一个新高度,相应地人们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生产活动环境的质量,也必将在安全、健康、舒适、美观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设计创造一个既具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既能满足功能要求,又有文化内涵,以人为本,亦情亦理的现代室内环境,将是我们室内设计师的任务。

一.风格与文化的探索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说到“每一个建筑都得个别设计,不仅和气候、地点有关,而同时当地的历史、人民及文化背景也都需要考虑。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建筑仍各有独特风格的原因。”室内设计风格的形式,是不同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伤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特点。

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装饰设计的风格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流派的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

在十几年建筑装饰工程的实践中,对不同的装饰内容,不同的地域和人文环境,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工程项目,在体现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同时,对主要表现的装饰内容的风格上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将风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气候物产、地理位置)和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个人或群体创作构思,其中包括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相结合,从而赋予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将体现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的各种风格(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混合风格等)溶入我们所设计的具体装饰工程中去,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

在此列举较为典型的工程实例,一为中国传统风格的“九华山庄”工程,一为近百年的欧洲新艺术派风格的一类保护建筑“龙门大厦贵宾楼”工程,以总结、剖析在实践中如何将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风格与文化的结合,从而达到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以及创造出理想的文化氛围和使人震撼、愉悦的空间。

二.实践中的体会

“九华山庄”装饰工程(北京)1996年 座落在北京小汤山温泉疗养区的“九华山庄国际保健俱乐部”地处龙脉,上风上 水,为明清两代行宫旧址,占地40万平方米,建筑采用皇家园林的设计风格,环境清幽雅致,五星级酒店管理标准,集保健、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度假乐园。我公司承建是整个“九华山庄”的核心部分,俗称“五大殿”。

五大殿由主殿和四座偏殿组成。主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设计为丁字形。在原建筑设计的基础上,我们对功能及空间组织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了调整。在功能分区上以大堂所在中间正殿为中轴线,咖啡区及总台接待区分为两侧,多功能厅在后殿,餐饮区、医疗保健区分别在左右殿,线路清晰,功能明确。

殿内装饰设计遵循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表现手法有机结合的原则,以历史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使室内环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我们把传统建筑的造型、色彩加以归纳整理,让繁锁的雕梁画栋符号化,让久远的历史文化气息隐隐在地面、天花及四壁中流淌,通过意会达到交流。由此我们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檩椽、柱式、栏杆、垂花、雀替、挂落、抱鼓、美人靠等,以美的联想,严谨的法度,对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进行了艺术形象的重构,对传统造型中的线的表象提炼加工,变的简洁、挺拔。对具象的元素处理,升华为抽象的符号。大堂主墙面迎门而立的壁画,表现了羲与女娲的形象组合,用青铜铸造,古风颇浓,与光滑的墙面形成对比,夺人注目,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两侧横梁用印度红石板贴成,石板上凿有古代图案中夔纹与凤鸟纹,形象优美古拙,配合设计所选用的各种装饰材料,经过工匠的精雕细刻,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九华山庄”装饰工程是我们把握具有传统风格的神韵又富有时代感的较成功的作品,在此工程的设计和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中国民族文化和艺术追求神似,追求意境,表达储蓄与神秘,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吸取中国传统风格及文化的“神韵”,弘扬中华文化,同时以现代设计意识与传统风格有机的结合,古为今用,西为中用。此项工程的作品图片被编入建设部主办的《中国当代建筑装饰作品集锦》大型画册,并参加了中国首届建筑装饰成果展览,编入《中国建筑装饰优秀作品选集》一书。

历史沿革 该建筑始建于1901年,1903年落成,为中东铁路宾馆,也是当时最豪华的宾馆。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一度改作临时野战医院。1905年为沙皇俄国护路军司令部。1906年为沙皇俄国驻哈尔滨领事馆。1907年改为沙皇俄国军官俱乐部。1921年成为中东铁路公司理事会办公楼。1926年5月开始第一次大修改造,由中东铁路管理局工务处承建,1927年11竣工。

1935年满铁

接收中东铁路后,于1936年6月对这座建筑进行了第二次大修改造,于1937年改名“大和旅馆”并正式开业。(当时东三省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处均称“大和旅馆”的建筑)张学良将军,爱新觉罗.溥杰等政要曾下榻此处。1946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哈尔滨,接收东北铁路的干部大部分住在这里。1950年该建筑划归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为接待来华苏联军事专家的专家楼。1968年归还哈尔滨铁路局,初期为铁路医院,同年末改为铁路局招待所,并确认为一类保护建筑。1995年6月并入龙门大厦。

1996年9月开始历史上第三次大修改造,由我公司负责设计、承建任务,改名为龙门大厦“贵宾楼”。我们本着保护历史,继承文脉,创造时代精品的原则,使这座哈滨最早的豪华宾馆成为哈尔滨市政府拯救重点文物主(索菲亚教堂修复,中央大街改造)的又一举措,溶入抢救城市文化的主旋律之中。

设计措施 由于历史的变迁,该建筑的原始技术资料已荡然无存。我们组织了专家对建筑的现状做了测绘,对建筑结构体系、质量做了全面鉴定,形成了测绘图集和结构检测报告,其结论意见是::“该建筑已使用九十余年,由于使用单位对房屋维护较好,目前基本保持完好,不存在致命损伤,在今后的装修工程中,除局部需对其加固修缮外,主体结构基本不需要做较大的翻修,预期今后在四十至五十年内,仍可安全使用。”据此结论意见,我们在对原建筑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探讨,并请有关专家论证,认为此改造装修要十分慎重,应本着尊重历史,完美功能,努力保持原建筑的艺术风貌,认真发扬蕴藏的文化内涵,体现“风格修复”的设计思想,使其再现历史辉煌。

该建筑是20世纪初哈尔滨出现的一批具有新艺术派建筑风格的大型公共建筑之一。楼高两层,地下一层,砖木结构。黄色粉饰墙面,仿石粉饰的壁柱、阳台、檐口、门窗套等夹有新艺术派建筑特征的曲线轮廓和纹样,篷架檐部铸铁纹样,钢架彩色玻璃的入口雨棚,尤其是铸铁支柱顶端与蓬架连成一体的树枝形支撑,更显见新艺术派建筑处理的特色物装饰手法。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追踪时代和尊重历史,就其社会发展的本质讲是有机统一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正当学院派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盛行之际,一个试图摆脱旧传统束缚创造新形式的新建筑运动已经兴起,哈尔滨出现的新艺术派运动处理手法几乎遍及各类型的建筑物,故哈尔滨享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美誉。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诞生的这座建筑,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几经变迁,功能异变,有些已面目皆非了。

这次工程设计本着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时代感与历史文脉并重的原则,在解决老建筑增添中央空调、消防、计算机管理等系统的现代化设备设施的同时,着重解决各系统所占有的空间和保持原有岁月风貌及各类艺术造型的矛盾,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智慧,使这次难度相当大的改造装修工程能比较成功地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在查阅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和对为数不多的历史见证人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在主要的公共空间恢复第二次大修改造时的平面布局,既1935年满铁接收中东铁路时改为“大和旅馆”的时期。室外建筑保持原有风貌,对已经残损部分加以修复、粉饰。

在宾馆的公共空间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有新艺术派装饰特征的装饰及构件,如铸铜转门,理石壁炉,木结构欧拱券造型,充满西伯利亚情调的木装饰,具有巴洛克.文艺复兴特征的木门及雕刻精美的木制构件,极具审美价值的石膏浮雕纹样,金属铸造的楼梯扶手和罗马陶立克柱式等。面对这些倾诉着历史沧桑而又意犹未尽的物体,这些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各自历史变迁过程中所形成的外观霄壤之别但又魅力不减,令人叹为观止。

为了达到整体设计思想,在施工中对已经残损部分及新调整布局而需要贯穿连续的部分采用按原设计手法复制,严格比例尺度制作,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对雕刻精美的石膏纹样采用拓版手法,尽最大努力恢复原有面目。在整体装饰风格统一和谐的设计思想指导下,具有典型特点的金属饰物.木雕造型.灯饰.招牌.铁艺制品.布艺.绿化等均为营造气氛.情调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苏联巡回画派的代表人物列宾.希斯金.列维坦.苏里柯夫等画家的风景.人物肖像的油画点缀其间,更增添了环境的和谐和蕴藏的文化的研讨。

这项工种的完成,是对保护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探索,是风格与文化的研讨。作为文化结晶物的文物建筑之所以魅力永存,实因文化价值体系的社会意义和人们心理所产生文化价值的判断和看法。该项工程已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泽如何促进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其产生的历史、人文、文化的作用,推动建筑文化、旅游等诸多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

三.风格与文化的理解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室内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无形折旧”更趋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缩短,而且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
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近年来,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多元化,兼

容并蓄的状况。室内布置中也有趋于现代实用,又吸取传统特征,在装潢与陈设中溶古今中西为一体。

当前,社会是从工业社会逐渐向后工业社会或住处社会过渡时期,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能满足使用要求,更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室内设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产生、发展和变换,既是建筑艺术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必将极大地丰富人们与之朝夕相处活动于其间时的精神生活。
风格与文化的关联,就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和谐,其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的共同享有和发展,它遵循历史传统进行超越。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