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 导航

影响砼强度4大因素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20

  影响砼强度的4大因素

  1、水泥强度和水灰比

  混凝土强度主要取决于水泥石与粗集料的粘结强度。而粘结强度又取决于水泥石的强度。水泥石强度愈高,水泥石与粗集料界面强度愈高。至于水泥石强度,则取决于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这是因为水泥强度越高,水泥石强度越高,粘结力越强,混凝土强度越高。在水泥强度相同的情况下,混凝土强度则随水灰比的增大有规则的降低。但水灰比也不是越小越好,当水灰比约小时,水泥浆过于干稠,混凝土不容易被振捣密实,反而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

  2、龄期

  混凝土在正常情况下,强度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增长,最初的7-14天内较快,以后增长逐渐缓慢,28天后强度增长更慢。

  3、养护温度和湿度

  混凝土浇捣后,必须保持适当的温度和足够的湿度,使水泥充分水化,以保证混凝土强度的不断发展。一般规定,在自然养护时,对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矿渣水泥配置的混凝土,浇水保养日期不少于7天,其他水泥则不得少于14天。

  4、施工质量。

  施工质量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基本因素。若发生计量不准,搅拌不均匀,运输方式不当造成离析,振捣不密实等现象时,均会降低混凝土强度,因此必须严把施工质量关。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建筑集团企业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程序

  建筑集团公司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

  程序文件名称: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

  1.目的

  识别、评价集团公司能够控制的、以及可以期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并确定、更新重要环境因素,以对其进行管理。

  2.适用范围

  适用于集团公司的活动、施工过程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3.职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重要环境因素。

  3.2企管部负责制定并监督实施本程序。

  3.3各单位负责对本单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由专人负责填写《环境因素识别调查表》(EMS/01-1)、《资源、能源消耗识别统计表》(EMS/01-2),并将结果报送企管部。

  3.4企管部负责对各单位识别出来的环境因素进行确认、汇总、登记,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建立《环境因素台帐》(EMS/01-3)和《重要环境因素台帐》(EMS/01-4)。

  4.控制程序

  4.1环境因素识别的要求与方法

  4.1.1在分析和选择活动、过程或服务时应考虑:

  a.活动或过程:原材料、半成品的采购施工生产过程(包括建临设、基础、结构、装修全过程)建筑材料的包装设备维护保养和更新检验分析及检测设施等对环境已经造成和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b.服务中:办公区域(包括施工现场的生活区)的活动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入手。

  4.1.2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覆盖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和六个方面:

  a.三种时态是:

  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往遗留的、现有的污染以及活动或服务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b.三种状态是: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正常活动以及可合理预见的情况和紧急状态(如火灾、爆炸等事故)所伴随的潜在重大环境影响。

  c.六个方面是:向大气的排放、向水体的排放、废弃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当地其他环境问题和社区问题。

  4.1.3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振动、固体废物、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有毒有害化学品使用、臭氧层的破坏、电磁辐射、光热辐射、恶臭及其他因子。

  4.1.4环境因素的描述:污染物+状态,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噪声的排放、油的泄露、有毒有害气体的挥发等。

  4.1.5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

  a.调查问卷法:由各单位填写《环境因素识别调查表》(EMS/01-1)、《资源、能源消耗识别统计表》(EMS/01-2)统一报企管部。

  b.现场观察法:由安全员(环保员)会同其他相关人员在活动和服务现场进行识别观察,为问卷调查提供依据。

  4.1.6在识别环境因素时,要将本单位的活动、施工过程和服务进行认真的分析,尽量把方方面面的环境因素识别出来。

  4.1.7调查表报送企管部后,由企管部设专人对各单位识别出来的环境因素进行分类、登记、核定,形成集团公司的环境因素台帐,作为环境因素评价的依据。

  4.2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

  4.2.1评价流程

  调查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评价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4.2.2评价方法:采用定性判断和定量打分相结合的方法。

  4.2.2.1定性判断的方法

  当遇以下情况时,可直接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a.已违法或接近违反法律及强制监测的环境因素;

  b.并不违法但当地政府高度关注或强制监测的环境因素:噪声、扬尘和污水的排放;

  c.政府或法律明令禁止使用、限制使用的或限期替代使用的物资:如哈龙物质的使用、石棉瓦的使用;

  d.政府或法律有明文规定但无定量指标的环境因素:废弃物的管理(建筑施工废弃物、生活废弃物、危险废弃物),能源和资源消耗、危险化学品管理等;

  e.异常或紧急状态下预计产生严重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如火灾、爆炸、危险品泄漏事故(包括天然气煤气的泄漏)、突然断水断电、暴雨等。

  4.2.2.2定量打分法

  用直接判断法不能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采用定量打分法。此类方法基本过程是:将每一评价因子设定等级区间和分值,进行打分评定重要环境因素。

  a.影响范围(环境影响的规模和范围,以a表示):超出社区、周围社区、

  场界内、员工10人以下、操作者本人。

  b.影响程度(从其恢复程度考虑,以b表示):分严重(不可恢复)、一般(一年之内可恢复)、轻微(一天至一周之内可恢复)。

  c.发生频次(环境影响发生的频率,以c表示):分持续发生、间歇发生、夜间发生、白天发生、偶然发生。

  d.排放符合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以d表示):分接近标准的95%和达标。

  e.相关方关注度(从对相关方的影响、抱怨程度和合理性考虑,以e表示):分严重(极度关注)、中等(一般关注)、轻微(不甚关注)。

  f.资源、能源的消耗(以f表示):以目标成本降低率的好(低于目标成本降低率)、中(达到目标成本降低率)、差(超过目标成本降低率)划分。

  g.可节约程度(从能否节约入手分析,以g表示):分加强管理可明显见效、改造工艺可明显见效、较难节约。

  4.2.3重要环境因素评价基准

  执行本程序重要环境因素评分基准的规定(详见本程序W*/EMS/C*/A/01-20**附表1)。

  4.2.4重要环境因素的确认

  a.企管部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和各单位报送的调查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

  b.单项因子等于5以及a至e项之和≥15分的环境因素为重要环境因素;单项因子等于5以及f.g两项之和≥7分的环境因素为重要环境因素。

  c.在a.b两项完成后,再到现场核实确定。

  d.重要环境因素评价结果要报送管理者代表批准。

  4.3环境因素的更新

  4.3.1当办公条件、施工阶段发生变化或承接新工程时,由有关单位在两周内,对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进行补充识别,填写相应的调查表报送企管部。企管部按照本程序的4.2.5要求组织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4.3.2为保持信

息的有效性,由企管部每年组织有关人员对环境因素重新识别、评价,如有变化要予以更新。

  4.3.3当发生以下情况时,企管部要组织有关人员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更新:

  a.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较大变化时;

  b.本单位施工项目和各项活动发生较大变化时;

  c.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时;

  d.环境方针有变化时。

  4.4重要环境因素的更新

  平时如有环境因素的更新要于30天内,按照本程序4.2要求,确定该要素是否为重要环境因素。

  4.5重要环境因素的管理

  4.5.1对普遍存在的重要环境因素的管理,要在环境目标和指标以及环境管理方案或运行控制中体现,对经济状况、技术条件等原因暂时无法实施的,要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4.5.2对个别单位存在的重要环境因素,要自行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或管理办法,并报企管部备案。

  5.相关文件

  W*/EMSC/A-20**《环境管理手册》

  W*/EMS/C*/A/12-20**《记录控制程序》

  6.标准表格

  EMS/01-1《环境因素识别调查表》

  EMS/01-2《资源、能源消耗识别统计表》

  EMS/01-3《环境因素台帐》

  EMS/01-4《重要环境因素台帐》

  EMS/01-5《环境因素评价表(一)》

  EMS/01-6《环境因素评价表(二)》

篇3:影响建筑含钢量因素对策

  影响建筑含钢量的因素及对策

  一、影响含钢量的因素

  1、自然条件

  作用在建筑结构上的外力,主要有地震作用和风荷载。处在抗震设防烈度高或者风压大的地区,含钢量高,反之则低。在气候恶劣、温差变化剧烈的地区,为抵抗温度应力,增加抗拉性能优良的钢筋的配置。建筑场地土质差,浅层土承载力低,持力层埋深大时,需要采用桩基础或很厚的钢筋混凝土筏板,含钢量较大。这是含钢量的地区和环境四环素。

  2、政策规范

  短缺经济时代,主要倾向是竭尽全力去约束消费和限制投资,政策取向和规范标准都倾向于节约,设计规范的低标准、低安全度和某些荷载标准值的过低取值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各类构件中受拉和受压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的规定,最早引自原苏联规范,取值偏低。1997年11月建设部发布的《中国建筑技术政策(1996~20**年)中,明确提出发展建筑钢材、建筑钢结构和建筑钢结构施工工艺的具体要求,使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节约钢材”政策转变为“合理用钢”政策。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为了增强延性和防倒塌能力,主要还得靠合理加大构造用钢量。20**和20**版的混凝土设计规范,对非抗震结构中受弯、偏心受拉和轴心受拉构件中的受拉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改用特征值表达式和下限值相结合的取值方案,使其取值水准适度提高;通过对抗震框架梁受拉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增加特征值表达式,适度提高了其在混凝土强度等级偏高情况下的取值;适度提高了非抗震受压构件和抗震框架柱的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取值;新增了基础底板最小配筋率的取值规定。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基于以上理由,对建筑结构的含钢量要求,较之上世纪的规范有明显的提高,设计试算表明,提高幅度约为5%~15%。这是含钢量的政策规范因素。

  3、开发成本的考量

  有些开发商患有含钢量恐惧症和对钢筋指标的过敏,往往先不看造价指标而看钢筋指标,甚至于把钢筋指标多少衡量设计、审价质量的一个最重要要素。每1平方建筑面积增加1公斤钢筋,每平方建筑成本增加不到5元(以钢筋价格每吨4000元核算),其实也不算多,相对于动辄几万元一平米的房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开发商不是这样想的,他们认为如果每平方能省下30公斤,建筑成本每平方可以节约150元,这相当于整个建筑的安装专业成本。如果开发一个30万平方的小区,可以节省4500万,这是一笔可观的费用。而开发商又听不良设计师忽悠,结构设计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每平方省30公斤钢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云云,于是乎,开发商竞相以含钢量低作为选择设计公司的首要考量条件。至于,设计标准高不高,安全度高不高,设计合不合理,都不在他们考虑范围,购房者也看不到,只要房子不倒掉就行。这是含钢量的开发商因素。

  4、设计参数

  建筑专业的设计,对含钢量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是建筑物的规则性,具体体现在开间、进深、层高、平面形状的凹凸、竖向立面的缩进、悬挑等等。如果是平立面复杂多变,造型怪异的建筑,其含钢量必然很大,这也是一般公共建筑(剧院、体育馆等)比同等面积的住宅办公楼含钢量大一两倍的原因。此外,对于工业厂房,影响含钢量的设计参数,则是厂房的跨度、高度、柱距、吊车吨位和楼面荷载(对多层厂房而言)。结构体系的选择直接左右着含钢量的大小。要想降低含钢量,必须多方案比较。如美国纽约102层的帝国大厦采用的是框架2剪力墙体系,用钢量206kg/m2;而芝加哥110层的西尔斯大厦,采用束筒体系,用钢量仅161kg/m2,比帝国大厦降低了20%。在结构设计中,结构方案选择不合理造成的浪费,往往比配筋计算的不精确造成的浪费大得多。这是含钢量的设计因素

  5、施工变更

  由于施工变更是在现场提出的,要求尽快实施,没有时间反复计算比较,设计人员凭经验做出答复,这些变更一般偏于保守。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因为采购不到设计所要求品种规格的钢筋,必须进行钢筋代换,代换后的用钢量多数只增不减。这是含钢量增加的施工因素。

  二、降低含钢量对策

  在满足规范和保证结构安全度及相同约束条件下如何降低含钢量?应该是合理安全前提下的含钢量最少,而不是通过降低安全度牺牲舒适度来达到降低含钢量目的,我是一贯反对片面的追求过低的含钢量。任何事都有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发生质变,后果很严重。也不是含钢量越少越好,过少的含钢量是不正常的,可以基本断定是有问题的。规范规定了最小配筋率,这是底线,必须满足,也不要只取最小值。某些构造和施工要求的配筋无法量化,如为防止较长结构产生裂缝而配置的温度钢筋及厚板架立筋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些细部处理需要的构造钢筋,规范没有明确规定,也是结构工程师在具体设计时不能节省的。

  1、优化设计方案

  建筑师应摒弃片面追求新奇怪的不良嗜好,使建筑平立面规则整齐,体型简洁协调,设计出自然和谐、美观大方的建筑。采用什么结构体系对于含钢量关系重大,能做落地剪力墙的就不做框支转换层,能使短肢剪力墙减少就尽量减少。长墙肢有利于降低竖向构件的配筋率以及减少暗柱数量。例如对高层住宅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从承载力方面来看,小开间结构中墙体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过多的剪力墙(结构的侧向刚度过大)反而降低建筑延性,导致较大的地震作用。由于结构自重较大,增加了基础工程含钢量。大开间剪力墙结构体系与小开间体系相比,使用功能灵活,经济指标合理,是高层住宅设计的发展方向。

  2、合理的基础形式

  一般来说,钢筋混凝土基础耗用的钢筋总量巨大,甚至超过上部结构。所以对基础采取什么形式,必须反复权衡。能用浅基础时就不要用桩基,采用桩基时求短不求长,灌注桩配筋又有通长和二分之一、三分之一桩长的节省办法。此外,采用加固软土地基新技术可以避免使用钢筋混凝土桩,而进行桩-土复合基础的设计,则可减少桩的数量或桩长。桩承台+筏板可能比纯底板基础形式可能更合理,且能降低含钢量。

  3、采用HRB400级钢筋

  HRB335级钢筋强度设计值为fy=300N/mm2,HRB400级钢筋强度设计值为fy=360N/mm2,两者强度设计值之比为360/300=1.2,但两者市场价格,HRB400级比HRB335级钢筋略高,综合价格比为1.0

5。若将强度低的HRB335级改为强度较高的HRB400级钢,则可节约钢材约14%(1.2/1.05-1=14%)。此外,在板构件中采用冷轧带肋焊接钢筋网片代替普通钢筋,节约率可达15%。

  4、采用新型楼盖和隔墙系统

  楼盖体系是建筑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其重量占整个房屋重量的22%左右。楼盖结构多次重复使用,其累计质量占建筑总质量的很大比例。降低楼盖质量,大幅度减轻建筑总质量,从而减轻地震作用;同时,还可降低墙、柱及基础的造价。降低楼盖体系自身高度,不仅可减少层高,节约建筑空间,还可降低围护结构、管线材料及施工机具的费用。

  目前,国内外常见的钢筋混凝土楼盖体系有如下几种:①现浇梁板式楼盖;②井字楼盖;③无梁楼盖;④预应力框架扁梁密肋楼盖;⑤无粘结预应力无梁楼盖。钢筋用量最少的是无粘结预应力无梁楼盖、其次是预应力框架扁梁密肋楼盖,钢筋用量最多的是井字楼盖和现浇梁板式楼盖。近年出现了许多新研制的楼盖系统,钢筋用量减少10%~30%。

  隔墙费用占房屋造价的12%左右。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针对一座上海地区正在建造的28层剪力墙结构的高层住宅建筑作了采用石膏板内隔墙系统与传统砖石混凝土墙体系统的造价和经济性比较。研究表明,在高层住宅建筑中采用轻质石膏板内隔墙体系,主要的土建结构造价(包括楼板、外墙、内墙、梁、基础结构体系等)比传统砖石混凝土体系的土建结构造价降低10%,建筑工程的总造价降低4.27%。

  5、提高设计质量

  有关资料表明,合理的设计可以降低工程总造价的5%~10%,甚至20%。对同一工程同类型建筑进行设计,不同设计人员设计方案的钢筋含量相差竟达20kg/m2以上(多用钢材38%)]。例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出于方便施工、提高设计效率等诸多目的,会对构件进行分类归并。为了使涵盖面更广,往往会用较大配筋的构件,去包罗较小配筋的同断面构件,以确保结构安全度,这一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增大配筋。其实应该对电算结果中输出的各层配筋划分区段,使各区段内配筋相差不大,再分段出图。

  又如,当图纸上出现模棱两可的表述时,施工方一般是朝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去理解,虽然图纸最终的解释权在设计方,但由此造成的浪费往往是既成事实。施工图纸过于简单、粗糙和施工单位技术力量薄弱造成施工中的错误和浪费,屡见不鲜。

篇4:谈影响工程进度因素解决方案

  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可归纳为人的因素、材料因素、技术因素、资金因素、工程水文地质因素、气象因素、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其它难以预 料的因素。其中人的因素影响最多也最严重,从产生的根源来看,有来源于开发商及上级主管机构的;有来源于设计单位的;有来源于承包商(分包商)及上级主管 机构的;有来源于材料设备供应商的;有来源于监理单位的;有来源于政府主管部门的;也有来源于社会和各种自然条件的。现将这些因素归纳如下:(本文附上项 目管理上常规解决途径和方案,因阅历有限,并无细考相关资料,多有疏漏不当,忘同仁提出纠正和更切实际的解决方案)

  一.来源于开发商的因素

  1. 提供勘察资料不准确,特别是地质资料错误或遗漏而引起的未能预料的技术障碍。(地基处理和基坑开挖及支护可能遇到,能否向甲方索要工期和按新的设计方案及 施工方案谈洽商?责任方应主要在勘察单位,需甲方牵头、勘察提方案,设计跟进,施工单位按洽商修改原基坑部分施工方案并施工)

  2. 提供的控制性坐标点、高程点资料不准确或错误。(在施工方进场后,建设初期、测量放线时候应该能发现该问题,及时通过监理要求甲方协调原设计和勘察单位提 供具体平面控制点和水准点,视工期影响程度,可索要工期顺延或赶工费用。强调,若施工单位不及时对该问题提出冒然施工,测量控制点的偏差属重大工程事故, 我想施工单位会负主要责任的)

  3. 临时供水、供电工程相关手续办理和实施不及时,供应量不足。(在施工方案里,施工单位应该正确对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计算,提供甲方额定用电量和每日最大用电 量,待甲方四通一平、施工条件具备再进场。若在正常施工中,应该不会出现因手续问题而供应不足。若出现,需甲方及时协调提供。强调:可能是甲方私自接市政 电网、水网而造成,现在包括建筑垃圾都得在开工前和相关政府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4. 办理临时占道、施工占地手续不及时。(施工单位进场前应该就具备的。强调:及时补办、施工中,相关获准文件缺一不可)

  5. 地上、地下构筑物及各种管线搬迁工作拖延不能及时向承包商移交施工场地。(责任自负、工期顺延)

  6. 施工场地内树木的移植、更新、砍伐工作不能及时完成。(责任自负、工期顺延)

  7. 提供的图纸不及时、不配套。(追究专业工程师的责任,强调:应配备有经验的工程师负责技术与设计的相关协调工作。)

  8. 开发商依据市场变化及经营需要修改、调整设计。例如:调整产品定位、调整使用功能、调整使用标准、甚至改变使用要求。(走洽商)

  9. 为了满足购房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而修改设计。(走设计变更)

  10.因市政配套、公共设施配套条件的变化而修改设计。(走设计变更)

  11.因采用不成熟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或技术方案不当而修改设计。(走设计变更)

  12.承包合同中未涉及问题的谈判。例如:材料替代、施工过程中指定分包商等。

  13.承包合同内容、条件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谈判。例如:增加或减少工程量、增加或减少工程内容、分部分项工程的抢工、材料设备供应方式及供应价格的变化等。(按合同约定,强调:合同必须详尽对施工过程的可预见及不可预见风险进行约定)

  14.合同纠纷引起的仲裁或诉讼。(看仲裁结果)

  15.开发商负责供应的材料、设备供货不及时,数量、型号、技术参数与实际所需不符,货物产品质量不合格。(甲供材料符合设计质量合格的尽管用;符合设计质量不合格报监理处理;不符合设计要求有设计变更通知单)

  16.开发商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不足,工程组织不利,致使承包商、分包商、材料设备供应商、各工种、各专业、各工序的配合上出现矛盾,出现的问题亦得不 到及时解决,无法按进度计划执行,打乱施工的正常秩序。(追究甲方总工或专业工程师的责任,强调:应配备有经验的工程师负责技术与设计的相关协调工作。)

  17.开发商的主要管理者和工程管理人员流动或工作岗位调整使有关工作出现无人管或无人知道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施工方应及时填写工作联系单,可作为索要工期凭证)

  18.开发商对监理管理授权不明确,致使监理人员不能发挥其应起的管理职能。(明确监理权限和责任,强调:甲方在与监理单位的合同中,应该将此重要事项明确)

  19.开发商管理机构调整、股权调整、资产重组。(通知总公司协调该工程施工情况)

  20.向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各种申请审批、审核手续的延误。(手续没办完,开什么工啊)

  21.各种验收组织不及时,例如:验线、验槽、各种隐蔽验收、消防验收、人防验收等。(该签字的签字该到现场的到现场,该检测的检测,工程师的职位不是吃闲饭的)

  22.开发资金不足,不能按合同约定支付合同款。(通知总公司,协调)

  23.不可预见事件的发生,例如:施工中遇到超标的地下水、流

沙、地质断层、溶洞;发现地下埋藏文物、古化石、古钱币、古墓;发现战争遗留的弹药等。(见合同约定,走洽商或变更)

  二.来源于设计单位的因素

  1. 不能按设计合同的约定及时提供施工所需的图纸。(按设计合同的约定,给予赔偿)

  2. 为项目设计配置的设计人员不合理,各专业之间缺乏协调配合,致使各专业之间出现设计矛盾。(总工人呢)

  3. 设计内容不足、设计深度不够。

  4. 无健全的设计质量管理体系,图纸的“缺、漏、碰、错”现象严重,导致设计变更大量增加。(3、4条主要因设计单位审核人员及审图单位工作不认证导致)

  5. 与各专业设计院协调配合工作不及时、不到位,致使出现图纸不配套的情况,造成施工中出现边施工、边修改的局面。(甲方应注意设计合同内对图纸质量和赔偿的条约明细,施工单位按设计变更进行)

  6. 设计单位管理机构调整、股权调整、人员调整、资产重组等原因无法按设计合同履约。(解除合约,甲方要求相关毁约赔偿)

  7. 因各种原因设计院将设计任务分包,出现与分包方的合同纠纷而引起仲裁或诉讼。

  8. 不能按开发商的要求及时解决在施工过程出现的设计问题。(这还做什么设计,把那些挂在院里的专家请出来啊,养兵千日)

  9. 不能按时参加各种验收工作。(完全是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的问题,甲方可以从设计合同额里扣除质保金,扣款)

  三.来源于承包商(分包商)的因素

  1. 项目经理部配置的管理人员不能满足施工需要,管理水平低、经验不足,致使工程组织混乱不能按预定进度计划完成。(重视过程控制、早发现问题,早改正)

  2. 施工人员资质、资格、经验、水平及人数不能满足施工需要。(监理对施工单位进场资质报审的审查要严格,抽查现场人员在岗情况)

  3. 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施工进度计划不合理、采用施工方案不得当。(需综合考虑)

  4. 施工工序安排不合理,不能解决工序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和搭接问题,以达到保证质量,充分利用空间、争取时间,实现合理安排工期的目的。(各专业工长和分包 单位负责人应该每周将施工进度上报,施工总包单位应该定期及时开展施工协调配合会,赶工期后期建议每天一次,及时解决各专业配合、穿插施工问题,强调:总 包单位应配备综合能力强和有经验的工程师及项目经理在现场)

  5. 不能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及时调配劳动力和施工机具。(提前制定和审核劳动力、工器具使用计划,按工期、进度及时准备物资,合理调配)

  6. 施工用机械设备配置不合理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同上)

  7. 施工用供水、供电设施及施工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施工机械应有专人进行日常围护和保养)

  8. 材料供应不及时,材料的数量、型号及技术参数错误,供货质量不合格。(对采购和库房的管理)

  9. 总承包商协调各分包商能力不足,相互配合工作不及时、不到位。

  10.承包商与分包商、材料供应商及其它协作单位发生合同纠纷引起仲裁或诉讼。(视仲裁结果,工期和质量仍由责任方承担)

  11.承包商(分包商)自有资金不足或资金安排不合理,无法支付相关应付费用。(项目部应及时对已完工作的预算费用和实际费用比较,分析偏差原因,用赢得值管理技术及时测定、综合控制,按预算支出)

  12.安全事故、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按应急预案及时处理)

  13.关键材料、设备、机具被盗和破坏。(提高现场管理水平,注意成品保护。)

  14.施工现场管理不善出现瘟疫、传染病及施工人员食物中毒。(这时候还谈什么工期,安全生产大于天,先把这事解决和安排妥当了,该赔的乘早赔,该上报的一个字也不能拉)

  15.承包商(分包商)管理机构调整、股权调整、人员调整、资产重组等原因无法按相关合同履约。

  四.来源于材料设备供应商的因素(供应商的问题,应在供货合同里约定,按合同执行,施工单位管理的问题,应从预算到提料到采购加强职业技能和管理,避免再次发生)

  1. 原材料、配套零部件供应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2. 生产设备维护、使用不当出现故障无法正常生产。

  3. 运输方式及运力不能满足需要。

  4. 生产产品的型号、参数、数量错误或与样品不符、与合同不符。

  5. 生产产品的质量不合格。

  6. 包装、存储、运输及二次搬运不当造成货物破损和丢失。

  7. 与协作单位产生合同纠纷,引起仲裁及诉讼。

  8. 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9. 供应商的自有资金不足或资金使用安排不和理,无法支付相关应付费用。

  10. 供应商管理机构调整、股权调整、人员调整、资产重组等原因无法按相关合同履约。

  五.来源于监理单位的因素(按监理合同进行,如不满足工程项目要求,可要求监理单位更换)

  1. 监理项目部配置的监理工程师的学历、专业、资质、资格、经验、水平、数量、年龄、健康状况不能满足工程监理需要。

  2. 责任心不强、管理协调能力薄弱,不能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工程按计划实施。

  3. 监理管理机构调整、股权调整、人员调整、资产重组等原因无法按合同履约。

  六.来源于政府主管部门的因素(风险中应充分考虑、因法律法规的变化,可根据建委相关文件允许对合同的执行进行变更)

  1. 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管理条例调整。

  2. 各种手续办理程序改变。

  3. 政府管理部门机构调整、管理职责调整、人员调整。

  七.来源于社会和各种自然条件的因素(不可抗力在合同额之外,可以按实际发生调整,其他可以预料和避免的因素,视责任人不同,可做洽商)

  1. 自然灾害如恶劣天气、地震、洪水、火灾等。

  2. 各种突发刑事案件。

  3. 重大政治活动、社会活动。

  4.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系统发生故障而停止供应。

  5. 交通管制、交通中断。

  以上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从上述诸多因素影响工程进度的程度看开发商和承包商(分包商)起着最主要的作用,设计单位和材料供应商次之。开发商作为建设项目 的组织和管理者要有效地进行进度控制,就必须对影响进度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这一方面可促进对有利因素的充分利用和对不利因素的妥善预防及克 服,使进度目标制定得更科学合理、更符合实际、更具有操作性,既积极进取又稳妥可*;另一方面也便于事先制定预防措施,事中采取有效控制,事后进行妥善补 救,达到缩小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实现对进度主动控制和动态控制的目的。

篇5:项目工程危险源不利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控制策划

  项目工程危险源与不利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控制策划

  1.目的:

  本项目部就识别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并依此制定目标及管理方案,从而有效地控制事故和污染。

  2.职责:

  (1)项目经理任顺桥组织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包括分包单位相关人员和有经验的工人)识别各领域中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2)安全员包龙华、陈建森负责将危险源汇总得出重点部位控制定位及排列重要环境因素。

  3.程序:

  (1)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辨别。

  1)项目经理组任顺桥织所有管理人员(分包单位和工人代表)以施工过程中的所有活动(正常的、周期性和临时的;紧急情况下的活动;进入施工现场所有人员的活动;施工现场所有的物料、设施、设备等)进行危险源分析和重要环境因素的分析。

  2)危险源和重要因素识别从以下几各方面考虑:

  a.依据存在时态分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

  b.依据存在状态分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

  c.依据类型分为基坑开挖与支护(包括市政沟槽开挖)、脚手架搭拆、模板支架搭拆、大型机械装拆及作业(机具设备)、结构施工、地下工程作业(非开挖技术及办公场所)、交通运输等八类。

  (2)风险评价、重要环境因素评价和控制:

  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应逐一作出风险评价;

  a.项目部组织人员对辨识出的危险源按"风险评价标准"(环境因素分A、B、C三类,A类列重要环境因素)填写(风险评价表)确定风险级别和重要控制部位。

  b.项目部安排人员进行核定评价,对违反法律、法规、及过去五年中曾发生过的重大事故的类别均评为二级以上(含二级)的风险,列入《重要风险汇总表》中。对评为三级且经评定诊断是主要的也要列入《重要风险汇总表》;

  c.对以下情况,需要时对《重要风险汇总表》、《重要风险因素表》予以更新。

  (a)法律、法规有变化涉及时;

  (b)设备、设施新增主改造时;

  (c)安全检查中发现问题时;

  (d)施工方案改变时和相关方要求时;

  (e)自然灾害等无法预计事故发生时。

  d.重要部位控制及主要因素变更后,应重新制定或修订相关管理方案及作业指导予以控制。

  4.记录

  安2-1重大/一般危险源及控制措施清单

  安2-1-1重大危险源控制目标和管理方案

  安2-2重大/一般环境因素控制措施清单

  安2-2-1重大环境因素控制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