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 导航

对基坑围护施工监测方案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20

  对基坑围护的施工监测方案

  由于本工程的基坑围护及土方工程已由业主另行分包并开挖完成, 在其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地基应力的重分布会引起围护结构及周围土体的变形,危及基坑、主体结构的稳定和周围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因此在基坑和结构施工过程中,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对围护结构、支撑和地下管线进行跟踪监测,并根据监测成果,及时分析资料,反馈信息,进一步掌握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坑及周围环境的安全状态,以便修改设计参数,调整施工工艺,在保证施工安全、质量的前提下,确保附近建筑物、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

  作为总包单位,中标进场后,配合原支护设计施工单位和监测单位着手对基坑围护的安全性能以及周边道路及建筑物进行监测。我们实施以下监测方案。

  1监测的原则

  1) 保证重点的原则:基坑支护结构本身,**路和管线等是本基坑工程的重点。

  2) 信息化的原则:监测过程中,将监测资料及时整理和快速反馈给施工设计单位,以使设计施工单位及时采取措施,保证结构本身和周围建筑物的安全。

  3) 经济合理:在保证结构本身和周围建筑物安全的前提下,选定监测内容,合理安排监测的频率。

  2监测的内容

  考虑到基坑北侧为**路,且进场后,基坑围护及开挖已基本完成,因此,为保证地下室结构施工安全,在此期间主要监测以下内容:

  (1) 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

  (2) 地表裂缝及沉降监测。

  (3) 地下水位变化的量测。

  (4) **路的沉降、沉陷的监测。

  监控量测项目见下表10.9.1-12。

  表10.9.1-12监控量测项目表

监测项目

位置和监测对象

仪器监测精度

量测频率

量测项目控制值

测点布置

围护结构变形

围护结构内

±1mm

地下室结构施工过程及回筑阶段中一天两次

25mm

沿基坑纵向1015m一个,同一孔竖向间距0.5m

孔隙水压力

围护结构周围土体

1Pa

地下室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沿基坑纵向每侧布置,同一孔竖向间距23m

道路地面沉降

北侧道路土体

±1mm

地下室结构施工期间每周两次。

30mm

20m一个。

地下水位

基坑周围

±5mm

地下室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沿基坑纵向25m一个。

  3监测方法

  1)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

  在围护结构内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布设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点,测点间距10~15m。主要是监测基坑开挖引起的围护结构变位情况,确保基坑的稳定。结构施工阶段每两天监测1次。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加大监测频率,资料围护结构监测及时绘制位移~时间~深度的变化曲线。

  用测斜仪进行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测斜管在围护桩施工时埋入,测斜管与与钢筋笼绑扎在一起。

  2) 地表的沉降监测

  地表沉降监测点设置在基坑四周地表上,地表沉降监测贯穿于围护结构、基坑开挖及主体结构施工的全过程,并绘制沉降量~时间~距离的关系曲线。附属结构明挖施工时,根据设计要求和周围的环境,选择其横断面适当加密地表沉降点。

  3) 地下水位监测

  在围护结构的外缘距基坑边1m处,布设地下水位监测孔。水位监测孔拟采用100型地质钻钻孔,钻孔深为19m。内置φ50PVC灰管,管周围为@1000mm梅花型布置的φ5mm的滤水孔,外包隔沙纱布。

  4) 孔隙水压力监测

  在围护结构的外缘,布设地下水位监测孔,共计20个。安装仪器前,先在选定位置钻孔,再将用砂网、中砂裹好的压力计放到测点位置,然后在孔里注入中砂,以高出孔隙水压计位置0.20m~0.50m为宜,最后在孔里埋入粘土将孔封堵好。

  4监测管理体系

  项目经理部组建专业监测小组,由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监测经验、能进行结构受力分析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组长。设地面、地下两个监测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在组长指导下负责地面、地下的日常监测工作及资料整理工作。

  监测施工组织流程见图12.9.2-13。

  5监测信息反馈

  在取得监测数据后,及时进行整理,绘制位移或速度的时态变化曲线图,即时态散点图10.9.1-14。再应根据散点图的数据分析状况,选择合适的函数,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以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最大位移值或应力值,预测结构和建筑物的安全状况。

  回归分析采用的回归函数方程形式有:U=Alg(1+t)+BU=t/(A+Bt)U=Ae-B/tU=A(e-B/t-e-Bt0)U=Alg[(B+t)/(B+t0)]式中:U-----变形值(或应力值)A、B----回归系数t、t0-----测点的观测时间(day)

  为保证监测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加快信息反馈速度,全部监测数据输入计算机管理,每次监测结果及时上报监测日报表,并按期向施工监理、设计单位提交监测月服,并附上相应的测点位移或应力时程曲线图,总结当月的施工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后续施工监测的建议。

  6监测措施为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制定严谨的监控措施:

  1) 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实施方案。

  2) 制定基准点和监测点的保护措施。

  3) 量测设备、元器件等在使用前均必须经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4) 量测仪器专人使用,专人保养,定期检验。

  5) 各项目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应的规范和细则。

  6) 量测数据现场检查,经严格复核后上报。

  7) 根据监控量测分析的结果,及时调整监测方案。

  8) 由专人利用计算机系统对量测数据的存贮、计算进行管理。

www.pmceO.com 物业经理人网

篇2:基坑围护桩工程施工现场用电布置

  基坑围护桩工程施工现场用电布置

  施工现场按“三级配电、两级保护”要求进行布置临时用电,采用三相五线制进行输电,保护零线严禁与工作零线混接。

  其中三级保护其漏电电流和保护系数:装设在总箱的漏电开关动作电流应不大于150mA,动作时间不大于0.2s,装设在移动开关箱内的供电设备的各出线漏电开关动作电流应不大于30mA(潮湿的作业场所使用的不大于15mA),动作时间不大于0.1s,分配电箱的漏电保护开关的动作电流应不大于150mA(或100mA),动作时间不大于0.1s。

  现场配电箱的设置:

  因为桩机施工是移动的,所以按功率最大的三轴搅拌桩机的负荷来算现场配电箱的容量。

  现在以用电量最大的工法桩机组一套计算

  SMW工法桩施工机P=245(KW)

  I=K** P/1.732UN cos?

  (UN为用电设备的额定电压0.38KV,P1#单位KW,I单位A;K*为该线承担负荷的同时使用系数取0.7,电动机同时使用系数,10台以内取0.7,11-30台取0.6,30以上取0.5;平均功率因数cos鋈。)

  I=0.7×245/1.732×0.38×0.7=374(A)

  所以现场总配电箱(I级箱)630A1台、400A2台、300A1台,分配电箱(Ⅱ级箱)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动态配置和动态管理。四台总配电箱(I级箱),分别放置在四面围墙的中间,从箱变开始沿北面围墙逆时针顺序分别为1#-4#箱(见临时用电平面布置图)

  配电箱采用安监站推荐的标准产品。

  根据桩机设备为移动施工情况,整个现场用电自配电室分四路供电,线路采用重型橡套电缆沿东侧围墙埋地敷设,过路穿镀锌钢管敷设至各现场总配电箱(I级箱)。见附件《配电原理示意图》

篇3:既有过街地道连通工程施工监测方案

  既有过街地道连通工程施工监测方案

  1.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5)《城市测量规范》CJJ13-87

  (6)沿线建筑物及地下管线调查报告;

  (7)其它相关资料及规范。

  2.工程概况

  2.1 工程平面概况

  本工程为新建东花市A区公建地下二层与既有过街地道连通工程,东花市A区建筑位于既有崇文门外大街道路东侧,既有地道位于现状崇文门大街下,分布于东花市A区建筑北侧。

  新建通道为公建地下二层与哈德门饭店前既有过街通道连通,新建通道结构最大覆土5.02米,总长约103.3米,该通道南、北两端与既有过街通道及公寓相接段均采用明挖法施工(在南端明挖段设风机房及配电房),明挖总长约50m,下穿崇文门外大街东侧规划道路段为矿山法施工,总长约53m,结构总宽度6.5m;装修后净高2.5m。

  北侧明挖段长度约为34米,宽度为6.1米,包含电梯段(深约12米)和水平连接段(深约4.5米),南侧与通道按挖段相连接,北侧与既有地铁通道连接。

  北侧明挖通道东西两侧紧邻哈德门饭店和既有地铁通道,且有φ60的电缆贯穿,施工时既要保证行人正常通行,又要保证施工安全,施工场地比较紧张,因此施工中须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北侧明挖段示意图

  2.2 工程地质概况

  经探坑探明,北侧明挖段处于建筑垃圾回填地层,地层松散,稳定性差

  3.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流通道位于繁华的崇文门外大街,施工过程中还需穿越地铁5号线出入口及既有哈德门饭店,通过对周围环境等的监测,掌握由通道开挖施工引起的周围地层和建(构)筑物沉降变化数据,分析出周围环境的变形规律和发展趋势,及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改进施工工艺,将施工引起的环境变形减小到最低程度,确保通道开挖施工影响范围内建筑物的安全;与此同时,隧道自身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形和位移,必须加以监测,以确保工程结构免遭破坏。

  监测的目的及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积累经验,为提高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整体水平提供依据。

  (2)施工过程中对周围房屋及构筑物沉降和倾斜监测及地面、管线沉降监测确保周围房屋、构筑物、桥梁、管线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以及行车路面的车辆安全运行。

  (3)通过监控量测了解隧道围岩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明确工程施工对原始地层的影响程度及可能产生失稳的薄弱环节。

  (4)通过监控量测,收集数据,为以后的工程设计,施工及规范修改提供参考和积累经验,并可以和计算结果比较,完善计算理论。

  4.监测内容及监测控制标准

  4.1主要监测项目及监测频率

  根据设计文件以及相关规范的要求,结合我单位在隧道工程中的施工及监测经验,通道开挖监测内容见表1。

  表1开挖施工监测项目及频率表

  序号 监测项目 监测仪器 频 率

  1 地表沉降 水准仪

  北侧明挖段开始施工时开始检测,1-15天时,每天监测2次;在16-30天时,每2天监测1次;

  4.2主要监测项目控制标准

  表2监控量测控制标准表

  序号 监测项目 允许变形值(mm)  标准来源

  1地表建(构)筑物沉降  -30  设计

  4.3主要监测项目监测布点示意图

  详见附图

  5.主要监测项目实施方法

  5.1 地表沉降监测

  (1)监测目的

  主要是测定纵、横沉降槽曲线及最大沉降坡度、最小曲率半径和沉降速率等,可按Peck公式,预隧道开挖在不同深度时引起的地面沉降槽曲线;施工中按量测反馈资料,合理调整隧道开挖的施工参数,以达到控制沉降的最优效果。

  图1基点埋设方法示意图

  (2)测量仪器

  水准仪,塔尺,钢尺等。

  (3)测量实施

  ①基点埋设方法

  基点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并且应埋设在视野开阔、通视条件较好的地方;基点数量根据需要埋设,基点要牢固可靠,如图3所示。

  ②隆陷测点埋设

  隆陷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地表钻孔,然后放入长200~300mm,直径20~30mm的圆头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

  ③测量方法

  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

  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如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0.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④隆陷计算

  求得各点高程。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隆陷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Hn-H0即为隆陷值。

  ⑤数据分析与处理

  (1)时间位移曲线散点图和距离位移曲线散点图,根据沉降规律判断围岩稳定状态和施工措施的有效性。

  (2)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可选取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最大沉降量。

  (3)作横断面和纵断面沉降槽曲线,判断施工影响范围、最大沉降坡度、最小曲率半径、土体体积损失等。

  5.2地表建筑沉降监测

  (1)监测目的

  在建筑物周围设置测点,观测隧道开挖穿越前后地表建筑物下沉及倾斜,据以判定建筑物的安全性,以及采用的工程保护措施的可靠性。

  (2)监测仪器

  水准仪,塔尺,铟钢尺等。

  (3)监测实施

  ①测点埋设

  琐琐碎碎诉讼在地表下沉的纵向和横向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应进行建筑物下沉及倾斜监测。基点的埋设同地表隆陷观测。

  图2 建筑物沉降测点示意图

  沉降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桥桩上钻孔,然后放入长直径200~300mm,20~30mm的半圆头弯曲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

  测点的埋设高度应方便观测,对测点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受到破坏。测点的布设如图4示。

  6. 信息化施工管理程序

  6.1变形管理等级

  在隧道信息化施工中,监测后应对各种数据进行及时整理分析,判断其发展变化规律,并及时反馈到施工当中去,以此来指导施工。根据以往经验,采用《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则》(TBJ108-92)的Ⅲ级管理制度作为监测管理方式。可按表4变形管理等级指导施工。

  表4变形管理等级

  管理等级

  管理位移

  施工状态

  Ⅲ

  U0<Un/3

  正常施工

  Ⅱ

  (Un/3)≤U0≤(2Un/3)

  加强支护

  Ⅰ

  U0>(2Un/3)

  封闭掌子面,上报业主

  注:U0—是实测变形值;Un —是允许变形值

  根据上述监测管理基准,调整监测频率:在Ⅲ级管理阶段监测频率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执行,2次/天;在Ⅱ级管理阶段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沉降,加密监测频率,每2小时一次,及时准确的反映加强支护的效果;在I级管理阶段则封闭掌子面,上报业主,组织监理、设计等相关单位召开讨论会,讨论有效的防沉降措施及改进施工方案。

  6.2施工监测反馈程序

  为确保监测结果的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速度,全部监测数据均由计算机管理,每次监测必须有监测结果,及时上报监测日报表,并按期向监理和项目部提交监测周、月报,并在月报上附上典型测点位移或应力时态曲线图,对当月的施工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施工建议。监测反馈程序见图4。

  6.3监测数据分析

  监测工作进行一段时间或施工某一阶段结束后都要对量测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把原始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如按大小的排序,用频率分布的形式把一组数据分布情况显示出来,进行数据的数字特征值计算,离群数据的取舍。寻找一种能够较好反映数据变化规律和趋势的函数关系式,对下一阶段的监测数据进行预测,以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最大位移值和应力值,预测结构和建筑物的安全状况,评价施工方法,确定工程措施,采用的回归函数有:

  U=Alg(1+t)+B

  U=t/(A+Bt)

  U=Ae-B/t

  U=A(e-B/t- e-B/t0)

  U=Alg[(B+t)/(B+t0)]

  式中:U-变形值(或应力值)

  B-回归系数

  t-测点的观测时间(day)

  并绘制位移或应力的时态变化曲线图,即时态散点图,见图3。

  图3 时态回归曲线示意图

  Y

  N

  现场施工

  监控量测

  监测设计

  资料调研

  量测结果的微机信息处理系统

  量测结果的综合处理及反分析

  监测结果的综合评价

  报送设计、监理单位

  量测结果的形象化、具体化

  经 验 类 比

  理 论 分 析

  甲方、规范要求等

  地层支护结构安全稳定性判断

  地层、支护结构动态及现状分析说明、提交修正设计、施工建议

  反馈设计施工

  是否改变设计施工方法

  调整设计参数、改变施工方法

  图4监测量测流程图

  6.4监控量测保证措施

  针对本工程监测项目的特点建立专业组织,由北京中铁瑞威铁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派驻现场3~5人组成监测小组,由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监测经验及有结构受力计算、分析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组长,监测施工组织与流程、监测组成员组成及职责分别示于图5。

  施工准备

  测量参数

  工程施工

  项目经理

  总工程师

  监测组长

  施工监测

  调整施工参数

  监理工程与业主

  隧道监测小组

  图5 测施工组织与流程图

  (1)提供有关切实可靠的数据记录。

  (2)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实施方案和相应的测点埋设保护措施,并将其纳入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中。

  (3)量测项目人员要相对固定,保证数据资料的连续性。

  (4)量测仪器采用专人使用、专人保养、专人检校的管理。

  (5)量测设备、元器件等在使用前均应经过检校,合格后方可使用。

  (6)各监测项目在监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实施细则。

  (7)量测数据均要经现场检查,室内两级复核后方可上报。

  (8)量测数据的存储、计算、管理均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

  (9)各量测项目从设备的管理、使用及资料的整理均设专人负责。

  (10)针对施工各关键问题及早开展相应的QC小组活动,及时分析、反馈信息,指导施工。

  6.5突发情况下的监测应急措施

  施工过程中,发生以下突发情况时,现场监测人员应采取监测应急措施:

  1.地面沉降速率及累计沉降值超过监测标准。

  2.受影响范围内房屋及构筑物相对倾斜值及倾斜变化速率超过监测标准。

  3.其他工程突发情况。

  突发情况发生前后监测人员应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向施工单位发出预警通知,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当监测数据显示监测内容以超过监测标准时,现场监测技术负责人员在仔细核对监测数据,并通过复核测量后,立即通知施工单位采取应急措施,然后逐级向项目部、监理及业主上报。现场监测应加密监测频率,密切关注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及时反馈工程安全情况,给施工单位采取正确的施工措施及后续施工方案的改进提供必需的工程数据。

  6.6监控量测安全文明保证措施

  监测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监测布点施工及测试时我们将“安全监测、文明监测”摆在首位,一切按相应规定及操作规程办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测点埋设前办理所需的各种手续,按规程进行布点施工;

  (2)布设观测孔时先做好管线探测,以免钻孔时破坏管线;

  (3)建(构)筑物测点布置事先与业主沟通,征得业主同意后进行,如建(构)筑物业主不同意布点,请上级主管单位进行协调解决;

  (4)在测点布设及监测时爱护周边环境(包括花草树木及其他);

  (5)路上车流量大,车速快,布点及测试时必须穿防护衣、加设防护桶,保证测试人员人身安全;

  (5)在监测工作的生产及生活活动中,加强对监测组人员的文明行为教育,做到管理程序化,作业标准化。

  (6)科学、合理地组织监测生产,加强现场监测管理,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7)加强宣传教育,统一思想,使全体监测组人员认识到文明施工是企业的形象、是队伍素质的反映、是安全生产的保证,以提高员工文明施工和加强现场管理的自觉性。

篇4:地下室边坡防护监测基坑排水措施

  地下室边坡防护监测及基坑排水措施

  一、边坡防护监测措施

  本工程基坑边坡的稳定和安全至关重要。施工中我方将密切注意边坡的防护及监测,具体措施如下:

  1)在开始施工之前,对整个地下室边坡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有裂缝或坍塌等存在隐患的部位进行修整、加固补牢并记录在案,在地下室施工过程中要注意重点观察。

  2)在边坡上设立栏杆,并涂刷醒目油漆,悬挂明显标志。

  3)边坡上下均沿基坑边设排水沟,使坡面及基坑内排水畅通,无积水。

  4)我方进场后对现场永久性测量点每周测量一次,记录下标高及相对位置,看有无变化;测量记录作为施工文件存档,以备查阅。

  5)沿坡边的道路、场地禁止重型车辆经过,禁止堆放重物。

  二、基坑排水措施

  施工现场、基坑内已存在以集水井、排水沟、潜水泵为主的排水系统。我方将利用场地内的排水系统,做到排水及时、有力。排水系统现状如下:

  1)在基坑边坡顶沿着边坡上沿、现场道路边已做好排水沟,基坑四个角布置一个集水井。排水沟每段长不大于60m,从中间向两端8‰找坡,集水井位置布置满足要求。

  2)排水沟断面尺寸为300mm×300mm,集水井截面尺寸为500mm×1000mm,深度为1500mm。排水沟、集水井沟、井壁采用红砖砌筑,沟、井底填100厚石子做滤水层。(大样见下图)

  3)现场场地内排水系统由经理部派专人负责管理、维修、清理,做到排水畅通,场地内无明显积水,场地整洁。

  三、地下室施工应急措施

  地下室开挖过程及开挖后,由于地质的不可预见性和围护受外界的多重影响,施工期间需制定必要的应急措施,基坑围护可能出现如下情况:

  1)开挖时发现局部有塌方现象。

  2)开挖中发现位移较大。

  3)基坑边或中间部位土体上抬,造成坑内土无法开挖到位。

  4)放坡部分出现土体滑移,以及坑底土无法挖至标高。主要原因是坑底土隆起和粉质粘土扰动液化产生。

  5)根据以上四种可能出现的险情,在围护施工过程中和土方开挖过程中及地下室暴露阶段,必须做到:

  a.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关,确保符合设计要求,挖土机械应铺设路基箱板,避免设备和护坡直接接触。

  b.坑底侧向位移出现,停止坑边的挖土,护坡外侧取载并视情况坑底堆土或抛石,待稳定后,采取对坑底被动土压力进行叠放等加固措施。

  c.开挖时发现有塌方,可临时补打木桩,长度、密度具体情况而定,发现位移较大,可加长、加密土钉进行补强加固。

  d.放坡部分土体产生整体滑移,地表面出现裂缝,则采取坑外侧卸土办法解决,若坑底无法开挖到位,粘质粉土有液化现象,则可增加部分集水井进行加密解决。

  6)对于该期间可能出现的紧急险情,首先在思想上有准备,组织上予以保证,由公司、项目班子、协作单位有关人员共同组成有项目指挥部,对可能出现的险情作统一部署,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工程的任何异常能及时通报指挥部各有关人员,从而做出最快决策补救措施。

  7)基坑开挖必须按本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精心施工围护及土方开挖等。

  8)在整个地下室施工过程中,进行全过程监测,以便及时获取基坑开挖过程中及开挖后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及周围土体的受力和变形情况,掌握对周边建筑的影响。

  9)在挖土过程中严格按挖土方案进行机械开挖,并配合监测单位随时注意基坑周围的变化,确保基坑围护的安全。

  10)挖土至基础板底标高后,应在24小时内进行素砼垫层的施工,垫层应延伸至围护边。并抓紧施工承台及底板。

篇5:科教花园施工测量沉降监测方案

  科教花园施工测量及沉降监测方案

  一、施工平面控制

  根据复核后的坐标点及图纸计算的相对位置,布置好施工所需控制点,然后根据本工程的建筑结构设计特征,建立本建筑物的平面控制网。控制点采用主轴线控制局部的方法,把控制点设置成坐标控制网点并计算出各点坐标,与甲方提供之坐标点闭合。

  轴线控制桩布置在建筑物外不容易受到破坏的适当位置上,并做好各控制点,要有明显标记,定期检查。每次放线时,将J2经纬仪架设在控制点上,后视另一相应的控制点,这样依次投出纵横向主控制线,然后依据主控轴线,用50m钢尺,按照施工图纸,分出各条轴线位置及墙柱梁位置。主控轴线的容许测角误差 6'',测距精度为1/1000 ,并考虑尺长、温差修正。

  二、施工放线及标高控制

  1、利用本工程原来规划部门和施工单位的首级控制点,作为施工放线的基准。

  2、施工放线要求一次性投设完毕,由于本工程为超高层建筑,施工层轴线的传递采用"内控法"。"内控法"是使用激光铅垂仪,以每层建筑周边轴线点为准,直接向各施工层激光引测轴线的方法。

  3、每次施工放线,在控制主轴线弹出后,再按工长要求,加设数条辅助控制线,用以控制一些不平行于轴线的梁、柱、墙,在放线的同时,用红油漆在控制线上画上红三角并注明控制线的编号,便于今后寻找。

  4、楼层标高控制,使用检测过的水准仪结合钢尺逐层向上传递,即用钢尺在底层+1.000m起始标高线竖直向上量到施工层,并据此标高在该施工层上划出+0.500m水平线,为保证标高传递的精度,各层的标高线应由各处起始标高线向上直接量取,当高差超过一整尺时,则在该层用水准仪精确地测设第二起始标高线,作为继续向上传递的依据。

  5、将水准仪架设在相应的施工层面上,检测由下向上传递的相应水平线上,误差应在±5mm之内。在各层找平时,应后视两条水平线以作校核。

  6、在每次施工平台浇砼前,待平台上的大部分工人散去时,将水准仪架设在稳定的平台上,进行抄平工作,水平点用红油漆画在钢筋高出砼面0.5m处作为施工的依据。

  三、垂直度偏移的控制

  1、层间坚向测量偏差控制在±3mm之内,建筑物全高(H)坚向测量偏差不超过H<3/10000。

  2、垂直度控制采用吊线锤法,把地面点向上传递到施工层,然后用经纬仪,根椐传递的控制点,放出主轴线。以此作为施工的依据。

  四、沉降观测

  为保证安全,沉降观测尤为重要。由于沉降观测是周期性较长的测量项目,所以各项工作都应本着长期性和耐久性的原则。

  1、基准点和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和观测点是判定建筑物沉降变化的依据,设置应满足牢固和长久保存的条件,以便日后跟踪观测,为了能够检测基准点的稳定,故而在建筑周围应布设三个永久性的水准点,基准点设在观测点附近,但必须在建筑物产生的压力影响范围以外。

  ⑴ 基准点的做法如下

  首先选定基准点的位置,然后用地质勘探钻机向下钻Φ100mm孔洞直至中风化岩3m,再下一根Φ16钢筋于孔中,钢筋长度随孔洞深待定。钢筋顶端焊一个不易锈蚀的铜帽,用C20细石砼填实孔洞,铜帽露出混凝土面2~3cm,并在基准点周围做一个砼圆环上加铁盖,待基准点稳定后,引测出三个点的原始高程,并进行闭合平差,作好记录。

  ⑵ 观测点的做法如下

  观测点用Φ16圆钢作成,主要将Φ16圆钢切断,弯曲成"U"字型并在端点上加焊铜帽,并将该铁件预埋在首层柱墙上,并与柱墙主筋加焊于一起,观测点埋设高度约距地面30~50cm,埋设完后,并将每个观测点编好号,作好标志。

  上述各种测量点布设方法及做法详见下附图。

  2、观测要求

  具体执行要求如下:

  ⑴ 仪器要求:沉降观测仪器精度要求采用Ⅱ级水准测量,而且仪器要固定、专用,每次观测时仪器必须严格整平,仪器I角控制≤±5"。

  ⑵ 标尺要求:采用精密水平仪和专用的铟钢尺,立尺时标尺上圆水准气泡应居中,采用双面尺读数,两面读数高差值应小于0.1mm,最后取高差中值计算。

  ⑶ 线路要求:水准测量采用闭合法,观测的线路要固定,视距长度<25m,视线高度>0.5m,前后视距累积差<3.0m,观测路线闭合差≤0.3n1/2mm。

  ⑷ 人员要求:每次观测时人员要固定,而且人员的分工要固定。

  ⑸ 其他要求:观测时宜固定测量工具、观测前应严格校验仪器。

  3、观测期限

  观测时随时记气象资料。第一次观测应在基准点和观测点均埋设完成,并稳定后立即进行。施工期间,从首层开始每二周观测一次,建筑物全部竣工后的观测次数视沉降的稳定程度而定。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出现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等特殊情况,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4、沉降数据反馈

  在取得监测数据后,要及时进行整理,绘制位移或应力的时态变化曲线图,即时态散点图,并定期向建设方、质监、监理及设计单位提供沉降观测记录及沉降-时间关系曲线图。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