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 导航

深基坑开挖地下水控制设计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20

  深基坑开挖地下水控制设计

  1、水位控制设计

  (1)、水位降深

  基坑中心处水位降深:

  式中:

  s--要求降低的水位(m);

  D--基坑开挖深度(m),D取9m;

  dw--地下水位埋深(m),为5m;

  sw--降下后的水位与基坑底距离(m)为4m。

  计算得s=8.0m

  (2)、影响半径

  估算轻型井点降水的影响半径:

  式中

  r--井点降水的影响半径(m);

  s--要求降低的水位(m),取8.0m;

  K--渗透系数,取2m/d。

  计算得r=113m。

  (3)、等效半径

  =0.29(l+b)

  式中:

  --假想大井等效半径;

  l,b--基坑的长(47m)、宽(17m)。

  计算得r0=18.6m。

  (4)、承压-潜水非完整井每天总涌水量

  Q=2.73k*MS/(LG(1+R/ ))

  式中:

  Q--涌水量;

  K,r, --同前;

  M--含水层厚度,取11.5m;

  计算得Q=591m3/d。

  (5)、单个管井(3.5寸小井)抽水量

  式中:

  qo--单个管井极限抽水量;

  rs--管井内部半径(cm),取30cm;

  l--水入滤水管高度(m), 取1m;

  计算得qo=142m3/d。

  (6)、管井数量

  n=1.1*Q/qo

  式中:

  n--井点管数量;

  计算得n=4.6根,取5个井。

  满足要求。

  2、降水井设计

  (1)、降水井布置结合工程实地情况,按设计方案合理布置。

  (2)、设计成孔井径

  成井孔径为600以上,以确保填砾厚度。

  (3)、井管结构为

  降水井采用内径为300mm,外径360mm的钢筋砼井管,其中包括滤水管(掺丝,可很好控制抽水时出水的含砂率)和井壁管(每根井管长度均为2.5m)。

  3、抽水设备选择

  可选择QJ型潜水泵,根据计算结果和设计降深选择合适流量和扬程的潜水泵,拟采用32~50m3/h,扬程26m的潜水泵。

  同时为了保证邻近建筑物的安全,必要时进行地下水的回灌。

  4、降水施工工艺

  (1)、测量放线

  根据甲方现场给定的基础平面图和设计方案,结合工地现场周边环境,测量放出各井位,并打入木桩。

  (2)、成孔

  采用CZ-22型冲击钻机成井,泥浆护壁工艺成孔。钻机就位安装好后,核对井位,确定无误后,人工开挖0.5m深,埋好护壁管,管径700mm,护壁管埋设完毕后开始钻进成孔,采用泥浆护壁,保持孔内泥浆高度,防止垮孔。

  (3)、吊装井管

  经现场技术负责人验收合格后,用抽筒清孔,吊装井管。井管之间焊接牢固,并保证垂直度。

  (4)、井结构

  降水井上部8.0米井壁管,下部1.0米滤水管。

  (5)、填砾

  在井管外填入规格1~3cm砾石滤料,填砾厚度12cm,填至井口。

  (6)、洗井

  采用空压机结合活塞洗井,洗井至井管通畅、水清,含砂量小于1/10000,以确保降水质量。

  (7)、降水过程控制

  结合单井的地质情况,井位附近无细砂层的降水井先降水,以控制出砂量并保证降水施工不影响基坑的持力层原状土结构。

  5、降水运转及维护

  (1)、修筑1500×2000×3000mm沉砂池4个,排水用水沟管引至指定的排水系统(沉砂池及排水沟由甲方修建)。安泵排量30~50T/h,扬程26m(电机5.0千瓦)。

  (2)、降水期间应对抽水设备和运行状况进行维护检查,每天检查不少于3次,观测和记录水泵的工作压力,电动机、水泵温度,电流、出水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抽水设备始终处于正常运转状态。

采编:www.pmceo.cOm

篇2:降低地下水控制方案

  降低地下水控制方案

  根据水文资料介绍,此场地主要赋存有两种类型地下水,即上层滞水和承压水。

  第一层上层滞水水位埋藏较浅,对上层滞水的处理采用明排水方式。上部滞水主要来自于大气及生活用水补给,水量有限,在土方开挖及基础结构施工过程中,将在放坡面布设泄水管,基坑底设排水沟、集水井,用水泵抽排。

  第二层承压水水头高为自然地面下6m左右,土方开挖已经揭穿相对隔水层②粉质粘土层,下部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勘察期间局部承压)水量丰富,渗透性好,因场地距赣江较近,地下水与赣江水位联系密切,补给快。在基坑周边的护坡桩之间设高压旋喷桩形成落底式截水围幕可阻隔承压水,此施工工艺尚不成熟不能起到完全止水的作用,成功的案例不多,又因为深层搅拌桩施工工艺限制在粗砂和砾砂层中施工,成桩困难。经过对地层、承压水、及基坑挖深的各种因素综合分析,为保障土方开挖和地下室结构施工的顺利进行,防止由于坑壁流水(砂)、坑底突涌等地下水水患而造成周边地面和建(物)筑物的沉降变形。保证支护体系安全,必须采取坑外围堵止水,坑内降低地下水措施。施工中只要严格控制抽水时的含砂率,则不会对周边环境会产生过大影响。

  本工程基坑降水设计,依据地勘资料参照南昌地区施工经验:采取在基坑周边设止水帷幕,坑内降水井降水。

篇3:基坑地下水控制设计

  基坑地下水控制设计

  1 施工场地处理和上层滞水抽排方案

  1.1为了满足本标段和后续工程顺利施工,场地内地面采用C15细石混凝土进行硬化处理,施工道路侧设置排水沟(集水坑截面尺寸300×300mm,坡率5‰),引导地表水,经过地面排水系统,流入市政排水系统。

  1.2基坑上部采用放坡开挖,坡面设置120PVC泄水管,长度1m,间距2.5m×2.5m,埋置范围内设过滤网、炉渣,防止泥土流失。降水平面图见图6-4-1。

  2 承压水处理方案

  2.1基坑水文地质状况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粉质粘土为隔水层,砂层均为透水层。

  2.2水文地质计算参数

  根据勘察报告下部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勘察期间局部承压)水量丰富,含水层渗透性好,因场地距赣江较近,地下水与赣江水力联系密切,补给快。

  若采用大口井进行降水,不仅会对周边建筑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基坑开挖时,降水深度需5-7m,根据估算,基坑涌水量约30000m3/昼夜,考虑到采取强行降水较为困难,大深度降水也易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因此本基坑降水设计拟在基坑四周采取止水措施,止水方法可采用高压旋喷桩(Φ1100)形成落底式截水围幕,高压旋喷桩长度同护坡桩,且应确保搭接完好。基坑外侧采取止水措施的同时,考虑到土方开挖的便利,拟在基坑内部布置降水井,降水井井径600m,井间距20m,来达到降低基坑内部地下水的作用。

  根据现场具体情况,我公司认为在基坑槽内采用大口井降水方案,即可达到降低地下水位的要求。基坑深度范围内的砂土地层,含水层由于渗透系数不一,地下水流动速度比较快,降水难度大,因此,必须采用合适的井间距布置,方可在较短的抽降时间内最大程度的达到降水效果。降水井布置在基坑内。由于含水层的变化,加上抽降周期限短的原因,地下水不会完全疏干,基坑开挖后,初期局部地段坑壁可能会有少量地下水渗入基坑内,必要时在基坑边坡的含水层底板渗水部位埋设导水管,坑底坡脚设排水盲沟,将残留渗水引至集水井,再以水泵抽排至坑外。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目前本工程赣江水位处于低水位,基坑地下水位位于±0.00下9-10m左右,地下水位位于槽底部位,基坑内降水井作用仅为疏干基坑内槽底上部残留滞水,此外考虑到将来土方施工工期很紧,基坑内降水井过多在土方施工期间很难保留,同时给土方开挖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将原基坑内24口降水井调整为6口,作为土方开挖疏干井进行槽内地下水疏降。

  同时,由于目前结构图纸尚不完善,基坑回填时间难以确定,因此,在基坑上口周边新增18口降水井作为备用井,待将来赣江水位上升或雨季到来时,进行基坑外降水,防止周边地下水进入基坑内部,确保基坑内部干燥作业施工。

  降水井技术参数

  降水井类型井径(mm)井深(m)井间距(m)井身材料

  大口井60018.0020.0无砂滤管

  观测井60016.0050.0无砂滤管

  说明:水泵型号及扬程根据地下水水量具体选择。

  计算过程

  公式一:Q=F*H

  式中:Q--基坑涌水量(m3/d)

  F--基坑面积(m2),本工程暂取7400m2

  H--潜水含水层厚度(m),8.0m

  计算得:Q=59200m3

  公式二:

  式中: --单井出水量(m3/d)

  --系数,经查表得118

  --过滤器浸没段长度(m),2.0

  d--过滤器外径(mm),380

  计算得: =154.6m3/d

  公式三:根据勘察报告,本工程水位位于地面下-3.0m左右,而本工程护坡桩及旋喷桩计划工期30天,根据以上计算,本工程设置降水井24口,在进行抽水15天后,即可达到土方开挖目的。

  计算得:n≈24,本工程暂取24口井。

  公式四:

  式中:L--井深(m)

  h--基坑深度(m),13.5

  c--降水水面距基坑底的深度(m),0.5

  i--水力坡度,一般取0.08

  Z--降水期间地下水位变幅(m),0.5

  y--过滤器工作部分长度(m),1.0

  T--沉砂管长度(m),0.5

  计算得:L≈15m,本工程取18.0m。

  5观测井结构:井深14m,管径R=300mm,井径600mm,过滤器采用钻孔包网等方式,间距为4~5.5m。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