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 导航

深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20

  深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

  1、本基坑采用动态施工,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状况,施工情况和变形、对原施工方案及时校核、修改和补充。本基坑施工采用信息施工方法,应特别注意施工质量。

  2、建设单位在施工前,应当邀请市政、供电、供水、供气、通讯、城建档案等有关单位,就设计施工方案征询相关各方意见;对可能受影响的相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作进一步检查;对可能发生争议的部位应拍照或摄像,布设记号,作好原始记录,并经双方确认。在建设过程中要确保相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的安全及正常使用。

  3、配合监测单位实施监测,掌握基坑边坡工程的监测情况。

  4、编录施工现场揭示的地层现状与原地质资料对比变化图。

  5、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当监测值达到报警值时,应立即向设计、监理、业主汇报,并根据设计处理措施调整施工方案。

  6、施工中出现险情时应做好边坡支护结构和边坡环境异常情况收集、整理及汇编等工作,并应查清原因,制定施工抢险方案。

  7、当由于基坑内降水,导致坑外水位急剧下降,应查明原因,并确定位置,在基坑外采用钻机引孔,并采用浓浆注浆止渗,浆体材料为:粘土粉、水泥浆,比例为5:1,水灰比为1.5:1,注浆压力在0.5MPa左右;采用分段注浆,直至基本无渗漏为止。

物业经理人网-www.pmcEo.com

篇2:基坑支护工程变形监测信息化施工

  基坑支护工程变形监测与信息化施工

  为了保证基坑及毗邻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及监测支护工程的变形情况,基坑支护工程应进行变形监测。此部分工作宜委托有测绘资质的第三方单位进行。

  一、基坑支护变形监测的目的

  1、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相比较以判断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确定和优化下一步施工参数,做到信息化施工。

  2、将现场测量结果用于信息化反馈,保证施工安全,以便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二、基坑允许暴露时间及基坑边堆载要求

  1、本基坑为临时性支护,根据本工程具体地质条件及环境,基坑设计允许暴露时间为:6个月。

  2、本基坑设计附加荷载为10KN/㎡,在基坑未封闭之前,基坑周边1.5H范围内(H为基坑开挖实际深度)严禁超载。离基坑边1.2m范围内严禁堆载。

  三、监测内容及工作量布置、基本要求

  基坑监测的内容及项目很多,如地下水位变化和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监测、周围建筑物沉降监测、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周围地表裂缝监测、基坑周围地面超载状况监测、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监测及土体侧向变形监测、基坑底隆起监测等,而拟建建筑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的变形观测不包括在本基坑工程的监测范围。针对本基坑深度实际情况,结合ⅩⅩ地区的实际地质条件,本基坑支护工程计划监测项目为地下水位变化和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监测、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监测及沉降观测。

  1、地下水位变化和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监测

  抽降地下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沉降以及由此导致基坑周边的建(构)筑物及城市公共设施的变形。降水对地面及建(构)筑物沉降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抽降漏斗形成过程中由于降水井质量低劣,随着水力坡度增大而大量涌砂,细颗粒被井水携带排出,产生潜蚀和管涌,结果导致粗颗粒重新排列压密进而引起沉降;二是地下水位下降,动水位与静水位之间的地基土层中的重力水被疏干,引起有效应力的增加所产生的附加沉降。因此对此部分的监测可主要监测地下水含沙量的监测,周边建筑物沉降的监测可与下文的沉降观测合并进行。

  根据我公司多年降水经验及ⅩⅩ市大量观测资料,基坑抽降水,出水含砂量按标准粗砂含量<1/5万;中砂含量<1/2万;细砂含量<1/1万来控制,降水引起的周边沉降能满足规范要求。

  2、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包括基坑周围土体分层沉降内容,沉降观测点共布置13个,详见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NO:10。基坑周围土体沉降观测点具体于现场灵活布置。

  3、位移观测

  位移观测包括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及土体侧向变形监测,土体侧向变形后对支护体系作用土压力,表现为支护体系的水平位移。水平位移观测采用全站仪观测。固定控制点设于每一支护段两边边线延长线上,其作法按永久性标志制作;位移观测点沿基坑四周布置,在桩顶连系梁顶面位置埋设钢钉,共布置13个监测点,具体数量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增加,详见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NO:10。

  变形观测必须按照有关要求进行,观测点位置必须满足相关要求,测量精度要求达到建筑测量等级二级要求,即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不大于0.50mm,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不大于3.0mm。

  4、基坑变形监测基本要求:

  监控值:是设计过程中的控制值,有时可以用最大允许值作为监控值。

  报警值:是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处理应急措施的值。

  (1)、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控值:30㎜;报警值:25㎜

  (2)、基坑周边地面沉降:监控值:30㎜;报警值:20㎜

  (3)、基坑降水含沙量:监控值:1/1万;报警值:1/2万

  四、基坑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监测方案

  1、基坑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分析

  抽降地下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沉降以及由此导致基坑周边的建(构)筑物及城市公共设施的变形。降水对地面及建(构)筑物沉降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抽降漏斗形成过程中由于降水井质量低劣,随着水力坡度增大而大量涌砂,细颗粒被井水携带排出,产生潜蚀和管涌,结果导致粗颗粒重新排列压密进而引起沉降;二是地下水位下降,动水位与静水位之间的地基土层中的重力水被疏干,引起有效应力的增加所产生的附加沉降。

  2、降水监测方案

  ①、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根据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原理分析,在施工中应注意保证井管结构合理,滤料(砾)与地基土层颗粒级配相适应,填料(砾)均匀且厚度保证,施工工艺得当。

  ②、出水量及含砂量监测: 降水运行时,应每天监测抽排水的出水量及含沙量,取一定容量的地下水送化验室进行含沙量分析,按照粗沙含量<1/5万;中砂含量<1/2万;细砂含量<1/1万来控制含沙量;出水量在抽水6天内不应出现掉泵现象。如果超过上述报警值,应采取换小泵或者重新洗井等综合治理应急措施。

  ③、动水位、水泵运行情况、降水电路情况的监控,确保降水设备正常运行。

  ④、注意保护井口,防止杂物掉入井内,经常检查排水管、沟,防止渗漏,如出现坑壁渗水,应及时查明原因,解决或有效疏导渗水,确保坑壁安全。

  五、沉降观测方案

  (一)沉降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1、本方案所依据的有关技术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标《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

  2.设立水准基点

  水准基点是整个观测工作的基准,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根据有关规范,在施工区附近(变形范围外)共布设供沉降观测使用的三个水准基点。

  3.设立沉降观测点

  我公司根据该工程的具体情况共布设13个沉降观测点,其具体位置见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NO.10。

  4.沉降观测周期安排

  初始值观测基坑开挖前即进行,基坑在开挖过程中,拟每4~5天观测一次,基坑开挖完毕后(基础施工期间),拟每周左右观测一次,直至基础施工达到±0.00层为止(期间如遇异常沉降、长时停工、暴雨积水等特殊情况时适当增加观测次数),观测次数根据基坑沉降的具体情况而定。

  5.本工程考虑为低压缩性地基土的类别,沉降量观测中误差ms≤±0.5mm。

  6.每次观测时需详细记录天气情况、基坑开挖及基础施工情况,以作为资料整理、分析的一种依据

  7.首次观测前,由工程负责人编制"施测纲要",并经主任工程师审核、技术处审定,然后向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做到全体作业人员了解各项内容及要求,其后整个工程严格按照ISO9001的标准要求进行监控和作业。另外在首次初始观测时,应适当增加观测量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8.每次沉降观测完毕后,下一次观测时应向有关方面提交上一次临时观测资料。如有异常,及时通知有关方面,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工程结束后,一个月内提交总的工程技术报告书。

  (二)沉降观测方法和精度

  整个观测工作将严格按照前述有关技术标准中"沉降观测"的二级(等)精度要求执行。水准测量(高程及沉降值)采用德制蔡司Ni004精密水准仪配合铟钢尺进行观测。

  1、水准基点的高程测量和限差

  (1)水准环线闭合差δ△h≤±O.3 (mm)(n为两水准点间之测站数),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0≤±0.5mm;

  (2)为确保各水准基点的高程精度,规定各测站的视线长度小于3Om;

  (3)测站上的观测限差:同一尺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δ读≤±O.15mm(30个单位)。

  为了确保沉降量有较高的置信度,对已设水准基点的稳定性应定期检测,拟每六个月进行一次。检测时若相邻水准基点间的高差较差小于±O.5 mm(n为测站数),则认为水准基点是稳定的,否则需再次复查,若复查结果证明水准基点确有变动,这时需用统计检验的方法,来判定其变动情况及原因,在查明原因后处理之。

  2、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措施和限差

  以沉降量观测中误差ms≤±0.5mm来推算沉降观测点的水准测量的各项限差,具体如下:

  (1)水准线路闭合差定为:f△h≤±0.3 毫米(n为测站数),高程中误差mH≤±0.5mm;

  (2)各测站视线长度小于30m;

  (3)同一尺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δ读≤±0.25毫米(50个单位)。

  3、观测值的平差计算和成果整理分析

  对野外观测记录进行全部复核确系无误,并检核有关限差均满足要求后,用计算机专业平差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计算各观测点之高程和精度。将各观测点之高程汇总在已编定的统计表格中,并据此计算分次和累计沉降量,同时在备注栏中注明日期、天气及施工情况,由此形成临时观测资料,然后再及时送交有关方面。若发现有明显的异常沉降,则及时告之委托单位,以便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三)提交的成果内容

  观测期间,原则上每观测一次向甲方报送临时观测资料一次,如有异常则加密观测并及时报告。观测完毕后,根据有关规范及设计要求编制并提交最终合格的成果报告,其最终提交的成果资料包括:

  l、水准基点及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图;

  2、各沉降观测点的沉降观测成果表;

  3、沉降曲线图;

  4、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

  (四)方案组织实施设备建议

  仪器设备:根据工程特点,建议采用德制蔡司Ni004型精密水准仪和铟钢尺(经法定计量授权单位检验合格)施测,外业采用SHARP5000型电子手薄现场计算限差,内业采用台式PC计算机+清华三维NASEW专业平差软件平差计算,AutoCAD软件绘图。

  每次观测时,为了提高观测精度及可靠性,宜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和观测方法,并使用同一台(套)仪器设备,且每次固定相同观测人员(专人负责)、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六、水平位移观测方案

  (一)水平位移观测目的

  为保证基坑在开挖过程及开挖后基础施工中的安全,根据高层建筑基础施工有关规范要求,应对基坑进行水平位移观测,以测定位移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二)水平位移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1、本方案所依据的有关技术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标《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

  2、水平位移精度要求:

  观测精度按二级变形测量要求进行,即观测点坐标中误差≤3mm。

  3、水平位移观测周期:

  水平位移观测周期与沉降观测周期同步。

  4、使用仪器及其精度:

  瑞士产徕卡TCR702激光全站仪配合笔记本电脑野外自动采集数据。内业计算软件:清华山维EPS98(商品化软件)

  仪器精度: 测距2mm±2ppm测角±2〃

  (三)水平位移观测点及基准点的布设

  1、观测点的布设

  水平位移观测点布设13个,具体数量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增加,其具体位置见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NO.10。

  2、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布设:

  为满足位移观测的高精度要求,作为位移观测的工作基点均不能离建筑物太远,因而工作基点本身可能产生变动,为了检查与测定工作基点的位移,通常需设置基准点,以便对工作基点进行定期的检核。

  此工程共布设2个在变形范围外的基准点和3个工作基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在现场调整)。

  (四)水平位移观测方法

  由于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主要位移方向均向基坑内,因此主要选用测边角法或视准线法(测小角法)进行:

  1、测边角法:

  根据基坑及施工现场通视情况,大部分监测点不便选用测小角法,则采用测边角法:

  在工作基点安置2〃级激光全站仪,定向后,采用方向观测法一测回测定所有的监测点的角度及距离,计算出各观测点坐标,对相邻两次观测周期的成果进行比较,可计算出位移量。

  2、测小角法:

  在工作基点安置2〃级激光全站仪,照准另一工作基点进行定向,采用方向观测法一测回测定基坑同一条边缘上所有的监测点的角度,由两观测周期间同一观测点角度之差可计算出监测点的位移量。

  (五)提交的成果内容

  观测期间,原则上每观测一次向甲方报送临时观测资料一次,如有异常则加密观测并及时报告。观测完毕后,根据有关规范及设计要求编制并提交最终合格的成果报告,其最终提交的成果资料包括:

  l、水平位移观测点及基准点位布置图;

  2、观测成果表;

  3、水平位移曲线图;

  4、观测成果分析资料

  七、基坑后期监测事项

  (1)、在后续施工监测中,应注意坑边堆载:不得大于10kN/㎡。在基坑未封闭之前,基坑周边1.5H范围内(H为基坑开挖实际深度)严禁超载。离基坑边1.2m范围内严禁堆载。

  (2)、严禁向坑壁大量排水和用水浸泡基坑四周的土体,应尽量避免地表水流入基坑。

  (3)、在施工地下室时,严禁停断抽水的电源,,以防水位回升造成重大损失,后续施工单位应与基坑降水工作密切配合,确保安全,保证整个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4)、不得在原支护体系条件下超挖,否则有可能导致基坑变形过大,甚至出现更大的险情,给工程带来安全质量隐患。

  (5)、在基坑开挖完成后的一个月内,应加强变形观测工作。

  八、基坑变形监测周期及信息化施工

  本工程临近建筑物及基坑周围土体沉降观测工作从降水井开始抽水直至结构施工至基坑回填且降水井停止抽水或抽水出砂率得到完全控制结束。基坑位移观测工作从支护结构施工开始至结构施工至基坑回填结束。

  本监测系统可以全面地监测基坑支护结构在施工、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应力状态以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监测点及监测仪器均应按相关要求设置,保证其整个监测过程中能正常使用。各变形监测点及各监测仪相应的初始值均应在施工前取得。

  监测工作须遵照以下原则进行:

  1、降水前期出砂率较大时临近建筑物沉降观测须每天监测一次。

  2、土方开挖过程中每整体下挖一层须监测变形一次。

  3、土方停挖后初期隔天观测一次,如情况正常,各项观测指标趋于稳定,可每7天监测一次。

  4、发现异常情况,须加密监测周期,每天不少于二次。

  5、土石方开挖完毕,基础及地下室施工期间,情况正常时,每周观测一次,地下二层施工完毕后,每半个月观测一次,地下一层施工完毕后,每月观测一次。

  对监测所得数据,必须立即整理分析,以图表的方式将结果汇总。情况异常时应立即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当监测结果超出预警指标:差异沉降大于3%,基坑上口位移大于3cm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会同相关单位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以避免工程事故,减少损失。

  九、信息化施工及预警指标出现后的措施

  1、信息化施工

  对监测所得数据,必须立即整理分析,以图表的方式将结果汇总,交由专业技术负责人审查。

  基坑开挖过程中,应用监测信息指导施工,以保证基坑开挖能安全地进行。本工程采用分层开挖,每一层土开挖,监测系统都能测到支护边的位移,观测是连续进行的。因此,一般来说,在险情出现以前,监测数据早有反映,完全可以避免险情出现时再来采取措施。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一旦某一部位出现监测数据急剧变化,应放慢基坑开挖速度或停止施工。如果监测信息反映出变形,向预警指标发展,则停止施工,加密监测频度,并立即分析原因,采取以下措施:在基坑底部用槽钢或工字钢进行内支撑,内支撑支在相对的坑壁或地面支点上。这样,坑壁在内支撑作用下,向内的位移可以控制住。同时对出现问题的一侧采取机械作业挖土方回填坡脚,直至观测数据趋于稳定为止,观测数据趋于稳定后,及时对支护结构采取加固措施(措施:在桩间可采取增加锚杆,主筋直接覆盖在桩体上,喷射砼形成腰梁,注浆后对土体进行加固,控制变形,然后再开挖)。

  2、应急预备方案人员组织措施

  (1)、组织程序:发现险情-及时报告安全员及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以项目经理与安全员为主组成临时抢险部,并立即制定出初步的措施-在报建设、监理及总包单位的同时,积极组织抢险预备组成员进行抢险工作-抢险完成后及时汇报建设、监理及总包单位-做好抢险记录,总结经验。

  (2)、抢险人员组成及联系电话

  项目经理:(施工组织时安排)

  安全员:(施工组织时安排)

  项目副经理:(施工组织时安排)

  抢险预备组组长:(施工组织时安排)

  抢险预备组组员: (施工组织时安排)

篇3:建筑施工信息化系统筹建运作

1、现状及特点

(1)施工企业流动分散,互联网技术出现前,难以得到资源共享,大都只有一二个单机软件在运用,无明显的效益。
(2)施工企业的业务涉及面广,信息源纷杂,不像银行、证券企业仅靠一两个软件就可解决问题并发挥效益,且各业务软件,尤其是管理软件因各单位做法不同难以标准化,因而开发及推广难度较大。
(3)财力、人力、管理资源等投入较少,企业对其重视不够。
(4)电脑应用的基础较差。
(5)存在观念问题,认为建筑行业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行业,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距甚远,不可能也没必要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单项专业软件的应用效益较低,施工企业的业务工作,尤其是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没有计算机手工也可完成。

随着电脑技术及软件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国内施工企业电脑应用已逐步向软件集成化、施工管理信息化方向发展,也逐步意识到企业的基础数据库的重要性,许多国内电脑应用先进企业加大财力、人力、管理资源的投入,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经济效益树立或改善企业形象起到了良好效果,预计今后几年将是施工企业电脑信息技术应用快速发展时期。

2、电脑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

2.1专项软件方面的应用

(1)工程管理方面。招投标标书制作、网络计划与控制、预决算、成本控制、财务管理、工程量计算、钢筋翻样、模板配置、施工场地布置、合同管理、质量安全管理、统计报表、财务管理、施工现场监控等。
(2)专业技术方面。实时控制,模板及脚手设计、计算及配置,深基坑围护方案、设计、计算,结构设计计算等。
(3)办公自动化。财务、统计、报表、文字处理、档案管理,办公信息资料管理、人事管理,固定资产、决策等。

2.2计算机信息网络方面的应用

(1)国际信息网的应用。企业主页广告、电子邮件。
(2)企业信息网络。以文件交换为基础的无纸办公系统、各类资料查询系统、电子公文可视电话、电话会议系统,学术交流,方案汇编及会审,分类论坛,技术咨询、软件共享租赁服务、远程监控等。

近年来,建筑施工管理软件产品已配套并向产业化发展,在技术上已有很大突破,为施工企业计算机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推广应用的深入,计算机信息网络方面的应用及企业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也将比单体软件的应用更为重要,它可使单体电脑的效能大大提高,通过资源共享方式可使许多软件、信息资料实现共享,大大减小投入,提高使用效率。

3、施工信息化系统的筹建

(1)领导理解、重视是前提。各级领导理解、重视电脑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肯于投入是推广应用的关键。许多企业领导已重视电脑应用,但在观念上还存在偏差,表现在肯于硬件投入,软件及系统开发维护方面不愿作过多投入,结果电脑信息技术应用虎头蛇尾,后续软件系统及维护开发体系跟不上,应用达不到预期效果,未给企业产生明显效益。

(2)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首先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长远目标。除了要求一些业务或专业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应明确达到要求的应用程度外,同时还需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规划是极为重要而难度较大的环节,它的合理先进与否涉及整个系统的成本及实现后的效果和有效、持久性。施工企业建筑施工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各个业务工作的环节,并非购买几台电脑、软件就可解决问题,具体规划、系统设计时,应从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和健全改革工作与管理制度三方面考虑、展开。
a、计算机网络包括局域、远程网络两个部分,这方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对于小型局域网处理速度要求不高,采用10M网卡、3类布线即可满足要求,对于中型或大型局域网宜采用100M网卡、5类布线,必要时还可考虑加装交换器;远程网络目前根据企业的应用状况宜采用电话远程拨号连接,有条件的地方可加装“一线通”,以弥补拨号网络速度低的缺陷,目前设专线对于分散的施工企业尚不实际。
b、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信息数据库三个部分。对于微小型网络,采用window95/98即可满足要求,且成本及维护费用低;对于中型、大型网络宜采用NT或Linu*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信息数据库须根据系统工程的总目标,分专业、分块依据各模块间逻辑关系进行组织、设计,为了使整个系统不易过时、难升级,必须精心设计总控模块,建立先进、通用基础平台,建立数据信息交换标准格式,各种专业软件、模块及信息资料库在此基础平台上依据一定的模式或格式进行开发或引进,对于个别专业软件则也可加入数据转换系统后纳入系统平台。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工程软件的开发平台由DOS全面转向到基于Windows的开发平台,软件界面友好,可操作,开发手段更丰富、先进,开发周期短。开发语言采用可视化开发语言,如VC、VB、

Delphi、VFP、及LotusNotes等。数据库技术目前已越来越流行,传统的文件系统已逐渐被弃用,常用数据库语言有Fo*pro、SQLServer、Access等。近来,一种新的软件系统开发模式已经萌发并将成为主流,这就是基于信息网络系统及浏览器平台的应用系统,以往许多软件的人机对话界面转入浏览器界面,用户只需掌握使用浏览器工具就可得到各种软件功能。
c、传统的工作、管理方式、制度有许多方面与计算机信息化不相适应,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推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同时不断改革现有的不合理的传统制度与习惯,规划好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引入先进的工作方式、方法。

(3)分块开发、引入,逐步完善。施工信息化这一系统程,不可能在短期内速成,首先应从容易实现、能见初效的模块上着手,建成一个,使用一个,见效一个,逐步完善。模块的开发采取引进和自行开发并举。在已建成的先进、通用基础平台上,不一定所有软件要购买,有许多工作不一定必须要有专业软件来实现,目前基于Windows平台上的通用软件很多,如Word、E*cel、Vfp、LotusNotes等可以直接完成许多统计、计算、表格、图文方面的业务工作,且数据可以互相对接、共享,我集团亦有在施工现场只依赖网络系统、数据库而不依靠专业软件实现施工管理的成功例子。对于施工管理方面的专业软件,目前国内已涌现一批起点高、集成化的软件产品,如北京梦龙公司,理正软件研究所,广联达公司,上海广运公司,深圳斯维尔公司等。软件引入时,要充分考察软件的先进性、适用性及可集成性,避免重叠引入、浪费。

4、系统的运作与完善

(1)企业的推进机制及系统的维护开发体系。没有完善的推进机制及维护开发体系,整个系统难以长久见效。系统的运作过程就是系统见效的过程,不仅要维护、更新系统,还需不断开发、完善。目前不少施工企业对这方面理解不足,维护开发人员往往是精简对象,造成人才流失,企业电脑应用大起大落。
(2)加强基础工作。大力推进专业工作的改革及标准化,这直接决定了电脑应用的顺利开展并向系统化、集成化的纵深方向发展。
(3)加大投入。根据国内先进企业的经验,硬件的投入仅占其全部投入的1/3,这也仅仅是一个方面,其他投入还包括:软件的购入及开发,推进机制的建立,人材的引入,大面积的人员普及培训与提高等。
(4)软件及信息库的维护及更新。软件及信息库的有效性、适用性、先进性是整个系统的生命,不断更新、维护软件及信息库,才能使系统不断给企业带来效益,其中信息库的积累、更新更为重要。

篇4:总承包实行信息化施工管理

  总承包实行信息化施工的管理

  信息化是指用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造、革新和重组,从而达到一个比工业化时期更先进,更高效的新的人类文明水准。企业信息化将有利于企业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优化组合企业生产要素,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信息化施工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并采用相关的软件搜索、整理、传送、处理和反馈施工过程和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从而及时、准确的实施决策,并通过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生产要素,确保工程管理目标的实现。

  1电视监控系统

  施工现场设置数码摄像机,对施工过程实施24小时监控,结构施工阶段,电视监视平台安装在塔吊上,装修阶段将安装在室内重点部位。施工信息(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施工进展等)将及时传送到监控室,业主和监理在办公室就能了解施工现场的情况。

  采用了电视监控系统,可以及时了解施工现场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确保工程施工沿着既定目标进行。

  2工程文档和合同管理系统

  使用文档和合同管理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文档管理体系。所有文件、合同、协议等通过输入或扫描手段存入微机,使各种来往的文件、信息以文字、图片或声音的形式存储到计算机中。操作者或使用者可以快速查询,做到信息的完整和有序。

  3施工管理

  3.1采用梦龙网络计划管理、Project2000项目计划管理软件,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并对施工进度进行跟踪管理,确保关键工序,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网络计划及时做出调整,保证施工工期达到预期目的。

  3.2采用广联达的钢筋下料、工程量计算及项目成本管理软件,对施工进行综合管理。

  3.3使用用友财务软件,通过使用计算机进行财务处理,减少信息处理时间,使项目和总部对项目财务状况有详细的了解。

  4网络及应用方案

  通过国际互联网或LAN(企业内部信息网)技术,使企业和工程项目达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现场的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情况,以及资源需求情况可及时向总部汇报并取得支持。

篇5:水电站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

  水电站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

  1 施工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按业主的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要求,项目部建立“施工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管理,实现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要素的最优控制和合理决策,妥善协调与项目建设各有关单位的关系。

  2 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按合同相关条款要求,及时、准确地向监理人和发包人提供由“施工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管理的相应电子文件信息,文本文件拟采用Word2000,图形文件拟采用AutoCAD2000,报表及图表拟采用E*cel2000,施工进度计划拟应用P3网络计划管理软件,或采用业主规定的格式。

  信息内容包括:

  (1)施工进度计划

  在工程承包合同中附上通过P3编制的(概要)施工总进度计划,在施工期间,按监理人指示使用P3工程计划进度管理软件提供年度、季度、月进度计划,对工程项目施工的计划进度进行监控管理。

  (2)实施进度报告

  按监理人指示提供月、周进度报告,在每个月底以前按已批准的格式填报周、月进度报告,并将相应资料及时录入到“施工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3)施工质量报告

  充分认识到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及时迅速报告合同项目各施工单元的施工质量情况,将施工质量信息输入“施工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按监理人指示填报质量报表,并将汇总整理的信息反馈到生产管理系统,指导施工质量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4)职业健康安全信息

  按监理人的要求和发包人制订的安全管理办法规定的有关内容,及时准确将我方制订和实施的安全培训、安全检查、安全预案、安全会议及安全事故方面的信息汇总上报监理人和发包人审核,经批准后录入“施工信息管理系统”。

  (5)商务合同

  “施工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后,立即将合同价格,包括工程量清单、单价分析表和其它辅助资料(包括变更的单价分析资料)等录入该系统。

  工程实施过程中将合同变更、补偿、奖励和价差等信息实时录入施工信息管理系统,将合同期中当前变更、补偿项目的情况,包括原因、范围、内容、实物量、价格计算分析、措施等及时录入系统,并报告汇总分析。

  将结算报表、进度支付的信息及时录入施工信息管理。

  (6)文档管理

  工程实施中及时向信息管理系统录入与工程相关的各种文档,及其登记、接收、发送和技术供应(图纸、表格)数据。并按照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做好文档的整编与归档。

  (7)其它信息

  包括统供材料计划报表等监理人和业主要求提供的其它信息。

  3 施工信息管理系统形成

  (1)按施工组织设计中的组织机构形成相应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局域网络,网络与业主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联网。局域网的硬件配备、网络规划与布线由专业计算机管理人员指导完成,并注意工作站节点的网络平衡,实行最优化配置。

  配置相应软件并建立形成“施工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程序见图19-1。

  (2)信息管理措施

  作为项目控制和协调的基础,信息管理是通过建立信息的编码系统、明确信息流程、制定信息采集制度、利用高效的信息处理手段处理信息等多方面的工作得以实现。本项目拟采取的措施如下:

  ① 按项目的控制目标,将信息划分为:投资控制信息、质量安全控制信息、进度控制信息和合同管理信息等四大类,并按招标文件单元工程划分及编号原则进行编码系统的设置。

  ② 项目组织内部,通过岗位职责、文档管理制度、常用报表管理制度等工作程序的建立,实现“职能分工明确化,日常业务标准化、报表文件规范化、数据资料完整化和代码化”,并建立起作业层→职能部门→决策层的信息反馈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见图19-2。

  (3)设置局域网实行内部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加强公司总部、施工局对项目部的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的控制管理及施工技术、资源的支持。以月进度计划协调会、成本分析会、质量安全会三个会议,定期对项目的资金、劳动力、技术、设备、材料等进行统计、分析,实现项目要素的动态管理,确保决策的及时性和科学性。

  4 施工信息管理系统维护及安全运行措施

  及时准确地按工程施工进度的要求将相关工程管理信息录入到“施工信息管理系统”。并采取如下措施保证系统信息安全:

  (1)严格“施工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授权与密码发放机制,用户授权须经质量、安全副经理批准并存档。在服务器端保留用户2个月时间的使用日志文件。

  (2)“施工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由专门的计算机系统管理人员、数据稽查及录入人员完成,上述人员参加岗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上岗。

  (3)录入资料签字批准制度。相关信息资料录入前须经相关部门领导签字批准。

  (4)文字资料存档制度。所有相关的信息资料及领导意见等文字资料归类存档备查。

  (5)不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教育活动,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6)系统运行故障专人处理,禁止非专业人员的非正常使用及非正规维修行为。

  (7)建立故障责任追究制度,严格管理,保障系统正常、高效运转。

  5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按照网络要求布置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见表19-1。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