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会计信息披露方式选择研究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2-02-18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会计信息披露方式选择研究

关于信息披露制度理论,学术界有两种观点: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理论和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理论。为寻求适合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所应选择的类型,本文拟对这两种理论的有效性做进一步的研究。

一、强制披露方式有效性研究

(一)强制披露方式动因。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使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相分离,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也使会计的报告责任拓展扩大为披露责任。“报告”与“披露”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有特定的对象群,而后者仅仅是信息的一种公开,其范围和内容较前者要大得多。因此,会计目标也由“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即尽可能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其决策相关的信息。根据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当会计信息披露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时,此时的会计信息披露将是最优的。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由此引起的“搭便车”、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导致市场失灵。所以,会计信息披露,需要政府通过立法、会计规则的制定等强制性手段来监督。

(二)逆向选择的影响。逆向选择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息在证券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发行人在相关信息的占有上处于优势状态,投资者则处于劣势状态。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有可能从两方面影响关联交易中关联方的行为:

1、内部的信息生产与逆向选择。内部的信息生产,即信息拥有者──上市公司的信息生产包括三个层面,从而决定了其在关联交易披露方面的差异。第一个层面,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披露的意愿。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对于发生的重大关联交易都要求对外披露,以便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了解关联交易的实质。第二个层面,上市公司的信息生产供给能力。第三个层面,上市公司的特殊性质。

2、外部的信息生产与逆向选择。外部的信息生产是指信息的缺乏方──中小投资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来获取上市公司的信息。通常来说有这样几条渠道,第一条渠道,市场的价格信息传递机制。第二条渠道,由社会中介机构生产信息,中小投资者购买。第三条渠道,中小投资者自己生产信息。第四条渠道,政府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证券监管部门都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披露关联交易的相关信息。

(三)强制披露方式适度性。目前,我国已经发布实施了一系列股票交易法律、规则,并规定了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会计信息披露中还存在不少不规范的现象,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也使广大投资者蒙受了许多不应有的损失和风险,因此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会计信息的强制披露并不是多多益善的,必须要掌握披露的适度原则。

1、强制披露方式使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相符合。上市公司作为会计信息的供给者缺乏披露信息的足够社会动机,更何况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因此关联交易会计信息的供给总体不足且面临萎缩;投资者作为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出于规避不确定的考虑,对关联交易会计信息的需求欲望旺盛且不断膨胀,这种关联交易会计信息供需上的反差就是人们所说的“期望差距”。要缩短或消除关联交易会计信息供需上的“期望差距”,理论上可以通过减少信息需求和增加信息供给的方式来解决。

2、强制披露方式的度兼顾效率与公平。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的支持者们一直以效率与公平作为评价强制性信息披露合理性的基础。会计信息是分配财富和配置资源的主要依据,因此关联交易会计信息在市场参与者间的分布状态自然影响到公平与效率。然而,关联交易会计信息的分布又是极不均匀的,不仅表现在上市公司与投资者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而且表现在大中小投资者信息拥有量上的不平衡。强制性信息披露有利于减少关联交易会计信息分布不均的状态。我们看到,强制性信息披露过去一直致力于解决上市公司的信息垄断问题,如今又开始着力解决中小投资者的信息劣势问题。从此意义上看,会计信息强制披露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帕累托改进过程。

二、自愿披露方式有效性研究

自愿披露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公司为稀缺风险证券进行竞争,为了在证券市场中赢得风险证券,自愿披露是必要的。

(一)自愿披露契约动机。代理理论认为,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经营者利益最大化行为与所有权的利益相冲突,所有者关心投资报酬最大化,期望通过会计报告获得相关且可靠的信息,对其投资的风险和预期收益进行评估,进而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而经营者有着更广泛的经济上和心理学上的需求,可能并不愿意披露所有者期望的所有信息。根据博弈论的观点,解决两者之间利益冲突的方案是双方签订相互认可的契约。

(二)自愿披露需注意的问题。在实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自愿披露制度时,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契约的监督机制是否已经形成。第二,关联交易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问题。在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情况下,各上市公司经营者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不同(如关联交易转移价格的不同),将影响不同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使利益相关者无法作出决策,因此,采用自愿披露方式,关联交易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问题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第三,自愿披露经济动机的脆弱性。

三、披露方式的多元化选择

从上市公司经营者来说,由于关联交易会计信息是衡量经营者经营业绩、并据以进行利益分配的重要标准,无论从哪个角度,经营者都希望能够对关联交易会计信息拥有足够大的控制空间。如果让经营者按照他们利益的需求来选择关联交易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他们必定会选择自愿披露方式,因为一旦能够采用自愿披露方式,就意味着他们对关联交易会计信息拥有了做大的控制权。然而,我国目前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发展还很不完善,仅仅依赖市场竞争来促进公司管理者充分披露关联交易会计信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行不通的。因此,通过有效的监管制度来规范公司信息披露行为,即强制性披露制度在目前乃至未来,都是我国监管的方向。

(一)强制性披露的制度性。企业管理当局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在针对会计信息的博弈中处于强势地位,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则处于弱势地位,这将会影响证券市场的良性运转及社会的发展,于是保护弱势的外部强制力量的介入则不可避免,这就是管制。对会计信息进行管制,以减少管理当局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所造成的无效率,这即是强制性披露的制度性根源。

(二)自愿性披露的制度性。受到限制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失去了自愿信息披露的动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公司生存环境的变化,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信息的动机不断增强并付诸于实践。首先,为了适应投资者的需要,改善与投资者的沟通,上市公司必须在信息披露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其次,随着证券市场的扩大,上市公司数量激增,买方市场的特征凸显,对投资者的争夺加剧。很多上市公司期望通过自愿信息披露突出公司竞争优势,展示公司形象,提高公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最后,基于历史成本信息的强制性披露制度,由于不能完全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前瞻性信息对投资者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利益相关者的选择。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稳定,因此其信息披露更具特殊的意义。唯有通过建立一整套关联交易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规范,才能保证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行为规范、有效。当然,强制性披露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自愿披露,建立一整套关联交易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规范本身应本着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相结合的原则,除关联交易必须披露的信息外,给上市公司留有自愿披露的余地。■

编辑:www.pmceo.Com

篇2:改进绩效管理推进政府机关考核制度建设研究

  改进绩效管理推进政府机关考核制度建设研究

  摘要:现今社会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所以创新考核思路、完善考核办法对于机关公务员人才队伍培养意义重大,虽然政府机关在绩效管理考核上向着科学规范化不断探索前进,但仍存在不少值得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考核制度作用的充分发挥。为此,主要从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改进方案和预期目标两方面来谈论如何改进政府机关人员考核制度。

  关键词:机关考核;绩效管理;公务员;机关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地方人民政府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按法律规定管理行政区内行政事务;发布决定和命令;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地方各级国家公务员;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等等。而本文就是针对政府机关在考核和奖惩地方各级国家公务员这一职能中,以公务员考核为重点展开的,主要是从绩效考核来谈论如何改进政府机关人员考核制度。

  在日益强调党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今天,考核作为机关人事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在公务员管理工作中起重要作用。而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最核心的管理职能,对改进政府机关的考核制度至关重要。

  1考核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对绩效考核认识上的错误

  1.1.1思想上的不重视使绩效管理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只有管理者对绩效管理有了正确全面的认识,绩效管理机制才能顺利启动。机关的各级管理者都要从思想上重视,不断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绩效管理,运用科学系统的眼光和思维,设计、组织、实施考核体系,让实绩管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1.1.2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重年度考核,轻平时考核。平时考核的标准不具体,没有如实的体现绩效管理的内容;考核手册的填写流于形式;组织人事部门的检查、督促不到位。

  1.1.3对绩效管理认识不全

  一提到考核,都直接跟奖惩挂钩,但考核的作用远不只是奖惩。奖惩的确是考核的一项主要职能,但考核最终目标还是希望通过改进人员配置和分工来提高工作绩效,进而提升整个机关的工作效率和办事能力。

  1.2绩效考核体系的科学化程度不够,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发挥不够

  1.2.1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分解不合理

  缺少定量指标设计,无法如实反映工作业绩;考核结构层次不分明“一刀切”;考核管理者单一性导致考核的主观性、片面性;被考核人信息反馈缺位,有失客观公正。而且,绩效考核往往更偏重个体考核,而忽视对整体绩效的考核。个人主义导致的竞争性会加剧成员间的不良竞争,不利于团队合作及整体目标的实现。另外,绩效考核本就与员工的收入和惩罚挂钩,奖优罚劣,以提升员工绩效。但现实中,很多管理者并不以考核结果来决定员工的晋升和奖惩,导致考核结果失去原有作用,使一些创新性或者在工作中贡献较大的员工,未能得到应有的绩效回报。

  1.2.2工作中偏差的50%都因为缺乏反馈

  将机关整体目标下分至科室具体考核指标,再将考核任务合理分解到每位成员,环环相扣、逐层落实。每位成员绩效目标的完成就代表着科室目标的完成,机关任务的实现。但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往往忽略信息对称、精准沟通,导致成员们无法认识到他们的工作实绩与预期绩效要求之?g的差距,不能了解没有达到预期绩效的原因,更不用说改进提升了,反之有可能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让考核督促工作的意义南辕北辙。

  1.2.3考核没有充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合理使用考核结果,无疑能提高考核工作的影响力,增强考核工作的权威性。然而实际工作中,优秀等次轮流坐庄,管理者靠亲疏好恶来评价干部的现象并不少见,这都造成了实际上的不客观和不公正,削弱了考核的作用,影响了考核的权威性。

  1.3考核人员缺少系统的绩效管理知识教育与培训

  绩效考核公平公正与否不只在于评价体系的科学可靠,也深受考核者的评价能力影响。考核者任何的主观失误或对评价标准的误解都会直接影响考核结果,进而影响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过程。

  改进方案和预期目标

  不断思考和探索新形势下更加适合机关公务员的考核制度,从考核制度的能力建设和激励机制入手,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改革中不断完善,提出以下改革方案。

  创新管理理念,取长补短,推动组织变革与绩效管理双管齐下。西方推行以人为本,彼此信任尊敬,注重员工在潜移默化中自我规范,进而实现集体效率最大化。而我国以制度为本,机关管理中“单位人”“官本位”思想严重,管理工作固话、老化,缺乏创新理念和竞争意识,致使现代人事管理中的岗位管理、聘用管理和“社会人”的制度难以推行,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根据自身实际,学习吸收西方适合我国管理发展的先进理念意义重大。

  2.1引入竞争机制,改革选拔制度,深化竞争上岗制度

  创造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制定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保证适应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深化人才管理制度改革,扩大用人渠道和选人视野,规范选人途径,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以公务员考核为例,可以建立独立于政府的独立公务员管理机构,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公务员岗位要求,进行公务员资格条件的设定,建立具体可行的考核选拔机制,避免单位的不正当参与。长久以来干部选拔都是上级任命,使得一些干部只对上级负责,脱离了人民群众,降低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如果能够建立具体可行的由广大群众参与的评价、选拔体系,由对领导负责转向对群众负责,广泛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将群众参与机关考核作为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才能真正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篇3:对高中英语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概述(课题名称、来源、编号、负责人)

20**年10月,东光三中高中英语组响应沧州市交易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号召,成立了课题组,负责人为李明霞。申请了立项课题,《高中英语学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转化教育的质性研究》,编号为20**12034。20**年1月15日经申请更名为《对高中英语“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由于某种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知识、能力、习惯、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缺陷,学习效率低下,成为不能达到课标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困生。它不仅给学生目前以及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消极影响。也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对高中英语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的研究势在必行。

从省内高中教育现状来看,英语成绩太差成了好多高中学生及其家长的噩梦,严重阻碍着学生的进步制约了学生学业的发展。高中英语学困生及其家长们殷切盼望有人能解决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困难,使他们取得长足的进步。关注英语学困生,找出产生英语学困生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转化他们,做到“对症下药”,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促进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非常有必要做对高中英语“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的研究。

三、研究综述

(一)课题研究现状:本课题在国内早已有多人研究、探讨和论述,此内容论文也有很多人写过但是如果从学校实际教学的角度,从任课教师及学生的视角去研究这个问题,更具有深层次探索和研究的价值,更具有实际价值。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的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因此学困生的教育过程就是树立自信心的过程。

学困生成为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难题。在教育实践界,往往从制度侧面的因素,如怎样分组教学,如何改善班级课堂教学等加以研究的居多,而着眼于非制度侧面的因素——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等等的分析不够。

英语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自身的因素。如智商低,上课不认真听讲或根本不听讲,课后抄袭作业或不完成作业,学习习惯差等原因造成的;其二是客观因素。如教育者的失误,家庭、社会等因素。因此从研究成因入手研究转化策略。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以英语能否及格为标准来判断的话,我校50人的普通班有40人是学困生,占总数的80%。对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来说,这么多学困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一个学困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讲,那就是一个天大的问题,所以,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都不容忽视。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从根本上保证高中教育的质量,科学的做好英语学困生的研究、转化工作意义重大。

而且本课题的研究,

对于深入分析中学英语学困生的转化,

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非常重要。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找出“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努力探索出一些在理论指导下具有实践意义的有效转化“学困生”对策、途径与措施。

2、通过本项研究,转化“高中英语‘学困生’”,培养他们健康积极自信的心理,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学习品质,使学困生能够做好学习常规工作,夯实双基,逐步缩短与其他学生的学习

差距。从而

逐渐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3、为学校今后对“学困生”的教学找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困生转化的教学之路。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弄清学困生的特点及成因。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建立不同个案研究档案。

2、根据学困生成因,寻求转化方法策略。对不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进行归纳与总结,找出有效防止学困生产生或有效转变学困生的策略或规律,并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转化工作。

3、争取转化成功,使其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东光三中高中部20**和20**届六个班的学生。均为没能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入学时英语成绩多数很差。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比较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学生本人、家长、任课教师的访谈,综合分析,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现状并找出学困生的成因,对学困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的反馈,积累资料,积极做出调整,控制研究效果。

2、行动研究法。在教育学困生的行动中不断反思和研究,写教学案例;并及时总结,归纳教育学困生的有效方法。

3、个案研究法。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4、经验总结法:由课题组实施成员总结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筛选、探求出在学困生研究中的有益经验并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与主要措施

1、准备阶段(20**年9月28日-20**年2月1日)

对英语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学习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分析高一高二英语学困生的心理及学习现状。申请立项。

2、探究实施阶段(20**年2月1日-20**年7月1日)

召开开题会,实施研究。

要求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实践、总结。对英语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学习困难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分析高一高二英语学困生的心理现状及学习困难所在,并探索转化方法的实践研究。分析造成英语学困生学习现状的具体成因。针对学困生心理思想特点,研究在转化中应使用的教育对策。英语学困生帮学措施方法及活动形式的实践探究。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及学习情况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使教师真正做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英语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总结阶段(20**年7月1日20**年

10月1日)

分析研究成果,总结有效的转化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方法。

(1)录制相关的课堂实录,研究推广。

(2)根据已有资料、数据对研究进行全面总结,由课题负责人执笔所有课题组成员共同参与写有关论文。

(3)成果提交鉴定、验收、结题。

八、课题研究已取得的成果

(一)主要成绩

1、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显著增强,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提高,不少教师积极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投身教改实验,并撰写了与此课题相关的有水平的论文4篇、总结5篇、教学设计4个、教学反思5篇、教学心得5篇、教学总结5篇培训有感5篇,制作了5个教学课件,大大提高了教学热情。

以下为组员撰写的论文:

李明霞

《高中英语学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转化教育的质性研究》开题报告获市三等奖

宫小美《关于高中英语“学困生”成因的研究》

闫瑞静

《有利于转化学困生的课堂教学策略》

孟路路

《高中英语学困生的转化方法》

孙红香

《英语后进生的转化》

蔡长青

《高中英语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闫瑞静和孟路路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给学生授课(如下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课题研究最终成果形式

1、李明霞

《对高中英语“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的研究》的研究报告

2、实验课教学模式展示(录像课)、教学成绩展示、教学论文。

(三)课题研究的经验与创新之处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全课题组成员群策群力,同心同德,进行大量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1、课题研究的经验

(1)教师经常与学生交流,一起全力搞好课题研究。

(2)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窗口和途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新思路新方法的整合。

(3)该课题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提供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的机会。所以,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2、课题创新之处

(1)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上,如借助多媒体或利用网络,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在交往合作中、在主动探究中学习。

(2)改革以往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学生成为选择自己学习方式的主人。

(3)充分利用Internet网上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做到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产生联结,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联想能力的培养,潜移默化地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九、课题研究遇到的问题及尚需研究之处

教育科研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程,一年多来的研究过程中,由于我们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经历很是有限,在研究过程中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很多问题。

对高中英语“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的研究我们课题组认为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我们缺乏经验。由于是高中英语组的第一个科研课题,能够学习的经验教训非常少;;其次,参研教师的岗位变动很大,有的成员去了初中,,有的成员的研究对象不断发生变化,,课题组的有一些成员并没能将所教年级带毕业,所以导致了任务的更改或中止:再次,课题的题目还是不够具体,,题目有点儿大,,所研究的对象就不够具体和深入;最后

,作为负责人,无论还理论水平还是实践经验,都有很大的欠缺,还需要进行学习和探索。但是,从这次的课题研究中也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

,对于课题研究也有了更进一步和更深入的认识,为以后从事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英语学困生是每一个高中英语教师都会遇到的。进行高中英语“学困生”

转化的研究也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会将所取得的成果应用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探索更多的更有效的转化高中英语“学困生”行之有效的方法。

十、参考文献与附录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

[2]黄琦.浅谈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J].英语新世纪(高中教师版),20**(3).

[3]吴超群.差异性与英语成绩落后学生的教学[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11).

[4]

周平.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D].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

20**

[5]

钟启泉编著.差生心理与教育[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

篇4:正确对待课堂教学中学生犯错误个案研究结题报告

  正确对待课堂教学中学生犯的错误个案研究结题报告

  灌云县杨集中心小学

  葛新海

一、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在授课的教学中已经不是单纯上知识的传授,而是新课程对人生追求带来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关键要建立自信心。”良好的学习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

  学生错误的开发与利用丰富了课程,顺应了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对课堂教学改革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提出为教师拓宽了思路,使错误不再荒废,进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错误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课程就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游离于师生之间,而这些正是教育的契机,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还是哲学家黑格尔先生说得好,“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正确很有可能只是一种模仿,可错误却绝对不是一种经历,真实而自然。她是通往正确和成功的必经之路。作为老师,认可学生的错误,也允许学生出错。承认教育的差异性,肯定会有差生的存在。因此,任何人也会有错误出现,关键在于让孩子意识到错误,找到原因,以后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有时,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我们能做的,能做好的就是帮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自我否定”!

  为此,开发和利用错误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潜在的、隐性的)的必要条件。通过对错误的研究,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为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理和归纳分析能力,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掌握开发的途径,坚定地做好学生的领路者,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对其开展讨论、纠正、反思、领悟,整体的学习能力自然就逐步提高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事认真严谨的态度。这样的课堂真正成为注重综合、注重生成、注重互动的现代型课堂。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引导教师学习摸索新的教学模式,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和合作意识。

二、课题界定

  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是指课堂学习错误向教学转换的动态演变过程,即在一定观念支配下,课堂学习错误成为支持课堂教学开展有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因素,便是达到了化。具体体现为:学生是否敢于敞开,表达自己的错误;是每次都产生新的错误,还是总停留在同一错误上;围绕一个错误,是否能吸引全体师生都参与研讨;对错误的处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研究“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时,教师针对学生群体间有优中差的差别,个体能力中又有强弱项之分,要研究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使每一个学生都主动的参与其中,在课堂中要研究如何搭建最优化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研究脱离教学的现象。教师要自身反思,促进专业的成长。课堂中预料不到的、来不及处理的、带有普遍性的错误,考量着教师的功底。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失误寻找存在的问题,发现留下的遗憾,反思是教师自我教育、成长的最佳途径。教师要把课题研究与学科组的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与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以研究促进教学,使我校的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研究对象分析及变量控制

  本课题研究对象,拟选取本校三(1)、三(2)、三(3)、三(4)、三(5)为普通班。学校均按照学生成绩均衡分班,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工作态度相当,比较平衡,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确定普通班持续原来的错题分析模式,而在实验班中采用本课题的错题分析模式。

  (二)研究的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相结合,实证研究与专题研究、典型个案研究相结合,强调重点,突出特色,以保证研究的合理性及实践效益。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理论成果

  (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意识。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教学,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小组合作,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不仅“省时间”而且“效益高”。利用错题与新题教学比较起来,错题分析是一个及时反思、整理回顾的过程,所以它的省时间。且它所关注的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和“深度”,一旦学生形成习惯后将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二)实践成果

  (1)师资建设上的收获。

  促进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学生在解题中出错是学习活动的必然现象,教师对错例的处理是解题教学的正常业务,并且,错例剖析具有正例示范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解题教学。老师们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创新火花的闪现。”对“错误”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彻底得到改善。老师们在体会到重知识更重方法、重结果更重过程的价值追求过程后,摈弃了原先那种亦步亦趋的牵引式教学,更为大胆开放,让学生尝试探究,积极把握课堂中生成的,课堂气氛日益活跃。

  我们确立“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即研究,课堂即实验室”的意识,开展行动研究,按“问题——学习——研究——小结——反思——新问题”的流程进行研究,研究设计教学案例,每月组织一次交流研讨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科研兴趣更趋强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还影响了一批非课题组成员。

  (2)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样的允许能很好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此外,老师的正确引导及鼓励,可以鼓励学生敢于正视错误,锤炼自我,增强战胜困难、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逐渐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敢于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以及良好的学习品质。

  (3)促进课程发展。构建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研究的操作模式:树立正确的错误观;给学生出错的时空,广泛收集学生的学习错误,进行原因分析;将错误化;加强反馈与矫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等实施策略。

  (4)教学上的收获。

  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创新潜力。

  ②创造交流、合作机会,学生的合作技能得到增强。

  ③学习成绩有显著提高。

五、今后研究设想

  重视深化研究,资料整理和推广应用,使课题研究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六、预期应用前景

  逐步扩大实验范围,向全校各年级推广,本模式的基本原理可向其它学科(如科学等)的课堂教学渗透。

七、讨论与思考

  在两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成长了教师,做了很多研究工作,起到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其成效明显,但随着研究向更深层次推进,也碰到了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有效利用错题”教学对老师专业要求较高

  “有效利用错题”需要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加重视,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育,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有效利用错题”教学容易走形式化

  因为对错题的分析不到位,容易把错题当作老师的事,因而将错题分析教学简单化,甚至走向形式化,虽然也实践了错题分析的教学,却缺少思考和挑战,没有真正把握数学“错题分析”教学的真正内涵,意义就不大了。我们的课题研究成果要推广,要发挥辐射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2.《新教学方式的实践艺术》作者:靳玉乐

  3.《交流与合作》作者:张奠宙何文忠

篇5: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学历教育还是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都有了全面的发展。但是,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却依然无法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变化,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需求存在错位。究其本质原因,除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资源配置存在问题之外,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尚处于努力阶段,特别是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实效性,即教学效益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本课题主要以中职学校选修课为切入点,以教学实效性为抓手,探索提高中职学校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这对于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定位越来越理性化,能适应岗位需求的都是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源。但由于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原因,使得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无法有效满足企业岗位变化需求,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存在的供需矛盾日益突显。因此,中职学校应当加快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以符合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和岗位技术的变化,避免人才培养质量的‘偏移’和教学实效的‘失控’。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开展,需要中职学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学效益。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从整体上看不容乐观,而且参差不齐。为了有效提高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质量,从总体上改变中职学校的社会地位,必须积极推进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越来越接近普通教育,突出表现为“普教化”的特点,绝大部分学校采用的还是“演示性”的方式,追求的还是普通教育的教育手法和模式,这使得教学方法和办学理念成为一对矛盾,阻碍了教学的效果体现和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从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来看,由于内容选择上的缺陷,使得教学内容的职业教育特征也不明显,职业性和实践性不强,教学内容还基本沿用了学科体系下的教学内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实践知识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和毕业后就业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同时,由于缺乏相关教学活动的设计,理论性较强,使得学生的实习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出现困难。本课题的研究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并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于师资培训和队伍建设。但实际上教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老化、技能水平不强的缺陷,对师资实施培训的效果也不尽理想,例如教师的职称愈来愈高移,而技能水平却没有明显提升。同时,一些具有相当丰富实践经验的、具有“双师型”特质的教师由于忙于自己搞项目,但未能将项目实施与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果承接任务过多而自己分身无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有效完成。因此,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本质体现,是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心,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核心环节。教学的内涵众说纷云,至今理论界对教学一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人将教学看成一个联合词,它是指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有的人则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相当于教师的“教”。在分析的多种语义理解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了其中一种定义作为引义,即,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著名的教育哲学家杜威说过“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1]教和学就象卖和买一样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虽然教主要是一种外化过程,学主要是一种内化过程,但两者互相依赖、互为基础、互为方向。随着教学观念的逐步更新,教与学出现融合性趋势,教如同学,学如同教,两者相融为一个整体。

  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校本研究方案”、“教学常规管理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提高韵律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网络资源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等。从职业教育领域来看,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对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是日益丰富,其中不乏很多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例如,“职业教育现代教学特点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取向”、“职业教育教学论的产生、发展与现状研究”、“我国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专项研究”等。但不可否认,对职教教学的研究更多的是涉及教学改革、教学特点等中观层面的研究,散见一些关于教学有效性或实效性的微观层面的研究。

  在国外,对教育教学、课堂教学及其有效性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早,例如,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1996年欧盟委员会发表了《教与学:迈向学习化社会》,指出为适应信息化社会、贸易国际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要转变观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加强企校结合,发展各种形式的欧洲学徒制培训,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对于我国的教学研究而言,国外的教学及其有效性研究、教学策略研究更为成熟和先进,理论体系和实践进程都比较完善,它们的研究领域虽然更多的是涉及普通教育领域,但也有较多的研究是针对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而且,很多普通教育领域的教学研究对职业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可见的文献资料比较多,诸如“论二战后国外的教学研究”、“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外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探微”、“国外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综述”、“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国外教学评价策略研究”、“国外阅读理解教学与研究中的‘出声思考法’探析”、“德国‘探讨式’教学模式研究”、“德国‘四阶段教学法’在中职实训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行为导向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德国职业教育专业课的教学方法”、“美国中小学教学中的PBI模式研究”、“美国中小学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述评”、“现代美国市场营销教学与研究”、“美国对按能力分班(组)教学效果的研究”、“英国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个案研究”、“澳大利亚体裁教学法述评”、“试论日本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态——兼论日本中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等等。

  长期以来,我们的职业教育教学基本上搬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和研究适合职业教育教学需求的教学策略,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效率不高的问题。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因此,进行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无论对于理论构建还是实践操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目标

  课堂实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将以现代教育观念和理论、以***为指导,以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基础,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体现职业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将达到以下几个具体研究目标。一是疏理出我校经贸大类专业目前课堂教学现状、特征、问题;二是理清国内外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特别是国外的先进经验或模式;三是提出适应我校经贸大类专业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策略;四是提出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发展性思考与设想。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对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并最终促进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我校经贸大类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发展现状研究

  主要对目前我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及教学现状,包括与教学紧密相关的各个环节的发展现状进行客观地分析与描述,疏理出我校教学改革的特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等,以及由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引起的一系列矛盾。

  2.国内外教学改革的经验探索和特征研究

  借鉴普通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国外教育相对发达的一些国家进行的相关研究以及其它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模式以及教育新思路和新理念。

  3.中职学校课堂实效性教学策略研究(以经贸大类为例)

  在摸清现状并对国内外教学的有益经验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我校专业特点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设计教学实效性策略框架或体系,这些策略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环节,还针对与教学环节紧密相关的其他环节,如资源、专业、课程、师资、教材、评价等等。

  4.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发展性思考与建议

  对实际运用这些教学策略的和谐度和可持续性提出战略性设想与建议。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原则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

  梳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中国的港澳台及内陆地区开展通识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理清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与目标,并从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深入分析学生作为生命主体的发展需求,结合终极关怀的教育精神,研究高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高职通识教育的模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以通识教育——素质拓展训练营为基地进行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提升,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和个案参考。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认为“人人有才、人无全才、人尽其才、人人成才”。

  基于人人都能成才的学生观,通过通识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品德和基础技能,帮助高职学生确立自信,树立自尊,找到希望,看到成功。

  2.整体性原则。通识教育要以整体和谐为目标,做到全员、全程、全面育人。全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程: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突破重点;全面:面向全体,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一体化。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追求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了解他们的爱好、需求和愿望;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托,根据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强化素质教育,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检索法、社会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定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专家咨询法等。文献检索法、社会调查法、定量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主要用于研究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发展的基本现状。比较法主要用于研究国内外教学改革先进模式与经验探索,并根据各国的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等背景,选取可供我国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所借鉴的部分。专家咨询法主要用于课题研究的后期,通过对职业教育界一些专家的咨询访问,取得专家们的指导与建议,使得该课题的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六、研究过程及成果经验:

  本课题研究采用整体构思的方法,逐步研究,及时总结,层层推进,分步论证,不断积累创新,保证了本研究的有序、有效开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

  前期工作:(20**年3月)

  1.选定研究课题,搜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全组的学习讨论和调查研究,摸清了中职经贸大类课堂教学的现状,撰写了课题研究方案。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

  2.召开课题组会议,制定并健全了学习交流制度。本阶段主要采用讨论法。

  3.修改研究方案。方案制定后,请学校领导及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提出了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了实施方案。本阶段主要采用讨论法。

  具体实施阶段:(20**年4月——20**年3月)

  第一阶段:(20**年3月)

  召开全组成员会议,审议开题报告,并进一步论证、完善了课题的研究方案,提出课堂实施初步策略。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讨论法及行动研究法。

  第二阶段:(20**年6月——20**年8月)

  1.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展开活动,并对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效果进行互动点评和反思,对课题研究中产生的问题作了明确的阐述。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2.如开全组会议,举行课题研究中期汇报,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总结,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最后大组整体探研。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第三阶段:(20**年9月——20**年11月)

  课题组成员为全镇教师作了示范课,展示了课题研究的心得,受到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成果总结阶段:(20**年1月——20**年3月)召开课题组会议,商讨结题工作。

  课题组全体成员着手整理资料。总结经验:

  (一)、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开端引趣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新课导入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着眼于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可以使一个人超潜能的发挥,怪不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界中公认的道理。也正因为如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应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我们职业教育无可推卸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由新课导入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巧设悬念导入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2)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视频,动漫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

  (3)故事激趣导入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把枯燥的专业课本知识寓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运用猜想导入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路,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

  2.参与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中,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好胜好强,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回答得快又对”,“看谁的表达能力强”,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

  3.刻意求新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老师教得千篇一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点点。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使教学有新意,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带着微笑进课堂。教师的微笑是对学生的尊重,带着微笑进课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蔼、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敞开心扉与教师沟通、对话,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喜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

  (2)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依据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经贸大类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必须建立和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经贸大类课程资源,为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力争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空间。具体地我们要从教材、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主体性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同客体相互作用时由自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人的发展水平高低的根本尺度,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制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工作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

  (1).给学生制定合适的规矩,使每天的学习活动都有规可循,让学生知道规矩意味着什么。

  (2).在目标、要求明确的情况下,给学生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来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

  (3).营造一个适合学生专心学习或集中精力做事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心情才会自然平静下来,自觉主动配合教师完成一次活动。

  (4).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不断调整要求,分类提一些明确统一的规则。

  (5).提供经过认真设计的挑战,鼓励学生为自己哪怕是微小的成功而庆贺。

  (6).将注意力放在学生努力和学习的过程上,而非成绩上。

  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就能轻松地、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

  “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多提问题和善于提问题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尝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去做:

  首先,是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让学生敢问。教学必须实行民主化的原则,对学生的回答不要一锤定音,只要有合理的一面,就应该肯定。对有主见的敢于跟教师争辩的同学更要大力表扬,课堂上要允许学生随时发问。教师一旦放下架子,在课堂上营造了浓浓的民主气氛,学生就一定会活跃起来,敢于质疑课本和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会有力地促使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次,我们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善问。鼓励学生多疑多问,并不是让学生漫无边际地乱问,而是要讲究实效。让学生在质疑提问过程中更深入理解各方面内容,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培养他们不迷信权威,努力探索真理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多疑多问,让课堂更加活跃起来,这是学生的强烈愿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研究的效果分析

  1.形成一批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要选用适宜的教学模式。我们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施、总结、应用、修改、完善等几个环节,围绕有效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一批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2.营造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涵盖了学校教师共性与个性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

  3.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他们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听课等活动,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逐步有了自己的认识,在宏观上能够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学科与课程、教与学等关系,在微观上能够恰当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内涵和要求。结合新课程改革实践,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有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其次,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许多教师不仅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好课观,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变得驾轻就熟,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们虽然确立了“从微观层面实践,到宏观层面提炼,再指导实践,再去提炼”这一研究思路,但近一年的课题研究还过多的停留在微观实践层面,策略提炼工作突出不够。

  2.课题研究的关注点还没有最终回归与学生,没有从学生的视角去评价课堂教学中操作的有效性。

  今后的设想:

  1.进一步做好微观层面的实践,突出与教材有关的操作素材体例的构建工作。

  2.加强实践后的提炼,努力形成有效操作的策略性成果。

  3.加强课堂教学中有效操作的评价研究。

  丽水旅游学校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