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3-04-17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出来,如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不易实现的实验等,进行信息处理和图象输出,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这样,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课前研究

  课前研究是教学的准备。利用计算机强化课前研究,辅助备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计算机备课便于随时修改教案,当然这并非计算机辅助备课的主要目的。我们应利用计算机收集整理化学教学内容和信息,譬如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查看省内外的化学教学信息,或者选用市场上出售的教学软件,从中选择或借鉴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来充实化学教学。

  (二)教学过程

  学习新课,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许多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化学规律都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有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认识上、理解上的模糊或错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信息技术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象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使之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及其规律。实践证明,正确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课堂生动形象,学生普遍感兴趣,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益好。

  1、情境创设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的特点,通过创设意境、渲染气氛,将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运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信息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在讲述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时,上课开始先播放一段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重要性,使学生对它们又有了新的认识,渴望知道它们是如何制取的,还有哪些性质,有自己想试一试的冲动,给新授知识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里氛围。

  2、实验模拟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实验即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但初中化学中有些实验的危险性较大,还有的实验无法实际操作。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给装有碱式碳酸铜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后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制取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管会出现水倒流回试管使之炸裂的情况;浓硫酸稀释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产生的危害;还可以使用vcd播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录像片,如易燃易爆知识及危害等等。通过演示模拟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3、演示整合

  化学教学中经常要对不同时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信息技术能很好地展示相异反应类型、相似反应过程等。诸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的比较、小结。以上内容,重做实验,既浪费时间,又无新鲜感,利用信息技术文字声音图象表格动态再现化学实验,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进一步得到同化,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学习总结

  在初中总复习时,运用计算机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一个课件,即可增大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可制作化学实验常见的仪器素材库,根据每节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实验,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在总复习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一以导为主,启发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四)反馈检测

  快反馈、强矫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计算机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练习或考试。练习或考试完后,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起到教师面批的效果,而且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编拟试卷,可随时修改,随意排序、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帮助分析试卷、分析成绩;通过各种成绩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弥补不足,强化优势。

  总之,教学手段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不能滥用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在于充分而恰当应用它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最忌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无目的、无计划的滥用。在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如何充分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信息技术,使之与其他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

www.pmceO.com 物业经理人网

篇2: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要合理有度

  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要合理有度

  新安县北冶二中

  李丽

  【摘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英语学科教学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但要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教学,避免把英语课堂变成课件展示课,在教学过程中,各类媒体应该综合应用,还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件风格应该和教师教学风格保持一致,让信息技术为英语教学服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

  英语教学

  合理有度

  信息技术进入英语课堂教学,改变了英语课原先单调的模式,还为注重“听、说、读、写”的新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能较为方便地提供使用语言的环境,创设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方便了英语的课堂教学,另外,信息技术的大容量、全方位的特点,可让学生了解更多英语的语言文化背景,从而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若应用不当,如把教学变成学生的走马观花,那就谈不上促进学习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信息技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英语课切忌变成课件展示课

  合理地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在效率上带来质飞跃,这已为实践所证实。但是,刻意地追求现代化,不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把英语课变成“课件展示课”,教师变成了“放映员”,

  就会带来过犹不及的后果。

  1、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虽有不少的优点,但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所具有的主导作用是计算机的功能所不可取代的。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是最灵活,也是最具亲和力的语言,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是最有效的教和学的途径,若忽视这点,再好的媒体也教不出高素质的学生。

  例如:上课前的师生的口头交流,针对学生特点的提问等等,都是培养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一昧地追求课件的展示,把本应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变为信息技术演示;把师生之间在特定的情境中富有情感的交流变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把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亲切的口头交流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这种抛弃了师生间、生生间大量的英语交流的教学不符合英语这门学科的特点,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等”的能力。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放映是不能替代教师的活动,更不能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是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使用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是否使用计算机课件,应取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需要。即使在课件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听或看的目的,及时调节他们的注意力,及时的反馈矫正无意注意,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信息技术课件能生动形象展示教材,增强视、听效果,能促进学生理解、分析。但纯粹的课件展示,却无法取代学生用英语进行会话、交流,也无法取代学生的思维训练,更无法代替教师的教学。

  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要把学生置于课件主人地位,从学生的感知角度,体会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心理,以此来找准课件制作的切入点,使学生在训练、理解中掌握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2、活化教材

  运用有度。

  有些教师误认为,信息技术用得越多,学生参与率就越高,所教授的语言材料越易于让学生掌握,学习效益也就越高。如:有些教师利用课件在revision环节用,在presentation环节也用,在practice,drill和consolidation等环节都在用,一会儿用powerpoint展现这个片段,一会儿用flash来呈现那个片段,不断切换,忙得不亦乐乎。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很浓,但实际却是老师在搞“杂耍”,学生在看热闹。这样的课上的无意注意过多,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过大,学生对语言素材的获取量相当有限,导致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缺少语言训练的时机,即使有所训练,也很不足,这样的课堂效率能高吗?

  信息技术运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如在引入或呈现环节时可以多用些,在其它环节要少用一些。但不论用在哪个环节,目的都是为挖掘教材中的情景语言点,创造真实的情境,为“活化教材”而用,只有这样,才是用得其所,用的恰到好处。

  二、各种媒体应整合应用。

  在英语课堂教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中所起的作用是许多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信息技术可替代其它教学媒体。只有整合各种媒体,才能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1、切忌只重信息技术而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

  一些教师在初尝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甜头后,便唯其命而是从,一方面排拆其它教学媒体和手段,另一方面也丧失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鲜明的教学风格。实际上,其它教学媒体:如实物、简笔画等的教学效果有时要比动画演示的效果更好。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适当地选用相应的媒体形式,而不是一昧的用信息技术。

  2、切忌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

  有些英语教师认为,备课时将全部的操练材料、问题和答案及图片都输入计算机,课堂上点击鼠标,通过大屏幕一一显示,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其实,这种“黑板式”的教学,会影响学生视觉感知的一贯性,使学生难以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屏幕上内容稍纵即逝,影响学生记笔记,用屏幕代替黑板,并不能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质量,这种不是非要不可的不如不用。

  三、亲自创作

  与教学风格相统一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课件,离开课件,再好的硬件设施也只能是摆设。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形成了自身固有的、为学生所适应的教学风格。因此,可见不能是简单的下载借用,在设计课件脚本的过程中,教师应亲自创作,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融入自身的教学风格,这样的课学生才易于接受,学生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如果能因师而异,因生而异,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合理有度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解决教学中视听等难以处理的问题,使学生在视听中感知英语语言素材,发展视听能力,综合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技能,这对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这才是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信息技术教育辅助英语教学策略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年12期。

  3、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刍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年05期

篇3: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龟兔赛跑”卡通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运用自选图形排版,使文档更加完美和有吸引力,使学生掌握以图片为主的图文编排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龟兔赛跑卡通画”活动,使学生能够为具有故事情节的文档配多张卡通画。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增加学习计算机的信心了。

  教学重点:

  通过“龟兔赛跑卡通画”活动,使学生能够为具有故事情节的文档配多张卡通画。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你知道“龟免赛跑”的故事吗?上网查阅“龟免赛跑”的故事。

  学生上网搜索。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讲这个故事?

  师:这个故事都有哪些情节,每个故事情节中免子和乌龟都有什么表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制作卡通画。

  二、制作卡通画:

  1.我来做:上网搜有关“龟兔赛跑”的图片,保存起来。小提醒:有些情节搜不到,我们可以利用制作剪贴画方法加工卡通画,或者自己画出卡通画。

  2.制作卡通画:

  师:卡通画指的是连环画。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文艺形式,是通过文学语言与多幅连环画面,互相依附,互相补充,密切配合来塑造形象,叙述故事或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艺术。

  我来做:分段输入描述“龟免赛跑”故事情节的文字,按照故事情节搜集整理的卡通画插入文档中,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形式。

  三、美化卡通画

  师:我们还可以在图片中为兔子和乌龟配上对话文字。

  1.自选图形

  自选图形是一个预定义或者任意形状的图(比如直线、椭圆、立方体、流程图符号、横幅或者任意形状的自由曲线),可以插入一个文档里,然后再进行自定义。自选图形可以在Word、E*cel、PowerPoint或者FrontPage中使用,教材将在以后的课中逐渐涉及。教师指导学生在使用自选图形时,可以按照教材中要求的“云形标注”绘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他的图形形状。

  2.学生练习制作对话。

  3.保存文档。

  四、交流

  和同学们相互欣赏作品。说一说找到或是制作图片的方法。多个图片和文字怎样编辑排版更美观。

篇4:中学信息技术教案第004课(智能ABC输入法)

  课题

  智能ABC输入法

  时间*年*月*日

  教学方法

  讲授

  课型

  新授

  课时

  1

  课时

  教学工具

  教材,教案,计算机

  班级

  执教人

  教学目标(认知、技能、情感)

  (1)了解智能ABC输入法的特点和功能。

  (2)初步掌握智能ABC输入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

  掌握智能ABC输入法的使用

  教学难点

  掌握智能ABC输入法的使用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备注

  引言:

  汉字输入技术是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的基础,每个同学必须掌握一至二种汉字输入法,智能ABC输入法作为一种新型的输入法,很适合青少年朋友们学习掌握。本课我们将学习使用智能ABC输入法。

  一、功能和特点

  设计新颖——基于词的输入而非字的输入。

  博采众长——综合了音码和形码的特点。

  方法多样——有全拼、简拼、混拼、笔形、音形混合、双打、词语等多种输入方式。

  功能全面——有自定义词语、词频调整、朦胧回忆等功能。

  词语丰富——有6万余条常用词汇。

  二、使用方法

  1.全拼输入——采用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

  ①输入单字:

  如“一”字,输入拼音“yi”再按空格,在侯选框中选“1”即可。

  ②输入词组:

  如“中国”二字,输入拼音“zhongguo”再按空格即可。

  当拼音混淆时可用隔音符“’”(单引号)分隔。如:“西安”二字,拼音为“*ian”,与“先”字同音,使用隔音符后则为:“*i’an”。

  ③输入短语:

  如:“我们爱计算机”,输入拼音“women’ai’jisuanji”后按回车,再选字即可。

  学生练习:实践3-2(4)。

  2.简拼输入——对全拼输入的简化(用于词组输入)。

  方法:对单声母或零声母的音节取其第一字母,对双声母的音节通常取前两个字母。

  如:“程序”的全拼是“cheng*u”,简拼是“ch*”,也可以是“c*”;

  “中华”的全拼是“zhonghua”,简拼是“zhh”,或“z’h”;

  “珍贵”的全拼是“zhenggui”,简拼是“zhg”,或“z’g”。

  学生练习:实践3-2(5)。

  3.混拼输入——全拼和简拼的组合(可减少重码,用于词组输入)。

  如:“南京”的全拼为“nanjing”,简拼为“nj”,混拼为“nanj”或“njiang”。

  学生练习:实践3-2(5)。

  4.自动分词和构词

  说明:

  ①输入一组外码字串后,智能ABC会按照语法规则,将其划分成若干语段,分别转换成词语,这个过程称为自动分词。

  ②把若干个词和词素组合成一个新词语的过程,称为构词。

  ③使用智能ABC的自动分词和构词这两个功能,可以自定义词语。

  如:自定义“镇江中学”一词时,先混拼输入“zhenjz*”后,按空格键分词,可分出“镇江”和“中学”二词,此时自定义词语“镇江中学”已自动完成,以后只须输入“zjz*”就能输入新词“镇江中学”。

  又如:

  自定义“我们爱计算机”,先混拼输入“wm’ai’jsj”后,按空格键分词,可分选出“我们”、“爱”、“计算机”三词,以后只须输入“wm’a’jsj”,即可输入“我们爱计算机”一词。

  学生练习:

  将李白词“黄鹤楼”中的每一句自定义成一个词语,然后用新词语输入原词。原词如下:

  黄鹤楼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综合练习:

  实践3-2(7)。

  本课小结:

  本课学习了智能ABC输入法的用法,通过练习可以发现,在使用智能ABC输入法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多用简拼或混拼输入;②必要时使用隔音符;③多用词组输入;④对常用的短语可自定义成新词输入。遵循以上几点后可大大加快输入速度。

  作业

  教学后记

篇5:让信息技术成为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的保证

  《让信息技术成为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的保证》

  陶丽君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位置”。社会经济教育的深刻变革,决定了课堂教育改革必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研究探究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新一轮课改已全面展开。新课程大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著名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基于此,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的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

  但是简单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手段是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的“满堂灌”,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无意中消失,师生之间无声的交流被隔断了,语文课堂上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学生个性、情感、态度及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被忽视。显然,我们需要一种新的高科技教学手段来补充。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的特点是:信息资源广泛开放、教学双方多向交流、学习程序按需而变,教学手段丰富多彩;学习者的地位主体化,学习态度主动化,学习过程辐射化,学习反馈及时化。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理论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以人为本,以导为核心,牢牢掌握启发点拨调控的主动权。这一理论要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学生是否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的全体性、过程的合作性、资源方法理念策略的开放性、知识习得的实践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这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是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的保证的重要理论依据。

  基于信息技术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多渠道、更多角度地获得信息资源,并通过网络这个交互平台,在课内、课外随时发表自己的主张或提出个人的问题,最快的得到教师或其它学生的反馈、交流,从而达到交互的即时性、多向性、开放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主页的建设,既对已有知识不断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又展现学生情感、态度,发展学习个性,达到综合发展的目的,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和风行于世的多媒体教育。那么,如何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的保证呢?

  首先,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形式。

  ①新课堂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设施整合。为实现课题研究目标,避免以往多媒体教学弊病,必须在原有整套多媒体设备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学生人手一台电脑,整体上联通英特网和局域网,为实施网络化教学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②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构策略过程方法的整合。将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利用信息技术革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有效的技术工具,培养相应的能力,采取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手段。

  其次,探索网络教学的课堂操作形式。

  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操作的阶段重点是:

  课前,根据学习过程的设计、学习资源的准备,指导学生搜集学习资源和数据;制作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课件;

  课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组织、引导、咨询、参与以及促进学生讨论研究;

  课后,主要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深入研究,开展学科拓展活动,以及为下一个周期网络教学进行教学准备,做好收集积累。

  第三、探索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预订程序为中心的学生学习机制的构建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情境,形成积极自主、合作交流、不断探究的学习机制。首先要以新课程理论的有关内容主导教师的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意识,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来点“菜”。其次,要课前作好调查研究,根据学生需要设计好“菜”,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发展要求。第三、要对上课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菜单”,要根据不同学生情况提供差别性“菜单”。第四、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避免授课过程死板化。

  第四、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生情商培养研究

  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学生的能力、情感、心理、态度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正面影响的利用和负面影响的避免。要设计调查问卷,对实验学生情商前后变化进行科学调查,力避信息化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交往个性发展的不利因素,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长处来加强学生情商的良性发展。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