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高中物理母题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3-05-10

  一研究的背景

  我们在高中学生中常看到,总有一些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很薄弱,成绩出于相对靠后的位置,他们的确很努力,愿意付出时间,甚至牺牲了很多的休息时间,但是成绩总不能令人满意,老师称他们为“用功型差生”,用心研究这类差生,不难发现他们具有相同的特点,不知道自己的薄弱点,虽然大量的练习,然而没有针对自己的薄弱之处,造成了原来

  会的反复做,不会的很难涉及,大量的经历花在不需要的地方,不仅起不到效果,还占用了大量的宝贵时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出现,大量电子版本的题目出现在网络上,教师下载后便可很方便地编辑、打印、印刷,教师硬盘里的资料也是越来越多,更新的资料应接不暇,教学网站很多,可是在这些教学网站中精品却不多,在低层次上的复制的成分多,

  大量下载之后又成为教师电脑中的垃圾,老题舍不得丢,大量的新题又不断的补充进来,导致题目越来越多,如此只懂得做“加法”,不懂得做“减法”,最后苦的还是学生。如何化解上述难题,真正把复习教学工作搞上去呢?对教师来讲,复习教学工作一定要做“减法”,教师急需做的是将这些资料归纳整理,形成数量有限的精品题库。通过这个题库,教师可以很快的检测出学生不足的环节,让学生在不足的地方花时间复习才是有效的复习。对学生而言,只有明确目标,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才能提高复习质量。这就需要有人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知识体系中的不足,引导他们将经历投入到学习薄弱的环节,本课题针对这种情况,从《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探索了物理“母题”的结构,并提出利用“母题”库搞好物理复习的策略。

  二、问题的提出

  在物理复习教学中,“母题”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深入研究的还不多.本文以“母题”、“子题”为切入点,提出了高中物理习题的规范化结构,在物理学习中,概念的辨析和巩固,规律和方法的理解、运用,模型的建立和识别,都需要通过做题来达成。如何在习题教学中避免无的放矢、机械训练、重复操练,从而跳出“题海“,减轻学生的负担,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母子题”立足基础,多元拓展,内容集中,功能全面,是习题教学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

  (一)、“母子题“的特点:高中物理习题的数量越来越多,但物理学的知识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完成物理知识结构构建所需要的习题的数量应该是有限的。如果将物理知识结构比做一幢大厦的话,教师首先需要研究这一“大厦“的“柱“与“梁“,它就是物理概念、规律、方法与模型。围绕“柱“与“梁“,选定具有基础性、典型性、拓展性的题做为“母题”。“母题”是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解好“母题”,可使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的入门更为容易,又能使思维发散的开,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二)、“母子题”的要求.“母子题”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基础性。基础性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母子题”是为落实基础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服务的,设计习题应遵循教学目标,围绕物理学的概念、规律、方法,有较强的针对性。二是要贴近学生的基础,习题的情景应是学生了解的,所需的能力应是学生具备的,他可以很快的进入思维的层面,跳一跳,摸得到,能解决它。

  2.典型性。典型性是指“母题”应能代表相关知识可能涉及到的物理问题,是带有共性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3.拓展性。拓展性是指对“母题”的情景、数据、设问等进行变换,可以得到相关的“子题”,有较好的拓展空间。“子题”是由“母题”拓展得到的,与“母题”有一定的关联性。

  4.递进性。递进性是指从“母题”拓展得到的“子题”,在习题情景上要有所不同,问题特征要有所区别,习题难度要有所变化,循序渐进,逐步提升,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习题教学的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与目标。1界定:学生探究意识培养是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并形成探索的理念,在教师、引导、促进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本课题仅从物理课堂的角度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课堂内外高效的学习质量。2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探究意识培养,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不断形成问题,这个问题我还没主意,这个问题我还没发现,这个问题我还没解决,……逐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产生过程性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解决,成为学习活动的新型劳动者。

  四、研究过程及成果展示。

  (一)高中物理“母题”结构的探讨。母题是题目的本源,是核心出发点,是大量习题的共同本质形式,一个好的母题应该具备基础性、代表性、拓展性三个基本特征,基础性是指母题来源于课本或者平时所做的基础性练习题,难度适中,对于任何一个合格的高中生来说,都是一个熟悉的问题,可以很快的进入思考的层面,代表性是指母题能够代表某一种类型的问题,可以代表这些问题中相同的知识点,也可以代表解决这些问题相似的科学思维方法,或者说承载着相似的物理科学思维方法,拓展性则要求母题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可以向不同的广度和难度方向拓展,以变体现教学的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的体现选择性。母题的结构设计,母题既然是一道题,就应该具备题目的名称、来源、题干、解答四个部分,为了方便教师使用,还应该具有一定解释和说明,从问题的解决方式、易错点、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做出说明,以便教师引入题目时向学生介绍和指导。

  在母题之外需配套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以检查学习效果,一般一道母题后面要配套2至3道子题,为了体现母题资源管理的便捷性,需要在每一道母题上标注一定的页眉和页脚,并且在页眉上配上特征图,在页脚上标注页码,以便构建母题库方便检索使用。母题的示例与说明:(母题名称)(双星问题)(见表一,分四种情况介绍)

  表一

  四维分类(分类列表,代表母题库中四种不同的查询方式,便于快速找到该题)

  章节分类

  万有引力

  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分类

  等效替代法

  能力要求分类

  分析综合能力

  高考题型分类

  选择、推导证明、计算

  (母题说明)(从解决方式、易错点、使用注意方式等方面,做详细说明),双星问题是万有引力定律应用部分的典型例题,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角速度导出一系列结论。对于这类问题,一般学生容易混淆两个“距离”,一个是双星之间的实际距离,一个是双星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母题来源,可以是经典老题,也可以是高考原题、自创或改编题。)本题从经典题而得。

  如图,质量分别为m和M的两个星球A和B在引力作用下都绕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星球A和B两者中心之间的距离为L。已知A、B的中心和O三点始终共线,A和B分别在O的两侧。引力常数为G。

  (1)求两星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2)两星球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

  解:

  (1)mω

  r=Mω

  R,

  (2)设两个星球A和B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和R,相互作用的引力大小为f,运行周期为T。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

  ①由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得

  ②

  ③

  由题意有

  ④联立①②③④式得⑤

  两个重要结论:结论一:MR=mr,此结论表示,双星的质量与半径成反比,也就是说质量越大的星体离环绕中心越近,当一方质量远大于另一方质量时,可认为质量较大的星体环绕中心运动,太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方程与天平平衡方程非常类似,可以把环绕中心看做支点,两星球满足“杠杆平衡”,从重心的角度看,环绕中心是系统的重心。结论二:G(M+m)L3W2.

  (母题扩展)等效质量问题(适合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进一步展开)

  如图所示,假设B星球是看不见的,观察者只能看见A星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如果把B星球对A星球的引力等效成环绕中心处一个星球对A星球的引力,则这个星球的质量是多少?

  (举一反三)(一个母题可以配3个子题,用于巩固练习,而且可以不断更新)

  子题1(20**年重庆卷高考题第16题)月球和地球质量之比约为1:80,有研究者认为月球和地球可看做由两个质点构成的双星系统,它们都围绕地球和月球连线上的某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据此观点,月球和地球绕圆心O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A)1:6400;

  (B)1:80;(C)80:1;(D)6400:1答案C

  (二)将母题应用高中物理复习教学的策略探讨

  物理复习教学,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高一高二新课教学中的复习教学,如一个单元学完之后,会有一个相对系统的复习,其次是在学生个别辅导中体现复习;第三,是在所有课程学完之后,为应对高考而进行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综合,这个复习直接影响到复习的效果和决定学生将来进入什么样的高校学习。

  事实上,单个母题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但是如果能将一个个母题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母题库,那么它们在教学中就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建设好母题库需要投入很多经历。一个好的母题库应该具备如下的条件,首先,这个母题库涉及到的知识应该能覆盖到《考试说明》中绝大部分知识点,其次不同的母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应该与《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相匹配;第三,母题中用到的物理科学思维方法应该是高中物理中常用到的物理科学思维方法。

  1、用于高三总复习教学。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教学侧重于对知识点的系统复习。希望通过全面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对核心概念、知识体系和重要应用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利用母题复习中,可选择诸如双星问题、抛体问题、动能定理、整体法与隔离体等母题较为合适。当进入第二轮复习时,教学侧重于专题复习,这时对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综合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了新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解决一些典型的物理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公式、规律、现象的理解,提升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因此可以选用微元法、极限法、特殊值法等母题加以复习。多年实践表明,效果较好。到了高考冲刺阶段,复习教学除了查缺补漏之外,教师可以根据历年高考中的考试题及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训练。根据近几年的试卷,教师可以选择边界磁场问题、带电粒子在复合场的运动、电磁感应的力电综合问题、力和运动的综合等母题加以训练。高三复习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多、难度大,使用母题教学可以参考如下教学步骤。步骤一:提供材料。教师将一些高一高二学过的知识点提供给学生,并鼓励他们找到其中的相似之处,尝试归纳为共性、典型性的问题。步骤二:母题基础性分析。在步骤一的师生归纳出来的问题的基础上,重温复习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这部分内容一般都是学生学过的和曾经掌握的,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唤醒记忆,达到和提升学生高一、高二的学业水平。步骤三。教师结合母题在历年高考试卷中的热点命题,使用母题后面的扩展部分进行深度教学,将新课学习中不曾涉及到的部分加以拓展以及将解题方法逐步展开,这部分的复习教学是针对高考难度,让学生在熟悉的问题中看到新的情形和可能的变形情况,让学生能力得以逐步提升。步骤四;子题巩固练习。教师将步骤3中新出现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完整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可能很大,但是教师已经在步骤3中为学生搭建好思维平台,学生通过思考应该能够独立解决,同时能力也有了新的增长。在此阶段,每一个母题后面应该配3个子题供教师选择。步骤五:总结提升。在学生练习之后,教师可以用四维分类法,从知识点、物理思维方法与解题技巧、能力考核对象、高考中常见题型这四个方面对这个母题进行完整的评述,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认识同一个问题,并且当教师完成对多个母题的归纳整理后,让学生将做过的母题都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认识、巩固知识、掌握方法。

  2、用于平时个别辅导。在给学生个别辅导时,重要的是要知道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的复习方向和复习效果。母题能够帮助教师很快的找到学生让复习有的放矢,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步骤一:学生自评。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自评,教师记录。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提问题,或者过多打断学生思路。尽量记录下最能反映学生原本的学习状况。步骤二:师生问答。教师准备问题,与学生一问一答。这些问题可以来自于步骤一中学生没有讲清楚的地方,也可以是事先准备的问题。步骤三:母题测试。教师根据步骤1、2中的记录,在母题库中挑选合适的母题,编制成练习卷,对学生进行测试。步骤四:诊断与辅导。在上面三步的基础上,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薄弱点在哪里,如果学生把题目做错了,不一定是知识上的问题,也可能是方法上的问题,教师要从不同维度引导学生思考潜在性的问题,再从母题库中寻找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继续练习,确认错误的症结,当然教师找到学生的错误点后,就可以从母题库中寻找相应的练习题展开针对性的辅导教学了。

  3、用于高一高二教学的复习环节。母题也可以应用于高一高二新课教学阶段的复习。考虑到新课教学时间比较充裕,可以组织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或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平时的复习教学,具体可以参考以下步骤:步骤一:基础性练习。由于是新课教学阶段的复习,教师应该布置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给学生完成,让他们思考、作答,并熟悉题型。步骤二;学生归纳。引导学生尝试分析,归纳刚刚做过的题目,能否发现其中的共性问题。步骤三: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可以轮流发言,也可以分小组发言,要求发言的学生适当在黑板上做好板书,便于相互之间的对比交流。步骤四:教师归纳。将不同小组或学生最后归纳的内容整理为一个完整的表述,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母题,力求将步骤一中的问题都包含进去。步骤五:深度思考。在步骤四的基础上再设置2到3个拓展性的问题,问题的难度逐步提高。(根据任教班级的学生状况选择)新课复习教学的难度不宜过高,对于高考综合复习中的内容和难度不适合在这时出现。步骤六:母题分类与应用。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点、物理思维、能力要求、常见题型这四个方面进行归纳与整理,将母题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新课复习的某个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归纳出典型的母题,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又可以师生共同编拟的实体母题作为复习教学成果,便于今后的期末复习或高三复习再次使用。

  (三)将母题应用高中物理复习教学的成果展示

  母子题从本质上说就是习题教学,具有习题教学的共同的特征,又因其自身特点有独特的要求,值得我们在教学上注意。

  1、舍得在母题上花费时间。母题是一组题的本源,是落实知识培养能力的出发点。他给出了这一类题的共同的情景,涉及到基本的物理公式、规律,还会用到一些重要的方法。所以要舍得花费时间,要用较多的时间对母题详加分析,更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尝试、讨论、质疑、解决问题。要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如对于公式E=BLV,可以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N⊿φ/⊿t出发,从磁通量变化的角度加以推导,还可以根据外力的功率等于安培力的功率加以推导,从能量的关系加以推导。公式E=BLV适用于匀强磁场中B、L、V两两垂直的情况,也适用于导体棒各点所在处磁感应强度处处相同但不是匀强磁场的情况,若V、B不垂直情况,怎么处理?要建立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在上述切割问题中导体棒ab就是电路中的电源,要把电磁感应知识与电路知识联系起来,要把电磁感应的知识与力与运动、功和能知识联系起来。要渗透方法的学习,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

  2、归纳提升、完善知识结构。母题实际上就是一些知识的要点也是解题的一个方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归纳,用简洁的语言、准确的文字提炼出要点、特点,总结出方法,使知识点、解题的方法更加具体化,更加可操作。如下面的例题:如图所示,两光滑平行的金属导轨MN、PQ固定于光滑的水平面,匀强磁场垂直穿过导轨所在的水平面,B=1.0T,导轨间距L=0.2m,导轨左侧接一阻值R=0.2Ω的电阻,导体棒的质量m=0.1kg,垂直挂接在导轨上,用F=0.2N的水平向右的恒力,从静止开始拉动导体棒ab向右运动,不计导体棒及导轨的电阻,求:(1)

  导体棒ab向右运动的最大加速度及最大速度?(2)导体棒ab以最大速度运动时安培力大小?(3)导体棒ab以最大速度运动时安培力的功率?

  (4)导体棒ab以最大速度运动时外力做功的功率?(5)导体棒ab以最大速度运动时电阻发热的功率?

  在上题中,通过对运动过程的分析,指明加速度最大和速度最大的特点,建立力和运动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安培力做功对于能量转化所起的作用,知道安培力做负功是将其它形式的能转换为电能,更清楚地认识外力的功率、电源的功率、安培力的功率、电阻发热功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3、具体分析、而不是记题型套公式。母子题是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类习题编排在一起进行教学,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且运用此方法可解决相似的问题,这就很容易成为一种题型,极易造成学生记题型、套公式,面对一个习题,不分析当前题目的情境,当前问题的特点,脱离面前实实在在的问题,而是套用见过的题型,在做头脑中的那道题。盲目套公式,例如,20**浙江理综高考卷第23题是一道电磁感应习题。

  如图甲所示,在水平面上固定有长为L=2m、宽为d=1m的金属“U”型导轨,在“U”型导轨右侧l=0.5m范围内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且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在t=0时刻,质量为m=0.1kg的导体棒以v0=1m/s的初速度从导轨的左端开始向右运动,导体棒与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1,导轨与导体棒单位长度的电阻均为λ=0.1Ω/m,不计导体棒与导轨之间的接触电阻及地球磁场的影响(取g=10m/s2)。

  1通过计算分析4s内导体棒的运动情况;⑵计算4s内回路中电流的大小,并判断电流方向;⑶计算4s内回路产生的焦耳热。

  d

  v0

  图甲

  B/T

  t/s

  O

  0.4

  0.3

  0.2

  0.1

  1

  图乙

  这道题难度不大,却有很多考生丢分,考生的典型的错误为是采用的方法是记忆而不是分析,看见导轨,马上头脑中就出现了记忆中的导轨问题,然后就是导体棒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E=BLV,电流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就是F=BIL,缺少实实在在的分析,根本不知道导体棒做减速运动1秒后停在磁场外,考生的典型的错误为是采用的方法是抽象分析而不是具体分析,题目要求计算4s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大小并判断电流的方向,不少考生只计算了B的变化,回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缺少对前2秒和后2秒的具体分析,导致丢分。所以,不但在母题的分析与讨论时要讨论具体过程,归纳解题的方法。而且在子题的教学中,除了侧重特征分析、找出不同点之外,仍需强调基本的分析步骤,避免简单的套用公式,下面是我在圆周运动习题课教学中采纳的母子题教学方法,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我把它展现出来供大家借鉴。

  题目:质量m=4000kg的汽车以10m/s速率匀速行驶,求下列情况下汽车对桥面的压力为多大?(g取10m/s2)

  (1)汽车通过平直桥面时.(2)汽车通过半径为40m的圆形拱桥桥顶时.

  (3)汽车通过半径为40m的凹形桥最低点时.第一问,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就得出答案,但我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过程,为了得到思考过程,必须经过下列思考过程(1)确定汽车为研究对象(2)对汽车受力分析,汽车受重力和支持力(3)汽车状态分析。汽车处于平衡状态,列平衡条件方程。求出支持力的大小(4)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以知道汽车对路面的压力大小。在分析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情况时,只要训练学生按照相同的思维方法就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既解决了学生向心力问题的掌握,又掌握了力学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4、“母题教学模式”是指以某一特定题目作为“母题”(可以是课本题目、可以是高考或平时练习,甚至是自编题目),用“等效”、“类比”、“扩展”、“组合”等方式衍生出一系列相互关联又循序渐进的“子题”,这些子题系列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的。有意识地在适当的时机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方法,进行适时强化,变成长期记忆,并在母题——子题的来回对照过程中提高迁移能力,在理论——实践中使理性思维得到发展。

  图1是这一操作模式的单题系列的示意图。图2是以竖直平面的圆周运动的一个模型为例进行了部分拓展。图3是不同母题——子题系列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联系渗透的示意图。

  这种模式提出的合理性与可能性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随着高考形式的多样化,由高考题目及其衍生出的题目逐年增多,用“题海”形容市面上的题量一点也不为过。题目成千上万,但在高中阶段国家规定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只有一百多个,这就产生了一个知识点对应众多题目的局面。我们姑且不说这些题目良莠不齐,即使全部是“好题”,对于我们同时具有多门学习任务的学生来说,确实是应接不暇。

  (2)题目之间是有联系的。众多的题之间有的是简单重复、有的是相似或相近,有的是简单题目的组合,这给我们将题目进行有机的联系、给题目“瘦身”成为可能。

  (3)以课本或高考或自编的题目作为“母题”,以“等效”、“类比”、“扩展”、“组合”等方式衍生出子题,形成一系列相互关联又循序渐进的题组,以母题牵头形成的题组,各个题目之间是有机的联系的,由母题到子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方法的迁移的过程;而由子题到母题的过程,是认知的一个飞跃。

  (4)以不同的母题形成的系列题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渗透,从而组合出其它的子题,对这类题目的分解、分析过程,正是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

  (5)本课题研究,一是完善母题教学模式,使之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二是提供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以供交流与借鉴。

  我国的物理课程内容的设置呈螺旋上升式编排的。课程中分块的知识内容“力→热→光→电磁→原子物理”看似独立,实则纵横联系,图3中的一个母——子题系列便是按“力→电→磁”知识逐层递进式编排的。

  母题教学模式与物理课程体系的编排是一致的,是在单题教学的基础上,将一系列相同、相似、相近、相互联系的题目形成的一个个系列。在适当的时机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方法,进行适时强化。

  本模式既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代表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意识。不是零碎教学经验的总结,也不是个别题目的牵强附会,“相互联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组题、教学原则,无论从心理学上还是从认识论上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高中物理母题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论文

  “母题教学模式”是指以某一特定题目作为“母题”(可以是课本题目、可以是高考或平时练习,甚至是自编题目),用“等效”、“类比”、“扩展”、“组合”等方式衍生出一系列相互关联又循序渐进的“子题”,这些子题系列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的。有意识地在适当的时机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方法,进行适时强化,变成长期记忆,并在母题——子题的来回对照过程中提高迁移能力,在理论——实践中使理性思维得到发展。

  图1是这一操作模式的单题系列的示意图。图2是以竖直平面的圆周运动的一个模型为例进行了部分拓展。图3是不同母题——子题系列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联系渗透的示意图。

  这种模式提出的合理性与可能性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随着高考形式的多样化,由高考题目及其衍生出的题目逐年增多,用“题海”形容市面上的题量一点也不为过。题目成千上万,但在高中阶段国家规定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只有一百多个,这就产生了一个知识点对应众多题目的局面。我们姑且不说这些题目良莠不齐,即使全部是“好题”,对于我们同时具有多门学习任务的学生来说,确实是应接不暇。

  (2)题目之间是有联系的。众多的题之间有的是简单重复、有的是相似或相近,有的是简单题目的组合,这给我们将题目进行有机的联系、给题目“瘦身”成为可能。

  (3)以课本或高考或自编的题目作为“母题”,以“等效”、“类比”、“扩展”、“组合”等方式衍生出子题,形成一系列相互关联又循序渐进的题组,以母题牵头形成的题组,各个题目之间是有机的联系的,由母题到子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方法的迁移的过程;而由子题到母题的过程,是认知的一个飞跃。

  (4)以不同的母题形成的系列题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渗透,从而组合出其它的子题,对这类题目的分解、分析过程,正是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

  (5)本课题研究,一是完善母题教学模式,使之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二是提供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以供交流与借鉴。

  我国的物理课程内容的设置呈螺旋上升式编排的。课程中分块的知识内容“力→热→光→电磁→原子物理”看似独立,实则纵横联系,图3中的一个母——子题系列便是按“力→电→磁”知识逐层递进式编排的。

  母题教学模式与物理课程体系的编排是一致的,是在单题教学的基础上,将一系列相同、相似、相近、相互联系的题目形成的一个个系列。在适当的时机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方法,进行适时强化。

  本模式既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代表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意识。不是零碎教学经验的总结,也不是个别题目的牵强附会,“相互联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组题、教学原则,无论从心理学上还是从认识论上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无机材料物理性能考试要点及答案

  1.略

  2.在工程力学中讨论无机材料的弹性变形的时候,常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定律---虎克定律,它表示了应力、应变之间的线性关系。对一各向同性体来说,假如它只在*方向受到拉伸应力σ,写出在这个方向上应力σ、应变ε的关系。

  答:

  3.什么是材料的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简单说明晶体材料产生塑性变形的原因(机理)。

  答:(1)材料的弹性变形是指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清除应力后又能恢复原状。塑性变形就是变形后不能恢复到原状态。(2)塑性变形机理:在剪应力作用下引起位错运动,导致晶体晶格的滑移,产生塑性变形。

  4.解释Griffith微裂纹理论,并说明其重要意义。已知晶格常数a、裂纹长度C、弹性模量E、断裂表面能λ,如何求理论结合强度、临界断裂应力?

  答:实际材料总是存在许多细小的裂纹或缺陷,在外力作用下这些裂纹或缺陷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当应力大到一定程度,裂纹开始扩展而导致材料断裂,即物体内储存的弹性应变能降低大于或等于由于裂开形成两个新表面所需要的表面能,就会造成裂纹的扩展,反之,则裂纹不会扩展。重要意义:建立工作应力、裂纹长度和材料性能常数之间的关系,并解释了脆性材料强度远低于其理论强度的现象。

  5.材料强度的本质是什么?裂纹扩展的动力和阻力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影响无机材料强度的主要参数有哪三个?

  答:材料强度的本质是内部质点间的结合力;裂纹扩展的动力是由裂纹扩展单位面积所降低的弹性应变能。三个参数是

  C:裂纹大小、γ:断裂表面能、E:弹性模量。

  6.什么是材料的断裂韧性KIC?假设有一材料,为了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从断裂强度理论出发,那么其应力场强度因子KI与断裂韧性KIC之间应满足何种关系?

  答:KIC是反映材料具有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KIMgO>ZrO2

  因为NaCl、MgO、ZrO2的离子键性依次减小,而热膨胀系数随离子键性增强而增加。

  14.光的全反射原理是什么?如何求临界入射角?

  答: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折射角大于或等于90°时,折射光消失,发生全反射。由i2=90°,即为临界入射角

  15.是否可以说晶体都具有双折射?什么是晶体的双折射现象?

  答:不是所有晶体都具有双折射现象。双折射是非均质晶体的特性,这类晶体的所有光学性能都和双折射有关。

  一束自然光穿过各向异性的晶体时分成两束偏振光的现象称为晶体的双折射现象。

  16.设有一块玻璃的折射率为n,当光从空气中照射在其界面上时,那么反射系数(反射损失)等于多少?透射系数等于多少?

  答:反射系数投射系数1-m。

  17.试说明氧化铝为什么可以制成透光性很好的陶瓷,而金红石瓷则不能。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影响陶瓷材料透光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玻璃中加入一些无机颗粒,对光的折射性能与玻璃相不同,因而在不均匀界面处形成相对折射率,此值越大,则反射系数越大,因而散射系数变大,从而影响透光性。

  18.半导体材料的载流子是什么?若在半导体硅中掺入有三个价电子的元素,形成何种类型半导体?五价?

  答:半导体材料的载流子是电子和空穴;在半导体硅中掺入三价电子的元素,新成P型半导体,五价则形成n型半导体。

  19.什么是PN结?通过PN结可以获得直流电,这是利用了PN结的什么特性?解释其中原因。

  答:当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结合在一起时,由于界面处存在载流子浓度的差异而形成一层很薄的空间电荷区,这是PN结;单向导电性;PN结的空间电荷区中形成一个内电场,当加入正偏压时,空间电荷区变薄,载流子扩散增强,使电流通过,当加入负偏压时,空间电荷区变厚,载流子扩散受阻,电流无法通过,所以PN结有单向导电性。

  20.对于有碱玻璃来说,电导主要是离子电导还是电子电导?有碱的硼酸钾玻璃中,加入适量的Li+,对其电导可能有何影响?加入Pb2+又如何?该效应称为?

  答:对于有碱玻璃(K+),导电主要是离子电导,加入适量Li+电导率增大。(因为钾离子半径大于锂离子半径,在外加电场作用下,K+移动时留下的空位比Li+的空位大,可以使K+、Li+都能通过,所以电导增加。)加入Pb2+电导率降低(铅离子半径大于钾离子)。

  21.简单说明如何使BaTiO3半导体化(价控半导体)。

  答:BaTiO3的半导体化通过添加微量的稀土元素,其禁带间形成杂质能级来实现半导化。

  22.压敏效应是一种对电压变化敏感的非线性电阻效应。掺杂ZnO是一种非常好的压敏电阻,画出ZnO的电压-电流特性曲线图。据此说明什么是压敏效应?产生压敏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答:电压在一定范围内,电阻大,达到某一值,电阻变小,原因:掺杂,形成局部电子能级,电压小则少量电子在ZnO2晶格间迁移,电压变大,形成电子隧道效应,电子穿过晶界在晶格内迁移。

  23.铁电体不同于一般的电介质,是一种非线性介质(极化强度与外电场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当极化强度达到饱和的时候,此时的电畴在铁电体中的分布有何特点?

  答:电偶极矩在同一方向上排布。

  24.钛酸钡(BaTiO3)晶体在居里点以下是否具有铁电性,为什么?简单说明该材料铁电性的形成机理。

  答:局里点一下有铁电性,四方晶系对称的降低自身电偶极矩大于居里点,长方晶系无静电偶极矩。

  25.压电效应与晶体的对称性有关,具有什么对称性的晶体具有压电性?为什么?对于正压电效应,已知其压电常为d,作用力为T,则产生的电位移D如何计算?

  答:没有反演对称、带有离子键的晶体具有压电性。

  26.压电效应与晶体的对称性有关,具有对称面的晶体,它在什么方向上可以存在不等于0的电偶极矩?具有C3对称性的晶体呢?

  答:在对称面方向上存在电偶极矩,在三次旋转轴上具有不等于0的压电性。

  27.简述电介质、压电体、热电体、铁电体的关系。

  答:电介质包含压电性、热释电性、铁电性。

  28.原子磁矩由电子自旋磁矩、电子轨道磁矩及原子核自旋磁矩组成,请问物质的磁性主要由上述哪一磁矩决定?MnO的磁矩是多少(以玻尔磁子数μB表示)?

  答:由电子的自旋磁矩决定。MnO,Mn2+

  1S22S22P63S23P6,不成对电子数为5个,所以,MnO的磁矩为。

  29.磁化率表示什么意思?材料的磁化率与温度有关,随着温度的升高,铁磁性可转化为顺磁性,写出此时磁化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居里-威斯定律)。如何根据1/c-T关系,求出居里常数和居里温度?

  答:磁化率表示物质能够被磁化的程度,χ(磁化率)=C(居里常数)/T,由公式知T=C/χ,斜率为常数,与T交点为居里温度。

  30.如何理解铁磁性材料的磁滞回线?

  答:磁滞回线为铁磁性材料在外加交变磁场作用下产生的磁感应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关系曲线是一条闭合线。

  31.铁氧体和铁磁性、亚铁磁性之间有何关系?其原子磁矩的分布各有什么特点?

  答:铁磁性包括亚铁磁性。铁氧体磁性与铁磁性都具有磁化强度和磁畴。铁氧体磁性又称为亚铁磁性。铁磁性原子磁矩:磁矩方向相同。

  亚铁磁性:产生自发极化。

篇3:中学物理教师工作总结(5)

  20**年物理教师工作总结

  那勤中学

  陈业权

  20**年上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我的心,进入我的课堂

  怎样教物理,《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物理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不断的学习让我有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而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我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深知我们每位物理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无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研组长、集体备课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搞,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积极进行了实验探索问题的实践。在集体备课中,这种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较强的物理思想方法得于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心。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八年级

  电路、图型连接、各种物理电学公式的计算、实验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的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教学活动兼顾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而这些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完成的。需要每一位我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提高文化水平与做人境界,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非常有价值的努力过程。研讨反思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

  我在总结自己教学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把仍在困惑这我的许多问题,有个在认识。努力处理好物理教学与现实实践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提高学生成绩,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多鼓励肯定学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对学生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通过我一年来不断的工作,我的物理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全体老师的帮助,教学工作苦乐相伴。以后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篇4: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在忙忙碌碌中我们又度过了一年。一年来,我们物理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按照教务处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研组工作。我们在认真完成教研组常规工作的同时,继续加强教研组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现将今年工作总结如下:

  1、认真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开学初,各备课组长能按教务处要求制定好教学计划,并按计划进行了教学活动。上课前,教师们能以教材、学生、教法为研究对象,查阅资料,认真备课,认真准备实验。在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的思维都能活跃起来,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去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课后能及时批改作业,并督促学生订正。对学困生及作业态度欠佳的学生,及时进行一些作业的面批和个别辅导工作;对好的和有进步的作业能用奖励符号和激励性语言进行表扬,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学物理和做物理题的积极性。

  能认真做好单元考试、月考、期中考试的出卷工作,考后能进行质量分析,认真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不断寻找提升教学质量的切入点。

  2、加强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活动。

  备课组活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本学科本年级的教学质量。为确保教学质量,各备课组能根据教务处要求,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集体备课。每次活动,备课组教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探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思路和方法。通过集体备课,

  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优化了课堂教学。

  今年,按教导处要求,各备课组加强了听课评课活动。听课后,全组教师能认真评课。如对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等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和探讨。通过听课和评课活动,加深全组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教法的把握,提高全组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3、加强对尖子生的培养和对后进生的辅导工作。

  对我校目前的学生,我们采取了“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策略。对于尖子生的培养,采取“带研究生”的方式。课堂上,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善于钻研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课下,精选一些竞赛书籍让他们自己看,并挑选一些有难度的试题让他们进行练习。对于后进生,采取了稳定他们的学习情绪,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的方法。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并利用同学之间的互助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4、认真做好教科研工作。

  继续组织全组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全组教师能使用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部分教师能经常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还有部分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认真撰写教学论文。今年,张烘旗老师在全县20**年初三复习研讨会上作大会交流。卞德刚老师参加的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教学模式教学研究》,顺利结题。尹锋主持研究的课题《多媒体技术与物理课堂优化整合的研究》、吴会林老师主持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吴洪光老师主持研究的课题《物理教学实效性方略研究》正在进行中。

  其次,我组教师能积极参加市里教研活动和外出听课。4月9、10日卞德刚和吴会林两位老师去沂水县沂蒙中学参加了全市初三教学研讨会,10月20日全组赴临沂四中参加全省青年物理教师优质课听讲活动,其中吴会林老师代表临沭县参赛,成绩优异,其他老师在这次活动中也受益非浅。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了创新的欲望,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展示课获得了听课老师的好评。教师通过参加这些教研活动,进一步理解了新课改的思想精髓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从而有利于教学效率。

  总之,今年我组教师都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我组的教研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在教科研方面花得时间还不够,在论文的数量上和质量上要进一步提高。我们要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精神,要将努力从教学型教师向教育教研型教师转变,要再接再厉,为学校做出应有的贡献。

  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卞德刚

  20**.1.12

篇5: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课题结题报告

  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自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有喜悦,有忧愁。广大的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不断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的办法。但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去传统的、具有很大主观性、压制性以及机械性的数学练习在内容及形式上越来越引起教师的深层思考,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

  1、形式单一。数学练习过分追求数学学科的知识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的发展联系不够紧密,特别是部分教师贪图方便,缺乏对教材和学生进一步钻研的恒心,只是针对每天学习的新知识,在书本或练习本上选择一部分作为学生的练习,使这些数学练习缺乏儿童化、生活化,学生普遍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练习机械。由于练习的来源和形式都比较单一,都是教材或练习本上所选择的,学生在练习时作业陷入模仿练习、机械抄记、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虽然练习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但同时反映出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这样毫无创意的机械模仿中越来越失去了对作业练习的兴趣,造成部分学生厌做、逃做、遇疑不问而抄袭的后果,他们不知道合作学习解决疑难,最终只是增加了那些对知识掌握得还不错的同学的负担,他们掌握了这些知识,却还要为练习而练习,而那些对知识本来就掌握不够的学生却也没能进一步巩固,他们每天回家不做练习,在校又要在老师的督促下为昨天的的任务而费神费时,师生都感到劳顿,与此同时,他们又不能有更多的精力和兴趣投入到第二天的学习中去,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3、应用意识淡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运用,学生应用意识淡薄。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作业时学生只会按类型做题,不会应用。学生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解决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更不懂得怎样去获得数据,解决问题。这些素材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环境,却不知他们学习的数学是从他们身边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还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意识非常淡薄。有部分教师形成生搬硬套习题,让学生做题,再做题,对练习选择随意、盲目,缺乏主题与层次性,对练习的讲评方式不科学,讲评的程度不到位。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著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概念界定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2、“数学化”理论。“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3、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4、行动研究理论。行动研究理论认为:只有当参与者以“研究者”“发现者”的身份加入活动中,才能发挥活动一切有利因素。通过对活动的各种因素的考量和把握(预设、组织、调控、取舍等),活动成效才能趋于理想。追求活动才能有序、深化、高效。标准》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充分体现在我们每堂课的练习设计中。一个好的练习设计,直接关系到我们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在“新课标、新理念、新实践”活动中。我们倡导:“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学习中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作业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作业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作业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作业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学习中十分必要。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作业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轰轰烈烈的课改下,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更是丰富多彩。有策略的学习也即有效的学习,使作业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作业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作业活起来,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才能让学生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能使学生爱学习,爱学数学,成为主动学习的学生。

  研究总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研究的主要目标

  1、课内练习的设计:

  A、课内练习设计的目的性

  B、课内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C、课内练习设计的趣味性

  D、课内练习设计的应用性

  2、课外作业的布置:调查性实践作业、操作性实践作业、

  探究性实践作业、应用性实践作业。

  预期创新目标:

  1、练习设计的开放性、实践性;

  2、练习的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

  3、练习设计的探索创新性;

  研究具体内容: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而有效练习主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同时这种练习应当是练习内容和练习形式的统一。那种靠大量的、机械的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练习不是有效练习,那种只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练习也不是有效练习设计方法,本课题将从练习的基础性、多样性、层次性、精练性等方面进行相关探究。

  (一)目的性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又应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并落实到每一堂课的课堂教学中,也就是说,练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由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

  (二)层次性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制的,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我们的练习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化式习题,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展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向技能、智能方面转化。同时还应该根据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利于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实践活动中,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三)趣味性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活动的倾向,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练习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从练习的多样化入手:1、在练习的组织形式上要多样化。我们现在倡导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正是这种多样化的体现。个人的练习,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小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探究知识的能力;全班练习交流,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2、在练习内容形式上要多样化,可以设计游戏、儿歌、探险、寻宝、解难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操作、巩固练习、综合练习……在题型上,可以补充填空、判断、选择、连线、找朋友、补缺题……习题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充分体现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要开放,课堂要开放,学生思维要开放。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四)应用性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这样既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为生活服务,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研究与方法

  1、文献研究:如何合理实施教材,改革数学教学内容。收集有关文献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借助理念经验,指导课题实验与研究。组织教师学习“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理论书籍,及时摘录有关的先进理论与经验,对合理的进行科学总结。如学习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即使在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方面,也需要进行结构上的突破,体现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学习吴刚平主编的《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统整》一书,领会“重视课程资源的价值”,“从教材扩展为课程资源的意义”、“教师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等主题思想;学习吴亚萍写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一书,对“小学数学教材资源的开发”较详论述进行学习和思考,激励教师要建立“用教材”的意识。

  2、行动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实验活动,收集实验教案的资料,撰写论文。组织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实验与教师专业成长”、“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结构的研究”、“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选择与教学方法改善的实验研究”等。教师要通过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的呈现方式,同时做好活化教材的工作,将静态教材动态化。通过感知——理解——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按照《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认真组织、处理、调整和完善教材内容、确定重点、难点和关键。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展实验调查研究法,从备课——上课——评课——反思,强调实践与探索,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

  3、专题研究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进行专题研讨,总结经验。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成员和一线教师的亲身实践和尝试,探索并挖掘出适合学生需求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练习活动材料。

  (2)对比分析法:通过不同的练习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开发的对比,分析各种练习活动材料给学生带来的效果,进一步提炼出精品的练习活动材料。

  (3)经验总结法:根据各阶段的实践经验,总结出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切实有效的练习活动设计的内容,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指导和借鉴。

  (五)研究价值

  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和讲评的实效性的研究”为我校数学研究课题,进行深入探究,寻找高效的练习和讲评方式,确保练习的有效设计为有效教学服务,实效性的讲评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研究的对象: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

  (七)研究成果表达形式:

  读书笔记、案例、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吴刚平主编《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统整》吴亚萍写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

  (九)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本人从事教育教学近10年,有多篇论文获省市奖,对教科研有浓厚的兴趣。

  2、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图书馆提供大量资料,还提供了一定资金保障。

  (十)研究计划

  主要研究阶段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第一阶段准备申报阶段

  20**年10月

  学习理论,申报课题,撰写实验方案、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年11月至20**年10月

  全面推进,深入开展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的研究,不断修整形成基本操作方式;撰写读书笔记,案例。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20**年11-12月

  总结研究经验,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十一)研究成果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

  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练习,是完成教学任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一、练习设计的方法

  练习设计既要使学生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又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编题要讲究科学性、有效性,做到每次练习都要有重点、有目的,应体现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构造合理的序列,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顺着台阶上。另外,由于教学内容不同、目的不同、课型不同,练习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1.新授课的练习设计。新授课以传授新知识为主,在新授课之前一般安排一个准备性练习,它是为导入新知识铺平道路而组织的。在设计这样的练习时,应把着眼点放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指点思路上,促使知识顺利迁移。如教学义务教材实验本第十册正反比例应用题第59页例3前,可先设计这样一个准备性练习:用一台织布机织布,4小时织布88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织布多少米?学生独立计算后教师再将这道题中的“7小时”改为“再织3小时”变为例3,以此减缓思维的坡度,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将新知识同化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2.练习课的练习设计。练习课主要是以练习为主,目的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应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巩固练习。这一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和加强新知,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

  如学习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以后,可设计这样一个基本练习:①很快说出下面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能被5整除。27,32,85,102,475,794。②写出两个只能被2整除的数,写出两个只能被5整除的数,写出两个只能被3整除的数。

  设计这样的巩固练习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认识和应用,提高判断能力,并且让学生知道能被2、5、3整除数的共性及它们的不同特点。

  (2)变式练习。这种练习旨在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变换呈现事物的形式,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同时也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变式练习的设计可以是变换表达形式,变换叙述方式,变换图形位置。如由基本题:山羊有20只,绵羊比山羊少5只,绵羊有多少只?可变为①山羊有20只,山羊比绵羊多5只,绵羊有多少只?②绵羊比山羊少5只,山羊有20只,绵羊有多少只?学生可通过变式题进行比较,抓住题里数量关系,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综合性练习。这种练习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新旧知识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进行练习,体现整体性,便于学生对照比较;也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组合在一题之中,便于学生看到相关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学习“吨、千米”的认识后可将“千米、米”的知识放在一起综合练习:①7250米=()千米()米,②1520千克=()吨()千克。以便让学生发现他们的联系(进率和换算方法相同),以便掌握规律。又如学习梯形的面积后,安排一组组合图形。让学生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单位:米)。

  3.复习课的练习设计。复习课是以复习、巩固、整理已学过的知识,促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为主要任

  务的一种课型。复习课的练习设计要服从总的复习构思,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1)巩固性练习。复习课的巩固性练习要抓住重点知识、主要的能力要求,使学生通过温故而举一反三。由于复习课的重点是知识的归纳整理,因而巩固练习设计要少而精。如一位数除多位数的复习,可根据被除数最高位够除、不够除、商中间有0、末尾有0、有余数等几种情况,设计如下练习:5300÷4,107

  6÷3,7035÷7,4081÷2。目的是使学生完整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2)归纳性练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复习讲解,引导学生加深巩固已学的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如复习比、除法和分数的概念时,可抓住易混淆的知识列表进行比较:

  概念

  关系

  区别

  比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3)引申练习。目的是通过对知识归纳整理后,适度地延伸、综合,进一步充实、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如:一项工程,小张独做10天完成,小李独做15天完成。①两人合做几天完成?②两人合作5天后这项工程还剩下几分之几?③两人合作5天后剩下的由小李独做需几天?④小张先做3天,其余的两人合作完成,还需几天?⑤小李先做3天,其余的两人合作完成,一共用几天?

  选编这样的一组练习题,把工程问题从基本型发展到复杂型,使学生观察到工程问题的发展线索,同时又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

  (4)发散性练习。这是一种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用来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练习。如:一种黄铜是由3份锌与7份铜熔铸而成,生产这种黄铜150吨,需要锌、铜各多少吨(用多种方法解答。提示:可用按比例分配法、归一法、分数解法、列方程解法、比例方法等)?

  二、练习设计的形式

  机械单调的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采取多种多样的练习方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1)针对性练习。这是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增加的一种练习,便于攻其一点,逐步强化。如:小数除法中的难点是小数点的处理,针对这个难点,可以对小数点处理做专门训练。

  (2)判断性练习。这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缺陷。查出学生认识过程中致错症结而设计的一种练习,这种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分析综合能力。如学生学完了“年、月、日”的认识后,可设计下面一组判断练习,要求学生先判断正误,后说理。①每年都有365天。②一年中有6个大月,6个小月。③25个月是2年多5个月。

  (3)匹配题。又叫搭配性练习。这种练习的目的是用以考查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如:不计算,把下面得数相同的两道式题用线连起来。

  72+54+28

  1453-400+3

  1453-397

  1204-(48+352)

  1204-48-352

  54+(72+28)

  125×32×250

  100×43+2×43

  102×43

  (125×8)×(250×4)

  (4)操作性练习。动手操作是符合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的。这种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如“学习几何知识”时,让学生制作各种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5)说理性练习。说理练习主要用于应用题的思路训练中,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说明算式的意义。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互译,同时又培养学生从分析数量关系入手,重视算理表达的好习惯,把数学思维与语言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以训练。

  数学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练习的独特作用,力求活而不难,易中求深,使各种练习相互协调,从而产生正向效应。同时练习要讲究质与量,无论是新授课、练习课,还是复习课,都要根据练习内容去确定练习形式。

  三、练习的反馈与调控

  在设计练习时,无论是新授课、练习课,还是复习课,都要重视及时反馈,以便调控教学。为此,教师应尽量做到作业当堂完成,当堂批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如何安排反馈的环节呢?我认为必须设计好以下练习形式:①准备性练习,这是在新授课之前,安排一定的内容了解学生掌握与本节课有关的旧知识的情况,为新授课的调控提供依据。②新授后的尝试练习,这是为了了解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教学。③巩固练习,这是第二次集中反馈,经过第一次反馈和补救后,可提高练习要求,使学生巩固新知、深化练习,教师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为了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还要从提问中获得信息反馈,并及时地对原来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调节。这样就能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练习的效果。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