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3-05-10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武汉大学历史系冯天瑜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且学术偏好为明清文化史。冯教授对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诸多论题进行过考究。2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中国文化史》就是由冯教授领衔,并与何晓明教授、周积明教授在中国文化史领域共同创作的研究成果。

  冯天瑜教授在其著作《中华文化史》(以下简称“冯着”)“导论”部分指出,“文化史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化学与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历史科学”。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冯教授认为,文化史是“把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作为一个总体对象加以研究……”。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史就是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文化史是通过历史视角、借助历史理论和方法来解读人类文化的一门学科。对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学者们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文化史与学术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也有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

  从理论上讲,撰写通史性著作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专门史。而撰写跨越数千年专门史的难度又大于撰写某一个朝代、某一个阶段专门史的难度。因为人的学力、精力有限。具体到“中华文化史”领域,时间跨越数千年,内容包罗万象,如果不是在此领域潜心研究数十载,断然难以写出如此鸿篇巨制。大概是出于确保著作质量考虑,冯天瑜教授并未独自完成这一课题,而是选择与何天明、周积明等教授合作,以期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冯着洋洋百万言,从“人猿相揖别”的上古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远古时期人类“质朴的精神之花”一直写到*思想,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正如作者在全书“题记”中所写的那样:本书以《中国文化史》拟题,意在研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成机制与发展历程。

  一、“中华”的概念

  作者在“题记”中首先对“中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作者称,“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并引用了成书于唐高宗永徽年间的《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似应为《唐律疏议·名例篇》释义——笔者注)中的文字: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

  根据笔者查找,“中华”一词,早在魏晋时期就已出现。《晋书卷六一·列传第三一》有如下一段文字:

  “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轴之困,而股肱之臣不惟国体,职竞寻常,自相楚剥,为害转深,积毁销骨。”

  又《晋书卷六六·列传第三六》有如下一段文字:

  “伏波将军孙秀以亡国支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耻为掾属,以侃寒宦,召为舍人。”

  但从上下文来判断,此二处的“中华”仅仅指中原汉族政权控制的区域,而不包括边陲少数民族政权控制的区域。

  作者指出,“中华”是一个文化人类学概念,而并非体制人类学概念。笔者认为,“中华”是一个不断变化中的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的概念可能不包括少数民族政权控制的河北、山西、内蒙等区域,但到了隋唐,“中华”的概念就要宽泛得多,甚至连甘肃、宁夏等地也可以被称为“中华”。笔者据此认为,当中央政府强大时,“中华”的范围就大,当中央政权式微时,“中华”的范围就小。

  笔者认为,作为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显然不是历史上历届中央政权统治范围内的民族之和,而是泛指现在中国国境线内的各民族之和。这与孙中山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中的“中华”意义仍不相同。现在我们常用的“中华”更多的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不是一个文化概念。但撰写学术著作,就不能满足于使用政治意义下的概念,而必须由学者自身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可惜冯着对“中华”概念的界定刚开了个头,就戛然而止,让人稍感遗憾。

  二、“文化”的概念和“中华”的概念相比,“文化”的概念更不好把握。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一直在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据作者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有近二百种。

  为了厘清“文化”的概念。作者在“导论”中指出,“文化”是一个中国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作为专有名词出现,则是西汉以后。作者引用的刘向在《说苑》中的“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一句。笔者认为,《说苑》中的“文化”仍是用“文治”来“教化”的含义,而不同于今天“文化”的含义。今天的“文化”一词很难在中国古籍中找到一个可以完全对等的词汇。所以,我们不必纠缠于中国古代有没有“文化”的提法,而应将注意力集中于中国古代究竟有哪些属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这些“文化”现象是如何发生,如何变化,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思想。

  冯着在“导论”部分花了大量篇幅介绍了古典进化论者、传播学派、历史地理学派、功能学派、结构学派等对文化的定义。这些内容对于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甚至提供新的研究思路都不无裨益。但并不是每一种定义都能在我们的研究中真正发挥作用。我们仍需自己从历史学的视角对中华文化进行梳理。

  作者指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造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笔者对此非常认同。也正是因为广义的文化包罗万象,才给那些想要撰写中国文化史的学者出了一个难题。

  作者还借用了“文化形态学”的相关理论,对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等几个方面。其中,物态文化层与自然关系更密切一些,而制度、行为、心态文化层则与人自身的关系更密切一些。随着社会发展,物态文化新陈代谢的节奏较快,而制度、行为、心态文化的惯性较大,带有浓厚的保守性格。笔者于是联想到1840年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后,清朝统治者先想到的是学习西方的物态文化,即坚船利炮。后来发现坚船利炮扭转不了清朝的颓势,于是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著作。然而,仅仅学了一些皮毛,清朝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文化史在历史学科中地位的确立和发展

  诚如作者所言,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文化史获得独立地位的时间却并不久远。不但在中国史学界如此,在西方情况也大致相同。把史学从政治史、军事史扩大到文化史、经济史、工商业史、科技史,是启蒙时代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从这时开始,文化史在西方史学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历史学科。法国启蒙思想大师也因为其贡献被誉为“文化史之父”。

  伏尔泰以后的两个世纪,西方涌现出大批文化史著作。“五四”前后,一批西方人所著的文化史著作被翻译介绍到西方来。与此同时,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始仿效其体例,参酌其史观,自行编撰中国文化史专着。梁启超可谓这方面的开山者。后来,顾伯康、柳诒征、陈登原在20世纪30年代分别撰写了几种《中国文化史》。解放后,我国的史学一度成为单纯的政治史,“重政务,轻文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的学术意识开始觉醒,学术视野迅速拓宽,文化史重新获得了其在史学界应有的地位。

  “文化生态”界说

  文化必然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在第一章中,作者先谈了人类文化诞生的自然环境——地球,接着谈了人与地球的互动关系:人类源于自然,人类受赐于自然,也受制于自然。同时,人类又能超越自然,并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自然。人类产生后,人类社会也就相应诞生。人类社会也是人类文化诞生的社会环境。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本身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引用了《国语》、《孟子》、《逸周书》、《荀子》、《管子》等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得出“不能违拗自然规律,是中国古代哲人的一贯思想”的结论。笔者认为,这些记载的背后反映出当时已出现了人破坏自然、人向自然过度索取的现象,当时的哲人出于“持续索取”的考虑才提出保护自然的思想。

  “生态”一词(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由此可见,“文化生态”是一种借喻手法,借用了生态学上的相关概念。这种借喻手法也出现在其他领域,如“政治生态”、“社会生态”等。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

  但是,作者似乎在有意延续这种“借用”手法,对此做法笔者深不以为然。在前文本已表述清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又被作者借用物理学上“场”的概念而改成“自然场”、“社会场”,还煞有介事地分析什么是“自然场”和“社会场”。很快,在本书第9页,作者又将自己创造的“自然场”、“社会场”等概念弃之不用,又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组织环境三个角度剖析人类文化产生的环境。

  应该说,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站得住脚的。作者认为,要把握一个民族文化的真髓及其发展历程,必须首先了解这个民族得以繁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并对其进行综合的、动态的考察,也即将文化生态三层次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分析与综合的双向研究。

  两组文化生态类型

  在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之前,中华民族长期面对的是位于中原的汉人农业社会和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对比。这种对比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左传》中已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记载,这说明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裔夷”与“华厦”是作为两种相对立的文化形态出现。《论语》中“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记载也反映了孔子对中原农业文明先进性的肯定。笔者认为,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农业文明确实优于游牧文明。但如果从人类文化的创造、传承和发展的角度看,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态。而且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常常通过和平或不和平的手段互相融合,甚至出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建立统一全国性政权的情况。

  而19世纪中叶以降,长期带有强烈优越感的东方农业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这个“不速之客”面前却接连吃败仗,不仅割地、赔款,连京师都被人家占领了两次。中国人逐渐意识到:中国人并非一线单传的天之骄子,而不过是多元世界的普通一员。至此,中国人获得了一个全新的文化参照系——西方工业文明。

  笔者认为,杜亚泉在《东方杂志》上把中西文化的区别视为“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的观点不完全准确,更加准确的表述应为“性质既异,程度也不同”。在欧洲的工业革命未开始之前,欧洲大陆也普遍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为主。布罗代尔在《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由此可见,以定居、农耕为特征的农业文明在工业革命之前曾出现在各个大陆,而当时各个大陆之间的交流非常有限。

  李大钊认为西方工业文明高于东方农业文明整整一个历史时代的观点也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的。笔者始终认为,文明背后所代表的生产力有高下之分,但文明本身绝不应有优劣之分。而且,各个文明之间的界限随着文明之间的互相交流、影响而变得日益模糊。如:轮船、火车、汽车、飞机这些由西方工业社会创造的产品早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当然,对不同文化的生成类型进行反思的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陈独秀认为,在古代专制政体下,中西文化并无大异同。此言谬矣!中西文化的差异太大了。以古罗马帝国和汉帝国为例,古罗马帝国和汉帝国是曾是当时世界仅有的有高度文明的两大帝国。生长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罗马由于四周没有天然的屏障,常常要同相邻的民族进行残酷的斗争才能维持一个作为农业民族的生存。所以,罗马人更多的考虑的是政治、法律、军事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而汉帝国确立了在中原的统治地位后,则更多的考虑如何增加粮食产量和社会财富总量,所以汉帝国在铁质农具、牛耕技术、播种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些农具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仍在中国广大农村实用。笔者认为,如果没有西方文明的入侵,中国文明可能也会发展出更为发达的农耕文明,但肯定不会按照西方走过的发展模式发展,因为西方模式并非唯一的模式。

  与杜亚泉不同,李大钊、陈独秀考察中华文化的生成机制的视野不仅包括地理环境,还包括经济生活和社会制度层面。

www.pmceO.com 物业经理人网

篇2:林清玄《清欢》读书笔记

读林清玄《清欢》有感

每次读林清玄的散文,总会被他的文字感动,他的作品总会在不经意间温暖迟睡者的心灵。他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散发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专注。《清欢》就传达着这位老者的这种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地在读者心灵的上空回绕。

泰戈尔说:“当文学的魔棒一触到细小的生命——一朵野花或一片绿叶时,其强烈的光亮让帝王们黯然失色。”而文学之光的照耀,将使我们卑微的灵魂明亮、丰盈而又高贵。

于旖旎繁华、面目可疑的尘间俗世,诗意地栖居似乎已是奢侈的梦想。或许,一本书籍、一则诗文、一叶山水风景,尚可为现代人抵达超尘脱俗的人生意境提供一种可能、一种途径。邂逅了,相遇了,便是缘分、便是福祉。或坐拥书城、或山水做伴,释尽心中块垒、顿悟人文情怀。独自清欢,胜却人间无数风情,似水年华便充满了无尽的芬芳。

清欢,一个很优雅的字眼。“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作者年轻时,常常出去游玩。或饮一壶茶,或爬一次山。在轻松中,享受悠然自得。但是,当现在旧地重游时,却发现一切都变成了快节奏的生活,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作者所说的清欢,是在清静中,享受淡雅的欢愉。但似乎与作者说的一样,现在的人们无法感受到“清欢”了。KTV的喇叭“嗡嗡”作响,街上的行人行色匆匆地赶路,就连茶楼,也烟雾环绕,让人喘不过气来。

丰子恺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是清欢;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清欢……清欢,代表着一种境一种高雅的文化。

双休日,与家人去登山。“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似乎是登山的理想境界。但山道上,全是熙熙攘攘的游人,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龙,期间还不时夹杂着小贩的叫卖声。爬到山顶,却看不见成片的松林,而是满眼的高楼林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能是记忆中的景物了。吹过来的风夹杂着污浊的空气,瞬间,连“欢”都没有,更不必谈“清欢”了。

难得可贵的是,在我们的内心还可以保存着一份来之不易的清欢。坐在一盏孤灯下翻着带墨香的书;或提笔挥毫;或饮一口茶,体会茶香弥漫。

“人间有味是清欢”。心灵的清欢,或许能在这喧嚣的环境中,保持着一份优雅。

篇3: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

  《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

  一、翻译者:罗国林

  二、出版发行:中国书店

  三、作者介绍:福楼拜,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出身于法国西北部的卢昂城的一个医生世家,童年在父亲的医院里度过,因此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明显带有医生的细致观察与剖析的痕迹。他是继巴尔扎克、司汤达之后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三位杰出代表。他创造了所谓“纯客观”艺术,丰富和发展了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主要作品:《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淳朴的心》、《女性》等。

  四人物关系:

  包法利夫人

  夏尔(包法利夫人丈夫)

  罗多尔夫(包法利夫人的第一个情人)

  莱昂(包法利夫人的第二个情人)

  爱洛伊丝

  (夏尔前妻)

  勒乐(给包法利夫人借高利贷的商人)

  俄鲁老爹(包法利夫人的父亲)

  五、人物特征:

  1、包法利夫人:生性敏感、感情热烈、想象丰富、骄奢淫逸、迷茫、好面子、

  2、夏尔:平庸无能、感情迟钝、麻木不仁、安于现状、老实善良、热爱家庭、有责任感、

  3、罗多尔夫:腐化堕落、花言巧语、随心所欲玩弄女性、纵情声色犬马的地主、绝情冷漠

  4、莱昂:虚伪、追求知识、花言巧语、

  5、勒乐:唯利是图、奸诈狡猾、重利盘剥、

  6、俄鲁老爹:洞察力强、细心体贴、宠爱女儿

  六、故事情节:

  文章描写的是一位资产阶级女性爱玛嫁给夏尔之后不满婚后生活的平淡,崇尚奢侈豪华的生活,继而与地主罗多尔夫和学生罗莱私通被抛弃身败名裂,又被唯利是图的商人勒乐算计搞得家破人亡,后对生活绝望服毒自杀的悲惨故事。

  七、句子赏析

  1、这座人口密集的城市,仿佛在释放某种物质,令爱玛头晕目眩。她的心也因此大为膨湃,想象着那里的十二万颗心灵,都在激情地跳动。她甚至感到了它们热烈的气息嘞!她的爱情随着空间不断扩大,充满喧嚣,汹涌澎湃。她让爱情倾泻出来,倾泻在广场上,倾泻在散步的场地,倾泻在街道上。在她眼里,这座诺曼底古城,不啻是一座巨大无比的京城,是一座她正要进入的巴比伦。

  分析:

  此句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爱玛在前往与莱昂幽会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用了动词“跳动、扩大、倾泻(三次用)来渲染她已经被所谓的“爱情”冲昏了头脑,侵蚀了心灵,麻痹了神经的疯狂的状态。在此之前她已经和莱昂约会过了,尝到了偷情带来的快感,相隔几日,她已经按捺不住寂寞,到了她和莱昂规定的约会时间(每周星期四),是她一周最快乐的日子,这种快乐是来自内心的,太过真实,以至于她那么激动与忘情。说明了人一旦纵欲就无法挽回,会使人走向灭亡。

  2、梅奥按照自己的准则,把教士比做哪里有死亡气味,就往哪里飞乌鸦。他一看见教士,心里就感觉不舒服,因为他们的道袍使他联想到裹尸布:他憎恶前者,多少是他惧怕后者。

  分析:

  通过梅奥的表现,可以侧面看出当时宗教的真实面目,文中自称是“医治人类灵魂的医生”,实际上对感情一窍不通,浅薄可笑的本堂神甫布尔尼贤,他装着一只救世主的面具,收着教徒们供奉的钱财,当时守着贞操的艾玛受到莱昂的追求,为了当个好母亲好妻子,她曾试图到宗教去寻求抵制情欲的诱惑的力量,但是本堂神甫对她心灵上的苦闷的倾吐却无动于衷,还不理解,因此使她的希望归于幻灭。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是惧怕死亡的,在死亡面前,人类是那么的无助和渺小,但是原本能给人们心灵安慰的宗教却给人们心口上来个致命的一刀,而有时候宗教把人们越带越远,以至于让人们丧失了人性。

  3:我希望她安葬时身穿结婚礼服,脚穿白皮鞋,头戴花冠,头发披在肩上;一棺两:一个用栎木,一个用桃花心木,一个用铅笔。不要来安慰我,我挺得住。请拿一大块绿色天鹅绒盖在她的身上。我希望是这样。

  分析:此段是爱玛死了之后,夏尔对奥梅和药店老板提出的埋葬爱玛的请求,他这种罗曼蒂克的想法让人听着是又怜又恨。爱玛在感情上已经背叛了他,让他的家庭负债累累,让他体验第二次丧妻之痛让他的家庭破裂。可是,他确还是一如既往地为他着想,他如此地了解她,他知道她喜欢穿得漂漂亮亮的,喜欢奢华的生活,所以他就照着她的意愿做了。他这种行为简直是无法理喻,被戴绿帽子了,还那么淡定,对爱玛一点责怪都没有。可恨的是爱玛走向灭亡,也有他的一半责任,因为他太宠爱她,太放纵她,没有担起一个丈夫应尽的职责。他感情迟钝,不解风情,只顾着赚钱,以至于让艾玛浪漫爱情的幻想破灭,平淡的生活让艾玛最终走上不归路。

  八、感想

  这本小说读下来,我的心情是沉重的,看着那么美丽、单纯善良的艾玛,一步一步走向深渊,走向死亡,同样身为女性,我为她感到悲哀。爱玛从小被父亲送到修道院接受教育,要把她培养成贵族式的思想感情和言行举止,为日后进入上流社会打基础。在修道院里修女给她灌输的婚姻观念,上音乐课时的美妙音乐,修道院禁欲主义的说教,都会让她更加幻想着诱人的爱情。再加上那时候消极浪漫主义风靡人心,她接受了这类小说的熏陶,所以满脑子都是情妇情夫,轻吻,小树林,草地河边,白马,骑士,幽会。后来却嫁给了平庸无能、不解风情的夏尔,没有奢侈豪华的舞会,没有灯红酒绿,没有浪漫的红酒晚餐,有的只是过得紧巴巴,百般无聊的生活。这种生活与她梦想的生活是截然相反的,于是一旦尝过一次甜头就再也戒不掉了就像吸食了*一样无法自拔。其实导致她走向灭亡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此,每个女孩从小都会梦想着美美的爱情,希望将来的那个他会是个风度翩翩的白马王子,幻想自己会是灰姑娘。可是一旦我们脱离那个梦境,走向现实社会,面对突如其来的种种迷惑,会有些不知所措,只会伤感,会失落,会迷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我们现在的许多学生不也是碰到这类的事情么?我们从小到大好好学习,就是为了考上一所大学,希望毕了业能够有一份好的工作,过上好日子。但是当我们上了大学,才知道原来那个天堂是这样的,和想象中的不一样,于是我们就开始迷茫,堕落。其实虽然说现在的生活水平相比过去已经好多了,但一个普通家庭或者是贫困农村家庭要想供养一个大学生,也是非常吃力的。我们所花的每一分钱几乎都是父母给我们的,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我们买电脑,买智能机,买漂亮衣服,买化妆品,去唱k,去旅行,谈恋爱,做的这些事大家都觉得是很正常的。其实这些诱惑时常都伴随着我们,我们避免不了,但是只要我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做,去克服虚荣心,我相信不会像爱玛那样,自身家庭不好,为了过上奢华的生活,不惜借高利贷,最终导致负债累累以至于家破人亡的恶果。

  我们每个女孩都有爱玛的影子,稍微走错一步将会成为她,我不希望自己会变成她,所以以后我一定会吸取教训,认真地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篇4: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注重通过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因为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

  以下几种情境皆是存在误区的:

  一形式化的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

  二假问题的情境:提的问题没有思维价值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

  三缺乏真情的情境:有些看似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其实并有多少积极情感的食粮。比如:一位教师上《董存瑞舍生炸暗堡》一文时,为了活跃气氛,问学生最崇拜谁?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球星罗纳尔多,有的说影星赵薇,有的说棋圣聂卫平……当老师反问学生让他们猜自己崇拜谁,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了董存瑞。这么整齐的回答,是不是有什么不对劲呢?相信你也想到了,是的,“假”,在情境教学中,我们强调的是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虚假的。如果教师只是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情境,就会失去其教学功能了。

  四“猜谜式”的情境:类似兜圈子、猜谜语这种的情境,通常会让学生不知所云,反倒影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

  五“电灌”的情境:广受欢迎的多媒体情境虽然以其特有的优势帮助学生对图像等有了更好的认识,事实上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也有负面效应,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着。

  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生,我们要做的是抓住教学情境的实质和功能,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这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而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基于生活: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所以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

  二注重形象性: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其次是形象的、具体的,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掌握更多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三体现学科特点: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

  四内含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

  五融入情感:真情实感的教学情境能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凡卡》一文,当讲到对于九岁的凡卡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才能实现的时候,这位教师控制不住自己,潸然泪下,甚至无法接下去讲,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做了很久,连平时不受管的淘气包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他的真情流露引起了学生的心灵共鸣。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引人入胜的,它的成功也是毋庸置疑的。可见,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篇5:县小学生暑假读书笔记

小学生暑假读书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最后的藏獒》一书,书中的主人公是父亲和藏獒冈日森格,它是一只来自阿妈草原的金色藏獒,小学生暑假读后感作文5篇。人们都说它是神山狮子的化身,是一个不死的存在。但它必须与挑战自己的其他藏獒战斗来证明自己。它打败了西结草原的獒王,强大的"白狮子"嘎保森格,它还感化了心中满是仇恨的藏獒"饮血王"罗刹,它成了力量与智慧的化身。

  这本书把我带到了原始的藏族草原,我也好像变成了一只藏獒,看到了书中描写的一切,看到了这一波三折的剧情。在藏獒身上,存在了许多美好的品格,智慧、忠义、责任……藏獒是很容易与人亲近的生物,只要你对它好,它会回报你以忠诚。它们只考虑回报主人对它们的养育之恩,却从来没有期望别人对它们付出的回报。藏獒,它是多么善良的生命啊。藏獒,又是多么可爱的生灵啊。

  而书中的人们,为了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却驱使藏獒们互相争斗,破坏了阿妈草原宁静和谐的生活。我们应该向獒王冈日森格学习的地方太多了。藏獒的精神,是不屈服苦难的精神,来自于它成长过程中经受的磨难。只有经历过磨练的人们,才能学会不屈服于困难。而我自己,经常刚刚面对困难就畏缩了。这本书书让我明白了太多,我一定努力学习它们,改变自己,变成像藏獒那样勇敢的存在,像藏獒那样无畏的存在,像藏獒那样不屈服困难的存在。

  我想像书中的诗人那样,发出我由衷的感叹:"啊,藏獒!".伟大的藏獒王冈日森格,你是藏民们的骄傲,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小学生暑假读书读后感2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作者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在还未读这本书前,我先了解了一下他。村上如同世界的黑泽一样有超越狭隘本族主义的世界观,他的作品是讲作为"人"的心态和相关文化,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于1985年36岁那年出版的一篇长篇小说。"又写得很辛苦,再没有那么辛苦的了。好在那时天天跑步,跑得相当有距离,所以精神注意力完全跟得上,体力也有,这才坚持的住。"这是他写完这篇小说后的感想。丸谷才一评价这本书:这部长篇的成功之处在于:几乎天衣无缝的构筑了一个优雅而抒情的世界。

  村上以大胆而严谨的双线平行结构,"冷酷仙境"描述了以东京为舞台的高科技现代化城市,是现实的。"世界尽头"是以独角兽为主体的不无中世界的小天地,是不现实的。看似毫无相关的'两部分,最后又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村上用细腻、清新的格调描述的许多片段我都非常喜欢。比如:"我现在乘的电梯宽敞得足以作为一间小办公室来使用,足以放进写字台放进文件框放进地柜,此外再隔出一间小厨房都显得绰绰有余,甚至领进三头骆驼栽一棵中等椰子树都未尝不可。其次是清洁,清洁得如同一口新出厂的棺木。四壁和天花板全是不锈钢,闪闪发光,纤尘不染。下面铺着苔绿色的长绒地毯。第三是静,静得怕人。我一进去,门便无声无息—的确是无声无息地倏然闭合。之后更是一片沉寂,几乎使人感觉不出是开是停,犹如一道深水河静静流逝".村上以夸张的文字描写了"大,静,净"的电梯,这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但以村上细致的文笔,好像真有这样一部电梯浮现在我脑海中。村上的文字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小学生暑假读书读后感3

  我读了《稻草人》书中《燕子》这篇文章,感受到了作者观察燕子非常仔细,写了燕子在手里看不是很漂亮,但飞行的时候却漂亮极了,没有一个姿势不美,它有一对狭长的翅膀,分叉的尾巴,又有一对非常敏锐的眼睛,它的项颈短到几乎没有了,一张极大的嘴,老是张着,只等食物自己投进去。

  虽然不能像鹰那样,从空中直扑下来,但它飞行更自由,它能旋转不知多少个圈,线路不停变化,谁要想捉住它,早就被转晕了,最后只好放弃。

  但是它能很容易猎取,像苍蝇,蚊子,甲虫等飞着的其他小动物。

  燕子的脚极细小,它停下来很费力,而且很不自由,所以它难得停下来,它和其他动物相反,不停的飞才是它的休息时间。

  燕子的窝坐在高处,也为着飞起来方便,它从那里像箭一般射出来,在广大的空中想怎样就怎样,何等自由,何等舒适。

  我也要像作者一样,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了解它们。

小学生暑假读书读后感4

  鲁滨逊在冒险,我在记录他的漂流经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历险经历;一个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一次次历尽艰难后成功的突破,都令我入迷。《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值得我们敬佩,他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鲁滨逊出生于1632年英国约克市的一个经济良好的家庭。他的梦想是出海远航。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不顾父亲的劝告,放弃了中产阶层安怡生活,第一次义无反顾地登上了一艘大货船。但由于海上狂风怒号,大船沉了。幸运的鲁滨逊乘着事先预备的小舟,划向了海岸。而他没有因第一次航海的失败而胆怯,又一次登上了一艘开往非洲的大船。这次似乎比上一次更加糟糕。他们的船遇上了海盗,鲁滨逊被俘虏了,成了海盗头的仆人。他负责耕种海盗的田地,为海盗打水、做饭。然而他的航海之梦并没因此而灰飞烟散。

  相反他一直在寻找机会……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海盗头命令他出去捕鱼,他心想勇敢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逃跑的机会,这简直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呀。他驾着小船逃向大海,一系列迂回曲折后,被一艘西班牙船送到了巴西。在巴西,他又一次坚定地踏上航海之旅,不幸的是,这艘船在一片孤岛的边上搁浅了。一股震耳欲聋的海浪冲翻了大船,唯有鲁滨逊一人幸运地游到了孤岛上。

  可想而知,岛上是多么孤独寂寞,多么令人害怕呀。鲁滨逊战胜了恐惧,努力想办法自救。他物色了一个好地方——一座大石头,一片茂密的森林,一个能眺望海景的小丘。鲁滨逊用小刀将大树削成一根根木杆,再一个个排成一圈,成了一圈围栏,就像一位位战士保卫自己。之后,他用从船上带回的炸弹,将那块大石头炸成了一个洞,这就筑成了自己的"公寓".他又做了许多许多——用岛上的陶土捏成各种器具;找了一块田地种庄稼;捕捉羊、狗当宠物养。经过他两三年的辛苦努力,一片"美丽的家园"筑成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救了一个逃到荒岛上的野人,这个野人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发誓从此忠心于他。由于救野人的时间是星期五,所以就给野人起名为星期五。鲁滨逊和星期五一起生活。最终,他们俩合力救助了一位船搁浅了的船长,并与他联手抢了一艘船,离开了荒岛,返回了家乡。

  细数一下,鲁滨逊在这座荒岛上生活了整整三十年。这三十年的苦难与欢乐,都告诉了我们——要坚定自己的梦想,要排除万难实现梦想。来到荒岛,是一种绝境,而鲁滨逊却绝地重生,变不利为有利,抓住一个个机会,从而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我们在面对生活中一个个难题和挫折时,难道不应该积极乐观面对吗?这本世界闻名的《鲁滨逊漂流记》,是最令我喜爱的一本书,这本书是鼓励我战胜困难的宝典,更是我成长中的好伙伴!

小学生暑假读书读后感5

  《草房子》是一部富有品位,格调高雅的儿童长篇小说,叙述风格浅易而又深刻,谐趣而又庄重,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淳朴的美感,荡漾着一种悲悯的情怀,让我最感动的莫过于最后一篇——《药寮》了。

  桑桑是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与别的孩子不大一样,这倒不是因为桑桑是校长的儿子,而仅仅只是因为桑桑就是桑桑。他的异想天开或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的行为,是一贯的。他把碗柜改成鸽子的家;把蚊帐改成渔网,挨了不少骂,可他总是不长记性。直到有一天,桑桑的脖子上长了一个肿块,疼痛难忍,这使桑桑不能再调皮捣蛋了,他的爸爸---桑乔,带他到处寻医问药,可都是一个结果---治不好。有一天,桑乔偶然得到一个重要的线索:在离油麻地一百多里的一个叫牙塘的地方,有个老医生,得祖传的医术与秘方,专治桑桑这种病,治好了许多人。这天,桑乔领着桑桑再一次出发了。桑桑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他已经喝了无数碗极苦的药,打了无数次针,还忍受了一根点燃的针插入肿块里。但他又想到了自己的小伙伴,想到了秦大奶奶,想到了蒋一轮老师……他就充满了力量,再一次尝试了。

  随着与牙塘距离的缩短,事情似乎变得越来越有希望。桑乔一路打听着,而一路打听的结果是:那个希望之所在,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确定,越来越让人坚信不疑。但仅仅半个小时后,父子俩的希望破灭了---那位老医师已去世,谁也没有得到这门医术。但父子俩没有放弃,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位高手,他说桑桑得的不过就是鼠疮。他为桑桑开了一副药,那药虽然极苦极苦,可桑桑却鼓起勇气,把它喝了下去,并且每天坚持,在温幼菊的帮助下,逐渐康复了。

  桑桑是一个坚强的孩子,同时,他也很勇敢,虽然他的脑子里总是会蹦出些奇思妙想,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怪事,但是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小学生暑假读书读后感6

  今天,我在家看了一本《木偶奇遇记》的书,书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小木偶,他叫匹诺曹,很调皮,但他像很多孩子一样,天真无邪、头脑简单、好奇心强,同时又缺乏主见,没有恒心,经不住诱惑,他为了看戏不惜买掉课本,回家路上,由于贪心,上了狐狸和猫的当,差点被它们吊死,还误入了监狱后,他被迫当了看家狗,夜里,他帮主人抓住黄鼠狼而重获自由…这个故事对我们有很深刻的启示:一个人只有克服自己的缺点,抵制种种诱惑,才能够真正的长大,一步步走向成熟。

小学生暑假读书读后感7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这几天我终于将它读完了。

  《西游记》栩栩如生的描述了从石猴出世大闹天宫到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历尽艰辛,排除难险,降妖除魔,扶善除恶,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对里面的人物产生了一些想法:孙悟空——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本领高强,沙僧忠诚老实,八戒好吃懒做,至于唐僧我并不怎么喜欢,虽然他一心向善,可是胆小如鼠,善恶不分。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一段,妖怪三番两次去骗唐僧,而唐僧却次次被骗,认为孙悟空有意杀人不愿向善,则八戒总是说孙悟空的坏话让唐僧念经箍咒。从这件事中可以体会到:做事的时候要分清皂白,如果你总是不分好坏就会像唐僧一样听进猪八戒的谗言,所以要学会“吃一堑,长一智”。

  西游记这本书不仅故事情节有趣,并且告诉我一些道理,所以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小学生暑假读书读后感8

  前几天,我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不顾一切地追求自身的梦想的精神使我非常感动。

  小时候,他的老师瓦西里神父对保尔很坏,想方设法的把保尔给轰出了学校,妈妈只得替他找了份洗碗工的工作,结果因为替他人打抱不平也被轰了出来,还被毒打了一顿。哥哥又介绍他去发电厂工作,这时他遇到了红军朱赫来,他在朱赫来的说动下也成了红军。有一次,保尔在打仗的时候头部受重伤,医生又把他从死神手里夺了过来。随后保尔又和红军们一起打仗、挖铁路受了不少伤,经历了不少磨难,后来留下了后遗症,双目失明,左手和双脚麻木,不得不回去休养,后来去了母亲好朋友的孩子为妻。他的好朋友们也成了红军,有些英勇牺牲了。她在家里闲得不行,他就描写科托夫斯基骑兵师,书名是《暴风雨所诞生的》,由于双目失明,凡是写了的就要一章章背下来,妈妈很担心,就请了邻居加丽娅替保尔写字。小说写完后,寄了一家出版社,等了非常久,就在一家人快要绝望的时候,报社来了信,说很好,保尔的付出终于关于得到了回报。

  这本书说了保尔虽出生贫寒,但坚持不懈,即使双目失明,四肢瘫痪,依然没有放弃自身的理想与追求。而我们从小就在家长的呵护中长大,受过良好的教育;保尔却从小受到贵族的蔑视,还要给他人做工,养活家人。四肢瘫痪后,还说服自身的妻子去当红军,自身则了却自身的梦想——写小说。在付出了汗水、心血、克服各种困难之后,小说终于受到人们的青睐!他们高兴极了。

  而保尔这种四肢瘫痪、双目失明后,还不放弃自身理想的精神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小学生暑假读书读后感9

  《巧克力味的暑假》是一本比较”现代化“、”人性化“、”科技化“、比较容易读懂的书,不仅书面是这样,内容也是如此。所有的”奇闻趣事“,以及”喜“、”怒“、”哀“、”乐“,都一一展现在读者们的眼前,而且里面的网上交通工具就只有”腾讯QQ“,而且大部分人玩的网页游戏都是”摩尔庄园“!据说现在很流行这两样东东哦!

  还有,这本书里带部分用的是”第三人称转述句“,和”比拟句“,以及各类最新的表达方式,和最新潮的词语!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项心仪“,是一位六年级一班的十二岁的毕业生,马上就要上八中了,她在班级里还有个绰号叫:”国字脸女霸王“。她还有个”组织“叫:”人见人逃四人组“,组员有:”蔡一心“、”陶非然“、”胡晶晶“。她还交了很多新的好朋友!

  我读完了这本书之后,发现者本书上写的正是我们这个年龄所遇到的是是非非,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一句话:”珍惜现在的的朋友,不然的话,你的老朋友就会变成你的新朋友或是陌生人!“

小学生暑假读书读后感10

  “羽毛轻落草尖尖,所有烦恼化为烟。”每读到这句话,我就会想起《流萤谷》这本流露着美好友谊的书。

  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名叫艾羽的女孩,她的爸爸因疾病早已离开人间,只留下了艾羽和她妈妈秦若草。而妈妈承受不住痛苦,无法走出亲人离去的阴影,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跟随着萤妖阿碧去了流萤谷。无依无靠的艾羽踏上了寻母之路,等待她的究竟是什么呢?

  艾羽来到了流萤谷,试图着想寻找母亲,可萤妖阿碧却百般阻扰她,甚至让她把死了的萤火虫复活。而天真的艾羽却信以为真,冷酷无情的阿碧渐渐地融化着自己这颗冰冷的心,她和艾羽,彼此都信任了对方。艾羽大方地把自己家的幸福咒语改成了“羽毛轻落碧草尖尖,所有烦恼化为青烟”。读到这儿,我已经被她们这种深深的友谊震撼住了,人世间就是太缺少这样真挚的友谊了!

  阿碧为了让艾羽那从天国回来的爸爸在离开艾羽之前,必须要在这100天内尽快送艾羽回家。于是她不顾自己,背叛了萤妖婆婆一次又一次。在自己和朋友之中,她选择了朋友,在萤妖婆婆的严刑拷打下,她也选择了朋友。为了让艾羽成功逃出流萤谷,她甚至愿意成为一只普普通通的萤火虫,一只寿命只有15天的萤火虫。

  “羽毛轻落碧草尖尖,所有烦恼化为青烟……”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