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 导航

商圈确定和研究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20

  商圈的确定和研究

  1.商圈的概念及分析目的

  商圈是以设定的商业建筑为圆心,以周围一定距离为半径所划定的范围。这是原则性的标准,在实际从事商圈设定时还必须考虑经营业种、商品特性、交通网分布等因素。进行商圈分析的目的有三:一是明确该商业区或商店的商圈范围;二是了解商圈的人口分布状况及生活结构;三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效益的预测。如计划开超市,根据周边居民的人口规模、收入水平和竞争对手情况等指标,就可以基本计算出该店可能达到的营业额。

  2.商圈的构成及顾客来源

  商圈由核心商圈、次级商圈和边缘商圈(又称辐射商圈)组成。核心商圈的辐射半径在1公里左右。包括这一商店顾客总数的55-70%。该商圈的顾客在人口中占的密度最高,消费的客单价也最高,而且与其他商店的商圈很少发生重叠。

  次级商圈内包含了商店顾客总数的15-25%。其辐射的半径在3-4公里,对一般的日用消费品来讲,很少能辐射到该商圈的人口,关键是取决于经营业态。边缘商圈辐射的半径在7公里范围。一般情况下只有大型百货商场、专业店具备这样的辐射能力。

  真正的商圈不是绝对的同心圆模式,其规模和形状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决定的。包括经营业态、商店规模、竞争者的位置、交通条件等许多因素。在商圈概念上有一个著名的海滩原理:即在一条海滩上做冷饮生意的两家商贩,一开始其各自的商圈范围是均衡的,由于竞争因素导致他们集中在一起,共同吸引顾客

  3.商圈的设定

  商圈的设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决定经营什么业态的基础上,不仅要对周边竞争者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基本确定其商圈范围,而且要分析业态需求的顾客群,因为每一顾客群都有特定的消费特征。因为,一方面只有经营的商品符合其需求才能吸引潜在顾客的购物,商圈的规模和辐射范围才能扩大。另一方面,撇开顾客自身的不同,商圈规模的大小与商品购买频率成反比。如顾客购买生鲜等日用消费品频率高,但是接受的购物距离短;而对服装、家具、电器等耐用消费品接受的购物距离长,但是其购买频率又非常低。所以,必须结合业态的规划来确定基本的商圈范围。

  根据业态规划,在商圈的构成基础上,对商圈进行设定,特别要针对拟吸引顾客群的生活结构对未来的经营销售额进行匡算,结合商店的实际情况,预计要达到的盈亏平衡点或目标销售额。

  4.确定商圈的方法

  商圈分析的方法有许多种,如零售吸引力法则(又称里利法则)、商业饱和理论、康维斯"新零售引力法则"和哈夫的"概率模型"等。

  零售吸引力法则是从确定商圈人口和距离两个变量进行分析,商圈规模的大小是由于人口的多少和距离商店的远近决定的,商店的吸引力是由最临近商圈的人口和里程距离共同发挥作用。

  商业饱和理论是通过计算零售商业市场饱和系数,测定特定商圈内某类商品销售的饱和系数程度,通过其计算该区域内同行业是过多还是不足。

  康维斯"新零售引力法则"与里利法则的不同在于,前者在一个城市中间地带两个商业区或商店的竞争关系,后者表示在相互间有明确竞争关系的两个城市间其商业经营的比率关系。

  哈夫的"概率模型"完全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认为消费者利用某一商业设施的概率,取决于表现商品丰富性的营业面积,以及为购物所消耗的时间及商业设施的规模实力。

  以上各种分析方法其研究的角度不同,所用的市场变量不同,达到的分析目的也不一样,在具体商圈分析过程中还是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运用。由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市场变量采集困难,很难单纯用一种方法解决我们的分析问题,所以一般采取的办法是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就如同商业的前期调查和研究以上只是必须的调查内容,仍有许多数据需要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调查,如人流量、车流量等等,关键弄清楚市场调查是为市场定位服务或者验证市场定位,市场调查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

采编:www.pmceo.cOm

篇2:商业街建设战略研究

  商业街建设的战略研究

  任何商业街在建成之前,都应该进行恰当的定位。商业街市场定位,是根据消费者的数量、需求、偏好以及购买力的不同,对各种类别,层次的消费者进行细分,以确定该商业街的规模、经营门类及商品档次等。由于不同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的人在购买心理和需求层次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使得商业街市场定位的成功与否并不以决策者们的主观意愿为转移,而是通过消费者的购买状况反映出来。所以,成功的市场定位应建立在对消费者及其消费行为认真分析的基础之上。

  企业在对商业街定位之前,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为之服务的那个顾客群的人口特征,了解各人口因素在消费中所产生的影响,并充分了解市场,注重商店的布局、商品档次的搭配与消费者需求相吻合,并定期了解消费信息,对定位不当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否则将会浪费有限的资金及空间。

  (一)消费者群体目标对象的选择

  消费者群体目标对象的选择,指的是一条商业街消费者主体的界定,也就是一条商业街所能吸引到的、在商业街内有消费意愿的消费者群体。不同的商业街所应考虑的消费者群体是有所差异的,不进行细分容易使市场定位偏离主体,而如果对所有的消费者都进行考虑,又浪费人力财力。所以应选择消费者主体进行分析。分析消费者主体,应该考虑商业街的地理位置及商品设置两个主要因素。从地理位置因素来看,市中心的商业街可以在较广区域的人口中再进行细分,而较偏僻地区的商业街,就应着重选择该商业街所能辐射到的一定区域的人口。

  从商品设置的角度来看,以日用品为主的商业街应重点考虑周围居民的人口因素,而以耐用品为主的商业街,其辐射区域就要大得多。通常人们在购买日用品之前,更多考虑的是交通便利因素,大多愿意就近购买;而当购买耐用品之时,就更看重产品的质量与信誉,所以对交通便利因素考虑得少一些。如果商业街的产品设置多为年轻人追求、喜爱的用品,那么决策者应重点分析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及变化趋势;同样,如果商业街内流动人口比重较大,决策者们就应该在这一部分人口群体的消费需求上多花精力。总之,不同的商业街其消费者主体的界定应有所不同,对消费者进行细分有利于市场定位的成功及资金的合理安排。

  (二)商业街市场定位所应考虑的消费者因素

  1.消费者的数量。一定数量的消费者是建成一条商业街的先决条件,也是确定一个商业街规模大小的基础。市场规模的大小由那些有购买欲望并且有支付能力,同时能够接近商品或劳务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决定,如果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越多,市场规模就越大。而这些购买者数量的多少自然也决定于人口状况。在人均消费水平已定的条件下,人口数量越多,增长越快,市场规模就越大。所以人口数量因素,应成为商业街规模确定必需考虑的因素。

  2.消费者的性别、年龄结构。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性别、年龄的不同在消费中所体现出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不同性别年龄结构的人在购买力、消费心理及消费层次上的差异是很大的。一般讲,年轻人购物较容易有冲动、攀比的倾向,购买商品注重的是外表、款式及时尚,在购买前所作的思考较少,同时由于年轻人的收入相对较低,对商品档次的追求无力过高;而中年人的消费心理就较为成熟,对服装的需求量也比年轻人有所下降,对于商品更注重质量与品牌,持币待购现象比较普遍,有一定的购买潜力。同时,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在耐用品消费上所体现的差异性更大。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在消费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消费心理的不同上,女性较之男性,在购物上更为谨慎、细腻和爱美。在大城市中,女性购买服装、化妆品、鞋袜等商品的比例要明显高于男性,在一些城市设置"女人街"也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决策者们在为商业街定位之前,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不仅要分析消费者中各性别年龄段人口所占比例,还要对未来各年龄段人口数进行预测,注意下一阶段的变动趋势,不断调整,才能取得成功。

  3.消费者的职业特征。不同职业的人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及收入水平差异较大,反映在消费上,也会形成较大的差异。如果把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人按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粗分为两大类的话,我们可以看出,脑力劳动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较丰富,审美意识强,他们比较注重商业街的外观造型、橱窗陈列、色彩搭配等,对产品的追求注重品牌和内在质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在分析人口特征时,应兼顾不同单位类型的劳动者在需求中表现出的差异。一般而言,在外资企业工作的职员,工作节奏较快,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所以他们购买商品的目的性较强,易出入固定的购买场所。另外,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他们多追求高档名牌产品,女性对服装、化妆品及首饰的需求量较大。对这类消费者应体现出商品的新风格、新款式,时髦商品可以首先在他们身上展示出路。

  4.消费者的文化程度构成。消费者的文化程度构成,是人口素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商品需求的影响相当明显。人们的市场需求随人口文化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文化素质较高的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等发展资料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大,而文化程度构成较低的阶层,即使收入水平与知识分子阶层相当,其消费的重点往往仍停留在吃、穿、住等消费资料上。对于一个城市而言,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使得城市中不同地理区域内的居民及工作者的文化层次不同,进而也形成了消费的差异性,决策者们在商业街市场定位之前,应充分了解到这一因素。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大学及以上的人口,在业与不在业的人相比,他们的消费层次是不同的。比如大学生虽然在消费品位上有较高追求,但其收入状况大大约束了消费行为,这也是在大学周围较少能形成高档商业街的缘故。

  5.消费者的收入状况。消费者的收入,是影响消费构成和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因而应成为商业、企业在商业街定位时考虑的重点。总的说来,收入高的消费者,他们的消费水平也较高,在面对同类商品和类似的商品时,往往会选择质量好而价格较高的商品。相反,低收入者就不具备这种消费能力。消费者的收入,也是市场规模大小的一个重要的测量器。

篇3:商业街建设战术研究

  商业街建设的战术研究

  (一)商业街建设应是企业和政府的珠联璧合

  商业街是城市化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商品交易最活跃的场所,是市容市貌中最繁华、最绚丽的景观,是推销一个城市时最引人注目的门面,就好像名片,不管真实情况如何,制作精美的名片终能带来更多的机会,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加强城市竞争力,一些自发形成的老商业街立即被列入改造的规划,在资金上予以安排,商业街在很大程度上自然而然成了一种政府行为。这也许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商业街它本身具有很多特殊性,如它的所占地一般是城市的中心地带;在建设方面有很强的规划性;有大量的公共设施存在等等,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非盈利性的机构对商业街实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才能使商业街形成独特风格、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的良好气氛,逐步形成人气、商气两旺的局面,如果完全以对待某种具体零售业态的态度对待商业街,那么这种商业街建设得绝对没有价值。

  于是在"城市的名片"思想的指导下,大规模的改造或兴建开始了,对象是"街",目的是诸如"漂亮"、"洋气"这样的审美价值,而其间所依赖的也是建筑或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工程结束后的验收表明:达到了城市美容的目的,但街道所赖以生存的商业氛围却没有相应的增强,巨额的投入并没有迎来更多的消费。而作为商业街,"商"之不存,"街"将焉附?既然是"商业"街,那它就绝对离不开市场的检验,商业街不是造出来的,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建设商业街要尊重市场规律,它归根到底是一个商业问题,而不是城市建设问题。追溯商业街的起源,都是市民经济的产物,私营小业主靠着勤奋和机敏在商业街上立足,市场机制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经营不佳的企业自然被市场淘汰,而商家为了保住在黄金地段上的位置,也会绞尽脑汁,迎合顾客的需求,在今天中国的商业街上,这种机制存在吗?所以企业应是商业街的绝对主体,政府的职能仅仅是"引导"企业去发挥商业街的总体优势,并且这种职能也有让位于民间资本的趋势,如在广东新会就出现了一条由民营企业出资改造并冠名的商业街--悦洋商业街,这条商业街全权由企业规划,并从事日常管理,然后将一部分利润以地租、税收的方式回报给政府。

  但是对于一些老商业街,它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如果全部交给企业去开发,由于商业街地处黄金地段,地价和获准进入的成本都非常高,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会尽量扩大建筑面积和容积率,以降低每平方米所分摊的建造成本。对于整条商业街的协调问题,比如老商业街的传统风貌与现代设施的关系,则在考虑的倒数之列。因此,商业街改造后,往往面目全非,高楼大厦代替了小门脸,现代商场排挤了老字号,一派欧美情调,民族特色荡然无存,2000年定海古城的灰飞烟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时候,政府的干预则显得至关重要。

  (二)管理模式上要不断创新

  现在,我国商业街的管理模式大致分为三种:委托制,在管理办下设监察大队,受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委托,对街区道路、公共设施、户外广告、卫生绿化等进行综合管理,如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抽调制,从政府各机关部门抽调人员,合署办公,综合执法管理,成立由宣传、技监、工商、物价和辖区负责人参加的管委会,如南京市湖南路商业街;物业管理制,成立物业管理公司,靠向商家收取一定的管理服务费维持正常管理工作,并协助相关职能部门维持街区的正常管理秩序,如深圳市东门商业街。笔者认为物业管理制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新路子,我国住宅区和写字楼的物业管理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而把这种模式引入商业街的管理,目前还处于尝试阶段。

  (三)各种类型商业街侧重点应各有不同

  中央商业街作为一个城市的中心地带,是城市的"代言人",它承载的不仅仅是商业功能,还有展示城市个性特色的功能,因此在建设、改造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对文化的漠视,对城市历史的否定;地区商业街作为一个社区的纽带,应以其无限的亲和力取胜,与周遭的环境、人文融为一体,强调"三民"方针,即"便民"、"利民"、"为民"。认真分析周围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如美国纽约百老汇大道之所以集中了众多的豪华商店、餐馆、旅社、影剧院、音乐厅和博物馆,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商业街,主要是缘于纽约市600万有很强购买力的人口;专业商业街作为某种商品或某类人群消费品的集合,要做到各种品牌、规格、档次的齐备,要在人们脑子里形成一种共识,即当我要买这种商品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条街。

  (四)业态、业种组合要合理,各种功能要配套

  如何对商业街业态业种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是商业街管理的一大课题,也是规划建设的大问题,因为商厦不管是政府开发还是私营企业兴建,最终都是分散卖或租给中小业主,如果事先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引导,难于形成商厦的主业和特色,很容易造成商品"千店一面,单调雷同"的局面,并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甚至相互影响,降低整个商业街的档次。中心商业街业态应以专业店、专卖店、百货业为主,地区商业街应以便利店、超市为主,特色街应以专卖店、专业店为主,各商业街在业种上应有零售业、餐饮业、大众娱乐业、通讯服务业(电话亭、座椅、医疗设施、酒店等)。根据调查,最佳的业种搭配为:零售业占65%,餐饮业占20%,大众娱乐业占10%,通讯服务业占5%。

  (五)注意整体风格的营造,与城市风格浑然一体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城市来说,其发展有它的独特性,长年累月聚集起来就构成了城市的个性,这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商业街的建设必须注意保护和继承城市所拥有的历史、人文和文化传统,使其成为城市整体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商业街区的形成都具有历史缘由和大众逐渐认可的过程,规划建设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推倒重建的方法,否则商气会大损。商业街的古老历史文化遗址,在改造建设中应更好的融入新的规划中,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另外,还必须注重突出城市主调,与城市风貌浑然一体。如北京环故宫的几个商业街,从其发展演进看,虽接紫禁城,但都未为突出自己、炫耀自己而干扰古都的城市主调与风貌。这些商业街建筑的平均高度、体量、格局以及建筑的形制、色彩等诸方面,都注意到都城的文化特色,构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并与古都风貌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给人的印象是,京城里的商业街,说不上显赫华贵,但有股子大家风度,透着北京文化的那种厚度和迷人的魅力。

  (六)注重细节的魅力,交通方便,购物环境优美

  商业街改造必须考虑配套设施的建设,如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休闲广场、演出舞台、绿化景观、街头小品、广告设施等等,如果配套设施跟不上,势必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也给商业街管理带来相当大的麻烦。从垃圾桶、座椅、花盆、电话亭到休闲广场,所有细节都要经过精心设计,强调整体风格的一致性,同时,又要通过这种"一致性"展现出"个性",即该商业街的独特卖点。

  交通问题向来是商业街建设的一个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与流通的矛盾关系上,一方面交通带动流通,另一方面,流通又限制了交通,商业街往往车流、人流停留率特别大,特别是人们逛街、购物,要往

返穿行一条繁忙的城市"公路",人为造成交通和商业的"打架"。从西方国家的实践检验看,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做法就是商业的岛区化,即"人与车的分离"--把商业活动区域从汽车交通的威胁下解放出来,兴建步行街。现在,在我国也迅速掀起了一股步行街热,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尤其对于中心商业街来说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它不仅解决了人车争路的问题,让人们在没有车辆的商业街上安心地购物、休闲,让车流在没有行人的道路上畅快地奔驰,还可以使人们在一个没有汽车尾气的干净环境下购物,这符合绿色消费的大趋势。但是,如果没有交通把人流带到步行街,步行街建设得再好也没有用,因此,步行街应该在交通交汇点的附近,或和主要交通干道平行,并在附近配有一定量的停车场,这是步行街繁华的一个重要条件。另外,针对有的步行街过长问题,可以配备一些具有步行街特色的非机动车俩供人们在疲惫时乘坐。也可采取在一定的时间段对公交车开放的做法,即半封闭管理,如北京的王府井、中山孙文路、广州等地步行街,都采用这样的管理办法,大大减轻了对周边道路的压力。

篇4:商业地产运营模式研究

  商业地产运营模式研究

  从商业地产运营的构成研究入手,系统分析了商业地产运营的特点,对现实中的几种商业地产运营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商业地产运营应以商业为核心、资本为杠杆,实现商业与地产的强耦合,并从实证角度,以颐高商业地产模式诠释了该理论现实操作的可行性。

  随着我国商业地产的迅猛发展,与商业地产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崭新课题。目前在商业地产领域有“万达订单模式”、商业地产产权式商铺销售运营模式、房地产投资信托等等。

  本文认为商业地产运营是个系统工程,并从商业地产运营的构成分析入手,结合成功案例和具体实践,从系统角度对商业地产运营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商业运营商占商业地产运营主导地位的新型商业地产运营模式。

  商业地产运营构成研究

  商业地产运营环节构成

  本文认为,商业地产运营环节应主要由地产开发、商业运营和资本运营等三块构成。在商业地产整体运营中,商业是核心和本质,项目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其商业运营的成败;地产开发是基础和表现,没有主要包括拿地和建设的地产开发,附着其上的商业运营则失去了必要的基础和载体;资本运营是线索和目的,商业地产运营的各环节都由资本运营实现耦合,并且任何商业项目都是以良性的资本运营为最终目的。

  商业地产运营主体构成

  根据运营环节构成,相应的运营主体应包括地产开发商、商业运营商和资本运营商。在商业地产实际运营中,可能出现主体重合的现象,比较常见的是地产开发商同时承当了资本运营商的角色,并且承当了部分商业运营商的工作,这是我国现阶段商业地产运营的一个显著特点。

  商业地产运营中的常用模式

  地产开发商占主导地位

  所谓地产开发商占主导地位是指地产开发商除完成地产开发外,还参与项目选址、商业运营商的选择,并主导整个运营过程的资本运营。

  从功能来讲,地产开发是商业地产运营的基础和表现。地产开发是个阶段性行为,而商业地产运营是个长期性行为,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考虑,地产开发商并不适合整体运营的主导地位。但地产开发商具有资金雄厚、土地储备丰富、拿地、建设和销售流程熟悉的优势,并且由于商业地产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被认为首先是地产开发,然后才是商业经营。地产开发商占商业地产运营的主导地位,具有先天优势。

  万达模式是地产开发商占主导地位类型的代表,其创新性和优势在于:地产商充分发挥自身领域优势,通过模块化的标准开发可大大降低项目建设成本;通过耦合大型商业,实现了商业地产运营的内在逻辑流程;在资本运营上,也不仅仅局限于住宅的短期销售模式,而是以地产为载体(分零销售、整体销售、整体上市等)实现资本运营。

  但万达商业地产模式有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关注,它们分别是:

  商业地产运营中的地产开发具有地产项目本身的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以地产耦合商业,地产占主动对其在整个项目中的利益博弈并无益处,商业运营商可能的变更对地产运营商影响巨大。除通过地产的载体、租金的形式外,资本运营未与商业运营实现耦合。商业运营与地产开发商通过契约方式的耦合,在实现商业的持续经营上(尤其是在商业低迷阶段时)存在一定隐患。

  万达商业地产模式要求作为项目主体的地产开发商同时拥有商业经营、资本运营方面丰富的能力。

  商业运营商占主导地位

  所谓商业运营商占主导地位是指商业运营商除完成商业运营外,还参与地产开发(主要是商业选址、商业设计和商业规划),并主导整个运营过程的资本运营。

  商业地产运营的核心是商业运营,无论是地产开发、资产运营,最终的盈利都需要商业运营来体现。商业运营商承担商业地产运营的主导地位有以下优势:商业运营商主导项目选址和前期规划,为后期商业运营的成功提供良好基础;商业运营更具稳定性和持续性;资产运营可与商业运营耦合,而不仅仅以地产为载体,可拓宽商业地产资产运营渠道和手段。

  下文以颐高商业地产模式为例,分析商业运营商占主导地位的具体情况。

  颐高是一家以专业数码连锁业务为基础,IT蓝色房产、IT网络资讯为核心业务,融合IT相关产业于一体的全国性大型IT集团公司。其商业地产具体运营模式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地产耦合:颐高早期采用租赁、品牌输出等形式实现商业扩展;近年逐渐采取购置、联合开发等形式进入商业地产运营的前端,直接与地产开发商在资产上进行耦合,占据商业地产运营的主导地位。表现在:参与并主导商业物业的选址;用资产的形式与开发商形成强耦合;在项目之初即与开发商建立完善的开发商退出机制,获得项目建成后的资产处置权。

  资本运营:颐高通过购置、联合开发等形式获得房屋的产权处置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兼顾商业经营和物业资产的资本运营模式。

  总结颐高资本运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资产介入商业地产开发,建立完善开发商退出机制,完成开发商的资本周期(投入并获得合理回报);通过物业资产的部分销售、物业抵押、经营型贷款或引入信托投资等形式,平衡前期资产投入;部分物业长期持有,通过持续经营获得持续的商业收益,物业增值,满足投资人、信托基金的投资回报。

  颐高商业地产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商业运营商占据商业地产运营主导地位的商业地产运营模式。该商业地产运营模式的创新点在于:

  充分发挥了商业运营商在商业领域的专业性,通过资产的强耦合关系实现商业运营在整体项目运营的主导地位,进而实现商业地产运营以商业运营为核心;充分发挥了地产开发商在地产开发领域的专业性;完善的退出机制,保障地产开发商利益的同时,强化商业运营对项目的主导作用;除传统商业地产资产运营模式外,还可实现以商业经营为载体的资产运营,使商业地产的运营更具有持续性;颐高商业模式事实上是实现了以商业为核心,以资本为杠杆的商业地产运营。

  颐高商业地产模式对商业运营商提出了新的要求,除商业运营的领域能力外,还需要具备利用资本杠杆把控项目整体运营的能力。

  比较分析

  商业地产运营中的资本运营必须以地产开发和商业运营为载体,我国除商业银行外的信托基金等形式的资本并不丰富,相关资本运营独立体的成熟尚需时日,走到商业地产运营的主导位置尚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本文没有对资产运营商占商业地产运营主导地位的模式进行分析。对万达和颐高比较分析见表1。

  本文从商业地产运营的构成研究入手,系统分析了商业地产运营的模式和关键点,并主要对颐高商业地产模式进行了分析。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系统角度分析了商业地产运营,以承担主导地位的主体的区别为依据对目前的运营实践进行的划分;从构成角度出发,认为资本运营是商业地产运营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指出资本运营仅仅是组成部分之一,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资本运营模式;商业与地产的强耦合是商业地产运营成功

的关键,事先耦合的纽带是资本杠杆;商业运营是商业地产运营的核心,对商业运营商承担商业地产运营的主导地位的优势和操作进行了分析。

篇5:咨询工程师《分析评价》第三章知识点:投资机会研究

  
  20**咨询工程师《分析与评价》第三章知识点:投资机会研究
  第三章项目建议书
  第五节投资机会研究
  一、目的
  发现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二、分类
  一般投资机会研究:地区、部门、资源开发。
  具体项目投资机会研究:更为深入、具体。
  三、投资机会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内容:市场调查、供需分析、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研究等。
  重点:分析投资环境。
  成果:机会研究报告,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小结
  内容精简,抓重点和区别。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