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 导航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意义原则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15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是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所关注的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在超高速发展及扩容过程中,由于规划失控,更由于普遍缺少审美文化修养、缺少对城市色彩的重视,使某种“显富、摆阔、攀比、争强”的“暴发户”文化或美学趣味在大中城市中蔓延开来,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彼此模仿,争赶时髦,各种新材料、新涂料争艳斗奇的色彩,将许多城市涂成色彩斑斓的大花脸,既失去鲜明的城市个性,又切断历史文脉,而且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色彩问题开始引起许多城市决策者的注意,并进入操作程序。本文中,笔者拟结合对欧洲一些城市色彩的实地观察,从美学角度,对城市色彩规划的意义及应用原则做些初步探讨,算是对上述亡羊补牢举措的一种支持吧!

什么是城市色彩

城市是人类集中居住地,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城市地下设施及地面建筑内部装修与城市色彩无关;地面建筑物处于隐秘状态的立面,其色彩无法被感知,也不构成城市色彩)。城市色彩由自然色和人工色(或称为文化色)两部分构成。城市中裸露的土地(包括土路)、山石、草坪、树木、河流、海滨以及天空等等,所生成的都是自然色。城市中所有地上建筑物、硬化的广场路面,及交通工具、街头设施、行人服饰等等,都是人工产物,所生成的都是人工色。在城市人工色构成中,还可再按物体的性质,分为固定色和流动色、永久色和临时色。城市各种永久性的公用民用建筑、桥梁、街道广场、城市雕塑等,构成固定的永久性色彩;而城市中车辆等交通工具、行人服饰构成流动色;城市广告、标牌、路牌、报亭、路灯、霓虹灯及橱窗、窗台摆设等等则构成临时色。同时,由于色彩产生于光折射,各种物体原色,会根据其材料的表面肌理、受光程度以及环境色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城市色彩还可分为单体原色与视觉效果色。同样黄色建筑,是临海而建,还是背山而立,是独立存在,还是夹缝中插建,其色彩效果是大不同的。
因此,城市色彩是一种系统存在,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对所有的城市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分析规划,确定主色系统或辅色系统。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永久固有基准色,再确定包括城市广告和公交车辆等等流动色,包括街道点缀物及窗台摆设物等等的临时色。但根据目前中国城市规划失范的现状,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城市建筑物的固定色彩,以及固定色与自然色的协调问题。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

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为什么要重视色彩规划设计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色彩又是最大众化的美感形式。因此,色彩是城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早就注意到色彩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城市色彩对居民心理的影响也已被许多鲜活案例所实证。几年前,日本东京就出现过一场市民的“色彩骚动”,不少市民面对艳丽的、高彩度的公交车、出租车,以及色彩迷幻闪烁的霓虹灯、五颜六色的广告和刺眼的玻璃幕墙,感到头晕目眩、心绪烦躁,为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迫使东京市政当局不得不设法纠正色彩的偏差,消除市民心中的烦躁和不安的情绪。英国也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座黑色的桥梁,每年都有一些人在那里自杀;后来把桥涂成天蓝色,自杀的人显著减少了;人们继而又把桥涂成粉红色,此后自杀的人就没有了。城市色彩对人的心理作用由此可见一斑(陈爱和:《给城市着上健康美丽的色彩》《人民日报》20**、04、05)。
西哲海德格尔有句名言:人类诗意地栖息大地上。今天,在德国、奥地利、法国、荷兰等国家,这句话已部分变成现实。他们的乡村如此,他们的城市同样如此。尽管他们城市大都历经数百年,其普通建筑质量绝不比我们高,但其城市仍给人以典雅、温馨、舒适,充满文化意蕴的感觉。而这,便与其城市环境色调规划控制直接相关:人们行走在这些城市街道上,感受不到杂乱无章的刺眼色彩,更没有巨幅广告拼命骚扰视线。简洁和谐的色彩,给人们以悦目的感觉,这本身便构成他们优雅文明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像控制噪声和空气污染一样,高度重视城市色彩问题,以不断美化、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其二、城市色彩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城市色彩与城市历史一样悠久,色彩本身便积淀着城市的历史。这之中,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像北京皇城的金黄屋顶与民居的灰褐屋顶对比,便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写照;上海外滩建筑凝重的铅灰色,则透视着国际金融资本的威严。有些则是城市建筑自然选择的结果,像中国江南城市的灰瓦白墙,德国城市的红瓦黄墙,便是城市的传统色彩。无论白墙灰瓦还是黄墙红瓦,这些符合美学规律的色彩搭配,既是不同民族审美趣味的结晶,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像欧洲城市,如果仅看其教堂,似乎有许多共同点。但如果看民居色调,无论是威尼斯或阿姆斯特丹,人们却会一眼辨析出来;即便其外墙涂料是新的,但其色彩却是历史的。因此,如果一座城市随意破坏传统色调,则等于将历史割断,暴露出一副苍白面孔。这正是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悲哀所在:仅从外观上,人们无论如何得不出北京与巴黎一样历史悠久的结论;车行在苏州大街上,人们绝对感受不到江南名城或中国水城的特色。因此,对历史文化名城

而言,要象保护文化遗产一样保持其城市特色,以延续其历史文脉。

其三、城市色彩是城市现代文明的体现
城市色彩早就存在,但城市色彩设计规划却是一个现代课题。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在于传统城市是在文化封闭状态中、在生产力相对落后情况下发育生长起来的。城市建筑色彩受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局限很大。人们不可能单单为了色彩而采用某种昂贵材料。因此,多数城市的色彩,或是由建材固有色体现出来的,如或红或灰的砖瓦;或是由廉价易得材料决定的,如或黄或白的涂料。何况,对于生活其中的人们,也不知道其它民族或地区的建筑会有另类颜色。在这种被动选择中,尽管审美规律潜在地起著作用,却未必体现人类的文明自觉。而现代城市建设则不同了,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更由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与普及,人们已可随心所欲地控制建筑及其它城市设施、设备的色彩了;而现代传媒及便捷交通,又打破了文化壁障,人们可以彼此仿学,甚至形成所谓建筑时髦趋势。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获得色彩自由的人们,如何控制其城市色彩,赶不赶时髦,便成为一个文明素养问题了。今天,想给一座城市或城市新区披上各色豪华外衣,并不困难,只要有钱就行;但要让新城区形成和谐、雅致的色调,却十分地不容易,它需要城市领导、建筑师及业主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这好比gg开放,我们告别服装蓝灰时代之后,如何选择衣服款式才体现出人的文化品味是一个道理。新贵夫人尽管浑身绫罗绸缎珠光宝气,却总给人一种没文化的感觉;女大学生们,尽管一身素雅,却透露出一股书卷气。一位著名画家从美国归来,感叹大上海变土了。许多人不解。其实,正像城里人看乡下人穿红袄绿裤是“土”一样,我们被涂上五颜六色、色彩混乱地一塌糊涂的城市,怎能说不是一种“土”呢?因此,正如一位美国建设师所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是什么。一座城市的色彩,的确在时时刻刻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精神、这座城市的现代文明水准。

其四、城市色彩也是矫正城市建筑无序状态的重要手段
实事求是地讲,目前中国城市建设中最严重的问题,并不在城市色彩上;城市色彩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也不在色彩本身:关键是城市建筑规划失范。由于对新建筑的体量、高度、风格、质料及环境协调等方面缺少严格控制,许多超大体量、超高层楼座到处拔地而起,伪古典风格与现代、后现代风格建筑并肩而立,这都给城市风貌造成了致命的、难以弥补的破坏。譬如,从北京西站步行到长安街,扑面而来的巨无霸建筑,挟带着各类怪异色彩并肩而立,压迫着的人们视觉,甚至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这种因建筑规划失控而产生的后遗症,显然不是靠城市色彩设计可以解决的。但从换一个角度讲,正因为今天我们已难以从体量、高度、风格上统一现有建筑了,所以,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制定色彩规划,使某些杂乱无章的建筑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色彩方面获得某种统一性。心理学试验测定,在视觉两大构成因素“形”与“色”之中,人类对色彩的敏感力为80%,对形状的敏感力约为20%,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因此,从城市色彩角度寻找问题,采取必要措施,改变某些可能改变的城市色彩,规范新建筑的色彩,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修补因城市规划失控所严重破坏的城市风貌的。这也是我所谓亡羊补牢的意思所在。

试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及原则(中)

那么,如何规划设计城市的色彩呢?这里,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概念。
提及城市色彩,很多人会产生错觉,认为色彩就是五颜六色,就是红黄蓝绿紫,城市色彩,就是用各种“最美”的颜色装饰建筑、装扮城市。实际上,色彩本身是没有美丑之分的,所谓色彩美,完全美在色彩与色彩、色彩与环境的搭配上。人们视觉认为最美的色彩,如果出现的地方的不对,或搭配的比例不协调,便可能是最丑的色彩。譬如绿色,作为植物生命的体现,它永远是城市中最美的色彩,无论建筑物色彩怎样混乱,只要被绿色植被遮掩,就会化丑为美。但如果整座城市被涂上绿色,却可能使人产生阴森、恐怖的联想,这是色彩心理学规律使然。譬如大红大绿是色彩运用中的大忌,但“万绿丛中一点红”,却是美的图画。再譬如,“五色令人目盲”,色彩杂乱容易产生视觉污染;但如果色彩过于单调,呆板,同样会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因此,正像绘画中色彩运用没有一定之规一样,城市色彩运用也没有刻板章法。这里,我只能阐述几条基本原则:

1、突出城市中自然美、人类美原则
人类的色彩美感来自其“自然向人生成”历史进程中,来自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对人类来说,自然的原生色总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而要尽量保护突出自然色,特别是树木、草地、河流、大海、甚至岩石的自然色。青岛新修的滨海步行道,用黄褐色原木架构,既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又使其溶于海滨景色之中,便是非常成功的案例。青岛香港路和东海路人行道上,保留了许多天然礁石,构成了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也是值得肯定的明智之举。青岛老城在规划时,所有通向海的道路都敞开着,既向自然借景,又将海的色彩融入城市,而东部新区,许多通海的道路被堵死了,城市便缺少了一块最美的色彩,这是令人遗憾的。
西方先哲说,最美的猴子对人类来说也是丑的,人总是以人为第一审美对象。因此,在城市色彩设计中,要尽量使大面积的色彩不张扬、不艳丽,以突出人的美。巴黎街头最美的风景就是时装女郎了,而巴黎的地面、墙壁都是素雅的灰色、米色,这便突出了流动人群的色彩美。

而我们许多城市的商业街,往往从脚底到头顶,到处都是争奇斗艳的色彩:脚下是艳丽的红地砖,头上是飘动的彩旗;商店外墙,则是大幅商品招贴画;人行道旁,还矗立着灯箱广告;行走其间,人的色彩、人的美,几乎被淹没了。这只能令人感叹,我们太不懂得尊重和突出人的美了。

2、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原则
城市色彩一旦由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并在不断诉说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意味。因此,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为了延续城市的文脉,城市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如果城市原有风貌已被破坏,起码在历史建筑、文化古迹周边的建筑,其色调必须与古建筑色调相统一。法兰克福的旧城在二战中被严重破坏,现存某些古建筑周边便注意这种协调,譬如用米黄色做外墙涂料,形成一个色彩小环境。据说,北京皇城根一带的旧城保护,已开始注意这一点了,这是值得庆幸的。否则,皇城被淹没在更加金碧辉煌的玻璃幕墙建筑群中,北京的历史文脉就彻底被葬送了。

3、服从城市功能区分原则
如同人的服饰要服从人的身份一样,城市色彩也要服从城市的功能。这之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指城市的整体功能,一层指城市的分区功能。一座商业城市与一座文化或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应该有所区别,一座大城市与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区别。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商业大都市来讲,城市色彩服从于商业目的,即便色彩有些混乱,人们也能容忍。但对于像巴黎、维也纳这样的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乱,便对城市形象有绝大损害。米兰作为意大利最早的金融中心,其老城色调非常凝重,而威尼斯,作为旅游城市,其老城色彩则活泼得多,这两者是不能置换的。相对说来,欧洲一些旅游小城,其建筑色彩都比较艳丽,给游客留下鲜活印象;而欧洲的大城市,其建筑色彩都比较淡雅,追求一种宁静的感觉,避免色彩火爆而形成“噪声”。
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市行政中心(或广场)的色彩,一般应凝重一些;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跃一些;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一些;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强调和谐悦目。这些原则是城市色彩规划的通则,譬如用适当色彩手段将居民小区与商业街区区分开来:居住区不应出现广告,便是实施城区功能色彩区分的重要手段。与此同理,城市单体建筑的色彩也要服从其功能。像立交桥等大型基础设施,其混凝土本色既显出力量感,又接近自然色,没必要弄巧成拙地进行粉刷。像高层的办公写字楼,则不宜用轻浮的色彩,而像街头电话亭、候车亭等临时性公共设施,则可以采用相对明快的色彩。只要我们能制定包括建筑色相、明度、饱和度在内的分区色彩控制标准并严格执行,便能逐步解决城市色彩混乱及平庸问题。

4、城市色彩构成和谐原则
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这里的色彩包括所有城市色的构成因素:自然的、人工的;固定的、流动的;永久的、临时的等等。这里的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实现统一或协调。如果色彩没有变化,差异,就无所谓和谐;但变化、差异过大,也就没有和谐。城市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一是指人工色与人工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彩之间的协调。
城市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一座被绿色森林或蓝色海洋拥抱的城市,其色彩自然应区别于内陆城市或特大城市。绿色环绕的小城,色彩运用即便大胆一点,也不至破坏城市色彩的和谐。欧洲旅游小城,像茵斯布鲁克、萨尔斯堡的建筑色彩鲜亮,原因也在这里:小城外面环绕的往往就是大片绿色的河流山林,或者是冬天的皑皑白雪,这样,城内街景的暖红色调,便比较容易找到平衡。而海洋中的城市,如果色彩过于素淡,城市会失去生机,所以,威尼斯虽以暖红为主调,却不给人色彩嘈杂的感觉,反而显得生机勃勃。总之,在存有自然色的情况下,我们应尽量使其构成城市底色,使文化色服从自然色,这是使城市色彩和谐的捷径。青岛老城的色彩便是典范。所谓“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其中只有“红瓦”是人工色,其余全是自然色。这些自然色并非青岛独有,而是所有沿海城市共同拥有的自然财富。为什么青岛却能将这些自然色“贪为己有”呢?就在于青岛旧城的规划中,巧妙地借用、利用了青岛的自然色,实现了人工色与自然色的和谐统一。

在没有或缺少自然色的大城市或城市新区中,如果又没有特定传统色的话,其城市主色调应偏中性,然后,分功能区、分建筑结构,围绕主色调搭配色彩。一般情况下,大面积建筑立面色彩应靠近主色调,留下色彩变化空间,给建筑细部(窗户、门庭、招牌等)以渲染变化的机会。特别是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的建筑,应用统一色彩,使之溶于城市色彩整体构成中;体量小但结构雷同的建筑群落(譬如公寓建筑),则应通过对凉台、门窗色彩的变化设计,使整组建筑产生视觉的生动感、节奏感或韵律感。城市中的新建筑,必须照应周边建筑已形成的色彩环境,如果原有建筑色彩非常不和谐,则应使用能中和色彩冲突或形成过度色的建筑色彩,而绝不能标新立异,再别出新彩,乱上添乱。但无论城市色彩主调如何,硬化地面都必须接近自然色,接近石板、石砖的色彩,避免大面积使用彩色地砖使城市色彩结构失重,破坏色彩的和谐统一。

当前城市色彩实施中应反对的倾向

基于以上原则,我认为目前城市色彩实施中,必须反对、制止如下三种倾向:

1、反对城市色彩商业性倾向
目前造成城市色彩

混乱的一大根源,是城市色彩的商业化运用。这突出表现在城市广告色彩运用上。大面积色彩艳丽、色度饱满的灯箱、横幅或气球广告,无规则地置放到城市建筑的屋顶、立面或街道广场上,甚至一些标志性建筑也披挂上花花绿绿广告,将整个城市色彩切割的七零八落,怪艳无序。特别是商店门头简陋的灯箱广告,形状不一、怪色突起,既破坏了原有建筑的色彩,又造成了严重的噪色污染,给人以喧嚣和紧张之印象,使行人浮躁莫名,神晕目眩。因此,应立法逐步限制广告色彩,商店门头应提倡艺术招牌为主,取代灯箱店招。

2、反对城市色彩话语霸权倾向
由于色彩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可以传递某种信息,许多新建筑都在争夺色彩的话语霸权。一些有权势的单位或企业,纷纷在所属建筑色彩上大做文章。他们不考虑城市色彩的协调,而是从显势露贵心理出发,选择最时髦的装饰材料,或最鲜亮色彩来装饰建筑外表。于是,一些金色玻璃幕墙建筑会昂然屹立在灰调建筑群中;一些绿色琉璃瓦装饰建筑,也跻身在银色高楼之中。更有的房地产商,为了显示自己的气派,给所建高层公寓楼涂上红绿黄蓝紫数种色彩,争相斗艳地屹立在城市中心。由于这些建筑本身体量就大,它们所造成的色彩污染后果便特别严重,必须尽早立法加以干预。

3、反对城市色彩追赶时髦倾向
由于缺少对城市色彩的专门研究、倡导及规划,我认为,追赶建筑色彩时髦是造成城市色彩混乱的主要原因。多数情况下,城建负责人、建筑师及建筑业主,并非出于商业目的或权势动机,仅仅是为追赶新潮或做模仿秀,而把城市色彩搞得一塌糊涂的。新并不就是美,经济强势不等于文化发达。建筑有时代性,但盲目追随仿效的建筑时髦倾向本身,却是违反建筑美学及文化本性的。同样,建筑乃至整个城市色彩的时髦倾向,也是违反城市色彩美学及文化本性的。遗憾的是,在很长时间内,我们并不懂得这一点。自上世纪80年代gg开放后,人们最早最多去的地区和国家是香港、日本和美国,这些地区和国家高度商业化的城市建筑及色彩便被视为楷模,就像到处仿造高架桥一样(欧洲城市几乎都是由隧道解决交通问题的),我们城市的色彩也步入了误区,并经过国内城市相互仿学,便形成了种种时髦倾向。

地面乱铺彩砖是典型一例。它便似乎是从日本(在日本城市我见过红地砖)学来由大连兴起然后在国内蔓延开来的。我两次去欧洲,都十分留意,没发现有城市人行道或广场是铺彩色地砖的(他们的人行道和广场,要么保持几百年历史的蘑菇石,要么是最简单的水泥地砖)。彩色人行道,不仅破坏了城市色彩的和谐,而且,因保洁困难很快变成大花脸,又脏又丑,恰恰给城市脸上抹了黑。玻璃幕墙又是一例。玻璃幕墙可能造成光污染,这已是共识,但它所造成的色污染相对说来更严重。由于质料本身造成色调、色度的差别,它难与传统建筑色彩协调。因此,巴黎的老城区见不到一座玻璃幕墙建筑,这是它们城市色彩得以延续的客观基础。而我们的玻璃幕墙建筑,可插建到任何区域,而一座这样的建筑,就可能将整条街的色彩给破坏掉了。无论北京还是上海的传统商业街,色其彩之所以“没救”,玻璃幕墙是致命的因素。

白磁面砖则是中国特色的建材。它作为南方暴发户文化代表,很快普及全国成为时髦,确是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的悲哀。不管功能造型环境,一律白面砖,只能给人以贫血的感觉。关键不在白色本身,而是这种亮度高、反光强的白面砖,夏日阳光下,白色刺目,萧瑟冬天里,白色寒心,从不给人悦目的感觉。它既难以与其它城市色彩协调,所造成的创伤又永远不能恢复——因为它的一个致命特点是永远不会变“旧”,甚至无法通过立体绿色遮掩其丑陋色彩。因此,这种白色污染到哪里,传统城市风貌就被破坏到那里。所幸,目前的这种白色时髦潮已成为过去,但新的装修材料、新的建筑色彩时髦可能正在形成。只有当每个城市找到自己的色彩感觉,树立了城市文化自信,这种时髦才会被鄙弃,那时,我们城市色彩的规划设计和保护才真正有希望。

www.pmceO.com 物业经理人网

篇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构想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是当前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该文对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构想。指出: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编者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各产业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加快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规模化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大于500万元的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的比例、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等。

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系统)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包括化学品泄漏)、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理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共绿地必须大于人均1.5平方米。五是增加居住区文化体育设施。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篇3:物流中心规划设计

物流中心是指处于枢纽或重要地位、具有较完善的物流环节,并能实现物流集散和控制一体化运作的物流据点,其主要功能应包括:

(1)物流中心的集约功能。主要表现在:量的集约;货物处理的集约;技术的集约;管理的集约.
(2)物流中心的衔接功能。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公路、铁路等两种或以上不同运输形式的有效衔接。
(3)物流中心的支撑功能。主要表现在使已应用的集装、散装等联合运输形式获得更大的发展。
(4)物流中心的扩展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物流中心之间的干线运输和与之衔接的配送、集货运输使联合运输的对象大为扩展。
(5)物流中心对提高物流水平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缩短了物流时间,提高了物流速度,减少了多次搬运、装卸、储存环节,提高了准时服务水平,减少了物流损失,降低了物流费用。
(6)物流中心对改善城市环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减少了线路、货站、货场、相关设施在城市内的占地,减少车辆出行次数,集中车辆出行前的清洁处理,从而起到减少噪音、尾气、货物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7)物流中心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降低物流成本和企业生产成本,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物流系统,保证供给,降低库存等。

2 物流中心规划设计的原则

2.1动态原则
在物流中心规划时,应在详细分析现状及对未来变化做出预期的基础上进行,而且要有相当的柔性,以在一定范围内能适应数量、用户、成本等多方面的变化。

2.2竞争原则
物流活动是服务性、竞争性非常强的活动,如果不考虑市场机制,而单纯从路线最短、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等角度考虑问题,一旦布局完成,便会导致垄断的形成和服务质量的下降,甚至由于服务性不够而在竞争中失败。因此,物流中心的布局应体现多家竞争 。

2.3低运费原则
物流中心必须组织运输与配送活动,因而运费原则具有特殊性。由于运费和运距、运量有关,所以低运费原则常简化成最短距离和运量(t或t·km)的问题以作为物流中心布局的参考,通过数学方法求解。

2.4 交通原则
物流中心的运输配送活动领域在中心之外,这一活动需依赖于交通条件。交通原则的贯彻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布局时要考虑现有交通条件;另一方面,布局物流中心时,交通做为同时布局的内容,只布局物流中心而不布局交通,有可能会使物流中心的布局失败。

2.5 统筹原则
物流中心的层次、数量、布局是与生产力布局、与消费布局等密切相关的,互相交织且互相促进制约的。设定一个非常合理的物流中心布局,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既要做微观的考虑,又要做宏观的考虑。

3 物流中心规划涉及的因素

物流中心的建立是基于以下几个条件:
(1)城市之间经济交往促进物流量的急剧增加,给物流中心提供了设立的可能性。
(2)物流配送系统的广泛建立,使物流中心之间的干线运输与在城市区域内的配送有效的组合成新型的现代物流系统,从而完善了整个物流。
(3)城市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促进物流中心的建立,通过合理的物流规划和物流组织,限制汽车在城市中的运行时间和运行数量,减少货运铁路、专用线、货运站场在城市内的占地等,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4)科技进步对物流中心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技支持。例如,完善的计划系统可以对时间做出精确的安排,有效地末端物流系统可以保证集货、配送的准时,先进的装卸系统可以实现多种形式的火车与汽车之间直接衔接,计算机网络可以保障各个业务环节的畅通等。

影响物流中心的合理规划的因素很多,在进行规划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1)区域经济发展背景资料。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工业、农业、商业、住宅布局规划;
(2)交通运输网及物流设施现状。交通运输干线、多式联运小转站、货运站、港口、机场布局现状;
(3)城市规划。城市人口增长率,产业结构与布局,物流中心选址不合适,往往会在主干线通道上造成交通阻塞、运距过长造成能源浪费、车辆空载率高、调度困难等问题;
(4)环境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规划物流中心时应充分注意到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涉及到城市交通阻塞、物流中心选址,而且涉及到筹资组建与运营以及运输经营集约化等综合问题。

4 物流中心规划设计

&nbs

p;在现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的合理确定,对于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4.1 物流中心规划的主体
物流中心是物流网络中的节点,更多地体现为道路运输系统的基础结构,也是不同运输方式选择决策的抉择点和协作、协调的结合部。在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或区域经济圈的体系中,物流中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中国大范围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指导、组织制定的。
物流网络、物流中心及基础设施的规划与筹资、融资、建设与运行密切相关。投资主体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民营企业也将成为主体之一,此外,还涉及外国资本投入物流基础建设的运作方式。

4.2物流中心布局与选址
物流中心布局与选址是很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法律、法规、规划、土地使用权、物流业务种类、物流设施、筹资能力、交通环境因素、自然条件等因素。因此,物流中心布局选址所涉及的一些关键因素,需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或采用综合集成的方法进行选址工作。在选址与布局过程中,常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①解析技术:这是一种物流地理重心方法,它根据距离、重量或两者的结合,通过在坐标上显示,以物流结点位置为变量,用代数方法来求解物流结点的坐标。
②线性规划:这是一种最优化技巧,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战略和战术物流计划与设计工具,它一般是在一些特定的约束条件下,从许多可用的选择中挑选出一个最佳的方案。
③仿真技术:它通过模拟仿真(如电脑的三维显示技术)在选扯与设计中的实际条件,来确定物流中心的选址与设计。目前仿真技术主要有两种,一是静态仿真;一是动态仿真。

4.3 物流中心的规模设计
根据市场总容量、发展趋势以及领域竞争对手的状况,决定物流中心的规模。规模设定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要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地区、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预测,预测范围包含中、长期内容。第二是要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状况,如:生产能力、市场占有份额、经营特点、发展规划等。因为市场总容量是相对固定的,不能正确地分析竞争形势就不能正确地估计出自身能占有的市场份额。如果预测发生大的偏差,将导致设计规模过大或过小。估计偏低,将失去市场机遇或不能产生规模效益;估计偏高,将造成多余投资,从而使企业效率低下,运营困难。

物流中心的数目少,物流功能比较集中,物流成本一般较低,物流中心规模较大方能满足物流要求。反之,物流中心的数目多,物流服务网点分散,集散迅速,物流服务水准一般较高,平均物流据点的规模应小一些,节约投入资本,但物流成本一般也较高。日本是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其物流中心的平均规模因物流中心类型不同而不同,区域物流中心约15000m2,在首都圈、近圈、中部圈三大都市圈最大的可达100000m2,物流中心一般约7000m2,最大的可达50000m2,三大都市圈以外的地区其物流设施规模都要小一些。

4.4 物流中心的设施规划与设计
在预定的区域内合理地布置好各功能块相对位置的目的是:有效地利用空间、设备、人员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料搬运;简化作业流程;缩短生产周期;力求投资最低;为职工提供方便、舒适、安全和卫生的工作环境。
设施规划与设计应根据系统的概念、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求得整体优化;以流动的观点作为设施规划的出发点,并贯穿在设施规划的始终;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作业流程,在时间上缩短作业周期,空间上少占有面积,物料上减少停留、搬运和库存,才能保证投入的资金最少、生产成本最低;作业地点的设计,实际是人一机一环境的综合设计,要考虑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

物流中心的主要活动是物资的集散和进出,在进行设施规划设计时,环境条件非常重要。相邻的道路交通、站点设置、港口和机场的位置等因素,如何与中心内的道路、物流路线相衔接,形成内外一体、圆滑通畅的物流通道,这一点至关重要。物流设施与道路过近可能影响道路利用率,过远则可能造成运距过长、网络成本增高,在日本从有关的调查统计得到物流设施与高速公路的理想距离(见表1),此外,物流设施与道路的距离还与物流中心的类型有关。有关调查表明,区域物流中心、物流中心、仓库与高速公路的理想距离如表2所示。
可见,区域物流中心、物流中心和仓库距离高速公路的理想距离分布有一定差别。
从物流总费用节约的角度分析,区域物流中心、物流中心布局要重视接近于距高速公路、干线道路的理想距离。利用表1、表2的参数,可以建立物流中心、物流设施综合评价中的量化指标。

4.5软硬件设备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一般来说,软硬件设备系统的水平常常被看成是物流中心先进性的标志,因而为了追求先进性就要配备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设备,在投资方面带来很大的负担。但是,欧洲物流界认为“先进性”就是合理配备,能以较简单的设备、较少的投资,实现预定的功能。也就是强调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方法。从功能方面来看,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是衡量先进性的最主要因素。

>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对于物流中心的建设,比较一致的认识是贯彻软件先行、硬件适度的原则。也就是说,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软件的开发,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而机械设备等硬件设施则要根据我国资金不足、人工费用便宜、空间利用要求不严格等特点,在满足作业要求的前提下,更多选用一般机械化、半机械化的装备。例如仓库机械化,可以使用叉车或者与货架相配合的高位叉车;在作业面积受到限制,一般仓库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建设高架自动仓库。

4.6 物流中心的结构规划设计
物流中心虽然是在一般中转仓库基础上演化和发展起来的,但物流中心内部结构和布局与一般仓库有较大的不同。一般物流中心的内部工作区域结构配置包括:接货区;储存区;理货、备货区;分放、配装区;外运发货区;加工区;管理指挥区(办公区)等。

4.7 物流中心的组织设计
由于物流中心涉及的功能多,业务复杂,物流中心的组织结构可以采用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以便统一物流中心的物流功能和运作。这种组织结构层次的趋势十分清晰,将实际上该操作的许多物流计划和运作功能归类于一个权利和责任之下,对所有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运输、存储等实行战略管理,为指导从原材料采购到客户发送等财务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应用提供了一个条理分明的体制结构。这种一体化组织涵义主要体现为:第一,物流的每一个领域被组合构建成一个独立的直线运作单元;第二,制造支持被定位为运作服务,确定了其共同的服务方向,可在物资配送、包装和采购运作之间进行直接的沟通;第三,物流信息包括了计划和协调运作管理信息的全部潜力;第四,信息和督导在组织的最高层次上,督导功能关注的是对物流系统质量改进和重组负责,物流信息功能的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和客户服务绩效的测量上,并为管理决策制定提供信息。

篇4: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诠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诠释——由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谈起
作者:刘玉杰

摘要:约翰.O.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是现代景观设计学的经典之作。书中的景观规划设计思想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结合西蒙兹的理论和方法,阐述对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认识和理解,并对我国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等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景观设计学;景观设计师;景观规划设计

1.现代景观设计学的含义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我国现称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老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非正式使用,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1900年,小奥姆斯特德(F.L Olmsted Jr)和舒克利夫(A.A.SharcliFF)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美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经过许许多多景观设计师先驱们的不懈努力,现代景观设计在理沦与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而美国景观设计专业发展的成熟和完善则值得各国研究和学习。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土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2.景观设计师与景观规划设计的受益者

谁是景观设计师?谁又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受益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西蒙兹书中点题的一句话中得到答案。西蒙兹说“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广义上说,每个人都是景观设计师,每个人都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受益者。与此同时,自然系统既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对象,也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受益者。正如城市规划从“控制式“向“协调式”发展,从“物质型”向“综合型”发展一样,景观规划设计也需要各个阶层的参与、而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效益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呈现出非常微妙的相互制约同时又相互促进的关系。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结果也不同。但它们都是景观规划设计的驱动因素。
要促使各个阶层都来参与和关注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利益是不能不提到的。忽略经济空淡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是没有意义的纵观历史,人类为了经济利益,不惜大肆破坏自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急剧恶化,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带来威胁人类从自然那里本应该很自然得到的东西,如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宁静的环境,现在却正在变成奢侈品。更不要说什么大范围的自然灾难了。随着社会的前进,人类开始认识到,人类必须依存于自然,为了经济利益而牺牲环境的最终结果就是毁灭人类自己,但单纯讲自然保护依旧很难。人类在注重环境的同时,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还是存在的。为了人类生存,需要保护环境;为了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保护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中人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是一致的。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进步,所以要体现社会公平原则。景观规划设计的社会效益,在于通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也协凋人与人的关系,它应该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有助于社会进步。
以房地产开发为例,工厂和公园周边地区的房地产开发价值不同。经济利益促使开发商趋向于选择环境好的地区进行开发。楼市竞争到一定阶段,楼盘户型、套等都呈现同质。项目的卖点就是环境,如中心花园、高绿地率等。但其中的真实性又有多大?能看的和能真正使用的比例又是多少?对开发商而言,经济利益是根本,强调环境质量不过是经营手段。但这对景观设计师而言却是难得的发挥作用的机会。问题在于,政府职能部门在这中间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居民从中得到了什么?
所以,政府管理部门的决策者、开发商、专业人士(职业景观设计师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公众,每个人都应该并有责任在景观规则设计中发挥作用,在使自然受益的同时,获得自己应得的利益。职业景观设计师协调的就是这些利益关系,并使其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3.职业景观设计师的工作范围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范围非常广阔。西蒙兹在书中向我们阐述了诸如区域规划、城市规则、社区规则、道路规划、建筑物和构筑物室外环境设计等方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但职业景观设计师的工作还远远不止这些。还应该有: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社会机构和企业园景观、国家公园和国家森林、景观规划与矿山迹地恢复、自然景观重建、滨水区、乡村庄园、花园、

休闲地等。
此外,近年来深受关注的城市水系整治,遗产廊道的复新,也是景观设计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景观规划设计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quot;景观规划设计是对人类从摇篮到坟墓的关怀“(俞孔坚)。同时,景观规划设计也是对自然的关怀。但这并不是说景观设计师在以上所有方面都无所不能。有时候,他可能只是作为顾问在发挥作用;有时候,他是需要其他领域人士协助的设计者;但更多时候,他起领导和组织的作用,协调各个专业之间的矛盾。保护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

4.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论

4.1 理解人,尊重人,规划人的体验

西蒙兹自称是尝试着把所看到的精彩的景观规则设计作品提炼为基本的规则理论。如中国的天坛、圆明园;日本的龙安寺:法国的香榭丽舍大道等。作者以精炼而富有诗情画意的文笔描绘了人们置身其中的体验。结论是“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是确定的用途或体验,其次才是随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并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欲规划的体验。”这里所说的人们,是指景观设计的主体服务对象。规划的是他们在景观中所欲得到的体验,而不是外来者如旅游者,设计师和开发商的体验。但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设计师和开发商会将自己认为“好“的景观体验放在设计中强加给景观真正的使用者。例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所强调的生活真实性就是指当地人而言的。
在景观规则设计中,设计师对主体服务对象-使用者-的充分理解是很必要的。西蒙兹认为,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人首先具有动物性,通常保留着自然的本能并受其驱使。 要合理规划,就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本能,同时,人又有动物所不具备的特质,他们渴望美和秩序,这在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人在依赖于自然的同时,还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改造自然,所以,理解人类自身,理解特定景观服务对象的多重需求和体验要求,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
人是可以被规划、被设计的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人是可以被认识的,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景观中的体验是可以预测的,什么样的体验是受欢迎的也是可以知道的。人的体验是可以被规划的。如果设计师所设计的景观使人们在其中所得到的体验正是他们想要的,那么就可以说,这是-个成功的设计。

4.2 理解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尊重自然过程

景观规划设计另-个服务对象是自然,是那些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和破坏的自然系统。我们所规划的人的体验必须通过物质空间要素才能体现出来。这些要素既有纯粹自然的要素如气候、土壤、水分、地形地貌、大地景观特征、动物、植物等,也有人工的要素如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等 景观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前提下。了解自然系统本身的演变是必要的,但还不够。我们必须要理解的是在人类的作用下,自然系统是怎样发展和演变的?关于这-点,西蒙兹在该书中分门别类做了很详细的分析,从而使该书具有更大的实用性。
自然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它对人类于扰和破坏的承受程度是有限的。目前比较受关注的生态设计就是一种很好的思路。西蒙兹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则思想。” 同时,他还引用辛·范·德·赖恩(Sim Van der Rvn)和斯图尔特·考恩(Stuart Cowan)的话说:“生态设计仅是有效地适应自然过程并与之统一。”美国著名的生态设计学家麦克哈格(McHarg)在他著名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也对此做了很好的说明。他一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这为我们景观规则设计如何正确对待自然指明了方向。

4.3 理解景观规划设计的社会环境,尊重人类文化,提高景观设计的认同感

景观规划设计所处的社会环境,那里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哲学取向都对景观规则设计产生很深远的影响。西蒙兹列举了埃及人、希腊人、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哲学芒取向,它们是如此的不同。而当我们对此有所理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容易理解这些地方的景观差异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景观差异很大,就是相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在不同时期里,景观设计也呈现出很大的异质性,即使人类对外来的事物抱有无限的好奇心,外来之物也无不打上本民族本地区的烙印。此外,社会在前进,时间像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将人类文明一点点地沉积下来。景观规划设计的成果也是一样。景观规划设计的指导理沦和评价标准,在农业时代(小农经济),是唯美沦;在工业时代(社会化大生产),是以人为中心的再生沦;在后工业时代(信息与生物技术革命国际化),是可持续论。
人类是相互影响的。景观设计只有在把握了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理解,才有可能使其作用得到大众的认同,才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5.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5.1 学科的融合与互补

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是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三者的融合在其产生和成熟过程中从来都是互相影响的,建筑师从事景观规划设计以及景观设计师做城市规划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这些学科就被称为设计学三姊妹、随

着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景观规划设计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反之,科学合理的建设需要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景观规划设计将生态学,特别是景观生态学的思想、理论和经验应用于自已的领。1969年,麦克哈格著名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问世。它成为景观规则设计的划时代之作。之后,景观生态学进一步发展完善生态规划的观念深入人心,有助于景观规划设计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处理得更好。
景观设计的人文研究进一步加强。景观规划设计对人的尊重表现在规划设计的人文性、地方性的加强,所以,设计师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宗教、美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和领悟潜在地影响着其规划设计作品的品质。

5.2 景观规划设计思想的传播

先进的甚至超前的景观规划设计思想需要得到提倡和传播,以引导人们树立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的对象、价值、方法和范围,从而推动景观规划设计的全面健康发展。除了景观设计作品和景观设计师本身的影响,景观规划设计的职业教育、文学艺术乃至大众传媒对景观规划设计传播、宣传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正如我们在上面所提到的,美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与成熟首先要归功于该国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发展。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景观规划设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观重要的作用。
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但它们又往往领先于社会的发展,对大众文化价值观起到先导作用。例如,1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的兴起和发展,就离不开作家、诗人和画家的功劳。“绘画与文学这两种艺术中热衷自然的倾向为18世纪英国自然式造园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且,自然式造园运动不是从造园家中间发起的,而是以当时文学家们的文学者作为媒介开始的。“此后,又在这些人及其后继者的推波助澜之下进一步发展成熟。此外,在美国景观规则设计发展过程中,也涌现了一大批致力于景观设计思想研究和宣传的专业和非专业的作家。奥西安·科莱·西蒙兹(Simonds, Ossian Cole),就被认为是“一位美国景观自然美的忠实扞卫者,对自然的魅力非常敏感,创造自然美的手法非常娴熟,他唤醒了人们对城市理想的追求,这种理想在城市和公园规划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自我表现着。”
大众传媒的力量是没有人敢低估的,它对于景观规划设计时尚的形成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景观规划设计是关乎每个人的事。加拿大学者道格拉斯(J.Douglas Porteous)就提出,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规则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只有通过环境教育,才能使公众“自然地“关心环境,才能使普通民众把地球当成人类的家园,传媒对公众环境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实际上是公众环境教育的一种形式。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反过来则会对景观规划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景观设计师如何运用传媒的力量扩大自身影响,以及传媒如何正确引导和提高大众对景观规划设计的鉴赏力也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全民素质的提高,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也同样取决于人类素质的提高。有些地方,失败的景观规划设计之所以能够得到实现,甚至于被称颂一时,可以说是设计师和决策者的专业素质不高所致,同时,也说明公众的分辨力、鉴赏力不够,所以说,引导和培养公众对景观规划设计的鉴赏力,以及景观规划设计基础知识的普及是必要的。

6.我国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6.1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形式追随功能”一词出自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沙利文。西蒙兹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深受其影响。同时,西蒙兹又将其进-步发展。他说:“规划与无意义的模式和冷冰冰的形式无关,规划是一种人性的体验,活生生的、搏动的、重要的体验,如果构思为和谐关系的图解,就会形成自己的表达形式,这种形式发展下去,就像鹦鹉螺壳一样有机;如果规划是有机的,它也会同样美丽。”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形式主义的景观规划设计却是随处可见。例如,现在我国盛行的“城市美化”运动,很多城市不颐自身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市民最需要的是什么,一样的通衢大道,一样的市民广场,一佯的观赏草坪,一样的罗马柱式,一样的繁复装饰……只给市长争面子,不给百姓办实事。这种抹杀自然本性,不顾人类最根本需求,不顾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喜闻乐见, 一味追求新奇的做法,许多专家都对此提出了质疑。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训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反对极端“功能主义”。西蒙兹认为:“任何对象、空间或事物都应为最有效地满足所要完成的工作而设计,而且要恰到好处,而如果设计者实现形式、材料、装饰和用途真实的和谐,对象不仅能运作良好,而且会赏心悦目。”

6.2 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位和时效性问题

(1) 景观规划设计应该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全过程
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定位常常被弄错。以我国房地产开发建设为例,通常的程序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道路、市政设施施工-景观规划设计,其结果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被破坏了以后,希望用景观规划设计(通常被理解为绿化和美化)来弥合这种关系。但这时,场地原有的自然特征也许已经被破坏殆尽,场地整体空间格局巳定,市政管线纵横交错,景观规划设计能做的好像也只有绿化和美化了。在西蒙兹看来,景观规划设计是要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始

终的。场地选址、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等等都要有景观规划设计思想的体现,才能发挥景观规划设计的最大作用,取得最佳效益。

(2) 景观规划设计的实现是过程而不是终极
近年来我国“草坪热”,近来又“移植大树”成风,其原因是什么。不管是栽种草坪,还是移植大树,目的很明确,就是马上要出效果。什么效果?好看。但代价呢?草坪的管理、养护、不可持续(草坪,尤其是观赏性草坪,浪费水,只能看而不能进入。10年的人工草坪可能必须要更换了,但10年时间里,一棵树能长多高?20年呢?)凡此问题有人考虑吗?据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对国外高新技术园区工作人员的调查显示,人们对树木尤其是大树的偏爱更深。绿树成荫比绿草如茵更受欢迎。大树难长,好,那就移植吧。抛开被移植走了大树的地方的环境破坏不讲,被移植的大树也往往面目全非了。环境质量的提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这本是件好事,但认为“看得见的风景”才是政绩,是多么可悲的事。
而实际上,景观规则设计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树木需要时间成长,自然系统因为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而需要时间来自我调整和恢复。这是很基本的常识,但却往往被人所忽视。景现系统中,因为包含了太多的自然要素,就像一个有机体,它不断自我完善,而且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

7.结语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其工作的领域是如此广阔,前景是如此美好,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所肩负的责任。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自身,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理解自然的演化过程,那么景观规划设计就只能是用来装点门面而巳。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使我们共同的、惟-的家园-地球-的美好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刘东云. 美国的景观设计专业[J] 国外城市规划 1999(2).
[2] 俞孔坚.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园林.1998(1)
[3] (美)约翰·().西蒙兹着,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俞孔坚.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学体系[J] 建筑学报.1998(2).
[5](日)针之谷钟吉着,邹洪灿译.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 CHARLES.A.BIRNBAUM,FASLA(ROBIN KARSON.Pioneers of American Landscape Design.The McGraw-HillCompanies.Inc.New York.2000.363-369
[7] J.Douglas Porteous.Environmental Aesthetics-ideas,politics and planning. Routledge.NewYork.1996.240-246
[8] 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天津大学(合编).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 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渊源、内涵与蔓延(上)[J].中国园林.2000(1).
[10] 陈俊愉,等.关于“移植大树“的笔谈[J].中国园林.20**(1).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俞孔坚老师和李迪华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
刘玉杰/1968年生/女/北京大学景观规则设计中心硕士研究生 (北京 100871)

篇5:卡尔·斯坦尼兹北大景观规划设计中心演讲

卡尔·斯坦尼兹在北大景观规划设计中心的演讲
作者:卡尔·斯坦尼兹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景观规划设计系亚历山大与维多利亚·维利终身教授,早年师从城市设计泰斗凯文·林奇,并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从1966年起执教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是国际权威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教育家,历届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主要学术主持人,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负责人,对现代规划理论有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在景观视觉分析、计算机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规划中的应用、以及景观生态学在规划中的应用等诸多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1984年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杰出教育成就奖,1999年获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突出成就奖。斯坦尼兹教授同时也是包括北京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在内的国际多所大学的荣誉教授。

我作为一个教师、研究者和景观规划师,主要受到的是欧美文化的影响,但在研究生时期就学习中国文化及亚洲文化。因此我清楚地知道,景观规划的概念并不仅仅起源于欧美。严格地讲,我也不是一个历史学家,我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景观规划师,而且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的景观规划师。

两年多前,我就一直想作一个报告,以告诉大家前人的思想如何影响我现在的工作,今天很高兴能给大家作这么一个报告。在报告中,你们所见到的不是一些著名项目的幻灯,而是关于大约30个重要人物的介绍。对于其中每个人,我将展示他(她)的照片并介绍其生平。更重要的是,我将介绍蕴藏在他们所作项目背后的重要思想。同时,这个报告是非常简短的,这30个人每位都有不凡经历,而对我而言,他们每人可能会有一两个重要的思想影响至今。

关于我们这个学科最好的定义是赫勃特·西蒙(Herbert Simon)在1968年所写的《工艺科学(The Science of Artificial)》中提出的,他写道:所谓设计,“就是找到一个能够改善现状的途径“。但是设计对象的尺度和比例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就小尺度而言,我们可以在一个地块上设计住宅;在中等尺度上,我们可以规划新开发区或新的城市公园;而在大尺度上,我们可能会规划一个新居民点或制定一个区域保护战略。一个规划设计师会做某一尺度上的设计,并不意味着他能做其他尺度上的设计。而我本人更感兴趣的是做大尺度的、战略性的景观规划。在这里我并不是贬低小尺度的设计,只是认为大尺度的景观规划更加重要,7今天的报告将主要侧重于大尺度上的景观规划。

今天我最初的两个主要例子,都是中国南宋时候的案例。第一个例子是杭州,为什么西湖是一个如此重要的例子呢?这是因为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有意识地决定在这里进行大尺度的景观改造,而这个景观最终却变成了自然景观。现在大多数人仍认为景观规划只是一种保护性的规划,西湖例子可以证明景观规划也可以是具有前瞻性的筹划。西湖的规划最初是出于防御、供水和农业的目的,但是从一开始,它就成为一个美丽而且充满了诗意的景观。一个伟大的景观设计一方面要具有实用性,另一个方面要具有精神含义。但同时也正因为此,西湖现在面临好多新问题。图3是供旅游者浏览的一张图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湖面占据了整个图幅的3/4,而今城市和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给西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甚至会损害整个西湖的景观。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出于实际用途而规划的景观成为了一个文化景观,而且会令人以为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今天的西湖必须成为更大尺度上的区域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否则景观将被破坏。西湖的例子证明,在工业革命以前,大尺度的景观规划就是可行的,一个经过规划的景观可以成为重要的文化和自然资源。

第二个例子是中国的黄山,它一直是诗情画意的象征。就我所知道的而言,在900年前,它是第一个景观保护项目。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出于文化上的重要性,景观是需要保护的。游客应该明了他们所见的不止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山岳,而且是重要的文化景观。

在16世纪,美第奇(Medici)家族是意大利最有权势的家族,他们不仅在大城市拥有住宅,在托斯卡纳(Tuscan)郊外还有16个别墅。美第奇家族别墅的装饰画证明景观是家庭财富的基础,而且这种也可以成为非常美丽的景观。在以后的两、三百年里,“农业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逐渐盛行。但是别墅的主人并不直接创造景观。与农民不同的是,贵族有闲心欣赏农业景观之美丽。直到最近100年里,随着教育和休闲活动的普及,对农业生产景观的欣赏逐渐为各阶层所接受。

许多著名的英国园艺师有同样的理念,即景观可以同时具有观赏性和生产性。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查尔斯·布里奇蒙(Charles Bridgeman)、威廉·肯特(William Kent)和“万能的布朗“(Lancelot Brown)设计的斯多(Stowe)庄园。这个景观是生产性的,人们在疏林草地放养牛羊和鹿。这类英国田园风光被很多人视作理想景观,启迪了许多西方的景观设计。

英国最著名的园艺师可能是亨弗利·雷普顿(Humphry Repton,1752-1818)。就我所感兴趣的大尺度景观规划来讲,他有一个非常好的思想,但同时又有一个非常糟糕的思想。好的思想是他认为每一个项目应采用两幅图片来展示,一张图片是改造之前的景观,另一张图片是改造后的景观。雷普顿用水彩画做成折页来表现所做的规划,当你翻开一页,设计后的结果就会显现出来。雷普顿以此来表达规划对原有景观所做的改造。他第二个非常糟糕的思想是一个关于文化理念的思想,其来源是博克(

Burke)的清高思想。他认为“设计作品如果只是尺度比较大的话,就往往意味着设计师缺乏想象力,所有艺术品都只是某种形式的欺骗而已。“换言之,他认为设计必须是假的、人造的,而大规模的规划只是缺乏想象力的表现。但我个人既不认为大尺度的规划是缺乏想象力的表现,也不认为设计必须是人工的。

大约在同一时期,法国人让·马利·莫罗(Jean Marie Morel,1728-1810)写了一本《花园理论(Theorie des Jardins)》他的一个重要立场是认为设计是对自然过程进行管理。他在巴黎附近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做了很多著名的景观设计。是他所做的一个景观设计,该设计充分利用场地的水文、植被等自然过程。早在18世纪70年代,景观规划设计领域有一个大的争议,即“景观设计是一个创造人工景观的过程还是管理自然的过程“。这个争论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景观规划设计界。

托马斯·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是美国的第三任总统。他当时决定在美国中部采用方格网进行大地测量。其目的在于鼓励民众在中西部定居。在18世纪80年代,他需要一种简便的方式来确立定居者所拥有土地的边界。他采用方格网测量大地的想法随着疆域向西部扩展而推广。这样的景观现在任何人坐飞机的时候还能够看到。杰佛逊对美国大地景观的形成作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

在德国,我们的同行可能认为景观规划起源于弗雷德里奇·法兰兹·范·恩哈特-德骚(Friedrich Franz von Anhalt-Dessau,1740-1817)。1790他继承了一个小公国,于是便着手改进它。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英国的文学、经济、政府和景观被整个欧洲视为模范。法兰兹王子在英国广泛游历,回国后引进了英国的思想,并以英国的方式改造景观。沃里兹(Worlitz)庄园建于1765至1817年间。沃里兹是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景观,它不仅成了传授先进农业技术的基地,还成为了英国自由主义精神的象征。许多人从这个“花园王国“学到了先进的社会、经济、政府和景观方面的理念。法兰兹王子的重要贡献在于他不是简单复制一个景观,而是利用景观来教育民众。

约翰·克劳迪斯·路登(John Claudius Loudon,1783-1843)在19世纪30年代是英国最重要的园艺师。他以替有钱人设计花园而出名,同时他也是一个著名的景观、园艺作家和思想家。路登有个重要的思想,他为整个大伦敦区作了一个区域景观规划。他建议以泰晤士河边的维斯敏斯宫为圆心,四周是交替的都市和郊区环带。路登作了一系列的设计来证明城市中心、近郊区和郊区花园的不同之处。这种同心圆的布局方式体现了他的一个观点,即人们不能总是生活在城市或总是生活在郊区中,城市与郊区对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与中国的阴阳观非常类似。在19世纪30年代,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即使在今天,这个思想对于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来说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彼得·约瑟夫·林内(Peter Joseph Lenne,1789-1866)无疑是德国最著名的景观设计师。林内曾说过:任何东西缺少照料就会衰败,即便是最伟大的设计,如果处置不当,也会被破坏。就是说光有设计是不够的,光建设也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关怀和照顾,任何景观会很快衰败。林内经历了从皇权到民主的革命时代。他最著名的项目在波特斯丹(Potsdam),那里是当时皇帝建立宫殿的地方。好多著名的建筑师在这里设计了非常著名的建筑,但林内确立了整个景观格局。他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条长达3km公里的轴线,而所有的其他项目都跟他的轴线相联系。林内证明,如果有一个鲜明的景观理念,它能将随后的各种变化组织起来。1840年,弗雷德里奇·维尔海姆(Fredrich Wilhelm)四世执政,林内提交了一个柏林及其周边地区的改进方案,其中包括特尔公园(Tiergarten)的扩展规划。林内还根据柏林的扩张,为柏林规划了一个全新的公共公园系统。他1819年和1832年规划建设的公园可以供大众享用,在这些公园里,他在排干的沼泽地里开辟了蜿蜒的小溪和呈几何图形状的园中步行小径。

在美国,人们认为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1822-1903)才是景观设计学的创始人,因为他首先使用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设计)“这个名词。他最著名的作品可能是他与卡尔沃特·沃克斯(Calvert Vau*)合作完成的纽约中央公园设计。但我个人认为他另外两个项目具有重要意义。在19世纪60年代,约翰·缪赫(John Muir)和奥姆斯特德以及其他人认为需要保护一些美国的重要景观(这个想法同900年前黄山保护的想法非常类似)。他们作了一些研究,创立了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约斯迈特(Yosemite)国家公园。如今,得益于当时奥姆斯特德等人的工作,许多包括约斯迈特、黄石公园和大峡谷在内的美国重要景观资源得到了保护。奥姆斯特德另一个重要思想与他在北卡罗莱纳州巴尔的摩为全美最富裕的乔治·W.范德比特(George W. Vanderbilt)所作的设计有关。这位大富翁的庄园位于一片4100英亩的山地森林。奥姆斯特德雇用了一个年轻人平肖(Pinchot)来领导这片地产的林业部门。范德比特、奥姆斯特德和平肖领导了全美最早的林业科学。他们尽量避免单一树种和片伐,而充分挖掘土地的多种功能。当美国政府建立自己的林业服务部门时,平肖成了该部门首位领导。他将起源于巴尔的摩的两个重要思想推广:一是对林业采用科学的调查研究;二是要充分利用森林的各种功能,包括保护生物栖息

地、娱乐、保护空气和水源、提供木材等功能。巴尔的摩的林场随后捐献给了美国政府,而成为全美最早的一块国有林场。

在1883,景观设计师霍拉斯·W. S. 克里弗兰(Horace W. S. Cleveland,1814-1900)提出一个重要的思想。克里弗兰当时是明尼苏达州横跨密西西比河的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和圣保罗(St. Paul)两个城市的景观设计师。当时这两个城市还非常小。克里弗兰要求政府在居民前来定居前就购买土地兴建一个区域公园系统。由于他们提前几十年作了规划,因此政府能以非常低廉的价格购买土地。如今的孪生城明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罗已经成了大城市,地价高昂,但是他们已经拥有一个非常出色的公园系统。这是一个无比重要的思想,但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果让我给中国的同行们提一个建议,我会建议大家向克里弗兰学习。

查尔斯·艾略特(Charles Eliot,1859-1897)是波士顿非常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在19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波士顿的市民意识到其他城市正在建立非常重要的公园系统。但波士顿是一个老城市,很少有空闲土地。因此艾略特想在波士顿的闲置土地上建立一个开放空间系统。他征用湿地、陡坡、崎岖山地等没有人要的土地,并利用这些土地规划了公园系统。包括奥姆斯特德在内的其他设计师将这些土地设计成为了引人入胜的休闲娱乐公园。如今,当你看波士顿的公园系统时,会觉得这和其他城市没有什么区别,但值得记住的是这些公园是在废弃的土地上建立的。艾略特的伟大思想在于他提出要控制土地,并将其转变为有用之地。

派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1854-1932)不仅是一位哲学家、生物学家,而且还是一位规划师。他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其中一个就是他所提出的“流域分区“思想。作为一名进化论者和宏观思想家,盖迪斯对于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非常感兴趣,他用“流域分区图“来表达这些种关系。这个分区图根据海拔从山顶一直延伸倒海滨,在海拔最高的地方地区,通常是矿工工作的地方;在次高的地区分布着森林,那里是伐木工人工作的地方;再往下则是猎人和牧羊人工作的环境;靠近低地的地方则是农人和园艺工作耕耘的地方;再海拔最低的海岸附近则是渔民的生活场所。盖迪斯认为如果不遵从这种人地关系,其最后结果要么是失败,要么就是将花费大量的能量并且冒很大的危险。盖迪斯曾环游世界,在很多地方做过项目,尤其是在英联邦国家。他的第二个重要思想曾影响了他所做的很多规划,他在他所作的题;城市开发:园林绿地和文化设施研究“的规划中阐述了这个思想。他认为城市的最基本结构是受到园林绿地和文化设施的设计的影响而形成的,而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则是次重要的。

在十九世纪,英国正处在工业化的时期,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雷蒙·温翁(Raymond Unwin,1863-1940)以及其他一些人开始对当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满。在那个时候,穷人和工人阶级的居住区往往是拥挤、危险,而且污染严重。许多知识分子认为人不应该居住在那样的环境中。他们为此提出了很多主意,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概念。其主要想法是要减小主要城市规模,降低主要城市的人口密度,而以郊区环带包围中心城市,并将人口安置在小型的近郊区新城镇里。所有的这些地区用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起来。在二十世纪的早期,花园城市概念是影响英美及部分欧洲国家的城市开发的最重要思想。随着时代进步,这个思想促使了对建设近郊区的重视,并在今天所提出的“新城市主义“再次得到体现。花园城市思想对那些生活在城市近郊区的人们来说是个很好的思想,但也造成了中心城市的衰退。

沃伦·H.·曼宁(1860-1938)自己开业之前,一直为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工作。大约在1910年,美国开始普及用电,人们发明了最初只是用来方便描图的透射板。1912年,曼宁首次使用它进行地图叠加,作为一种分析手段,这与我们今天的分析方法非常相似。他将一些地图叠加起来,以获得新的综合信息,最后为马萨诸塞州比勒里卡(Billerica)做了一个开发与保护规划。在当时,美国正在绘制可以供大众使用的国家资源地图。曼宁收集了数百张关于土壤、河流、森林和其他景观要素的地图,将其叠在透射板上,基于这样的方法,他做了一个全美国的景观规划,并发表在1923年6月的《景观设计》杂志上(图44R2,05)。他规划了未来的城镇体系、国家公园系统和休憩娱乐区系统,他还规划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主要高速公路系统和长途旅行步道系统。这个规划包括了今天一个完整的景观规划所需要的所有内容,而曼宁则是在二十世纪初就为全国做了这么一个规划。因此曼宁的这个规划可以说是我们这个专业历史上最重要、最大胆,也是最具独创性的规划。

在这次演讲的一开始,我引用了杭州的例子,古人在那里创造了一个闻名于世的水景。而荷兰则正好相反,那里的人们从十五世纪开始就将水排干以获得土地。荷兰拥有典型的低海拔地区景观,其英语名称“Netherlands“的意思就是“低地“。这个国家经常受到洪水困扰,为此他们做出了两个关于景观规划的重要决定,一是要沿河流修筑堤岸,二是要填海造田。这样,整个国家的景观就成了这两个决定的产物。杭州西湖的景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而荷兰则丝毫不掩饰其机器建造的痕迹。如果你是荷兰的景观设计师,你就应该学会尊重这些方格状土地和笔直的线条。由于这些直方格形成了高度结构化的景观,如果加上不规整的线条或曲线型的设计就会与现状冲突。(在中国,许多景观是由不规则的弯曲的线条构成的,在这种情况下,直线则会突兀出来。)荷兰对大面积新开垦土地

的需要通过机械和景观规划得以满足,这样的景观规划不仅要考虑社会经济目的,同时还要考虑视觉效果的一致性。

1935年,美国建成了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第一条全封闭高速公路。这条被称为“Merritt Parkway“的专用道路是专门为提高交通效率而修建的,却被称作“Parkway(风景道罚“。这条道路的设计尽量与景观相融合,不破坏周围景观。整个公路中很少有桥梁,隧道也仅有一个。这条公路的设计不是由工程师,而是由景观设计师完成的,其设计过程中不仅考虑到交通,还考虑到舒适性。因此这条公路被称作“Parkway“,而不是被称作高速公路。

在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景观规划的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场变革是由英国学者G.·E.·赫特金斯(G. E. Hutchings)和C.·C.·法格(C. C. Fagg)领导的。他们并不是景观设计师,而只是测量师和地理学家。他们写了最早一批关于如何进行区域景观规划的教科书。他们最重要的贡献在于认识到景观是一个由许多复杂要素相联系而构成的系统。如果对系统某部分进行大的变动,将不可避免地系统中的其它要素。景观规划师不能仅仅是某方面专家,他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以作出一个好的规划方案。

同时在那个年代,现代意义的规划运动开始了。这时出现了专门为培训规划人员而写的教材。如今教育系统下的学生们已经很少有人阅读当时学生们所读的教材。L.·B.·埃斯克里特(L. B. Escritt)所写的《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一书于1943年出版,这本书不过一厘米厚。如果我的那些刚入门的学生们阅读完此书,他们将会理解很多我所教的东西。例如他们将会学到如何叠加图层(图49,新加S3),如何利用它有针对性地分析景观等。这些技术手段是非常简单有效的。1947年,英国选举产生了左翼领导下的政府,开始对全国土地进行国有化管理。因为拥有用来培养规划师的教材,英国可以迅速建立一套良好的规划系统。

盖瑞特·埃克博(Garrett Eckbo,1910-2000)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景观设计师之一,他不仅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园林设计师,而且还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而对我来说,他最重要的时期是二战后他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从事住宅世纪的时候。他以一种特殊的对景观的敏感进行设计工作,而且常自发改造景观。当你看他的住宅规划图时,你可能会感到困惑,因为埃克博并不是在图纸上进行设计。他直接在场地上进行设计工作,决定住宅的位置,以及怎么改造景观。他写了一本非常不错的书《生活景观(Landscape for Living)》,于1950年出版发行。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第十五章,他描述了设计“从艺术走向规划”。在这一章中,他阐述了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即艺术与规划是等同的,只不过它们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手段而已。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认为美国需要有高速公路连接各州的首府,他将州际高速公路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工程师。这个主意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一方面我们拥有了快速安全的笔直的高速公路,但另一方面它们却不怎么美观,而且经常破坏了所经过地区的景观。

J.·B.·杰克逊(J. B. Jackson,1909-1996)不是一个景观设计师,而是一位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学从事文化景观研究的教授。他实际上是一位景观地理学家,并创办了一份极具影响力的小刊物《景观(Landscape)》。他向美国人民介绍了日常景观的价值。当时许多景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等只关注一些特殊地段,而低估了普通人日常活动对景观的影响。杰克逊开始推动一场重视并保护文化景观--具有独特性的日常景观的运动,如今这个运动已经具有很大影响力。该杂志创办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美国与今天的中国非常相似,到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却不注意保护工作。杰克逊从那个时候起推动他的工作,但是直到1986年,美国才建立一整套系统来保护文化景观。如果中国政府来咨询我的话,我将会建议他们努力确定其重要文化景观并保护它们。

我的老师凯文·林奇(Kevin Lynch,1918-1984)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他认为规划师应该理解普通人认知他们周围环境的方法。林奇就很多主题写了大量书籍,但他第一部著作,同时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便是《城市的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规划师第一次与普通人直接交流,以了解他们理解城市的方式。林奇曾说过,设计应该使一个城市具有更明晰的结构,以方便普通人理解。他所认为的一个好的城市应该具有一个可让人理解的结构及意象,而且这种结构意象并非规划师强加的,而是从那些使用者的感知中获得的。

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是美国最著名的景观设计师之一。在他开始设计项目之前,他首先要查看区域的景观,并试图理解形成这片区域的自然过程。他通过设计来反映这片土地的自然过程,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著名的滨海农场住宅开发项目。

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的菲利普·路易斯教授长久以来投身研究美国中西部的北部地区,这是一片大约有1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他曾为这片地区作了很多规划,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他为威斯康星州作的公园系统规划。他通过分析表明,沿着州内河流分布的廊道地区是最需要保护的地区。他是第一位以环境廊道概念为核心进行景观规划的规划师。

安·L.·麦克哈格写了著名的《设计结合自然 Design with Natu

re》一书,这本书可能是在景观规划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书。在书中,他描述了自然过程如何引导土地开发。书中还包括了在不同尺度上的几个实际案例。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为凡利斯地区(Valleys)做的规划。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巴尔的摩市希望扩展到凡利斯地区。麦克哈格和他的同事们认识到有多种开发模式,于是研究了不同污水排放方式下的四种可行方案。他们知道规划师应该作出不只一个方案,最好可以有多个方案比较以决定哪个是最佳方案。由于城市发展用地不能在河边洼地,农业因此得到了保护,同时开发用地也不能在陡峭的山坡地和山顶,于是城市开发呈组团分布在缓坡地和一些高地。麦克哈格理解景观、工程、科学和开发之间的关系,所以凡利斯规划成为了一个杰出的景观规划。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还有另一场重要变革。霍华德·菲舍尔(Howard Fisher 1903-1979)发明了第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计算机图形软件SYMAP。1963年他砸哈佛大学建立了第一个计算机图形学实验室。我当时成为在该实验室工作的第一批人员。1965年,当我刚开始任教时,四个研究生与我一起使用计算机完成了第一个区域规划--德尔玛瓦(Delmarva)规划。这个区域靠近华盛顿特区,包括了整个特拉华州以及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一部分。这是一片非常大的区域,工作非常艰巨。我们用计算机绘制的图纸质量并不如手绘的好,因而饱受批评,但计算机完成的分析工作则不在批评之列。学生们认识到计算机运用于景观规划具有巨大的潜力。

到了1967年,我们已经具备绘制地形图、植被图和建筑图的技术,我们还能用计算机花透视图。然而这些图纸再次受到批评,因为一个普通绘图工就可以比计算机 画得更好,但我们知道计算机技术会越来越先进。在六十年代后期,我和我的学生们完成了另外几个景观规划研究,并出版了《城市化与变迁的系统分析模型(A Systems Analysis Model of Urbanization and Change)》。今天,我仍认为有五项内容值得认真考虑:系统、分析、模型、城市化和变迁。

其中的一个研究生杰克·丹杰蒙德随后成立公司开发出了第一个商业用途的计算机制图软件。今天他的公司ESRI已经成为该领域最大的公司。通过设计让他人使用的软件,丹杰蒙德可能已经对景观规划学做出了其他教授和规划师难以比拟的贡献。

希尔维亚·克劳(Sylvia Crowe,1901-1997)是英国最出色的景观设计师之一。她从事景观设计多年,拥有丰富的工作经历,而且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克劳在她的职业生涯中花费了很多时间就林业为英格兰政府作顾问。她试图避免单一树种,以及直方块状的种植方式。她建议采用自然形态种植混交林。她写了一份题为《林木景观(The Landscape of Forests and Woods)》的报告。在报告中,她举例如何在从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娱乐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角度出发进行重新造林。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加利福尼亚大学的R.·伯顿·利顿和美国森林管理处的爱德华·斯通拟定了一项重要的新法律--国家环境政策法案(NEPA,the NationalEnvironmental Policy Act)。美国国会要求大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评估诸如大气、水质和生物等受到项目的影响。这其中还包括了美学评价。这项法律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研究环境美学质量的影响?美学评价不应成为简单的个人意见,而应该成为系统的方法论。受这项法律影响,每个州的土地管理部门必须研究采用一定方法进行视觉影响评估。第一个完成的是美国森林管理处,在1974年,他们提出了视觉管理系统(the Visual Management System)。土地管理部和其他机构随后拥有了各自的视觉管理系统。最后产生了几套不同的系统,而且经常令人糊涂。但重要的是,在美国每个重要项目都进行了视觉影响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 Forman)和米切尔·戈登(Michel Godron)合作完成了一本意义深远的著作《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整个八十年代是生物学家和地学家与规划设计师紧密合作的年代。一般说来,地学家理解景观,同时也知道景观可以进行改造,但他们不知道如果改造以改善景观。而现在,景观生态学能通过观察空间结构帮助人们理解景观改造的作用。这对于景观规划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工具。福尔曼与我另外两个学生合作编写了《景观设计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学原则(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use Planning)》。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从环境科学角度认识到影响景观规划的一些原则。

1986年,美国政府第一次提出了评估乡村历史景观的导则。政府认识导乡村文化景观应该被记录并保护下来。现在在美国已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运动来推动认识和保护具有区域特色的景观。这里所强调的不是具有美国特色的景观,而是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景观。

1993年,我组织其他五个组织的同事们通过互联网合作完成了一个项目。这是第一次我们采用电子方式有效地共享数据、思想和方案。我们大约每四个月聚会一次共进晚餐,以保持相互间直接交往,并共同做出一些决定。因为我的研究伙伴再也不局限于我任教的哈佛大学了。在这个项目中,我可以和俄勒冈州、内华达州和华盛顿特区的同仁们一起工作。即使参加项目的人居住很遥远,也

不再是个问题。

这个项目是一个为期三年的研究项目,研究对象是加利福尼亚州的潘德尔顿营(Camp Pendleton),一片包括洛杉矶和圣地亚哥之间所有未开发土地的区域。我们要研究其未来的发展情况。这个项目由我六个问题构成的框架下组织起来,这六个问题是:1.景观该如何描述?2.景观是如何运作的?3.景观运作是否良好?4.景观可以作如何改变?5.这些变化将会产生哪些不同后果?6.景观是否要作改变?这六个问题中的每一个都是要解决问题和方法论的某个方面,因此仅仅问其中的四个问题是没有用的,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得到回答。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采用计算机模型模拟各种不同的景观过程,其中包括土壤、水文、火灾、植被、景观生态模式、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视觉质量等模型。我们做了几个不同方案,利用这些模型来比较潜在的影响。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的景观,这就需要更复杂的景观规划方法,其结果就是最后形成更复杂的规划,以最好地符合实际情况。

我和同事们刚完成了一个位于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地区开发项目。那里的滨河地区是非常重要的鸟类栖息地,而且受到国际公约的保护。但在那里,作为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河流正面临毁灭。当地居民抽取地下水使用,致使含水层水量难以维持河流水位。生物学家认为如果地下水位降低五米,树木就会死亡,河流随之消失。但在未来,该地区的人口数目却将要翻一番。因此该地区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是?quot;如果在不破坏河流的前提下,为新的居民们提供舒适的居住。

我们的研究队伍对这个复杂的问题作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但问题是我们如何表现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如何向公众表面他们所要作出的抉择将对河流能否生存产生重要影响?所幸我们现在已经具备计算机技术可以让我们把分析模型与动画联系起来。在这个项目中,每个方案都用动画表现出来,而不是采用文字或静态画面。我们可以演示不同规划决策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情况。

我相信,随着我们对所规划的景观有更着越来越深入的理解,而政治也越来越复杂,我们作的规划也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造成普通人既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但如果存在潜在的危险,我们很有必要让普通人知道这些情况,否则他们将不会做出改变以避免危险。

这可能是我们面临的下一个挑战,即我们要使一个复杂的规划更易于让人理解。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公众参与规划,而且还可以改善决策过程,以创造一个更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