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 导航

景观设计专业必读书目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15

古典类:

01.《园冶》计成
0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
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经典书籍,比计成的"园冶"要具象

———————————————————————————————————
生态类:

01.《设计结合自然》(美)麦克哈格 芮经纬译
(广博的知识,奠定了我们这个学科在学术界的地位。)

—————————————————————————————————————
设计理论类:

01.[景观设计学]着:西蒙咨 译:俞孔坚
02.《总体设计》k林奇
03.《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Clare Cooper Marcus; Carolyn Francis 主编 俞孔坚、孙鹏、王志芳 等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
04.《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著者:薛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
丛书分为《世界景园》《世界城市景观》《世界住宅》《环境小品》四个分册。

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环境小品
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世界城市景观
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世界景园
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世界住宅

评:据说是以薛健为中心的薛健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近三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是一套可读性极强的好书,这套丛书从图片到文字完全是作者的原创,是作者四次出国考察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拍摄了近万张清晰优美的照片后编著而成,反映了当前最典型,最著名和最新的景观作品。

05.“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著者:刘滨谊,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
历史类:

01.《中国古典园林史》 周维权
02.《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着,河南科技出版社
评:早先曾在台湾出版,中西方园林交流一节尚有些见解,如果讲历史没法和《西方造园变迁史》相比

03.《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 张祖刚着
评:100个古今中外的实例按照时间顺序穿起来

—————————————————————————————————————————
施工手册

01.[美国景观设计的速查手册](第二版)(原版) c.w. harris和n. dines编
02.Timesaver standards系列〈场地施工细部手册〉n. dines着 王剑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03.[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便携手册系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日 期:20**-10-01 开 本: 版 次:1 价格:37.00

—————————————————————————————————————————
景观实践类:

01.[Road Form and Townscape道路形式与城市景观”(英)Jim MeCluskey 张仲一、卢绍曾译 中建工1992年
评:对与道路(线性)相关之景观的研究透彻

02.[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含光盘)--从硅谷到中关村] 俞孔坚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12书号:ISBN 7-900046-12-7定价:130.00元

环境艺术设计丛书--JHW工作室(1)

03.《“点起结构主义的明灯”---丹.凯利》夏建统编译

————————————————————————————————————————
景观作品类

《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著者:薛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

系统,生动,科学地展现了各国及各时代的园林.建筑与景观作品,全面介绍了古典,现代及更广泛意义上的园林与景观设计作品。范围从园林景园,世界名园, 城市景观,绿地广场,城市街道,著名建筑;到优秀住宅区和住宅建筑,雕塑与园林景观小品等内容.

丛书分为《世界景园》《世界城市景观》《世界住宅》《环境小品》四个分册。

01.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环境小品
02.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世界城市景观
03.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世界景园
04.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世界住宅

———————————————————————————————————————
景观表现图类

01.《建筑平面表现图解》 第5版
蔡红翻译 美 david davis,theodore walker中建工出版社
评:虽然封面上写着建筑平面,其实原名是plan graphics泛指平面涵盖面比较广的。

02.《室内外设计资料集 》薛健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 .7
评:这是一本囊括室内和室外环境设计的书, 听说该书是国内知名教授的多年心血之作,内容蛮不错,很有深度。《室内外设计资料集》还有展示设计和景观绿化两章内容

———————————————————————————————————————
景观教育类:

01.《景观设计:专业 学科与教育》俞孔坚
俞先生把以前的相关文章(有自己的也有别人的)选摘了一下再加上网上下载的许多国家高校的教学计划,搞了个集子,我买下权当做复印资料;

02.[现代环境设计教程丛书],章节安排倒还合理和我讲课的提纲非常接近,但是每个小节就一两个例子过于平淡。对景观的看法不太客观,对园林的认识还停留在古典园林阶段,说园林是少数人享用的,不允许概念有发展吗?

www.pmCeo.com 物业经理人网

篇2:再论景观设计学之于风景园林


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学”之于“风景园林”
作者:俞孔坚

摘要:关于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和名称之争论,必须从内容理解和中西文的名称翻译两方面来澄清。对LA的混乱认识,绝不仅仅是翻译问题。中国的园林或风景园林的职业范围客观上远不如国际LA,两者不可等同;而主观上的“唯审美”论,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主要障碍;唯艺术论,使许多人士陶醉于园林国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将专业及学科混同于行政管理行业,导致对LA专业性的认识不足;LA的名称问题必须从学科发展和语境来认识,字典和《大百科全书》不能告诉我们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的名称。解决之道在于走向土地和景观的完整设计。必须尊重中国社会对一些关键词的约定俗成,用历史发展观认识:LA的过去叫园林或风景园林,LA的现在叫“景观设计学”,LA的未来是“土地设计学”。

关键词:景观,争议,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学科

本刊20**第五期登载了作者关于“《景观设计:职业学科与教育》导读”的文字,表达了对景观设计学科的理解和希望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能得到更健康发展的强烈愿望,更蒙本刊同时发表了恩师陈有民、孙晓祥等教授和倍受学生敬仰的多位园林届老前辈李嘉乐、王秉洛、刘嘉麒先生的批正意见和谆谆教导,其中争议多于认同。作为晚辈,感激涕零,恍惚回到当年学生时代,如沐甘瀮。作为一个愿在课堂上提问题的玩皮学生,尚希望就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做进一步讨论,望前辈和同行切勿因此而误认为学生对老师和前辈的不敬,实则希望前辈们所开创和为之努力奋斗的中国园林事业能有更光辉的前程。

考查本次及以往相关争议(也有认同),我将明确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必须声明,由于专家们的观点本身也存在分歧,所以以下讨论是针对持有相应观点者,不是针对所有人士的):

1.问题的根本所在:不仅仅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翻译问题

客观上“风景园林”的职业范围远不如国际LA,主观上和社会认同及中国文化语境上将“风景园林”局限在审美意义上的“景致”或“景物”,是中国目前的“风景园林”不能等同于LA的根本所在;也是风景园林师不能等同于国际意义上的Landscape architect的根本所在。

1.1 皇帝新衣:自认为国内“风景园林”的职业范围等同于、而客观上却远不如国际LA

多位前辈学者都强调,目前国内的园林专业或风景园林专业在实质内容上与国际上、特别是美国的LA是对等的,内容上没有实质的差别,因而,包括本作者在内的一些人用“景观设计”来代替园林或风景园林,纯属对国内行情不了解,甚至有扰乱视听之嫌。果如是,则大快亦哉!然而,只要对国内外的专业实践和学科及教学课程稍加研究,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早已与国际接轨”的、风景园林即国际LA的自我陶醉,却如同皇帝的新衣一样,将使面临空前发展机遇的中国LA专业在无尚的自我优越感中坐失良机。

比如,新城镇和城市新区的整体规划设计,在美国是LA(景观设计)的一个主要业务,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在其中扮演着主导角色,一些著名的景观设计公司和景观设计师如SWA(由前哈佛大学的两位景观设计学系主任Hideo Sasaki和Peter Walk创办), Sasaki(由Hideo Sasaki创办),EDAW(由Garrett Eckbo等创办),WMRT(由Wallace和McHarg等创办)等都以擅长设计新城镇和新开发区而著称。更早的设计事务所也在美国的新城镇设计中起领导作用,如美国的最早的高尚新区、芝家哥郊区的Riverside就是由Olmsted主持设计的。由SWA规划设计的大型社区加州Irvine的Woodbridge等,都是其中千万个由景观设计师主导设计的社区和新区典范。在中国当今如此大规模和如火如荼的新城镇、新区开发建设中,斗胆试问,有多少以中国风景园林设计院在这样的新城镇和城市新区的总体设计中(不仅仅是园林绿地设计)发挥过类似的作用?这样的综合型设计实践还包括北京的两大最有影响的城市建设工程:中关村的多个科技园(生命科学园,软件园,丰台科技园等)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非森林公园)。规划部门和开发商都明白,为什么在做这样的规划设计国际邀请赛时,多用景观规划设计,而不用“风景园林”?扪心自问,我们能将自己的风景园林等同与国际意义上的LA吗?

或曰,我们有能力,但人家没有邀请我们去参与。果如此,正说明了在类似新城镇的规划领域,国内的“风景园林”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得社会的认同。当然,国际上的LA还包括更广泛的领域(见俞孔坚,李迪华,20**)。因此中国的“风景园林”不能等同与国际LA。

1.2 “唯审美”论,主观上限制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客观上中国的园林或风景园林不能等同于美国的景观设计(LA),是因为我们的许多风景园林学专家主观上就没有把Landscape的整体和全部作为风景

园林设计师的工作对象。在这一点上本人与这些学者有根本分歧。在众多的学者中,刘家麒先生的观点应该是具有代表性(如果刘先生所言反映其观点的话):“俞孔坚教授认为景观有风景、地学和生态系统三种概念(俞孔坚,1998)。如果认真分析:地学的景观,是真正的景观概念;生态系统的景观,即景观生态学,是地学和生态学的边缘学科,Landscape architecture虽然有一部分工作要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但LA到底还不是景观生态学;到目前为止,LA学科的研究内容和业务领域还属于风景范畴(刘家麒,20**)。”刘先生的这一观点早在20**年《城市规划》上刊登的另一位先生的一篇辩论文章中已有更明确的概括:“风景园林规划是指人居环境中的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规划”(姚亦锋,20**)。当时本人不以为然,未做更多反驳。但既然象刘先生这样的前辈都普遍持有同样看法,甚至已被人们当作园林基本术语的标准解释来对待(见李金路,王磐岩,20**):即把风景园林实践活动的对象—景观,理解为审美活动的对象,把园林学科中所说的景观理解为审美意义上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我因此觉得有必要做些讨论,主要澄清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如果把风景园林实践活动理解为审美活动,而不是将风景园林等同于国际的LA,我本人没有意见;因为,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之前,LA的前身,即Landscape Gardening(风景造园,或风景园林,如果说园林等同与造园的话),或更早期的造园(Gardening),确实就是以审美、娱乐为主要目的物质空间营造。本质上是农业时代贵族们的休闲娱乐空间,它的价值观和指导思想是唯美论的,关于这一点,作者早在1998年就有专文论述(俞孔坚,1998)。因此我们的园林史学家把中国的园林起源推溯到苑囿,即皇帝们的最早休闲娱乐场所,这也就顺理成章的了。问题在于这些学者将一个强调以“审美”为核心的“风景园林”,等同或翻译成在国际上早已不是唯审美论的LA,那就不敢苟同了。

第二,如果先生们强调把Landscape翻译成风景,把LA翻译成“风景园林”, 我本来也没有意见。但是,同样令人不能接受的是,我们的许多先生们偏偏又要取风景的景色和审美意义,而我们的业外人士和全社会又偏偏认同于风景园林的审美意义。这就使“风景园林”无论从先生们的主观愿望上,还是在中国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的文化语境下,只能被理解为审美活动了(不管先生们主观上是否承认,但中国的文化语境是不可逃避的),甚至被业外人士等同于街头巷尾的绿化美化和后花园、广场上之花草园艺之能事。最多也只是城市绿地系统和风景区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而已,反正难以超越“风景园林部门”管理的范畴。如果认定风景园林就是LA,那这显然是与国际本专业的认同大相径庭,这种画地为牢的所谓LA专业认识,也是笔者所不能认同的。

1.3 唯艺术论,使许多人士陶醉于园林国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我看来,中国风景园林专业在业内人士的手中就像一捧干沙,被攒的紧紧的,深怕漏失,而事实上,它正在流失,于是人们就越攒越紧,结果是流失更快,最终恐怕连老本的“园林艺术”也将不幸漏失。

我敬重那些把中国园林艺术发扬光大、并从事设计实践的人们。如果不把“园林”或“风景”混同于现代意义上的Landscape,我完全同意许多专家的意见,即:“园林归根到底是营造风景的艺术”(金柏苓,20**),因为,正如金先生所说:“人们不会真的用生态、生物多样性或环保的科学标准或科技的先进性来衡量园林”(金柏苓,20**)。然而,必须要说明的是,现代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人们真的用生态、生物多样性或环保的科学标准或科技的先进性来衡量景观,而不是它的形式。如果对国际的LA学科的这一点都不明白,而硬要将LA混同于国内的园林或风景园林,那么我们所有的讨论将失去基础,只能说明我们陶醉于“国粹”太深了,对中国当前面临的严重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太漠视了、离我们时代的需要相距太远了、对现代城市化过程赐于我们专业发展的机遇太无动于衷了。这正是“园林”或“风景园林”归根到底不能等同于LA之所在。

早在1950年代的美国,面对当时与当今中国同样的学科争论,已故景观设计泰斗佐佐木(Hideo Sasaki)就曾告诫景观设计学界:“要么致力于人居环境的改善这一重要领域,要么就做些装点门面的皮毛琐事。”在这里,我愿意用同样的热切与由衷的期望告诫我的同志们:要么陶醉于小桥流水和风景、景物的“艺术”,要么勇敢地承担起设计和协调中国人地生态关系的重任,再造安全、健康的秀美山川。

谁都承认中国有着最优秀和独特的风景园林艺术传统。但是,我们不能指望我们的祖先预先编制了程序,来解决现在中国所面临的如此严峻的人地关系危机。没有多少人会否定“天人合一”的“审美”志趣的高尚和小桥流水造园艺术的精湛,但是当这种精湛的艺术被用于茫茫祖国大地时,能使我们的千万条江河变得更清更美、能使我们的千万倾土地变的更安全健康和秀美吗?不能!如果承认“园林学科已从传统园林、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向大地景物规划三个层次”,同时,认为,“大地景物规划远不止风景名胜区规划一项”(刘家麒,20**);如果承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风景园林、甚至是园林的一个根本宗旨(当然也是LA的根本宗旨),那么,解决人地关系的问题又怎就一个“美”字了的?又怎能是“艺术”了得?而没有国土生态的安全、没有区域和城市及社区等尺度上的土地的合理规划布局和利用,“美”又从何而来?既然地理学家、生态学家早以用景观的概念来描述和研究“土地和土地上的物体和

空间所构成的整体”(俞孔坚,李迪华,20**,P。6),作为应用的科学和艺术,风景园林设计师为什么非要将一个完整的Landscape限制在“景色”“景物”“风景”之类的表象层面上?

悲呼,当今风景园林的职业范围(停留在景观的审美意义上)甚至还不如四十多年前,程世抚前辈刚到北京时从事的专业范围,在当时程前辈的眼中和实践中,城市规划仍然是“风景园林师”的一个本职工作(见周干峙,1998)。事实上在美国的LA发展史中,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和设计(City Planning)本来、也一直就是LA专业的一个主要职业范围。在美国的设计学科中,是先有LA,再有Urban Planning(见俞孔坚,1998)。而LA与后来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分野在于,后者走向了更偏向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都市计划。

更进一步讲,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McHarg的《Design with Nature》(1969)为代表的(景观)生态规划,早已赋予LA学科从拯救城市走向拯救人类、拯救大地的历史使命。你家后花园的月季花死了管我什么事!正如McHarg所说:“不要问我你家花园的事情,也不要问我你那区区花草或你那棵将要死去的树木……我们(景观设计师)是要告诉你关于生存的问题,我们是来告诉你世界存在之道的,我们是来告诉你如何在自然面前明智地行动的”(见Miller 和 Pardal,1992,P30)。从这一点来说,孙晓祥先生的观点,即“大地规划”(孙晓祥,20**)是完全正确的。但我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LA并不排斥Gardening,造园的内容仍然是LA的一部分知识。哈佛大学的LA系里照样有人研究花园,美国的LA设计师中也仍旧有以花园设计为职业的(关于这一点与孙先生的观点稍有不同之处)。LA的出现并没有使传统的园林造园和风景造园职业消失,世界各地也都有Garden(花园)或Gardening(造园)杂志。正如现代医学并没有令中国悠久的藏医和中医消失一样。

1.4 行政管理行业混同专业及学科:缺乏对LA的核心内容——“设计”的认识

学科的发展和专业化使LA成为一门以规划设计为核心的科学和艺术。LA决不应该是一个由政府行政管理条块分割下的一个行业,而是学科和职业的专门化和社会化的分工,其核心内容是设计。

诚如李嘉乐先生所言,风景园林建设不仅需要规划、设计,还需要施工、养护、植物培育等各个环节,本来就没有贵贱之分(20**)。正如建筑行业需要由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建造师和施工企业等等一样,本人所提倡的景观设计也并不是排斥包括施工、养护、植物培育在内的其他学科和专业。但LA是一个以设计为核心的学科和职业,不是一个行政管理意义上的“行业”,更不是一个大大杂烩。要理解这一点,必须了解LA产生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大工业和社会化。

作为一种职业,Landscape architect是以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和职业的专业化为基础的。农业时代的知识分子是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既是画家又是设计师和规划师,同时是风水先生,还是个法官。园林“师”和建筑“师”仅仅是匠人。这是因为农业时代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通才可以掌握。现代西方科学体系的建立,工业革命带来的对专业化技术的需求,要求有职业化的人才来适应。因此,美国在19世纪下半叶,便出现了大规模的职业化运动,注册建筑师,会计师,律师等职业纷纷出现,因此也有了注册景观设计师的运动。景观设计师不是建造师,当然也不是园艺师。这些“师”自然都会有人去做、去注册,而且,中国已经开始进行注册建造师的工作。职业建造师和职业预算师都同样值得尊重。

当然,强调LA学科的“设计”核心,决不是“画图”意义上的,设计也有大量相关的科学研究、理论方法、实验,等等。

美国没有一个政府部门是专门对应与LA的,相反,注册景观设计师是由民间的专业协会管理的。LA专业人员就职于任何一个与土地和景观相关的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包括国土、森林、环境保护、土壤、流域、国家公园以及各类私人企业,特别是设计事务所。关于这一点,我完全赞同孙晓祥教授的观点:“中国当前,在政府体制中,建设部城建司下设风景处和园林处,各地省市都有相应机构,我们的学会是'风景园林学会'。所以中国只能称为'风景园林学'(孙晓祥,20**)”。如果这样,那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悲哀。殊不知,这是一种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极其落后的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春风已经迫近。这种狭隘的行业和学科意识,是风景园林甚至不能涉足城市规划和更广阔的土地,因为那是属于另一个司(局)、部门管理的范畴。难道国土部门、农业部门管理的土地就不属于Landscape Architect的设计对象了吗?

景观设计学(LA)首先是科学,然后才是艺术;景观设计学是要解决问题的,什么问题?“一切关于人类使用土地及户外空间的问题”(西蒙兹,2000)。其实,观点很明确:摆在我们面前的可选择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不要把“风景园林”混同与LA,安心做“风景审美”和“园林艺术”;要么大胆、坦诚地走出现行学科内容、职业范围和教育体系的束缚进行全面深刻的革新,其中包括改变“风景园林”目前的社会认同局面。相比较而言,如果接受前者,意味着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的师兄师姐们会容易些,但留给我们的后代的发展空间则是不堪启齿的“园林艺术”的犄角旮旯;如果接受后者,意味着要改变“风景园林”的称谓,同时对学科内容、特别是教育,要进行洗心革面。

2.关于LA的翻译和名称问题

2.1 缘木求鱼,后谕意识造成对LA的曲解

为了论证“园林学”就是LA,有多位学者追溯了LA的发展与传统园林的渊源关系(王晓俊,20**;李嘉乐,20**;朱有介,1985)。这种渊源关系谁都不能否认。但如果就此而得出LA就应该称园林学,或风景园林,那就毫无道理了。如果按此逻辑,西方的相应名称就应该一直保持Gardening,为何又先后出现了Landscape gardening 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道理很明白,因为以花园的营造为核心的Gardening,显然没法表达以英国自然式风景营造为核心特征的Landscape gardening的内容,同样,Landscape gardening也没有能够充分表达以土地的综合规划设计为核心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内容。任何一门现代学科都可以在古希腊和罗马的哲人那里找到源头,也可以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实践中找到源头。人们甚至把易经和八卦当作现代二进制和计算机技术的源头,当然也是现代预测学的源头。但除了算命先生外,谁又会同意把预测学等同于基于八卦推算的占卜?

我们可以说,园林和风景园林(Gardening和Landscape gardening)、甚至园艺是LA(景观设计学)的重要前身或始祖之一,但决不能等同于或包括了现代意义上的LA。(主要是审美意义上的)风景园林不能包含(关于土地或景观的完整意义上的)LA。所谓土地或景观的完整意义至少包括:景观作为风景的视觉审美意义、景观作为人类生活其中的境栖居地的含义、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含义、和景观作为符号的意义、当然也包括景观作为“神”的含义(俞孔坚,20**;20**)。

顺便说一句,孙先生对我关于“天地-人-神”的理念的批评是在没有完全了解学生所云的情况下进行的,在此略做解释,再请先生斧正。我所倡导的神是“土地之神”的含义,是人对于土地的寄托与信赖,也包含是对土地的敬畏之意,而这也正是“神”的本质。对待土地的傲慢和不敬是带来当今中国人地关系危机的主要根源。这一点科学是不能解决的,至少在当代是如此。因此,我们必须回到土地,找回对土地的敬畏,重建关于土地的伦理。

2.2 语境和名称:字典能告诉我们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的名称吗?

理解一个词汇需要考察其语境,或“上下文”(context),理解一个学科的名称,更应该如此。

有学者发现目前所有字典中找不到“景观设计”的注解,而强调字典上说:Landscape就是风景(且不说还有其它含义),因而强调Landscape architecture 就是风景园林,这是违背基本常识的,也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的。先有实践和客观存在,才会有语言和意识,这是基本常识。如果一个蓬勃发展的专业,要从先于时代、老于我们的专业实践的词典定义中找名称,那这个学科的落后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如果字典能告诉现代学科发展和名称的话,我们岂不永远生活在甲骨文的时代?是社会实践的不断进步、是学科的发展丰富了词典的条目和内容,而不是反过来。细胞、计算机、信息等等词汇,都不曾在词典中出现,首先是科学技术和专业人员,而非字典编辑家发明了这些词汇。必须认识到,所有的字典关于Landscape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解释,肯定是落后于Landscape学科本身的发展的。因而,字典不能告诉我们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的名称。

2.3 祖宗之法不能变”呼?

有多位学者试图从大百科全书(园林、建筑卷)来说明,园林名称不能变,风景园林名称不能变。大有“祖宗之法不能变”的含义。殊不知,“风景园林”也是前辈孙晓祥等人所提出对园林的改变。又有学者嫌学科名称变得太快,而强调慢慢变。可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如果深刻体会一下中国在过去五十年的时间内,人口翻到了三倍,而城市化程度将从过去近十年内的百分之十几,猛增到今后近十年内的百分之六十五,这是一个三千年一回的巨变,难道谁还会说我们的学科变得太快了吗?不,是变得太慢了,以至于我们的学科体系和教育没能适应中国社会大发展的需要、也没能适应中国人地关系巨变的需要。

2.4 语汇的约定俗成,难以改变

一个合情合理的、也是社会所能理解的中西文对译关系是(不否认专家的异议,但这里强调普遍的社会认同):

Garden——花园,园林(名词)
Gardening——园林,造园(动名词)
Landscape gardening——风景园林,风景造园(动名词,含营造之意)
Landscape——景观
Landscaping——景观营造(动名词)
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设计学(包括Landscape design——景

观设计和Landscape planning——景观规划)

或曰,为何Landscape gardening中的Landscape译成风景,而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的Landscape要理解成景观,这就需从当时当地该词语的产生背景来理解,不能从字典里找答案。因为Landscape gardening产生的时期正值英国画意园林盛行时期(1785-1840),以乡村牧场的自然美景作为艺术再现,创造一种画意的天堂美景,所谓Picturesque paradise( Fleming, Laurence and Gore, Alan, 1988)。这时的Landscape 等同于Scenery,是花园围墙外的自然美景的意思。关于这一点,Landscape gardening一词的发明者Humphry Repton在其《Theory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Gardening》一书中描写得很清楚:“花园的外面,应该营造成公园般的景色(park scenery),或者说是自然风景(Landscape of nature)” ( Fleming, Laurence and Gore, Alan, 1988, P。149)。也就是说,在当时,自然风景是等同于公园景色的,而且是为了烘托花园围墙中人工化和艺术化装饰的背景环境。顺便说一句,在这里,Repton所谓的公园(Park)仅指英国牧场风光中房子周围的林子和草地。

而在美国,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替代Landscape gardening的时代,正是一个大工业、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如果说在Olmsted时代的Landscape概念尚保留较多的田园牧场的英国浪漫主义情调的化,到了McHarg时代,则更多的是现代主义、科学理性主义和生态学及环境运动主导下的人类生存空间的设计。这里的Landscape当然不仅仅是自然风景,而应回到景观的完整含义,包括作为风景、人类栖居地和场所,生态系统等(俞孔坚,20**)。这种演变过程,孙晓祥教授和本人都有过较系统的论述,此处不再展开(孙晓祥,20**;俞孔坚,1998;)。

必须认识到,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个学科(不是个具体的动名词),“architecture”原义是建筑学,本质含义是组织和结构,即设计的含义,与Landscape结合成词组,当然就不能译成“景观建筑”。正如Computer architecture是指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设计一样,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指景观的体系结构的设计,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的空间结构关系和功能的布局。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土地的规划和设计。关与它的来历,本人已在其他论文中阐述(俞孔坚,20**)。而Landscape gardening和Gardening都仅仅是一种技艺和实践,是动名词,都以-ing作尾。从这个意义上说,王绍增先生(20**)提出的用“景观营造”,来对译LA也是不妥的(20**)。因为:第一,景观营造显然没能涵盖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等含义,而这是不是现代LA的一个重要组成;第二,景观营造(Landscaping)之于Landscape,正如造园(Gardening)之于Garden,都没有摆脱作为一种动名词的技艺和动作之感。而且, Landscaping在英语国家中等同于房前屋后的园艺美化,在中文和英文语境下,都无法等同与LA所涵盖的广泛内容;第三,LA强调的是职业化的设计,而非建造和园艺。关于这一点,上文已有论述。

3.解决之道:走向土地和景观的完整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于Landscape architecture和“风景园林”的争论,实际上在名称和内容两个层面上展开,与之相应,解决之道也须针对两种情景提出:

情景A:如果将“风景园林”等同于LA,则必须设法改变目前风景园林专业内容,同时设法改变国民对“风景园林”局限于“风景审美”意义的认同。

情景B:如果保持“风景园林”的审美意义和目前的专业范围,则必须有新的名词与LA对应,它将同时包含“园林”和“风景园林”作为祖始学科的含义。一个现实的名称是景观设计学,而未来更科学的名称是“土地设计学”。

2.1 一厢情愿:推翻中文语汇的约定俗成,冲破“园林”围墙,捣碎风景的审美界定,强迫社会接受LA即风景园林的解释

关于情景A的解决之道,实际上是非常难以走通的。我们自以为我们已经把园林或风景园林扩大到大地景观,这只不过是皇帝的新衣裳罢了。关于这一点,王绍增教授有过精辟的论述(王绍增,20**)。连*的“大地园林化”的号召都没能改变普通大众将“风景园林”认同于种花种草之能事,我们的少数专业人员和教授们又怎能改变大众和城市决策者关于“风景园林”的认同。

记得当年有我幸考上大学,却不知园林专业为何物的时候,可敬的中学班主任绘声绘色如此给我描述“园林就是那个有鲜花,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花园,是造花园的”。当时是农民,那天刚从稻田里除草回来,听到此翻描述,自然感觉无上奇妙,便头了此胎。试问,除了您们教研室的几个人也许还明白风景园林是怎么回事外,还有多少人对园林的理解超过我那位可敬的中学班主任?更有甚者,连业内的许多专家们都还在坚持和风

景审美论、园林艺术论,又怎能令业外人士不能把我们“关在园林的围墙之内?”

要改变目前风景园林的“种树、种草、美化环境”的形象,意味着必须推翻千百年来中文语汇的约定俗成。在设法改变目前风景园林教学大纲、专业内容的同时,一个更艰巨的任务是推翻国民对“风景园林”词组的认同,即“风景审美”意义的认同。也就是从字典和小学课本开始,重新将风景及园林词组的内涵和外延拓展,把一个文学和日常审美意义上的描述词,变成科学意义上的词组。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2.2 名称的历史发展观:LA的过去叫“园林”或“风景园林”,LA的现在叫“景观设计学”,LA的未来是“土地设计学”

关于情景B的解决之道——改名称,是建立在对LA的内容和职业范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基础上的。一些业内有识之士已充分认识到国际LA学科的发展已远远超出“审美”论,而将生态学的应用和土地的利用规划设计作为核心内容,关于这方面,本人非常敬佩李嘉乐和孙晓祥等先生的见地(见李嘉乐,20**;孙晓祥,20**)。学生与两位前辈的不同认识不是在内容上,而在于:如果意识到LA专业内容大大超越普遍认同的“风景园林”的内涵和外延的情况下,是否还应该沿用“风景园林”来对等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问题。我的观点是鲜明的,那就是革新也要洗面。

王绍增先生说得好:“其实,对于内涵改变了的事物赋予新的名称,比起坚持老名称要好的多……在事物发展变化很快的现代社会,传播一个新概念比等待一个老概念在人们心中慢慢改变要迅速和容易的多”(20**)。但这里必须要强调的前提是:当实质内容发展了的情况下。如果仅仅将现在意义上的“风景园林”改为“景观设计”,那是名不副实的,正如李嘉乐先生所言:“把劣质酒装到了名酒的瓶子里去卖,反把别人的真酒诬陷为假酒。”(20**)

针对目前中国的专业发展现状,一个合理的解决途径是保持“风景园林”的审美意义和目前的专业范围,同时必须有新的名词与Landscape architecture对应,它将同时包含“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含义和内容,而更重要的是,它将包含和预示关于完整意义上的景观和土地设计的意义,其中包括孙晓祥先生一再强调的“大地规划”(Landscape planning)。这个新名词是什么?《大百科全书》不能告诉我们,《辞海》和无论多高级的《英汉字典》也不可能告诉我们。这需要懂得这个学科和专业的人士共同创造一个词汇。

孙晓祥先生在推动这一学科的进程中奔走呼号可谓不遗余力。除了对名称方面的分歧外,学生赞成孙前辈在“关于《中国园林》俞孔坚等《景观设计、职业与教育》导读的审稿意见”一文中的绝大部分观点,以及其他场合的关于LA学科发展的观点(孙晓祥20**,20**),而且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深受其观点的滋育和启发。他提出用大地规划与Landscape planning对应,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如果把“大地规划”又装进“风景园林”的老瓶子,则是把美酒放进了老醋罐。而且要明确的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设计学)同时包含Landscape Planning (景观规划或土地规划),及Landscape Design (景观设计)两个方向:前者回答做什么和在什么地方(what or where),而后者回答怎样做(how)。

本人在Simonds的《景观设计学》的译后记中曾强调:尽管本人将其译为景观设计学,但Landscape architecture更为直接而恰当的含义是“土地设计学。”这个理解受已故LA历史学家Newton的关于LA的认识的启发,他因此把LA的发展史归结为土地上的设计史(Design on the Land)(1971)。

所以,从LA的历史发展观来看,LA在中国称呼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

(1)风景园林,或园林学,属于LA的过去,审美和艺术论是核心。

(2)景观设计学,属于LA的现在,面对中国现实,核心是解决城市化和工业化及人口膨胀带来的严重的人地关系危机;还景观以完整而全部的含义,它将解决所有关于人们使用土地和户外空间的问题(见俞孔坚,李迪华,20**)。

(3)土地设计学,更为科学的名称,体现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本质含义和核心内含,但在中国属于LA的未来。所谓“未来”,是因为要在中国接受“土地设计学”的名称,尚需要等待更多人对LA的深刻认识,真正彻底抛弃唯美论,回到景观作为土地的完全含义,并认识到景观的本质含义是土地,把人与土地的和谐关系作为设计的核心。在这个意义上,对LA的起源问题的认识将决不在于园、囿,而在于人类设计改造土地的所有活动,从水利工程到道路、城市、绿化,甚至农业。在一个以远离“土”为荣耀的现实中国背景下,这种理解和称谓显然是缺乏市场的,就像当年我刚从稻田里出来,不愿意听土地,而更愿意听“花园”和“城市”一样

结语

我们处在一个三千年难得一遇的伟大的变革时代。日新月异的土地与社会变化,迫切需要以土地设计为己任的LA学科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要么我们固步自封,陶醉与风景的审美与造园的艺术之中,而等待被挤进“园林

旮旯”,远离时代发展的大潮,自嘲“拙者之政”,欣赏“留得残荷听雨声”;要么,勇敢地面对人地关系和学科发展的危机,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担当重任。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关于国际LA与风景园林的问题,应该从四个方面来统一认识:

第一,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社会发展、人地关系的变迁、以及学科的自身发展动态各个方面,来认识国际LA目前的发展状态和趋势。如果连国际本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都没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理解,一味讨论其是否对应于中国的风景园林或别的,那是没有意义的;更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自人为中国的风景园林在历史上曾经领先过国际,而因此来乐观地判定,目前中国的风景园林与LA的关系,是对LA的不理解。要统一认识,必须打开心灵的窗扉,以谦逊的态度,引进西方LA学术著作和实践案例。学术问题是不能以武断的和行政的方式来解决的。《礼记》说得好:“虽有佳肴,弗尝不知其旨;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第二,如果认为LA就是中国的风景园林,那就必须以客观的态度来评价目前中国风景园林专业与学科,尤其是教育的落后状况,要有充分的危机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改变的动力和支持改变的社会氛围。还是《礼记》说得好:“知不足然后自反,困然后自强。”

第三,充分理解目前中文语境下,社会对“风景园林”认同于“审美和绿化”和“园林艺术”的现实,汉语词汇的约定俗成是当代专业人员所没法改变的。因此如果继续用“风景园林”来卖风景审美和园林艺术的酒,那就不妨还用“风景园林”的名称,只是不要混同与英文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否则,真的LA会卖不出去。

相反,如果能酿LA的新酒、也想买LA的新酒,那就不如换个新瓶子来装,否则,这新酒是不好卖的。就学科来说,这个瓶子的标签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就职业来说是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就标签所指的酒来说是完全意义上的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

第四,积极而正确地看待中国优秀园林艺术传统的继承与中国LA发展的关系。就目前的情况来说,LA称为景观设计学,对于推动学科的发展,为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以及与国际交流,更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必须认识到LA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设计。无论是景观设计学还是土地设计学,都没有必要抛弃中国传统风景园林艺术。相反,传统的园林艺术和风景审美为现代科学意义上的LA学科提供了丰富的创新源泉。我们必须认识到从带有浓厚的农业时代“大百科”特征的园林、或风景园林的“行业”(行政管理分工意义上的),分化出专业的景观设计师,当然还有建造师、观赏园艺师等等,是社会的进步,是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表现。切勿用中国目前落后的行业条块分割管理方法作为划定学科和专业的依据。

最后,我要参照佐佐木先生当年告诫美国同行的那句话来告诫中国的同行们:要么正视中国目前面临的严峻的人地关系危机和专业创新的机遇,勇敢担当起重建人地关系的和谐和改善人居环境的重任,为我们的后代开辟一个体面而堂皇的专业领地,要么就做些所谓“艺术”和“美化”的装点门面的皮毛琐事,让我们的后代责怪他们的祖先竟然对21世纪的中国当代问题如此漠然而坐失专业拓展之良机。

参考文献:

Fleming, Laurence and Gore, Alan, 1988. The English Garden. Spring Books.
McHarg, I., 1969,Design with nature. Natural History Press, New York .
Miller E. L., and Pardal, S., 1992. The Classic MeHarg, An Interview. Published by CESUR,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Lisbon.
Newton,N.T.,1971. Design on the L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Cambridge. MA。
Sasaki, H. 1950,Thoughts on educatio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Landscape Architecture,July: p158-160.
金柏苓,20**,中国园林学的基础和领域,中国园林,3:01-04.
李嘉乐,20**,现代风景园林学的内容极其形成过程,中国园林,4:3-6。
李嘉乐,20**,“《景观设计:职业与教育》导读读”后感,中国园林,5:12。
朱有玠,1985,“园林”名词溯源,中国园林,2。
李金路,王磐岩,20**,关于《园林基本术语标准》的探讨。中国园林,1:65-67。
&

nbsp;刘家麒,20**,Landscape Architecture译名探讨,中国园林,5:10-11。
孙筱祥,20**,,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从造园、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4:7-12。
孙晓祥,20**,关于俞孔坚等《景观设计:职业与教育》导读的审稿意见。中国园林。5:12-13。
王绍增,20**,关于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中译名,1:67-68。
王晓俊,1999,Landscape Achitecture是“景观/风景建筑学”吗?,中国园林,6:46-48。
西蒙兹 着,俞孔坚、王志芳、孙鹏 等译,2000,《景观设计学》景观设计学[/url].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姚亦锋,20**,环境审美规划的历史延续,城市规划,8:76-81
俞孔坚,1998, 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园林,Vol.14, No.55/1998(1):17-21
俞孔坚,1998,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建筑学报,2:58-62。
俞孔坚,2000,《景观设计学》(约翰。O。西蒙兹着)译后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俞孔坚,2000,从田园到高科技园园的涵义(之一、之二),中国园林, 8:37-41;4:46-51。
俞孔坚,20**,景观的含义,时代建筑,1:14-17。
俞孔坚,20**,土地的设计:景观的科学与艺术,规划师,2:13-17。
俞孔坚,李迪华,20**,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周干峙,1998,《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俞孔坚着),序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3: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诠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诠释——由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谈起
作者:刘玉杰

摘要:约翰.O.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是现代景观设计学的经典之作。书中的景观规划设计思想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结合西蒙兹的理论和方法,阐述对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认识和理解,并对我国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等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景观设计学;景观设计师;景观规划设计

1.现代景观设计学的含义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我国现称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老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非正式使用,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1900年,小奥姆斯特德(F.L Olmsted Jr)和舒克利夫(A.A.SharcliFF)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美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经过许许多多景观设计师先驱们的不懈努力,现代景观设计在理沦与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而美国景观设计专业发展的成熟和完善则值得各国研究和学习。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土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2.景观设计师与景观规划设计的受益者

谁是景观设计师?谁又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受益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西蒙兹书中点题的一句话中得到答案。西蒙兹说“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广义上说,每个人都是景观设计师,每个人都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受益者。与此同时,自然系统既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对象,也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受益者。正如城市规划从“控制式“向“协调式”发展,从“物质型”向“综合型”发展一样,景观规划设计也需要各个阶层的参与、而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效益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呈现出非常微妙的相互制约同时又相互促进的关系。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结果也不同。但它们都是景观规划设计的驱动因素。
要促使各个阶层都来参与和关注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利益是不能不提到的。忽略经济空淡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是没有意义的纵观历史,人类为了经济利益,不惜大肆破坏自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急剧恶化,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带来威胁人类从自然那里本应该很自然得到的东西,如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宁静的环境,现在却正在变成奢侈品。更不要说什么大范围的自然灾难了。随着社会的前进,人类开始认识到,人类必须依存于自然,为了经济利益而牺牲环境的最终结果就是毁灭人类自己,但单纯讲自然保护依旧很难。人类在注重环境的同时,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还是存在的。为了人类生存,需要保护环境;为了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保护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中人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是一致的。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进步,所以要体现社会公平原则。景观规划设计的社会效益,在于通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也协凋人与人的关系,它应该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有助于社会进步。
以房地产开发为例,工厂和公园周边地区的房地产开发价值不同。经济利益促使开发商趋向于选择环境好的地区进行开发。楼市竞争到一定阶段,楼盘户型、套等都呈现同质。项目的卖点就是环境,如中心花园、高绿地率等。但其中的真实性又有多大?能看的和能真正使用的比例又是多少?对开发商而言,经济利益是根本,强调环境质量不过是经营手段。但这对景观设计师而言却是难得的发挥作用的机会。问题在于,政府职能部门在这中间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居民从中得到了什么?
所以,政府管理部门的决策者、开发商、专业人士(职业景观设计师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公众,每个人都应该并有责任在景观规则设计中发挥作用,在使自然受益的同时,获得自己应得的利益。职业景观设计师协调的就是这些利益关系,并使其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3.职业景观设计师的工作范围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范围非常广阔。西蒙兹在书中向我们阐述了诸如区域规划、城市规则、社区规则、道路规划、建筑物和构筑物室外环境设计等方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但职业景观设计师的工作还远远不止这些。还应该有: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社会机构和企业园景观、国家公园和国家森林、景观规划与矿山迹地恢复、自然景观重建、滨水区、乡村庄园、花园、

休闲地等。
此外,近年来深受关注的城市水系整治,遗产廊道的复新,也是景观设计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景观规划设计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quot;景观规划设计是对人类从摇篮到坟墓的关怀“(俞孔坚)。同时,景观规划设计也是对自然的关怀。但这并不是说景观设计师在以上所有方面都无所不能。有时候,他可能只是作为顾问在发挥作用;有时候,他是需要其他领域人士协助的设计者;但更多时候,他起领导和组织的作用,协调各个专业之间的矛盾。保护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

4.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论

4.1 理解人,尊重人,规划人的体验

西蒙兹自称是尝试着把所看到的精彩的景观规则设计作品提炼为基本的规则理论。如中国的天坛、圆明园;日本的龙安寺:法国的香榭丽舍大道等。作者以精炼而富有诗情画意的文笔描绘了人们置身其中的体验。结论是“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是确定的用途或体验,其次才是随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并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欲规划的体验。”这里所说的人们,是指景观设计的主体服务对象。规划的是他们在景观中所欲得到的体验,而不是外来者如旅游者,设计师和开发商的体验。但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设计师和开发商会将自己认为“好“的景观体验放在设计中强加给景观真正的使用者。例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所强调的生活真实性就是指当地人而言的。
在景观规则设计中,设计师对主体服务对象-使用者-的充分理解是很必要的。西蒙兹认为,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人首先具有动物性,通常保留着自然的本能并受其驱使。 要合理规划,就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本能,同时,人又有动物所不具备的特质,他们渴望美和秩序,这在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人在依赖于自然的同时,还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改造自然,所以,理解人类自身,理解特定景观服务对象的多重需求和体验要求,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
人是可以被规划、被设计的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人是可以被认识的,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景观中的体验是可以预测的,什么样的体验是受欢迎的也是可以知道的。人的体验是可以被规划的。如果设计师所设计的景观使人们在其中所得到的体验正是他们想要的,那么就可以说,这是-个成功的设计。

4.2 理解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尊重自然过程

景观规划设计另-个服务对象是自然,是那些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和破坏的自然系统。我们所规划的人的体验必须通过物质空间要素才能体现出来。这些要素既有纯粹自然的要素如气候、土壤、水分、地形地貌、大地景观特征、动物、植物等,也有人工的要素如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等 景观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前提下。了解自然系统本身的演变是必要的,但还不够。我们必须要理解的是在人类的作用下,自然系统是怎样发展和演变的?关于这-点,西蒙兹在该书中分门别类做了很详细的分析,从而使该书具有更大的实用性。
自然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它对人类于扰和破坏的承受程度是有限的。目前比较受关注的生态设计就是一种很好的思路。西蒙兹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则思想。” 同时,他还引用辛·范·德·赖恩(Sim Van der Rvn)和斯图尔特·考恩(Stuart Cowan)的话说:“生态设计仅是有效地适应自然过程并与之统一。”美国著名的生态设计学家麦克哈格(McHarg)在他著名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也对此做了很好的说明。他一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这为我们景观规则设计如何正确对待自然指明了方向。

4.3 理解景观规划设计的社会环境,尊重人类文化,提高景观设计的认同感

景观规划设计所处的社会环境,那里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哲学取向都对景观规则设计产生很深远的影响。西蒙兹列举了埃及人、希腊人、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哲学芒取向,它们是如此的不同。而当我们对此有所理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容易理解这些地方的景观差异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景观差异很大,就是相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在不同时期里,景观设计也呈现出很大的异质性,即使人类对外来的事物抱有无限的好奇心,外来之物也无不打上本民族本地区的烙印。此外,社会在前进,时间像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将人类文明一点点地沉积下来。景观规划设计的成果也是一样。景观规划设计的指导理沦和评价标准,在农业时代(小农经济),是唯美沦;在工业时代(社会化大生产),是以人为中心的再生沦;在后工业时代(信息与生物技术革命国际化),是可持续论。
人类是相互影响的。景观设计只有在把握了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理解,才有可能使其作用得到大众的认同,才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5.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5.1 学科的融合与互补

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是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三者的融合在其产生和成熟过程中从来都是互相影响的,建筑师从事景观规划设计以及景观设计师做城市规划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这些学科就被称为设计学三姊妹、随

着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景观规划设计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反之,科学合理的建设需要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景观规划设计将生态学,特别是景观生态学的思想、理论和经验应用于自已的领。1969年,麦克哈格著名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问世。它成为景观规则设计的划时代之作。之后,景观生态学进一步发展完善生态规划的观念深入人心,有助于景观规划设计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处理得更好。
景观设计的人文研究进一步加强。景观规划设计对人的尊重表现在规划设计的人文性、地方性的加强,所以,设计师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宗教、美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和领悟潜在地影响着其规划设计作品的品质。

5.2 景观规划设计思想的传播

先进的甚至超前的景观规划设计思想需要得到提倡和传播,以引导人们树立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的对象、价值、方法和范围,从而推动景观规划设计的全面健康发展。除了景观设计作品和景观设计师本身的影响,景观规划设计的职业教育、文学艺术乃至大众传媒对景观规划设计传播、宣传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正如我们在上面所提到的,美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与成熟首先要归功于该国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发展。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景观规划设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观重要的作用。
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但它们又往往领先于社会的发展,对大众文化价值观起到先导作用。例如,1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的兴起和发展,就离不开作家、诗人和画家的功劳。“绘画与文学这两种艺术中热衷自然的倾向为18世纪英国自然式造园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且,自然式造园运动不是从造园家中间发起的,而是以当时文学家们的文学者作为媒介开始的。“此后,又在这些人及其后继者的推波助澜之下进一步发展成熟。此外,在美国景观规则设计发展过程中,也涌现了一大批致力于景观设计思想研究和宣传的专业和非专业的作家。奥西安·科莱·西蒙兹(Simonds, Ossian Cole),就被认为是“一位美国景观自然美的忠实扞卫者,对自然的魅力非常敏感,创造自然美的手法非常娴熟,他唤醒了人们对城市理想的追求,这种理想在城市和公园规划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自我表现着。”
大众传媒的力量是没有人敢低估的,它对于景观规划设计时尚的形成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景观规划设计是关乎每个人的事。加拿大学者道格拉斯(J.Douglas Porteous)就提出,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规则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只有通过环境教育,才能使公众“自然地“关心环境,才能使普通民众把地球当成人类的家园,传媒对公众环境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实际上是公众环境教育的一种形式。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反过来则会对景观规划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景观设计师如何运用传媒的力量扩大自身影响,以及传媒如何正确引导和提高大众对景观规划设计的鉴赏力也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全民素质的提高,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也同样取决于人类素质的提高。有些地方,失败的景观规划设计之所以能够得到实现,甚至于被称颂一时,可以说是设计师和决策者的专业素质不高所致,同时,也说明公众的分辨力、鉴赏力不够,所以说,引导和培养公众对景观规划设计的鉴赏力,以及景观规划设计基础知识的普及是必要的。

6.我国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6.1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形式追随功能”一词出自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沙利文。西蒙兹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深受其影响。同时,西蒙兹又将其进-步发展。他说:“规划与无意义的模式和冷冰冰的形式无关,规划是一种人性的体验,活生生的、搏动的、重要的体验,如果构思为和谐关系的图解,就会形成自己的表达形式,这种形式发展下去,就像鹦鹉螺壳一样有机;如果规划是有机的,它也会同样美丽。”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形式主义的景观规划设计却是随处可见。例如,现在我国盛行的“城市美化”运动,很多城市不颐自身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市民最需要的是什么,一样的通衢大道,一样的市民广场,一佯的观赏草坪,一样的罗马柱式,一样的繁复装饰……只给市长争面子,不给百姓办实事。这种抹杀自然本性,不顾人类最根本需求,不顾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喜闻乐见, 一味追求新奇的做法,许多专家都对此提出了质疑。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训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反对极端“功能主义”。西蒙兹认为:“任何对象、空间或事物都应为最有效地满足所要完成的工作而设计,而且要恰到好处,而如果设计者实现形式、材料、装饰和用途真实的和谐,对象不仅能运作良好,而且会赏心悦目。”

6.2 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位和时效性问题

(1) 景观规划设计应该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全过程
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定位常常被弄错。以我国房地产开发建设为例,通常的程序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道路、市政设施施工-景观规划设计,其结果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被破坏了以后,希望用景观规划设计(通常被理解为绿化和美化)来弥合这种关系。但这时,场地原有的自然特征也许已经被破坏殆尽,场地整体空间格局巳定,市政管线纵横交错,景观规划设计能做的好像也只有绿化和美化了。在西蒙兹看来,景观规划设计是要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始

终的。场地选址、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等等都要有景观规划设计思想的体现,才能发挥景观规划设计的最大作用,取得最佳效益。

(2) 景观规划设计的实现是过程而不是终极
近年来我国“草坪热”,近来又“移植大树”成风,其原因是什么。不管是栽种草坪,还是移植大树,目的很明确,就是马上要出效果。什么效果?好看。但代价呢?草坪的管理、养护、不可持续(草坪,尤其是观赏性草坪,浪费水,只能看而不能进入。10年的人工草坪可能必须要更换了,但10年时间里,一棵树能长多高?20年呢?)凡此问题有人考虑吗?据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对国外高新技术园区工作人员的调查显示,人们对树木尤其是大树的偏爱更深。绿树成荫比绿草如茵更受欢迎。大树难长,好,那就移植吧。抛开被移植走了大树的地方的环境破坏不讲,被移植的大树也往往面目全非了。环境质量的提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这本是件好事,但认为“看得见的风景”才是政绩,是多么可悲的事。
而实际上,景观规则设计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树木需要时间成长,自然系统因为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而需要时间来自我调整和恢复。这是很基本的常识,但却往往被人所忽视。景现系统中,因为包含了太多的自然要素,就像一个有机体,它不断自我完善,而且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

7.结语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其工作的领域是如此广阔,前景是如此美好,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所肩负的责任。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自身,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理解自然的演化过程,那么景观规划设计就只能是用来装点门面而巳。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使我们共同的、惟-的家园-地球-的美好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刘东云. 美国的景观设计专业[J] 国外城市规划 1999(2).
[2] 俞孔坚.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园林.1998(1)
[3] (美)约翰·().西蒙兹着,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俞孔坚.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学体系[J] 建筑学报.1998(2).
[5](日)针之谷钟吉着,邹洪灿译.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 CHARLES.A.BIRNBAUM,FASLA(ROBIN KARSON.Pioneers of American Landscape Design.The McGraw-HillCompanies.Inc.New York.2000.363-369
[7] J.Douglas Porteous.Environmental Aesthetics-ideas,politics and planning. Routledge.NewYork.1996.240-246
[8] 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天津大学(合编).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 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渊源、内涵与蔓延(上)[J].中国园林.2000(1).
[10] 陈俊愉,等.关于“移植大树“的笔谈[J].中国园林.20**(1).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俞孔坚老师和李迪华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
刘玉杰/1968年生/女/北京大学景观规则设计中心硕士研究生 (北京 100871)

篇4:卡尔·斯坦尼兹北大景观规划设计中心演讲

卡尔·斯坦尼兹在北大景观规划设计中心的演讲
作者:卡尔·斯坦尼兹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景观规划设计系亚历山大与维多利亚·维利终身教授,早年师从城市设计泰斗凯文·林奇,并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从1966年起执教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是国际权威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教育家,历届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主要学术主持人,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负责人,对现代规划理论有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在景观视觉分析、计算机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规划中的应用、以及景观生态学在规划中的应用等诸多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1984年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杰出教育成就奖,1999年获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突出成就奖。斯坦尼兹教授同时也是包括北京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在内的国际多所大学的荣誉教授。

我作为一个教师、研究者和景观规划师,主要受到的是欧美文化的影响,但在研究生时期就学习中国文化及亚洲文化。因此我清楚地知道,景观规划的概念并不仅仅起源于欧美。严格地讲,我也不是一个历史学家,我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景观规划师,而且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的景观规划师。

两年多前,我就一直想作一个报告,以告诉大家前人的思想如何影响我现在的工作,今天很高兴能给大家作这么一个报告。在报告中,你们所见到的不是一些著名项目的幻灯,而是关于大约30个重要人物的介绍。对于其中每个人,我将展示他(她)的照片并介绍其生平。更重要的是,我将介绍蕴藏在他们所作项目背后的重要思想。同时,这个报告是非常简短的,这30个人每位都有不凡经历,而对我而言,他们每人可能会有一两个重要的思想影响至今。

关于我们这个学科最好的定义是赫勃特·西蒙(Herbert Simon)在1968年所写的《工艺科学(The Science of Artificial)》中提出的,他写道:所谓设计,“就是找到一个能够改善现状的途径“。但是设计对象的尺度和比例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就小尺度而言,我们可以在一个地块上设计住宅;在中等尺度上,我们可以规划新开发区或新的城市公园;而在大尺度上,我们可能会规划一个新居民点或制定一个区域保护战略。一个规划设计师会做某一尺度上的设计,并不意味着他能做其他尺度上的设计。而我本人更感兴趣的是做大尺度的、战略性的景观规划。在这里我并不是贬低小尺度的设计,只是认为大尺度的景观规划更加重要,7今天的报告将主要侧重于大尺度上的景观规划。

今天我最初的两个主要例子,都是中国南宋时候的案例。第一个例子是杭州,为什么西湖是一个如此重要的例子呢?这是因为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有意识地决定在这里进行大尺度的景观改造,而这个景观最终却变成了自然景观。现在大多数人仍认为景观规划只是一种保护性的规划,西湖例子可以证明景观规划也可以是具有前瞻性的筹划。西湖的规划最初是出于防御、供水和农业的目的,但是从一开始,它就成为一个美丽而且充满了诗意的景观。一个伟大的景观设计一方面要具有实用性,另一个方面要具有精神含义。但同时也正因为此,西湖现在面临好多新问题。图3是供旅游者浏览的一张图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湖面占据了整个图幅的3/4,而今城市和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给西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甚至会损害整个西湖的景观。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出于实际用途而规划的景观成为了一个文化景观,而且会令人以为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今天的西湖必须成为更大尺度上的区域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否则景观将被破坏。西湖的例子证明,在工业革命以前,大尺度的景观规划就是可行的,一个经过规划的景观可以成为重要的文化和自然资源。

第二个例子是中国的黄山,它一直是诗情画意的象征。就我所知道的而言,在900年前,它是第一个景观保护项目。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出于文化上的重要性,景观是需要保护的。游客应该明了他们所见的不止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山岳,而且是重要的文化景观。

在16世纪,美第奇(Medici)家族是意大利最有权势的家族,他们不仅在大城市拥有住宅,在托斯卡纳(Tuscan)郊外还有16个别墅。美第奇家族别墅的装饰画证明景观是家庭财富的基础,而且这种也可以成为非常美丽的景观。在以后的两、三百年里,“农业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逐渐盛行。但是别墅的主人并不直接创造景观。与农民不同的是,贵族有闲心欣赏农业景观之美丽。直到最近100年里,随着教育和休闲活动的普及,对农业生产景观的欣赏逐渐为各阶层所接受。

许多著名的英国园艺师有同样的理念,即景观可以同时具有观赏性和生产性。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查尔斯·布里奇蒙(Charles Bridgeman)、威廉·肯特(William Kent)和“万能的布朗“(Lancelot Brown)设计的斯多(Stowe)庄园。这个景观是生产性的,人们在疏林草地放养牛羊和鹿。这类英国田园风光被很多人视作理想景观,启迪了许多西方的景观设计。

英国最著名的园艺师可能是亨弗利·雷普顿(Humphry Repton,1752-1818)。就我所感兴趣的大尺度景观规划来讲,他有一个非常好的思想,但同时又有一个非常糟糕的思想。好的思想是他认为每一个项目应采用两幅图片来展示,一张图片是改造之前的景观,另一张图片是改造后的景观。雷普顿用水彩画做成折页来表现所做的规划,当你翻开一页,设计后的结果就会显现出来。雷普顿以此来表达规划对原有景观所做的改造。他第二个非常糟糕的思想是一个关于文化理念的思想,其来源是博克(

Burke)的清高思想。他认为“设计作品如果只是尺度比较大的话,就往往意味着设计师缺乏想象力,所有艺术品都只是某种形式的欺骗而已。“换言之,他认为设计必须是假的、人造的,而大规模的规划只是缺乏想象力的表现。但我个人既不认为大尺度的规划是缺乏想象力的表现,也不认为设计必须是人工的。

大约在同一时期,法国人让·马利·莫罗(Jean Marie Morel,1728-1810)写了一本《花园理论(Theorie des Jardins)》他的一个重要立场是认为设计是对自然过程进行管理。他在巴黎附近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做了很多著名的景观设计。是他所做的一个景观设计,该设计充分利用场地的水文、植被等自然过程。早在18世纪70年代,景观规划设计领域有一个大的争议,即“景观设计是一个创造人工景观的过程还是管理自然的过程“。这个争论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景观规划设计界。

托马斯·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是美国的第三任总统。他当时决定在美国中部采用方格网进行大地测量。其目的在于鼓励民众在中西部定居。在18世纪80年代,他需要一种简便的方式来确立定居者所拥有土地的边界。他采用方格网测量大地的想法随着疆域向西部扩展而推广。这样的景观现在任何人坐飞机的时候还能够看到。杰佛逊对美国大地景观的形成作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

在德国,我们的同行可能认为景观规划起源于弗雷德里奇·法兰兹·范·恩哈特-德骚(Friedrich Franz von Anhalt-Dessau,1740-1817)。1790他继承了一个小公国,于是便着手改进它。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英国的文学、经济、政府和景观被整个欧洲视为模范。法兰兹王子在英国广泛游历,回国后引进了英国的思想,并以英国的方式改造景观。沃里兹(Worlitz)庄园建于1765至1817年间。沃里兹是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景观,它不仅成了传授先进农业技术的基地,还成为了英国自由主义精神的象征。许多人从这个“花园王国“学到了先进的社会、经济、政府和景观方面的理念。法兰兹王子的重要贡献在于他不是简单复制一个景观,而是利用景观来教育民众。

约翰·克劳迪斯·路登(John Claudius Loudon,1783-1843)在19世纪30年代是英国最重要的园艺师。他以替有钱人设计花园而出名,同时他也是一个著名的景观、园艺作家和思想家。路登有个重要的思想,他为整个大伦敦区作了一个区域景观规划。他建议以泰晤士河边的维斯敏斯宫为圆心,四周是交替的都市和郊区环带。路登作了一系列的设计来证明城市中心、近郊区和郊区花园的不同之处。这种同心圆的布局方式体现了他的一个观点,即人们不能总是生活在城市或总是生活在郊区中,城市与郊区对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与中国的阴阳观非常类似。在19世纪30年代,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即使在今天,这个思想对于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来说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彼得·约瑟夫·林内(Peter Joseph Lenne,1789-1866)无疑是德国最著名的景观设计师。林内曾说过:任何东西缺少照料就会衰败,即便是最伟大的设计,如果处置不当,也会被破坏。就是说光有设计是不够的,光建设也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关怀和照顾,任何景观会很快衰败。林内经历了从皇权到民主的革命时代。他最著名的项目在波特斯丹(Potsdam),那里是当时皇帝建立宫殿的地方。好多著名的建筑师在这里设计了非常著名的建筑,但林内确立了整个景观格局。他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条长达3km公里的轴线,而所有的其他项目都跟他的轴线相联系。林内证明,如果有一个鲜明的景观理念,它能将随后的各种变化组织起来。1840年,弗雷德里奇·维尔海姆(Fredrich Wilhelm)四世执政,林内提交了一个柏林及其周边地区的改进方案,其中包括特尔公园(Tiergarten)的扩展规划。林内还根据柏林的扩张,为柏林规划了一个全新的公共公园系统。他1819年和1832年规划建设的公园可以供大众享用,在这些公园里,他在排干的沼泽地里开辟了蜿蜒的小溪和呈几何图形状的园中步行小径。

在美国,人们认为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1822-1903)才是景观设计学的创始人,因为他首先使用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设计)“这个名词。他最著名的作品可能是他与卡尔沃特·沃克斯(Calvert Vau*)合作完成的纽约中央公园设计。但我个人认为他另外两个项目具有重要意义。在19世纪60年代,约翰·缪赫(John Muir)和奥姆斯特德以及其他人认为需要保护一些美国的重要景观(这个想法同900年前黄山保护的想法非常类似)。他们作了一些研究,创立了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约斯迈特(Yosemite)国家公园。如今,得益于当时奥姆斯特德等人的工作,许多包括约斯迈特、黄石公园和大峡谷在内的美国重要景观资源得到了保护。奥姆斯特德另一个重要思想与他在北卡罗莱纳州巴尔的摩为全美最富裕的乔治·W.范德比特(George W. Vanderbilt)所作的设计有关。这位大富翁的庄园位于一片4100英亩的山地森林。奥姆斯特德雇用了一个年轻人平肖(Pinchot)来领导这片地产的林业部门。范德比特、奥姆斯特德和平肖领导了全美最早的林业科学。他们尽量避免单一树种和片伐,而充分挖掘土地的多种功能。当美国政府建立自己的林业服务部门时,平肖成了该部门首位领导。他将起源于巴尔的摩的两个重要思想推广:一是对林业采用科学的调查研究;二是要充分利用森林的各种功能,包括保护生物栖息

地、娱乐、保护空气和水源、提供木材等功能。巴尔的摩的林场随后捐献给了美国政府,而成为全美最早的一块国有林场。

在1883,景观设计师霍拉斯·W. S. 克里弗兰(Horace W. S. Cleveland,1814-1900)提出一个重要的思想。克里弗兰当时是明尼苏达州横跨密西西比河的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和圣保罗(St. Paul)两个城市的景观设计师。当时这两个城市还非常小。克里弗兰要求政府在居民前来定居前就购买土地兴建一个区域公园系统。由于他们提前几十年作了规划,因此政府能以非常低廉的价格购买土地。如今的孪生城明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罗已经成了大城市,地价高昂,但是他们已经拥有一个非常出色的公园系统。这是一个无比重要的思想,但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果让我给中国的同行们提一个建议,我会建议大家向克里弗兰学习。

查尔斯·艾略特(Charles Eliot,1859-1897)是波士顿非常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在19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波士顿的市民意识到其他城市正在建立非常重要的公园系统。但波士顿是一个老城市,很少有空闲土地。因此艾略特想在波士顿的闲置土地上建立一个开放空间系统。他征用湿地、陡坡、崎岖山地等没有人要的土地,并利用这些土地规划了公园系统。包括奥姆斯特德在内的其他设计师将这些土地设计成为了引人入胜的休闲娱乐公园。如今,当你看波士顿的公园系统时,会觉得这和其他城市没有什么区别,但值得记住的是这些公园是在废弃的土地上建立的。艾略特的伟大思想在于他提出要控制土地,并将其转变为有用之地。

派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1854-1932)不仅是一位哲学家、生物学家,而且还是一位规划师。他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其中一个就是他所提出的“流域分区“思想。作为一名进化论者和宏观思想家,盖迪斯对于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非常感兴趣,他用“流域分区图“来表达这些种关系。这个分区图根据海拔从山顶一直延伸倒海滨,在海拔最高的地方地区,通常是矿工工作的地方;在次高的地区分布着森林,那里是伐木工人工作的地方;再往下则是猎人和牧羊人工作的环境;靠近低地的地方则是农人和园艺工作耕耘的地方;再海拔最低的海岸附近则是渔民的生活场所。盖迪斯认为如果不遵从这种人地关系,其最后结果要么是失败,要么就是将花费大量的能量并且冒很大的危险。盖迪斯曾环游世界,在很多地方做过项目,尤其是在英联邦国家。他的第二个重要思想曾影响了他所做的很多规划,他在他所作的题;城市开发:园林绿地和文化设施研究“的规划中阐述了这个思想。他认为城市的最基本结构是受到园林绿地和文化设施的设计的影响而形成的,而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则是次重要的。

在十九世纪,英国正处在工业化的时期,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雷蒙·温翁(Raymond Unwin,1863-1940)以及其他一些人开始对当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满。在那个时候,穷人和工人阶级的居住区往往是拥挤、危险,而且污染严重。许多知识分子认为人不应该居住在那样的环境中。他们为此提出了很多主意,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概念。其主要想法是要减小主要城市规模,降低主要城市的人口密度,而以郊区环带包围中心城市,并将人口安置在小型的近郊区新城镇里。所有的这些地区用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起来。在二十世纪的早期,花园城市概念是影响英美及部分欧洲国家的城市开发的最重要思想。随着时代进步,这个思想促使了对建设近郊区的重视,并在今天所提出的“新城市主义“再次得到体现。花园城市思想对那些生活在城市近郊区的人们来说是个很好的思想,但也造成了中心城市的衰退。

沃伦·H.·曼宁(1860-1938)自己开业之前,一直为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工作。大约在1910年,美国开始普及用电,人们发明了最初只是用来方便描图的透射板。1912年,曼宁首次使用它进行地图叠加,作为一种分析手段,这与我们今天的分析方法非常相似。他将一些地图叠加起来,以获得新的综合信息,最后为马萨诸塞州比勒里卡(Billerica)做了一个开发与保护规划。在当时,美国正在绘制可以供大众使用的国家资源地图。曼宁收集了数百张关于土壤、河流、森林和其他景观要素的地图,将其叠在透射板上,基于这样的方法,他做了一个全美国的景观规划,并发表在1923年6月的《景观设计》杂志上(图44R2,05)。他规划了未来的城镇体系、国家公园系统和休憩娱乐区系统,他还规划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主要高速公路系统和长途旅行步道系统。这个规划包括了今天一个完整的景观规划所需要的所有内容,而曼宁则是在二十世纪初就为全国做了这么一个规划。因此曼宁的这个规划可以说是我们这个专业历史上最重要、最大胆,也是最具独创性的规划。

在这次演讲的一开始,我引用了杭州的例子,古人在那里创造了一个闻名于世的水景。而荷兰则正好相反,那里的人们从十五世纪开始就将水排干以获得土地。荷兰拥有典型的低海拔地区景观,其英语名称“Netherlands“的意思就是“低地“。这个国家经常受到洪水困扰,为此他们做出了两个关于景观规划的重要决定,一是要沿河流修筑堤岸,二是要填海造田。这样,整个国家的景观就成了这两个决定的产物。杭州西湖的景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而荷兰则丝毫不掩饰其机器建造的痕迹。如果你是荷兰的景观设计师,你就应该学会尊重这些方格状土地和笔直的线条。由于这些直方格形成了高度结构化的景观,如果加上不规整的线条或曲线型的设计就会与现状冲突。(在中国,许多景观是由不规则的弯曲的线条构成的,在这种情况下,直线则会突兀出来。)荷兰对大面积新开垦土地

的需要通过机械和景观规划得以满足,这样的景观规划不仅要考虑社会经济目的,同时还要考虑视觉效果的一致性。

1935年,美国建成了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第一条全封闭高速公路。这条被称为“Merritt Parkway“的专用道路是专门为提高交通效率而修建的,却被称作“Parkway(风景道罚“。这条道路的设计尽量与景观相融合,不破坏周围景观。整个公路中很少有桥梁,隧道也仅有一个。这条公路的设计不是由工程师,而是由景观设计师完成的,其设计过程中不仅考虑到交通,还考虑到舒适性。因此这条公路被称作“Parkway“,而不是被称作高速公路。

在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景观规划的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场变革是由英国学者G.·E.·赫特金斯(G. E. Hutchings)和C.·C.·法格(C. C. Fagg)领导的。他们并不是景观设计师,而只是测量师和地理学家。他们写了最早一批关于如何进行区域景观规划的教科书。他们最重要的贡献在于认识到景观是一个由许多复杂要素相联系而构成的系统。如果对系统某部分进行大的变动,将不可避免地系统中的其它要素。景观规划师不能仅仅是某方面专家,他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以作出一个好的规划方案。

同时在那个年代,现代意义的规划运动开始了。这时出现了专门为培训规划人员而写的教材。如今教育系统下的学生们已经很少有人阅读当时学生们所读的教材。L.·B.·埃斯克里特(L. B. Escritt)所写的《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一书于1943年出版,这本书不过一厘米厚。如果我的那些刚入门的学生们阅读完此书,他们将会理解很多我所教的东西。例如他们将会学到如何叠加图层(图49,新加S3),如何利用它有针对性地分析景观等。这些技术手段是非常简单有效的。1947年,英国选举产生了左翼领导下的政府,开始对全国土地进行国有化管理。因为拥有用来培养规划师的教材,英国可以迅速建立一套良好的规划系统。

盖瑞特·埃克博(Garrett Eckbo,1910-2000)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景观设计师之一,他不仅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园林设计师,而且还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而对我来说,他最重要的时期是二战后他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从事住宅世纪的时候。他以一种特殊的对景观的敏感进行设计工作,而且常自发改造景观。当你看他的住宅规划图时,你可能会感到困惑,因为埃克博并不是在图纸上进行设计。他直接在场地上进行设计工作,决定住宅的位置,以及怎么改造景观。他写了一本非常不错的书《生活景观(Landscape for Living)》,于1950年出版发行。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第十五章,他描述了设计“从艺术走向规划”。在这一章中,他阐述了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即艺术与规划是等同的,只不过它们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手段而已。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认为美国需要有高速公路连接各州的首府,他将州际高速公路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工程师。这个主意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一方面我们拥有了快速安全的笔直的高速公路,但另一方面它们却不怎么美观,而且经常破坏了所经过地区的景观。

J.·B.·杰克逊(J. B. Jackson,1909-1996)不是一个景观设计师,而是一位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学从事文化景观研究的教授。他实际上是一位景观地理学家,并创办了一份极具影响力的小刊物《景观(Landscape)》。他向美国人民介绍了日常景观的价值。当时许多景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等只关注一些特殊地段,而低估了普通人日常活动对景观的影响。杰克逊开始推动一场重视并保护文化景观--具有独特性的日常景观的运动,如今这个运动已经具有很大影响力。该杂志创办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美国与今天的中国非常相似,到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却不注意保护工作。杰克逊从那个时候起推动他的工作,但是直到1986年,美国才建立一整套系统来保护文化景观。如果中国政府来咨询我的话,我将会建议他们努力确定其重要文化景观并保护它们。

我的老师凯文·林奇(Kevin Lynch,1918-1984)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他认为规划师应该理解普通人认知他们周围环境的方法。林奇就很多主题写了大量书籍,但他第一部著作,同时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便是《城市的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规划师第一次与普通人直接交流,以了解他们理解城市的方式。林奇曾说过,设计应该使一个城市具有更明晰的结构,以方便普通人理解。他所认为的一个好的城市应该具有一个可让人理解的结构及意象,而且这种结构意象并非规划师强加的,而是从那些使用者的感知中获得的。

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是美国最著名的景观设计师之一。在他开始设计项目之前,他首先要查看区域的景观,并试图理解形成这片区域的自然过程。他通过设计来反映这片土地的自然过程,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著名的滨海农场住宅开发项目。

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的菲利普·路易斯教授长久以来投身研究美国中西部的北部地区,这是一片大约有1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他曾为这片地区作了很多规划,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他为威斯康星州作的公园系统规划。他通过分析表明,沿着州内河流分布的廊道地区是最需要保护的地区。他是第一位以环境廊道概念为核心进行景观规划的规划师。

安·L.·麦克哈格写了著名的《设计结合自然 Design with Natu

re》一书,这本书可能是在景观规划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书。在书中,他描述了自然过程如何引导土地开发。书中还包括了在不同尺度上的几个实际案例。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为凡利斯地区(Valleys)做的规划。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巴尔的摩市希望扩展到凡利斯地区。麦克哈格和他的同事们认识到有多种开发模式,于是研究了不同污水排放方式下的四种可行方案。他们知道规划师应该作出不只一个方案,最好可以有多个方案比较以决定哪个是最佳方案。由于城市发展用地不能在河边洼地,农业因此得到了保护,同时开发用地也不能在陡峭的山坡地和山顶,于是城市开发呈组团分布在缓坡地和一些高地。麦克哈格理解景观、工程、科学和开发之间的关系,所以凡利斯规划成为了一个杰出的景观规划。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还有另一场重要变革。霍华德·菲舍尔(Howard Fisher 1903-1979)发明了第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计算机图形软件SYMAP。1963年他砸哈佛大学建立了第一个计算机图形学实验室。我当时成为在该实验室工作的第一批人员。1965年,当我刚开始任教时,四个研究生与我一起使用计算机完成了第一个区域规划--德尔玛瓦(Delmarva)规划。这个区域靠近华盛顿特区,包括了整个特拉华州以及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一部分。这是一片非常大的区域,工作非常艰巨。我们用计算机绘制的图纸质量并不如手绘的好,因而饱受批评,但计算机完成的分析工作则不在批评之列。学生们认识到计算机运用于景观规划具有巨大的潜力。

到了1967年,我们已经具备绘制地形图、植被图和建筑图的技术,我们还能用计算机花透视图。然而这些图纸再次受到批评,因为一个普通绘图工就可以比计算机 画得更好,但我们知道计算机技术会越来越先进。在六十年代后期,我和我的学生们完成了另外几个景观规划研究,并出版了《城市化与变迁的系统分析模型(A Systems Analysis Model of Urbanization and Change)》。今天,我仍认为有五项内容值得认真考虑:系统、分析、模型、城市化和变迁。

其中的一个研究生杰克·丹杰蒙德随后成立公司开发出了第一个商业用途的计算机制图软件。今天他的公司ESRI已经成为该领域最大的公司。通过设计让他人使用的软件,丹杰蒙德可能已经对景观规划学做出了其他教授和规划师难以比拟的贡献。

希尔维亚·克劳(Sylvia Crowe,1901-1997)是英国最出色的景观设计师之一。她从事景观设计多年,拥有丰富的工作经历,而且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克劳在她的职业生涯中花费了很多时间就林业为英格兰政府作顾问。她试图避免单一树种,以及直方块状的种植方式。她建议采用自然形态种植混交林。她写了一份题为《林木景观(The Landscape of Forests and Woods)》的报告。在报告中,她举例如何在从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娱乐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角度出发进行重新造林。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加利福尼亚大学的R.·伯顿·利顿和美国森林管理处的爱德华·斯通拟定了一项重要的新法律--国家环境政策法案(NEPA,the NationalEnvironmental Policy Act)。美国国会要求大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评估诸如大气、水质和生物等受到项目的影响。这其中还包括了美学评价。这项法律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研究环境美学质量的影响?美学评价不应成为简单的个人意见,而应该成为系统的方法论。受这项法律影响,每个州的土地管理部门必须研究采用一定方法进行视觉影响评估。第一个完成的是美国森林管理处,在1974年,他们提出了视觉管理系统(the Visual Management System)。土地管理部和其他机构随后拥有了各自的视觉管理系统。最后产生了几套不同的系统,而且经常令人糊涂。但重要的是,在美国每个重要项目都进行了视觉影响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 Forman)和米切尔·戈登(Michel Godron)合作完成了一本意义深远的著作《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整个八十年代是生物学家和地学家与规划设计师紧密合作的年代。一般说来,地学家理解景观,同时也知道景观可以进行改造,但他们不知道如果改造以改善景观。而现在,景观生态学能通过观察空间结构帮助人们理解景观改造的作用。这对于景观规划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工具。福尔曼与我另外两个学生合作编写了《景观设计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学原则(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use Planning)》。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从环境科学角度认识到影响景观规划的一些原则。

1986年,美国政府第一次提出了评估乡村历史景观的导则。政府认识导乡村文化景观应该被记录并保护下来。现在在美国已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运动来推动认识和保护具有区域特色的景观。这里所强调的不是具有美国特色的景观,而是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景观。

1993年,我组织其他五个组织的同事们通过互联网合作完成了一个项目。这是第一次我们采用电子方式有效地共享数据、思想和方案。我们大约每四个月聚会一次共进晚餐,以保持相互间直接交往,并共同做出一些决定。因为我的研究伙伴再也不局限于我任教的哈佛大学了。在这个项目中,我可以和俄勒冈州、内华达州和华盛顿特区的同仁们一起工作。即使参加项目的人居住很遥远,也

不再是个问题。

这个项目是一个为期三年的研究项目,研究对象是加利福尼亚州的潘德尔顿营(Camp Pendleton),一片包括洛杉矶和圣地亚哥之间所有未开发土地的区域。我们要研究其未来的发展情况。这个项目由我六个问题构成的框架下组织起来,这六个问题是:1.景观该如何描述?2.景观是如何运作的?3.景观运作是否良好?4.景观可以作如何改变?5.这些变化将会产生哪些不同后果?6.景观是否要作改变?这六个问题中的每一个都是要解决问题和方法论的某个方面,因此仅仅问其中的四个问题是没有用的,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得到回答。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采用计算机模型模拟各种不同的景观过程,其中包括土壤、水文、火灾、植被、景观生态模式、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视觉质量等模型。我们做了几个不同方案,利用这些模型来比较潜在的影响。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的景观,这就需要更复杂的景观规划方法,其结果就是最后形成更复杂的规划,以最好地符合实际情况。

我和同事们刚完成了一个位于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地区开发项目。那里的滨河地区是非常重要的鸟类栖息地,而且受到国际公约的保护。但在那里,作为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河流正面临毁灭。当地居民抽取地下水使用,致使含水层水量难以维持河流水位。生物学家认为如果地下水位降低五米,树木就会死亡,河流随之消失。但在未来,该地区的人口数目却将要翻一番。因此该地区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是?quot;如果在不破坏河流的前提下,为新的居民们提供舒适的居住。

我们的研究队伍对这个复杂的问题作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但问题是我们如何表现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如何向公众表面他们所要作出的抉择将对河流能否生存产生重要影响?所幸我们现在已经具备计算机技术可以让我们把分析模型与动画联系起来。在这个项目中,每个方案都用动画表现出来,而不是采用文字或静态画面。我们可以演示不同规划决策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情况。

我相信,随着我们对所规划的景观有更着越来越深入的理解,而政治也越来越复杂,我们作的规划也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造成普通人既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但如果存在潜在的危险,我们很有必要让普通人知道这些情况,否则他们将不会做出改变以避免危险。

这可能是我们面临的下一个挑战,即我们要使一个复杂的规划更易于让人理解。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公众参与规划,而且还可以改善决策过程,以创造一个更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篇5:中国特色现代景观设计

中国有悠久的园林景观营造传统,从构思精巧的苏州园林到大气恢宏的皇家园林,无不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艺术成就。然而,如同所有建筑设计一样,景观的设计与建造必须时时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变迁。

中国古老的景观艺术似乎并没有跟上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脚步,于是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出现了欧洲古典园林景观、欧洲新古典主义景观、英国乡村风情景观等等风格各异的西式园林景观。香港、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美国景观设计师的作品轮番上演。使人不禁发问:什么才是“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呢?

国内的一种批评声音时时出现:“现在国内的景观规划设计过于追求西式风格,放弃了中国的优秀传统”。对此,同济大学景观与园林规划设计学科教授刘滨谊认为,对于追求西式风格的景观设计并不能一概而论。

刘滨谊向记者指出:“在我们担心丧失自身传统的时候,首先要思考的是,我们自身的传统是什么,尤其要分清哪些是能够古为今用的优秀传统。换句话问,什么才是中国自己的现代景观风格形式?”刘滨谊进一步指出,国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

与欧洲设计师注重实用性、关注生态价值的探讨不同,国内的设计师更加迫切的希望是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目前国内大致存在两种意见。一种理解认为:“中国自己的东西就是传统的古典园林景观以及体现在近现代建设中的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其形式通常以亭台、楼阁、假山、小桥、曲径、池水、松竹梅菊等符号化了的景观元素为特征。

另一种理解则认为:现代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引入现代的元素、构成材料以及现代艺术形式,同时又要保持“中国精神”。但是,刘滨谊认为,做到这一点很难,至少他至今还少有见到这样的作品。

阿奇贝斯(加拿大)设计公司的董事首席设计师刘亮则认为,由于国外设计师的进入,景观设计也确实存在过于西化的问题,但西化问题主要还是存在于房屋建筑领域。因为在景观营造方面,地域性还是很强的,至少植物都是采用中国本土的。因此,景观的西化主要还是受到房屋建筑西化的影响,因为景观风格必须与房屋建筑的风格协调。中式园林景观配欧式房屋建筑,肯定会让人感到不伦不类。

“其实,景观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刘亮指出,“中国古代园林有悠久的历史,大致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宅园林、寺庙园林这几类。中国园林景观在这几个领域都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是,这些园林都是围墙内的景观。而现代建筑设计意义上的景观是房屋建筑以外的所有设计,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含义更加广泛。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园林景观只是属于景观的一类。”他指出,现代中国的景观设计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局限在公园设计的范围内。中国各个城市的园林设计院以前都主要从事公园设计,当然也包括简单的道路设计。因此,景观的设计在中国可以算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并不一定要拘泥于传统的框架。

刘滨谊认为,现代中国的景观设计风格并非高深莫测,其最基本的依据就是符合广大现代中国大众对景观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要从最基本的诸如早晚晨练之类的户外生活活动找起。由此考虑,自然会形成现代中国自己的景观特色。

他进一步举例说:由于现代中国的人口多,活动空间紧张,人均户外活动场地的密度高,这就不能一味简单化地照搬西方现代的景观,也不能照抄中国自己的古典园林景观模式。以此为起点,进一步深入思考,就不难理解: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都与古代不同;古典园林景观小尺度、小容量的空间格局和缓慢节奏、缺乏运动项目的活动内容都难以满足现代人对园林景观的需求。中国园林景观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中国的风景园林师也好,外国景观规划设计师也罢,要创造出真正的中国现代景观,无论是谁,都必须“因地制宜,”刘滨谊说,“遵循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古训,立足中国自己的地方特色、自己的土壤、自己的气候、自己的植物、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文化信仰,而非照搬西方。”但仅仅“因地制宜”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因时制宜”。总之,园林景观是有生命,是不断生长的,是为使用它的现代中国人而建造的。”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