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 导航

剖析当代景观建筑学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15

对于景观,各人的感触会截然不同。即便是同一个行业,这就是所说的“景观建筑学”,其对于景观的看法也在干变万化。哪怕是对于最为简单的自然景观,人们也很难作出一致的客观评价。故而,很少有人客观地去看待景观,公正地、科学地带着人道主义的观点去关心它。然而,这主要是古代的情形。

今天,人类已进入了这样一种社会的文明阶段:人口不可逆地待续增长,人类聚居的生存垄间变得越来越小;芸芸众生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旅游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对于景观,较之从前,人们看得更深、更远。透过景观,人们已逐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密不可分。起伏的山峦不只是一种象征符号,而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征服自然,征服宇宙,征服时空和距离;人口与生产平衡的买现……所有这些,都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要得更为紧密。在这种关系中演化至今的景观,已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时代,自工业革命以来,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了为六众共享的公共性景观。因而,除了以征具有那种因人而异的一面,当今的景观更多地还具备了众所共鸣的一面。皇冢园林也好,私冢花园也罢,除了那些历史上因个人意志而创造的“园林”之外,现代出现的更多的是为群体的、为市民大众所需而创造的景观园林。因此,由个体的主观感觉演进到群体的理性判断,由宅前屋后的花园草木扩展到城币区域的景观绿化,由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抽象到规划设计师的科学分忻,传统风景园林的价值观念、判断标准、买践范围、专业背景、理论方法都发生了极大的扩展和变化。当代,作为这种扩展变化的初步结果,在国际范围,产生了一个跳出传统风景园林框框的新的学科。

按照规划设计对象的更迭,分析历史的来龙去脉,从传统的风景园林到当代的景观建筑学,经历了这样一种演进过程:荒野一景物一囿一苑一花园一园林一城市绿地一公园一风景名胜区一自然保护区一大地景观。按惯常的概念,风景园林通常对应于这一过程的前半部分,景观建筑学则试图研究包含整个过程,并把重点放在后半部分。显然,就所要处理的内容、因素、规模而论,前后两部分并非等量齐观。考察专业概念的差异,就地球各地的空间分布而言,即使是处于同一时期,“Landscape”一词也有概念上的差异,比如美国的"Landscape”主要指凡是与土地有关的空间环境和资源,中国的"Landscape”则常常是指“山水”,而日本的"Landscape”更多的是指“造园”;此外,即便是同一地域的同一时期,就如同"Landscape”本身包罗万象一样,专业概念亦不尽相同,同为“Landscape”,却有“景观”,“风景”,“造园”,“园林”,“风景园林”等多种释译。

总之,时至今日,中国规划设计界专业人员对于景观建筑学的理解仍局限于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大众化理解,仍然被认为只是一门局限于私人花园和苑囿的艺术。这是一种误解。近2—3百年、尤其是近半个世纪的实践显示,公共性的景观艺术与技术已作为社会大众的需要而得到了迅速发展。这种现象,在中国,尤其在最近几年的高速发展中,变得尤为日月显。对此,从当代国际景观建筑学工程实践的领域范围亦可见一般。以示工会需要实践为基础,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际范围内,经过百年的耕耘,景观建筑学已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和研究领域。

按美国景观建筑师注册考试委员会的定义,现代景观建筑学的实践包括提供诸如咨询、调查、实地勘测、专题研究、规划、设计、各类图纸绘制、建造施工说明文件和详图以及承担施工监理的特定服务,其目的在于保护、开发及强化自然与人造环境。

景观建筑师所提供的服务,其作用具体体现在四个基本万面:

(1)宏观环境规划,包括对土地使用和自然土地地貌的保护以及美学和功能上的改善强化;
(2)场地规划/各类环境详细规划,重点是所有除了建筑、城市构筑等实体以外的开放空间,如街道、广场、田野等,通过美学感受和功能分析的途径,对各类构筑、道路交通进行选址、营造及布局,并对城市及风景区内自然游步道和城市街区、广场、公园系统、植物配植、绿地灌溉、照明、地形平整改造以及给排水进行设计;
(3)各类施工图、文本制作;
(4)施工协调与运营管理。

从目前整个国际景观建筑学理论与买践的发展来看,作者认为,景观规划设计的四个基本万面中均蕴含着三个层次不同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文化历史与艺术层,这包括潜在于景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东西,其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的风貌;
(2)环境生态层,这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因素在内的从资源到环境的分析;
(3)景观感受层,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体及其感受的分析,即狭义的景观。

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景观建筑学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自始至终贯穿于景观的三个层次。

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中,围绕着人居和人聚的环境规划设计,在规划设计界,景观建筑学从一开始就}分演着前卫的角色,发展至今,无论是人类聚

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是面向21世纪的永续文化;无论是学科交叉的领先理论,还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等高新科技的应用,景观建筑学都起着先锋的作用。而作为一门集时间、空间于一体,置观赏者于其中的乏术,景观建筑学同样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正在为诸如环境艺术、装饰艺术、广告艺术等各类新兴艺术所仿效。对此,国际景观建筑师联盟(IFLA)荣誉主席杰佛瑞·加里柯(Geoffry Je…coe)着重指出:“我们的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现在,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景观设计是各类艺术当中一门最为综合的艺术。这样一种认识基于三重理由;

(1)在生物固中,现存微妙的自然平衡秩序以及地球的保护层,正在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而且,似乎只有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才能恢复这种平衡,以保证生存。
(2)在这些努力当中,首先需要的是诉诸生态,返些生态系统无非都是可持续存在的有效的动物状态的回归。
(3)由于人类自己就是从这样的充满生机的动物状态进化过来的,所以人类所创造的在其四周的环境,实际上,也就是他的抽象观念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

第一重理由.在人类的生物学层次上,引发了一种叵觉的要求.并且由此导致了'绿色革命',这就象1972年,在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斯德哥尔摩会议上所描速的那样;第二重理由,鼓励着专家们进行综合的生态规划;而第三重理由,正在以历史上从来没有构想过的尺度和规模,推动着景观乏术的发展”。

对于景观园林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东西,就不可能成功。分忻一下现代成功的景观园林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过去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苑囿和景观。事实上,要规划设计一个园林,景区、景物,不管其形式有多么新颖,如果没有传统的精华,没有未来的展现,没有来龙去脉,就很难能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品。

就形式而论,艺术是千变万化的,景观规划设计这门综合的艺术更是如此。对此,作为景观建筑师.需以“不变”应“万变”,找出并把握住那些相对稳定而不变的景观元素。例如,智慧人的头脑,一叵对所能够稳足地把握住的某种几何形状,如方形和圆形有着反应。虽然,这些形状在景观中的表现是根据时代、地理、社会、经济、伦理和哲学等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然而,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局部的、暂时的。与此类似,在生理层面上,不管环境是多么地不同,人们对一座今天在英国用废料堆筑的人工假山的反应,可能与古代中国堆筑的假山的反应并无差异。无疑,最稳定不变的景观主观因素是人类的五官。这些感觉器官的功能,自史前进化至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比如,常人的视觉范围、感受空间的恒常尺寸,等等,所有人类超越生理层面的感受和情感仍旧是通过它们激发而产生的。因此,生态学也好,文学绘画也罢,对于景观建筑学,以三维空间为主的景观视觉毕竟是其规划设计的核心基础。这正是“视觉分析”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景观建筑学学科基本研究领域的原由。基于这种基础哇研究成果,派生出了不少极富实用价值的应用性研究。建筑、规划师们所熟悉的凯文·林奇城市意向的s要素理论,就是其中的一例。

近一百年来,人类与环境的新型关系决定了景观建筑师已不等同于艺术家,他们受限于许多因素而不可能进行立竿见影的试验。景观建筑师必需求助于艺术家,从他们那里获取未来的图景,从这样一种超越时空的知识中汲取信心:这正是隐身于所有艺术背后的维持艺术自身生命力的抽象艺术。诚然,每个景观建筑师对于如何将艺术转换成景观的诠释都有个人的见解,但是面对当代以集体大众为主的公共性的大地景观,面对当今世界中充满着社会、经济、环境生态诸因素制约的景观规划设计,首先需要的是科学理性的理解与思考。对此,当今的景观建筑师也不同于古代的风景园林师,仅仅霏画家、诗人、园艺师,停留于传统风景园林的概念、方法、手段,那是远远不够的。

然而,即便如此,也还是不够。就如杰佛瑞·加里柯所指出的:“今天,作为历史上的第一次,正在逐步展开的世界面貌表现出了集体性的物质主义而非规定的宗教性。在先进国家,个人在其所拥有的家园住区之中产生、演化,并形成其个人信仰。对他(她)存在的最大威胁可能并不是商业第一主义,并非战争、污梁、噪音以及主要能源的消耗,甚至亦非断子绝孙的危险,而是由于鉴赏力的严重缺乏和历史上诸价值观念的相继解体毁灭所导致的盲目无知,而这种相辅相成的鉴赏力和价值观念正是那种单纯而伟大的理念的象征”。景观建筑学也好,风景园林也罢,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必须寻求基于传统的新的理念和基于现代技术的新的方法,明确追求什么、表现什么、创造什么。

无论是从艺术目的出发,还是追随生态学规律,景观园林设计的大忌是“一刀切”、“标准化”、“千篇一律”。因为追求}示新立异、与众不同这是人类的天性,尤其在回归自然的场合之中,人们潜意识中自我表现的本能常常表现得更为充分。创造提供这样的场所,规划设计为大众市民所用而非个别少数人所看的“标准化”景观,这是当代景观建筑师最为基本的目标。

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是在各类景观之间引入中间媒介,即在景观中大场面与小环境之间;在有限制的近景、中景与无限的远景之间;在人工景物与自然景观之间;在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这一概念对于人类来说是特殊的。它涉及这样一种理念:存在着一种超越个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种中间媒介达到的群体共通的普遍的状态。挖空心

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景观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在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问题上,如同当代的建筑师、规划师一样,当代的景观建筑师同样缺乏对于时间的关注。这也许是当代人类普遍存在的问题。只顾眼前利益,不管远期结果,有谁会像景观建筑学之父奥姆斯泰德那样,以百年的时间为尺度,来规划设计我们未来的景观呢?今天,在树苗与森林之间,景观必须是速成的。相对于所有从前的哲学、玄学和人文主义来说,时间感如此匮乏,似乎行动取代了思考。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埃及、古印度和前哥伦布的美洲几乎都关注于抽象的时间。景观园林是用时间来平衡空间的艺术,中国古代的园林艺人认为甚至连建筑都可以象植物一样地自我再生,可是,受到“现代建筑”影响的景观园林却要仿效建筑:用空间来平衡时间。时间为主、空间为辅,这是当代景观规划设计所应倡导的。

总之,在结束本文之前,让我们再分析一下景观建筑学与其姐妹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的异同。就相同性看,三个专业的目标都是创造人类聚居环境,三个专业的核心都是将人与环境的关注处理落实在具有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人类聚居环境之中。所不同的是专业分工:建筑学侧重于聚居空间的塑造,专业分工重在人为空间设计;城市规划侧重于聚居场所(社区)的建设,专业分工重在以用地、道路交通为主的人为场所规划;景观建筑学侧重于聚居领域的开发整治,即土地、水、大气、动植物等景观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利用与再创造,其专业分工基础是场地规划与设计。当然,这种侧重和分工的区别是以所涉及的人聚环境的客体而论的。就人聚环境的主体——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而论,三者又有各自的侧重和分工。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学三者有机的叠合就构成了所说的生活世界场域工程体系。

以人类聚居的活动场所的规划设计为手段,找回失去的价值观念,提高人们的鉴赏力,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这也就是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实质与灵魂。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景观建筑师路易斯路巴拉干解读

这段话引自阿尔多·西扎为一本介绍巴拉干作品的书所做的序言。西扎所介绍的是一位墨西哥著名的景观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路易斯·巴拉干于1902年出生在墨西哥的瓜达拉哈拉的乡村,从小在父亲的农场里长大。在1924年拿到工程学士学位后,他在父亲的资助下用两年的时间遍游了欧洲。这段时间他参观了很多城市,虽然没有在什么机构学习,但是依然受益非浅。

巴拉甘后来的设计观念深受西班牙南部的摩尔建筑、地中海的地方建筑、斐迪南德·贝克的花园以及勒·科比西耶的著作和理论的影响。1927年巴拉干开始了在墨西哥的建筑实践。在1976年前他几乎不为人知。而1976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了其作品的图片,轰动了世界建筑界。而后1980年他获得了普利策建筑奖。他所设计的一些建筑被认为是与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一样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巴拉干的景观设计特点]

“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对一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的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

——路易斯·巴拉干

巴拉干设计的景观,建筑,雕塑等作品都拥有着一种富含诗意的精神品质。他作品中的美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与体验,在自于童年时在墨西哥乡村接近自然的环境中成长的梦想,来自心灵深处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因此解读巴拉干的作品要用心去静静的体验他温和的激情所创造出的静谧而悠远的空间。西扎在为巴拉干的作品集做序的时候曾说“悄然的漫步在他的园林之中,用任何的语言来形容眼前的景观都显的多余而苍白”。如今笔者还是不得不以苍白的语言来介绍这位伟大的景观建筑师与他的作品,并对他的作品做出笔者的解读。希望笔者在感受作品魅力时的感受能透过本文苍白的语言略表一二,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中的分析能从更深刻的角度来理解巴拉干。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

巴拉干主张要将建筑与景观相融合,将建筑与景观一体设计。他曾说:“我们很有必要去意识到,在世界上一部分有着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园林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四季常驻的起居室,在那里我们可以休憩、 进餐、与邻居们聚会。所以建造园林和建造建筑物一样的重要。”在他的设计中通常摆脱了建筑材料对建筑师的羁绊而是通过对材料原始特性的运用创造出了极端简化的建筑形式与景观达到和谐的共存。

他说“建筑师设计的环境应该象他设计的建筑一样被使用,并使其更具艺术和精神的价值,建筑师的工作如果没有表达出一种意境,则是不妥的。 ” 巴拉干一生没有设计过什么大型的建筑与景观,他的作品以住宅为主,且其中有一部分是他的自宅。他曾自称为景观建筑师。这种小规模的住宅设计给他的的这种设计思路提供了可能性。在这些住宅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景观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从每一堵墙到室内的泳池再到院中的雕塑与植物都经过巴拉干悉心揣摩设计过的,透着设计师的设计师的创作激情与生活情趣。

色彩的运用

各种色彩浓烈鲜艳的墙体的运用是巴拉干设计中鲜明的个人特色,后来也成为了墨西哥建筑的重要设计元素。在巴拉干游历欧洲的时候曾深深的被摩洛哥那种独特的地中海式气候下浓烈的色彩风格所打动。他发现这里的气候与风景是那么的和谐。在回到墨西哥之后他便开始关注墨西哥民居中绚烂的色彩,并将其运用到了自己的众多作品当中。这些色彩来自于墨西哥传统而纯净的色彩。

“这种彩色的涂料并非来自于现代的涂料,而是墨西哥市场上到处可见的自然成分染料。这种染料是用花粉和蜗牛壳粉混合以后制成的,常年不会褪色。你可以看出他常用那种粉红色的墙,其实边上经常有一丛繁盛的同样颜色的花木。这是墨西哥的国花,墙的颜色就来自这些花。但是在早期,巴拉干只用红黄蓝三个原色。后来他认识了一位画家,也许是rivera,然后他就开始自由使用色彩了。” 巴拉干对色彩的浓厚兴趣使得他不断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尝试着各种色彩的组合。这也许并不是他对色彩可意的研究而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使他能够极好的驾御各种艳丽的色彩,使几何化的简单构筑物透出丝丝温情,并用色彩塑造空间给空间加上魔幻诗意的效果。他的色彩实际上是在毫无羁绊的表达著作者的各种情感与精神。

光的运用

巴拉干作品中阳光的运用可谓作品中的点睛之笔,将自然中的阳光与空气带进了我们的视线与生活当中。并且与那些色彩浓烈的墙体交错在一起,使两者的混合产生奇异的效果。在饮马槽广场中水池尽端一堵纯净简单的白墙在树影的掩映下拥有了生动的表情。地面的落影,墙面的落影,水中的倒影构成了一个三维的光的坐标系,一天之中随着光线的变化缓缓移动旋转,像一种迷离的舞蹈。这是建筑与自然的对话,白墙上婆娑的树影就好象自然通过阳光空气与植物在建筑上留下的诗意画卷。吉拉迪住宅中光与色彩的运用也是堪称经典之作。在室内游泳池的一角,光与色彩,空间,墙体,水面,地面奇妙的交错在一起,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使人们融入他诗意的空间当中。

水的运用

“我在墨西哥结识了以为建筑师:巴拉干。我发现他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他的园林只运用了极少的落水作为设计元素,然而却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以至于世界上所有的园林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 路易斯·康

巴拉干对水运用的灵感也来自于那些被摩尔人作为镜子、可视的标签或者音乐元素的喷泉中。同时也是来自于他童年的记忆:水坝的排水沟,在修道院天井里浅水池里的石头,小乡村的春天巨大的树木在水中模糊的倒影,以及古罗马人的输水管等等。正是童年生活的这些回忆使得他能够用一种真挚的情感把水的平静详和而悠远的特性表述的淋漓尽致,并且毫无造作之感。

地方性

巴拉干说:“在墨西哥,我们受到了加勒佛尼亚国际风格的一些不良影响。在这里,我并不是指责墨西哥建筑师抄袭北美建筑师的建筑作品。而是向说我们的建筑师应该学习美国在解决简单问题上的经验,同时运用到墨西哥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下。我们应当试图让我们所设计的园林中即体现出现代主义风格,同时适宜于环境,运用符合环境要求的和所需要的材料。”

正如同他自己所说的一样,他汲取了地中海建筑的设计元素并将其发展。当他掌握这种建筑语汇后他又借鉴了欧洲理性主义的中杰出的造型元素。最终他回到了自己建筑作品的最基本问题上。他从对地中海风格,柯布西耶的欧洲理性主义中的借鉴的这个过程帮助他形成了自己对空间的驾御和对强烈对比色彩的运用。他成功的捕捉到了墨西哥文化的活力所在,并体现在了自己的设计当中。他能够从那些值得学习的外国建筑当中发掘和吸收有价值的东西,并将其与墨西哥地方气候生活状态相结合,寻找到一种恰当的表达方式。一位建筑师评价“巴拉干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的建筑给墨西哥提供的另一种认知与被认知的方法”。

材料的运用

巴拉干对材料的运用在当时是与同时代的建筑师相背离的,他拒绝使用看起来显的“脆弱”与“肤浅”的玻璃幕墙。他的建筑材料多来源于地方性材料。在他的住宅中常见的各种彩色的墙并非用现代化学材料而是运用墨西哥本地自然成分染料上色的。这种染料是用花粉和蜗牛壳粉混合以后制成的,常年不会褪色。巴拉干认为建筑不一定要以华丽耀眼的姿态存在,其材料的运用而应该表现的简单谦逊与平和,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同。材料的运用要能够融入到景观当中。在巴拉干设计的住区艾伯爵谷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就运用了极少且自然的材料营造出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景观。

极少主义倾向

“我们发现如果我们想要减少对美好景观的破坏,并创造良好的建筑形式与其相适应。因此我们不得不选择极简的形式,抽象的特征,极端的直线,平坦的表面,常用的几何形体来设计建筑物。”

——路易斯·巴拉干

巴拉干的园林与建筑有着明显的极少主义倾向,一堵白墙,一条巨型溢水池,或是一处落水,一棵大树,就能创造出极其宜人的环境。他所用的都是最平常的几何形态,没有刻意的雕饰,却宁静致远,另人心旷神怡。同时这些极其简单的形体使用的是地方性的材料和丰富的色彩,使得他们又没有现在很多极少主义作品中的冰冷感,而是温暖而近人。他的这种极简主义的倾向也和他童年时期成长的那个小村庄的环境有关。他常常回忆起那个街道崎岖不平的山地村庄,有着红色陶瓦屋顶的白色的房子,在水和阳光掩映下平静安详。这些小时候的体验都让他感受到了简洁的极度美丽。

[用情感创造诗意空间]

设计师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风格或者说设计特点实际上都是创作者思想的折射。真正理解一个设计师要从他的思考过程去理解。巴拉干的作品中没有教条与艰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对生活的体验和对内心情感诗意的表达。他的作品赋予了我们身处的物质世界以精神归宿。他通过情感为媒介来工作,所创造出的空间无论内外都是让人感受与思考的环境,他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幻想的怀旧的和来自遥远世界中的单纯情感。

巴拉干在获得普利策奖后的获奖发言中说:“有一些事情很另人担忧,现在许多关于建筑的书籍都放弃了一些深植在我的意识当中的基本语汇与基本概念的使用:美丽,灵感,魔幻的,着迷的,平和,宁静,私密,惊异。虽然我意识到我并没有在我的作品中完全的体现他们,但是他们将是我创作道路上永不停息的指路明灯。”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他的这种精神追求。他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动人,并在被众人所熟识之后如此迅速的被接受与推崇,正是因为他是用情感在营造诗意空间,而这种用情感营造出的空间显然更加具有亲和力与生命的张力。从他的获奖发言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下一些元素,这些是他在生活与作品中所极力追求的感受与一种对完美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静谧

在他设计的园林和住宅中他极力的在创造一种静谧的感觉,而在他的喷泉中也同样的弥漫着静谧的歌声。他认为这种环境能让人放松而愉悦,摆脱在社会中的烦恼并且神秘和富有诗意。

>平静

巴拉干认为平静是摆脱苦闷与恐惧的良药,无论所设计的建筑是华丽还是简朴,建筑师都有责任在所设计的建筑当中营造这种平静的气氛。

愉悦

巴拉干认为当一个建筑能传达无声的愉悦与平静的时候这件艺术作品就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死亡

死亡的存在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源泉,因此才有了生活,在艺术作品的带有宗教色彩元素中,生命总是战胜死亡的。

孤独

巴拉干认为只有孤独才能让人能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孤独一直伴随着他。他的建筑中有着一种孤独的气质,因此他自称他的建筑不会为了那些害怕也回避孤独的人而设计。

童年的回忆

他认为童年的回忆是他创作的源泉和无尽的资源。童年时生活的村庄中那些谦逊的建筑形态给了他许多的启发,例如,那些用石灰水刷白的围墙,天井与果园的宁静色彩丰富的街道,村里在环廊掩映下毫无威严感的广场。这些丰富了他对建筑简洁之美的体验。他一直十分怀念自己童年的生活,他认为艺术家过去的经历往往是其创作灵感的主要源泉,建筑师不应该忽律这一点。

[结 语]

解读这位用情感创造诗意空间的景观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之后,我获得了不少的启示。

关于景观设计方法的启示

如今,在做建筑与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都会有意无意的运用到许多的手法。而这些手法应当都是为我们的思想所服务的。巴拉干的建筑与景观作品都体现出了作者对静谧,平和,孤独等感受的诠释与表达。作为设计师应当用思想与对生活的感受来驾御各种方法,而不能成为手法与风格的奴隶。有许多巴拉干的崇拜者试图效仿他的景观设计,但都仅仅模仿了那些色彩丰富的墙,浅水池与落水口等设计元素,而没有触及其设计的灵魂,那就是其空间中精神与情感的依附。作为设计师我们应当用我们的真情实感去创造,在情感的激发下创造出的景观才能够拥有如同巴拉干的作品一般感人至深的力量。

关于设计建造过程的启示

巴拉干的设计作品基本上都是在他本人的监督下完成施工全过程的。他的设计经常是在现场做的,他会在现场指挥工人把建好的墙在加高一些以达到他想要的视觉效果。建筑师对整个建筑景观设计与建造过程的把握对设计的成败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同时这个过程也给了设计师许多切身的体验与感受。

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

巴拉干认为作为一个建筑师懂得如何去观察是十分重要的。他所说的这种观察是不受理性分析压抑与控制的纯视觉的感受。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我们才能够发现发现美创造美。他将生活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使生活成为设计中的主题,通过自己的设计表达了出来。然而,现在我们通常是急功近利的追求设计的速度,眩目的效果,而很少有对生活的观察与体会,因此所设计出的空间是空洞无味的,毫无精神的传达与表现,很难引起使用者的共鸣。从解读巴拉干的过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才是设计师们首先应当具有的品质。

安东尼奥住宅

庭院里的水,光与植物的交错与和谐都表达著作者对生活的细致体验与对平和静谧景观的追求。

巴拉干喜欢运用拥有浓烈的色彩的墙,并尝试不断改变墙的颜色。这种鲜艳的色彩和墨西哥本地的气候十分和谐。

浅水池与高架的落水口已经成为巴拉干景观设计中鲜明的个人特色,并为许多后来者所效仿。

篇3:园林景观建筑中园桥设计

  园林景观建筑中的园桥设计

  亭子

  亭子是一种汉族传统建筑,多建于园林、佛寺、庙宇。盖在路旁或花园里供人休息,避雨,乘凉用的建筑物,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

  用来点缀园林景观的一种园林小品。

  材料多以木材、竹材、石材、钢筋混凝土为主,近年来玻璃、金属、有机材料等也被人们引进到这种建筑上,使得亭子这种古老的建筑体系有了现代的时尚感觉。

  园亭体量小,平面严谨。自点状伞亭起,三角、正方、长方、六角、八角以至圆形、海棠形、扇形,由简单而复杂,基本上都是规则几何形体,或再加以组合变形。根据这个道理,可构思其他形状,也可以和其他园林建筑如花架、长廊、水榭组合成一组建筑。

  园亭的平面组成比较单纯,除柱子、坐凳(椅)、栏干,有时也有一段墙体、桌、碑、井、镜、匾等。

  园亭的平面布置,一种是一个出入口,终点式的;还有一种是两个出入口,穿过式的。视亭大小而采用。

  园亭的立面,因款式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立面显得开畅通透。个别有四面装门窗的,如苏州拙政园的塔影亭,这说明其功能已逐渐向实用方面转化。

  园亭的立面,可以分成几种类型。这是决定园亭风格款式的主要因素。如:中国古典、西洋古典传统式样。这种类型都有程式可依,困难的是施工十分繁复。中国传统园亭柱子有木和石两种,用真材或砼仿制;但屋盖变化多,如以砼代木,则所费工、料均不合算,效果也不甚理想。西洋传统型式,现在市面有各种规格的玻璃钢、GRC柱式、檐口,可在结构外套用。

  平顶、斜坡、曲线各种新式样。要注意园亭平面和组成均甚简洁,观赏功能又强,因此屋面变化无妨要多一些。如做成折板、弧形、波浪形,或者用新型建材、瓦、板材;或者强调某一部分构件和装修,来丰富园亭外立面。

  仿自然、野趣的式样。目前用得多的是竹、松木、棕榈等植物外型或木结构,真实石材或仿石结构,用茅草作顶也特别有表现力。帐幕等新式样,以其自然柔和的曲线,应用日渐增多。

  古建筑:殿堂

  殿堂是古代汉族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包括殿和堂两类建筑形式,其中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堂、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

  “堂”字出现较早,原意是相对内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夹,室的两旁有房、有厢。这样的一组建筑又统称为堂,泛指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居处建筑。

  “殿”字出现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体高大,地位显著。自汉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但宫殿、寺观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称堂,如南北朝宫殿中的“东西堂”、佛寺中的讲堂、斋堂等。

  殿堂是中国佛寺中重要屋宇的总称。因这些屋宇或称殿,或称堂,故统名之为殿堂。殿是奉安佛菩萨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等用的地方。殿堂的名称即依所安本尊及其用途而定。安置佛、菩萨像者,有大雄宝殿(一般称为大殿)、毗卢殿、药师殿、三圣殿、弥勒殿、观音殿、韦驮殿、金刚殿、伽兰殿等。安置遗骨及法宝者,有舍利殿、藏经楼(阁)、转轮藏殿等。安置祖师像者,有开山堂、祖师堂、影堂、罗汉堂等。供讲经*及修道等之用者,有法堂、禅堂、板堂、学戒堂、忏堂、念佛堂、云水堂等。其他供日常生活、接待用者,有斋堂(食堂)、客堂、寝堂(方丈)、茶堂(方丈应接室)、延寿堂(养老堂)等。

  古建筑:祠堂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

  建筑特点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

  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

  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

  古建筑:古塔

  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古塔为祖国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

  古塔在用途上,有了许多发展和变化,超越单纯佛塔的限制,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登高望远,当塔还是窣堵坡坟冢的时候,不论从对佛的尊崇上讲,还是就其圆形覆钵的形式上说,都不宜攀登。印度塔与中国楼阁相结合,产生了这种最为广泛的用途。南北朝时文学家庾信写有《和从驾登云居寺塔》的五言诗。唐宋以后,登塔之风更盛,西安大雁塔的“雁塔题名”,成了文人学子追求向往的美事。

  二是了望敌情,塔不但高大而且隐蔽,还可以住歇,作为观察敌情,防御射击都能发挥极大的优越性。例如河北定县的料敌塔,定县是北宋与辽交界的定州,北宋将领们决定在城内开元寺建造舍利宝塔,甚至直接取名料敌塔。工匠们也将塔的高度修到当时的极限84米,这也是我国现存最高的古塔。当人们登上塔顶,极目四望,冀中平原的山水形势尽收眼底,一目了然,宝塔的军事作用昭然若揭。

  三是导航引渡,由于古塔高耸挺立,很远就能看到,所以许多古塔成为港口码头的重要标志。福建福州马尾港的罗星塔在世界地图上早被列为重要的航海标志之一。福建泉州的姑嫂塔、六胜塔都是航海的标志。安徽安庆的迎江塔屹立于长江转折处,“点燃八百灯龛火,指引千帆夜竞航”就是描述迎江塔的诗句。

  四是装点河山,美化风景。许多古塔成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象征。例如延安宝塔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苏州虎丘塔是江南秀丽的名片等等。古塔已经成为许多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建筑:廊

  廊是指屋檐下的过道、房屋内的通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具有遮阳、防雨、小憩等功能。廊是建筑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建筑外观特点和划分空间格局的重要手段。如围合庭院的回廊,对庭院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美化十分关键;园林中的游廊则可以划分景区,形成空间的变化,增加景深和引导游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廊常配有几何纹样的栏杆、坐凳、鹅项椅(即美人靠)、挂落、彩画;隔墙上常饰以什锦灯窗、漏窗、月洞门、瓶门等各种装饰构件。

 

 传统形式廊按横剖面划分可分为: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单排柱廊、暖廊。

  双面空廊:屋顶用两排柱支撑,四面无墙无窗、通透;在廊的柱间常设坐凳,栏杆供游人休息。

  单面空廊:一边用柱支撑,另一边沿墙或附属于其他建筑物,形成半封闭的效果。

  复廊:在双面空廊的中间隔一道墙,形成两侧单面空廊的形式。

  双层廊:廊分上下层。

  中国古代建筑中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基本功能为遮阳、防雨和供人小憩。

  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主殿的屋檐下已有廊,四周并用回廊围成庭院。据司马相如《上林赋》所叙,游廊在西汉武帝时即已出现,称为“步?”。

  廊是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外形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殿堂檐下的廊,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是构成建筑物造型上虚实变化和韵律感的重要手段。围合庭院的回廊,对庭院空间的格局、体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并能造成庄重、活泼、开敞、深沉、闭塞、连通等不同效果。园林中的游廊则主要起着划分景区、造成多种多样的空间变化、增加景深、引导最佳观赏路线等作用(见园廊)。

  在廊的细部常配有几何纹样的栏杆、坐凳、鹅项椅(又称美人靠或吴王靠)、挂落、彩画;隔墙上常饰以什锦灯窗、漏窗、月洞门、瓶门等各种装饰性建筑构件。

  古建筑:寺庙

  寺庙:寺和庙的通称。所以寺庙,包括祠堂皆是敬顺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当顶礼。寺庙庄严,神圣不可侵犯,寸土之间,可随顺而不可随意更改,敬顺即得妙法。

  坛庙建筑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文庙(如孔庙)、武庙(如关帝庙)、泰山岱岳庙、嵩山嵩岳庙、太庙(皇帝祖庙),各地还有祭社(土地)稷(农神)的庙,都充分体现了汉族作为农业民族文化的特点。

  坛庙建筑的布局与构建原构与宫殿建筑一致,只是建筑体制略有简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黄色。

  佛寺、道观的建筑原则与平面布局也都同于宫殿建筑,只是规模较小,并且在装饰及室内摆设上带有各自的宗教色彩。

  寺、观内建有对称的钟楼和鼓楼;佛寺在佛殿之前还建佛塔,供奉佛舍利,汉语称为“浮屠”。汉族工匠用汉式楼阁建筑的构架技术修成佛塔式样,称为汉式塔,有木塔、石塔、砖塔、铁塔等。

  古建筑:牌坊设计详图汇总

  牌坊,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开始用于祭天、祀孔。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宋代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又改灵星为棂星。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不仅置于郊坛、孔庙,以及用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景观性也很强,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效果。另外一种说法是,就结构而言,牌坊的原始雏形名为“衡门”,是一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关于“衡门”,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最早记载是《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据此推断,“衡门”最迟在春秋中叶就已经出现。这种“衡门”后来被运用到城市中各个居民区之间的“坊门”上。从春秋战国至唐代,我国城市居民区都采用里坊制,“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称为坊门。起先,这种坊门就像“衡门”那样,由两根立柱架一根横木构成的,只是柱侧安装了可开合的门扇。

  牌楼从形式上分,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顾名思义,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如果分得再详细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楼和楼数多少为依据。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宫苑之内的牌楼,则大都是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楼则大都是冲天式。

  浅谈园林景观中的园桥设计

  1、前言

  园桥,顾名思义就是园林景观中的桥,可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

  区别于普通的市政桥梁,它一般更为讲究造型和美观,其在造园艺术方面的价值高于其交通功能。除了这两个主要功能,园桥还有提供游人停留并观景这一附属功能。

  2、园桥的功能与作用

  园桥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联系园林水体两岸上的道路使园路不至于被水体阻断。由于它直接伸入水面,能够集中视线,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某些局部环境的一种标识点,因而园桥能够起到导游作用,可作为导游点进行布置。低而平的长桥、栈桥还可以作为水面的过道和水面游览线,拉近游人与水体的距离,使水景更加迷人。

  在园林水景的组成中,园桥可以作为一种重要景物,与水面、桥头植物一起构成完整的水景形象。园桥本身也有很多种艺术造型,具有很强的观赏特性,可作为园林水体中的重要景点。

  园林规划手法的运用中,常采用园桥与水中堤、岛一起,对水面空间进行分隔,增加水景的层次,增强水面形状的变化和对比,从而使水景效果更加丰富多彩。园桥对水面的分隔有它自己的独特处,这就是:隔而不断,断中有连,又隔又连,具有虚实结合的分隔特点。这种分隔,有利于隔开的水面在空间上相互交融和渗透,增加景观的内涵深度,创造迷人的园林意境。

  3、园桥的环境与选址

  园桥在高低长短尺量方面相当悬殊,可巨大得如空中彩虹一般,也可小得仅仅如一两块水中的石头。这是因为园桥的尺量大小,是由它所位于的园林水环境和它本身的功能所决定的。在大水面上造桥,功能是作为联接水体两岸的交通道路,则园桥体量应该宽大,宜体现出奔放大气。在小水面上造桥,功能是为了增加进深和水面的层次感,则园桥体量应该较小,宜体现出小巧别致。因此,园桥在设计上应做到因地制宜。

  在大水面上造桥,最好采用曲桥,廊桥、栈桥等比较长的园桥,桥址应选在水面相对狭窄的地方;这样可以缩短建桥的长度,节约工程费用,又可以利用桥身来分割水体。桥下不通游船时,桥面可设计得低平一些,使人更接近水面。桥下需要通过游船时,则可把部分桥面抬高,做成拱桥样式。在湖中岛屿靠近湖岸的地方,一般也要布置园桥。要根据岛、岸间距离,决定设置长桥还是短桥。在大水面沿边与其它水道相交接的水口处,设置拱桥或其它园桥,可以增添岸边景色。

  庭园水池或一些面积较小的人工湖,适宜布置体量较小、造型简洁的园桥。若是用桥来分隔水面,则小曲桥、拱桥、汀步等都可选用。但是要注意,小水面特别忌讳从中部均等分隔就意味着没有主次之分,无法突出水景重点。

  园路与河渠,溪流交叉处,必须设置园桥把中断的路线连接起来。原则上,桥址应选在两岸之间水面最窄处或靠近较窄的地方。附近有窄水面而不利用,却把园桥设在宽水面处,就将增加造桥费用,并会给人矫揉造作之感。跨越带状水体的园桥,造型可比较简单,有时甚至只搭上一个混凝土平板,就可作为小桥。但是,桥虽简单,其造型还是应有所讲究,要做得小巧别致,富于情趣。

  4、园桥的造型设计

  园桥的造型形式很多,结构形式也有多种。在规划设计中,完全可以根据具体环境的特点来灵活地选配具有各种造型的园桥。

  常见的园桥造型形式,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如下九类。

  4.1平桥

  有木桥、石桥、钢筋混凝土桥等。桥面平整,结构简单,平面形状为一字形。桥边常不做栏杆或只做矮护栏。结构有梁式和板式。板式桥适于较小的跨度,简朴雅致。跨度较大的就需设置桥墩或柱,上安木梁或石梁,梁上铺桥面板。

  4.2平曲桥

  基本情况和一般平桥相同。桥的平面形状不为一字形,而是左右转折的折线形。根据转折数,可有三曲桥、五曲桥、七曲桥、九曲桥等。桥面转折多为90°直角,但也可采用120°钝角,偶尔还可用150°转角。平曲桥桥面设计为低而平的效果最好。

  平曲桥是中国园林中所特有的,不论三折、五折、七折、九折,通称“九曲桥”。其作用不在于便利交通,而是要延长游览行程和时间,以扩大空间感,在曲折中变换游览者的视线方向,做到“步移景异”。

  4.3拱桥

  造型优美,曲线圆润,富有动态感。常见有石拱桥和砖拱桥,也少有钢筋混凝土拱桥。拱桥是园林中造景用桥的主要形式。其材料易得,价格便宜,施工方便;桥体的立面形象比较突出,造型可有很大变化;并且圆形桥孔在水面的投影也十分好看;因此,拱桥在园林中应用极为广泛。

  4.4亭桥

  在桥面较高的平桥或拱桥上,修建亭子,就做成亭桥。亭桥是园林水景中常用的一种景物,它既是供游人观赏的景物点,又是可停留其中向外观景的观赏点。

  4.5廊桥

  这种园桥与亭桥相似,也是在平桥或平曲桥上修建风景建筑,只不过其建筑是采用长廊的形式罢了。廊桥的造景作用和观景作用与亭桥一样。

  4.6吊桥

  是以钢索、铁链为主要结构材料(在过去,则有用竹索或麻绳的),将桥面悬吊在水面上的一种园桥形式。这类吊桥吊起桥面的方式又有两种。一种是全用钢索铁链吊起桥面,并作为桥边扶手。另一种是在上部用大直径钢管做成拱形支架,从拱形钢管上等距地垂下钢制缆索,吊起桥面。吊桥主要用在风景区的河面上或山沟上面。

  4.7栈桥与栈道

  架长桥为道路,是栈桥和栈道的根本特点。严格地讲,这两种园桥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栈桥更多地是独立设置在水面上或地面上,而栈道则更多地依傍于山壁或岸壁。关于栈道的设计,在后面还要专门讲述。

  4.8浮桥

  将桥面架在整齐排列的浮筒(或舟船)上,可构成浮桥。浮桥适用于水位常有涨落而又不便人为控制的水体中。

  4.9汀步

  这是一种没有桥面,只有桥墩的特殊的桥,或者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路。是采用线状排列的步石、混凝土墩、砖墩或预制的汀步构件布置在浅水区、沼泽区、沙滩上或草坪上,形成的能够行走的通道。

  5、园桥的结构设计

  园桥的结构形式随其主要建筑材料而有所不同。例如,钢筋棍凝土园桥和木桥的结构常用板梁柱式,石桥常用拱券式或悬臂梁式,铁桥常采用桁架式,吊桥常用悬索式等等,都说明建筑材料与桥的结构形式是紧密相关的。下面,浅析一下几种园桥结构形式的简单情况。

  5.1板梁柱式

  以桥柱或桥墩支承桥体重量,以直梁拄简支梁方式两端搭在桥柱上,梁上铺设桥板作桥面。在桥孔跨度不太大的情况下,也可不用桥梁,直接将桥板两端搭在桥墩上,铺成桥面。桥梁、桥面板,一般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或现浇;如果跨度较小,也可用石梁和石板。

  5.2悬臂梁式

  即桥梁从桥孔两端向中间悬挑伸出,在悬挑的梁头再盖上短梁或桥板,连成完整的桥孔。这种方式可以增大桥孔的跨度,以方便桥下行船。石桥和钢筋混凝土桥都可能采用悬臂梁式结构。

  5.3拱券式

  桥孔由砖石材料拱券而成,桥体重量通过圆拱传递到桥墩。单孔桥的桥面一般也是拱形,所以它基本上都属于拱桥。三孔以上的拱券式桥,其桥面多数做成平整的路面形式但也常有把桥顶做成半径很大的微拱形桥面的。5.4桁架式

  用铁制桁架作为桥体。桥体杆件多为受拉或受压的轴力构件,这种杆件取代了弯矩产生的条件,使构件的受力特性得以充分发挥。杆件的结点多为铰结。

  5.5悬索式

  即一般索桥的结构方式。以粗长的悬索固定在桥的两头,底面有若干根钢索排成一个平面,其上铺设桥板作为桥面;两侧各有一至数根钢索从上到下竖向排列,并由许多下垂的钢绳相互串联一起,下垂钢绳的下端,则吊起桥板。

  6、园桥的发展趋势

  当下,在一些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盲目新建、复建的一部分园桥,其在体量与造型等方面存在着形式造型单一、功能构建不合理、园桥本身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等一些突出的问题。仅靠传统的设计手法和理念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于景观设计的需要。盲目的模仿肯定不是治学之道。

  这就要求我们用批判的眼光去吸收和借鉴传统园林文化,发展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又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园林新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外国园林理念的渗入,影响着我国园林的建设,园桥设计显然受到其影响。有的园桥大胆采用流线形设计,有的园桥更采用特殊材质,给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园桥是由传统古建筑中脱出,必然带有其传统的特征。总的来说,园桥的发展方向是同园林设计艺术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园桥对人所起的功能与作用,强调园桥景观带给人的和谐与美好,在传统中创新,使园桥景观的设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7、结语

  当前,国际上的园桥设计技术正在不断进步,人们对园桥的审美要求也同样在改变,因此,我国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园桥的时候,应该在继承古典园桥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国际上新的设计理念和先进技术,设计出顺应时代潮流的现代园桥。提取有代表性的传统元素,用现代的技术加以诠释,给园桥赋予新的时代气息。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