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 导航

人工湿地引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15

  人工湿地引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日前,由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首席设计师俞孔坚主持设计的方案,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国际公开竞标中获第一名并中标。方案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充分发挥了人工湿地的特点和应用。

  为了满足高科技园区创新网络环境要求的规划方案,俞孔坚经过深入研究探讨,将人工湿地概念引入规划,不仅对于提高规划质量和个性,而且对于改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总体环境质量都有一定的价值。湿地生态系统的引入同时还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态观念,提倡节约资源、重复利用资源,尊重自然的新的生活观念。

  俞孔坚说,湿地是一种自然景观,一个自然综合体,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和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和孳生地,也是若干原材料和能源的地矿资源。

  北京市区现有湖泊26个,总面积约600公顷,目前,这些湖泊多数已成为广大市民休息、游览、开展水上活动场所,有些还还是国内、国际著名旅游景点。此外,在北京周围,曾经还存在大量低地沼泽和稻田。这些河流、湖泊、沼泽和稻田,都属于湿地的范畴,它们对于改善北京总体环境质量发挥的十分关键的作用,而这一作用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历史上海淀中关村的西北就是北京湖泊、沼泽最发育的地方。这里最有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和圆明园或临湖而建,或就建在湖沼低丘之上。

  “人工湿地概念是,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充分利用湿地系统净化污水能力的特点,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俞教授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人工湿地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具有各种透水性的基质,如土壤、砂、砾石;二是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如芦苇等;三是水体(在基质表面上或下流动的水);四是无脊椎或脊椎动物;五是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种群。湿地植物在湿地系统中具有三个间接的重要作用:一是显著增加微生物的附着(植物的根、茎、叶);二是湿地植物可将大气氧传输至根部,使根在厌氧环境中生长;三是增加或稳定土壤的透水性。

  俞孔坚称,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特点是:建造和运行费用便宜;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可进行有效可靠的废水处理;可缓冲对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可产生效益,如水产、畜产、造纸原料、建材、绿化、野生动植物栖息、娱乐和教育。不足之处是:占地面积大;不精确的设计运行参数;生物和水力复杂性及对重要工艺动力学理解的缺乏;易受病虫害影响。人工湿地不仅可以用于城市和各种工业废水的二级处理,还可用于高级处理的精处理和对农田径流的处理,在有些情况下,人工湿地可能是唯一的适用技术。

  在俞教授的笔下,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规划有四大鲜明特色,包括:提出可持续湿地环境的营造模式、功能建筑群与环境的交融、流通网络的设计和边界的营造。该方案是将生命科学园作为一个生命细胞来设计的,湿地系统的设计是本方案的一个重要特色。

  中关村生命高科技园规划大胆引入湿地的概念进行空间布局和绿地系统规划。以湿地为主体的绿地系统是全园的环境基质,也是高科技园区所需要的非正式交流空间所在。

  俞孔坚说,湿地生态系统的成败关键是水。规划的园区水系统包括6部分:(1)园区内各建筑组团产生的生活和实验室污水收集系统,位于地下;(2)位于园区西北的生活污水污水处理温室,收集的污水在这里进行2级处理;(3)环绕园区的线状湿地系统,经过初步处理的污水缓慢绕园一周后成为干净水源进入;(4)以湖泊水面、挺水植物群落为主的中央湿地;(5)屋顶和园内绿地在降雨情况下形成的径流直接进入湿地系统,在绿地需要灌溉季节,可以直接从湿地系统取水;(6)园区和外界的水交换系统,建园初期,中央湿地系统土壤渗漏量大,需要从园区外引进一定数量水用于维护湿地和绿地系统,冬季湿地生物活动低,处理的污水数量减少,需要向园区外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输出一定数量的污水。

  事实上,通过收集园内产生的生活废水和利用降雨,可以基本保持园内水量平衡。建园初期,由于湿地的湖、沟土壤渗漏较大,实际水量平衡偏差可能会比较大。为了减少渗漏,可以考虑用黏土等处理湖、沟底部。经过多年自然淤塞,土壤渗漏将逐渐降低并稳定在一定水平,通过园区湿地处理后节余一定数量的干净水是完全可能的。

  谈到人工湿地系统在规划中的应用前景时,俞孔坚说,人工湿地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形成了内部良好的循环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投资低、出水水质好、抗冲击力强、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视觉景观优异、操作简单、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廉等优点。在处理了污水的同时,种草养鱼,又可以用鲜花绿叶装饰环境,把清水活鱼还给自然,节约资源,是人类与水生生物协调发展的自然景观,有利于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有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这种方式尤其在中小城市和乡村缺少具有一定操作管理和技术水平的人员地条件下使用,十分技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www.pmCeo.com 物业经理人网

篇2:园林景观规划中无障碍设计探讨

  园林景观规划中无障碍设计的探讨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公共设施需要适应各种类型人群的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并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注意这一问题,并取得了很大进展。70年代以来,日本吸取了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探索并提供便利的物质环境条件,提高这部分人的自立程度,使得他们的生活圈子大为扩展。我国自80年代起开始这方面的努力,颁布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50-88),发行了有关无障碍设施的通用图集(88J12),并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对一些公共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但一般只局限于部分医院、学校、图书馆、车站大厅等公共建筑或公用设施上,很少涉及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本文拟对园林中的无障碍设计问题进行探讨,以抛砖引玉,与同行切磋。

  1、园林中无障碍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园林中无障碍设计是福利社会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园林是公共设施,它是以植物、建筑、山石、水体及多种物质要素,经过各种艺术处理而创造出来的,占有一定的空间、提供大众游赏的公共设施。它同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行为模式联系十分密切。在城市园林化的进程中,园林环境已成为人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目前经济条件下,如何在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适应各种类型游人的需要,体现对各类游人的关爱,创建一个安全便捷、舒适宜人的无障碍园林环境,是我们园林工作者十分紧迫的研究课题。

  1.2老年人对园林环境的特殊要求

  老年人在生理上,体力弱,感官衰退、反应迟钝;在心理上,重人情、重世情、重乡情;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人交往,要求独立自主。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园林环境的特殊要求。主要表现在园路通行及使用公用设施的系列环节上。老年人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一般都由主导变为辅助;由忙于工作无暇休息变为余暇时间大幅增加;由以社会工作环境为主变为以社区居住环境为主。这些变化又势必会对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情绪上的波动,导致出现孤独、失落、自卑和抑郁感。因此,他们迫切希望走出居所,到园林中呼吸新鲜空气、淋浴阳光、锻炼身体、与人交流、愉悦身心并积极参与各种社区活动。

  1.3园林中无障碍设计的可行性

  从现有的资料看,无障碍设计就其本身而言并不复杂,也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更不妨碍总体设计布局,而且可以做到基本上不增加造价。眼下关键的问题在规划设计人员的无障碍意识,以及实施过程汇总细部构造的处理。因此,只要我们在园林规划设计初期能认真地考虑并重视,无需花费很多的精力和财力,就能够消除游赏过程中给游人带来的不便及障碍。

  2、无障碍园林设计

  2.1无障碍园林空间的设计原则

  2.1.1无障碍性系指园林环境中应无障碍物和危险物。这是因为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自身的需求与现实的环境时常产生距离,随之他们的行为与环境的联系就发生了困难。也就是说,正常人可以使用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可能成为障碍。因此,作为园林规划设计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设身处地为老弱病残者着想,要以轮椅使用者和视觉残疾者为基准,积极创造适宜的园林空间,以提高他们在园林环境中的自立能力。

  2.1.2易识别性系指园林环境的标识和提示设置。老年人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或感知危险的能力差,即使感觉到了危险,有时也难以快速敏捷地避开,或者因错误的判断而产生危险。因此,缺乏空间标识性,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方位判别、预感危险上的困难,随之带来行为上的障碍和不安全。为此,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的手段,给予他们以重复的提示和告知。并通过空间层次和个性创造,以合理的空间序列、形象的特征塑造、鲜明的标识示意以及悦耳的音响提示等等,来提高园林空间的导向性和识别性。

  2.1.3易达性系指园林游赏过程中的便捷性和舒适性。老年人行动较迟缓,因此要求园林场所及其设施必须具有可接近性。为此,设计者要为他们积极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可能性。从规划上确保他们自入口到各园林空间之间至少有一条方便、舒适的无障碍通道及其必要设施,并保证他们有通过付出生理上的努力,能得以实施的心理满足感。

  2.1.4可交往性系指园林环境中应重视交往空间的营造及配套设施的设置。老年人愿意接近自然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后,是可以消除一些孤独感和抑郁感,宣泄一下心中的自卑失落和急噪烦闷。因此,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上,应多创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围合空间、坐憩空间等,以便于相聚、聊天、娱乐和健身等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而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

  2.2园林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

  园林中无障碍设计,除了对环境空间要素的宏观把握外,还必须对一些通用的硬质景观要素,如出入口、园路、坡道、台阶、小品等细部构造,做细致入微的考虑。

  2.2.1出入口宽度至少在120cm以上,有高差时,坡度应控制在1/10以下,两边宜加棱,并采用防滑材料。出入口周围要有150cm×150cm以上的水平空间,以便于轮椅使用者停留。入口如有牌匾,其字迹要做到弱视者可以看清,文字与底色对比要强烈,最好能设置盲文。

  2.2.2园路路面要防滑,且尽可能做到平坦无高差,无凹凸。如必须设置高差时,应在2cm以下。路宽应在135cm以上,以保证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纵向坡宜在1/25以下。另外,要十分重视盲道运用的诱导标志的设置,特别是对于身体残疾者不能通过的路,一定要有预先告知标志;对于不安全的地方,除设置危险标志外,还须加设护拦,护拦扶手上最好应注有盲文说明。

  2.2.3坡道和台阶坡道对于轮椅使用者尤为重要,最好与台阶并设,以供人们选择。坡道要防滑且要缓,纵向断面坡度宜在1/17以下,条件所限时,也不宜大于1/12。坡长超过10cm时,应每隔10cm设置一个轮椅休息平台。台阶踏面宽应在30cm~35cm,级高应在10cm~16cm,幅宽至少在90cm以上,踏面材料要防滑。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及转弯处,都必须设置水平休息平台,并且视具体情况设置扶手和照明设施。

  2.2.4厕所、座椅、小桌、垃圾箱等园林小品的设置要尽可能使轮椅使用者容易接近并便于使用,而且其位置不应妨碍视觉障碍者的通行。

  总之,园林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所考虑的涉及面很广,这里因篇幅所限,不一一枚举。

  2.3无障碍园林的绿化设计

  老年人对绿地、庭园的需求欲望比一般人强烈得多。园林植物能释放大量负氧离子,能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尘防噪,十分有利于老年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的健康恢复。因此,无障碍园林的绿化设计首先要坚持以绿为主,植物造景的原则,即除了必要的

园林建筑、小品、道路外,其余均应绿化覆盖。充分利用垂直绿化来扩大绿色空间、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园林景观;地形要尽可能平坦或缓起缓伏;植物要适地适树,避免种植带刺或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形成障碍。要选用一些易于管理、少虫害、无飞絮、无毒、无刺激性的、具有特色的优良品种,作为园林骨干树种。园林植物的配置,要因地制宜,巧妙地运用孤植、对植、群植和坛植等手法,科学处理好软质景观内部乔、灌、花、草与园林建筑小品之间互相映衬的关系。提倡多植乔木,适当配置花色鲜艳、季相明显的花灌木和色叶树木,要讲究植物群落结构的层次变化,注意营造出一丛丛、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群体效果,种植芳香植物,积极招引益虫和鸟类,使所至之处鸟语花香,洋溢出生命的活力。

  3、结束语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园林无障碍设计势必会成为城市建设的新课题。它要求园林规划和建设者应考虑这部分人的特殊需要,并贯穿于园林规划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同时,也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尊重。

篇3:竹子在景观园林中功能设计

  竹子在景观园林中的功能与设计

  自古至今,竹子在景观园林中的应用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功能与设计手法不外乎如下几种:

  1、组织空间如游园绿化,步行小道等,用大面积的竹子密植成流畅的线条或成片林,可以在空间上把不同的景点协调统一起来,构成格调一致的景观效果。同时也可以将与主格调相悖的因素进行有效的遮挡。

  2、渲染空间有相当一部分竹子如紫竹,菲白竹,金丝竹等,由于其枝干色彩上的引人注目,也常常成为景观园林中的焦点。

  3、协调空间如果用竹子做绿篱,如观音竹双行列植于草坪或建筑物的周围,不但会使景物更加明显,增加多样化的美感,而且还与修剪过的植物造型外观相呼应,使周围环境更为协调。

  4、分隔空间亦采用绿篱形式,将景区划分为大小不同的空间,并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选用各种高度不等的竹类,将绿地布局分隔成各种观赏或者功能区域。

  5、添景园林风景中主要题材称为主景,围绕主景加添人工布置材料添景,具有实用和美观价值。如用竹建造的竹亭。

  竹类的配置方法竹子品种极多,我国有四百多种之多。在园林置景中,左右逢源,如寺庙园林多采取其佛性而喜植紫竹,观音竹,圣音竹等,一般园林中的墙角,假山坡脚与筑篱,则取矮生形的箬竹,而景区景点的曲折通幽之处,则往往取用密集多姿,秀雅宜人的凤尾竹,琴丝竹等,居住区,生活区等区域,或公共绿地等常用岁寒三友,松竹梅,不但取其形美,更重其意美,与观赏类苗木的配置方法一样,竹类不论自然式可整齐栽培,不外下述几法:

  1、群植群植是株数较多的一种栽植方法,常在小路转弯处,大面积草地旁,建筑物后方及园林中较然而的一隅,大面积栽植成林,创造出绿竹成荫,万竿参天的景观感效果。

  2、丛植较大面积的庭院内的竹林及构成林相者皆为丛植,即用一种或若干种较为变大的丛生形态竹类混栽而成,以不等边三角形栽植方法为主,同时配置美丽别致的景区,或交织栽种一二年生草花。

  3、列植列植是沿着规则的线条等距离栽植的方法,可协调空间,显出整齐美,以强调局部的风景,使之更为庄严宏伟。一般用于园林区界四周,以清界限,但应注意视线通透,稍有曲度,勿流于呆板。

  4、隅植为了使建筑物与四周自然物更好地联系起来,以增加美观,即用观赏性强且四季常绿的竹类,如佛肚竹营造景观。

  5、孤植即单植,有些奇篁异竹,丰姿绰约,光怪陆离,具有神秘的色彩和高雅,奇特的形态,如佛肚竹,黑竹,湘妃竹,花竹,金竹,玉竹以及从头到脚呈现出黄,蓝,白,绿,灰五种颜色的五色竹,单独种植以显示特性。

  6、地被植物以竹类为地被植物搭配草坪,具有延续视觉的效果,也可借地被植物衬托而组合成同一单元,耐修剪的种类可剪成短而厚实的高度,耐荫者栽种于乔木,灌木之下,叶片具观叶效果者可作配色之用。

篇4:植物景观配置设计

  植物景观配置设计

  植物景观配置设计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技术。

  相对于其他行业设计,植物景观配置,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发展上比较滞后的领域:从艺术角度来说,它缺乏完整系统的设计理论指导;从技术角度来说,它缺乏明确的设计标准和结果评判标准。再加上植物景观配置特有的生态问题和时空变化等特性。它们无疑都将增加植物景观配置设计工作的难度,同时也会增加植物景观配置设计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植物景观配置设计中存在一些基本的设计流程乃至设计程序,它们可以用来减少植物景观配置设计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增加设计结果的可判定性。同时还可一定程度地增加设计工作的系统性,有序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系统质量保障能力。

  植物景观配置的最终结果是要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选什么样的植物?

  2、选多大植物?

  3、选多少的植物?

  4、如何搭配并布置到地面上?

  5、构成什么样的植物景观?

  1-4涉及到以植物个体为元素来选择与布局的问题;5则涉及以植物配置后的群体为元素来选择与布局的问题。

  植物景观配置操作的基本流程就是如何有序地有规范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步骤过程。从结果来说,是按照上面1-5的顺序进行;但从设计的实施过程来说,确是倒着来,先解决第5个问题,然后解决1-4个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植物景观配置在设计阶段的基本流程大致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

  2、各植物景观类型中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

  3、系统地检查审评,即质量保证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三个步骤的顺序并非一成不变的,在设计过程中,三个环节会互有穿插,有时还互为前提。

  (一)植物景观类型选择与布局

  简单说,植物景观类型就是植物群体配置在一起显现出来的外在表象类型。比如说:密林,线状的行道林,孤立的大树,灌木丛林,绿篱,地被,草坪,花镜等等。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设计就是把诸如密林,线状的行道林,孤立树,灌木丛林,绿篱,地被,草坪等等植物景观类型而不是植物个体作为设计元素进行空间配置,设计师需要从整体上考虑什么地方该布置什么样的植物景观类型。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首先是源于整体景观结构的布局,即通常上所说的结构性景观布局。结构性景观布局主要确定设计区域的总体景观框架。它主要基于顾客的总体景观意向需要和整体美学原则的需要来构筑景观框架。结构性景观布局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景观框架区划。

  其次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源于功能的需要,即通常上所说的功能性景观布局。功能的需要,比如说某个地方需要遮荫,某个地方需要用密林阻挡外部视线或隔离噪音,林荫道路,广场遮荫等等,是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的基本考究。

  再次源于景观美化设计上的需要,比如说整体上布局安排景观线,景观点,某个视角需要软化,某些地方需要增加色彩或层次的变化等等。有时也会源于其他特殊的或景观布局过渡需要。

  作为设计元素,植物景观类型同样具有诸如颜色、大小、质地、形状、空间尺度等要素特征,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工作即是基于植物景观类型的这些要素特征而不是构成植物景观类型的植物个体的要素特征,并遵循植物配置理论所述的设计原则与创作手法来设计创作的。植物景观类型是由多种植物组成的,他们的要素特征虽与个体的要素特征高度相关,但绝不等同于某个个体植物的要素特征或多个个体植物要素特征的简单叠加。有时会表现出与个体植物的要素特征完全不同的要素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植物景观类型的要素特征不仅与植物景观类型内部的植物构成有关,而且与内部植物个体的结构排列方式有很大关系。另外,同一植物景观类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植物结构组合。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是总体景观方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带有美学创作的因素,相对来说,是一项习惯性,发挥性多于程序性的工作。该流程工作完成后一般会产生如下图表资料:

  1、植物景观类型规划布局图(包括一些节点立面图)

  2、植物景观类型统计表

  3、植物景观类型构成分析表

  植物配置好比文章写作,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问题类似文章写作中的文章构思和文章纲要草拟阶段。文章写作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写什么样的内容,什么风格,段落结构如何编排布局,中心主题如何展开表达等等问题,而不是首先考虑用什么字、词或语句等问题。同样在植物景观配置设计中,首先考虑的植物景观类型选择与布局,而不是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

  (二)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

  整体植物景观类型布局选择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各个植物景观类型的构成设计,即解决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主要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植物品种的选择,

  2、植物大小的确定,

  3、植物数量的确定,

  4、植物个体在结构中的位置定位等。

  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性问题,除了在结构中的位置定位过程中需要较多关注美学设计知识外,其它更多的是趋向解决生态技术问题。因而解决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往往是一种程序化地工作。

  1、植物品种选择

  植物品种选择的一般程序如下:

  1)根据植物景观类型布局图、植物景观类型统计表和植物景观类型构成分析表等资料,综合分析各景观类型的结构,确定植物类型及要求,制定植物类型及要求工作表。

  2)分析确定配置场地的气候耐寒区,和主要环境限制因子。

  3)根据场地的气候耐寒区、主要环境限制因子、和植物类型及要求工作表来与植物库数据配对搜寻,确定粗选的植物品种。

  4)据景观功能和美学的要求,进一步筛选植物品种。

  5)确定各植物类型的主要品种

  主要品种是用于保持统一性的品种,是一种植物景观类型的主体构架品种。一般来说,主要品种品种数量要少(比如说20%),相似程度高,但植株数量多(比如说80%)。主要植物品种的耐寒级别一定要比场地的气候耐寒区级别高一个级别,同时能够对场地主要限制因子有足够的耐性。

  主要品种分各景观类型的主要品种和设计区域的主要品种,设计区域的主要品种是指设计区域内占主导地位(面积或空间)景观类型的主要品种。

  6)确定各植物类型的次要品种

  次要品种是用于增加变化性的品种,品种数量要多(80%),但植

株数量要少(20%)。如特别需要,次要的植物品种的耐寒级别可以不高于场地的气候耐寒区级别。有条件或成本不高的情况小,可以选择一些对场地主要限制因子耐性不足的植物。

  主次要品种的比率按各景观类型分别计算分配。

  7)确定植物品种的数量

  原则上提倡多植物群落原则,但并非植物品种越多越好,杜绝拼凑。

  一般的小区来说,15-20个乔木品种,15-20灌木品种,15-20宿根或禾草花卉品种已足够满足生态方面的要求。当然,国家有特别规定的,按相关规定办理。

  2、植物初植大小的确定

  在国内,对种植植物的初植大小规格没有具体的标准规定。更多地是根据客户喜好和设计者的习惯来确定。

  有经验的设计者可以巧妙地利用一些美学的生态的手法来综合确定。

  以乔木为例,国外比较通行的乔木层尺寸一般也就在径阶6-8公分的完整植株。考虑到国内的习惯,建议乔木层尺寸径阶以10-12公分左右的完整植株较为适宜,一般不要超过14-15公分。为了满足及时效果的需要,可以采用一些技巧性的方法,如增加大灌木的数量(高度100厘米-250厘米),增加覆盖对比等等。在树体比例尺度的处理方面,尽量缩短最大规格和最小规格植物的大小差距。

  3、植物数量的确定

  准确地说植物数量确定问题是一个跟栽植间距高度相关的问题。一般说来,植物种植间距由植株成熟大小确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植物生长速度的快慢适当调整,但决不能随意加大栽植密度。任何时候,采用加大栽植密度来获取及时效果的方法都是最愚蠢的方法。

  关于植物的初植大小规格和栽植间距,国外有一些习惯性的数据可供参考。

  4、在植物景观类型结构中的位置定位

  根据各景观类型的构成和各构成植物本身的特性将他们布置到适宜的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会较多涉及到基于植物个体的美学设计问题。

  从个体到构建植物景观类型的群体组合,其实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借用一些景观类型构成模块,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模块可以通过模拟自然、调查分析以前的设计或设计建模等方法获得。模块在入库使用前必须是经过美学或生态检验论证过的。模块如同工业品中经过系统检验有质量保障的部件或半成品。

  (三)植物景观配置结果审评

  由于交织着生态、美学乃至经济和其他等多种因素,植物景观配置工作是十分复杂和繁琐的,在设计过程中出现遗漏和纰漏是难免的。因此一件设计作品完全完成或阶段性完成后,进行系统的审评复检是很有必要的,它是设计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审评主要进行两大方面的审评:美学原则审评和生态原则审评。审评程序主要由审评内容,审评方法和结果评定标准三个方面组成。比如说平衡原则的审评程序大致如下:

  1、审评内容

  设计是否符合平衡原则

  2、审评方法

  1)找出设计区域或分区的中心点

  2)以中心点为交点绘出两条正交轴线

  3)比较两条轴线两侧的配置的植物景观类型,植物个体类型,规格大小,分布和数量等

  3、评定标准

  两条轴线两侧的植物景观类型,植物个体类型,规格大小,分布,数量基本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植物景观配置结果审评即可作为是设计者自检之用也可作为甲方和第三方对设计结果评审之用。并且不仅需要在整个设计完全结束后进行植物景观配置结果审评而且需要在植物景观类型选择与布局工作完成后就要进行阶段性审评。

篇5:高速公路景观设计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

  高速公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是路域范围内的 自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汽车噪音、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因此要加强公路 建设中的 生态工程设计,对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以及景观美化方面的要求要提高。

  一、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意义

  在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给司机的精神造成高度的紧张,千篇一律的设施使司机感 到枯燥、乏味,这给安全埋下了隐患。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及生活环境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人们的出 行不再是满足于位置转移的心态,而是要求在出行办事的同时能尝试到轻松的感觉。也就 是要求高速公路的运行空间环境应该是高质量的,既要求在满足安全、快速、便利的同时, 又要求做到美观漂亮。为此,公路建设 在注意道路的安全性、可驶性、便利性和耐久性的同时,要引入环保、 美化、人文的概念,因此要把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考虑。

  二、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原则

  1统一与变化

  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强调统一,但不是千篇一律,没有区别,而是要在统一的主题下表现出 各自的特色和韵味,否则沿途景观就可能会因单调而使司机注意力迟钝,适当的变化如建筑 物的风格、造型、色彩,以及线形的弯曲、起伏等,都会使司机在行车途中感受到沿途景观 富有节律感、多变性,产生愉悦的心理,达到消除疲劳提高行车安全的目的。 所以,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一定要在统一的主题下,在统一中变化,在变化中统一。

  2舒适与安全

  舒适是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研究表明,司机在行车过程中的感受与 道路景观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道路应该为司机提供既有趣又舒适的行车环境 ,而要做到这一点,主要依靠道路设计。但是,通过景观设计提高舒适性的前提是保证交通 安全。如果不能保证交通安全,不管高速公路本身多么优美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保证安全 是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基础和前提。

  3融合与协调

  高速公路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景观设计时既要注意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使其有 机地融合在一起,又要注意与地形、环境的外部相协调。在进行高速公路的线形、沿线构造 的造型设计时,避免割断生态环境空间或视觉景观空间的错误做法,沿途景点、附属设施以 及绿化植物要有统一性和连续性,避免相互独立,缺乏整体协调性。同时,还要与当地风土 人情、历史文化相协调,展现出当地的文化内涵与韵味。

  4视觉与比例

  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由于速度快,司机的注视点远,视野狭小,对沿途景观的感知比较模糊 ,因此高速公路的沿途景观必须采用“大尺度”,在满足司机和乘客在行驶中视觉需要 的同时,还必须要注意视觉比例的协调。高速公路本身的每个组成部分之间也应有恰当的内 部比例。比如宽路面配上窄路肩,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视觉上也不舒服。同样,紧缩 、狭窄的路旁地带、孤立的小型种植都是与高速公路不相称的。所以为了使高速公路的景观 设计匀称、协调,其内部、外部都应保持适当的视觉比例。

  5保护与发展

  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必须考虑保持长期的自然经济效益,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和原有风景 ,保护各种动植物和名胜古迹。必要时可修改道路设计和施工方案以保全原有风景。在保 护原有风景的同时,作为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它的设计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要体现时代 主旋律。 公路沿途景观要具有时代感、速度感 ,要使 高速公路活跃起来,明亮起来,绿起来,成为现代化的时空走廊。

  三、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内容

  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在我国是一个新的课题,它主要包括内部和外部景观 两部分,没有现成的模式, 这里只是从总体上概略地谈谈高速公路的内部景观设计内容和要求。

  1线形的景观设计

  随着车辆行驶速度的提高,线路本身对司机视觉的影响所占比例在增加,而路两侧环境所 占的 比例在下降。设计车速高意味着线形设计对高速公路的景观的 好 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速公路线形设计要满足汽车行驶的力学要求,又要满足司机和乘客 视觉和心理的舒适度的要求。为此,高速公路线形设计必须要结合地形和周围环境情况,科 学选线,合理组合线形要素,做到连贯、均匀、协调、舒畅,使其具有良好的视觉诱导性和 优美 的外观,使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给人一种统一、连续的舒适感,以平衡高速公路因实行 封闭而带来的隔绝感。

  2沿线构造物的景观设计

  沿线构造物是内部景观的主体,因此对沿线构造物的景观设计必须要慎重、细致。 在对具体构造物进行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工程技术和经济 问题,还要注意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建筑物形式相协调,使这些 构造物有机地融合于高速公路的整体景观之中。

  3路面的景观设计

  路面对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司机和乘客来说,是占据视野的重要景观要素。路面材料的选择 ,除了考虑其强度、耐磨性和施工难易程度外,还应考虑其在美化景观方面的作用。除常用 的沥青、混凝土外,国外有些高速公路为了减轻黑色路面产生的视觉扩张,使高速公路的横 向宽度不那么显眼,采用了不同颜色的沥青或其他路面材料修筑路缘、行车道和分隔带, 既加强了高速公路的装饰性,又具有良好的视觉诱导性。

  4附属设施的景观设计

  高速公路沿线的附属设施,主要是指为司机和乘客提供服务和休息的场所和收费站等 。这些附属设施既是沿线地区的服务窗口,也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沿线附属设施的景观设计也需要综合考虑。近几年,随着高速公路投资和管理体 制的 改 革,高速公路附属设施集服务、休息、娱乐于一体,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因此高速公路 附属设施的景观设计要满足行车需要和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多重要求,要具有亲切感 ,要表现出地域特点等。

  5沿途绿化的景观设计

  高速公路沿途绿化是给无机的道路添上有机的自然色彩,是环境景观的主要因 素。高速公路沿途绿化的景观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景观美化功能,同时通过有效 的绿化设计,加强司机的视线诱导,减轻高速行驶造成的紧张。高速公 路沿途绿化的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作为分隔带、行车道的遮蔽带进行设计,而且要满足沿途 及高速公路整体的景观需要。好的绿化设计不仅能减轻公路对环境的影响,而 且能保持动植物界的生态平衡,使整个高速公路空间充满活力。

  总之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是高速公路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应贯穿于高速公路建设与运营管 理的全过程中。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