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 导航

建设工程测量分类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20

  建设工程测量的分类

  在测绘界,人们把工程建设中的所有测绘工作统称为工程测量。实际上它包括在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它是直接为各项建设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安装、竣工、监测以及营运管理等一系列工程工序服务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测量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数据和图纸,并及时与之配合和进行指挥,任何工程建设都无法进展和完成。

  工程测量按其工作顺序和性质分为:

  勘测设计阶段的工程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施工阶段的施工测量和设备安装测量;竣工和管理阶段的竣工测量、变形观测及维修养护测量等。按工程建设的对象分为:建筑工程测量、水利工程测量、铁路测量、公路测量、桥梁工程测量、隧道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城市市政工程测量、工厂建设测量以及军事工程测量、海洋工程测量等等。因此,工程测量工作遍布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各部门和各个方面。

编辑:www.pmceo.Com

篇2:工程质量事故定义分类

  工程质量事故的定义与分类

  (一)工程质量事故的定义

  根据我国有关质量、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国家标准的定义,凡工程产品质量没有满足某个规定的要求,称为质量不合格。而没有满足某个预期的使用要求或合理的期望(包括与安全性的要求)称为质量缺陷。

  在建设工程中,若工程(分部或分项)出现了不符合国家或行业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中对质量的要求,称为工程质量缺陷。工程质量缺陷分为三种:一是致命缺陷,根据判断或经验,对使用、维护产品与此有关的人员可能造成为危害或不安全状况的缺陷,或可能损坏最终产品的基本功能的缺陷;二是严重缺陷,是指尚未达到致命缺陷的程度,但显著地降低工程预期性能的缺陷;三是轻微缺陷,是指砼显著降低工程产品预期性能的缺陷或偏离标准但轻微影响产品的有效使用或操作的缺陷。

  根据以上讨论,工程质量事故的定义为:由于工程质量不合格或质量缺陷,而引发或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工期延误或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和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称为工程质量事故。这里的工程质量事故是一种泛指。

  而根据建设部的有关规定,凡质量达不到合格标准的工程,必须进行返修、加固或报废,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含5000元)以上的称为工程质量事故,经济损失不足5000元的称为工程质量问题。

  (二)工程质量事故的分类

  工程质量事故的分类方法很多,如按事故的原因、性质、严重程度、后果、责任及处理方式等都可进行分类,以下介绍二种分类方法:

  1、按事故的严重程度划分

  (1)一般质量问题

  由于施工质量较差,不构成质量隐患,不存在危及结构安全的因素,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以下的称为一般质量问题。

  (2)一般质量事故

  由于勘察、设计、施工过失,造成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桥梁等明显倾斜、偏移、结构主要部位发生超过规范规定的裂缝、强度不足、超过设计规定的不均匀沉降,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需返工重做或由于质量低劣、达不到合格标准需加固补强,且改变了建筑物的外形尺寸,造成永久性缺陷的质量事故,同时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或造成2人以下重伤的为一般质量事故。

  (3)重大质量事故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列为重大质量事故:

  ①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主要结构倒塌者;

  ②影响建筑设备及其相应系统的使用功能造成永久性质量缺陷

  者;

  ③超过标准规定或设计要求的基础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倾斜、结

  构开裂或主体结构强度严重不足,影响工程的寿命,造成不可挽救的永久性质量缺陷或事故的;

  ④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者。

  (4)重大质量事故分为四个等级:

  ①一级重大事故:死亡30人以上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以

  上;

  ②二级重大事故:死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00万元以上,不满300万元;

  ③三级重大事故:死亡3人以上9人以下或重伤20人以上,或造

  成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

  ⑤四级重大质量事故:死亡2人以下或重伤3人以上19人以下,

  或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不满30万元。

  2、按事故的性质划分:

  (1)倒塌事故:指建筑物整体或局部倒塌;

  (2)开裂事故:包括砌体和混凝土结构开裂;

  (3)错位事故:包括建筑物方向、位置错误,结构构件尺寸、位置偏差过大,一级预埋件、预留洞(槽)等错位偏差事故;

  (4)地基工程事故:包括地基失稳或变形,斜坡失稳及人工地基等事故;

  (5)基础工程事故:包括基础错位、变形过大,基础混凝土孔洞、桩基础事故、箱形基础事故等。

  (6)变形事故:包括结构受力或施工工艺不当引起建筑结构出现倾斜、扭曲或过大的变形等事故;

  (7)结构或构件承载力能力不足事故:主要是指因承载力不足留下的隐患性事故,如混凝土结构中漏放或少放钢筋,钢结构中杆件连接达不到设计要求,虽未造成严重开裂或倒塌,但已留下隐患;

  (8)建筑功能事故:如屋面、墙面、地面、窗等部位渗漏,隔热或隔声功能达不到设计要求,装饰工程质量达不到设计标准等;

  (9)其他事故:塌方、滑坡、沉井下沉中的各类事故,如突沉、停沉、倾斜、扭转、超沉等。

  (三)工程质量事故的技术特点

  工程质量事故具有复杂性、严重性、可变性和多发性的特点。

  1、复杂性

  建设工程与一般工业产品相比具有固定性,生产过程中人和生产随着产品流动,由于工程结构类型不一造成产品多样化,并且露天作业多,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建设工程所使用的材料品种、规格多,材料性能也不相同;多工种、多专业交叉施工,相互干扰大,手工操作多;工艺要求也不尽相同,施工方法各异,技术标准不一等特点。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工程,由于地点不同,施工条件不同,也可形成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因此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繁多,造成质量事故的原因错综复杂,同一形态的事故,其原因有时截然不同,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也不相同,导致了工程质量事故的性质、危害和处理都很复杂。例如墙体开裂,可能是:设计计算有误、结构构造不良;或地基沉降差过大,或温度变形或干缩过大,也可能是施工质量低劣,偷工减料或材质不良,周边环境变化,使用不当,不可抗拒自然力的影响等等诸多原因中的一个或几个造成的。

  2、严重性

  建设工程是一项特殊的产品,不象一般生活用品可以报废,降低使用等级或使用档次,工程项目一旦出现质量事故,其影响较大。轻者影响施工顺利进行,拖延工期,增加工程费用;重者则会留下隐患,影响使用功能,缩短使用年限,甚至不能使用;最严重的还会引起建筑物的失稳、倒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如浙江省常山县某5层砖混结构住宅楼,1994年12月30日竣工,1995年6月通过验收,1997年7月12日9时左右发生整体倒塌,死亡36人,重伤3人;福建省莆田县某食堂和宿舍工程为4层现浇框架,1995年11月10日竣工,1997年3月25日19时左右突然整体倒塌,造成110人伤亡的重大事故,其中死亡32人,重伤17人;江西省安义县一幢7层住宅,1995年4月6日在浇7层楼面混凝土时突然整体倒塌,造成6人死亡,6人重伤;重庆市綦江县彩虹桥1996年建成使用,1999年1月4日垮塌,造成40人死亡;武汉市某18层钢筋砼剪力墙住宅,1995年9月主体完工,12月因桩基整体失稳,整座楼倾斜,经采取纠偏措施无效,被迫将6-18层控制爆破拆除,造成部分报废事故。所以对已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务必高度重视及时进行分析,作出正确的结论,提出恰当的处理措施,以确保安全。

  3、可变性

  许多工程的质量问题出现后,其质量状态并非稳定于发现的初始状态,而是随时间、环境、施工情况等不断地发展变化。例如地基基础的超量沉降可能随上部荷载的不断增大而继续发展;钢筋砼大梁上出现的裂缝,其数量、宽度和长度可能随着环境的温、湿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荷载的大小和持荷时间而变化;甚至有的细微裂缝也可能逐步发展导致构件的断裂,以致造成工程的倒塌。因此一旦发现工程质量问题就应及时调查、分析、作出判断,对那些不断变化,可能导致危险情况发生的质量问题,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对那些表面的质量问题,要进一步查清内部情况,确定问题性质是否会转化;对那些随时间和温、湿度条件变化的变形裂缝要认真观测记录,寻找事故变化的特征与规律,供分析与处理参考。

  4、多发性

  由于建设工程产品受手工操作和原材料等多变因素的影响,一些工程质量事故在各项工程中经常发生,降低了建设工程标准,影响了使用功能,甚至危及了使用安全,而成为多发性的质量通病。例如屋面卫生间渗漏,抹灰层开裂、脱落,混凝土、砂浆强度不足,悬挑梁板开裂、折断,雨蓬倾覆等。因此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十分必要。

篇3:宿舍楼工程测量定位质量保证措施

  宿舍楼工程测量定位质量保证措施

  1.1测量放线

  1)遵守国家法令、政策和规范,明确为工程施工服务。

  2)遵守先整体后局部和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工作程序。即先测设场地整体的平面控制网和标高控制网,再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各局部建筑物的定位、放线和标高测设。

  3)选用科学、简捷和精度合理、相称的施测方法。合理选择、正确使用仪器,在测量精度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

  4)要严格审核原始依据(设计图纸、测量起始点位、数据等)的正确性,坚持测量作业与计算工作步步有校核。

  5)建立一切定位、放线工作要经自检、互检合格后,方可申请主管部门验线的工作制度。严格执行安全、保密等有关规定,用好、管好设计图纸和有关资料。实测时要当场做好原始记录,测后要及时保护好桩位。

  6)测量人员要紧密配合施工,发扬团结协作、不畏艰难、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并要及时总结施工测量的经验。

  1.2测量验线

  1)验线的依据要原始、正确、有效。主要是设计图纸、变更洽商和起测点位(如红线桩、水准点)及其已知数据(如坐标、标高)应为原始资料,最后定案的应是正确、有效的资料。因为这些是测量放线的基本依据,若其中有错,则在测量验线中难以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

  2)验线使用的仪器和钢尺,要按计量法有关规定进行检定。

  3)验线的精度应符合规范要求,主要应包括:

  a)仪器的精度要适应验线要求的需要,并校正完好。

  b)要严格按规程作业,观测误差必须小于限差,观测中的系统误差要采取措施进行修正。

  c)验线本身要先行附合(或闭合)校核。

  4)要独立验线。即验线人员所用仪器和测法,要尽量与放线工作不同。

  5)验线的部位主要有:

  a)原始桩位与定位条件;

  b)主轴线与其控制桩(引桩);

  c)原始水准点、引测标高点和±0.000标高线;

  d)放线中精度最薄弱的部位,以考查放线的精度。

  6)误差处理。即验线结果与原放线结果之间的误差处理。

  a)两者之差若小于1/√2限差,可对放线工作评为优良。

  b)两者之差略小于或等于√2倍限差。可对放线工作评为合格。

  c)两者之差超过√2倍限差,原则上不予验收,尤其是要害部位。若是次要部位可令其局部返工。

  1.3测量记录

  测量记录应做到原始、正确、完整、工整。

  1)应在规定的表格上记录。开始应将表头所列各项填好,并熟悉表中所载各项内容和相应的填写位置。

  2)记录应当场及时填写清楚,不允许先写在草稿纸上后转抄,以免转抄错误;记错或算错的数字,应将错数画一斜线,将正确数字写在错数字的上方,以保持记录的"原始性"。

  3)字迹要工整、清楚。相应的数字及小数点应左右成列、上下成行、一一对齐。记录中数字的位数应反映观测精度,水准读数应读至mm,如1.330m,不应记作1.33m。

  4)记录过程中的简单计算,如取平均值等,应在现场及时进行,并做校核。草图、点志记图等,应当场绘制,其方向、有关数据和地名等应标注清楚。

  5)记录人员应根据现场实况以目估法随时校核所测数据,以便及时发现观测中的明显错误。

  6)测量记录,多为保密资料,应妥善保管。工作结束后,应及时上交有关部门保存。

  1.4测量计算

  计算工作的基本要求:依据正确、方法科学、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正确。

  1)图纸上的数据和外业观测结果是计算工作的依据。计算前,应认真仔细逐项审阅与校核,以保证计算依据的正确性。

  2)计算一般均应在规定的表格上进行。按图纸或外业记录在计算表中填写原即数据时,严防转抄错误。填好后,应换他人校对。

  3)计算中,必须做到步步有校核,每项计算应在前得数据经校核无误后,才能进行后者数据的计算。校核方法以可靠、简单为原则,常用的计算校核方法有:

  a)复算校核,将计算的结果重算一遍,条件许可时,最后换他人校核,以免因习惯性错误而"重蹈旧辙",使校核失去意义。

  b)变换计算方法校核,例如,坐标反算可采用按公式计算和用计算器程序计算两方法;

  c)总和校核,例如,水准测量中,终点对起点的高差,应满足下式条件:

  ∑h:Za-∑b=H终-H始

  式中∑h--水准测量各段高差的总和;

  ∑a--水准测量各段后视读数的总和;

  ∑b--水准测量各段前视读数的总和;

  H终--水准测量终点标高;

  H始--水准测量起点标高。

  d)用几何条件校核,例如,闭合红线反算中的各内角之和∑β

  ∑β=(n-2)·180°

  式中n--闭合红线多边形的边数。下式条件应满足:

  4)计算中所用数字应与观测精度相适应,在不影响结果精度的情况下,要及时合理地删除多余数字,以提高计算速度。删除多余数字时,宜保留到有效数字后一位,以使最后结果中有效数字不受删除数字之影响。删除数字应遵循"四舍五入、五凑偶"的原则(即单进、双舍)。如1.6675和27.6645保留小数三位,则为1.668和27.664。

  1.5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的领用与检查

  测量仪器应按规定的手续向有关部门借领使用。借领时应对仪器及其附件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应立即提出。检查的主要内容是:

  1)仪器有无碰撞伤痕、损坏,附件是否齐全、适用。

  2)各轴系转动是否灵活,有无杂音。各操作螺旋是否有效,校正螺丝有无松动或丢失。水准器气泡是否稳定、有无裂纹安平仪器的灵敏件是否有效。

  3)物镜、目镜有无磨痕,物像和十字线是否清晰。

  4)经纬仪读数系统的光路是否清晰。度盘和分微尺刻划是否清楚、有无行差。

  1.6正确使用测量仪器

  1)仪器的出入箱及安置

  仪器开箱时应平放,开箱后应记清主要部件(如望远镜、竖盘、制微动螺旋、基座等)和附件在箱内的位置,以便用完后按原样入箱。仪器自箱中取出前,应

松开各制动螺旋,一手持基座、一手扶支架将仪器轻轻取出。仪器取出后应及时关闭箱盖,并不得坐人。

  测站应尽量选在安全的地方。必须在光滑地面安置仪器时,应将近三脚尖嵌入地面缝隙内的用绳将三脚架捆牢。安置脚架时,要选好三足方向,架高适当、架首略水平,仪器放在架首上应立即旋紧连接螺旋。

  观测结束后仪器入箱前,应先将定平螺旋和制微动螺旋退回至正常位置,并用软毛刷除去仪器表面灰尘,再按出箱时原样就位入箱。

  箱盖关闭前应将各制动螺旋轻轻旋紧,检查附件齐全后可轻关箱盖,箱口吻合方可上锁。

  2)仪器的一般操作

  仪器安置后必须有人看护,不得离开,并要注意防止上方有物坠落。一切操作均应手轻、心细、稳重。定平螺旋应尽量保持等高。制动螺旋应松紧适当,不可过紧。微动螺旋在微动卡中间一段移动,以保持微动效用。操作中应避免用手触及物镜、目镜。烈日下或下零星小雨时应打伞遮挡。

  3)仪器的迁站、运输和存放

  迁站前,应将望远镜直立(物镜朝下)、各部制动螺旋微微旋紧、垂球摘下并检查连接螺旋是否旋紧。迁站时,脚架合拢后,置仪器于胸前,一手携仪器进行迁站应存放在通风、干燥、常温的室内。仪器柜不得靠近火炉或暖气管。

  测量仪器的检验与校正:

  水准仪和经纬仪应根据使用情况,每隔2~3个月对主要轴线关系,进行检验和校正。仪器检验和校正应选在无风、无震动干扰环境中进行。各项检验、校正,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每项校正,一般均需反复几次才能完成。拨动校正螺丝前,应先辨清其松紧方向。拨动时,用力要轻、稳,螺旋应松紧适度。每项校正完毕,校正螺旋应处于旋紧状态。

  各类仪器如发生故障,切不可乱拆乱卸,应送专业修理部门修理。

  1.7使用复合制度

  1)所有现场测量用设备、仪器进场,必须都经过技术监督局鉴定,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所有测量设备、仪器统一管理,由专人负责,不得串用,领用时必须经项目总工同意。

  3)所有测量用具在发生严重碰撞、跌落后,必须进行重新鉴定。

  4)现场测量控制网设立警戒标志,专门围护。

  5)制定测量实施细则,明确测量员工作内容;施工测量放线与沉降观测相对独立。

  6)施工测量定位后,由项目总工安排人员进行复核,必要时,由业主

  (或监理)进行复核。

篇4:群体住宅楼工程测量精度保证措施

  群体住宅楼工程测量精度保证措施

  ⑴.平面测量控制:J2经纬仪测量角采用三测回,测距采用四次读数二测回。测量偏差小于2mm。

  ⑵.测距采用往返测法,取平均值。钢尺传递采用正反测各二测回。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检校。

  ⑶.总体轴线定位本着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根据业主提供的施工图,以及明确的测绘资料和有效的规划红线标志,方可进行轴线定位测量。本工程在设置坐标方格网时,基本上设置在场地内,因此必须设置在坚固而又安全的地方,从而避免坐标点产生位移和受到损坏,还要定期复测和校核,以此来确保测量的精度等级。以上工作均应得到监理认可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⑷.本工程的坐标方格网作为轴线一级控制网,然后以此坐标网引测轴线二级控制网。把轴线二级控制点设在地墙圈梁上,由二级网指导地下结构施工。为了确保轴线的精度,应定期用一级网坐标点复测二级轴线控制点,并以此来复核桩位和基坑轴线放样。

篇5:工程测量施工时各项限差和质量保证措施

  工程测量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保证措施

  1、为保证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各种控制测量必须执行《测量规范》,操作按规范要求进行,各项限差必须达到下列要求

  1.1控制轴线,轴线间互差

  〉20m1/7000(相对误差)

  1.2各种结构控制线相对于轴线≤±3mm。

  1.3标高小于±5mm。

  1.4垂直度层高≤8mm,全高1/1000且不大于3mm

  2、放样工作按下述要求进行

  2.1仪器各项限差符合同级别仪器限差要求。

  2.2钢尺量距时,对悬空和倾斜测量应在满足限差要求的情况下考虑垂曲及倾斜改正。

  2.3标高抄测时,采取独立施测两次法,其限差为±3mm,所有抄测应以水准点为后视。

  2.4垂直度观测:若采取吊垂球时应在无风的情况下,如有风而不得不采取吊垂球时,可将垂球置于水桶内。

  3、细部放样应遵循下列原则:

  3.1用于细部测量的控制点或线必须经过检验。

  3.2细部测量坚持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3.3有方格网的必须校正对角线。

  3.4方向控制尽量使用距离较长的点。

  3.5所有结构控制线必须清楚明确。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