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导航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平行和相交》说课稿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12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平行和相交》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平行和相交》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平行和相交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行和相交在我们生活中运用广泛,让学生把对平行和相交的认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关系;能利用不同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过程性目标:学生能在亲身经历画平行线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平行线的画法,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学生能感受到平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重点是学生能正确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和平行的位置关系,并能发现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二、说教法

  1.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充分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形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的概念。平行和相交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生活场景为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从中概括出直线的平行、相交的关系。

  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本课在建立平行概念后,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操作活动。

  3、加强知识的应用与解释。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对相关现象做出一些简单的解释,在实践中加深对互相平行的理解,练习设计有层次,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自主感受生活里的平行现象,并主动的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运用小棒、方格纸、直尺、三角尺等学具通过操作与合作交流,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对图形产生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桌上笔筒歪倒,两枝铅笔落地的情境图,观察图中的两枝铅笔,发现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引出相交,并让学生用小棒摆出这种相交的关系,第一次初步感觉相交,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结合生活,探求新知

  1、认识相交、平行

  让学生发挥想象这两枝铅笔落在地上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并用小棒摆一摆,教师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把这些情况分分类,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为什么这样分类,引出相交和不相交。当在探索“”位置关系产生冲突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想象。教师适时总结并(板书)出: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我设计如下三个小环节:①对这句话的理解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②针对“同一平面③理解“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然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说说对两条直线相交和平行的理解,再回归生活,找找在生活里见到过相互平行的线。学生的思维在这里碰撞,教师随即提问:如果他们中的线没有平行关系,将会有什么后果呢?这样,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平行现象,而且我们生活中也离不开平行。

  完成想想做做1,在图中找出哪些组的直线是相交的,哪些组的直线是平行的,及时巩固平行线的意义。想想做做3,找出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互相平行的线,各有几组,深化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了解长方形对边之间平行的线段都是相等的。

  2、自主探究,操作实践

  如果教师直接教给学生怎么画,学生对于画的方法理解不深,是外加的,而不是自己的方法,因此本人采用由遇到问题产生求知欲到自主探索方法,然后动手操作,运用到实践中,这样学生掌握的更牢固。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各自的方法创造出平行线,并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结合学生介绍的方法,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画一组间隔是4厘米的平行线,或者更宽、更窄的平行线,我们的直尺没有那么宽,方格纸也没有正好是间隔4厘米,该怎么办?设置问题,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难以解决问题时,这时让学生打开书自学课本上的方法。自学后说说用直尺和三角尺怎样来画出任意的一组平行线,提炼方法:自由用这种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并说说画的方法,再完成“试一试”,进一步体会画平行线的方法。

  (三)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

  这一题是让学生根据要求画平行线,对于学生的要求又有所提高。

  2、根据要求画图。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把一个小房图向左平移3格,然后指一指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中的平行线。这一题是开放的,有的学生会用到平移的知识来画,从中复习三年级学过的平移相关知识,还有的学生会利用今天所学的平行知识来画,不仅能巩固新知识,也会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四)全课总结

  揭示课题:认识平行。说明:平行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世界中无处不在,不仅因为它的美,更因为它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什么很多事物要排列成平行或做成平行呢?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采编:www.pmceo.cOm

篇2:四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说课稿

  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笔算乘法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对容易一些。

  数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2、通过两位数乘三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规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顺序。

  难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积的的定位。

  说教学互动环节

  1、旧知铺垫;

  引导学生回忆两位、三位数、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

  复习旧知;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知识,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新课学习做铺垫。

  2、点出例题;

  让学生审清题意,认真思考,先独立估算,再交流探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己很容易列出这道算式,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建构知识,交流探究出

  “145×12”知道这是一个新内容。先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三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自己探索交流处“145×12”时,问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根据什么列竖式计算的?290表示什么,145又表示什么。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探索,掌握了三位数两位数的算理和积的定位。

  3、巩固练习

  当学生自己探索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式时,这一内容还不够扎实,所以及时给出练习,学生思维得到更深刻的认真!

  给出四道练习题,都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分小组上台版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集体订正,加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掌握,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迁移,类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

  再巩固

  我设计了三道:“小马虎”做的题目,让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小马虎”的计算可能就是我们学生中容易犯的错误,这样为我们的学生提了醒,当学生找出了“小马虎”的错误时,是快乐的,可能有类似的学生得到了提醒。

  4、课堂小结

  学生简要回顾,叙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感受所学的知识价值。

  反思

  本节课得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探索的空间,注意了学生的互相交流,启发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在这里教师创设情意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讨论、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自己解答,教师适时引导,循序渐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求知、探索的能力。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

篇3: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2章第3节《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与作用

  等腰三角形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与轴对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后面研究等边三角形等内容的预备知识,它除了具备有一般三角形的所有性质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性质,使它比一般的三角形应用更广泛,而等腰三角形的许多特殊性质,又都和它是轴对称图形有关,它也是证明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方法,学好它可以为将来九年级解决代数、几何综合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重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八年级学生的几何知识有限,而本节课性质的证明又添加了辅助线,所以等腰三角形性质的验探究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目标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愿意表达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互动互助基础,但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面还缺乏经验。其次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再次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数形结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较好方法。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三个方面:

  1、知识技能性目标:使学生通过试验猜想、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发现并认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探索归纳出它们的证明方法,并能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性目标: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解决-收获”的学习过程,体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思想,从中感悟证明结论的方法和乐趣,初步了解作辅助线的技巧,培养“转化”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价值观目标:在亲切、和谐、民主、活跃的探究氛围中,引导学生对图形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的思想品质,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运用教具直观教学、联想发现教学、设疑思考和逐步渗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思想,促使他们不断克服学习中的被动心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抽象结论,应以观察、实验为前提,几何教学应该把实验方法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培养能力,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掌握好的学习和解题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边进行折叠重合的模型演示,一边进行阅读讨论,通过看、想、议、练等活动,自己“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样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概括、表述论证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情景设置

  首先我用一个三角形测平仪,测量黑板的边是否水平,并让学生猜想其中的道理和奥妙,这样的引入既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中有句谚语:“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去做我才会懂”,由此可见实验法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按要求剪出一个三角形,为下面学习作好铺垫,结合剪出的等腰三角形学习相关的概念加深印象,并指明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两个探究,通过折纸的方法猜想并归纳。首先通过折纸让学生猜想∠B和∠C有什么关系?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验证他们的猜想,并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第一条性质。这个地方我设计一个疑问,来强调等边对等角有一个前提条件就必须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为了保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在这里我是这样引入探究二的,“从刚才辅助线的作法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感觉到这三条辅助线好像是一条线段,然后再通过折纸归纳出性质二。

  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和探究中大脑已感到疲劳,随即引出课前设置的疑问,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三线合一”的性质在描述上经常出错,所以我设置了一个辨析,然后用填空的形式规范“三线合一”的符号表示形式,让学生理解性质的内涵。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增强对图形的直观体验,从中体会、感知等腰三角形的本质特性,发展空间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重难点。)

  (三)技能演练与拓展

  我用两个练习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让学生体验分类讨论的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第一题及时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体验分类讨论的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第二题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再次理解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的内涵。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练习源于例题,以本为本。练习由学生板演,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提供反馈校正的素材。拓广延伸通过讨论交流,实现生生师生互助,丰富情感体验,活跃课堂气氛。)

  (四)课堂小结

  课堂教学,一是注重引入激发兴趣,二是注重教学过程、重视方法,三就是注重概括总结。首先我让学生回想一

下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新的认识吗?”然后教师肯定学生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回收到的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还有过程的体验、方法的获得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把握评价的时机与尺度,实现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

  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五)作业布置

  分层次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层次性和开放性。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巩固提高,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分层思想。通过作业,内化知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与不足。同时,选做题具有前瞻性,可引导学生自学探究,为后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设计说明

  1、本设计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数学实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实验、分析、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实验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和新的猜想,因为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同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在一定情景中去经历、感悟知识,才是学生最有价值的收获,体现了学生从维持性学习走向研究性学习,从而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转变和进步。

  2板书设计:

  证明课题例题

  概念 定理练习

篇4: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的认识》这一内容,让学生练探索,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沟通小数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

  由于本节知识点多,又都是学生学过很长时间的内容,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情景引入—逐类复习—解决问题这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说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沟通小数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

  ⑵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技能,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水平,增强探索和掌握数学知识、规律和方法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体验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德育渗透:爱护环境,保持卫生

  说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

  说教学难点:

  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

  教具准备: 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通过教材中提供的情景图,初步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数,感知各类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然后引出课题。

  二、逐类整理和复习

  (一)、整数(二)、分数1. 什么叫做分数?2. 分数的分类。

  4. 解决相关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三)、小数1. 什么叫做小数?2. 小数的分类。3. 什么叫做循环小数?4. 解决相关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四)、百分数

  1. 什么叫做百分数?2. 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 解决相关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三,综合练习:辨一辩(出示幻灯片)

  四、快乐提升,巩固练习(出示幻灯片)

  五、总结。

篇5: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初步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说课人:z

  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说教材:

  今天这节课我同学们上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角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儿童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从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图导入,通过表的指针、三角板、三角形、五角形等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重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本节课的难点是: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策略:

  1、首先,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认识角”。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所以在本节课我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图中抽象出角的数学表象。在学生认识了数学中的角后,又不失时机地找一找主题图中的角和生活中的角。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找一找、认一认、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老师直接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来认识数学王国里的新朋友“角”,你认识吗?说说你认识的角。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回答,可能会回答在哪见到过角。这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起点,此时教师不需要发表评价

  然后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说说都是什么图形,并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出示一组生活中的一些带有角的实物,说说你发现的角在哪里?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四人小组讨论。这里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最后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会得出:他们都有尖尖的,都有两条直直的线,这时教师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角,并告诉孩子们这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角的边。这就是数学王国中的角。

  3、初步认识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让学生把手上的活动角变得大点怎么变?再变大点怎么变?变小点怎么变?再变小点怎么变?

  如果把吸管剪掉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如果把吸管拉长点,角的大小变了吗?

  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动手,画一个角

  学生观察教师画角,并说说怎么画角,并且按照学会的方法自己动手画角

  三、最后全课总结

  整课的设计,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与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这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