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3-05-11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有感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对从事脑力工作尤其是管理工作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效的书。

  在现如今的中国,只要一提到彼得·德鲁克的名字,在企业的丛林中就会有无数的耳朵竖起来。无论是中华人民大学商学院包政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的赵曙明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陈春花教授,还是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华为公司的任正非、海尔集团的张瑞敏……他们在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方面都受到了彼得·德鲁克的启发和影响。

  管理的书籍基本上都是讲如何管理别人,但本书讲的却是让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使其本身变得更加有效。

  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前五章主要讲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最后两章讲管理者如何做决策。

  在组织中,能影响其绩效和结果的知识工作者都是管理者。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如此,平凡的人就能做出不平凡事。这就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的核心观念。要想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得具备以下特征:

  1、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时间是一项重要资源,缺其不可;时间是一项稀缺资源,无法替代;时间是一项特殊资源,稍纵即逝。有效的管理者必须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善于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有效的管理者要记录自己的时间,对时间的安排做出合理诊断,确认时间是被用于何处,如何消耗的,并根据工作相关事务对时间做出统一安排。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是管理者通向贡献和有效性的必经之路。

  2、我能贡献什么。有效的管理者一定注重贡献,并懂得将自己的工作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培养“贡献意识”,能使你突破专长、技术、职务和部门的界限,从而是你看到外部的机会或客户的需求,看到能产生成果的地方,发挥自己的优势。总之,重视贡献,就是重视有效性。

  3、使人发挥长处。有效的管理者知道只抓住缺点和短处是干不成任何事的,为实现目标,必须用人之长——用其同事之长、用其上级之长和本身之长。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才是组织存在的唯一目的。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运用每一个人的长处,共同完成任务。

  4、要事优先。卓有成效如果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善于集中精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人的时间事有限的,必须“抓大放小”,分清“轻重缓急”,集中精力去做重要的事情。如果不分清主次,所有事情平等对待、处理;这样,事情就都会变得紧急,麻烦接踵而来,陷入恶性循环。

  5、有效的决策。决策是一种判断,是若干方案中的选择。要确实找出问题的实质,了解它的目的;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各方面条件都考虑充分、成熟时,决策就会有效。

  在现实的工作中,我们往往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甚至于一些与工作无关之事)而经常埋怨时间的不够,结果导致效率的低下。我们该如何完成这些与工作关系紧密程度不一的事务;我们又该如何统筹自己的时间,使效率最大化?这些困惑和疑问,管理大师——彼得·得鲁克将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为我们一一解决。

  在工作中,有效的管理者会对自己的时间做个统一;把时间集中起来考虑,对时间统筹安排。这样他们就能根据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数量,合理地安排时间;规划好什么时间段做什么,那些工作必须优先安排时间完成。

  工作中,有效的管理者会记录下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而不是靠记忆去猜想过去时间的分配;一旦发现在时间运用上出现偏差,他们会及时纠正自己在时间上的安排。如此,我们每天都应该试着记录自己的时间使用,了解每天的时间花费情况。有了这些时间花费情况的记录,我们就有可能对这些时间花费情况进行分析和检讨;找出合理的时间花费加以继续,对浪费时间的工作、活动,需重新制定更好的时间使用和分配计划。比如,我们每天的工作时间是八小时,可把时间分成八个不同时段来记录我们的时间消耗;对时间做一个初步的规划,这样我们才能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

  有效的管理者在合理利用自己时间的同时,对某些重要工作事务有选择的进行时间倾斜,表现为——要事优先原则。要事优先要求管理者必须专注,在某一时间只做一件事情,这样才能够达到高效的目的。重要的事情要先做,不重要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要学会舍弃不再有价值的过去,这样才能把精力、时间都运用在有价值的新的工作中。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一天的工作当中,日常工作事务、部门领导临时安排的事务和下面反映上来的事情,会同时堆积在手头,而且要求在某个时间前都完成。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把这几件事务按质按量的完成?这种情况下,要事优先原则就凸显出作用。首先,我们要判断这些事务的重要性;其次,根据这些事务的轻重缓急统一安排时间。如何判断事务的重要性,不同的工作性质有着不同的考虑角度。假如从事的是行政性质的工作,可能领导临时安排的事情涉及范围会更大一点,这时候就得把领导临时安排事务放在首位。而从事的工作如果是业务类型的,这样就应该从事务本身对公司、组织产生的影响来决定;影响大的放在第一个处理,影响小的推后处理。

  小张,一个电信运营企业工作的管理者。他每天主要从事的工作是,对集团客户业务运营情况进行考核并分析考核结果;对运营情况发生异常的及时通过各种相应手段进行处理(电话访谈、上门拜访等)。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基本可分为上午考核得出结果,下午分析结果。一般情况下,小张每天都能按时完成这些日常工作。某天,小张的领导突然要求小张就上个季度集团客户运营情况写个分析报告,要求第二天下午交;同一天,小张在处理分析结果时,发现A集团的业务运行出现了异常;而第二天,小张已经越好去拜访B集团的客户代表。突然的好几件事情集中在了一起,小张该如何处理?

  第一,小张应该清楚他所面临的具体时那些事务——考核情况出现异常、领导要求写分析报告和拜访客户代表。

  第二,处理这些事务的时限要求:考核异常作为日常事务应尽快处理,分析报告第二天下午就得上交,拜访客户也越好在了第二天。看似时间十分紧迫,该如何安排时间,才能最终按要求完成这些事务?

  在明确了这两点后,小张就应该判断那件事对他而言最重要。我认为小张应该把考核异常放在第一位处理,明确异常出现的原因、影响,找出初步解决方案。第二天的拜访客户,可以先跟客户联系,征求客户意见,建议最好改日在约。而分析报告应在日常事务处理好后,尽可能利用时间甚至下班时间,尽快完成;若时间太紧,可先征求领导意见,看是否能宽限机日。这样就能在自己最大能力范围内,合理利用时间,按要求完成相关工作了。

  时间管理和要事优先这样的理念现在基本上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只要记住将精力集中在重要而不紧迫的事情上,各个击破即可,否则永远都有过去积攒下来的急事迫使自己去为昨天的包袱买单,而且这个包袱会越来越重。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丢弃昨天的没有意义不能产生效果的事务,这样才能合理利用时间,解放时间,把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务上。

  今天的组织,需要的是由一群平凡人来做出不平凡的事。这正是有效的管理者的目标。这个目标并不高,我们只要“肯”去做,就一定“能”做到。有效的管理者的自我提高,包括从技术细节到工作态度、价值观、品格等各个方面,包括从工作到家庭到社会所承担各项义务等各个领域。

  管理者在卓有成效方面的自我提升,应该把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需求的结合,再加上一定的管理技能,管理者就能把自己的工作有效化。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每次读的感受都不同,常读常新。每次由于自己的经历的积累,书本的知识和生活的事件将再次更加紧密的结合。最后用作者的一段话做为结束语,“真正的成就,只属于那些善于抓住机会选定研究课题的人,属于那些能把别人确立的准则只当作制约因素,而不当作决定因素的人”。

  20**级项目管理

  彭毅

  20**年6月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爱的教育读后感

读《爱的教育》有感

今年暑假,老师布置了一项读一本好书的任务,我与妈妈一起到书店挑选了一本《爱的教育》,我利用假期的时间把它读完并悟出了一些道理。

《爱的教育》是一部风靡全球、脍炙人口的佳作,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花了近十年时间才完成的。小说通过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全书共100篇文章,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人公安利柯的日记;他的父母在他的日记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小故事。《爱的教育》一书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或者是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或者是朋友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文中众多的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有知错就改的安利科,有珍惜友谊的克莱蒂,有高尚的卡隆,有待人友好的克洛西,有废寝忘食的泼来可西,有舍己为人的洛贝蒂……通过文字,我仿佛感觉到这些人就在我的身边。

《爱的教育》里有一个故事让我最为难忘。这个故事讲了主人公安利柯跟妈妈到了畸形儿院门口,妈妈却不让他进去,而是独自去探望了畸形儿。事后,在写给安利柯的信中,妈妈这样说:“像你这样健康的孩子进去,一定会给那些不幸的残废孩子带来心理压力,他们时常为自己的残废而深感不幸,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啊!”

我感动了。安利柯妈妈的心灵多么美好啊,她处处为别人着想,为了不伤别人的心,她不让自己健康的儿子进畸形儿院,她才是真正做到了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现在,能像安利柯妈妈一样为别人着想的人有很多(比如,那些在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者让座的人),但是有一部分人却只考虑到自己,甚至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他人(比如,有些家长因为怕自己的孩子吃亏,而教导他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些人与安利柯妈妈比起来是多么渺小与可耻啊!我们也应该像安利柯妈妈一样,多为别人想一点。

看了这篇感人的文章,我想,如果所有人都像安利柯妈妈一样,世界将多么美好!啊,同学们,行动起来吧,向安利柯妈妈学习,学习她的善良,学习她为别人着想的精神!

篇3:《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读后感

  新课改下做学生理想中的教师

  ——读《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后有感

  新近,在《青年博览》上读了《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后,我就思考一个问题:新课改下教师应怎样做才能顺应新课改的需求,成为学生理想中的教师呢?我认为

  “一切为了学生”,这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教学,平等对话,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发展。

  长期以来,教师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即使在新课改背景下,仍有部分教师以“教导者”的面目出现。文中的那个教师,面对学生的挑战,导致难堪的一幕,表面看固然可以说该教师才疏学浅,或说德不修,无容人雅量,实际上却反映了教育理念的弱点:课本上的准没错,为人师者也没错。这种观念固化了教师的思维,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以前的教学方式,就如芦咏莉博士所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却只是一条传输带而己。很明显,就这样的一条传输带要教导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竞争经验与承受失败毅力的人才是很难的。当前实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它的孕育下,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以及教师自己,都在希冀教师担当起理想中的教师角色,体现了新世纪人们寄予教师的无限希望,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教育理念的更新。

一、教师时刻应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主题,“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文化背景,充分展示教与学的人性美”。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为此,我觉得,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到知识,在知识中体验生活,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教学不再是单独地课堂上的教学,而是带领学生更多地参与生活。

  文中提供了一份资料:记者问一个在日本上学的中国小学生“上课发言就不怕出错?”孩子回答“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此话确是至理名言。换言之,教师也可以出错,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矣。”这实际也是人性美的体现。在牛津、剑桥两校,有学生把教师驳倒,是导师最快乐的事,而不是象文中的教师一样勃然大怒。英国人曾自豪的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生物,让生物成长;别的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矿物,让矿物定型。”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应该是基础培养者、优势发现者、兴趣聚焦者、目标导航者、心态调整者和弱势控制者,是让学生自然的成长,而不是在教师或教科书的框子中定型。这既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也为教学提供了明智之举——让学生自主成长。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综合学生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不再使用单一模式,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教学中树立学生自主、创新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二、追求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

  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与办法。比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教授们从不强迫学生上什么课,或怎么上课,一切全凭学生自己决定。”这与新课改理念不谋而合。缔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营造平等和谐的气氛,鼓励学生提出不同于教科书和教师的见解,倾听学生的话语和心声,尊重他们的思维和行为,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唯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大海中为学生导航的明灯。

  “师生平等对话意味着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它意味着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它意味着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教学相长’情景中的技艺切磋,相互依赖中的心智启迪;它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它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教师要从课堂硬环境和课堂软环境的创设和营造着手,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鼓励学生“把自己辩倒”,努力地让学生感受到学业生活的愉悦,发现生命的灿烂。

  老师并不能“点石成金”,所以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努力去探索,在通向未知的征途上,教师是一个陪着学生走,而不是背着学生走的人,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提供一个表演的机会,无论学生在这个舞台上的表现是否精彩,教师都应用心去听,用心去看。这样,当教师陪着学生走向目标时,过程和结果都显得充实与自豪!让学生感觉到:一路有“你”,不再“孤单”,教师也就成为那股坚强的精神力量,滋养着学生生命的枝芽。

  教师于学生,不是金钱,不是物质,而是那涌动于血液里的精神。无论人们赋予教师何种角色,其实质都源于此。

  诚如文章最后所说:“我理想中的教师是一个教学灵活、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又给学生以宽容和自由学习空间的人。”

篇4:精神病学读后感

  科目:

  题目:

  院系:

  班级姓:

  姓名:

  学号: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精神病人的书,但内容并不是对精神病患者的嘲讽或者同情,相反,更多的是一种对精神病人的尊重,对他们异于常人的世界观的尊重。作者通过四年的时间,和精神病人接触,通过与病人的不断被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世界观,看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并将其访谈结果凝结为此书。

  作者通过与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的对话来让人们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他们不同寻常的世界观。作者在相对客观的前提下,给我们揭示的精神病人的世界观,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教主的吹鼓性质和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你的世界观。因为他们中的部分人有着严密的逻辑和科学依据,并且有非常正确甚至充满诱惑的言论。谁也不知道那是不是真的。

  在以往,我只知道精神病是一种病,精神病人他们生病,该吃药,他们精神错乱,具有伤害性,所以要被关起来。生活中对精神病人的联想或许最直观的便是疯疯癫癫,对人身具有危险性,况且精神病人犯罪是不需要负法律上的责任的,所以还是远而避之为好。至于他们病在哪儿我不知道。但是在阅读此书过后,我发现许多精神病人比自己想象的要聪明的多,我也会怀疑他们真的是精神病人吗?在作者和精神病人交流时他们的思维逻辑都非常好,而且有的精神病人就像是天才,懂得专家才懂得的知识,甚至是专家还未想透的问题;有的精神病人他们想过的问题,我都会觉得是属于未来理论或者某领域的技术。之所以将他们定义为精神病人,只是因为他们的世界观和我们正常人的世界观不同罢了。可是用辩证法的观点去看,或许在精神病人的眼里,我们才是那个不正常的人。

  在书中的那么多的患者,他们的精神境界很明显不是和我们是在一个层次,思维的空间、超级进化论、关于生化的问题以及时间的尽头、黑洞的消失等等这些,在我看来这可不是我们正常有的精神世界,我甚至是怀疑只要有专业人士或者专家对他们的这些言论进行研究会不会是真的?他们就像是一个科学怪咖的感觉,因为他们说的比现有科学的研究解释更为合理更为深入。

  每阅读完一个精神病人的故事,我都会不自觉的发出一声感叹,合上书后回味良久。经常会为他们开阔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也许是一致生活在既定的模式中,随意一切过于跟着习惯走,思维也变得僵化。在看书过程中发现精神病人不仅有着出色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的还有着深厚的知识储备,他们虽是患者,但思维却独特得令人惊呆。他们对世界本质的探讨远超在我之上,有时甚至会人我感觉不可思议,不敢去想象。他们看似胡说八道的理论,却是逻辑缜密,有时候看到新奇的观点,在佩服他们的想法的同时,也会点头同意。

  书中的一位精神病患者提出了这种观点:“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当然,她也提出了一个很辩证的结论:“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完整本书后,这几个字就就停留在我脑海之中,久久不能散去。所以我最后想了想我觉得以后我再说道精神病人时,我不能再只把他们看成是精神病人,只能说他们是在精神上开发了另一种精神境界,这个境界我们没有想过或者无法理解的一个精神层面,我懂得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我的不同,他们的精神世界没有错,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没有错,只要我们打开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心灵之门,我们就能与他们进行沟通,沟通是一切的基础,它能让我们更加的了解他们这类特殊人群,就像本书的作者。当然前提是你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去接触他们,更重要的是最好能像作者那样博学,懂得更领域的知识确保有话题可以和他们沟通。

篇5: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了解和沟通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陆陆续续地终于读完了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六封书信组成,中间穿插了一些读者的来信。龙应台因为工作而与儿子几年未见,再相见时,两人已从亲密变得陌生。为了增多母子之间的联系,拉近两人的距离,龙妈妈邀请儿子以书信方式合写一个专栏,,以便来了解儿子的想法、内心到底在做什么打算,以及为人母亲最求知道的——

过得好还是不好?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母亲与自己儿子的不同的交往方式,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这种沟通方式使他们母子更好的了解彼此。从他们的对话里,我看到的龙应台是一个爱儿子的普通母亲,她在认真地了解、认识儿子,同事也在努力地解释自己,三年的对话时成功的,母子都获得了巨大的幸福。

但我从他们的信件中也看到两代人的认识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很大的差异。龙应台生活在一个封闭的海边的渔村里,十八岁那年她还不知道什么叫高速公路、不知道什么叫下水道、没有进过音乐厅或美术馆、不知道垃圾是要处理的……。而安德烈的十八岁,网络让他们拥有广泛的知识,社会富裕使他们习惯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艺术和美的熏陶、唾手可得。可是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却很广,比如:民族信仰、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往往在同一个问题上他们母子都存在很大差距,有着不同的看法。正是所谓的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尽管他们母子俩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代购,彼此有不同的思想,但是他们都在思考、解剖,贯穿其中的是坦诚和爱。

龙应台给他的儿子足够的自由,他们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没有对错,他们相互尊重对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让我们觉得:龙应台不像是安德烈的母亲,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个愿意聆听的朋友,在她眼里安德烈是一个自由的人,她无权强令他做什么。龙应台这样的态度是的她的儿子可以无忧虑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的想法、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宽容、这种理解是的他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给了他正确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个幸运的人,它是一个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她不像其他的母亲给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许,在她眼里,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母亲的无权干涉只能引导。而当安德烈失落的时候,她会安慰他,鼓励他。

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了解儿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方式与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没有批判、没有责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驳,还有安慰。这正是我们要学习之处。希望父母与孩子之间都能够认识距离、彼此沟通,因为一切平等的对话必须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

宣叶君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