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读后感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3-05-06

  新课改下做学生理想中的教师

  ——读《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后有感

  新近,在《青年博览》上读了《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后,我就思考一个问题:新课改下教师应怎样做才能顺应新课改的需求,成为学生理想中的教师呢?我认为

  “一切为了学生”,这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教学,平等对话,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发展。

  长期以来,教师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即使在新课改背景下,仍有部分教师以“教导者”的面目出现。文中的那个教师,面对学生的挑战,导致难堪的一幕,表面看固然可以说该教师才疏学浅,或说德不修,无容人雅量,实际上却反映了教育理念的弱点:课本上的准没错,为人师者也没错。这种观念固化了教师的思维,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以前的教学方式,就如芦咏莉博士所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却只是一条传输带而己。很明显,就这样的一条传输带要教导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竞争经验与承受失败毅力的人才是很难的。当前实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它的孕育下,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以及教师自己,都在希冀教师担当起理想中的教师角色,体现了新世纪人们寄予教师的无限希望,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教育理念的更新。

一、教师时刻应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主题,“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文化背景,充分展示教与学的人性美”。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为此,我觉得,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到知识,在知识中体验生活,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教学不再是单独地课堂上的教学,而是带领学生更多地参与生活。

  文中提供了一份资料:记者问一个在日本上学的中国小学生“上课发言就不怕出错?”孩子回答“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此话确是至理名言。换言之,教师也可以出错,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矣。”这实际也是人性美的体现。在牛津、剑桥两校,有学生把教师驳倒,是导师最快乐的事,而不是象文中的教师一样勃然大怒。英国人曾自豪的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生物,让生物成长;别的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矿物,让矿物定型。”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应该是基础培养者、优势发现者、兴趣聚焦者、目标导航者、心态调整者和弱势控制者,是让学生自然的成长,而不是在教师或教科书的框子中定型。这既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也为教学提供了明智之举——让学生自主成长。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综合学生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不再使用单一模式,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教学中树立学生自主、创新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二、追求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

  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与办法。比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教授们从不强迫学生上什么课,或怎么上课,一切全凭学生自己决定。”这与新课改理念不谋而合。缔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营造平等和谐的气氛,鼓励学生提出不同于教科书和教师的见解,倾听学生的话语和心声,尊重他们的思维和行为,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唯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大海中为学生导航的明灯。

  “师生平等对话意味着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它意味着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它意味着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教学相长’情景中的技艺切磋,相互依赖中的心智启迪;它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它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教师要从课堂硬环境和课堂软环境的创设和营造着手,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鼓励学生“把自己辩倒”,努力地让学生感受到学业生活的愉悦,发现生命的灿烂。

  老师并不能“点石成金”,所以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努力去探索,在通向未知的征途上,教师是一个陪着学生走,而不是背着学生走的人,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提供一个表演的机会,无论学生在这个舞台上的表现是否精彩,教师都应用心去听,用心去看。这样,当教师陪着学生走向目标时,过程和结果都显得充实与自豪!让学生感觉到:一路有“你”,不再“孤单”,教师也就成为那股坚强的精神力量,滋养着学生生命的枝芽。

  教师于学生,不是金钱,不是物质,而是那涌动于血液里的精神。无论人们赋予教师何种角色,其实质都源于此。

  诚如文章最后所说:“我理想中的教师是一个教学灵活、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又给学生以宽容和自由学习空间的人。”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精神病学读后感

  科目:

  题目:

  院系:

  班级姓:

  姓名:

  学号: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精神病人的书,但内容并不是对精神病患者的嘲讽或者同情,相反,更多的是一种对精神病人的尊重,对他们异于常人的世界观的尊重。作者通过四年的时间,和精神病人接触,通过与病人的不断被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世界观,看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并将其访谈结果凝结为此书。

  作者通过与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的对话来让人们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他们不同寻常的世界观。作者在相对客观的前提下,给我们揭示的精神病人的世界观,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教主的吹鼓性质和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你的世界观。因为他们中的部分人有着严密的逻辑和科学依据,并且有非常正确甚至充满诱惑的言论。谁也不知道那是不是真的。

  在以往,我只知道精神病是一种病,精神病人他们生病,该吃药,他们精神错乱,具有伤害性,所以要被关起来。生活中对精神病人的联想或许最直观的便是疯疯癫癫,对人身具有危险性,况且精神病人犯罪是不需要负法律上的责任的,所以还是远而避之为好。至于他们病在哪儿我不知道。但是在阅读此书过后,我发现许多精神病人比自己想象的要聪明的多,我也会怀疑他们真的是精神病人吗?在作者和精神病人交流时他们的思维逻辑都非常好,而且有的精神病人就像是天才,懂得专家才懂得的知识,甚至是专家还未想透的问题;有的精神病人他们想过的问题,我都会觉得是属于未来理论或者某领域的技术。之所以将他们定义为精神病人,只是因为他们的世界观和我们正常人的世界观不同罢了。可是用辩证法的观点去看,或许在精神病人的眼里,我们才是那个不正常的人。

  在书中的那么多的患者,他们的精神境界很明显不是和我们是在一个层次,思维的空间、超级进化论、关于生化的问题以及时间的尽头、黑洞的消失等等这些,在我看来这可不是我们正常有的精神世界,我甚至是怀疑只要有专业人士或者专家对他们的这些言论进行研究会不会是真的?他们就像是一个科学怪咖的感觉,因为他们说的比现有科学的研究解释更为合理更为深入。

  每阅读完一个精神病人的故事,我都会不自觉的发出一声感叹,合上书后回味良久。经常会为他们开阔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也许是一致生活在既定的模式中,随意一切过于跟着习惯走,思维也变得僵化。在看书过程中发现精神病人不仅有着出色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的还有着深厚的知识储备,他们虽是患者,但思维却独特得令人惊呆。他们对世界本质的探讨远超在我之上,有时甚至会人我感觉不可思议,不敢去想象。他们看似胡说八道的理论,却是逻辑缜密,有时候看到新奇的观点,在佩服他们的想法的同时,也会点头同意。

  书中的一位精神病患者提出了这种观点:“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当然,她也提出了一个很辩证的结论:“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完整本书后,这几个字就就停留在我脑海之中,久久不能散去。所以我最后想了想我觉得以后我再说道精神病人时,我不能再只把他们看成是精神病人,只能说他们是在精神上开发了另一种精神境界,这个境界我们没有想过或者无法理解的一个精神层面,我懂得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我的不同,他们的精神世界没有错,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没有错,只要我们打开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心灵之门,我们就能与他们进行沟通,沟通是一切的基础,它能让我们更加的了解他们这类特殊人群,就像本书的作者。当然前提是你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去接触他们,更重要的是最好能像作者那样博学,懂得更领域的知识确保有话题可以和他们沟通。

篇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了解和沟通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陆陆续续地终于读完了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六封书信组成,中间穿插了一些读者的来信。龙应台因为工作而与儿子几年未见,再相见时,两人已从亲密变得陌生。为了增多母子之间的联系,拉近两人的距离,龙妈妈邀请儿子以书信方式合写一个专栏,,以便来了解儿子的想法、内心到底在做什么打算,以及为人母亲最求知道的——

过得好还是不好?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母亲与自己儿子的不同的交往方式,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这种沟通方式使他们母子更好的了解彼此。从他们的对话里,我看到的龙应台是一个爱儿子的普通母亲,她在认真地了解、认识儿子,同事也在努力地解释自己,三年的对话时成功的,母子都获得了巨大的幸福。

但我从他们的信件中也看到两代人的认识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很大的差异。龙应台生活在一个封闭的海边的渔村里,十八岁那年她还不知道什么叫高速公路、不知道什么叫下水道、没有进过音乐厅或美术馆、不知道垃圾是要处理的……。而安德烈的十八岁,网络让他们拥有广泛的知识,社会富裕使他们习惯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艺术和美的熏陶、唾手可得。可是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却很广,比如:民族信仰、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往往在同一个问题上他们母子都存在很大差距,有着不同的看法。正是所谓的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尽管他们母子俩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代购,彼此有不同的思想,但是他们都在思考、解剖,贯穿其中的是坦诚和爱。

龙应台给他的儿子足够的自由,他们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没有对错,他们相互尊重对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让我们觉得:龙应台不像是安德烈的母亲,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个愿意聆听的朋友,在她眼里安德烈是一个自由的人,她无权强令他做什么。龙应台这样的态度是的她的儿子可以无忧虑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的想法、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宽容、这种理解是的他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给了他正确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个幸运的人,它是一个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她不像其他的母亲给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许,在她眼里,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母亲的无权干涉只能引导。而当安德烈失落的时候,她会安慰他,鼓励他。

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了解儿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方式与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没有批判、没有责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驳,还有安慰。这正是我们要学习之处。希望父母与孩子之间都能够认识距离、彼此沟通,因为一切平等的对话必须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

宣叶君

篇4:《道德经读后感》

读《道德经》有感

不读道德经,真不知中华文化之美。很惭愧,以前没有认真读过道德经;很幸运,现在能够去读道德经。

言至道无如五千文。

有人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零一个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们在用自己心中的“道”,走各自不同的路。

这次认真去读这五千字,不得不感叹道德经真的是又美又玄。

道德经很美,句式整齐,平仄相扣,读来朗朗上口,读后齿颊留香。在不究其深意的情况下,我感受到的是满满的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其政闷闷,其民淳淳”。《道德经》的语言极富艺术性,运用了对偶、排比、比喻、设问和反问、联珠等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道德经很玄,一切可说又不可说。“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由道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来描述道的特殊性与深奥性,而其实这个“道”虽然“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但老子所言之道并不远人,这里只是老子用“玄”来强调他所言之道与当时社会所言之道的差异性,并且阐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与根基性。所以老子在后面的论述中又坦言,“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哲学、伦理和政治构成了道德经的三个层面,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感慨于十九大的召开,xxx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老子和孔子都谈到治国政策。德与法都是规范社会与人的行为的约束力量,但在老子那里两者有不同的地位。第三十八章载:“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老子认为,上德主张无所事事,一切顺应自然,带有明显的“无为”特征,重生命,轻名利,以百姓之心为心,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后归于道。下德由上仁、上义及上礼组成,需要人实际去实行与推广,带有明显的“有为”特征,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在老子眼里,孔子推行的仁义理智信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没有达致真正无为超脱的上德境界,所以贬之为下德。个人拙见,孔子所说的德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应的情况,而老子所说的上德在社会主义阶段才能达到其要求,

唐玄宗评价《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读道德经,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动,我深感自身的浅薄与粗鄙。在近一两年,我总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空虚与焦躁,而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心不虚腹不实”,很难摒弃私心杂念而潜心于某一事物。《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意为内心光明行为洁白,却要以沉默昏暗自守而做到和光同尘。王弼注:“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后指不露锋芒,不标新立异,不显山露水,深藏不露的处世态度和卧虎藏龙的意境。在这里,有人读出的是消极避世的意味,我读出的是老子的大智若愚,沉默笑看尘世。我是个极易于表露自己的人,这对强调个性的今天来说无可厚非,但是,可悲的是心中无货,在只能接收外界输入的情况下难以输出有价值的东西。我的痛苦来源就在于此。因此,我需要多多学习,多多扩充自己,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不刻意追求卧虎藏龙的美感,但是必须潜心修炼,做到持守清静,戒除贪欲,纯朴、无私、清静、谦让、淡泊,才能让人生到达新的高度,才能消除自身的惶恐不安。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在进行科研学习的这几年,我必须学会,也必须做到静心、净心。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有想法,要经现在的点滴累积,自己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会不断对道德经迸发出新的解读。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道法自然,迷茫困惑时,希望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篇5:巨人的花园读后感

《巨人的花园》读后感

我最近新学了一篇课文,名字叫《巨人的花园》。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读后使我深受启发。

故事讲述了孩子们很喜欢在巨人的花园里玩,而巨人却不让他们进来,并在花园周围砌起了石墙。春天到了,别的地方都有鲜花,有温暖,而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第二天,当孩子们偷偷溜进花园时,巨人惊奇地发现,春天走进了他的花园。可是,当巨人赶走了孩子们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有一个孩子没有走,他在桃树下一伸手,桃树又长出了嫩芽,开出了鲜花。巨人终于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由于他自己的任性,冷酷地赶走了春天。于是,巨人把花园给了孩子们,他生活在孩子们中间,感到非常幸福。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认为:做人不可以任性、自私,要学会用宽容的心去对事、对人。要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团结合作,学会帮助别人,而这些品德的培养需要我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有人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我很赞同这句话,我也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宽容、乐于助人的人。

《巨人的花园》读后感

上星期,我们学习了《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

这篇童话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讲的是从前有个巨人,他拥有一个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是村里孩子们的乐园。但是,有一天巨人旅行回来了,他不喜欢孩子们在他的花园里玩耍,大声斥责孩子们并叫他们滚出去,孩子们吓坏了,再也不敢来这座漂亮的花园里来玩了。很快,冬天来了,巨人孤独地度过了严冬。当村里又开出了美丽的鲜花,又传来小鸟的叫声时,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有一天巨人被喧闹声吵醒了,他抬头望去,发现春天来了,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孩子们纷纷逃窜,只有一个小男孩还站在桃树底下,他不怕巨人的斥责,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小男孩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巨人终于明白了,原来,换来寒冬的是他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从此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通过学习这篇童话,我觉得一个人不能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只有那些心胸宽广、与人为善,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才能受人欢迎,从立于不败之地!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幸福、温暖和快乐!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