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县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总结报告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3-04-16

  民和县菜篮子工程办公室

  民和县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总结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无公害蔬菜产业化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我县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狠抓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工作,力争实现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之路,进而推动全县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情况

  1、基地规范化建设工作完成情况

  20**年我办在峡门镇石家庄村、总堡乡总垣村、中川乡清一、清二村建立了三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经检测在大气、土壤及水质等产地环境方面三个基地均达到合格,基地占地面积达到1500亩,其中峡门镇石家庄村550亩、总堡乡总垣村600亩、中川乡清一、清二村350亩,栽培品种主要为菜瓜、番茄等蔬菜,当年我办在上述地区推广了无害化施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加强了对基地菜农的农药安全教育,要求统一用药,杜绝禁用农药进入基地,推广优质抗病性新品种5个,为我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良好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年在峡门石家庄村、中川乡清一、清二村、总堡乡总垣村三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实施了规模为275亩的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推广项目,20**年在总堡乡总垣村和峡门镇石家庄村实施了规模为500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推广项目。20**年,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范化建设工作中,一是重点抓了生产基地安全用药管理工作,开展生产基地安全用药检查、农药投入品管理、精准用药技术、蔬菜重大病虫害防治、禁用高度剧毒农药、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推广等工作。二是重点抓了科技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了广大菜农的安全种植技术水平,达到保质增收的目的。

  目前全县共完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范化建设面积3000亩。其中:峡门镇石家庄村800亩、总堡乡总垣村1200中川乡清一、清二村1000亩。全年无公害蔬菜总产达到10500吨。

  2、无公害蔬菜检测工作完成情况

  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县无公害蔬菜产品的检测监管工作,我们重点抓了基地无公害蔬菜检测工作,目前各基地配备了检查员,人员均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员担任,配套了检测仪器,确保检测指标的完成和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有序进行。今年全县共完成无公害蔬菜基地抽检180个标样,产品平均合格率为95%。

  3、植保技术推广指标完成情况

  为了解决高度剧毒高残留农药的危害问题,我县通过科技培训、下发技术资料、现场用药指导、建立无公害农药连锁店,推广了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加强了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的推广工作力度,今年共推广BT乳油、阿维菌素、苦参碱等生物农药13种,生物农药防治总面积1万亩。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48种,重点推广了有机磷农药的替代产品。

  今年县我办还加强了黄板、防虫网的推广工作力度。推广黄板380亩、防虫网650万亩。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中,通过悬挂黄板、设置防虫网,实现了整个生育期可不使用任何杀虫剂,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措施

  1、开展了精准用药技术示范推广工作

  为了提高科学施药水平,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今年在三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开展了精准用药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在每个基地各举办一期由县菜办技术人员、乡镇技术人员、精准用药示范村每户一个农民参加的精准用药技术培训班,现场讲解了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的正确施药、维修、使用技术,共建立精准用药技术推广示范区4处,总示范农户610户,总示范面积1500亩,共推广WS-16新型喷雾器

  280台。WS-16型喷雾器雾化效果好,农药利用率高,单位面积用药液量少,治病、除草、杀虫效果均优于工农-16型喷雾器,平均提高治杀效果10个百分点,平均每亩地节省农药39.5%,减少污染,且能省水,降低劳动强度,安全性能好,避免了

  “跑、冒、滴、漏”问题,深受农民的欢迎,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2、开展了无公害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工作

  根据全县主要蔬菜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防止,主要蔬菜主要病害发生面积2万亩,防止面积1.8万亩。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灰霉病、枯萎病、病毒病、疫病等,其中:

  病毒病、疫病、灰霉病较为严重发生,发生面积较大,病毒病发生面积5000亩,疫病发生面积3500亩,灰霉病发生面积3000亩。主要蔬菜主要虫害中等偏重发生,主要蔬菜主要虫害发生面积2.5万亩,防止面积2.3万亩。虫害主要有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红蜘蛛等,其中:

  蚜虫、白粉虱、斑潜蝇发生面积较大,蚜虫发生面积9000亩,白粉虱发生面积7000亩,斑潜蝇发生面积4000亩。

  在防治措施上采取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在防治过程中,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的工作:一是育苗关:主要是嫁接换根、种子消毒和苗床土消毒;二是技术关:采用膜下滴灌、暗灌等技术,控制棚内的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三是防治关:⑴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虫害的适龄壮苗,非同科蔬菜轮作,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等;⑵生物防治:选用多抗霉素、链霉素、阿维菌素、灭蝇胺等生物药剂进行防治;⑶物理防治:采用防虫网、黄板、银灰反光膜诱杀或趋避害虫,采用55-60℃温汤浸种,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⑷化学防治:通过试验示范,我们筛选出了几十种低毒高效的农药品种推荐给农户,增强了防治效果。如番茄叶霉病选用绿亨6号+睛菌唑、60%宝丽安、60%防霉宝、福星等;病毒病选用菌毒清、病毒克星等;辣椒疫病选用72.2%普力克、72%杜帮克露、50%施益得等;根腐病选用50%多菌灵、50%甲基托布津、64%杀毒矾等;灰霉病选用甲霜灵锰锌、50%多霉灵、60%防霉宝等;白粉虱选用锐劲特+吡虫啉+爱福丁、25%扑虱灵+2.5%天王星等,防治效果均达到85%以上。

  3、加强了农药投入品管理工作力度

  为了扼制高剧毒农药、假劣农药流入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开展了甲胺磷等5种禁止销售和使用的高剧毒农药的市场销售和生产基地安全用药的检查工作、禁用农药的宣传工作、无公害农药门市部建设工作。联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举办了全县农药管理培训班8期,就632号公告、农药管理条例、蔬菜生产基地安全用药等法律法规进行了全面培训,并通过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县电视台《农广天地》等多种渠道对无公害蔬菜生产安全用药技术进行了广泛宣传。在无公害蔬菜生产重点乡镇新建无公害蔬菜生产农药门市部8处,累计下发普法宣传资料1万份。

  在严厉打击违法农药销售行为的同时,加强了蔬菜生产基地的安全用药检查工作力度。基地检查员对生产基地多次进行了用药安全检查,对违规生产的农户及时进行了批评和正确指导,同时展开了普法宣教工作,遏制了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向生产基地的流入,保障了蔬菜质量安全。

  4、加强科技培训和宣传工作力度

  为了提高我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水平,我们重点抓了科技培训和宣传工作,多次举办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用药技术培训班”。截止目前,全县共举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班46期,培训农民1万人次,下发技术资料、普法宣传资料1万份。技术人员多次下乡进行了生产技术指导。并通过信息周刊、电视等多种形式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重要意义开展了广泛宣传。不断加大了对农民在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从源头抓起,营造了良好的安全质量氛围。多次组织农民对生产典型、先进技术进行现场交流、参观学习。

三、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示范面积小、普及率低

  几年来,我们虽然开展了一些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资金短缺,频振杀虫灯、黄板、防虫网、丽蚜小蜂、性诱剂、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农药等很多适用性生产技术不能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严重地影响了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速度。

  2、检测手段落后,检测内容不全面

  我县无公害蔬菜检测手段比较落后,目前只能利用速测仪检测蔬菜中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超标,由于缺少气相色谱仪等先进配套检测设备,很多定量检测不能实现。在农产品检测中既没有专门检测场所也没有检测药剂,更没有专职检测人员,有的甚至没有检测仪器,检测室建设很不完善,蔬菜检测工作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展,特别是资金缺乏严重影响无公害蔬菜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3、市场准入工作尚未纳入程序化

  我县依靠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农药管理、产品检测等多种手段提高蔬菜质量,但是没有启动市场准入制度,使得超标产品和无公害产品平起平座,严重地影响了蔬菜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4、高毒农药还在市场大量销售

  我县蔬菜生产面积近2万亩(单种),蔬菜生产遍及各个乡镇,全县有三个基地已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替代高剧毒农药的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品种很多,然而除国家明文规定的几种禁止销售的高剧毒农药外,几十种高剧毒农药还在我县大量销售,难免流入蔬菜生产基地,严重地影响了质量安全,急需政府出台地方性政策法规,取消全县范围内高剧毒农药的销售,以确保我县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强化科技服务与宣传,抓好无公害技术推广工作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必须以科技支撑为起点,明年我办要继续组织好我办科技人员,开展好科技培训工作,普遍提高农民的安全用药技术和植保综合配套技术水平。继续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使广大农民及消费者普遍认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及消费的重要意义。提高科技含量水平,大力推广性诱剂、黄板、防虫网、生物农药、低毒低残农药、嫁接等物理生化防治技术。

  2、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工作

  我县虽有3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但基地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明年我办要继续抓好这些生产基地的组织建设工作,基地规章制度、生产管理办法、生产标准、禁用农药、推广使用农药的上墙入户、提高科技入户率等基地建设工作。

  3、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检查、管理工作

  以生产基地农药安全使用为切入点,降低农药残留为目的,组织技术人员继续开展生产基地农药检查指导工作,打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的违法行为。配合工商等部门做好农药市场整顿、清理工作。严厉打击假劣农药的不法销售,发展无公害农药销售连锁店,实现全面净化生产基地的目的。

无公害蔬菜认证制度

  项目名称:无公害蔬菜认证

  审批内容: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和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

  设置依据:《青海省无公害蔬菜认证管理暂行规定》

  办事条件:

  一、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应具备下列条件

  1、蔬菜产地环境、蔬菜产品应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和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标准;

  2、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组织生产;

  3、有健全的无公害蔬菜质量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

  4、商品蔬菜生产规模达到30公顷以上。

  二、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应具备下列条件

  1、产品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标准;

  2、生产场地和环境清洁、卫生,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3、具有相应的无公害蔬菜监测手段和人员,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4、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商品量。

  所需材料:

  申请人应向县农业局提交以下材料:

  1、《无公害蔬菜认证申请表》(一式三份)。

  2、由省级以上有法定资质的农业环境监测机构和蔬菜质量监测机构出具的相关检测报告。环境检测报告三年内有效,蔬菜产品质量检测报告一年内有效。

  3、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方案。

  4、无公害蔬菜质量管理制度。

  5、蔬菜基地(产品)规模、配备检测人员和检测仪器情况的相关证明。

  办理程序:

  1、收受材料。局办公室对申请人报送的经县农业局签注意见的《申请表》,及其上述相关材料进行初审;初审通过后,将材料递交局菜办作出是否受理决定。

  2、项目审查。菜办根据有关规定,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和评审。

  3、办理批件。菜办根据评审结果提出审查意见,报省农牧厅。

编辑:www.pmceo.Com

篇2:油茶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巴马瑶族自治县

  20**年油茶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规划面积:10000亩

  实施年限:20**年-20**年

  建设单位:巴马瑶族自治县林业局

  申报单位:巴马瑶族自治县发改局、林业局

  二OO九年八月

第一章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

  1.1.1地理位置

  巴马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巴马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东径106°51′18″-107°32′41″,北纬23°49′53″-24°23′26″之间。东与大化瑶族自治县接壤,南与平果、田东、田阳相邻,西和百色、凌云县交界,北靠凤山、东兰两县。

  1.1.2地形地貌

  巴马县境内地貌千姿百态、山岗林立,素有万岗之称,属云贵高原向桂中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为都阳山系余脉地段,全县整个地形呈三面高中间低状,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中、低山地貌,海拔较高,一般在300-800米,北部及西南部为岩溶地貌,东南部为丘陵地貌,境内最高峰位于燕洞乡云盘山,海拔为1216米,最低海拔为县城所在地,海拔202米。

  1.1.3气候条件

  巴马县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夏热冬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4℃,极端最低气温-3.3℃,最高气温38.4℃,年平均日照1553小时,无霜期为338天。年均降水量为1557毫米,雨季集中在每年的3月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90%以上,年均蒸发量1459毫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相对湿度79%,气候条件对植物的生长极为有利。

  1.1.4土壤条件

  境内成土母岩有砂页岩、沙岩、石灰岩和辉绿岩。土壤类型有红壤土、黄壤土、石灰岩土和冲积土四大类,9个亚类,14个土属,25个土种。各土类所占的比例为红壤土65%,石灰岩土29%,黄壤3%,冲积土3%。红壤土主要分布在巴马镇、所略乡、甲篆乡、那社乡、燕洞乡、那桃乡、百林乡等乡镇,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养分含量中等,适宜种植油茶、松、杉、桉、板栗等用材林和经济果木林;石灰岩土主要分布在东山乡、西山乡及所略乡、燕洞乡的石山村,土层由薄至中,质地粘重,养分含量较低,且多处坡度大,只宜种植喜钙树种;黄壤土、冲积土分布面小,土层厚度从中到厚,养分含量中等偏低。

  1.1.5水文条件

  全县河流属珠江流域的红水河水系和右江水系,境内大小河流共有133条,其中:盘阳河、灵歧河属红水河水系,百东河属右江河水系,这些河流除灌溉农田外,还修建了车斗、金边、盘中滩、所略、黄龙门等小型水电站。巴马县是岩滩电站的上游,蓄水量丰富,水运可与大化、天峨连通。

  1.1.6植被条件

  巴马县属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植被区,植物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人为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已不复存在,现有的天然林,多为经过反复开垦后的次生中龄林和灌木林,有的已演变成为灌丛、草坡。据调查,全县树种有54个科,420种,天然林植被主要有壳斗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桦木科、桑科、豆科、樟科、松科、木兰科等。其中:珍贵树种有望天树、观光木、金缕李,蚬木、黄连木、蒜头果等。人工植被有杉木、马尾松、湿地松、香椿、苦楝及经济果木林。灌木植被有桃金娘、野牡丹、盐肤木、牛奶果、短翅黄杞等。草本植被有黄茅、五节芒、芒草、莠竹、铁芒箕等。

  1.2社会经济概况

  1.2.1行政管理与人员

  全县共辖9个乡1个镇,2个国有林场,103个村民委,4个社区,1676个自然屯,1889个村民小组,人口25.14万人。其中农村户数46334户,农业人口21.59万人,农村劳动力10.16万人。

  1.2.2农业生产

  全县年产粮食6万吨,平均亩产240kg,人均有粮238kg;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3万亩,产油0.1万亩,水果种植面积10.8万亩(含板栗)总产量1.9万吨,甘蔗种植面积6万亩,总产量30万吨。

  1.2.3林业生产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16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72.7%,全县有林面积156.8万亩,活立木蓄积15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9.54%(含灌木林)。在有林面积中,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公益林面积50万亩,人工用材林56万亩,经济林50.8万亩。在经济林中,油茶林面积38万亩,年产油茶籽2万吨,产油5000吨。20**年全县林业总产值1102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3%。

  1.2.4社会经济

  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69025万元,财政收入121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66元,在油茶主产区的所略乡,农民人均收入中有40%来源于油茶产业收入。

  1.3土地资源条件

  3.1各类土地面积

  全县土地总面积297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16万亩中,有林地156.8万亩,占72.6%;灌木林地26万亩,占9.25%;新造林地5万亩,占2.3%;无林(宜林地)28.2万亩。

  1.3.2森林资源条件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中,森林面积156.8万亩,占林地面积的72.6%,活立木蓄积量151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9.54%(含灌木林)。在有林面积中,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公益林面积60成为,人工用材林面积56成为,经济林面积50.8成为。全县林分面积90万亩,其中用材林面积48万亩,占林分面积的53.3%;防护林面积38.5万亩,占林分面积的42.8%;薪炭林2.82万亩,占林分面积3.1%;特用林4.87万亩,占5.4%。

  1.3.3农耕地结构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25.78万亩,其中:大于25度坡的坡耕地7万亩,平均亩产粮食145斤;16-25度的坡耕地3.4万亩,平均亩产粮食169斤;1-15度的坡耕地2.56万亩,平均亩产粮食195斤。

  1.3.4石漠化土地情况

  全县石漠化土地67.2万亩,主要分布东山、西山两个石山乡和凤凰、巴马镇、所略、燕洞、甲篆、那社的石山村。

  1.4种苗供应情况

  巴马县从209年开始建立油茶良种基地31.7公顷,今年该基地建成后,每年预计可产优良无性系苗木750万株,满足油茶产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油茶产业发展概况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茶油是巴马人主要的食用油料。巴马县种植油茶历史悠久,在现有油茶林中有树龄为70~80年的老油茶树。据1999年全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县共有油茶林面积32万亩,主要分布在所略乡、燕洞乡、巴马镇、那社乡等四个乡镇,面积占全县油茶林面积的92%,尤其是所略乡面积最大,其次是燕洞乡。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巴马县被自治区列为油茶生产基地县给予重点扶持,掀起了油茶种植的第一个高潮,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连续被国家林业部列为第一期、第二期油茶低产林改造项目县,20**年元月,巴马县又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经济林(油茶)示范县。

  2.1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截止20**年,巴马县有油茶林面积38万亩,其中初果期8万亩,盛果期12万亩,衰果期18万亩,正常年产量2万吨干茶籽,产山茶油5000吨左右。在油茶加工企业方面,目前已有广西建邦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巴马山茶油厂和广西万力山茶籽有限公司两家大型油茶加工企业落户巴马工业园区,两家企业的第一期工程已于20**年上半年竣工投产,总投资近5000万元,年加工能力分别为精炼山茶油1万吨,加工茶麸1.5万吨。在企业参与油茶产业基地建设方面,广西金茶王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原广西农乐油脂有限责任公司)从20**年起慧眼识珠,看重巴马油茶产业发展的潜力,大胆投资,在巴马县的所略、甲篆两个乡镇建设油茶基地,面积达10660亩,总投资683万元,现基地的油茶林长势良好,有80%的植株已开花试果,发展前景看好。

  2.2发展油茶产业的有利条件

  2.2.1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巴马县油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20**年国家林业局下发了《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林造发[20**]274号)文件,20**年自治区林业局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油茶产业的通知》(桂林营发[20**]15号)文件。就如何提高对发展油茶产业重要意义的认识及发展油茶产业应采取的措施,做法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对加快我县油茶产业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同时,巴马县党委、政府对油茶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把发展油茶生产作为发展特色林果的支柱产业来抓,从20**年开始,每年都把油茶产业的发展列入各乡镇、各部门的目标管理责任状,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

  2.2.2巴马县发展油茶产业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全县除东山乡、西山乡两个石山乡外,其余8个土山乡都有油茶种植,据统计,全县参与油茶种植的农户达24554户,占全县农户总户数的60%。

  2.2.3巴马山茶油是“世界长寿之乡-巴马”的主要特产之一,普遍受到世人的认可。来长寿之乡旅游的游客首选的购物就是巴马山茶油。因此,巴马山茶油已名声在外,是世人认可的绿色长寿食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2.4县内已拥有两家油茶加工大型企业,为广大油茶种植农户解除了销售的后顾之忧。

  2.2.5县内已有成功的示范林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2.3发展油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油茶产业的规模发展。

  根据概算,营造一亩油茶示范林,从炼山整地到初见成效需要投资1300元,现国家补助200元,自治区补助200元,补助太低,造林者要规模种植,难以做到。即使种得下去,管护也难以跟得上,要求国家再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2.3.2集体林权制度正在开展中,在林地的主体没有明确之前,群众自身不敢投资造林、承包者也难承包到土地。

  2.3.3经过开展造林灭荒,绿化达标等造林大运动后,县内的宜林荒山剩下的已不多,且面积零星分散,远离公路和村庄,群众不愿到这些地块去种植油茶。

  2.3.4油茶造林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力,每年至少要铲草2次以上,最好能全垦间种矮杆农作物,而目前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多,从事油茶造林的劳动力有所不足。

  第三章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1油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意义重大

  3.1.1山茶油营养成份丰富,被誉为“东方橄榄油”。油茶从开花到结籽采收,历经秋、冬、春、复、秋五季,生长期超过400天,为所有油料植物中受大自然孕育时间最长的果实,果实中的茶籽可以用来提炼茶籽油,茶籽油是一种纯天然,绿色、生态和高营养的保健食用油,其含不饱和脂肪酸(又称美容酸)高达85-97%,人体吸收率为97.2%,为各种食用油之首,其生理活性成分角鲨烯,有很好的富氧能力,可抗缺氧和抗疲劳,并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及增进肠胃道功能的功效。20**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首次“中国油茶产业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检验确认,山茶油中含有橄榄油中所没有的特定生理活性物质茶多酚和山茶甙,品质优于橄榄油,国家医药中心实验证实,茶油中特有的茶多酚和山茶甙对降低胆固醇和抗癌有明显的功效,20**年以后,美国白宫卫生研究院营养平衡委员会主席A.P西姆普勒斯博士把茶油排在橄榄油前面,茶油因此成为了目前世界上最具有营养价值与健康价值的食用油。

  3.1.2山茶油药用价值高,长期食用山茶油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

  3.1.3山茶油经济效益日益渐好,发展山茶油产业有利于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

  3.1.4山茶油适应性强、常绿,对保护自然环境和改善生态条件具有重要的作用。

  3.2巴马发展油茶产业有基础、有潜力、有必要。

  3.2.1巴马种植油茶历史较长,现有油茶林面积已达38万亩,覆盖了全县60%的农户,有群众基础,也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经验。

  3.2.2巴马是世界著名长寿之乡,山茶油是巴马的主要长寿绿色食品,是前来巴马旅游观光,长寿探秘人员的首选礼品,知名度越来越大,市场前景看好。

  3.2.3巴马目前已有两家大型油茶加工企业,原料不足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很有必要扩大油茶林种植基地建设,提高油茶总产。

  4.项目布局方案

  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巴马县20**年油茶示范基地建设的布局是所略乡4000亩,巴马镇1500亩,燕洞乡1500亩,甲篆乡1000亩,那社乡1500亩,凤凰乡500亩(详见巴马瑶族自治县20**年油茶示范基地规划设计面积汇总表)

  5、项目区建设条件

  5.1自然条件

  5.1.1所略乡项目区自然条件

  所略乡位于巴马的西部,全乡土地总面积34747公顷,其中林地面积27553公顷,地貌大部分为丘陡土坡,属巴马的高寒山区,巴马的年极端低温-3.3℃就出现在该乡,年均气温18.8℃,该乡是巴马的第一油茶主产区,面积达16万亩;

  5.1.2巴马镇项目区自然条件

  巴马镇位于巴马县的中心,是巴马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全镇土地总面积25130公顷,其中林业用地13572公顷,年平均气温20.4℃。

  5.1.3燕洞乡项目区自然条件

  燕洞乡位于巴马的西南部,全乡土地总面积22951公顷,其中林地面积15987公顷,除西北部5个村为石山地区外,其余7个村为丘陡土坡,是巴马县的第二个油茶主产区。油茶面积9万多亩,年平均气温20.5℃。

  5.1.4甲篆乡项目区自然条件

  甲篆乡位于巴马县西北面,全乡土地总面积15908公顷,其中林地面积6773公顷,盘阳河由北向南纵穿该乡,是巴马县的重点长寿区和旅游景区,年平均气温20.1℃。

  5.1.5那社乡项目区自然条件

  那社乡位于巴马县的西北面,全乡土地总面积17661公顷,其中林地面积12513公顷,林地土层深厚肥沃,是巴马县主要的用材林产区,油茶种植表现也较好,年平均气温18.9℃。

  5.1.6凤凰乡项目区自然条件

  凤凰乡位于巴马县的东部,全乡土地总面积8831公顷,其中林地面积5621公顷,林地多为丘陡缓坡,土层较厚,适宜于油茶种植,年均气温20.5℃。

  5.2社会经济条件

  5.2.1所略乡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

  全乡下辖18个村委会,239个村民小组,34个自然屯,总人口34378人。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13元,其中有40%的收入来源于油茶种植收入。

  5.2.2巴马镇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

  巴马镇辖14个村民委和4个社区,282个村民小组,8039个农户,38588人。20**年农民人均收入2625元。

  5.2.3燕洞乡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

  燕洞乡辖12个村民委,204个村民小组,5357个农户,25252人。20**年农民人均收入2536元。

  5.2.4甲篆乡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

  甲篆乡辖11个村民委,185个村民小组,5239个农户,24475人,该乡是巴马县长寿老人聚居区,也是巴马县的重点旅游乡镇。20**年农民人均收入2825元。

  5.2.5那社乡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

  那社乡辖7个村民委,127个村民小组,2929个农户,15350人,该乡是巴马县林业大乡,林业收入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20**年农民人均收入2512元。

  5.2.6凤凰乡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

  凤凰乡辖4个村民委,150个村民小组,2106个农户,9513人。20**年农民人均收入2532元。

  5.3项目区土地资源条件

  通过实施造林灭荒、绿化达标、封山育林及生态公益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后,巴马县现有的宜林荒地已不多,项目区内大约有10万亩左右可供开发,但比较分散、零星,集中连片的很少。而且远离公路和村庄,群众不愿种植油茶,加上我县的那桃乡、百林乡不是油茶种植的适宜区,因此,要大规模地实施油茶新植,土地资源条件比较紧缺。要求上级部门允许分年度实施老油茶林更新重造。根据各乡镇上报,此次规划设计面积为11800多亩,完全可以满足10000亩油茶基地的建设无原需要。

  6.主要建设内容及进度安排

  6.1建设内容

  本项目为新种植油茶10000亩,主要包括选地、砍草、炼山、开坑、施放基肥、回坑、种植及种植后三年的管护(铲草、松土、施肥、修剪、病虫防治等)。

  6.2进度安排

  20**年9月至10月:落实造林用地,联系落实种苗。

  20**年11月至20**年2月:基地备耕。

  20**年3月至6月:完成基地造林。

  20**年7月至20**年12月:基地管护。

  7.技术措施

  7.1造林地的选择

  林地选择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充分发挥油茶的生产潜力,以期获得较好的效益。油茶虽然适应性强,但要使油茶获得稳产、丰产,需要有一个适应的环境条件。因此,在确定造林地时,应尽量满足下列条件:

  7.1.1土壤条件

  山地红壤、黄红壤地均可造林,土层厚度在1米以上,至少不少于40厘米,土壤含水量>20%,油茶是喜酸性的树种,一般宜在PH值5~6.5的土壤中生长。

  7.1.2海拔高度

  以300~600米为宜。

  7.1.3坡向、坡度和坡位

  油茶属喜光树种,光照不足,对产量影响极大,因此必须选择阳光充足的阳坡和半阳坡,林地坡向以南向、东向或东南向为好;坡度以25度以下为宜;坡位通常选择中坡和下坡。

  7.2选用良种

  良种是获得油茶早实丰产的物质基础,选用良种就是利用其优良的遗传基因获得良好的遗传增益,一般可达15~60%,故造林的种源应采用经国家、自治区鉴定认可的优良品种。

  采用优良农家品种——岑溪软枝油茶及广西林科院选育的岑软2号、岑软3号、普桂32、普桂50等无性系,同时也从省外引进经区域性试验适宜我区栽培的优良品种及无性系,通过扦插、芽苗砧嫁接等无性快繁。

  7.3培育壮苗

  基地造林的种苗要求采用嫁接苗、扦插苗。扦插苗高要求在20cm以上,嫁接苗苗高要求在30厘米以上,苗干粗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危害。苗木出圃前须经过炼苗,以提高油茶的造林成活率。

  7.4造林整地

  7.4.1炼山

  要求先砍山二至三个星期后再炼山,以利杂草、杂灌充分燃烧,既可减轻清山难度,又可减少病虫害,并增加肥力。炼山后的立木、杂草要砍倒,归堆燃烧。伐桩高度不超过15cm。

  7.4.2整地方式

  坡度在15°以下,实行全垦,深度15~20cm;坡度在15°以上,采取以下方式整地:

  带状整地:沿等高线进行,带宽1~1.2cm,深15~20cm。

  阶梯状整地:梯面宽1m左右,深15~20cm。

  7.4.3造林密度

  采用3m×2.2m密度造林。即每亩种植100株。

  7.4.4挖坎、回坎放基肥

  按50×50×30cm的规格进行挖坎,挖坎时将表土和心土分别置于坎的两侧。经检查合格后,先用碎表土(泥团不能超过5cm)回坎至三分二,然后每坎施放0.2kg复合肥作基肥,经拌匀后再用细表土回至满坎。

  7.4.5造林

  1~3月回坎待下大雨定植坎充分湿润后再造林。苗木上山前要淋透水,定植时稍用力把营养杯泥压紧,然后小心把营养袋全部拆除,尽量保持营养土不松散。用锄头在坎中心挖穴,穴深度和营养杯一样高,把苗木放在穴中,扶正覆土后,沿杯的周围压紧,泥土不要直接压到营养杯上,以免断根,影响成活。盖土压紧后的土平杯面。然后再盖上一层松土,盖土深度比原营养杯泥高2~3cm。

  定植后一个月,进行补植,补植后成活率要求达到90%以上。

  7.5幼林抚育管理

  7.5.1抚育施肥管理

  幼林期加强管理,可使油茶速生、早产、丰产。造林地杂草丛生,影响油茶生长,要及时进行铲草抚育,把杂草压在林地上,既可增肥又可改良土壤。造林当年,根据杂草生长情况,在8~9月除草一次,如用化学除草,每亩可用10%草甘磷原液1.5~2kg,兑水30~60kg,添加适量柴油或洗衣粉做粘附剂喷施。喷药后4小时内如遇下雨,则须补喷。到11~12月再除草一次。

  造林后(2~3年),每年需抚育两次,包括除草、松土、施肥,第一次在4~5月进行,第二次在8~9月间进行。幼林施肥,第一次施速效肥,如尿素、复合肥等;第二次施迟效肥,如桐麸、猪牛粪等腐熟有机肥或复合肥,施肥量:每株施速效肥50~100g或腐熟有机肥2~3kg。施肥方法:除草后,在树冠外围上方或水平左右两侧开深15~20cm施肥沟,把肥料均匀施入沟后覆土。施肥量随着树龄增大而逐渐增加。

  每年在8~9月份进行围蔸抚育一次,松土深度10~15cm,树蔸边宜浅,向外逐渐加深,范围随树龄增大而扩大。

  7.5.2林地间种

  幼林期可间种豆科等矮杆作物,一般不间种高杆作物,攀援作物。以耕代抚,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又有利于油茶生长发育,提早开花结果,降低抚育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7.5.3幼树整形修剪

  油茶整形修剪也是一项速生丰产技术措施,当树高70~80cm时,早春季节在树液流动前,及时剪去脚枝、交叉枝、病虫枝、密生枝、枯枝,使枝条分布合理。

  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8.1投资估算依据及标准

  本项目为新种植油茶10000亩,根据基地建设内容,结合当地劳力、农资等市场价格因素对基地建设的投资进行估算。估算依据标准为每个工日40元,肥料每吨2000元,种苗每株1.5~1.8元,地租每年每亩20元,按以上标准,通过计算,营造1亩油茶示范林,四年建设期需投入资金1500元,新建10000亩油茶示范林基地,共需投入资金1500万元,其中:第一年投660万元,第二、第三、第四年每年投资280万元(详见附表一)。

  8.2资金筹措

  项目建设期限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补助3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20%;申请自治区补助45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30%;市县投资3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20%;造林者(承包造林户或者农户)自筹450万元(投工投劳折款)。

  9.效益分析

  9.1经济效益分析

  为便于计算,假设1000亩造林任务一年内完成。基地建设经济效益周期按20年计,种后第四年开始投产,亩产山茶籽25公斤(产油6.25公斤,即按25%的出油率计算,加工费用与榨出的茶麸相抵,下同),第五年亩产山茶籽75公斤,第六年亩产山茶籽150公斤,第七年以后每年每亩产山茶籽200公斤。山茶油毛油按每公斤20元计。经计算,基地种后第五年的收入扣出当年投入后,可产生利润116.75万元,第六年扣出当年投入后,产生利润449.5万元,第七年扣出当年投入后,产生利润644万元,第八年后每年每每亩扣出当年投入后,每年每亩产生利润623.6万元(详见附表二、附表三)基地建设全部投资可于种后第八年收回,并累计产生利润338.85万元,基地经济效益周期内(20年)累计产生利润9158.7万元,年平均利润457.935万元,亩年均利润457.94万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9.2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

  9.2.1社会效益

  项目在巴马县建立示范林,可以有力地推动高产油茶林的发展步伐,实现高产高效。

  油茶产业的发展,可增加就业机会,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维护社会安定,增加农民收入。

  9.2.2生态效益

  油茶大面积扩大造林,对绿化祖国、净化空气、改善大气质量、防止水土冲刷会起到重要作用。

  在荒山荒坡地以及退耕还林地选择适宜的地方种植油茶,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另外,还能够改善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油茶常绿、长寿,适应性强,是贫瘠、干旱荒山极好的绿化树

  10保障措施

  10.1组织保障

  从形势发展来看,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油茶产业的发展,把油茶产业的发展放在维护国家粮油安全。保障全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高度来认识,各级党委、政府都加强领导,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来负责抓好油茶产业的发展。巴马县党委、政府从本世纪初开始,就把油茶产业当作本县发展县城经济的特色支柱产业来抓,成立了巴马县发展油茶产业发展建设指挥部和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抓油茶产业发展的日常事务工作。这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0.2资金保障

  国家林业局、自治区林业局对巴马发展油茶生产十分重视,把巴马县列为全国油茶产业示范县和油茶产业试点县。在发展油茶产业方面给予补助,每营造1亩油茶林国家给予补助200元,自治区财政也计划安排给相应的补助,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

  10.3种苗保障

  自治区林业局已把我县列为全区10个重点油茶繁育基地县,项目已启动实施,同时,区林科院已把我县今冬明春的造林用苗列入计划供应,种苗可以得到保障。

  10.4技术保障

  20**年,国家林业局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后,国家林业局、自治区林业局多次派国内知各油茶专家到巴马进行油茶产业调研活动,20**年3月23日来自广西林业局、中国林科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林科院、广西林业设计院、广西粮食局等14名区内外专家汇集巴马,召开巴马县油茶产业发展研讨会,为巴马油茶产业出谋献策,提出了《关于加快巴马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广西林科院还与巴马县人民政府达成技术服务合同意向,同时,巴马县林业局现有林果专业技术人员52名,其中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39人,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篇3:CY学院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规定

  CY学院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规定

  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并相对稳定的能够提供学生参加校外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实习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习教学的效果,条件良好的教学实习基地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一、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

  1、教学实习基地是学校和社会有关企事业单位通过协商,共同建立的用于开展实习教学、校企合作的场所。建立比较完备的实习基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必须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

  2、学院教务处对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进行宏观管理和协调,根据教学需要提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有关要求,指导各教学单位开展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3、各系应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科性质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实习教学要求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必要的教学实习基地。

  4、教学实习基地应满足以下条件:

  (1)能满足相关专业完成实习教学任务的要求;

  (2)基地建设双方互惠互利、义务分担;

  (3)就近就地、相对稳定和节约实习经费;

  (4)能满足实习学生食宿、学习、劳动保护和卫生等方面的条件;

  (5)能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

  5、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的步骤

  (1)教学单位根据实习教学的要求,了解能够提供实习条件的有关企事业单位,确定拟联系的目标单位;

  (2)与目标单位沟通、协商,在双方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达成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意向;

  (3)在符合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条件的基础上,由学院与基地所在单位签订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协议书。

  协议书一般包括双方合作目的、基地建设目标与受益范围、双方权利和义务、实习师生的食宿与学习、协议有效年限等内容; 协议书一式二份,由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单位各执一份。

  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管理

  1、教学实习基地建立后,学院和相关教学单位要加强对基地的管理,充分发挥基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直接与实习基地进行联系的教学系,要保持与实习基地的经常性联系,及时将学生实习的内容以及实习教学中对实习基地条件的要求反馈给实习基地,争取实习基地的支持,不断改善实习条件。

  (2)积极探索与教学实习基地的各项合作,促使教学实习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加强与教学实习基地的互惠合作,建立稳定、友好的关系。

  (1)学院在人才培训、委托培养、课程进修、咨询服务、信息交流等方面对教学实习基地优先给予考虑;

  (2)在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许可范围内,征求毕业生本人意见后,教学实习基地可优先选聘毕业生;

  (3)争取教学实习基地对学生实习的有关收费给予优惠,减少实习开支;

  (4)争取教学实习基地对实习师生的食宿、交通的便利安排,使实习顺利进行。

  3、学院与教学实习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后,经双方认可,挂“CY学院教学实习基地”铜牌,实习基地铜牌统一规格,由学院统一制作。

  4、教学实习基地建立后,所属教学系应每年对教学实习与合作等情况做出总结,分析实习基地作用与效果。

  5、教务处会同有关教学系不定期地到教学实习基地检查,评估实习教学情况。

  6、对协议到期的教学实习基地,根据双方合作意向与成效,可办理协议续签手续。

  7、根据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情况适时评选优秀教学实习基地,由学院进行表彰奖励。

  三、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管理

  1、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设立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新建教学实习基地和已建成的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费用。

  2、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由教务处统一管理。

  四、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