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3-04-24

  1.2.1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

  A组

  20**年第6号台风“红霞”5月11日15时位于台湾东南方向的西北太平洋面上,距深圳市约877公里,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40米/秒。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是“红霞”过境时气压的变化曲线,四地中更接近台风中心的是()

  2.为了学习先进经验,我国应该与下列哪些国家加强台风(飓风)预报和监测方面的交流()

  ①美国

  ②日本

  ③印度尼西亚

  ④英国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北冰洋地区和西伯利亚北部。从形成过程看,寒潮是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减弱—再增强的过程。据此回答3~5题。

  3.寒潮暴发最有利的条件是()

  A.强大的气压梯度B.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

  C.单一广阔的陆地表面D.广阔的高纬度洋面

  4.寒潮若在春秋季暴发,给华北地区造成的天气有()

  ①大风降温天气

  ②扬沙、沙尘暴天气

  ③暴雨洪涝天气

  ④干旱天气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5.我国很少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

  ①青藏高原

  ②滇南各地

  ③海南岛

  ④塔里木盆地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6.下列关于洪涝灾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洪”主要是指洪水泛滥

  B.“涝”主要是指积水内涝

  C.洪和涝往往同时出现

  D.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是不合理人类活动的结果

  7.某灾害性天气系统从珠江口附近过境(如图甲所示),A、B、C三地观测过境时的气压与平均风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示意图分别如图乙、图丙所示。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此天气系统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天气系统中心是从A、B、C三地中__________地过境的。

  (3)B地在12时风速突然很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当天12时,A地的风向为________________风,C地的风向为______________风。

  (5)试分析该天气系统给我国工农业生产带来的利与弊。

  B组

  20**年7月中旬,中国东南沿海迎来了台风“灿都”。下图是“‘灿都’进入汕尾某地时的风速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20**年7月20日18时,台风中心位于海口的偏东方,则此时海口的风向最可能是()

  A.西北B.东北

  C.西南D.东南

  9.台风中心最接近汕尾的时间为()

  A.8时B.10时

  C.13时D.16时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0**年1月8日报道,在过去7天里,澳大利亚遭遇史上最强热浪的袭击。1月7日,澳大利亚全国平均气温达到40.33℃,悉尼的温度高达42℃,超过了1972年创下的高温纪录。目前,炎热天气导致该国火灾频发,7日,大火造成澳大利亚6万多公顷的森林被烧毁,所幸并无一人遇难;1月8日,澳大利亚人口最多的新南威尔士州共发生了100多起因高温天气引发的火灾。新南威尔士州还发出警告,称当地已经进入红色警戒的“灾难”状态。据此回答10~11题。

  10.造成上述罕见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A.气旋B.反气旋

  C.暖锋D.冷锋

  11.澳大利亚旱灾的原因是()

  A.夏季太阳高度大,蒸发量大

  B.地形多低山丘陵

  C.位于季风区,降水不稳定

  D.北方冷高压控制时间长

  12.寒潮容易发生的地区是()

  A.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B.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沿海地区

  C.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D.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13.下图为西南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

  (2)推断这种变化可能产生的气象灾害,并简述其危害。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20**年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10天。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参考答案

  1.1.C

  2.A

  [根据台风中心气压低的特点,排除图中A(气压差太小)、B(气压差太大)、D(中心气压高)。加强台风预报和监测方面的交流应与有台风(飓风)出现的地区和国家进行,而且要考虑其是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

  3.B

  4.A

  5.A

  [第3题,A、B选项都有利于冷空气的活动,但一般寒潮的暴发更与大气环流形势的变化有联系,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更有利于寒潮的暴发。而C、D选项只是有利于冷空气的聚集,不一定是暴发寒潮。第4题,寒潮无论冬季还是春秋季暴发都会带来大风降温天气,而春秋季的华北地区,由于空气干燥,降水很少,又有沙源,往往产生沙尘天气,不可能产生暴雨现象,干旱是由于降水少、用水量大造成的,不是寒潮产生的。第5题,寒潮南下的时候,受到山脉的层层阻挡及地表摩擦力的影响,势力逐渐减弱,加上滇南各地方和海南岛的纬度位置低,所以这两处地区很少受到寒潮的影响,而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所以也很少受到寒潮的影响,只有塔里木盆地距寒潮的源地较近,易受影响。]

  6.D

  [洪涝灾害的发生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洪涝灾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发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7.(1)热带气旋(台风)

  (2)B

  (3)处于台风中心(台风眼)

  (4)偏北

  偏南

  (5)利:带来丰富的降水,减轻伏旱,缓解高温酷暑;

  弊:带来狂风、暴雨和洪涝灾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解析

  根据题目知,该天气系统在短时间内气压、风速变化较大,过境时中心气压极低,应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B处风速与周围相比急剧降低,应为台风眼,不同地点在台风结构的不同位置,风向有所差异。台风带来的强烈天气现象能危害工农业生产,但带来的丰沛降水对缓解旱情有一定好处。

  8.A

  9.C

  [第8题,低压中心在海口偏东方,海口最可能吹西北风。第9题,台风中心风力比其附近风力小,13时左右是台风眼经过时。]

  10.B

  11.A

  [干旱是在高温的情况下形成的,这种情况多在反气旋控制下形成,并且澳大利亚此时正值南半球的夏季,蒸发量大也是其干旱持续的原因之一。]

  12.A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地区紧邻北冰洋,当北冰洋或高纬大陆上积聚起来的强冷空气南下,便首当其冲,深受其害。]

  13.(1)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总体上减少。

  (2)高温、干旱。供电紧张,造成部分工业企业停产、减产;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蒸发量增加,可用水源减少;森林火险等级偏高。(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很容易得出答案。第(2)题,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必然会出现高温、干旱天气;危害可从对农业、工业等生产部门的影响和生活用水等角度分析,另外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

  14.东北(农作物春播秋收,一年一熟,)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春播推迟7~10天,即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了7~10天;错过适宜的播种期,扰乱了农作物正常的生长节律。所以,农作物的产量会减少,质量会降低。

  解析

  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违农时是各地农业生产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东北地区纬度高,无霜期短,只有一年一熟。春季气温持续偏低,导致春播推迟,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期缩短7~10天,扰乱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周期。在当年霜冻之前可能不能成熟或成熟程度不够,从而导致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

物业经理人网-www.pmcEo.com

篇2:乡村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古坪沟村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为及时、高效、有序的开展村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最大程度地减轻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根据上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要求,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救灾应急预案适用于洪涝、滑坡、风灾等突发性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响应。

  二、基本情况

  古坪沟村辖3个村民小组,有102户310人。

  三、启动条件

  参照《国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中关于水旱灾害,泥石流、滑坡等恶劣自然灾害启动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结合岔沟村实际情况,村委会确定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本应急预案:

  1、造成人员伤亡;

  2、造成建筑倒塌;

  3、需要或可能需要转移安置群众

  四、指挥机构和工作职责

  成立以村总支书记与副支书为主的救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全村的救灾应急工作,生产救灾领导小组组长由村总支书记担任,副组长由村委会副支书担任,成员由村两委成员、大学生村官及各村民组长组成。

  组长负责整个抗灾救灾工作,传达上级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救灾应急措施,维护灾区社会秩序。

  副组长负责调度人力、财力进行抢险救灾,安置灾民;落实救灾物资发放,保证紧急情况下灾民的民宿需求,组织灾民灾后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

  成员负责协调副组长工作,具体做好包点及自然村报警、转移灾民等工作。

  村民组长负责通知到户,并帮助无自救能力的灾民做好人员及财产的转移工作。

  民兵营长、治保主任负责做好灾区的社会治安防范工作。

  五、应急准备

  发生重大灾害救灾应急工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灾情初期,个别自然村发生大灾时,灾害发生地村民组长及时上报灾情。

  第二时期:当灾情进一步发展时,受灾范围逐步扩大,损失严重,半数自然村发生险情,应及时做好转移准备工作,向党委、政府详细报告灾情。

  第三时期:特大灾害发生后进入紧急状态,此时,村委会应及时启动村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立即召开村生产救灾领导小组会议,通报全村灾情,研究对策,并报告乡政府,乡社会事务办公室,请求援助。

  六、灾害预警和信息报送

  加强与乡生产救灾指挥部的联动,建立灾害信息共享和重大险情预警机制。村两委自然灾害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安排专人接受有关信息,并在接到预警信息后,及时报告上级应急有关部门,向所属区域发布灾害预告。

  七、应急响应

  (一)机构安排

  灾情发生后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已有指挥机构条件,下设四个分组,现场指挥组、特殊群体转移安置组、基本生活保障组、医疗救助组,各分组职责如下:

  1、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当接到灾情预警后,负责全村救灾工作组织领导,并及时掌握,通报灾情。

  2、现场指挥组

  现场指挥组负责现场指挥协调全村力量,组织开展抢险救灾,解决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和妥善安置和善后工作。

  3、特殊群体转移安置组

  特殊群体转移安置组负责按照预定方案组织青壮年对口帮扶五保户(含孤老人员)、重度残疾人、学校学生等弱势群体紧急转移安置。

  4、基本生活保障组

  基本生活保障组负责紧急转移人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饮用水和临时住所。

  5、医疗救助组

  医疗救助组负责紧急转移人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工作。

  (二)转移路线

  当预警信号发出后,涉险人员即按指定的路线转移。

  (1)需转移安置到乡镇避灾安置场所的,集中登记后,有交通工具的自行转移,到达后由相关负责人对其进行登记。无交通工具的由村委会集中乘车转移。

  (2)需转移安置到村避灾安置场所的沿村内主要道路自行转移,到安置点后由负责人登记造册。

  (3)分散到村民或朋友家中投亲靠友安置的,自行前往,但要保持与村委会负责人的联系。

  八、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1、灾后救助

  调查了解灾情,填报《因灾倒房花名册》及因灾农作物损失情况统计表;如有因灾死亡、伤病人员,填报《因灾死亡人员花名册》。及时发放救灾款物。民主评议后,公示需救助的人员名单及数额等,发放后再进行一次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2、恢复重建

  同有关专家进行灾后损失评估、灾民心理干预、组织重建规划等工作。

  丹堡乡古坪沟村委会

  二〇一四年四月二十八日

篇3:高一地理必修2课堂笔记整理(背诵版)

  重要资料

  保存有益

  高一地理必修2

  课堂笔记整理(背诵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2)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原因:生产力发展,近一百年尤其近五十年增长速度最快。

  (3)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家还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长趋缓。

  (4)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变化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现在,欧洲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已进入现代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但我国已进入现代型。(参考课本P6图1.6)

  2、(1)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战后的新特点是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2)我国人口迁移: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方向是由东部迁向西北、东北、内地。

  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流动主要是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自发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较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潮”。

  (3)古代人口迁移主要由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的。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它们跟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是正比、正比、反比。)

  环境人口容量是最大值、人口合理容量是合理值。

  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1)我国的成都、合肥城市形态呈团块状,兰州、洛阳呈条带状,重庆呈组团状。

  (2)城市中的一般功能区有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3)土地利用方式最广泛的功能区是住宅区,一般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那里环境优美,有配套的公共设施。

  (4)商业区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线状分布。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还形成中心商务区,它不但是商业活动中心还是服务中心。

  (5)工业生产有大量运输要求,应寻求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

  (6)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态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7)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寸土地用于那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参考课本P23图2.8)

  2、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的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服务不同:如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范围小。

  等级越高的城市数目越少,距离越远。(参考课本P28图2.13)

  3、(1)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产生了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和推力。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2)各国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呈稍被拉平的“S”型,(参考课本P33图2.20)

  初期阶段(25%~30%以下):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加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出现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60%~70%以上):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慢,,有些地区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在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1)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水稻生产分布于季风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说明了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江西泰和县的千烟洲的立体农业说明了地形、土壤对农业的影响。

  gg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变迁说明市场和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在该国的东南和西南,东南部被称为墨累—达令盆地。

  该国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出口国。

  2、(1)季风水田农业:该种植业作物主要是水稻,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农业,主要分布区东亚、南亚、东南亚。区位条件:季风区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大、水稻单产高。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参考课本P47图3.10)

  (2)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这些国家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这类农业,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参考课本P50图3.14)

  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3、(1)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根廷(牧牛为主)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为主)等国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参考课本P51图3.15)

  区位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

  其他努力:改善交通、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划区轮牧、培育良种牛。

  (2)乳畜业:随着城市发展而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农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

  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特点: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因素:①自然因素:具有广阔的平原和凉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社会经济因素:欧洲人以乳畜产品为主食,需求量大。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1)下列各种工业根据主导因素不同将序号填入相应的导向型工业:

  A.家具制造业

  B.啤酒厂

  C.制糖业

  D.罐头加工厂

  E.有色冶金业

  F.电子装配厂

  G飞机制造业

  H集成电路工业

  I普通服装工业

  原料导向型C,D、市场导向型A,B、动力导向型E、廉价劳动力导向型F,I、技术导向型G,H。

  (2)鞍钢区位选择考虑的主导因素

  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地,宝钢考虑的主导因素接近消费市场,交通便利。(参考课本P59图4.3)

  这种变化说明由于科技和交通的发展,一些原料导向型的工业降低了对原料、动力的依赖程度。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煤炭—铁矿—沿海。

  (3)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方向。

  污染水源工业:布局在河流下游,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2、(1)工业集聚的好处是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协作,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大型工业形成的工业地域往往发展为工业城市,如我国著名的石油城大庆、钢铁城鞍山、汽车城十堰。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往往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可以有生产工序或空间上的联系。

  (2)工业分散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3、(1)传统工业区,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

  (2)鲁尔区(参考课本P65图4.9)

  区位条件: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距铁矿区近、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水源充足。

  衰落的原因: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钢铁相对过剩,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

  综合整治措施: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3)新工业区,出现在发达国家的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如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

  (4)意大利新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以轻工业为主。萨索洛以瓷砖生产为骨干企业。(参考课本P69图4.18)

  (5)美国硅谷的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微电子工业是高技术工业的核心。

  硅谷的几次创新:70年代半导体、80年代个人电脑、90年代互联网。

  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军事订货);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参考课本P71图4.19)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1)交通运输方式正在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南昆铁路的起终点城市是南宁、昆明。东段靠近广西的铝矿、煤矿,以及石油开发区,中段靠近贵州西南部的煤矿及著名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参考课本P81图5.4)

  区位条件:(经济)把资源丰富但无出海口的西南内陆,同华南地区联成一体,使资源优势同区位因素结合起来;(社会)经过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包括十多个少数民族;(自然与技术)沿途地势起伏大,地质复杂,必须依靠科技。

  2、(1)交通运输布局影响聚落空间形态,如株洲市城市沿铁路发展,日本筑波科学城呈南北狭长的带状;浙江嘉兴的城市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我国清末大运河淤塞,加之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2)交通运输布局影响商业网点。

  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于平原地区。

  商业网点位置: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高速公路沿线。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1)环境问题产生: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

  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2)环境问题的表现: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者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还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2、可持续发展: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1)中国走可持续之路原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自然资源相对紧缺,利用率低;环境问题严重。

  中国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荒漠化,酸雨的主要分布区我国南方,

  我国华北的水资源短缺。

  (2)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清洁生产与传统经济最大不同是从全过程评价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而传统经济只重视末端治理。

  清洁生产带来了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了工业污染的来源。经济效益: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

篇4:公司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为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公司财产和员工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高效有序地开展防台防汛救灾工作,保障我公司生产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十八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年)》、国务院有关部门“三定”规定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预案。

  适用范围:当本公司所在地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一、防灾救灾工作指导思想

  防灾救灾工作,以减轻国家财产损失和人民生命安全为目标。实行主管行政领导负责制,按照统一指挥、部门负责的原则,组织员工防汛,本着以防灾为主、救助为辅的防灾工作原则,确保“少损失、不损失“的防灾工作目标。

  二、组织领导机构

  (一)公司成立防灾工作指挥组,由总经理任组长,站长、行政管理部经理任副组长,服务经理、技术总监、车间经理、配件经理、客户经理任组员。

  (二)工班长以上的所有管理人员组成救灾行动组。

  三、前期准备工作

  (一)接到市政府发布做好紧急防灾准备后,或根据即将发生灾情,防灾指挥组启动防灾救灾预案,布置防灾工作,进入紧急状态做好各项应急工作。

  (二)防灾救灾预案

  指挥组根据防灾救灾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应急反应工作预案,按照防灾救灾机构设定,组织人员参加,救灾小组要进行防灾救灾自救,开展防灾救灾工作,并协助各部门开展救援抢险行动。

  (三)筹备防灾物资。

  指挥组负责防灾救灾物资、生活急需用品筹备,保障工作和运输车辆储备。负责提供抢险物资的储备。

  四、防灾救灾

  防灾指挥组接到市指挥部进入紧急防灾通知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传达市防灾总指挥部指示,立即启动预案,迅速部署指挥防灾救灾工作。救灾行动组进入防灾期应急状态并保持与指挥组的联系。

  (一)一般性防灾救灾应急反应,当自然灾害发生导致公司出现大面积积水、平房随时面临倒塌的危险时:

  1.指挥组立即进入防灾救灾指挥状态。并迅速将灾情及救灾工作情况向区、县总指挥部报告。

  2.对危险区的人员进行疏散、安置工作,时刻保持与市中区防灾指挥部联络,及时汇报防灾救灾情况,做好防灾宣传工作,发动全员积极参与。

  3.防灾指挥组根据受灾情况和需抢险支援具体情况,及时派出防灾抢险人员抢救。

  (二)严重破坏性防灾应急反应:

  当城市道路普遍积水超过20-30公分以上水位,平房倒塌,建筑物地下滞水严重时,已经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和单位停产等情况发生时:

  指挥组宣布启动本预案,迅速组织指挥公司内自救、互救,并向区、县总指挥部报告情况。立即采取措施调动机动力量迅速组织抢险,确保员工生命安全,宣布非常时期的戒严和有关规定。

  五、要求

  (一)防灾指挥组要高度重视防灾救灾工作,要以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加强防灾值班和安全检查,落实各项防灾措施,保证通讯畅通。救灾行动组在接到防灾指令后,必须在20分钟内到达现场。

  (二)防灾救灾信息要及时准确,不得瞒报、漏报。防止防灾信息误传、谣传,稳定社会情绪。

  大力宣传防灾救灾知识,发动群众在自然灾害到来之前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做到未雨绸缪。

篇5: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28

  考点强化练28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一、选择题

  阅读下列句子,完成第1~3题。

  ①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②女娲炼石补云天,壮汉淘金掘地穿。满面尘土人似鬼,一腔丹血气通仙。

  ③修就一番新气象,剪去千缕旧东西。

  ④股票行市指示器,开始痉挛地吐出一卷卷的纸条,电话机犯了不断营营发响的毛病。

  1.上面句子中描写的产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密切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句子②描写的产业活动()

  ①受矿藏状况的限制

  ②受运输条件影响

  ③与科技发展水平无关

  ④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3.描述产业活动的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的句子是()

  A.①④B.②③

  C.③④D.①②

  答案:1.A2.D3.C

  解析:第1题,句子依次描写的是农业活动、采煤、理发、股票交易。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密切。第2题,采矿业受矿藏状况的限制,并受运输条件的影响。第3题,理发属于第三产业,股票交易属于商业活动,它们均受消费人群的影响。

  4.下图所体现的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有()

  ①多个工序间的生产协作联系

  ②独立的不同部门间的生产联系

  ③商贸联系

  ④信息联系

  ⑤科技联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图中相关信息主要体现了产业活动的多道工序上的生产协作联系、信息联系与商贸联系。

  一棵名叫“石化产业”的大树,撑起了上海金山区的发展。几大产业园依靠石化产业链拔地而起,创造上千亿的年产值;从上游到下游,几百家石化企业环环相扣,生产出上千种石化产品,遍及人们日常生活每个角落。结合石油化工产业链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上海大力发展石化产业活动的最主要的区位条件是()

  A.原料产地B.市场广阔

  C.交通便利D.科技发达

  6.石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上海金山工业区,其主要原因是()

  A.石化产业链长,工艺复杂,上下游企业众多,集聚优势明显

  B.石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吸引其他的工业部门集聚

  C.各种产业活动与石化产业的生产协作关系明显

  D.商贸联系促进了金山区的石化产业发展壮大

  答案:5.B

  6.A

  解析:第5题,石化产业属于市场指向型产业,上海市场广阔。第6题,石化产业生产流程长,工艺复杂,形成连续的产业链,各工序或工厂之间的生产协作密切,聚集效益明显。

  果蔬宅配是客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订购水果、蔬菜类农产品,并在指定时间和地点获得相关物品的。读某果蔬宅配公司组织结构及流程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图中甲、乙、丙、丁依次表示()

  ①商务订购平台

  ②果蔬种植基地

  ③客户

  ④果蔬宅配中心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D.②④③①

  8.该果蔬宅配中心的空间位置应接近()

  A.居民区B.果蔬种植基地

  C.网络公司D.农贸市场

  答案:7.B

  8.A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图中甲是浏览产品信息,并下订单,应是客户;乙处理订单,并反馈市场信息,应是商务订购平台;丙负责给客户配送新鲜水果、蔬菜,应是果蔬宅配中心;丁是供应果蔬实物,应是果蔬种植基地。第8题,果蔬宅配中心是直接为各客户配送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并且配送的数量较小,但范围广,所以,为了及时供应给客户,果蔬宅配中心在空间位置上应接近居民区。

  下图示意我国某家具企业设计、生产和销售等过程。读图,完成第9~10题。

  9.该企业把家具加工选择在越南,主要是因为越南()

  A.原料充足B.劳动力廉价

  C.市场需求大D.加工水平高

  10.该企业在城市布局体验馆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

  A.信息网络B.环境舒适度

  C.交通通达度D.生产地距离

  答案:9.B

  10.C

  解析:第9题,注意与越南家具厂相关的箭头,原料是芬兰木材,我国企业总部提供商品设计,产品运到中国,故在越南主要从事加工环节。家具加工布局在越南,主要是因为越南劳动力廉价。第10题,注意与图中体验馆相关的箭头,有考察实物、送货安装、调控运输等,都离不开便捷的交通,故交通通达度是布局体验馆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下图示意某地区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生产与销售情况。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阶段Ⅰ,该地区企业生产特点有()

  ①专业分工程度低

  ②总体生产能力强

  ③各企业团结协作

  ④各企业联系少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

  12.与阶段Ⅰ相比,在阶段Ⅱ该地区企业发展的优势有()

  ①环境污染减轻

  ②原料渠道拓宽

  ③规模效益增强

  ④内部交易成本降低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①②③

  答案:11.C

  12.B

  解析:第11题,在阶段Ⅰ,各个企业虽然所处的生产环节不同,但它们的生产互不联系,所制造的产品独自销售,故专业化程度低,各个企业联系少,总体生产能力弱,C项正确。第12题,在阶段Ⅱ,生产不同环节产品的各个企业相互协作,规模效益增强,减少了内部交易成本,减少了对外来原料的利用,但环境污染程度并不一定减轻。

  二、非选择题

  13.钢铁工业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主导工业部门。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甲攀枝花市及其附近地区简图

  乙以攀枝花钢铁工业为基础的生产流程模式图

  (1)简述攀枝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

  (2)图乙所示的生产流程中,字母A表示,B表示,C表示。

  (3)试分析该生产流程模式的优点。

  (4)图示地区还可发展炼铜工业,简述其主要优势条件。

  答案:(1)有利条件:接近铁矿、煤矿区,原料丰富;接近水电站,能源丰富,水源充沛;水陆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不利条件:地势起伏大,平地少。

  (2)铁矿石

  煤炭

  钢铁

  (3)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加强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4)铜矿资源丰富;水电充足。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攀枝花市附近资源丰富,接近燃料和原料产地。该市位于长江与雅砻江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有成昆铁路穿过,铁路运输便利,还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但本区地势起伏大,平地面积少,是工业发展的不利条件。第(2)题,明确该流程中各要素的相关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炼焦离不开煤炭,故B为煤炭。冶炼的原料为铁矿石,产品为钢铁,故A为铁矿石,C为钢铁。第(3)题,从流程图看出,该区域生产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了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第(4)题,从图中可知本区铜矿资源丰富,附近有二滩水电站,水电充足。

  14.读广东惠州某音响零件生产厂家地域分布图,结合惠州某音响厂零件的来源比重图,完成下列各题。

  惠州某音响零件生产厂家地域分布

  惠州某音响厂零件的来源

  (1)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以惠州的音响整机生产厂家为核心,形成大批音响零件生产厂,这反映了工业布局的现象。

  (2)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涉及哪类工业联系?

  (3)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指出该音响零件生产厂家地域分布的规律。

  (4)(双选)音响生产通常需要成百上千个零部件,适宜在中山、广州等地布局的零部件生产厂是()

  A.塑料外壳厂B.外包装厂

  C.天线厂D.机芯厂

  (5)促使该区域生产厂家实现地域联系的主要因素是。

  答案:(1)工业集聚

  (2)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涉及各零件生产厂家与整机厂之间在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3)距离惠州音响整机生产厂家越近的地区零件来源比例越高。

  (4)CD

  (5)交通网络的完善和现代化的通信技术

  解析:惠州的音响整机生产厂家与其零件供应厂家之间存在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按照零件来源比重图中各地所占比重的大小顺序看,距离惠州越近的地区所占的比重越大,这主要是考虑了零件的运输成本。在现代工业发展中,交通网络的完善和现代化通信技术的发展是实现生产厂家地域联系的主要因素。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