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九年级化学离子反应教学设计方案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3-04-24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化学反应及原理中的重要知识,在高考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属于历届的必考内容之一。学生在九年级的化学教育中,已经稍微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对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基本掌握。本节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让学生进一步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实质和电离式的书写等。本节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并不是学生能用肉眼亲眼看到的,所以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该注意“抽象问题明晰化”,让看不见的微妙变化以宏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记忆。

  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本节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1)实验引探————无论是强弱电解质还是离子方程式的导出,都是先依靠实验作为探索的前提和基础,而后再提炼出概念性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引导,争取让学生自己发掘和整理,提高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更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方法和习惯。

  (2)引申运用————在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含义及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的基础上,实施地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和方法分析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初步了解的中和反应以及碳酸根的离子检验等实例,借以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他们良好的科研方法。

  (3)串线清晰————本节新教材内容比较庞杂,但从只是构架分析,其实他是环环相扣、线条清楚明晰。

  2、教材内容:

  本课题包含了三大内容: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溶液中离子共存问题。本节的重点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离子共存问题。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一些酸碱反应等的基础反应,所以学习本节后理解了反应的实质,应该是一个越来越简单的趋势,应该比较容易接受。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b、掌握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办法,学会一般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c、联系旧知识,加深对复分解离子反应条件、中和反应、离子共存及部分离子检验等离子反应实质的认识。

  d、知道溶解于水的常见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现象及反应实质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运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概括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重视化学实验的观念,坚持“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论观点;教育其问题都有实质,体会“看现象要想问题的本质”的唯物主义思想;体会离子反应在混合物分离、物质提纯和鉴定、污水处理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离子共存问题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5、离子反应考点要求:

  (1)离子共存问题是高考中常见题型,也是每年必考的题型。今后命题的发展趋势是:

  a、增加限制条件,如强酸性、无色透明、碱性、甲基橙呈红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

  b、定性中嵌入定量,如“由水电离出来的C(H+)=1*10-4mol/L的溶液中……”

  (2)离子方程式的正误书写也是历年高考必出的试题。从考题的内容来看,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a、所考查的化学反应均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基本反应,错因大多属于化学式能否拆分、处理不当、电荷未配平、产物不合理和漏掉部分反应等;有量的限制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或正误的判断也是近几年考查的重点内容,当然也是此部分的难点。

  b、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以复分解反应为主,而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约占15%;

  c、一些重要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在历年考卷中多次重复,如Na与H2O的反应、Fe与盐酸或稀H2SO4的反应已被多次考察过。

  d、考查离子方程式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预计在今后的考题中还会继续保留。

  6、教学方法:

  结合本节知识的概念性和重要性,本节教学教师宜引用如下方法教学。

  (1)实验探究、提问质疑法

  (2)对比法、归纳法、辅导讲解法等

  7、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讲述强弱非电解质的定义特点和电离式的简单书写;

  第二课时主要讲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溶液中离子共存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已学习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能区分哪些物质是电解质、哪些物质是非电解质;

  (2)已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会书写电离方程式;(3)已了解离子守恒,并能运用离子守恒进行简单计算。

  三、学法指导:

  本节内容主要属于概念性和理解性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用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教师教学生怎样理解和归纳,学生自己应该勤于动脑和动手,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四、教具准备:

  学生实验用品:NaCl溶液、CuSO4溶液、BaCl2溶液、Na2SO4溶液、NaOH溶液、稀HCl、Na2CO3溶液、酚酞、试管5支、胶头滴管、小烧杯等

  演示实验用品:NaCl溶液、CuSO4溶液、小烧杯等

  投影仪、幻灯片、黑板;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引入]给出学生以下物质: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KCl溶液、Cu

  然后让学生判断其导电性。

  [回答](1)石墨、铜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2)盐酸、NaOH

  溶液、KCl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使学生思维进入课堂。

  [引入]在前面,我们学习的有关电解质的内容,什么是电解质?

  [提问]电解质溶液为什么能导电呢?

  [动画演示]

  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反应的动画演示(见课件)

  [设问]为什么动画中的灯泡光线由亮变暗,再由暗变亮?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揭示它的答案。

  [学生回答]定义

  [学生回答]电子和自由移动的离子

  [倾听]

  引发好奇和思考

  引出溶液导电的原因

  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引入新课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提问]为什么世界中的物质有的导电有的不到点呢?

  [讲解]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好奇思考]

  [倾听]

  [记笔记]

  学习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并且会判断

  [注意]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2)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

  (3)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是非电解质。

  4)离子型氧化物(如Na2O、CaO等)虽然溶于水后并非自身电离,但熔融时却可电离,因此,也是电解质。

  [练习]

  下列物质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

  Cu、NaCl固体、CO2、Na2O、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浓硫酸。

  [总结记录]

  [做练习]

  强化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巩固知识

  强弱非电解质概念

  [演示实验1]

  体积、浓度都为40mL

  0.1mol/L盐酸、

  醋酸溶液、NaOH溶液、氨水、NaCl溶液的导电能力实验

  [提问]

  体积、浓度都为40mL

  0.1mol/L盐酸、

  醋酸溶液、NaOH溶液、氨水、NaCl溶液的导电能力相同吗?为什么?

  [讨论]为什么相同浓度和体积的不同溶液导电能力不相同呢?

  [动画演示]

  盐酸、醋酸溶液、NaOH溶液、氨水、NaCl溶液的微观的电离程度

  [观察灯泡亮度]

  [学生回答]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物质的量浓度不同

  [学生思考]

  [观看并引导学生回答]

  溶液的导电性

  ↑决定

  溶液的离子浓度

  ↑决定

  电解质的电离程度

  引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归纳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强、弱电解质

  [讲解]如果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我们称该电解质为强电解质;不完全电离的电解质为弱电解质

  [倾听]

  [记笔记]

  通过层层递进的追问,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引导学生比较强弱电解质的特点等,并举例。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电离程度

  全部

  部分

  溶液里溶质粒子

  离子

  离子

  分子

  相同条件下导电性

  强

  弱

  物质类别

  强酸、

  强碱、大多数盐类

  弱酸、弱碱、水

  [归纳总结]

  [记笔记]

  进一步理解掌握电解质的概念特点和差异

  电解质电离方程式书写

  [讲解]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例:Na2SO4=2Na++SO42-

  【书写原则】:

  a、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b、多元弱酸分步写,多元弱碱一步写;

  c、原子团不能拆开;

  d、强电解质用等号,弱电解质用可逆号。

  [倾听]

  [完成笔记]

  掌握电解方程式原则和方法

  练习

  [练习]

  写出H2SO4、HClO、NaHCO3、NH3.H2O、AgCl、H2O的电离方程式

  [完成练习]

  强化电解质的概念

  酸碱盐的概念

  [提问]什么是酸?

  什么是碱?

  什么是盐?

  [总结]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3.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学生思考回答]

  [记笔记]

  学习复习酸碱盐的概念,强化电离知识

  小结

  【本节重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电离

  [整理笔记思绪]

  突出课堂重点,让学生复习懂得如何入手

  作业布置

  【作业】

  A、课后(P33)1—3题、11题

  B、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H2SO4

  H2SO3

  NH3.H2O

  H2S

  Ba(OH)2

  NaHSO4

  CH3COOH

  [记录作业,课后完成]

  巩固加深课堂学习内容,加强记忆

  第二课时

  知识回顾

  [提问]

  怎么区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简述强弱电解质区别并举个实例;

  将上次课练习挑两个代表性的讲解。

  [思考回答]

  回顾上节知识重点,为第二课时离子方程式书写做准备

  离子反应方程式

  [提问]同学们以前都学习过置换反应,大家知道置换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吗?今天课的学习就可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疑问。

  [好奇思考]

  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都本次课要学习的知识充满了好奇,注意力也得到集中

  AgNO3溶液与CuCl2溶液进行离子反应的实质是:

  Ag++Cl-==AgCl↓

  【离子反应】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听课思考]

  [记笔记]

  阐述离子反应的定义

  [提问]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思考回答]

  比较法以帮助学生区分二者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提问]那么如何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呢?

  [倾听]

  以疑问的形式抛出讲述内容,引起学生注意

  分为四步完成

  1、写出化学方程式:

  例:2AgNO3+CuCl2=2AgCl↓+Cu(NO3)2

  2、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而难溶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例:2Ag++2NO3-+Cu2++2Cl-=2AgCl↓+Cu2++2NO3-

  3、删去方程式两边形式相同的离子:

  例:2Ag++2NO3-+Cu2++2Cl-=2AgCl↓+Cu2++2NO3-

  4、整理方程式并检查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例:2Ag++2Cl-=2AgCl↓Ag++Cl-=AgCl↓

  [倾听]

  [记笔记]

  [倾听]

  [记笔记]

  知识讲述

  知识讲述

  [练习]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

  1、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和

  2、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钾溶液

  [答案]

  H++OH-=H2O

  [思考]离子方程式有什么意义?

  答:离子方程式不仅可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可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练习]

  [思考]

  [倾听记录]

  引导学生思考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掌握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提问]写离子方程式的具体方法分为那几步?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1、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2、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3、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除;

  4、查:检查方程式两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是否相等,系数约成最简整数比。

  [回答]

  [整理记录]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归纳,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小结强调以加深系统性记忆和掌握

  【“拆”中间需要注意的问题】

  (1)需要拆为离子形式的物质:

  A、强酸:

  HCl

  HNO3

  H2SO4

  B、强碱:

  NaOH

  KOH

  Ba(OH)2

  C、可溶性盐:

  如钾钠铵盐

  (溶解性表)

  NaHCO3=Na++HCO3-

  NaHSO4=Na++H++SO4-

  (2)需要保留化学式的物质:

  A、单质、氧化物在离子方程式中一律写化学式

  B、气体:CO2

  NH3

  H2…

  C、弱电解质:H2O

  弱酸

  弱碱

  D、难溶性酸碱盐:AgCl

  Fe(OH)3

  H2SiO3

  等

  [仔细倾听]

  [详细记录]

  讲述需要特殊记忆和强调的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加深学习和掌握

  【离子反应书写注意事项】

  ⑴凡非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能写离子方程式。如:NH4Cl固体与Ca(OH)2固体混合加热,只能写化学方程式。

  (2)对于微溶物:

  A、在生成物中有微溶物析出时,微溶物用化学式表示。例:Na2SO4溶液中加入AgNO3

  溶液:

  2Ag++SO42-=Ag2S04

  ↓

  B、当反应物里有微溶物处于溶液状态(稀溶液),写成离子符号。例: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O2+Ca2++2OH-=CaCO3↓+H2O

  C、当反应物里有微溶物处于悬浊液或固态时,应写成化学式。例:在石灰乳中加入Na2CO3溶液:

  Ca(OH)2+CO32-=CaCO3↓+2OH-

  以上整个过程是以教师引导学生阐述的形式完成的,并不是完全教师讲述的形式。

  [仔细倾听]

  [详细记录]

  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掌握离子方程式正确书写的方法

  [练习]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CO32-+2H+=H2O+CO2↑

  B、铁和稀硫酸反应

  2Fe+6H+=2Fe3++3H2↑

  C、铝和硝酸铜溶液反应

  Al+Cu2+=Al3++Cu

  D、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

  CO32-+2H+=CO2↑+H2O

  答案:D

  [思考解答]

  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化为实际题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应用

  离子共存问题

  [过渡]如果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的相混合会有什么现象?从离子的角度分析,碳酸钠溶液中有什么离子?澄清石灰水中有什么离子?

  [追问1]这四种离子能共存吗?

  [追问2]

  CO32-、Ca2+为什么不能大量共存?

  [追问3]

  CO32-、Ca2+的离子浓度如何变化?

  [追问4]

  Na+、OH-为什么能大量共存?离子浓度如何变化?

  [学生回答]白色沉淀;Na+、CO32-;Ca2+、OH-

  [学生回答]

  不能

  [学生回答]

  产生沉淀

  [学生回答]

  离子浓度会减少

  [学生回答]

  学生分析表格

  使学生建立起离子间反应的概念

  在追问中使学生不知不觉解决离子反应的实质、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等问题

  【离子共存问题】

  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意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离子之间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提问]请大家思考并讨论一下,那些情况离子不能共存?

  以下情况下离子无法共存

  (1)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

  如:Ba2+与CO32-、Ag+与Br-、

  Ca2+与SO42-等

  ⑵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

  如:NH4+与OH-、H+与CO32-、HCO3-、S2-、HS-、SO32-、HSO3-等

  ⑶生成难电离物质:

  如:H+与Ac-、CO32-、S2-、SO32-等生成弱酸;OH-与NH4+生成的弱碱;H+与OH-生成水

  ⑷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性离子(如Fe3+、NO3-、ClO-、MnO4-等)与还原性离子(如S2-、I-、Fe2+、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

  除了上面叙述之外,也要注意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

  (1)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一定没有色离子。常见的有色离子有:MnO4-(紫红色)、Fe3+(黄色)、Fe2+(浅绿色)、Cu2+(蓝色)

  (2)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反应的离子;

  (3)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反应的离子。

  [倾听]

  [记笔记]

  [思考与讨论]

  [理解并摘要记录]

  [倾听和简要记录]

  先点名离子共存的含义,为后面学生的思考铺垫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这样分类总结出来也便于学生归纳思想学习化学方法的形成

  帮助学生整理内心乱作一团的思路,让化学知识真正繁而不乱,条理性强,学起来轻松

  【课堂练习】

  1、下列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K+、CO32-、H+

  B、Fe3+、K+、Cl-、OH-

  C、K+、NH4+、H+、SO42

  D、Ba2+、Cu2+、NO3-、SO42-

  答案:C

  2、下列离子在水溶液中,无色且能大量共存的是

  A.Fe3+、K+、NO3-、Cl-

  B.Ba2+、K+、Cl-、OH-

  C.H+、Mg2+、HCO3-、SO42-

  D.Na+、K+、MnO4-、NO3-

  答案:B

  [学生思考回答]

  巩固知识加强记忆熟练应用

  问题回顾

  [问题1]回顾课前的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反应动画演示,请学生思考并解释其原因

  [学生回答]

  Ba(OH)2=Ba2++2OH-

  Ba2++2OH-+2H++SO42-=

  BaSO4+2H2O

  H2SO4=2H++SO42-

  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前后呼应

  课外知识拓展

  【“哑泉致哑”、“安乐泉解毒”】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

  原来哑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人喝了含铜盐较多的水就会中毒,致哑、呕吐、腹泻、最后虚脱、痉挛致死。而万安溪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一般味苦),在人体误食硫酸铜后大量饮用此泉水,其中的碱不仅中和胃酸,然后又会在肠胃中与硫酸铜发生离子反应:

  Cu2++

  2OH-=

  Cu(OH)2↓

  致使原来会被人体吸收的可溶性铜盐变成不溶性的Cu(OH)2沉淀而被排出,因此有解毒作用。

  [倾听思考]

  通过小故事中蕴含的化学原理增强学生对化学

  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其理解“化学无处不在,生活离不开科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树立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决心

  小结

  [教师总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离子共存问题,这两个都是高考的重点中的重点,也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

  [倾听]

  理解本节知识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和必要性

  让课堂有据可循,让学生课后复习事半功倍

  作业布置

  教材本节课后练习题(P34):

  4—10题;参考书上*****题

  [记录]

  巩固所学内容以掌握

  教学反思

  本节概念多且抽象难懂,重点是离子反应,而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又是研究离子反应的基础,为了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设计突出了以下几点:

  1.遵循由感性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注重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形成理论,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理解概念。

  2.教学方法上采用多演示,多启发,多对比,多讨论,讲练结合。

  ①多演示:通过实验强化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多启发: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

  ③多对比:如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不同的中和反应等都进行了对比,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④多讨论:通过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⑤多训练:教学中及时安排针对性练习,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吉林省第五届高中教学新秀评选高一化学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吉林省第五届高中教学新秀评选高一化学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第三章电离平衡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前面已学过的离子反应、

  电解质的电离、

  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本节的教学与前面的教学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本节的学习。在后面的教材编排中,有很多地方也要用到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比如:明矾的净水原理以及高三教材中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等等。所以本节教材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盐类水解的实质

  难点:盐溶液酸碱性分析及盐类水解的实质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基本掌握测量溶液PH的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盐类水解实质的探究分析过程,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树立辨正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实事求是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二.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学生连续学了两章全新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没有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形象,且难度也较大,这时学生心理上难免会产生一定的疲倦感和畏惧感。

  2.具体做法:学生主动的动手去探究,提高实验能力。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己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探究实质,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与生活生产实际。

  三.教法分析

  理论依据方面:这节课的设计是依据新课标“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的要求设计的。

  具体的教法设计:

  1.创设能引导学生参与的情境,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并让学生提出自己希望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假设,制定方案,整个过程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但不作过多的干涉。

  3.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开展探究,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

  4.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验证自己的假设。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引导学生沿着自己设定的方向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5.小组之间的总结。达到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落实知识点。

  6.运用多媒体技术,列出本节的知识系统板书,明确一些概念和规律,

  7.多角度,多侧面的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四.教学程序

  1.提出问题(约5分)

  本节课在实验教室里上,教师事先在每个学生的实验桌上摆放了一些化学药品和用具。课堂开始后,让同学们测定自己实验桌上的溶液的pH。老师提醒大家应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前两节课学过),并要求大家将自己测定的结果记录下来。

  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断地在教室里巡视,指出同学们的操作错误,一起观察记录,参与同学们的议论。

  每组同学都通过亲手实验获得了一些数据。动手实验让每个同学都处于活跃的学习状态,没有了成绩好与坏、学习自觉与不自觉的区别。

  老师说:“面对实验结果,你有什么想法呢?能够作出一些判断或是疑问或者假设吗?”

  许多同学都交流了自己的实验结果。老师不时地让同学们陈述自己知道的情况和疑问,同时不停地将大家的结果记录在白纸上,并提示同学们注意收集和利用他人的信息。最后同学都将注意力集中到以下问题上来:

  1)为什么盐溶液有的显酸性,有的显中性,有的显碱性?

  2)哪些盐溶液显酸性,哪些盐溶液显中性,哪些盐溶液显碱性?

  至此,每个同学都充满了想把问题弄清楚的热情,这种热情来自于他们通过探究体验中产生的认识冲突(问题),因而是一种内在的兴趣和需要。这个问题如果在最初就由教师直接提出,许多同学便会将自己置身于问题之外,其吸引力会大打折扣。

  2.命题假设(约5分)

  接下来,老师并没有立即进行解答或让同学们立即进行实验,而是要求同学们提出对上述问题的推测性解释,并鼓励大家大胆发表观点,先不管对错。

  有的同学提出了“有些盐能电离出H+而显酸性,有些盐溶液能电离出OH-而显碱性”。显然这位同学是将上一节课所学“酸能在溶液中电离出H+而显酸性,碱能够在溶液中电离出OH-而显碱性”的规律类比迁移到这里,虽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但这种类比迁移的能力却是我们必须保护和培养的。

  也会有同学把测定盐溶液酸碱性的结果进行归纳,这样许多同学从物质的组成和类别着手进行思考

  教师让大家就近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钾盐、钠盐的溶液pH总大于或等于7,硫酸盐、盐酸盐、硝酸盐的溶液的pH总小于或等于7。”“弱酸的盐溶液显碱性,强酸的盐溶液显酸性或中性”“弱碱的盐溶液显酸性,强碱的盐溶液显碱性或中性。”

  上面这些假设,在老师看来,有的是科学的,有的还不够严谨,而且全部是教材或老师要介绍的知识,但是,对学生来说,这些从材料开始,经历问题、思考和推理等过程得出的猜想,比直接从教材或老师那里接受的讲解要有价值得多,也更加宝贵。

  3.制订方案实施探究(约15-17分)

  怎么证明自己的假说是否正确呢?

  有的同学提出通过实验验证.

  还有的同学觉得即使做实验,也只能得到有限的证据,他们觉得可以应用自己的知识进行推理,这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赞同

  方案可由学生独立提出,也可有教师的适当指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肯定方案的闪光点,因势利导,使之完善。有时即使所知假设或方案不可行,如果学生坚持也不必武断否决,仍可给予鼓励,因为错误同样可以是一种探究,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一次次错误,才能更好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决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的几组同学,经过讨论,在准备好药品清单和记录表后,由实验教师带领到药品室去寻找药品并进行实验验证。

  剩下还有部分同学在教室里进行讨论,试图应用学过的知识通过推理,证明自己的假设。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引导学生沿着自己设定的方向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4.形成判断(约5分)

  老师请各个小组推举一名同学向大家介绍本组的过程和结果。

  实验组的同学说:“我们测定了18种盐溶液的pH,发现强酸弱碱盐溶液的pH均小于7,说明这些溶液显酸性;强酸强碱盐溶液pH为7,显中性;强碱弱酸盐的溶液是显碱性的,因为它们的pH大于7。这证明了我们的假设是正确的。”

  推理小组的同学向大家在理论上进行解答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从未知到结论的跨越,并作出了解释。这个过程是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发现和掌握“新”知识的过程,这正是现代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5.知识建构(约5分)

  老师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的结论用切合化学学科特点的语言概括出来,尽量做到和科学定义(定律)那样简洁明确。在经历了前面的探究过程后,这项任务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已经变得十分简单了,许多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进行了陈述,但总的来看,这些陈述还显得并不严谨和全面。

  接下来,老师要求同学们拿出课本自学,(在此之前,老师没有允许任何同学拿出课本翻阅,以免有的同学不自己思考和探究分析而直接引用课本上的解释与结论,影响探究效果。)与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比较,修正自己表达上的不规范、不准确和繁琐,并反思自己走了哪些弯路,哪些地方的陈述还要改进。

  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回顾,重新审视本节课的内容,借助投影列出了教师事先设计的知识系统板书。

  6.应用新知(约3-5分)应用这些规律分析一些实例。

  (1)工业上:生产中除铁锈为什么用NH4Cl而不用稀盐酸?

  (2)农业上:长期使用(NH4)2SO4这一种化肥会导致土壤酸化,为什么?

  (3)实验室:Na2CO3溶液能否保存在玻璃塞的试剂瓶中,为什么?

  五.效果及反思

  1.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的时候,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羊式”。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教师应充分重视表达与交流。这个环节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

  附:板书设计

  第三章电离平衡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1)

  一、盐类的水解

  1.盐类水解的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注意:盐类水解程度是微弱的,且盐类的水解反应可以看成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2.盐类水解的实质: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

  3.盐类水解的条件:具有能与H+或OH-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的分子

  4.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

  副板书:醋酸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铵溶液呈酸性的分析过程。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