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提升朝阳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效性的研究课题方案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3-04-27

  “提升朝阳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效性的研究”课题方案

  朝阳小学

  方军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变大,我校(朝阳小学)范围人口密度也在急剧增加,而学校基础设施包括操场面积扩大很难,学生人均运动场地自然缩小。缺少体育活动场地是我们学校面临的问题。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征,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一刀切的大课间活动形式让学生乏味,流于形式的活动形同虚设。课间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教师、学生都感到枯燥,因而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特点设计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练习强度适宜的大课间,才能较好地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缓解学生暂时的精神疲劳,提高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性。

  目前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1.大课间体育活动流于形式,组织管理松散,对如何抓好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关人员认识与理解不到位,抓而不力。实际上多年来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已成为师生的一种例行公事。

  2.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没有种类与形式的变化,年年、天天重复机械的程式化运动,学生觉得枯燥,日久生厌,于是消极应付,有名无实。

  3.由于对新时期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任务及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的、要求理解不够,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更新不快,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着质量不高,活动安排不够科学合理等弊病,挫伤了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难以调动起来。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如何提升我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性这个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大课间体育活动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显著的效果。

  三.研究依据与假设:

  (一)理论依据:

  1.主体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即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体验性,调动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探索、思考,从而实现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的目标。

  2.以《*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等文件精神为依据,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研究假设:

  通过规范化管理、多样化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每天的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成为学生最盼望的快乐时光。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四年级学生、五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通过问卷、座谈,了解小学课间体育游戏活动的基本状况,为学校决策和制定活动方案服务。

  2.行动研究法: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大课间活动系列,组织开展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创新设计大赛,在教师与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对活动开展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因时、因地、因人调整活动的方向。使大课间活动的研究不断深入。

  3.文献法: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视野,可以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分享中,明确研究的方向,提升研究的效能。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研究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和操作性的研究经验;通过活动展示,及时把经验辐射到其他年级。

  五.研究内容:

  1.确立学校领导管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相关制度。

  2.通过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把学生吸引到各种体育活动中,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在乐中练,在练中乐,其自主选择、自我锻炼和自我评价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自信心水平也随之达到一个相应的高度。

  3.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向学生传授各种基本技术、基本知识,使学生会练、懂练,并找到自己特别喜爱的1—2个项目,在体育活动课中加以强化、提高,变成学生本身的需求,成为终生参与的项目。

  4.通过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创新设计大赛,鼓励教师、学生创编活动内容,制作活动器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编室内健身操与健身游戏,弥补室外活动空间的不足,使大课间活动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大课间活动整体优化。开发多套符合城区学校特点,实效性、趣味性较强的小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构建出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儿童心理、生理特点的课间活动模式。

  六.研究目标:

  提升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性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半

  (一).准备阶段:

  1.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和专题研讨,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并制定本课题的实施方案,准备开题论证。

  2.健全组织:成立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各部门及课题组成员的职责。

  (二).实施阶段:

  1.课题组按照实施方案全面启动研究项目。

  2.通过专业引领、专题研讨、任务驱动等行动研究方式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研究意义的认识,增强其研究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爱,听取体育组老师和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意见,组织开展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创新设计大赛(教师与学生均可参加)。

  4.与音乐实验教师选定音乐,处理好音乐衔接过渡。

  5.部分年级及班级在一定范围进行实验,根据创新大赛选择符合学校实情且实效性较强的活动形式,确定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与组织方式。

  6.对学生及老师的意见进行反馈,改进大课间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在部分年级及班级推广。

  7.各课题组研究成员内化培训成果,把课题研究纳入日常教研活动。领导小组及时对研究进程进行调控和评定。做好中期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做好阶段性总结和交流。

  8.研究课题小组进行中期研讨,进行中期成果小范围展示。

  (三).课题研究总结和整体推进阶段:

  1.全校推广动员及分工安排。

  2.对全体体育教师进行培训。

  3.体育教师利用体育课堂对学生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关技术教学。

  4.全校推广,全体教师参与。

  5.在对研究课题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注意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并且及时收集,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推进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特色。

  6.在本校范围内,做好研究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形成全员参与研究的局面。

  7.成果展示,完成研究报告。

  八.课题实施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要简易、方便、可行、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个个都有喜爱项目。

  (二).全面性原则

  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与课堂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体育、艺术2+1”项目、片区、校级体育赛事相结合,坚持寓教育性、健身性于活动之中。

  (三).趣味性原则

  体育活动要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越浓,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锻炼身心,陶冶情操,发展智力。

  (四).注重实际原则

  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充分考虑学校场地条件,器材配置等特点,挖掘体育资源潜力,发挥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

  (五).安全原则

  根据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适度进行体育活动,设置运动项目和相关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建立安全措施、应急措施,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九、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课题组组长:方军

  (方案、计划制定并及时对研究进程进行调控和评定)(组织全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创新设计大赛)

  副组长:付依权

  (参与方案、计划制定及实验组织与实施)

  组员:马跃

  (四年级大课间体育活动实验组织)

  黄月平

  (五年级大课间体育活动实验组织)

  宴雄

  (对体育教师进行有关技术培训)

  胡艳

  (编排活动操)

  范爱妩

  (选定音乐及处理好音乐衔接过渡)

  陈刚

  (负责大课间活动效果图、调动路线图设计方案)

  2.经费保障

  为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经预算约需人民币五千元整(¥5000.00)。

  十.成果形式:

  1.编辑完成《朝阳小学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系列方案》。

  2.完成《提升我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效性的实验研究报告》。

  3.编辑完成《朝阳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验研究论文集》。

  4.大课间体育活动教学辅助光盘、照片。

  (姜世杨)

  这是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小课题研究方案。

  其一,研究目标明确。该方案对研究目标的表述为“提升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性”,这种表述,既简洁,又明确;既科学,又规范,较好地把握了研究目标的内涵。

  其二,研究内容具体。方案中的研究内容有四个,其中,第一个和第四个内容既紧密联系研究目标,又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有很强的操作性。

  其三,研究方法科学。方案中列举的三个方法,与该课题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适切性,且每个方法的内容都有简单的叙述性文字。

  其四,研究措施有力。方案中的三条措施,与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相对应,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保驾护航的作用。

  其五,研究步骤清晰。该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一年半,共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时间划分合理,主要工作内容清晰,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其六,预期成果可信,呈现方式合理。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课题方案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课题方案

  课题编号:HK*125004

  课题负责人:海口市琼山第四小学

  吴小红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由来

  1、加强未成年道德教育的需要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2、道德行为教育是学校的必需

  首先,对于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小学德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基础道德和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使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因此,中小学德育的重点是养成教育。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所指出的:“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其次,针对本校提出的“文明伴我行”道德教育,在这个道德教育的时期下,道德行为教育成为身为班主任的我是必需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一种渠道。第三,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其依赖强,独立性差;被动性强,主动性差;做事缺乏意志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而多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显得过于简单化,教育的内容空、方法旧、灌输说教多、实践活动少,注重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毅力的培养。

  3、学生一生发展的必备

  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行为习惯与人的性格命运的密切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习惯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就是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这个时期养成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

  由此可见,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有多么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孩子们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者处世。它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并且主宰你的人生,因此一个人好习惯将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二)、养成教育的关键期

  首先,在前人的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所谓教育的“关键期”,也叫关键年龄、最佳年龄、临界期、敏感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半功倍的问题,甚至是终身难以弥补。其次,也强调小学阶段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是把这个时期内的教育效果同人生其它发展阶段的教育效果比较而言。事实上,一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全部在中小学阶段完成,还需要在进入社会后,在工作实践中继续不断地进行。因此,我们在养成教育上既要重视小学阶段,又要承认它是一种终身教育。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1、关于养成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首先,养成教育的内涵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养成教育的外延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因此养成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

  2、关于习惯的概念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的行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映,所以说它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

  (二)理论依据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就道出了有个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及其以后成为成功人士极为重要。而习惯的养成虽不是教育中的全部,但也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和教育中“质”的指标。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又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只要抓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文化的人才。这个任务就担负在教师的身上。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未来公民的素质就取决于现代的教育,而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青少年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首先就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再去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最后去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而我们去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既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说教,也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某个道德行为,而是看其是否真的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良好品德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然而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因此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因此,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该从研究“知与行”为着力点。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1.欧洲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那么,什么是“所留下”的呢?只要我们稍加思考,不难发现,只有习惯是永远忘不掉的,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就成为一种潜意识的、自动化的行为,而只有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完全可以说:培养习惯才是真正的教育。

  培根认为培养良好习惯应该是教育的内在要求。他说:“毫无疑问,幼年时期开始的习惯是最完善的,我们称之为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早期的习惯。”

  2.亚洲

  日本的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比如,日本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不会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坐着等爸爸妈妈把桌子、椅子摆好,端上饭来,即使是4、5岁的小孩儿也知道要搬凳子,帮助爸爸妈妈递递碗筷。

  3.中国

  我国的教育对儿童习惯的培养则相对欠缺。

  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我们很多的孩子在一些日常的细小行为习惯上都不加注意,我国社会经济日渐开放,与国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而这些根深蒂固的习惯却在影响着我们走向世界的脚步。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孩子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习惯,增强能力。等他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好习惯成了自然的行为,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更是应该把习惯培养放在第一位。

  四、研究的目标及研究内容

  根据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治自理能力,以“了解规范,增强意识,形成习惯,促进养成”为宗旨,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主要教育内容,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一系列习惯,并通过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及完美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本课题以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为目标,其重要是着重去研究“认知—习惯形成”是如何转化的,为我班的德育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教育渠道及新的思想观念。

  研究目标: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研究内容:培养孩子讲究卫生方面的好习惯

  卫生习惯是孩子生活习惯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关系到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保持孩子的健康、树立孩子的小小形象都是必不可少的。个人卫生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却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人们常说活着就要提高生活质量,从而获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如果一个人的衣食住行一塌糊涂,吃得不干净,不注重个人卫生,他的精神面貌肯定很差,更谈不上什么精神升华。因此,孩子应该从小就养成讲卫生。

  研究难点:纠正孩子生活中的坏习惯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

  研究对象:一、二年级的学生

  六、研究的方法

  我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1、调查法:一是调查分析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以及影响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为研究教育对策提供依据,好对症下药;二是调查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指导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提供依据。

  2、理论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原理,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逐步构建起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体系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3、个案法: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

  4、实践法: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加以理论指导。

  5、总结法:边实践边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的发展。

  七、研究的步骤

  研究周期:1年(20**年1月—20**年12月)

  1、课题的准备阶段

  (20**年1月—20**年3月)

  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搜集和整理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具体措施。

  2、课题的实施阶段

  (20**年4月—20**年10月)

  按方案中的研究内容实施研究与实践,积累研究资料,形成阶段性成果,中期要进行小结,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并提出修正方案。

  3、课题的总结阶段(20**年10月—20**年12月)

  对课题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和评定实验成果,撰写课题报告,推广科研成果。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小学生良好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2、通过实验研究,学生懂得“知与行”转化,学会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讲卫生的行为习惯。

  3、总结以小学生良好的讲卫生行为习惯养成为主题的报告。

  4、编写关于小学生良好的讲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活动设计。

  5、促进家校合作,使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篇3:小班化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班化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元门乡中心学校

  课题组

  一、小班化教育教学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学校办学在讲求规模效益的同时,强调让每个学生受到充分的教育,强调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小班化教育教学效益观是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让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我校邻近县城以及学校布局的调整等原因,我乡一部分学生流向县城学校,元门、翁村、向民三所小学的班级已经自然成小班,全乡学生人数逐渐减少,而教师偏多。实行小班教学,不仅解决教师超编问题;更重要的是使教师与每一位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合作、帮助的机会,使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的想象力、动手动脑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及团队意识

  大大增强;对于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提升我乡小学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二、小班化教育教学实验课题的界定:

  小班化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学生数量,班额一般在30人以下。小班化教育教学是指建立在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要求的教育质量观和现代办学效益观基础上,充分发挥“小班”本质特征的教育教学模式、策略、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的一种教育形态。

  三、小班化教学实验设想。

  (一)小班化实验的主要内容

  1、改革教育教学环境。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3、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形式。

  (二)小班化的教学目标

  总目标:创设和谐、生动、愉快的“小班化教育”环境,尊重教师、学生的个性发辉,崇尚人文关怀,让小班成为提升师生自信和成就的天地。

  具体目标:

  1、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互动,创造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以取得最佳教育品质及效能;

  2、加快硬件装备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建设,探索小班化教育资源、环境配置,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使用效益最大化。

  3、结合生态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研究,逐步构建适合我校实际的“小班化”教育教学的研究思路,并在管理和教学等方面总结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具体操作方法与经验。

  4、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设计多元化,积极开发学习者的潜能。

  (三)实验研究对象及条件:

  1、实验对象

  本着先试点后推广的积极稳妥的原则,首批确定中心学校为实验试点,实验班级分别为一(1)和四(1)班,实验班级要在实验指导小组的指导下大胆实验,勇于探索,总结经验,便于推广。

  2、实验条件

  (1)教师配备

  实验班的教师采取单人、单科式,即每个班配一位语文教师,一位数学教师,若干位音乐、美术、体育等教师,语文、数学教师分别担任正、副班主任,共同管理班级。

  (2)实验条件

  根据我校目前的办学条件,小班化教学实验的办学条件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学校支持班主任针对实际采取个性化的教室空间设计与布置,体现小班化教学特色。

  (四)实验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

  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新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

  小班化教学理念是:关爱每个孩子,激励每位学生;努力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学;学生是有潜力,有差异的,并且是不断发展的;教师与学生是学习的伙伴,是共同成长的伙伴;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五)实验原则

  1、科学性原则:我们遵循的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思维科学等,实验所收集的信息要有科学根据。

  2、主体性原则。实验过程要着力研究学生的主体性生成机制,创造条件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构建和完善。

  3、整体性原则。遵循学生整体发展的活动性、充分性,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整体力量。

  4、活动性原则。实验要求各项实验目标和实验活动的设计是为每一个学生都能亲自参与其中的实践活动过程。

  5、互动性原则。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为一种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开放想象、创新性思维的多维互动中,主动学习探求知识。

  6、民主性原则:创设宽松、和谐、

  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愉悦的课堂情境。

  (六)实验方法:行动研究法

  实验法

  (七)小班化教学与管理模式

  1、教学环境

  班主任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精心设计小班个性化的教室,比如:教室里除了课桌,有学生自己存放衣物、书籍和拼插玩具的柜子;教室四周有学生的作品、作业,或教师写的条幅、口诀,班级有图书架;学生课桌的摆放与非实验班级有明显区别;课桌的摆放大多应是四张桌椅拼凑在一起,以利于小组学习;使整个教室不再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环境,而是一个以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2.教学模式

  首先,小班教学由教师站在讲台,改为学生数人一组围坐在一起,或听教师讲课,或小组讨论学习。其次,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安排的变化,教师的讲课最多只能占二分之一多,学生的自我学习、小组讨论约占二分之一,课堂上学生的操作、交往和自学活动明显增多。第三,小班学生上课发言、上台作题、阅读、演示以及表演的机会要比大班学生大大增加。第四,教师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实施分层教学,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计划。

  3.教学管理

  首先,小班教师大多是面批作业,及时订正错误,及时表扬、鼓励,及时反馈。第二,教师在教要强化学生组长的作用,锻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采用异质或是同质分组,并参加小组讨论活动,帮助小组长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第三,小班教师可在班上办公,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第四,小班教学在教学评价方面也要做一些尝试性探讨。比如,可采取分层考试、学生自愿选择的形式;还要把教室布置得具有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没有心理负担和压力。

  (八)实验的关键环节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小班化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形式的改变上,座位的调整,学生数的减少,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教学策略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实验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2、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在小班教学中,教师必须为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发表见解创造机会。第二,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平等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第三,要促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情感与认知,知识、能力与潜能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3、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探索者、共同活动的参与者、适时的帮助者、辅导者。教师成了师生双向交流中的一方,或者成了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中的一员,或者成了某一个学生的问题的帮助者,或者到学生当中去成了班组集体活动中某个角色的扮演者。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加有个性地发展。

  4、必须把握好几个变化。

  (1)明确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要为学生制定个体发展档案。

  (2)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更大限度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3)小班教师的备课工作,一般要备到每个学生,充分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为每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

  5、加强小班化教学、教法、评价等研究工作。要重视借鉴学习外地小班化教学的经验,积极探索,开展小班化教学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的研究这一项重要工作。

  四、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一)认真调查研究,做好规划,分步实施。对小班化教育教学成效做出及时的评价,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炼小班化教学的实验经验,在乡推广,重视扩大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抓紧制定相应的小班化教学实验管理办法和指导性意见,制订相应的教学实验计划,具体实施方案。

  (三)抓紧师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小班化教育质量,需要师资队伍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要统筹制定实验的教师培训计划,提高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

  五、小班化教育推进工作安排

  学习准备阶段20**年5—6月

  (一)方案研讨(09年5—6月)

  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实验班级和教师,初步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学习,并对此方案再次进行交流,集思广益,达成共识。

  试点实施阶段20**年9月—20**年7月

  围绕课题方案开展系列研究,积累相关的研究资料,举行小班个性化教学研讨会。

  (二)教学观摩(09年9月)

  进行实地观摩,使教师了解“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方法及现有设备的运用等内容。体会小班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1、走出去,到有小班化的学校听课。

  2、推选4名优秀教师上观摩课。

  (三)环境建设(09年9月)

  班主任牵头组织本班教师,初步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符合教学需要和教学规律的人文化、个性化、生活化课堂教学环境(教室设计)。

  (四)备课设计(09年10月)

  1、掌握备课的基本要求,即备学生实际,备教材内容,备教学方法,备课桌椅排列及师生站(座)位等教学组织形式。

  2、掌握备课的基本要素:学生情况分析,教学要求,分层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选择,个别化辅导,教学效果评价。

  3、以学科某一课文为例,进行集体讨论、备课,设计课时计划,并形成完整的书面的课时计划。教师以自己单元的备课为基础,进行大组或小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

  (五)课堂实践(09年10—11月)

  使全体实验教师初步掌握和运用“小班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能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小班教学的经验教训。每位教师上一至两节观摩课,学校领导、顾问组、同科组教师进行听课,并进行评议。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再上一节观摩课。

  (六)总结改进推广阶段(09年12月)

  将本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一次综合性总结,形成本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1、每位教师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包括学生的亮点、教学中的亮点、班级管理中的亮点;每位教师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改进的建议;

  2、学校课题组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总结:总结成功经验,集结教师小班化教学经验为在全乡铺开小班化教学实验做好准备。

  3、召开全乡小班化实验工作会议,在全乡推广小班化实验。

  小班化教学全面实施阶段20**年2月—20**年7月

  1、各小学全体科任教师自主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的小班化教学实验研究子课题进行研究。

  2、专家课题组成员适时指导。

  3、所有实验教师写出相应的实验总结、论文或研究报告。

  4、学校编印《小班化教育教学实验课题研究资料汇编》

  六、小班化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促进教学信息的传递。注重运用体态语向学生传递关爱的情谊

  ,努力做到尊重每个学生,营造生动快乐的学习气氛。

  2、构建一种和谐式的教学过程。教师备课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还要备教室环境的创设;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助学者;考试及布置作业体现分层特点(必做作业、选做作业、拓展性作业),批改作业多采用面批为主,注意随时批改,及时答疑,使每一个学生都取得不同进步。

  3、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注重分层实施,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4、小组合作是小班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合作和共享,逐步建立起师生良性互动、教学手段先进,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5、构建适应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方式与评价机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采用发展性评价手段和方法。如鼓励评价法、小组评价法、激励评价法、形象评价法等。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知识能力、合作意识、探究能力等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从而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

  6、教师人人学会积累,教育教学随笔,课堂教学启示录,案例、反思、论文等做到每天记录一点点;多方积累教育教学资料,不断完善自我。

  七、加强领导,保障“小班化教育”实验的顺利进行

  1、“小班化教育教学”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符建华

  副组长:王文瑞、王明战

  (负责课题的发展规划,审定成果,奖励先进)。

  组员:王志宏、陈克光、王桂山、王永周、覃泽洪、

  朱志荣、吴桂佳、王永耀、符冠秋

  (负责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文献,承担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负责课题全过程管理)。

  2、“小班化教育教学”实验实施小组:

  组长:王文瑞

  副组长:王明战、王志宏、陈克光

  组员:朱志荣、王桂山、吴桂佳,各学科小组长,实验班的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信息、英语学科的任课教师。

  (负责具体组织、参与和实施小班化教育教学实验)

  附件:

  一、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二、《小班化教育教学的研究》子课题

  20**年5月

篇4:网上药品销售系统的调查与分析(课题报告)

  网上药品销售系统的调查与分析

  1、前言:

  我们已经习惯了在网上购买衣服、数码产品和家用电器,但是在网上买药品的还是不多。据中国网上药店理事会调查报告显示:20**年,医药B2C的规模达到4亿元,仅出现5家销售额达5000万元的网上药店。而20**年医药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3718亿,线上药品的销售额还不到网下药店的一个零头,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一)调查意义

  医药行业是老百姓眼里的暴利行业,药品昂贵中国人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而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医药行业发展带来突破口,如果搞好了是可以降低老百姓的看病治病的成本的。而国家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也指出,要加快医药流通行业整合,实现医药流通精细化发展,并且鼓励规范经营的零售连锁企业发展网上药店,希望医药电子商务企业成为推动国家医改的有力工具。

  (二)调查目的

  由于医药行业是国家的特殊行业,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基于药品这种特殊性,国家对网上药店的审核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但对药品销售的监管存在漏洞和不规范之处,需要国家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和制定法律加强监管。

  2、调查内容:

  1、药品销售途径现状

  2、网上药品销售系统的优势

  3、药品网销的规范性问题

  4、网上药品销售系统存在的漏洞

  3、调查方法:

  1、查看医药类视频、报纸、期刊、文献。

  2、网*谈驻店药剂师

  3、随机选取正在运营中的网上药店进行模拟购药(壹药网,金象网,开心人网上药店)

  4、调查结果及讨论:

  (1)调查结果:

  1、药品销售途径现状

  庞大的网络用户和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直接导致了网上药房的高速发展,仅20**年5月份一个月就有4家企业申请获得了网上药房牌照,相当于20**年和20**年两年的总和。自20**年9月2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公布《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以来,我国网上药房业务呈现井喷式发展,但绝大多数的网上药房都是私自开办,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的“黑”药房,严重干扰了市场秩序,对消费者的用药安全和人身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现如今全球的发展趋势来看,医药电子商务必将成为未来的大势所趋,美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就占整个医药流通领域近30%,但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市场的网上零售额有增长,但也就刚刚过亿元,而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体现在制度、环境、平台等多个方面。

  因此,未来能决定医药电子商务做大做强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是药品的安全问题不再成为消费者网上购药的障碍,这需要国内对医药电子商务监管更加严格,出台严厉的监管政策,对网上销售的药品严格的认证;其次是国内电子商务行业更加成熟,可以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最后是国内物流行业、第三方医药物流行业得到长足发展,为医药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铺平道路。

  2、网上药品销售系统的优势

  (1)不再受困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整个互联网用户都是潜在消费群体,上架药品无限化。同时提供了全面、详细的药品购买入口,消费者可以轻松实现快捷购买。

  (2)可以通过不同药品、不同病症、不同科室分类进行导航,可以十分方便、快捷的找到消费者需要的药品。

  (3)提供了强大的药品搜索引擎,可以用最快捷的方式满足消费者的药品搜索和购买需求。

  (4)网上药房一般都聘请了专业的医生、药师,有的还直接在线连接了专业医院,消费者在购买药品时可以咨询医生,用最安全正确的方式用药!

  (5)网上药房是现代网络技术催生的产物,成本较低,药品的让利空间也相对较大,所以网上药房的药价一般较医院和传统药店要便宜。

  3、药品网销的规范性问题

  根据我小组调查,央视新闻中报道,网络上所覆盖的假药既有非处方药又有处方药。在淘宝上卖药的店铺有上千家,据药监局的专家介绍,这里面没有一家获得国家的审批,而在搜索引擎上,只要输入药店两个字,出现的网络药店数量也远远超过获得国家审批的129家药店,我们找到一种可以治疗糖尿病的药,叫糖脂安。表面上看,这个药从厂名、厂址到生产批准文号一应俱全,可是据糖脂安的正规生产厂家发表的声明显示,这家网店生产批次的糖脂安根本不是他们生产的,是假冒了他们的正牌产品。所以网上售药存在很大的规范性问题。正真合法的网上药店必须取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并且要在网站的显著位置上标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

  4、网上药品销售系统存在的漏洞

  (1)夸大治疗效果

  一些非法网上药店在其网上发布或利用“专家、教授”的名义来宣传一些癌症、糖尿病、高血压、性病等一些难愈疾病的特效药广告。事实上这类慢性疾病、疑难病症几乎是没有特效药品的,如果真研制出来,政府卫生部门或医院也会第一时间出来推荐使用。很多消费者因治病心切,仅凭广告宣传盲目买药从而导致上当受骗!

  (2)假冒伪劣

  正规网上药店从进药到药品中转、销售每个步骤都受国家药监部门严格实时监控,药品的质量都有严格保障。而非法网上药房为谋取利润,出售的药品极有可能是虚假劣质药品或过期药品!消费者网上买药一定不能过于随意或贪图便宜,购买到药品后,应认真查看药品名称、国药准字号、生产单位、生产日期、有效期。

  (3)伪造资格证书

  合法网上药店都需取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并且要在网站的显著位置上标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一些非法网上药房利用消费者不愿费事去国家药监局查询证书真假的心理,在其网站上“贴”一个伪造的证书或证号欺骗消费者。所以消费者在选择一家网上药房时,首先要去国家药监局网站认真查询证书的真伪!确定其是否是国家药监部门批准的正规网上药房!

  (5)付款欺骗或欺诈

  当前,网上购药付款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货到付款,送货上门,满意再付款。另一种是利用支付宝等诚信货币支付,最后一种是款到发货。非法网上药房经常会用各种理由要求消费者使用最后一种付款方式,先行付款。收到货款后又利用各种理由拒不发货,甚者直接“失踪”。所以消费者最好选择第一种付款方式,验货后付款!

  (二)讨论与建议:

  (1)独立第三方电子市场是符合我国情况的模式

  建立一个覆盖全行业的第三方医药电子市场,一方面是发展的趋势潮流,另一方面也是符合我国医药卫生发展需求的。同时这也是由医药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由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发展仍不充分,那么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建立现代化的医药虚拟市场,是对医药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种促进,从这一点来讲,我国医药虚拟市场的完善必然是一个过程化的产物。

  (2)培育第三方物流

  目前以行政区划的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二、三级医药批发商、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应在利用已有的物流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改组为区域性的医药配送中心,并主动加入所在地区的上一级医药物流中心网络,成为其中的物流节点企业。这样,可减少医药批发企业的批发层次,通过物流配送中心网络直接导人市场终端,有效实现医药流通渠道的扁平化。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客户、配送中心、物流中心、供应商四方进行有效的连接。

  (3)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覆盖全国的第三方电子交易网络

  规范统一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实现企业内部的系统集成与资源共享。其次,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战略管理体系,实现业务流程、交易规则、数据标准的统一,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奠定基础。再次,完成七大区域网络块块相通,从而进行大的集成,形成信息的高度共享,使得物流及产品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畅通传递。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力求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B2B医药电子商务网络。

  (4)消费者要擦亮眼睛,仔细查看药店资质、药店资格证,货比三家、保留凭据,优先选择实体药店。要辨别一家网上药店是否正规,拥有《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是关键所在。除了仔细查看其网站上有无公示《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外,还可登录国家食药监局网站,选择“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这一项,然后输入“药店名称”查证消费者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输入药品名称、批准文号、生产企业等信息进行查询核对。同时,还要注意药品的生产日期,看它是否在保质期内。建议将想要购买的药品在各个合法的网上药店都进行搜索一番,看谁家的产品介绍更详细,多比较不同网站,然后选择价格、运费和配送都最优的那一家。

  5、结论:

  现如今全球的发展趋势来看,医药电子商务必将成为未来的大势所趋,但由于政府的监管不严,法律制定的不全面,个别网上药品经营者未取得互联网药品交易资质,非法从事药品销售;个别网上药店具有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或药品交易资质,但发布虚假药品信息或违法销售药品欺骗公众;个别药品经营者通过网上非法发布药品信息,夸大宣传、夸大疗效;一些合法网站违规售药,销售不该销售的药品,如处方药等;售卖假药,通过网络渠道销售假药的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篇5: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课题结题报告

  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自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有喜悦,有忧愁。广大的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不断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的办法。但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去传统的、具有很大主观性、压制性以及机械性的数学练习在内容及形式上越来越引起教师的深层思考,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

  1、形式单一。数学练习过分追求数学学科的知识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的发展联系不够紧密,特别是部分教师贪图方便,缺乏对教材和学生进一步钻研的恒心,只是针对每天学习的新知识,在书本或练习本上选择一部分作为学生的练习,使这些数学练习缺乏儿童化、生活化,学生普遍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练习机械。由于练习的来源和形式都比较单一,都是教材或练习本上所选择的,学生在练习时作业陷入模仿练习、机械抄记、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虽然练习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但同时反映出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这样毫无创意的机械模仿中越来越失去了对作业练习的兴趣,造成部分学生厌做、逃做、遇疑不问而抄袭的后果,他们不知道合作学习解决疑难,最终只是增加了那些对知识掌握得还不错的同学的负担,他们掌握了这些知识,却还要为练习而练习,而那些对知识本来就掌握不够的学生却也没能进一步巩固,他们每天回家不做练习,在校又要在老师的督促下为昨天的的任务而费神费时,师生都感到劳顿,与此同时,他们又不能有更多的精力和兴趣投入到第二天的学习中去,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3、应用意识淡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运用,学生应用意识淡薄。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作业时学生只会按类型做题,不会应用。学生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解决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更不懂得怎样去获得数据,解决问题。这些素材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环境,却不知他们学习的数学是从他们身边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还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意识非常淡薄。有部分教师形成生搬硬套习题,让学生做题,再做题,对练习选择随意、盲目,缺乏主题与层次性,对练习的讲评方式不科学,讲评的程度不到位。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著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概念界定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2、“数学化”理论。“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3、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4、行动研究理论。行动研究理论认为:只有当参与者以“研究者”“发现者”的身份加入活动中,才能发挥活动一切有利因素。通过对活动的各种因素的考量和把握(预设、组织、调控、取舍等),活动成效才能趋于理想。追求活动才能有序、深化、高效。标准》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充分体现在我们每堂课的练习设计中。一个好的练习设计,直接关系到我们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在“新课标、新理念、新实践”活动中。我们倡导:“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学习中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作业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作业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作业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作业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学习中十分必要。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作业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轰轰烈烈的课改下,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更是丰富多彩。有策略的学习也即有效的学习,使作业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作业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作业活起来,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才能让学生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能使学生爱学习,爱学数学,成为主动学习的学生。

  研究总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研究的主要目标

  1、课内练习的设计:

  A、课内练习设计的目的性

  B、课内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C、课内练习设计的趣味性

  D、课内练习设计的应用性

  2、课外作业的布置:调查性实践作业、操作性实践作业、

  探究性实践作业、应用性实践作业。

  预期创新目标:

  1、练习设计的开放性、实践性;

  2、练习的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

  3、练习设计的探索创新性;

  研究具体内容: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而有效练习主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同时这种练习应当是练习内容和练习形式的统一。那种靠大量的、机械的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练习不是有效练习,那种只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练习也不是有效练习设计方法,本课题将从练习的基础性、多样性、层次性、精练性等方面进行相关探究。

  (一)目的性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又应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并落实到每一堂课的课堂教学中,也就是说,练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由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

  (二)层次性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制的,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我们的练习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化式习题,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展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向技能、智能方面转化。同时还应该根据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利于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实践活动中,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三)趣味性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活动的倾向,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练习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从练习的多样化入手:1、在练习的组织形式上要多样化。我们现在倡导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正是这种多样化的体现。个人的练习,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小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探究知识的能力;全班练习交流,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2、在练习内容形式上要多样化,可以设计游戏、儿歌、探险、寻宝、解难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操作、巩固练习、综合练习……在题型上,可以补充填空、判断、选择、连线、找朋友、补缺题……习题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充分体现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要开放,课堂要开放,学生思维要开放。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四)应用性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这样既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为生活服务,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研究与方法

  1、文献研究:如何合理实施教材,改革数学教学内容。收集有关文献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借助理念经验,指导课题实验与研究。组织教师学习“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理论书籍,及时摘录有关的先进理论与经验,对合理的进行科学总结。如学习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即使在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方面,也需要进行结构上的突破,体现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学习吴刚平主编的《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统整》一书,领会“重视课程资源的价值”,“从教材扩展为课程资源的意义”、“教师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等主题思想;学习吴亚萍写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一书,对“小学数学教材资源的开发”较详论述进行学习和思考,激励教师要建立“用教材”的意识。

  2、行动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实验活动,收集实验教案的资料,撰写论文。组织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实验与教师专业成长”、“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结构的研究”、“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选择与教学方法改善的实验研究”等。教师要通过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的呈现方式,同时做好活化教材的工作,将静态教材动态化。通过感知——理解——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按照《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认真组织、处理、调整和完善教材内容、确定重点、难点和关键。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展实验调查研究法,从备课——上课——评课——反思,强调实践与探索,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

  3、专题研究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进行专题研讨,总结经验。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成员和一线教师的亲身实践和尝试,探索并挖掘出适合学生需求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练习活动材料。

  (2)对比分析法:通过不同的练习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开发的对比,分析各种练习活动材料给学生带来的效果,进一步提炼出精品的练习活动材料。

  (3)经验总结法:根据各阶段的实践经验,总结出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切实有效的练习活动设计的内容,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指导和借鉴。

  (五)研究价值

  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和讲评的实效性的研究”为我校数学研究课题,进行深入探究,寻找高效的练习和讲评方式,确保练习的有效设计为有效教学服务,实效性的讲评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研究的对象: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

  (七)研究成果表达形式:

  读书笔记、案例、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吴刚平主编《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统整》吴亚萍写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

  (九)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本人从事教育教学近10年,有多篇论文获省市奖,对教科研有浓厚的兴趣。

  2、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图书馆提供大量资料,还提供了一定资金保障。

  (十)研究计划

  主要研究阶段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第一阶段准备申报阶段

  20**年10月

  学习理论,申报课题,撰写实验方案、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年11月至20**年10月

  全面推进,深入开展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的研究,不断修整形成基本操作方式;撰写读书笔记,案例。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20**年11-12月

  总结研究经验,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十一)研究成果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

  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练习,是完成教学任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一、练习设计的方法

  练习设计既要使学生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又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编题要讲究科学性、有效性,做到每次练习都要有重点、有目的,应体现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构造合理的序列,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顺着台阶上。另外,由于教学内容不同、目的不同、课型不同,练习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1.新授课的练习设计。新授课以传授新知识为主,在新授课之前一般安排一个准备性练习,它是为导入新知识铺平道路而组织的。在设计这样的练习时,应把着眼点放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指点思路上,促使知识顺利迁移。如教学义务教材实验本第十册正反比例应用题第59页例3前,可先设计这样一个准备性练习:用一台织布机织布,4小时织布88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织布多少米?学生独立计算后教师再将这道题中的“7小时”改为“再织3小时”变为例3,以此减缓思维的坡度,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将新知识同化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2.练习课的练习设计。练习课主要是以练习为主,目的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应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巩固练习。这一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和加强新知,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

  如学习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以后,可设计这样一个基本练习:①很快说出下面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能被5整除。27,32,85,102,475,794。②写出两个只能被2整除的数,写出两个只能被5整除的数,写出两个只能被3整除的数。

  设计这样的巩固练习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认识和应用,提高判断能力,并且让学生知道能被2、5、3整除数的共性及它们的不同特点。

  (2)变式练习。这种练习旨在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变换呈现事物的形式,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同时也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变式练习的设计可以是变换表达形式,变换叙述方式,变换图形位置。如由基本题:山羊有20只,绵羊比山羊少5只,绵羊有多少只?可变为①山羊有20只,山羊比绵羊多5只,绵羊有多少只?②绵羊比山羊少5只,山羊有20只,绵羊有多少只?学生可通过变式题进行比较,抓住题里数量关系,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综合性练习。这种练习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新旧知识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进行练习,体现整体性,便于学生对照比较;也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组合在一题之中,便于学生看到相关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学习“吨、千米”的认识后可将“千米、米”的知识放在一起综合练习:①7250米=()千米()米,②1520千克=()吨()千克。以便让学生发现他们的联系(进率和换算方法相同),以便掌握规律。又如学习梯形的面积后,安排一组组合图形。让学生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单位:米)。

  3.复习课的练习设计。复习课是以复习、巩固、整理已学过的知识,促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为主要任

  务的一种课型。复习课的练习设计要服从总的复习构思,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1)巩固性练习。复习课的巩固性练习要抓住重点知识、主要的能力要求,使学生通过温故而举一反三。由于复习课的重点是知识的归纳整理,因而巩固练习设计要少而精。如一位数除多位数的复习,可根据被除数最高位够除、不够除、商中间有0、末尾有0、有余数等几种情况,设计如下练习:5300÷4,107

  6÷3,7035÷7,4081÷2。目的是使学生完整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2)归纳性练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复习讲解,引导学生加深巩固已学的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如复习比、除法和分数的概念时,可抓住易混淆的知识列表进行比较:

  概念

  关系

  区别

  比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3)引申练习。目的是通过对知识归纳整理后,适度地延伸、综合,进一步充实、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如:一项工程,小张独做10天完成,小李独做15天完成。①两人合做几天完成?②两人合作5天后这项工程还剩下几分之几?③两人合作5天后剩下的由小李独做需几天?④小张先做3天,其余的两人合作完成,还需几天?⑤小李先做3天,其余的两人合作完成,一共用几天?

  选编这样的一组练习题,把工程问题从基本型发展到复杂型,使学生观察到工程问题的发展线索,同时又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

  (4)发散性练习。这是一种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用来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练习。如:一种黄铜是由3份锌与7份铜熔铸而成,生产这种黄铜150吨,需要锌、铜各多少吨(用多种方法解答。提示:可用按比例分配法、归一法、分数解法、列方程解法、比例方法等)?

  二、练习设计的形式

  机械单调的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采取多种多样的练习方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1)针对性练习。这是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增加的一种练习,便于攻其一点,逐步强化。如:小数除法中的难点是小数点的处理,针对这个难点,可以对小数点处理做专门训练。

  (2)判断性练习。这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缺陷。查出学生认识过程中致错症结而设计的一种练习,这种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分析综合能力。如学生学完了“年、月、日”的认识后,可设计下面一组判断练习,要求学生先判断正误,后说理。①每年都有365天。②一年中有6个大月,6个小月。③25个月是2年多5个月。

  (3)匹配题。又叫搭配性练习。这种练习的目的是用以考查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如:不计算,把下面得数相同的两道式题用线连起来。

  72+54+28

  1453-400+3

  1453-397

  1204-(48+352)

  1204-48-352

  54+(72+28)

  125×32×250

  100×43+2×43

  102×43

  (125×8)×(250×4)

  (4)操作性练习。动手操作是符合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的。这种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如“学习几何知识”时,让学生制作各种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5)说理性练习。说理练习主要用于应用题的思路训练中,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说明算式的意义。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互译,同时又培养学生从分析数量关系入手,重视算理表达的好习惯,把数学思维与语言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以训练。

  数学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练习的独特作用,力求活而不难,易中求深,使各种练习相互协调,从而产生正向效应。同时练习要讲究质与量,无论是新授课、练习课,还是复习课,都要根据练习内容去确定练习形式。

  三、练习的反馈与调控

  在设计练习时,无论是新授课、练习课,还是复习课,都要重视及时反馈,以便调控教学。为此,教师应尽量做到作业当堂完成,当堂批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如何安排反馈的环节呢?我认为必须设计好以下练习形式:①准备性练习,这是在新授课之前,安排一定的内容了解学生掌握与本节课有关的旧知识的情况,为新授课的调控提供依据。②新授后的尝试练习,这是为了了解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教学。③巩固练习,这是第二次集中反馈,经过第一次反馈和补救后,可提高练习要求,使学生巩固新知、深化练习,教师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为了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还要从提问中获得信息反馈,并及时地对原来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调节。这样就能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练习的效果。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