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学校环境卫生研究调查报告(2)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3-05-12

  学校环境卫生研究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发现学校环境卫生情况不是很理想,有许多卫生死角,还有许多同学乱扔垃圾。造成学校卫生一般。于是我们借综合性学习的机会做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调查拍摄学校卫生死角,主要在哪里。

  2.采访老师,了解他们认为学校环境怎样。

  3.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同学们对学校环境卫生的看法和建议。

  三、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走遍校园观察

  学校卫生情况大概

  学校环境总体环境还可以,早上经过同学打扫很干净,但到中午却脏了。

  寻找

  学校卫生死角

  学校卫生死角很多,主要是下水管道坑、垃圾筒。

  采访

  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知道了大家很少看见同学主动捡垃圾,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学校很脏。

  四、结论:

  学校环境总体环境还可以,早上经过同学打扫很干净,但到中午却脏了。学校卫生死角很多,主要是下水管道坑、垃圾筒。我们还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知道了大家很少看见同学主动捡垃圾,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学校很脏。这是因为同学对垃圾的不重视、漠不关心学校卫生造成的。不然,说不定哪一天,我们自己也就成了垃圾污染的受害者。

  五、建议:

  希望同学们看见垃圾能主动捡起,不要让垃圾回不了家!还要做到自己不能乱扔垃圾。而且,学校要搞一个义务劳动,让小志愿者捡垃圾。这样,学校的环境卫生越来越好!

物业经理人网-www.Pmceo.com

篇2:实验小学周边环境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

  实验小学周边环境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

  缙云县实验小学六(7)班刘若韵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调查,了解学校周边的环境卫生状况和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2、提高同学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3、教育同学们要为创设美好的环境从自我做起,从实际出发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4、培养自己观察和调查的能力,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意识。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

  1、调查了解学校周边的环境卫生状况。

  2、寻找出学校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3、研究讨论出改善学校周边环境的对策及保护措施。

  三、调查的步骤

  1、确定调查的主题。

  2、研究调查的方法。

  3、收集调查的数据和证据。

  4、分析信息,撰写调查报告,并进一步研讨形成专题的论文。

  四、调查成员

  缙云实验小学六(7)班刘若韵

  五、调查的时间

  利用早上上学、中午和下午放学的时间,一天三次,连续15天,并利用周末时间,走访学校附近的居民。

  六、调查结果分析

  1、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验小学处于五云镇老城区的中心,学校周围全是居民区,人口密度大,居民素质参差不齐,外来居住人员较多,卫生意识淡薄。乱扔垃圾的现象比较多。

  基础设施落后,许多的房子比较破旧,没有统一设计废水的排放问题,大多是临时改造,引起时有下水道堵塞的现象发生,调查中发现,有些地方的废水都在路面上流动,发出阵阵恶臭。

  早上去调查发现,许多居民还是用小炉灶煮饭,一到时间,站在高处总是能看到“炊烟袅袅”的样子,加上有的家庭还经常烧煤饼,点火时放在路中间,浓烟滚滚,所以空气总显得很混浊,味道怪怪的,那有清新的时候。

  去学校的周围转转,走在路上,总会看到路边上放着的塑料袋装的垃圾,有时看到还是散开的,这都是一些居民不肯多走几步,殊不知这样处理也是对自身也会产生危害的啊!

  调查中发现,周末的卫生要比平时要好,说明我们同学的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发生了作用了,本来我们学校的学生人数较多,每到上学或放学的时候,学校周围的同学都比较密集,有的同学边走边吃,接着就是边扔,一次性的塑料包装袋,餐巾纸等在走过的路上随处可见。学校周围的小店多,有的同学总是禁不起诱惑,零花钱化了不说,但还影响了自己的学生形象。当然还有一些流动的摊贩,真的可以说是一个流动的“污染源”啊!

  房子破了总是要翻新的,但有时自己的房子搞好了,对一些建筑垃圾的处理就不主动了,任意堆在路旁,时间一长,弄得满地都是。现在的社会不断地进步着,轿车越来越多,不按规定的地方停放严重,这样一来,环卫工人也就难以及时清理垃圾了,使好的卫生状况难以维持。

  当然存在的卫生问题还有许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问题已经发现了,接下来就该好好分析原因了。

  2、造成卫生问题的原因

  居民的卫生意识还不够。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几乎没有实行“门前三包”的政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浓厚。

  学生对环保意识还不够。在学校很注意卫生也不乱扔垃圾,在外面就是不注意卫生乱扔垃圾。校内校外不是一个样。

  卫生基础设施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没作长远的打算,修理不及时。垃圾箱和垃圾池的位置分布不合理。

  七、措施及对策

  1、利用社区黑板报,卫生环保宣传单对市民进行宣传教育,让他们也能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卫生工作事关你、我、他。落实好区域责任制,做好三包,带好头,保护好环境。同时建立环保卫生志愿者组织,让更多的人都能够融入到保护环境,创设美好家园的队伍中来。

  2、利用好县级文明卫生县城的评选工作和爱国卫生月活动的东风,做足宣传,力争提高全体公民的意识,彻底清除卫生死角。

  3、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提高学生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们能够把保护环境的工作落实到平时的行动中。开展“弯弯腰”活动,人人动手,及时消灭不和谐的现象,组织学生观看环保宣传片和垃圾处理的过程视频,认识垃圾中有些有害物质的对人类的危害,教育自己在生活中尽量少产生垃圾。教育学生重视对垃圾的分类投放,及时做好有用物质的回收。

  4、加强基础卫生设施的改造,合理布局垃圾收集点,统一作好下水道的合理铺设,组织人员定期清除阴沟的杂物,确保污水道的通畅。

  5、对一些污染环境严重的特殊物质要请专业人员集中统一处理,如废旧电池要建立统一收集点进行回收,再统一处理,防止电池中一些有害金属对环境的污染。

  6、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减少对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特别是尽量减少对一些塑料制品的使用,杜绝“白色污染”的发生.多使用绿色环保材料。

  7、及时对一些污染源头的排查,及时整改,加强对一些商店门口,流动摊贩的管理。

  通过调查,发现了问题,找到了原因,让我们扮演好我们自己的角色,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幸福的家园。赶快行动起来吧!

  指导老师:李秀锦

  教师点评:

  该学生的论文能根据自己身边的事物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紧紧抓住论点展开描述。相信通过这样的调查报告,该生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锻炼了能力,而且通过这样的调查,学生的环保意识也会提高很大。

篇3:优质教学的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优质教学的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组:

  化学组

  负责人:

  付金秀

  20**年6月22日

  优质教学的学习方式的研究

  齐鲁中学课题组

  主持人

  付金秀.

  一、课题的提出

  1、课程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课程目标、课程理念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接受,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开始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教学氛围,成效比较明显。但是,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效果仍然有限,如何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引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和发展,仍是一个沉重的问题,亟待在研究和实践中逐步加以解决。

  2、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增加

  多年来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要持续发展,一定要走科研兴教之路。为此我们相继开展了单元达标教学等教改实验,同时积极借鉴洋思中学、杜郎?中学等先进单位的成功经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研究热情普遍增强,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得到了优化,为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我们和发达地区相比,与上级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距离,希望通过“优质教学的学习方式的研究”这项课题研究,进一步强化教育科研工作,逐步创建既符合新教育理论又有禹城特色的优质教学理论与实践新体系。

  3、时代在呼唤优质教学

  面对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追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教学中仍存在着的高耗低效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率亟待提高。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探索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思考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主要研究阶段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社会性活动为媒介的学习,合作学习必须构建良好的社会性活动。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有其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创立及其规则、关系和角色定位是合作学习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合作学习通过思维的相互激发和共鸣而求发展,我们要研究通过小组活动,有效地利用思维的互动,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合作学习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性、社会性素质。我们通过研究,用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形式,获得最佳的学习成果,探索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合理的合作学习模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1阶段:(20**.11—20**.8)

  确定课题组主要成员:

  组长:付金秀

  组员:

  召开开题会,讨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理论,发放《初中化学合作学习调查表》,对调查情况分析、讨论,攥写调查报告。

  第2阶段:(20**.8—20**.7)

  全面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确定参与研究班级,分实验班和非实验对照班进行。通过对照、比较,以各种形式评价合作学习成果。

  第3阶段:(20**.8—20**.7)

  在各个班级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纵比效果。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汇报总结,课题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方法及措施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1.文献法;2.问卷调查法;3.观察法;4.访谈法;5.行动研究法;6.对比法。

  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实施中,课题组坚持“科学、求实、创新”的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调查研究,探求组织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

  为了有目的地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状况,我们设计了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为研究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提供参考依据。我们共发出问卷412份,收回410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进行合作学习这种人人参与,人人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一定感兴趣,开展合作学习有一定的学生基础;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小组人数应在4-5人为宜;开展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的组合相当重要,宜根据合作学习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我们在合作学习的小组建立上力求多元化,如兴趣小组,讨论小组。在确定成员时,考虑人员的性别、成绩、性格等因素。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井然有序,一般确定小组长、读题员、记录员、报告人、纪检员等角色,实现小组成员间的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学生活动时,教师通常主动参与,成为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导演”。

  (二)统一思想,强化合作学习研究意识,提高合作学习认识,提升研究能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只有正确掌握合作学习理论,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为了使合作学习理念真正深入到教师的心灵,成为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我课题组根据研究计划,注重加强动态管理,坚持集中学习和自由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充分认识到,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个人的认识可能是片面的,但集体的共识可能是正确的。在集中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研究探讨,统一思想;同时注意将学习和探讨与学校的相关教学教研活动相联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开展学习研究。在这些活动中,老师们紧紧围绕合作学习研究,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践收获。在交流中,既有理论学习的收获,又有教学成功的感悟;既有教学困惑的倾诉,有教学失误的剖析。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禹城市教科所印发的相关材料及网站上收集的有关合作学习资料,通过理论学习,组内成员进一步拓宽了认知视野,提升了理论水平,明确了研究目标。

  (三)加强课题管理,确保研究有序推进。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运转和有序推进,我课题组定期召开碰头会,研究探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下一阶段的研究目标。课题组经常听取有关专家的指导意见,不断调整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完善课题研究资料的归类和整理。

  (四)立足课堂阵地,扎实开展研究。

  课堂作为磨练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理应是实施课题研究的主阵地。为了交流课题研究经验,展示课题实验成果,并以此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我们坚持“以课堂为课题研究基地”的理念,要求组内教师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新模式。课堂上,教师既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知识的建构过程。同时我们还将合作学习的理念延伸至课外,如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很好地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教师自评、学生及家长等多元评价手段来检测研究成效,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例如,郭丽老师的“质量守恒定律”一课,进入课题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记录—实验报告—讨论、交流,最后汇报实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再如,王晓霞老师“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带实验用品,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在课堂上完成一系列实验,探究碳酸钙的性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和家长的访谈结果也支持我们的研究,为我们的研究成效提供佐证。

  四、课题研究经验及成果

  (一)初中化学合作学习模式初探

  1.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既要遵循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又要按照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理,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因此,教学设计从分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科特点以及学生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入手,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征与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然后制定教学目标(包括学术性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和教学结构与策略。

  2.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与模式

  第一部分:启动引导。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前面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根据不同课型,采用适当的方法,进入新课主题。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问题情境,问题具有发散性、开放性、层次性等特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向后,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不但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合作技能目标),使学生形成一种目标意识。

  第二部分:精讲与自学。本阶段可采用集体教学或自主学习的形式。一般比较易理解的学习内容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对学习内容较抽象或是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通常采用教师精讲点拨,师生互动共同明确难点和关键之处,为课的后半部分合作活动打好基础,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此部分也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省去,直接进入下一部分。

  第三部分:小组互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活动是合作学习的重头戏,也是其有别于其他教学情境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合作学习策略,融合作学习要素于合作活动之中,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相互作用。在小组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要使学生明确合作活动的目的、方向和要求,在过程中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合作技能的

  教授与指导。教师必须对各小组活动进行观察和介入,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和学生形成交流互动,引导学生组织起有效的合作,纠正偏离合作学习任务的行为,对合作困难的小组成员提供技术、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

  第四部分:交流展示。各组根据讨论的情况,由组员汇报本组学习和研究情况。汇报的形式可以是回答老师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呈现自己的探究方案、进行检测等。教师要认真地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反馈评价作准备。

  第五部分:评价总结。教师通过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观察,结合其他教师和同学对其学习情况的评价,结合设计练习进行学习情况检测,对各组的认知、学习态度和合作技能进行评价,及时矫正学生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存在暴露出来的问题,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合作技能的提高,必要时进入新一轮循环。合作学习流程的五个部分不是凝固机械的,往往随教学内容、学习环境而有所变化,各部分间形成新的组合,但基本要素是不变的。

  3.合作学习小组建设

  (1)小组规模的确定。通常规模较小的小组,由于组员共有的知识范围较小,其效力也较小;而规模较大,效力也较大。但如果小组太大,又会产生诸如个人在讨论中更易受到压抑,喜欢说话的组员可能独占小组活动时间等新的制约因素。考虑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和便于操作,我们基本上采用4—5人小组。

  (2)小组成员的构成。与传统教学的学习小组按能力、兴趣或学业成绩同质分组不同,合作学习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在组内,组员尽可能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方面有所差异,而各组之间尽可能均衡考虑。

  (3)小组内角色分配。小组安排组织者、记录员、检查员和报告员等基本角色,每个组员承担各自的责任,角色每1一2周轮换一次,使每位同学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中得到锻炼。

  (4)小组的时空结构。为变革传统课堂结构不利于教学信息的全方位流通,学生参与度不高,消极性静态听讲的特征,合作学习将合作性人际交往结构引入课堂,建立一个立体、多边、全通道的课堂交往结构,常用的做法是将传统课堂中多采用秧田型座位布置变为会晤型(前后桌成小组,前排学生只要转过身子就可与后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U字型、马蹄型、内外圈型等座位安排,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选用和相互搭配运用。

  (5)小组长培养。由于小组长在小组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加工、处理可资参考信息的能力,承担小组内必须的多种功能,通过小组活动的理由等做法来帮助组员理解小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能够紧密围绕主题,防止小组仓促得出不可靠结论。对小组长进行培养,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中的骨干、桥梁作用,既是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小组技能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小组长不是固定的,可根据需要轮换担任。小组长的领导也不是大包大揽的统管一切小组事务,而是在个人角色定位的基础上由小组长来做引导、促进和协调工作。这又是合作学习与传统的学习小组显著区别之一,体现更为民主的倾向。

  对小组长进行训练和培养应根据小组领导职责与合作技能来进行。

  组长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维持组内秩序,促使小组紧扣学习任务轮流有序地发言,使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澄清问题,提示问题,引导发言;接纳组员的意见和建议;对讨论的内容、过程进行记录整理;征求各成员的意见,要求各成员贡献自己的观点;提示要点,使小组活动顺利进展;从组内找到问题答案,鼓励组员积极参与,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资源;整合小组讨论的有关意见观点或建议并督促小组达成一致性意见;公正务实,在小组建设性争论中保持中立并促进和推动小组活动的积极有效进行;要说“我们的”而非“我的”,与小组共享奖励和荣誉。

  组长应具备的交流能力:

  作为积极的沟通者,将观点清晰简洁地进行整理;沟通对小组任务的理解和领会;娴熟地协调组员提出的信息与观点;及时地作解释和反应;表达小组的关注;尊重他人的发言;与小组共享奖励和荣誉。

  在尝试合作学习之初,学生缺乏系统的合作技能和小组技能的训练,组内成员人际交往技能水平差距也较大,再加上小组领导技能是要求较高的综合性能力,因此,合作学习刚开始时小组长一般可选那些合作技能较好,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较高威信的学生担任。此外,还要对小组长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逐步掌握领导小组的基本技能。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小组活动进展日趋顺利,可让其他组员担任组长,并让原小组长充当“小先生”,辅导和协助新组长管理好本小组的活动。

  小组长的培养通过集中辅导、分散实践和小组评议的方式进行。即教师先召集各小组长给予讲解和示范辅导,然后组长回各自小组操练,再由小组对组长的领导行为进行评价,教师则通过巡回察看,掌握各组情况并加以指导或提供纠正和帮助。这样,学生就可学会如何组织和协调小组活动。小组成员轮流担任领导职责,共同分享领导角色,有利于组员遵守小组规范,共同协作达成小组目标。

  (6)动态编组。为了能使每个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不同特点和生活背景的学生,有助于应对类似现实生活,也为了避免形成小团体,又兼顾小组的相对稳定,小组每6一8周进行一次重新组合。

  4.合作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合作技能内容繁多,我们选取一些最常用诸如“表达感谢—对感谢的应答”、“求助—提供帮助”等基本内容,由教师示范,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课后进行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在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应作巡回观察,及时地为学习小组演示合作技能或给予纠正和指导,促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逐步使学生达到合作技能自动化水平。

  5.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与之相应的学习策略,不同的学习策略是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合作学习策略种类繁多,针对初中化学教学实际,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策略并综合运用。

  指导型策略:指导型策略,强调在运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常用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尤其适用于学生刚刚开始进行合作学习。

  过程型策略:过程型策略强调的重心在于小组过程和技能的发展,适用于化学课的各类课型。通过小组进行活动、讨论,成员们被指定扮演特定的角色,培养合作技能,形成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明确个人责任、共同促进小组进步。

  探究型策略:探究型策略侧重的是在解决较为复杂问题过程中培养小组成员的集体探究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冲突能力,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合作力量。

  6.合作学习的课堂管理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取代了团体规模过大的班级学习,形成了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同伴合作性交往,带动师生合作的班级结构。因此,合作学习课堂管理有别于其他课堂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以小组为基础的积极奖励制度和明确的期望,对学生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管理。教师以一名特殊的班级成员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其管理重心在于监督、促进学生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落实学生个体责任,增进学生间的密切联系与交互作用,协调小组与班级活动的关系。如控制合作活动音量,确保小组学习的有效进行,可运用各种方式来实现。教师可提醒:“请注意!”,或是采用其他信号,并将达到要求程度与小组评价挂钩。

  还有关注与表扬。对表现出预期行为的小组给予关注和认可,促使各小组纷纷效仿,从而实现课堂管理目的。小组表扬有助于建立课堂行为规范,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称赞,表现出何种行为可以受到奖励。对于合作学习中教师所不期望的行为,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不予关注理睬。若对这些不期望的行为,如擅自离座、交头接耳等予以关注,那么这些不良行为可能会增加,即使教师严厉地批评了擅自离座的学生,其他学生照样还会去模仿这种受到了批评的行为。

  7.合作学习的评价

  (l)评价内容。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学生合作意识与技能的评价。学生的合作技能评价主要通过对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行为、合作过程作细致的观察来实施。评价者可以是授课教师、合作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同时,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十分重要。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评价合作交往开展的情况。通过评议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态度评价。这方面评价主要是根据访谈来进行。三是学业成绩的评价。这是对达成学术性目标所作的形成性评价。一般地,可以通过设置课堂测试或进行提问等方式来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从而对教学活动作出相应调整和修正,并给予必要的补救措施和辅导。此外,还应特别注意学生间的互评互查和自查环节,这是合作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同伴间交往的人力资源,使每个学生能够从同伴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详细、具体的帮助与指导。

  (2)评价方法与策略。采用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以小组评价为主的策略,使小组成员形成“同舟共济”的意识,调动小组成员合作的积极性,以发挥学生合作的主动性,促进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影响

  1.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主性。

  兴趣是个体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在化学学习中运用合作学习能满足各类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发展需要,能从老师尤其是同伴那里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启示,能有更多的成功体验,因此,合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改善学习态度。

  2.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化学学习体验,增强了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化学课的学业成绩,较容易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进步。合作学习同伴对相互之间的突出表现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都充分发挥了以激励为主的教育功能,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大为改观,整个班级焕发出勃勃生机。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集体讨论和协作的意识与能力都有所体现。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质疑的能力。对老师的设疑和同学的疑问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探究兴趣。有些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查找资料和分析资料,并提出看法。对问题的思考开始呈现出一定的逻辑性,并有一定的深度。学生的协作意识开始慢慢养成。

  另外,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有所提高。在课堂上发表见解时,由最初胆怯、语言不连贯,表达能力较差到课堂上敢于大胆发言、逐步可以较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在一天天进步着。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合作学习研究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理论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从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中,分析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近三年来,我课题组全体成员撰写论文多篇,形成案例多则,上研究课多次。课题组老师们先后以研究论文、研究案例、教学设计等为形式,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多篇论文在论文评比中获奖。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课题的内涵,拓展了研究的思路。老师们和课题一起成长,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中,很多已成为校骨干教师。课题组成员的成长,带动了学校教研活动的扎实开展,教研活动的稳步推进,使校本教研工作更加繁荣昌盛。“科研型”化学教学骨干教师群体正在茁壮成长,化学教育有特色正在逐步成为发展趋势。

  五、问题与思考

  初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与实践,虽然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研究时间和水平的限制,仍存在不少缺憾和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本课题是在初三年级逐步推进,全面进行的,由于初三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加上实验教师思想上的顾虑,有时不能完全按照合作学习的要求去实施。这给我们提出两方面的思考:一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保证;二是对于处于学习压力特别大,竞争性非常强的毕业班学生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合作学习研究是一项工作量非常大、情景复杂的工作,在班额大的情形之下,1一2个实验教师很难顾及全班同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还有待改善。

  3.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靠一个学科、几个实验教师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必须各个学科协同,课内课外结合,尤其要从基础抓起,从起始年级抓起。希望通过化学学科合作学习的研究和探索,对合作学习在学校教学中全面有效地开展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执笔人:付金秀(课题组负责人)

篇4: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综合素质评定规定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评定规定

  一、总则

  为适应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加强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管理,鼓励硕士研究生注重基础理论学习和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力争将我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成绩优良、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同时也为了使我院硕士研究生的在校表现有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特制定本评定办法。本评定办法可作为我院硕士研究生评优、就业推荐的依据。

  (一)评定对象和时间

  1.评定对象:工商管理学院全脱产硕士研究生。

  2.评定时间:每学期开学一周至四周之内评定上学期的综合成绩。

  3.测评小组成员构成:各班测评小组由四名同学构成,两名班干部和两名普通同学,由同学们投票产生。最后复审由党总支辅导员与研究生会主席团共同进行。

  4.反馈方式:在初评和复审之后在学院网上公示一周,如有异议请于公示一周之内到学院辅导员处反映。

  (二)评定程序

  综合测评程序:本人申报填表,年级测评小组复评,学院党总支审定,报学生工作部备案。

  (三)评定范围与计分原则

  1.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范围包括研究生课程成绩,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学术、文化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的情况,及获奖情况。

  2.科研活动参加分与得奖分均计入科研能力分,其他活动参与分与得奖分计入素质拓展分。

  注:①对于参加了各级各类比赛同时并获奖的同学的加分组成为:参加分+获奖分。

  ②参加分是指对经过选拔比赛而没得到最后名次的同学所加的分数。

  3.科研成果以学校科研处公布的成果认定标准予以认定。

  4.申报科研加分必须出具原件,否则不予加分。

  5.申报校外学术活动记分,需出具经学院(中心)审批过的会议邀请函。

  6.对科研学术活动的规定:

  (1)科研项目中学术专着(独着除外)、教材教参、课题、工具书、词典、公开翻译著作等,课题主持人或主编计得分的50%。实际参与人按所占比例平均分配分值,实际得分低于1分的按1分计算;

  (2)申报科研加分必须出具原件,否则不予加分;

  (3)所有科研成果必须在成果成品适当的地方体现出著者的姓名,课题的评定必须在立项、结项及成果中出现参与者姓名,否则不予加分;

  (4)参加了大型研讨会或征文比赛的文章必须入选论文集,否则不计参加分。只入选论文集未获奖的,按参加活动分计;入选论文集又获奖的,按参加活动分和论文获奖分计;

  (5)国家级征文比赛与研讨会必须是由国务院出面组织的;获奖证书或征稿通知必须盖有带有国徽字样的公章。全国性行业组织及国家部委出面组织的征文比赛与研讨会为省部级。

  申报需提供的要件:参会邀请函、论文集;获奖者还需提供获奖证明;具体加分规则请参照“学术研讨会及征文项目”。

  7.对文体活动的规定:

  (1)参加学校各俱乐部的,不能累计加分,只取最高的加分项;

  (2)参加学校各社团的,不能累计加分,只取最高的加分项;

  (3)参加学院大型集体活动时,各同学的参与分均依据学院研究生会出勤表进行加分。

  (4)观看学院组织的比赛最后总决赛,每人加0.2分,院级比赛参加分为每人0.3分,校级比赛参加分为每人0.5分。(参加分是指对经过选拔比赛而没得到最后名次的同学所加的分数。)

  (5)参加学院组织的讲座、大型活动,除特别紧急且重要的会议、活动以外,参加者一次加0.1分,可以累加。

  注:①有加分的活动以学院公布的学期活动清单为准。

  ②特别紧急且重要的会议、活动事前会明确告知,且在学院发布的《关于综合测评补充规定》上有特别说明,否则均按一般活动执行加分。

  8.社会活动及社会实践的规定:

  (1)对班干部工作的考评由学院党总支进行;

  (2)对院研究生会的成员均依据工商管理研究生会测评进行加分;

  (3)校研究生会的主席、部长、干事和各社团负责人均按照学院加分标准进行加分;

  (4)班干部与校、院研究生会成员不同时加分,两者取其高;

  (5)社会实践是指由学院、研究生部、校团委发起或认可的活动且需要开具发起部门或单位的确认证明。

  9.凡参加有报酬的活动均不予加分。

  10.凡在规定时限内未按时完成测评的,视同放弃测评。

  11.凡必修课考试成绩不及格或受到警告以上(含警告)处分者,取消评优资格。

  二、评定内容和标准

  评定内容、权重值与单位限额分如下:

  评定内容

  S(百分制)

  课程成绩

  A科研能力

  B素质拓展

  C

  合计

  权重值

  0.4

  0.4

  0.2

  1

  单位限额分

  40

  40

  20

  100

  S(总评分)=A+B+C

  说明:课程成绩分、科研能力分以及素质拓展分分别计算加总后需要乘以各自对应的权重值,所得分数才是最后得分。

  (一)主要课程成绩分A

  B=[∑(单科成绩×学分)/∑学分]×0.4

  (主要课程成绩计算采用权重均值法,能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

  说明:如果二年级及以后学期无课程学习,或只有少数学生仅有个别课程学习的学期,所有同学的课程成绩分按同一分值35分记;若综合测评分数出现同分情况则先比较上一学期的综合测评成绩,若又遇同分情况再比较上一学期课程成绩。

  (二)科研能力分B

  说明:科研能力分包括三个部分:研究成果、学术奖励以及学术活动

  注:科研能力满分为40分,若该项所有内容累加后超过40分的,先记40分,剩余部分按:剩余分х0.2记入总分。

  研究成果

  1.专业论文分(单位:分/篇)

  刊物类型

  分值

  核心期刊

  A1类

  15

  A2类

  12

  B1类

  10

  B2类

  8

  C类

  5

  普通期刊

  2(每增发一篇加0.5)

  论文集

  0.5

  说明:(1)将核心期刊分为A1、A2、B1、B2、C五类,具体分类请看附表。

  (2)测评周期内,对在普通期刊上发表文章的第一篇记2分,之后每增发一篇加0.5分;在内刊上发表文章按论文集记,每篇加0.5分。

  (3)发表在报纸类上的文章,加分办法如下:

  ①发表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理论版的文章按B1类核心期刊计,非理论版的文章按普通期刊计;

  ②发表在省部级、全国性行业(协会)主办的报纸理论版的文章按B2类核心期刊计,非理论版的文章按普通期刊计;

  ③除以上报纸外的其他报纸理论版的文章按普刊计,非理论版的文章分值减半;

  ④核心期刊增刊按普通期刊计,普通期刊增刊按论文集计。

  (4)多人合作发表论文的,其中第一作者为总分值的60%,剩余分数按参加人平分。

  (5)论文第一作者为导师或本校教师,第二作者为研究生的,第二作者可按第一作者申报加分,第一作者为外校教师的不适用于本规定。

  (6)同一论文在多处发表,只按其最低等级刊物计分。

  (7)申报普通级以上期刊必须注明刊号。

  (8)用稿通知一律不予认可。

  (9)凡在网上发表的专业论文,一律不予作为论文评定。

  2.科研课题分

  课题类别

  加分

  国家级

  15

  省级

  10

  市校级

  5

  说明:(1)科研课题分为文字类成果与应用性成果两类;

  (2)合研课题、合着出版的著作,课题主持人、主编记总分值的50%,剩余分值由参与人平均分配。如果课题主持人是教师的,先扣50%后再按参加人数平分剩余分数。

  (3)课题需提交立项申请、结项证明及成果,否则不予加分;

  (4)未完成成果不在测评范围。

  3.学术研讨会及征文项目

  学术研讨会及征文项目类别

  加分

  全国性学术会议

  省级学术会议

  校级学术会议

  1

  4.出版学术专着(12分)

  出版专着类别

  加分

  独着

  12

  合着

  主编

  6(50%)

  副主编

  3.6(30%)

  参编

  平均分配剩余分值2.4分

  5.教材教参(6分)

  教材教参分工

  加分

  主编

  3(50%)

  副主编

  1.8(30%)

  参编

  平均分配剩余分值1.2分

  6.公开发表翻译著作(6分)

  公开发表翻译著作分工

  加分

  主编

  3(50%)

  副主编

  1.8(30%)

  参编

  平均分配剩余分值1.2分

  7.工具书词典类(6分)

  编辑工具词典类书籍分工

  加分

  主编

  3(50%)

  副主编

  1.8(30%)

  参编

  平均分配剩余分值1.2分

  学术奖励

  1.论文转载加分

  该项加分均在已加分的学术科研论文上另外加分,具体规定如下:

  (1)公开发表的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0分

  (2)公开发表论文的观点被新华文摘转载6分

  (3)公开发表的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8分

  (4)同一文章被多处转载,按最高级计分。

  9.科研成果获奖加分

  获奖级别

  加分

  国家级

  一等奖

  8

  二等奖

  5

  三等奖

  省部级

  一等奖

  5

  二等奖

  三等奖

  1

  市校级

  一等奖

  二等奖

  1

  三等奖

  0.5

  学术活动

  1.经学院(中心)批准并备案后,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及征文项目:全国性学术会议4分,省级学术会议3分,校级学术会议(含兄弟院校间的学术交流会议)1分。

  学术研讨会及征文项目

  加分

  全国性学术会议

  省级学术会议

  校级学术会议

  1

  2.学生参加学校、或学院(中心)组织并要求听取的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会,不迟到早退者每次记0.5分。

  (三)素质拓展分C

  素质拓展测评分=基本分+奖励分。

  基本分

  素质拓展基本分每人10分,即每人都获得10分,然后视下列情况从中扣分:

  (1)未经批准,学生不参加学校和学院(中心)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会议、形势报告会、各类重要仪式与典礼、观看重要的演出或比赛等,每次扣1分。

  (2)无故不参加团支部活动、班会等班级活动者,每次扣0.5分。

  (3)党员不参加党支部活动、不接受支部和党总支安排的党内工作,每次扣1分。

  (4)学生违反纪律受到处理处分,按下列标准扣分:通报批评(含贷款欠息通报),扣2分/次,警告处分扣4分,严重警告处分扣6分,记过及以上处分扣10分。

  (5)学生无故旷课,以班级考勤记录每次扣0.5分(迟到早退3次算1次旷课)。扰乱课堂秩序者视影响程度每次扣0.5—2分。

  (6)学校或院(中心)组织的卫生检查,不合格寝室成员每次扣1分。

  (7)扰乱、破坏校园秩序者每次扣3—8分。

  (8)学生干部不履行职责,广大同学意见大的,扣1—2分;弄虚作假者、或因不及时反映班上问题而酿成事故扣3—5分;干部对分管的工作不记载或记载不全、不准确、不客观、给测评造成困难者扣1-3分。

  注:素质拓展奖励满分为10分,当出现超过10分时先记10分,超出部分按剩余分*0.3记入总分。

  奖励分

  1.竞赛加分

  获奖级别

  加分

  国家级

  特等奖(前三名)12

  一等奖(前十名)8

  二等奖5

  三等奖

  优秀奖

  省部级

  特等奖(前三名)8

  一等奖(前六名)5

  二、三等奖

  优秀奖

  市校级

  一等奖(前三名)

  二、三等奖、优秀奖2.5

  说明:(1)纪念奖、参与奖等鼓励性质的奖一律不予加分;

  (2)若竞赛未设一、二、三等奖,而只有名次则按括号中名次所属等级记分;

  (3)“最佳××奖”按二等奖计算;

  (4)个人获市级以上(含市级)荣誉奖(不含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按相应类别的第三等加分;

  (5)获市级以上(含市级)集体荣誉的,该集体主要负责人按相应类别的最低等加分。

  (6)对未担任主力或陪练的同学所在团体获奖的由学院酌情加分,但加分应明显低于主力同学得分。

  (7)参赛同学没有取得上述比赛成绩,由学院视准备和训练状况给予适当鼓励加分。但加分不得超过所参加赛事的最低加分。

  (8)同一赛事按最高分记,不重复记分。

  (9)为各类参赛项目同学服务、为比赛同学加油助威的,由学院酌情加分,但加分应明显低于比赛同学得分。

  2.社会实践奖加分

  (1)学生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或组织实施经学院或学校批准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结束后提供单位实习证明、并提供导师签署评价意见的调查报告,按持续时间记分。实习时间满一个月方可记分,1个月记为0.5分;1个月到2个月记为0.75分;2个月以上记为1分。

  (2)个人受表彰加分如下:

  社会实践表彰级别

  加分

  国家级

  8

  省级

  市级

  校级

  1

  说明:集体或团队获得上述表彰,个人按上述标准的1/2记分

  (3)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者视情况并经核实后方可加分。根据出具证明材料单位的级别,院、校、市、省、国家级分别加0.3、0.5、1、1.5、2分。

  (4)被评为校级文明宿舍寝室室员每人加1分;院级文明寝室由院(中心)评选,加0.75分。

  (5)学生参加学院、中心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竞赛活动,第一名加1分,第二名加0.75分,第三名加0.5分。

  3.学生干部工作奖励分

  (1)学生干部工作实行责任岗位分浮动制:

  ①学生干部分为四级责任岗:校研究生会主席、院研究生会主席为一级责任岗,分值为1.5—3分;校研究生会部长、院研究生会部长、党支部书记、班长、团支部书记为二级责任岗,分值为1.25分—2分;校研究生会干事、院研究生会干事、党支部委员、班级委员为三级责任岗,分值为0.75分—1.5分;党小组长、各班兴趣小组组长为四级责任岗,分值为0.2—1分。

  ②给每个学生干部设立档案,每学期期末填写工作完成情况表。班级干部工作情况由班长核实;党团支部干部工作情况由支部书记核实;党团支部书记、团总支副书记、班长的工作情况由院党总支核实。凡是没有经过党总支直接考核的班干部,最终考核情况要汇总并通报到党总支。

  ③校研究生会成员(包括主席)、院研究生会成员(包括主席)以及各班班干部同学应该权责任分明,研究生会、班干部负责工作是自己的工作和责任。

  ④对于没有进行本职工作的学生干部扣除相应的基础分值,对于参加了工作但完成情况较差的不得基础分,对于完成本职工作的学生干部再按照其本期完成的工作量和工作成绩,在基础分上浮动。

  ⑤各类竞赛活动获得校级及其以上奖励的,负责组织活动的学生干部经院党总支认可,其社会工作分,可以作如下选择(每学年只能选择一次):加该项活动参赛队员相同的得分,或加干部分,不得重复累加。

  (2)院研究生会干部及干事加分

  研究生会干部及干事均依据内部测评的分数对照研究生综合测评的加分标准表。

  部长分值

  研究生会内部测评分M

  综合测评加分

  1.25—2分

  M<60

  1

  60≤M<75

  1.25

  75≤M<90

  1.75

  90≤M

  部员分值

  研究生会内部测评分N

  综合测评加分

  0.75—1.25分

  N<60

  0.5

  60≤N<75

  0.75

  75≤N<85

  1

  85≤N<90

  1.25

  90≤N

  1.5

  注:研究生会根据研究生内部测评分数为主要依据来评出优秀研究生部长级干事。(见研究生会测评细则)

  (3)工商管理学院外联部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特规定如下加分

  金额

  比例

  500以下

  50

  加0.1分

  700及以下

  100

  加0.2分

  800及以下

  150

  加0.3分

  1000及以下

  200

  加0.4分

  1500及以下

  300

  加0.6分

  2000及以上

  提成比例25%

  加0.8分

  注:如果赞助单位是长期的,则第一次是全额提成和加分,第二次是提成一半和加分,从第三次开始不再提成和加分。

  (4)其他事项

  ①参与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的服务工作者(比如在校文艺晚会中担任礼仪、校运动会参与播音等)加1分,并上交证明材料,若所做服务工作属于本职工作的除外。

  ②学生干部所在班级、或所在党团支部、或所在社团受到表彰,主要干部可享受加分:全国加2分,省级加1分,成都市及校级加0.5分,其他干部由学院酌情加分,但加分应明显低于主要干部得分。

  ③学生参与班级活动所加分的总分最高不得超过0.5分。

  三、附则

  1.评定时由每位同学向评定小组申报得分,由评定小组审核;

  2.评定中出现本办法未具体规定的事项,由评定小组报党总支处理;

  3.其它规定如有与本办法不一致之处,以本办法为准;

  4.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享有最终解释权和仲裁权;

  5.从本考评体系建立之日起建立公共邮箱接收同学们的各项合理意见及监督,学院研究生会将于每学期末公布本学期同学的意见及回复,应用于下个学期使用。

  学院研究生会纪检部邮箱:

  备注:

  1.西南财经大学科研处公布的核心期刊等级分类目录虽有较大调整,但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还未正式刊登,为统一标准本学期综合测评涉及学术论文奖励加分的项目请依照20**年版。

  2.核心期刊增刊按普通期刊计,普通期刊增刊按论文集记0.5分/篇。

  3.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必须为专业学术论文。

篇5: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试行)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硕士生培养工作,不断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研办[1998]1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硕士生培养工作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质量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本学科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二)硕士生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实践活动进行,重在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硕士生的科研能力,增强硕士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条

  硕士生的培养目标

  (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吃苦耐劳,根据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进行专业实践和科研实验,了解本学科发展现状、研究动向,关注社会和生产实际的现状及其关键问题;

  (三)积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体魄。

  第四条

  硕士生的培养方式

  (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二)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多方面了解所指导的硕士生的知识结构、学术特长、研究兴趣、能力基础等具体情况,据此制定出研究生培养计划。对研究生的培养,既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主要作用,又要发挥教研室及其有关教师的集体培养作用。

  (三)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撰写并重的方式。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硕士研究生通过选题报告答辩方能进入学位论文工作。

  (四)研究生培养要发挥学术群体的作用。在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提高硕士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将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风教育贯穿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要加强教书育人的工作,引导研究生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学习、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

  第五条

  硕士生的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2~3年,鼓励优秀学生提前答辩。科学研究工作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为一年或一年半。若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经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批准,可提前进行论文答辩。

  第六条

  对硕士生指导教师的规定

  学术水平较高、科研经费充足、所承担的课题适合于做硕士论文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经资格审查通过后可以培养硕士生。在培养期间,硕士生导师连续出差或出国讲学、进修,所在系、室应及时落实指导教师外出期间的指导力量,凡离校时间达六个月以上者,均应由所在院(系)督促其办好交接手续。

  第七条

  硕士生指导教师的主要责任

  (一)根据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选拔硕士生。

  (二)根据自身的学术水平、研究方向和学生的实际条件选拔硕士生,参与制定本学科(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负责指导硕士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并督促检查其实施。

  (三)组织、开设或指导硕士生学习有关课程,指导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检查科学研究进展情况,适时地指导研究生撰写论文,帮助解决科研中的困难,认真审核学位论文,切实把好硕士生的培养质量关。

  (四)关注该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组织该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组织相关会议与讨论,促进学科发展。

  (五)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将科研有机地渗入教学,在教学中育人。

  第二章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

  第八条

  培养方案是对硕士生进行培养工作和制定硕士生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对专门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和具体化;是各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第九条

  各专业培养方案规定了本学科研究的基本要求、研究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程、学位论文及其科学研究安排、校外调查及实习、教学实践、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等内容。

  第十条

  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体现国家对硕士生的基本要求,又要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长。并注意结合社会形势、时代特征摸索、应用新的方法和思路。培养方案由各院系所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三年修订一次,定期向研究生院报交本专业新的培养方案。

  第十一条

  培养计划是按照规定和要求,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培养方案的指导下,针对每个研究生的具体培养安排,培养计划对学习项目、所占时间、达到的要求、指导方式、考试方式以及学位论文工作等作出具体规定。

  第十二条

  个人培养计划由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了解研究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在研究生入学后第一月内制定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应对指导小组成员及分工、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及综述报告、科学研究、选题报告、阶段报告、学位论文、学术活动、实践环节等项的要求和进度作出计划安排。允许个人培养计划在实践中修改完善,修改后的个人培养计划需及时报院系备案。

  第三章学分制

  课程学习、考试与实践

  第十三条

  硕士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必须达到规定学分方可进行答辩。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

  总学分≥43学分

  修课学分

  理工≥28

  文科≥30

  通识课程≥8学分(一外4学分、辩证法或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2学分、科社1.5学分、人文或理工课程1学分)

  学科基础课≥8学分(含跨学科基础课,如数学、计算机等,其中本学科经典著作选读为文科必修)

  专业核心课≥8学分

  专业选修课导师定

  缺本科专业基础的,补修本科主干课2~3门,不计学分

  研究环节≥15

  文献阅读1学分

  实践环节1学分

  开题报告1学分

  学术报告1学分

  发表论文1学分

  学位论文10学分

  第十四条

  硕士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一)学科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必须从本学科(专业)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中选取。

  (二)选修课可从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选定或者根据需要和开课条件另行开设。

  (三)为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理工科硕士生选修一门人文课程,文科硕士生选修一门理工科课程,记1学分。研究生可以在研究生院开始的公共课、各院系开始的专业课中进行选修。

  第十五条

  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可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作学术报告及自学等形式。学科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一般采用考试方式,选修课可考试或考查。公共课考试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进行。

  第十六条

  每位研究生必须按“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计划表”的各栏要求认真填写,字迹必须端正、清楚。课程名称和编号必须与“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名称、编号一致,并经导师、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否则院(系、所)教务员拒绝接收。

  第十七条

  “三助”工作。

  研究生参加“三助”工作是我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必须的环节,“三助”工作包括:助教工作、助研工作和助管工作,其组织、聘用、管理与考核等由各院系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对于考核合格的研究生记1个学分。

  第十八条

  研究生要参加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入学后的第一个暑假里,要深入实验室或社会,解决一、二个实际问题。要根据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进行专业实践,科研实验,了解社会和生产实际的现状及其关键问题。

  第四章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第十九条

  论文工作是培养硕士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独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衡量标志。

  第二十条

  硕士论文的课题准备: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在第二学期末(最迟在第三学期)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经教研室(或研究室)或科研组组织答辩通过后可进入论文工作。研究生应该经常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在撰写论文前应向教研室或科研组汇报课题的研究情况和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审查同意后可正式撰写论文。导师要经常了解和检查论文进展情况给予有力指导。

  第二十一条

  硕士论文的撰写要求:用于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时间应达到一年以上的工作量;论文选题要有学术价值或对国民经济建设有一定意义;硕士学位论文应当有创新性或新见解。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在国内外正式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1—2篇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的论文,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第二十二条

  研究生在修完规定的学分和完成学位论文后,可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组织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并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硕士学位。

  第五章管理

  第二十三条

  实施中期考核筛选:凡我院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研究生均须参加中期考核筛选。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各院系应按照《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对研究生进行考核筛选。筛选结果则由系学位委员会审查后提交研究生院。

  第二十四条

  形成见面制度:实行导师与硕士生定期见面制度,加强指导力度。在科研和论文工作期间,导师和硕士生每周应交流一次,形成制度。导师要把学术研讨活动制度化,对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提出要求,并把学术活动和定期见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各院系每学期要检查一次定期见面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将其结果报送研究生院。

  第二十五条

  搞好思想工作: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包括课程学习、论文准备、生产和教学(社会)实践,特别是在论文工作中,要注意培养硕士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谦虚诚挚的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科学道德。凡弄虚作假,捏造数据者,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第二十六条

  本细则从20**级硕士生起开始试行,其它年级硕士生可参照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细则的解释权在研究生院。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