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企业薪资系统的设计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1-03-29

  企业薪资系统的设计

  企业如何塑造一个“留才的经营环境”就非常重要,一个留才的环境,应包含:

  - 塑造公司发展的前景

  - 合理的薪资水准

  - 公平公开的薪资系统

  - 公正公开的升迁制度

  - 照顾员工的福利制度

  而“合理的薪资水准”则应包含:

  - 新进人员起薪,应合乎公司需要及业界行情

  - 起薪(含奖金),要有一定的行情

  - 奖金的比例与浮动比率

  - 新人的保障调薪政策

  - 为避免新人留不住,调薪要有明确的政策

  外界经验与内部经验的平衡性

  - 避免新人比旧人薪资高(类似工作)

  在“公平公开的薪资系统”方面:

  - 兼顾学历及同工同酬

  - 不同的学历起薪虽不同,但做同一职务,则职务加给要一样

  - 起薪要有一定的公开标准,各种常态性的加给也要有公开的标准

  - 明确的调薪政策及标准

  - 任何薪资的异动皆有标准可行

  - 新人保障调整金额亦须订定标准

  - 员工分红,将获利回馈员工

  而在升迁部分,要建立“公开公正的升迁系统”(因为升迁与薪资息息相关):

  -让有能力及绩效的出头

  -不再以年资及拍马屁为升迁的依据,让有能力及绩效的快速出头,拔擢人才

  - 建立公平客观的考核制度

  - 让公司中很容易分出好的人与不好的人,企业最怕一群人一起打混帐,好人将会留不住

  - 创造人才储备的环境

  - 能力好又有绩效的人,职务没有空缺,怎么办?

  → 应该给予升等的机会

  如何建立“好的福利制度”,是一项技巧,因为福利费用,也是公司的一项人事成本,福利好,薪资差,员工不满意,薪资好,福利不好,员工还是有抱怨,因此,如何将薪资与福利的支出,合并考量,就是一大学问了。

  - 与升迁结合的教育训练制度

  将员工的教育训练,与升迁制度结合,一方面,让员工有不断学习的机会,另一面,学得的能力因晋升而留住人才,使公司获益。

  - 鼓励员工在职进修,并给予补助

  - 将员工可能需求的福利项目,规定某一定金额下,福利项目由员工挑选,并将该福利项目纳入薪资所得,一方面保持一定水准薪资,另一方面,福利项目多样化,对内或是对外,皆可得到好名声。(此点以后再详细讨论)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但是唯有在以上这些规划薪资系统时,是需要全面考量的,不要再流于口号,员工才会相信,员工的眼睛是雪亮,企业有无用心,员工心理的最清楚了。

采编:www.pmceo.cOm

篇2:薪酬设计的步骤

  薪酬设计的步骤

  薪酬设计的要点,在于“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

  建立一套“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是目前我国很多公司人事经理和总经理的当务之急。

  不同的人对“薪酬”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将“薪酬”理解为员工所获得的一切有形的(财物形式)和无形的(非财物形式)劳动报酬,它既包括工资、奖金等现金性收入,也包括各种形式的福利、奖励。我这里想重点谈一谈工资体系的设计问题,奖励、福利方面的问题将在后续文章中做更多介绍。

  要设计出合理科学的薪酬体系和薪酬制度,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职位分析

  正如在本刊上一期所提到的,职位分析是确定薪酬的基础。结合公司经营目标,公司管理层要在业务分析和人员分析的基础上,明确部门职能和职位关系,人力资源部和各部门主管合作编写职位说明书。

  第二步:职位评价

  职位评价(职位评估)重在解决薪酬的对内公平性问题。它有两个目的,一是比较企业内部各个职位的相对重要性,得出职位等级序列;二是为进行薪酬调查建立统一的职位评估标准,消除不同公司间由于职位名称不同、或即使职位名称相同但实际工作要求和工作内容不同所导致的职位难度差异,使不同职位之间具有可比性,为确保工资的公平性奠定基础。它是职位分析的自然结果,同时又以职位说明书为依据。

  职位评价的方法有许多种。比较复杂和科学的,是计分比较法。它首先要确定与薪酬分配有关的评价要素,并给这些要素定义不同的权重和分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如Hay模式和CRG模式,都是采用对职位价值进行量化评估的办法,从三大要素、若干个子因素方面对职位进行全面评估。不同的咨询公司对评价要素有不同的定义和相应分值。

  科学的职位评价体系是通过综合评价各方面因素得出工资级别,而不是简单地与职务挂钩,这有助于解决“当官”与“当专家”的等级差异问题。比如,高级研发工程师并不一定比技术研发部经理的等级低。前者注重于技术难度与创新能力,后者注重于管理难度与综合能力,二者各有所长。

  大型企业的职位等级有的多达17级以上,中小企业多采用11~15级。国际上有一种趋势是减级增距(Broadbanding),即企业内的职位等级正逐渐减少,而工资级差变得更大。

  第三步:薪酬调查

  薪酬调查重在解决薪酬的对外竞争力问题。企业在确定工资水平时,需要参考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公司可以委托比较专业的咨询公司进行这方面的调查。外企在选择薪酬调查咨询公司时,往往集中在美国商会、WilliamMercer(伟世顾问)、WatsonWyatt(华信惠悦)、Hewitt(翰威特)、德勤事务所等几家身上。一些民营的薪酬调查机构正在兴起,但调查数据的取样和职位定义都还不够完善。

  薪酬调查的对象,最好是选择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公司或同行业的类似公司,重点考虑员工的流失去向和招聘来源。薪酬调查的数据,要有上年度的薪资增长状况、不同薪酬结构对比、不同职位和不同级别的职位薪酬数据、奖金和福利状况、长期激励措施以及未来薪酬走势分析等。

  只有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职位评估,并各自提供真实的薪酬数据,才能保证薪酬调查的准确性。在报纸和网站上,经常能看到“**职位薪酬大解密”之类的文章,其数据多含有随机取样的成分,准确性很值得怀疑。即使是国家劳动部门的统计数据,也不能取代薪酬调查用作定薪的依据。

  第四步:薪酬定位

  在分析同行业的薪酬数据后,需要做的是根据企业状况选用不同的薪酬水平。

  影响公司薪酬水平的因素有多种。从公司外部看,国家的宏观经济、通货膨胀、行业特点和行业竞争、人才供应状况甚至外币汇率的变化,都对薪酬定位和工资增长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公司内部,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决定薪酬水平的关键因素。企业发展阶段、人才稀缺度、招聘难度、公司的市场品牌和综合实力,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同产品定位相似的是,在薪酬定位上,企业可以选择领先策略或跟随策略。薪酬上的领头羊未必是品牌最响的公司,因为品牌响的公司可以依靠其综合优势,不必花费最高的工资也可能找到最好的人才。往往是那些财大气粗的后起之秀最易采用高薪策略。它们多处在创业初期或快速上升期,投资者愿意用金钱买时间,希望通过挖到一流人才来快速拉近与巨头公司的差距。

  在薪酬设计时有个专用术语叫25P、50P、75P,意思是说,假如有100家公司(或职位)参与薪酬调查的话,薪酬水平按照由低到高排名,它们分别代表着第25位排名(低位值)、第50位排名(中位值)、第75位排名(高位值)。一个采用75P策略的公司,需要雄厚的财力、完善的管理、过硬的产品相支撑。因为薪酬是刚性的,降薪几乎不可能,一旦企业的市场前景不妙,将会使企业的留人措施变得困难。

  第五步:薪酬结构设计

  报酬观反映了企业的分配哲学,即依据什么原则确定员工的薪酬。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报酬观。有的甚至制定了“人才基本法”,把报酬观列入“公司宪法”中。新兴企业的薪酬措施往往不同于成熟的官僚化企业。IT企业应特别注重其分配方式要与自身的行业特点、企业文化相一致。

  许多跨国公司在确定人员工资时,往往要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其职位等级,二是个人的技能和资历,三是个人绩效。在工资结构上与其相对应的,分别是职位工资、技能工资、绩效工资。也有的将前两者合并考虑,作为确定一个人基本工资的基础。

  职位工资由职位等级决定,它是一个人工资高低的主要决定因素。职位工资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点。企业可以从薪酬调查中选择一些数据作为这个区间的中点,然后根据这个中点确定每一职位等级的上限和下限。例如,在某一职位等级中,上限可以高于中点20%,下限可以低于中点20%。

  相同职位上不同的任职者由于在技能、经验、资源占有、工作效率、历史贡献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他们对公司的贡献并不相同(由于绩效考核存在局限性,这种贡献不可能被完全量化体现出来),因此技能工资有差异。所以,同一等级内的任职者,基本工资未必相同。如上所述,在同一职位等级内,根据职位工资的中点设置一个上下的工资变化区间,就是用来体现技能工资的差异。这就增加了工资变动的灵活性,使员工在不变动职位的情况下,随着技能的提升、经验的增加而在同一职位等级内逐步提升工资等级。

  绩效工资是对员工完成业务目标而进行的奖励,即薪酬必须与员工为企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相联系。绩效工资可以是短期性的,如销售奖金、项目浮动奖金、年度奖励,也可以是长期性的,如股份期权等。此部分薪酬的确定与公司的绩效评估制度密切相关。

  综合起来说,确定职位工资,需要对职位做评估;确定技能工资,需要对人员资历做评估;确定绩效工资,需要对工作表现做评估;确定公司的整体薪酬水平,需要对公司盈利能力、支付能力做评估。每一种评估都需要一套程序和办法。所以说,薪酬体系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论工资结构设计得怎样完美,一般总会有少数人的工资低于最低限或高于最高限。对此可以在年度薪酬调整时进行纠偏,比如对前者加大提薪比例,而对后者则少调甚至不调等等。

  第六步:薪酬体系的实施和修正

  在确定薪酬调整比例时,要对总体薪酬水平做出准确的预算。目前,大多数企业是财务部门在做此测算。我的建议是,为准确起见,最好同时由人力资源部做此测算。因为按照外企的惯例,财务部门并不清楚具体工资数据和人员变动情况。人力资源部需要建好工资台账,并设计一套比较好的测算方法。

  在制定和实施薪酬体系过程中,及时的沟通、必要的宣传或培训是保证薪酬改革成功的因素之一。从本质意义上讲,劳动报酬是对人力资源成本与员工需求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公平的薪酬方式,只存在员工是否满意的薪酬制度。人力资源部可以利用薪酬制度问答、员工座谈会、满意度调查、内部刊物甚至BBS论坛等形式,充分介绍公司的薪酬制定依据。

  为保证薪酬制度的适用性,规范化的公司都对薪酬的定期调整做了规定。

  依照上述步骤和原则设计基本工资体系,虽然显得有些麻烦,但却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员工对薪酬向来是既患寡又患不均。尽管有些公司的薪酬水平较高,但如果缺少合理的分配制度,将会适得其反。

篇3:薪酬设计的方法:市场调查

  薪酬设计的方法:市场调查

  运用市场调查资料

  1.对“同行业比较”的理解

  理论上来说,若是有足够的公司参与调查的话,“绝对同行业比较”是最理想不过的了,就是说参加的公司或都是保健食品,或都是易耗消费品,等等。但目前还未形成这种气候,甚至有相当多的中国公司没有参与调查。

  实际做法是,目前在几个大城市如广州、北京及上海,顾问公司一般把企业分为代表处,工厂或设有工厂的公司两大类,再分为技术型和非技术型,具体视样本多少而定。

  在一家公司里,有很多职位是通用的,即是可以与其它公司类似职位相比较,如财务会计人员、文秘人员、人事管理人员、电工、司机、保安、厨师、仓管员,等等。

  广州B公司生产及销售保健食品、饮料及药品,个别职位比如从事新产品开发的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外,大部分职位可与消费品公司比较。事实上,哪怕是绝对同行业也有个别职位不大相同而难以比较的;即使是可比较的职位,若是样本少于3,也不显示在调查报告上(样本少于3,不能计算中位数而且保密性差);这种情况下,则借用类似职位的资料与公司内部情况作对比而定。

  非技术型企业与消费品企业可视为同行业。技术型企业,只要是生产工艺比较接近、人员要求比较接近,其工厂可视为同行业。在某些情况下,听起来象是同行业,其实则不然,比如一家组装成套通信设备的通信公司与一家生产通信设备配件的通信公司,其实,可以这样考虑,若是其它类似公司里的大部份工作说明与自己的比较接近,可考虑为“同行业比较”。

  2.资料采用方法

  基于以上情形,B公司可以采用广州其它消费品公司的作法。采用非技术产品及销费品的调查资料,对比分析后制作自己的系统。

  系统建立方法

  1.本公司与顾问公司的职位对比Job Matching

  比较二者的工作说明Job Description及该职位在组织结构中的位置,以顾问公司的职位为标准职位,确定本公司的各个职位相当于那一个标准职位。

  2.调查资料分析

  近来,我们给一家消费品公司做了薪酬及福利系统。资料如下:

  广州拓培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的广州地区《薪酬福利调查报告》,薪酬及福利资料截止日期为2000年4月1日。

  资料分析: 把调查报告中薪酬的中位数相同或者比较接近的职位归纳为同一组并视为同一级别,标出相应于该公司的哪些职位。

  3.公司工资构成

  3.1 原则:越简单越好,顾及政府法规及长远计划。

  3.2 政府将实施的房屋基金政策:公司和员工每月均按工资的一定比例(如8%)划款到银行,按政府规定员工可贷款购房并而且日后适当地运用房屋基金分期付款“供楼”。

  3.3 工资构成 工厂如上述B公司:

  管理人员及全体办公室员工,其工资构造:

  基本工资+基本工资8%--月工资;

  基本工资13+基本工资8%12+年终奖金--年工资

  一线业务人员,工资:

  基本工资+基本工资8%+月底奖金--月工资

  或基本工资+基本工资8%+(季度奖金)/3--月工资

  基本工资13+基本工资8%12+年奖金--年工资

  或基本工资3+基本工资8%3+季度奖金--季度工资

  注:符号““代表乘号;符号”/“代表除号。

  (一线业务人员是指直接对客户的业务人员,客户包括但不限于经销商、大小批发商、购买单位)

  基本工资:以13个月计算

  房屋津贴基金:以12个月计算

  月度、季度、年度奖金 :具体视公司业绩及各人贡献而定,并考虑全年的工资在公司内部及在市场中的位置,有的情况下甚至没有该项奖金。

  4.职位、级别及工资范围

  原理:正如大多数消费品公司一样,以市场调查报告的中位数为中间数,设立各个级别的工资范围。级别越高(低),范围越大(小),因为级别到一定程度升职越难,方便工资调整。

  工资政策表设计:管理人员、非管理人员各一张该政策表,领取月奖金的一线业务人员单独考虑。

   100CR-调查报告中的中位数,或根据中位数及公司定位,作相应调整;若在一家比较成熟的公司里,大多数称职的员工的工资应接近该数值

   80CR-各个职位的最低工资,可作为某些新招员工起薪点。

   换算- 80CR=100CR * 80%

  120CR=100CR * 120% ····

  关于加班工资待遇:市场上比较普遍的做发是,既尊守政府的文明法规也采纳政府认可的做法。具体是,主管(主任)级或以上的人员及业务人员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没有加班工资;生产工人、司机、保安等采用综合工时工资制,超出法定时间部份才领加班工资。

  5.新的薪酬系统的实施

  人力资源部起草政策,审批后执行,起草新政策时要做到对内公平及对外具有竞争力,根据公司的财政状况及具体情况作平衡处理。以上述所讲B公司为例,说明如下:

   低于80CR的员工:马上作适当的调整,使之向80CR至90CR之间靠近,可以分一次或两次完成(比如相隔半年)。

   高于或等于90CR的员工:可暂时不调整。

   新制度实施的存在问题: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还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部份问题在相当一短时期内仍然存在,只要所占百分比不高,可视为”正常“。

   人力资源部人员与其它管理人员统一认识,向有关员工作解释。

  6.福利制度

  影响福利政策的因素至少有政府的法规、福利市场资料及公司市场定位等三种情况。

   政府政策基本上有两种即强制执行和参照执行两部分。

   非政府法规要求的福利则应建立本公司的政策,企业可参考福利市场资料,借用以上薪酬政策制定方法建立自己的福利政策,即采用市场的中位数并根据公司情况制作自己的中间数。

  以上所述注重的是技巧,具体政策制定则视公司具体情况而定并根据市场资料定期检讨。

篇4:生产技术管理制度:作业计划设计

  生产技术管理制度:作业计划设计

  作业计划是完成任务,利用资源中配置设施的一张时间表。作业计划的编制过程可以看作为是生产计划的实施方面,并作为贯穿在生产系统中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作业计划的目的是将总的按时间进度分解成为周、日、时的任务,也就是说在短期内确切地对生产系统安排计划的工作负荷。

  在设计作业计划系统时,必须保证有效地完成下列职能:

  (1)对各工作中心或其他指定的工作点分配工作任务单、设备及人员。这基本上是以需要能力和实有能力的平衡为基础作出决策。

  (2)决定完成工作任务单的次序,这也就是安排任务的优先顺序。

  (3)根据日程安排,投入计划任务,这通常称工作任务单的高度。

  (4)检查各工作任务单在系统中的进行状况,这通常称作“跟踪”。

  (5)督促脱期的或关键的工作任务单。

  (6)在工作任务单的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调整作业系统结构如下图:

  一般的作业计划系统图

  一、单件生产的作业计划

  单件生产的作业计划可分为工程项目作业计划和单件小批车间的作业计划两种情况。

  □ 项目作业计划

  一个项目通常是指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大型产品所包括的一系列有关工作。在宇宙航空工程、造船、大型建筑和重型设备制造中可看到典型的项目的作业计划的情况。就绝大部分项目而言,作业计划主要工作是对资源──人力、材料、设备──的协调,无论如时何地需要时均应保证供应。况且,由于象公路、水闸、管道以及建筑物的建造受各构件的支配,控制作业计划的进度将会加倍地困难。

  近年来,在单件生产作业计划中,特别是在建筑及军事家事业中已广泛使用了网络技术,例如关键路线法,计划评审技术。

  在建筑业和其他行业的作业计划中,最常用的安排进度的方法是H.L.甘特在1917年发明的条形图称甘特图。由于它是在历史上第一个把时间和工作任务联系起来的尝试,这种方法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如下表说明了应用于建筑业的典型的甘特型图表。

  组织

  现场布置

  挖土

  打基础

  水泥地面

  屋架

  屋面

  墙

  光墙面

  装外面门

  内分隔

  天花板

  油漆

  铺地砖

  机械

  电气

  陈设

  时间(月)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建筑大楼的条形图

  一种经常用来保证项目实现的作业计划方法是里标图。一个“里标图”表示完成项目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并可以按其重要程度对里标作进一步区分,例如分成“重大里标”、“尺标”和“寸标”。负责管理各里标活动的经理们在提出的报告中一般将各种里标图结合运用。

  □ 单件小批车间作业计划

  当一生产车间握有一些定单,并把承接的一项定单作为一个“小型工程项目”处理时,就是单件车间作业计划的情况。这种情况是:每项定单的生产路线应分别制订,每项任务要保持单独的记录,在系统中每项任务的进度都要严格地加以监督。这并不是说在这种系统中这种产品不能与其它产品一起成批地加工;确实,在许多情况下个别定单在经过各个加工阶段时,是与其他定单结合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它们的完成进度要求不同,在过程中投入的材料和服务不同,在通过系统时它们不大会在同一个时刻里取同样的加工路线。

  对单件小批作业计划来说,有六个重要项:

  (1)任务到达的方式;

  (2)车间中机床的数量和种类;

  (3)车间中的人员数;

  (4)车间中生产任务流动的模式;

  (5)对机床分配任务的优先规则;

  (6)作业计划评价的标准。

  1、任务到达的方式

  在计划员的办公桌上,任务成批到达,或在一段时间间隔内按某种统计分布到达。前者称为静态到达型,而后者称为动态到达型。静态到达并不意味着顾客们在同时提出订单,而只是说把这些订单放在一起安排进度,一个生产管理员一周安排一次作业计划,在为下周安排的订单未到达齐备前他不再安排任何任务,在动态到达的情况下,生产任务随到随安排,对生产车间的总计划表在不刷新以反映这些追加的生产任务。

  2、车间中机床数量和种类

  车间中机床数量的多少明显地影响作业计划的程序。如果只有一台机床,例如一台计算机,作业计划安排问题将非常简单。反之当机床数量及种类增多。如果各种生产任务将经由几台机床的加工才能完成,则作业计划安排问题将变得更为复杂。

  3、车间中人员数

  不同的单件小批车间的一个关键性的区别点是工作中可用的人数与机床数的对比。如果人多于机或人机数相当,则该车间属于有限机床系统。如果机多于人,那就属于有限劳动力系统。对有限机床系统进行了颇为大量的研究,然而近年来的调查表明在实际工作中有 劳动力系统更为普遍。在研究有限劳动力系统中,主要考虑的是利用一人多机操作以及确定对机床配备工人的最优方法。

  4、车间中生产任务的流动模式

  由于车间中任务流动模式的不同,可从定流车间一直到随机路线车间等。所有的生产任务按照同样的路线从一台机床到下一台机床,这种情况称为定流车间,从一台机床到下一台机床的流动都不一样的流动模式称为随机路线车间。在现实生活中牌这两种极端的情况是少见的,绝大多数车间介于两者之间。一个车间在多大程度上是定流动车间或随机路线车间,能够用生产任务从一台机床的流向下一台机床的统计概率来确定。

  5、对机床分配任务的优先规则.

  在某些机床或工作中心上先安排哪一个生产任务的规则就是优先规则。简单在优先规则有:例如,先承接的任务先做,最短加工周期的任务先做,最先交货的任务先做等。

  更为复杂的规则有:例如“每项未完成作业的松驰时间”,“对总工作时间具有最短的加工时间”,以及“迟后费用与加工时间比”。

  工业中常用的是哪些规则?理查.康威认为当考虑的是工作必须如期完成时,以下的规则是广泛使用的:

  (1)最早交货的任务优先安排。

  (2)最少松弛时间的任务优先安排。松弛时间是交货期前还余下的时间减去待加工时间。

  (3)在该机床上规定完工期最早的任务优先安排。容许在车间中加工的时间在该生产任务的各道工序中等分配,从而得出在加工过程中各道工序的完工期。

  (4)每项未完成的工序具有最少松弛时间的生产任务优先安排。

  虽然如此,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分配任务的规则差不多都归成为最长加工时间的规则,即最长的任务第一,次长的第二,以此类推。理由是许多任务的安排顺序以它们的相对重要性为基础,而重要性又往往与加工时间成正比,因此需要较长时间的工答应较优先安排。

  没有一条规则能对每种状况来说都是最好的。最后的抉择依赖于按照按照作业计划评价标准来检验某条规则的效果的优劣。

  6、作业计划的评价标准

  一个特定的作业计划能以生产任务的出色完成程度、生产设备的利用程度以及达到企业整个目标的程度来评价。对作业计划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生产任务的出色完成方面,用的提所谓局部标准。特别是大量研究了不同的优先规则在达到事下这种评价标准中的优缺点,例如安排一定数目的任务由一台或几台机床加工使平均工作流程时间及平均任务延误时间达到最小。

  以下我们就一个包含四项任务必须在一台机床上加工的简单的作业计划考察其评价标准。用作业计划的术语来说,这类问题叫作“N种任务──一台机床问题“或简单地写做N/1(N=4)。这在问题在来理论上的困难随着机床数增多而增加,而不是随任务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对N的唯一限制是它必须是一个确定的有限数。

  各任务加工时间如下表所列。优先规则是:(A)根据任务的最小松驰时间安排各任务的次序,松弛时间指在保证任务完工期必须投产前还剩下的时间数;(B)根据最短加工时间安排各任务的次序。评价标准是:(A)最低平均流程时间。流程时间指该任务花费在车间中的时间:(B)最低平均延误时间,延误时间指的是任务交货期前剩下的时间和流程时间的差。

  任务 完工期 加工时间(天) 松弛时间(天)(完工期一加工时间)

  A 4天以后 3 1

  B 9天以后 6 3

  C 5天以后 5 0

  D 9天以后 7 2

  根据最小松弛时间优先安排的规则,任务按C.A.D.B顺序安排。应用这些规则以评价标准表示的结果见下表,表内的流程时间借助于图A中的进度图而得出的。

  任务 流程时间 应完工时间 延误时间完工期一加工时间

  按最小松弛时间规则

  A 8 4 4

  B 21 9 12

  C 5 5 0

  D 15 9 6

  合计 49 22

  按最短加工时间规则

  A 3 4 0≠

  B 14 9 5

  C 8 5 3

  D 21 9 12

  合计 46 20

  平均流程时间:49/4=12 1/4天,平均延误时间:22/4=8/2天。

  ≠任务提前一天完成。

  回过来看作业计划的效果,可注意到最短加工时间得到的效果较好,无论是以流利时间为标准或以延误时间为标准都较好,这是偶然的吗?不是的,因为能用数学证明最短加工时间规则不仅比最小松驰时间规则能得到较短流程时间和较短延误时间的作业计划,而且对这两项标准而言都是最优解。不仅如此,对N/1情况而言,最短加工时间规则所得的解,即使从其它标准来看,也是最优解,事实上,这个简单的规则是如此权威以致被称为“所有排序课题中最重要的概念。” 最小松弛时间: 任务完成

  任务

  任务加工时间(天)

  累计时间

  0 5 8 21

  最小松弛时间: 任务完成

  任务

  任务加工时间(天)

  累计时间

  0 5 8 21

  再复杂一点的是N/2型车间流程形式,即两种或更多的生产任务必须以同样的加工顺序在二台机床上加工。如N=1情况一样,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有一种能得出最优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作约翰生法,包括以下步骤:

  (1)排出每项任务在每台机床上的加工时间。

  (2)选出最短加工时间。

  (3)如果最短时间是在第一台机床上,则最先做这项任务,如果最短时间是在第二台机床上最后做这项任务。

  (4)重复(2)、(3)步骤直到所有任务都安排完毕。

  这些步骤可以用四项任务经过二台机床来说明。

  第一步,列出加工时间。

  任务 在第一台机床上加工时间 在第二台机床上加工时间

  A 3 2

  B 6 8

  C 5 6

  D 7 4

  第二步和第三步,选出最短时间并进行安排,任务A在第二台机床上加工时间最短,因此安排它放在最后做。

  第四步,重复二、三步,任务D在第二台机床上时间次短,所以安排它在倒数第二做;任务C在第二台机床上第三短,所以安排它在最先做,任务B在第二台机床上最长,所以安排在第二做。

  归纳起来,安排顺序的解是C至B至D至A,而总流程时间25天为最短。同时总空闲时间及平均空闲时间也是最短,最后的作业计划安排见下图。

  机床1 任务C 任务B 任务D 任务A 空闲可安排其他工作

  机床2 任务C 任务B 任务D 任务D 任务A

  0 5 11 19 23 26

  累计时间(天)

  约翰生法能扩大应用于N/3情况以求得最优解,当定流车间流程安排问题超过N/3时,就不能用分析方法示最优解,原因是即使这些任务到达第一台机床时是表静态的,但作业计划安排问题接下来就变成是动态的,并在后道机床前形成了一系列排队。本章补充中的排除讨论了在“动态到达”情况下的作业计划方法问题,不管怎样,无论在静态或动态下,蒙脱卡罗模拟法往往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定各种优先规则的相对优缺点唯一方法。

  □任务分配方法

  线性规划中解决运输问题的特殊方法能用在单件车间作业计划中,将任务安排到工人、安排到机床等。像约翰生法一样,这种方法是既“快而烦”的,它能应用于具有下列性质的问题:

  (1)有必件事要安排到几个对象。

  (2)每件事必须安排到一个对象,而且只安排到一个对象。

  (3)只能以一个标准衡量──最低成本、最大利润或最短完工时间等。

  二、成批生产作业计划

  成批生产是为完成某项特定订货或满足某种持续的需求而制造有限数量的同种产品。当这批产品生产完成后,生产系统可用来生产其他产品。

  艾龙列出三种类型的成批生产:

  (1)一批产品只生产一次;

  (2)一批产品根据需求的提出不定期的重复生产;

  (3)一批产品炒满足持续的需求每隔一定时间间隔定期地重复生产。

  第一种成批生产的作业计划问题非常类拟于单件生产的情况,主要的区别是制造一批产品比制造一件产品占用某些设备的时间较长。其它作业计划系统的区别是:在成批生产中有把批量分小的可能性,以及在成批生产中可选择先完成任务的一部分。

  另外两类成批生产通常同为本厂成品储存进行生产的系统相联系,在这里订单或者是直接来自储存点或批发部,或者更多是这种虽在消费发生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前由生产计划规定的任务。这种情况下的成批生产,使经理们在确定恰当的作业计划中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因为必须满足客户交货期的压力解除了。但另一方面却对产生作业计划增加了复杂性,因为不仅要作出进度决策,而且还要作出批量决策,而这些决策相互又有联系,批量大小决定生产周期,生产周期又进一步影响生产作业计划以及其他产品的批量。

  □ 成批生产作业计划的“耗尽时间法”

  “耗尽时间法”可用来确定使用同种设备的一组产品的生产时间。“耗尽时间法”是指已安排的产品生产时间,加上库存中已有的产品足已满足这项产品的需求。这种方法的基本目标是平衡生产能力如设备台时的利用,以达到对所有产品使其“耗尽时间”都是一样的,因而在这组产品生产上所作出的努力是均衡的,而不是只集中注意必种产品而忽视了其它产品。

  三、大量生产作业计划

  虽然大量生产常被当作是汽车生产的同义语,但在其它方面看来使用得也 很广泛这里只举一部分例,如电子元件中的电阻器的制造,器械和钟表的制造和装配,可把大量生产看作是成批生产的一种极端情况。在大量的生产中常见的是专用设备、专用工具以及流水生产。

  对这点可能有不同意见。但是纯粹的大量生产是罕见的,因为即使是很大规模的经营也允许在制造的产品上有差异。就这样,当通用汽车厂制造并装配雪佛兰牌汽车时,每辆汽车可能有某些特点使它与生产线上的、前一辆或后一辆车有些不同。因此,在定义大量生产时不能对产品质量的均匀性作出过分严格的要求。

  大量生产作业计划所用的方法在很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生产技术。如果主要是手工操作或使用生产线,如电话制造的装配阶段,作业计划安排成为一个为达到要求的出产速度,确定对操作者的工作时间,并且随即在生产工人中均匀地分配工作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前面讨论过的平衡装配线的方法将是适用的。

  除了在许多大量生产经营中提出的平衡问题以外,还有物资流在变换(加工)点进出的协调问题,也就是这种物料变换是在一台大型的机床上进行,还是在不同部门中经过必个阶段,或是在一条装配线上。从管理上看,力求避免在开始的加工点上过量的原料储存,在各个中工阶段过量的在制品储存,以及加工结束后过量的成品储存。同时管理又要求原材料、零部件及成品有足够的数量,能经常用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以满足顾客的需求。要达到这种平衡,需要提出一些关系到原材料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在达到这种平衡,需要提出一些关系到原材料订货、零部件完工期以及成品运用入库的分支作业计划。在储存费用昂贵的大型产品生产中,生产作业计划必须与厂外装货单位的运输作业计划相紧密衔接。

  在大量生产作业计划中广泛应用的方法是平衡线法,它使用了“例外管理”的概念,它力图在生产过程中及早发现落后因素以避免最后成品的延迟发货。由海军特种工程办公室提出的平衡线法由下列四个要素组成:

  (1)一个称作“目标”的表示累计交货的进度表;

  (2)一个生产计划;

  (3)一张进度图;

  (4)进度与目标的比较涉及到进度与目标平衡线。

  这些要素正常的是依次应用,但其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生产计划。生产计划以树形显示的计划作业进度,它表示了原材料、零件、制造阶段、组装和总装及其有关的提前资料。

  四、连续加工的作业计划

  在连续加工工业中要把作业计划从综合生产计划中引伸出来是极端困难的,因为所要求的产品各类构成及生产次序一般都由生产计划决定了的。例如在一个炼油厂中,一个最优的作业计划能够根据线怕规划的单纯形算法考虑生产能力,存储费用和利润以得到各种燃料油产量及其搭配。这样,作业计划问题就成为一个从原油蒸馏经过温和和储存到控制炼油过程的问题。典型的作业计划问题如优先问题顺序问题、评价标准问题基本上在事先就已经解决了。

  一些公用事业例如发电厂在作业计划中遇到一些有兴趣的问题。这种运营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出产的产品不能贮藏,但它必须总是能满足持续而又变化着的需求。

  某发电厂可能经历了一个一周的需要模型,要做的工作是对发电机作业进度安排,使为了适应这些需求的变动所必须的启动、调整、关闭操作的运转费用达到最小。作出这种决定的一般基础是在各个出产水平止的递增费用与改变水平的递增费用相适应。这种费用的比较用计算机来作是很合适的。事实上许多电站使用计算机操纵系统一负荷的情况,决定在各机组内发电量的分配,并输送控制脉冲至各个机组。

  地下采矿也有一些颇有意思的作业计划问题。因为操作必须沿着一个变动的工作面循环地进行。但是,由于每个采矿操作的时间随矿层性质的变化。这些操作占用时间不是固定的而是随面的。幸而对循环的时间差异给以足够的观察,有可能得出统计分配,这种分配能用作为排队论分析或模拟分析的输入。用这种分析得到的数据能制订出有效地在工作面分配人力机器的作业计划,并以此确定运输设务的时间及顺序表。

  五、标准化服务的作业计划

  标准化了的服务的作业计划,是以设施来定位而不是针对特定的顾客,运输行业就是这种情况,它的到站或离站时刻表──至少在理论上──是必须严格执行而且很少具有为了满足任何个别顾客的要求的机动灵活性。在为了机关学校成员提供的伙食服务以及政府部门的服务运行中也有类似的非机动性。

  作为服务系统作业计划的举例,我们最后考察两种很不相同的运输问题,而这两者又是公众所极为关心的。它们是校车及航空线的作业计划。

  1、校车作业计划

  校车作业计划的总目标是使路线的数目最少,单位里程费用最低,没有超载的车辆,并保持每班运行时间不超过某处可接受的水平。安吉尔和其他人对解决这种问题提出了一种分二步进行的方法。第一步是搜集有关学生的资料,并将学生分至各搭车点。然后从地图上查得各停车站之间的距离并算出运行时间,然后再应用数学规划算法求得各成对的停车站之间的最短路程。还要取得车辆的数量和容量,以分钟表示的最大路程时间,每个学生的上车时间,以及每个车站允许的额外时间,它也包括有关路线安排作业计划,它基本上是用数学规划程序,使各成对的停车站能以最低的时间和运行距离相组合,作业计划的输出标明了每停车的学生数、车辆到达时间、停靠时间,它也包括在关路线安排的各种因素的摘要数据。

  2、航空线作业计划

  运输行业的航空部分遇到的是一种最复杂的标准化服务情况。航线作业计划基本上是排出单线航程,并对此指定特定的飞机飞行路线,由于飞机的飞行时间、加油时间、维护时间等都是可变的,安排的起飞和到达时刻并不是经常准时的,除非容许时间大大地超过这些活动所需要的平均时间。

  航空线中遇到的作业计划问题还超出设备本身的范围以外,例如空勤人员的进度安排就是一大问题。驾驶员的工资很高,因而对经理来说必须使他们的飞行技术在每月都得到充分发挥。同样,也需要使女乘务员的工作保持和合同规定的工作量相符。并且一般说来还要避免空载返航,以及避免航线上工作人员在运输途中因临时过夜留宿而支出费用。

  按照作业计划的特定技术,许多航空线上都正在使用计算机化的蒙特卡罗模拟模型作为安排其设备、人力和维修力量的基础。这些模型具有同时处理各有关因素的能力,并可进行实时模拟以迅速作业有关进度的决策。用例子来说明:假如有一架飞机在运输途中,由于暂进要小修理而着陆。作业计划系统注意到这点并借助于模拟决定:是否应调度另一架飞机去完成这一航程。进入这项决策的将有:原有空勤人员如何处理,后备飞机运用后对其他航程的影响,当然还有完成修复预计需要多少时间。

  飞机起飞和着陆的作业计划也能够中以模拟,飞行控制人员使用示波管显象装置按实际存在的空中交通及气候条件评价不同的到达路线、跑道、盘旋型式。采用这些系统的先进技术可能得到模拟飞机在空中和地面上的变化位置的连续不断的图象的显示。

篇5:生产技术管理制度:产品制程设计

  生产技术管理制度:产品制程设计

  进行产品设计,必须从市场、有关工程技术学科以及生产职能等三个方面取得大量的资料与信息。由于在产品设计阶段要全面地确定整个产品的规格,生产系统因而也就基本定局了。如果,一个产品的设计缺乏生产观点,那么生产时就将耗费大量费用来调整与更换设备、物料和劳动力。如果产品设计得好,将大大降低产品成本,使企业增加利润并增强它的竞争能力。一个良好的产品设计的重要作用会迅速地体现出来。但由于其它企业也逐渐掌握这种技术,企业便不再能独占因使用这种工艺过程所获得的利益。许多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的企业,都十分注意产品设计的细节,以便设计出造价低面又畅销的产品。

  工艺过程的选择,同样会影响到生产系统和企业经营的成败。在制造业和连续生产工业中,选择主设备是一项主要的经济决策,必须考虑到和权衡需求增长情况、技术上的新发展,以至于某些社会心理因素。在服务行业和其它劳力密集的工业中,生产的主力是劳动力,工艺过程选择的重点是转向研究操作程序。而在有些服务系统中,生产的主力是劳动力,工艺过程选择的重点是转向研究操作程序。而在有些服务系统中,选择适当的设备往往比制造业还重要。例如,自动洗车业、航空公司及洗衣铺就是这样的一些行业,几乎全靠正确地选择好设备。

  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除了要做好同生产直接有关的工艺过程选择外,辅助过程的选择也同样会影响到企业的成败。最常见的辅助过程要算是广泛应用的数据处理系统,它需要购置或租用计算机。选择计算机却始终是件充满困难的事情,这不仅是由于它费用昂贵,还由地它的选择与运行,需要一套与一般组织工作所不同的特种技巧。一般说来,一个经营成功的企业都知道在它的主要技术方面,哪些能够做到,哪些则做不到:一个钢厂知道如何生产钢材;一家信托公司知道如何借款和投资,但唯独只有计算机制造厂才知道这种高级产品的来龙去脉。

  一、产品设计

  在生产主管人员的眼中,产品设计活动的关键是输出产品的规格。这些规格为一系列决策提供依据,包括购买原材料,选择设备,配备工人,甚至包括决定生产设备的规格与布置。

  一般认为产品规格就是蓝图式工程图,其实它有很多不同形式,从高度精确的数量说明直至相当灵活的指导准则。

  □ 产品的选择

  产品品种的选择与产品设计的决定是完全不同的,但这两者往往又是互相交叉、缠合在一起的。例如,对一个钢铁企业,增加一个新的合金钢品种,既要进行产品的选定,又要进行产品的设计工作。从另一方面看,更为典型的是,产品选择阶段只是得出最终产品的“骨架”冷藏设备制造厂,可能认为分设一个家用冰箱制造部分对企业将是有利的,或者一个烟厂变为增加一种“小雪茄”的新品种是合适的。然而,在这两种情况下,由于企业大致上已经掌握生产这些新品种的一般技术,在选定产品时不需对产品设计要素进行详细的调查。

  □ 初步设计

  不论产品设计程序中有没有这么一个独立的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往往要拟订出若干个能概括所选产品特征的不同方案。如果冷藏设备制造厂决珲准备生产冰箱,那么它将遇到冰箱形式、贮藏容量、所用电机尺寸等方面的问题。在初步设计中一般地要确定产品的重要特性,如可靠性、可维修性和使用寿命等。

  □ 最终设计

  在最终设计阶段,要研制和使产品定型,并修改设计中的“缺陷”,从而在工程上确保产品的完美。因此,产品最终设计的输出包括:产品的整个规格,零部件,如系制造产品则还应包括装配图纸,后者提供进行生产进所需的尺寸依据。此外,产品设计的详细程度要考虑到产品的类型而有所区别。当生产汽车时要精确规定汽车底盘所用钢材的张力、发动件零部件的公差、闸衬的构成与厚度等等。相反,在医院治疗患者所作的最终设计就不能如此预先作详细的规定,因为对患者的确切治疗必须在“生产”的过程中逐步具体地明确。

  这时,还必须从成本、费用的角度考虑不同方案的效果,并且,要进行权衡行失的比较。在选择产品的结构与材料时,更是如此。这种权衡得失的复杂性是可想而知的,即便不算很精密的产品如家用冰箱,就有约500个零件。可以想象到,每个零件都有不同制造费用的方案供选择。进行分析时,典型的考虑是零部件的可配合性和简化。

  “可配合性”是指零部件在运行中的配合与适当的联接。配合性问题,不仅发生于需要紧密配合的场合,也发生在受应力作用下需要有同样反应的场合。吊桥的部件不仅要很好的装配,并且,要求它们在遇大风侵袭时,有相同的张力,而且有相似的膨胀系数,以便在冷热变化时能作相同的胀缩。

  “简化”是指消除那些会引起生产费用增长的因素。简化问题主要发生在制造方面,例如那些无关紧要的圆边和非标准化的孔径尺寸会赞成生产中“薄弱环节”,并在使用过程中给维修带来不方便。在服务业中,“简化”主要同样这样一些问题有关:如职业介绍所中表格的设计;旅客行程路线的安排如空运站中的行李提取等。

  除了上述的比较共同的活动以外,某些组织还采用较正规的产品试验方案,并在最终设计阶段中安排重新设计的活动。对于消费品,产品的试验可以采用市场试销的形式;对于武器系统来说,可采用试射的形式。无论是那种情况,事先必须作好充分的计划与必要的准备。产品重新设计一般在样品试验后进行,工作量大小要根据试验结果来决定。如果再设计工作量大,产品设计必须从初步设计开始,重新进行一个循环;如果变化不大,可稍作修改后即投产。应注意的是,有时小的局部的修改,可能导致整个结构的变动。

  □ 计算机辅助设计

  产品设计中的一个新发展,是人和计算机组成一个协同工作的统一体,从事产品的设计。这种称之为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搞出一个产品的轮廓设计,并迅速地反馈到产品技术要求上去,以便达以符合运行条件和其它结构上的要求。从程序角度看,这种设计方法要求设计人员使用“光笔”,在计算机控制的阴极射线管荧光屏上绘图形,计算机通过预先输入机内的程序对图形进行译释。程度执行完毕后,计算机将显示出一个简单的图形,工程师可将它放大或从任何角度加剖视。需要时,设计人员可直接修改图形、或是增减一些线条、或是改变参数、或是变更方案的说明。如果认为所显示出的图形是合用的,那么可以借助于图象处理的装置,产生一个永久性图形的复本。设计工作完成后,工程师可以命令计算机制出自动绘图机或机床所使用的控制带。

  计算机辅助设计已广泛地用于各种设计工作,包括飞机、汽车、船舶、变器与电路等各方面的设计。目前,软件与硬件两者价格都较昂贵,一般只有大企业才用得起,很可能在CAD的研制费被摊完以及分时的大计算机价格下跌后,计算机辅助设计才能被小企业普遍使用。

  □ 可维修性与可靠性

  “可维修性”是指经用户适当的努力可以保证产品或系统处于良好运行状态。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制造厂或特约修理部门提供所必需的服务,保证用户有一定的备件储备量,以及有现成的维修文件。维修性好的产品设计往往体现在产品易于拆装、便于到达需要经常进行维修和更换零件的部位。开关、阀门、带刷的电动机、油杯等应处在易于到达的地方,并装有便于开启的盖子。对于确保“可维修性”的方案,要作“保守设计”,亦即要使用比正常功能更好的零件。这种做法养活维修工作量,但会增加生产成本。

  对用户感到不满的可维修性的考虑往往是在事后进行的。虽然,好的产品设计要求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好的维修性,但常常还要针对用户的意见修改相应的产品模型。显然,这种做法会给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因为要重新换工具、增加检验和进行某些修改以补偿维修性方面存在的缺陷。

  “可靠性”可定义为:产品在规定条件下能运行一定时间的概率或可靠程度。例如,一个继电器的可靠性可定为0.9999,但其试验必须符合以下各项条件:运行时的输入电压为直流24伏,环境温度为0度到80度,温度小于90%,外壳保持封闭,工作次数不超过100万次,寿命不超过五年。

  如果零部件是互相独立并且数量极大,那么要使这个产品达到高的可靠性异常困难而艰巨的。这上点可以从如下的基本统计概念上去理解。当一个系统运行的结果取决于一系列统计上相互独立的串联单元的工作状况时,那么输出结果能获成楞的概率是这一系列独立单元成功概率的乘积,因而,如果一个动作的结果取决于两个串联继电器的工作情况,并用这二个继电器的可靠性为90%,那么成功的概率是0.90×0.90,即81%。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零部件更多的更大的系统,譬如像宇宙飞船。假如说它有1000万个“零件”,为了简单起,又假定在本例中所有零件都是统计独立的。要使宇航成功机会达到90%,则这一千万个零件的平均可靠性必须达到*10000000=0.90,即*=0。99999999。这只是假设每个零件只起一次作用。现在,假设每个零件起作用的次数为100次,那么每个零件的可靠性必须增加到0.999999996。

  由于大部分零件的制造达不到那么高的可靠性,并且某些部件对系统的功能是很重要的,于是在设计上常常采取冗余的策略。其方法可以是采取并联重复部件,如增加油箱和电源装置,或者是采用多种措施,例如除自动控制装置外再增添手动的人工代作装置。

  为了安全起见,很多设计人员往往不考虑按照统计上所要求的可靠性来建造某些系统,而去追求更高可靠性。历来的传统,人们往往嘲笑工程师,特别是结构工程师,他们在设计桥梁时,花了很多时间作应力计算,直至小数点后四位,然后为了安全又乘上一个大达四倍的安全系数。

  □ 组合设计

  仅仅生产一种型号产品的企业是非常少见的。在美国,特别是在竞争日益剧烈和市场被分割争夺的情况下,大多数制造厂家都生产很多品种。这显然要影响到产品设计的机能。生产管理必须要寻求新的途,使企业的一系列产品能经最低的成本设计并生产出来。解决这个问题有效方法之一就是组合设计。这种方法的精髓在于研制出一系列标准设计或积木组件,它们由各种零件或支组件组成,并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产品设计中。从分析的观点来看,“组合设计问题”包括研究每一个积木式组件应包括多少零件和支组件,在采用组合设计时每种积木式组件需要多少。其目的是作出这样的设计,使得生产成本、存贮费用、用户耗费、维护和修理费用都能达到最低。

  采用标准组合件的优缺点

  优点 例子

  对任何一种销售来说,只需要存贮少数几种标准化的设计 程序设计的组合往往只包括几种子程序,它们可用来组成多程序;少数几种

  对于少数几种标准零部件的方法,使修理工作简化 修理人员只需保持少数几种类型的标准组合件以加速修理工作

  由于可以从一台机器上拆下零件去修理另一台,机器,使检修机器变得方便 标准化的积木式组件,可以从一架不能修复的飞机上拆下来,用来修理另一台雷达拖车

  便于增加产品品种 可以用已设计和试验好的标准化的支组件,来制造和装配新型号的计算机

  便于适应各类市场的需要 采用不同选型以适合各种汽车销售的需要

  多用了可以省去的零件 在配套零件中要浪费多余的螺钉螺帽

  多用了零件,增加了运输费 多余螺钉帽一样要花钱来加以包装和运输

  积木式组合件的内部连接往往比较复杂 计算机中的积木式组合件的底板连线很费工,要使它可靠,要增加费用

  二、工艺过程的选择

  □ 工艺过程选择中的技术决策

  工艺过程选择可以看作为同下列问题有关的一系列决策;产品制造在理论上的可行性,工艺过程系统的一般特性,专用设备的选用,产品特有有工艺流程。这些决策,包括大的技术选择、小的技术选择、专用部件的选择、特有的工艺流程的选择,综合于下表中:

  工艺过程选择中的技术决策

  一般工艺决策 决策问题 决策产量 决策依据

  主要技术选择 转变的潜力 产品选择;物理、化学等定律;科学知识状态 技术专家

  次要技术选择 不同转变过程选择 设备和技术方面的工艺情况;环境因素,如生态学与法律的约束;主要的组织工作;总的财务与销售力量 研制报告;技术专家;组织目的;长远的市场预测;数学规模;模拟

  特种部分选择 专用设备的选择 现有设施;不同设备方案所需费用;预期的产量水平 工业报告;投资分析,包括:自制-外,损益分析,现值法;中等期限的预测

  工艺流程的选择 生产路线的选择 目前生产布置状况;产品的统一性;设备的特点 产品规格;装配卡;路线卡;流程卡;设备手册;工程手册

  1、主要的技术选择

  基本出发点是:产品能否制造出?是否具有制造产品所需的技术?这些问题都没有考虑到经济上的可行性;它仅研究了自然科学方面的规律,但是经济上的问题是必须回答的,哪怕笼统一些,也必须在选定前予回答。在投产前,则必须作出具有结论性的回答。

  由于技术复杂性增长得非常迅速,使得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往往超出了学术上兴趣。确实,当前的大量研究工作侧重强调作了正确决定,通过技术上的突破使企业从无能为力的危机中解脱出来,取得经营上的成功。然而,从可能性达到可行性,往往还得经历一段漫长的道路。人们固然可以点铁成金、石中取水并漫步火星之上,但这些从经营角度来看,是无利可图的。一般说来,在生产较新奇的产品的企业里,生产厂长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技术专家,在小的技术选择未作出之前,他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2、次要的技术选择

  关于次要的技术选择上的复杂性,可以从下例看出,这个例子是两片金属材料的成型、连接和精加工过程的不同工艺方案。

  制造硬件的基本工艺过程

  铸造与造型 切削加工 成形法 装配(组合) 光整(完工)

  砂型铸造 车 锻造 焊接 清洗

  壳型铸型 钻 拉伸 铜焊 喷砂清理

  模浇铸法 铣 穿孔 电焊 倒角

  压铸 成形 冲边 机械固定 油漆

  永久铸型 切断 拉制(轧制) 粘结 电镀

  粉末治金造型 镗 滚压 压装 热处理

  压实造型 磨 成形 冷缩配合 抛光

  连续造型 珩磨 精压 精抛光

  挤压成型 成型锻

  喷射造型 旋压成形

  层压成型

  □ 专用设备的选择

  在工艺过程确定以后,下一步要考虑的是设备型号与制造方案的选择。在某些场合下,“小的技术选择”所提出选用的设备或系统,仅仅只有一个供应厂商,而在另一些场合中可能有各种型号的设备供选择。特别是在后一种场合中,要应用投资分析法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评价,如初始费用,单位运行费和折旧费期限等。除了上述这些考虑以外,经营管理方面还须注意到下列的重要的主观因素:

  (1)在产品变换时的灵活性以及同其他设备配合上的适应性;

  (2)是否具备可替换的零件和特种工具(尤其是当设备由国外时);

  (3)供货厂帮助安装与排除故障的情况。

  (4)工人操作设备所需的特种训练;

  (5)正常的维修;

  (6)设备的安全状况。

  自动化是在专用设备选择方面的一个重大发展。自动化主要表现于:首先,人对于机器和生产过程的监控,已为自动监控所取代;其次,实现这种取代需要一个闭环或反馈控制,以便在任何时刻控制机器过程的动作,其方法是向监控操作过程的“自动”控制装置输入数据。按照这个概念,自动化是与控制有关的一组概念,并且从下述意义上来讲还在发展着:它是在设备与过程的发展中的一个逻辑的和可预见的步骤。

  自动化的一般分类:下面的分类方法有助于把实际工作中的自动化范围加以归纳。

  (1)原材料生产的自动化。

  (2)成型与装配自动化。

  (3)后勤与运输自动化。

  (4)服务业自动化。

  (5)数据处理自动化。

  □ 工艺流程的选择

  对于产品在工厂中的流程,如果没有充分的考虑,那么很难决定所需要用机器的型号和数量。在这一点上,工艺流程与其它的选择不同,它要体现出所出产产品的品种搭配的变化。例如,在单件小批生产车间中,不同产品的制造各有不同的路线,某些产品往往跳过现有设备的许多道工序。所以,在这种生产类型中,进行设备选择时,只能对工艺流程进行估计,故而在工厂设计中它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研究工艺流程时在使用某些生产管理工具,最常见的是装配图、装配卡、路线单以及工艺流程卡。必须注意:每种卡片都是有用的指导性文件,在生产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它可以用来提高操作水平。

  装配图是一种简单的部件分解图,把产品或部件分解为零件;装配卡,利用装配图所提供的信息,如何把零件装在一起,装配的次序,并且还常常有总的材料流动的模式。工序卡和路线单诚如其名字所指出那样、规定了一个特定零件的操作与工艺路线。它传输这样一些信息如:所用设备的型号、工具以及所应完成的操作。

  生产过程中不同产量下的策略,是同上述的一系统的决策是相互作用的。在生产系统中这些策略主要指不同的产量或运转量的方案;而在服务系统中主要是不同的服务方案。

  制造业中三种生产类型,单件、大量生产,提出了工艺决策过程的一项参考依据,如下表:

  主要特点 典型例子 典型的人力

  与设备比

  制造业

  单位的 一种产品一件一件制造 办公大楼建造,专用机床,卫星,船舶 高

  成批的 一定数量产品,一般按定货生产 定制的服装与家具 高

  大量的 质量均匀,产量极大(或无限)的制品 汽车、圆珠笔 中等

  连续的 主要物料连续生产 化工,石油产品,伐木 低

  服务业

  定制的 与顾客高度的直接接触与顾客一般接触 根据顾客身材裁剪,乡村商店,医师诊所,批发商店存贮顾客的商品,保险中间人(代理人)

  标准化的 与顾客高度的直接接触与顾客一般直接接触 服装商店,超级市场,保险公司批发商,医院的实验室,邮购服务

  我们以六十年代中期一个煤气制造厂进行的工艺过程选择,作为一个例子。该厂为了取得竞争优势,正寻求大的技术创新。它可以考虑在它系列产品的某些型号中应用自动清洗炉或引进微波技术。为了取得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它必须采用自动清洗炉灶。为了取得优势,它必须研究应用微波炉的可能性。

  (1)主要的技术选择。对一个煤气制造厂来说,应用微波炉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微波的能量很容易透过玻璃和塑料,但一遇到金属表面就反射。当它被含有水份的物体吸收时,其能量即转化为热。微波穿透食品,使所有部分同时得到烹调。而传统的烹调炉灶,是由表及里的。

  实践表明微波烹调是可行的,已经在饭馆和自取食品的食堂中使用了几年了。虽然,煤气灶制造厂可能还没有技术专家,但是它很容易从工程学院,空间宇航企业和军事部门中聘到所需要的技术人材。

  (2)次要的技术选择。设计中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产生出微波,在烹调方面最普通的方法是采用频率为2400兆赫的磁控管。虽然,有一个企业已研制出能产生900兆赫的三极管,但是磁控管已使用较久,并且看来是一个较好的方案。磁控管是昂贵的,由于它会产生大量的热,从而需要有一个水冷或空冷系统来控制湿度。

  微波技术系无线电能,要受政府通讯委员会所颁条款的管辖,微波炉的最后设计必须保证其辐射的泄漏不会干扰无线电通讯。此外,过多的微波辐射对人体是有害的,会引起白内障,并可能损害神经系统,因而卫生、教育和福利部是很关注微波炉的辐射问题。故而最后的设计也还要符合卫生、教育和福利部的辐射泄放标准。

  微波炉也属于电气装置,这还须经过保险公司的试验室的鉴定。因为炉内不发热,即使在使用中也是如此,而用户往往疏忽了这一点,不经心地把手伸了进去以致造成危险。因而制造厂必须设计好安全联锁装置来避免这种事故的发生。

  技术上与法律上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还必须确保将来在市场上能获得畅销。从家庭主妇的兴趣方面来考虑,微波炉是有销路的。因为对主妇们来说,重要的是时间,而使用微波炉后至少可以节省一半的时间,使她们有更多时间去做别的事情。这能加速调煮冷冻仪器,这一点也是有利于销售的。

  由于制造厂还没有生产微波炉所需的设备,而这又是很贵的生产设施,因而搞一个试销计划是不切实际的。制造厂应该先搞市场预测,或者市场模拟。

  无论如何,从长远看会有一个潜在的市场,而且,不仅国内有竞争,还有来自日本的进口货。为了取得盈利和竞争,煤气炉制造厂必须 它的产品品种中增加微波炉。

  (3)特种部件的选择。在产品品种中增加微波炉的最简便方法是,单独地生产这种炉灶,挂上工厂的商标,然而,单独地搞一种装置,像桌面炉那样,看起来象是另一种电气用具,它不属于原不的品种系列。一种更适当的安排方法是把微波炉作为一个完整煤气灶的组成部分之一。

  这种处理方法还可进一步细分,最直接的方法是用微波炉来取代原有的煤气炉。另一种较为昂贵的方法则是改为两个炉头,既有煤气的又有微波的,第三种可能扔方案,是在一个炉灶内把煤气的与微波的合成一个单一的系统,即合并成一个两用炉。这种合并的方案衽起来也并不。问题在于煤气部份的余热会使微波炉的电子设备过热,也就要增加防止过热系统或冷却系统,这种结合为一的系统的优点,是可以使仪器外表发褐,使它做到同烹调书上所要求的那样。

  要确切的选择一种产品型号,必须作好市场研究,并考虑现有设备的改装问题,以得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不论选择那一方案,制造厂商都要考虑本厂应完成多大的工作量。可以肯定地说,该厂决不能连微波管也由自己来制造,这将变得太复杂化。但它必须选择和决定,余下来的部份有多少应由本厂自制。如果工厂认为调整生产线和训练人员并不困难,可以保证盈利,那么整个底架结构和全部电子器件的装配都可以在本厂进行。也可以购入组装所需元器件,然后由工厂进行连接和装配。再有一种方案就是从日本的企业进口用于煤气灶的成套装置,也可以贴上本厂的商标作为单独的微波炉向外销售。

  装配工作量的最后抉择取决于:市场需求的缓急程度以及预计能销售出去的数量。如果市场需求发展很快,那么最好购入成套元器件或组装件,以免使生产耽误过久。同样,如果缺乏潜在的市场,那就不宜化很多投资去建立自己的生产线。这里,可以应用损益分析、现值分析等工具进行经济分析。

  (4)工艺流程的选择。工艺流程的选择应使所得出的微波炉生产路线,同现有的生产线上的设备相适应。拟订过程卡、路线单、装配图等的标准文件往往要用到工程师手册和设备手册。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