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工作报告 导航

《我们孩子》读后感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09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

  假期在家翻阅了《我们的孩子》这本书,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章目是‘没有优点的孩子’,心中颇有感触,内容是说一位三年级学生在写‘我的优点’的作文时,竟然一片空白,而家长认为他的孩子没有优点,是孩子的错,而作者也举出自己的女儿,写出自己十多项的优点,并认为孩子认为自己没有优点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家长的标准太高,对优点的要求过高,以致于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优点的人。

  看了这样的一篇文章,不禁回想,如果在我三年级时给我同样的题目,我的脑袋可能也会是一片空白,因为当时的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优点有哪些,甚至不认为自己的一些特质算是优点吗?现在想想,其实优点是什幺,也许现在我可以来分析‘优点’这两个字代表的究竟是什么意义,当自己还是个思想不成熟的孩子时,也许对自己而言,优点就是如家长、老师期望的特质一样,例如功课好、很乖等等,这些主要的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即使他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有过人之处,也可能自觉得这不是老师家长所期望的,在写这样的一篇作文,不会将这些优点写出来。我想,这除了让孩子容易失去自信心之外,还显示了在我们的家长、老师们会给学生一种观念,还是将孩子在学业上的表现视为最高的评断依据,虽然这样的标准并不一定是最坏的,但难道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更能正视自己的特点,成为对自我的肯定与支持吗。

  有句广告词这样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广告商之所以想出这样一句宣传词,除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外,多少反映了在我们的社会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的确似乎家长们都认为,如果十分重视,我们也经常看到许多的教改团体一天到晚呼吁推动教育改革,可见得教育问题的确是许多人所关心的议题,然而,教育的品质提高了,受教育的人口提升了,但我们也看到街道上一家家的才艺班、课业辅导班四处林立,家长们殷切关心的,是小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点上,因此父母每天带着孩子奔波于各个辅导班,计划着让孩子考级。我同学说,"嗨,这在南京是很普遍的现象,一点都不希奇"可怜的孩子就从星期一补到星期天,天天在学习新的知识,并‘广泛的接触不同的事物’以‘培养优良的兴趣’。当然,培养兴趣是好的,学习新知也是好的,但孩子们真的乐于接www.pmceo.com受吗?也许他们只是家长互相炫耀的资本,也许只是圆了家长自己的梦想。也有些家长会这样说:"我给她创造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还要陪他学,这是为他(她)好呀"无论如何,当孩子对一项才艺失去兴趣,最放弃不下的,可能就是家长了,等到有一天要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优点’,孩子们想到的可能是:我上过哪些才艺班、我会弹钢琴、我会跳芭蕾舞…,至于没学过的,也许想到:我跑得很快、我很会说笑话…但也许不敢将它写在作文纸上,因为:怕会被其它同学笑。

  当儿童长久在家长老师的期望之下,很容易的会接受长辈给他们的价值观,若是我们给儿童一个不同的机会成长,不要建议孩子们学这学那的才艺,孩子们的发展会如何呢?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也许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将不再是每个人都是放学后就走进课辅班,放假时就走进才艺班,这些才艺不再被认为是孩子不会输给其它人的工具,每个孩子都会发展出不同的价值观,也许某些人更能因此而发现更加适合自己的兴趣,我想,社会走向多元,对这个环境中的每个组成份子,也许会是件好事,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更加不同的选择,当有一天,社会中充满更多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想法,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可能会更懂得尊重其它人的想法、其它人的声音。

  我认为,家长们也许不用这么烦恼的为孩子着急,害怕孩子会输给其它人,因而替孩子布置好一条条的道路,让孩子照着长辈的期望而走,若是能让孩子对自我有更多的体会和认识,更加认同自己本身的特质,有自己的想法,有自我的主张,当面临抉择的时候,能做出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决定,而不是犹豫自己是否符合其它人的期望,也许这样对一个人来说,会有更属于自己的人生吧!就像写不出自己优点的孩子,其实不是他没有优点,而是他对自己的特质并不清楚,或是他的特点不符合长辈的要求,因而使得这些原本该是快乐的孩子,因为不被长辈认同而对自己失去自信,虽然我并不清楚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是如何,不知道他们是否快乐。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教学系统设计》读后感

  《教学系统设计》读后感

  说是寒假,对我来说,依然是紧张的,因为`自学考试在即,想偷点懒,总觉得很不该。所以,利用假期,我粗粗地看了《教学系统设计》一书,虽然有点心不甘情不愿地生吞活剥了它,但事后想想它其实对我现在的教学还是挺有帮助的。

  教学系统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也是日益受到重视、应用范围广阔的多学科研究领域。它主要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着重创设学与教的系统,达到优化教学,促进学习者的学习。20世纪90年代,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产生巨大冲击。

  《教学系统设计》一书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中“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系列成果之一。它在总结我国传统教学设计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国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初步建构了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设计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以前,我总觉得这只是对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模式的一种折中主义的做法,等读完此书,我才知道那是将前两种教学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各自的缺点,发挥各自的优点,创造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最优的教学系统。这一模式的特点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教学;在“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同时也可采用自主学习策略作为补充,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要考虑情感因素(即动机)的影响,因为动机可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影响对知识的提取。

  这本书的阅读不仅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也能指导我的教学实践。就拿多媒体教学过程的设计来说,我们首先要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必须考虑社会的需要、学生的特征、学科的特点等三方面的因素。其次要选择www.pmceo.com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景。媒体的选择尽可能选择低代价、高功能的,并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媒体类型,情景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对主题意义理解。再次要指导自主学习,组织协作活动。自主学习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首创精神,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在进行协作学习设计时要遵循建立起协商群体、教师提出问题具有可争论性、学习过程可控讲究学习效率等原则。接着确定教学要素关系,形成教学过程结构。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必须考虑教师的主导活动、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媒体的运用等方面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后设计测量工具,进行学习评价。

  总而言之,读书是没有坏处的。等我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寒假。

篇3:《教育理想信念》读后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寒假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我深深地被书中那凝练、隽永、雅致、精当的语言表述所吸引。该书的作者为肖川博士,作为教育学领域的青年学者,肖川博士在他的研究领域内建树颇多,他的文章朴实、优美、新锐、独到。这本书收入了他近十年所写的教育随笔50余篇。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话题,说出了我们的心理话。书中许多经典的表述,让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强大。

  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读书的过程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我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依据书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会发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回随着阅读、交流与沟通迎刃而解,进而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会使自身在教育教学上步履变得轻松些。

篇4:老师《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老师《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一看见《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就被其封面上的几行字所吸引:“中国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发人深省的、中华民族的一大困惑?”——这也正是我一直困惑而无法释怀的一个迷。再看看作者的简历,这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作者对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尤其当其儿子亲身经历了美国的教育之后,作者对中美教育的体会和思考更加具体,更加全面。作为一位教师,教育作为工作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为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我们天天相伴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哪些差距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在本书的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受中国画启蒙教育的儿子三岁就能画出像模像样的国画。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

  看起来这好像只是评判标准的差异,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区,即把技能和创造分隔开,把教和训练混为一谈,结果是“许多中国的孩子具有的是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COPY(拷贝)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作者最后写道:把“教”混同于“训练”,就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结果,教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

  改革我们的教育观念,改革我们的教育手段;解放学生的思想,解放学生的行为,营造“自由与开放的追问风气”,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提倡“六大解放”。 即解放孩子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驰骋疆场的千里马, 而不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的“小绵羊”。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才是最富创造性与开拓性的,也就是说当人处于自由放松而又专注的神弛状态时,人的创造性才是最强的。因此,我们现在亟待把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愿创造之花象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的更美更艳;愿我们的学生在创造的氛围中开开心心地学习!

篇5:《小学数学课程理念实施》读后感

  《小学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读后感

  这段时间翻阅了广西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编写的《小学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书中的描述了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新课程的实践问题与理论、新课程实施的内容与形式及价值,特别是从理论出发,结合各地教学一线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例,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讨论,给我感触良多,使我对新课程的落实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启发,让我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更加清晰:

  数学情境不应该只是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其要害是必须暗含着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儿童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问题可以来自于外部,也可以来自于内部,可以是学生探究生成,也可以是教师事前有目的地预设。所有的问题情境只要能产生儿童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出现发展,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就能达到有效学习。新课程提倡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为此,我们想方设法创设情景,但结果有的课还是只停留在表面的联系,情境中蕴含的数学问题不明显、不深刻,导致在新知的认识过程仍然是脱离情境开展,情境没能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和探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没能激发学生一段时间的思维。有的情境又太牵强,和要学的知识毫无联系,与其如此,倒不如从数学内部提出问题,设计探究活动。

  数学,对小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因此要尽可能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运算意义的理解。数学概念、运算意义、运算定律原理都是较抽象的,如果直接教给学生,当然也可以通过强化使其掌握,但学生即使会做练习,并不代表他完全理解。而通过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开展学习www.pmceo.com,学生对这些抽象的知识就能形成具体的表象,从而在意义上真正理解。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中不断生成的焦点问题,而且自己还不时地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要适时组织争辩,争辩是思维最好的触媒剂。为孩子们思维碰撞打起了新的平台,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活力有时来自探索过程中山穷水尽的困惑,有时来自于柳暗花明的惊喜,每一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并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通过交流、启迪、辨析、整合,问题解决了,大家有了共识。在争辩和交流的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倾听、接纳与评析,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