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心得体会 导航

《中国历史的教训》的读书心得体会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9-04-09

  《中国历史的教训》的读书心得体会

  拿到习骅所著的《中国历史的教训》用三天的零碎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单位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列举了不少书目,其中作者与主席同姓,迅速了解了下作者。

  书*计24个小段文章,易读,可读,作者的借古论今,基本收放自如。选取的历史事件有众所周知,有不为大多数所了解的挖掘,体现了作者知识的深度,特别是站在忧国忧民的角度,体现了其不凡的思想高度和认识,真正体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另外,文笔通俗,娓娓道来,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正向思想读物。

  该书以“军机处的纪律”一文,作为《中国历史的教训》的开篇之作。军机处的纪律、雍正治吏的非常举措、赵匡胤与官二代、庆亲王的作风问题、苏联政治笑话中的干群关系、高级干部的低级错误、御史的冤屈、吴江县令的从政环境......讲了24个“古今”的《中国历史的教训》,看起来在说故事,其实是在写时评。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叙,24个“古今”里既有清官能吏忠臣,又有贪官懒官巧官;既有守规矩识大体的普通党员,又有犯了低级错误的高级干部。“古今”里的人和事,有的伟岸得让人拍案叫绝,有的卑劣得让人不可思议,有的愚蠢得让人顿足捶胸,个个似曾相识、如在左右,不是成功的经验就是“历史的教训”。文中列举了雍正时期军机处的“三大纪律”:一是规定大家必须在凌晨五点之前到岗,并且保证今日事今日毕,不得拖拉;二是改变惯例,减少递送公文的层级,做到直接送达,保证了政令畅通;三是严格保密纪律和廉政制度,决不允许跑风漏气和以权谋私。“三大纪律”,概括起来就是“勤、速、密”。对于违纪者,以“严猛治国”著称的雍正只有一种态度:严惩不贷!四川布政使程如丝犯了大罪,在死刑判决书送达成都之前一周,程如丝就知道了结果,并以自杀逃避了法律制裁。雍正抓住这个案例,严肃处理了泄密者,开展了警示教育,完善了制度,为军机处工作人员画了一道醒目的红线。

  不熟悉清史的人未必清楚,雍正的父皇康熙,虽然缔造了一个太平盛世,却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而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人。雍正有一个特点,他对官场上的流习和积弊都一清二楚。因此,他严明纪律、规范行为,从重从快打懒肃贪,铁血凛然整顿官场。仅仅五年,大清国库储银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至五千万两。更重要的是,社会风气改变了,帝国的吏治也为之一清,后世评论“雍正一朝无官不清”,可见雍正王朝官风的清廉。

  由此,作者在“军机处的纪律”文尾发出感慨:无视法纪是官员责任意识缺失的结果,也是贪污腐败的前奏。如果朝廷热衷于当好好先生,带头把规矩当摆设,官员肯定舒服无比、为所欲为,老百姓的日子就不舒服了。老百姓活得痛苦,政治统治能长久吗?“身为党员,铁的纪律就非执行不可,孙行者头上套的箍是金的,共产党的纪律是铁的,比孙行者的金箍还厉害,还硬。”这是1942年整风运动开始后,*同志对于纪律问题的强调。

  翻阅党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纪律和规矩一路走来。“纪律是党的生命”“从严治党关键在严格执纪”“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领导干部违纪往往是从破坏规矩开始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气概、秋风扫落叶的力度正风肃纪,全面围剿腐败现象和“四风”问题,一个节点一个节点、一个笼子一个笼子缩小权力越轨空间,对违纪违规违法行为零容忍、严处罚、快了结......广大党员干部对纪律和制度的敬畏,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心存侥幸的人,从未像今天这样稀少。于是,“官不好当了”的慨叹出现了。历史的经验是:法纪越严,官越不好当;官越是不好当,国家越是前途无量,人民越是充满希望!”

  阅之,可知中国社会之现状是历史轮回的规律,作者重点还是围绕如何为官一方,如何看待当前的反腐,如何理解党的反四风必要性,以故事的形式,说明了当今社会的一些思想现状,而这种思想意识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对是错以历史为鉴,是不错的选择。然而,面对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变化,上观中华几千年历史,历代历朝,什么才是符合中华文化发展的长久之道,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结合为之上下而求索的。显然,在取得经济上的突破后,需要我们静下来思考,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不足,如果依然让功利占居首要位置,我们将会是历史的罪人,几十年的快速发展,需要慢下来思考,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是理论规律的必然。

  历史,只区区百年,一个东方落后的国家,转变成为一个可以在世界舞台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国,于历史来说,只是一瞬,却需要许许多多的生命去实践,去换取。1915,我们的组织还没有成立,1965,我们还是为温饱而发愁,20**,我们却发现自己解决温饱后,我们有了太多不亚于一个老旧朝代的各种没落之风,显然,历史规律是有借鉴意义的。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目送》的读书心得体会(五)

  《目送》的读书心得体会(五)

  我慢慢地,慢慢得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会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目送》是龙应台女士在书名为《目送》的散文集中收录的第一篇散文,打开书看到这句话,我就有些淡淡的忧伤和伤感,也许同是母亲的缘故,又也许同是女儿的原因吧。

  每个人都要经历从年轻时候挺拔的身姿到年迈佝偻的腰杆。这期间,我们看着儿女长大,看着亲人离开,无疑都是一场又一场的目送,只有自己在目送的过程中才能体会无奈和惆怅。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可是每个父母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使中最特别,最可爱的一个宝贝。我是个比较自我的人,在没有孩子之前,我总是无法领会做父母的心情,我无法体会责任这个词的含义。直到我自己的儿子出生,看着母亲抱着儿子,眼睛里流露出无限的疼爱时,我顿时明白了爱和责任的含义。我有责任去爱,去教育这个刚出生的宝宝,我更有义务去照顾年迈的父母。我渐渐明白了,生命原来就是一场延续,孩子就是人生的分水岭,有了孩子,生活就有了牵挂,有了责任和目标。我们愿意用尽所有的力量去保护他,去疼爱他。当我们把所有的爱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同时,我们忽略了另一个人,那就是父母,为了孩子健康茁壮成长,可以每天提前起床一小时,为他准备早餐,做他爱吃的饭菜,可是在父母那里,宁愿多睡一小时,我也不会起床准备早饭,总是想有妈妈呢,这些事情不需要我操心。妈妈在,我就觉得安心。我觉得我可以理所当然晚起,我所有的懒惰都可以归咎为这是我妈妈家,我可以肆意的懒。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她有白头发了,我还惊奇的说,妈你有白发了。妈妈淡然的说,年纪大了肯定有白发了。听到这句话有点心酸,我以为她不会老,我以为他永远30岁,我以为她还是我心中无所不能的超人。孰不知,她也会老去,也会变的更啰嗦,带她出去吃饭,他总是嫌饭菜太贵,和老板讨价还价,弄得我觉得很是反感和没面子,给她说了许多遍下次不许这样,她像个犯错误的孩子一样低头低声说,在家多好,我做给你吃啊,又不花钱,又干净。我一下子觉得自己是多么的不懂母亲的心。那是一颗多么柔软而又脆弱的心。包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爱,那是何等的深沉和无言。

  指尖的年轮,年华的记忆,当年轮一层一层的覆盖那曾经布满乌黑的发丝,我们应该趁着年轻,趁着岁月静好,大声的说出:妈妈,我爱你!

篇3:读书,让生命丰盈--读书活动的心得体会

  读书,让生命丰盈

  --读书活动的心得体会

  读书,对于我来说,已经成为生命中的一种习惯。

  三十多年前,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喜欢看书。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很少有丰富多彩的各种各类书籍,也没有什么网络、手机。能接触到的,只有连环画、也就是小人书了。因为家境贫寒,一个孩子能拥有一本小人书就很不错了。记得在外工作的老爸知道我喜欢看书,特意给我买了《鸡毛信》和《黄河滩上血泪仇》两本小人书,躺在被窝里看了无数次,时间一长都被翻烂了。

  镇上电影院的旁边,有两三个简易的书摊,每个书摊上多的有一百多本小人书,小的书摊只有几十本,书摊前放了几个歪歪斜斜的小板凳,一分钱可以看一本。偶尔星期天,就死皮赖脸的缠着母亲讨要几分钱,坐在书摊前不吃不喝,直到把兜里的几分钱都花光,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1983年参加工作后,因为所在的工作单位处于偏远的地方,离集镇还有十几里路,一个车间二三百号人,只有一台电视机,节目也很枯燥。所以下过班后,为了打发时间,只有看看电视,或者聚在一起打打扑克牌。

  我不愿意这样消磨时间,便利用休息的空隙,骑着自行车去镇里的新华书店买书。后来,单位里的一位同事在厂门口开了一个书屋,极大地方便了我买书、读书。我先后购买和订阅了《辽宁青年》、《风流一代》、《啄木鸟》、《收获》、《十月》、《小说月报》、《微型小说选刊》、《人民文学》等。这些书籍每本虽然贵的八角一元,便宜的三角、五角,但当时每月的工资只有36元,仅买书一项经常让我耗费大半月的工资,所以每月的收入总是感觉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可是我依然是乐此不疲。

  与书为伴,感受李白、杜甫、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古代圣贤们的光辉;倾听鲁迅、钱钟书、梁实秋、老舍等一代巨匠们的足音;领略王蒙、贾平凹、余秋雨、汪国真等大师们的思想风范;仰望高尔基、泰戈尔、大仲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文学泰斗们的精神高度。他们如一颗颗永不陨落的恒星,在天边的最美处闪耀着璀璨玫丽的光芒。

  1990年,我成为一名宣传干事,每天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报纸与各种图书,这让我如鱼得水,如痴如醉。与书缠绵,走进唐诗宋词的氛围里,如同走进了一条灯光旖旎的巷子;走进名人传记的震撼里,如同走进了一间励志的画廊;走进林和靖与陶渊明的经历里,如同饮了一碗提神的冰水;走进魏晋文人的狂狷里,如同走进了一阕豪放的道场。

  “一书一世界,一语一天堂”。读书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滋润干涸的心灵;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造就高雅的品味。读书给了我知识,读书给了我乐趣,读书更给了我信念。那些优美的文字似钟鼓般响彻心灵原野,那声音由远及近,婉婉转悠长,不仅滋润我成长的过程,而且还让我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提素养。

  命运多舛,疾病剥夺了我的身体,给我带来了残疾,但只要给我一双眼睛,却不会剥夺我的阅读。就是在生病住院期间,我的病床上也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等书籍。读书,让我增添了与困难和病魔作斗争的勇气与力量。读《平凡的世界》,我感受到年轻人面临现实的挫折、压力、抉择,却从未放弃对理想、爱情坚韧执着的追求;读《群山之巅》,让我了解了中国北方一个叫龙盏的小镇上,一个个身世性情迥异的小人物,在各自的滚滚红尘中浮沉,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努力活出自己的样子;《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每一个故事讲述着不同的人生百态,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张三李四的故事,但是却能直击人心的身处;读《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我们跟着黄永玉老先生从优雅的塞纳河出发,沿着梵高的脚步,追索印象派画家们的踪迹;又跟他一起,散步在美得令人心碎的翡冷翠,走进达·芬奇生活的小巷,再与薄伽丘,但丁相遇......

  在我的阅读中,我总是与书中的精魂缠满,促膝交谈,融汇在心,心灵绚烂;不是偶尔一会,而是长期为之,常读常新,心思逐渐专执,心智逐渐成熟,心灵逐渐清明,心神逐渐淡然;阅读让我在纷扰的俗世里,给自己一剂清醒的茶汤,给自己一份寡淡的心境,给自己一种坚定的信念。

  得益于与书为伴,身体残疾的我勤耕不辍,每年在大唐网、大唐报、大唐杂志、中国电力新闻网、中国电力报等媒体每年上稿110篇,多次被评为大唐集团公司优秀信息员、中国电力报和大唐集团公司优秀通讯员。撰写的《发电企业“家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应用》荣获全国电力行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并获得全国电力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优秀成果二等奖。

  读书已经融入我的生命。现在,无论工作和生活多忙多累,我每天依然要抽出一些时间读书。每到周末,拾取一份宁静,载着一片安祥,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走出烦躁的生活圈栏,喜欢在泡上一杯茶,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轻启书卷,品茗书香,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从智者的文字里看到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情趣......读书渐久,经验渐丰,我们会一日又一日地发现,无论是一卷美文、一句箴言或一生珍藏,就会让我们的灵魂浸润,生命也在阅读中丰盈。

篇4:书锄我爹--职工读书月活动的心得体会

  “书锄”我爹

  --“职工读书月”活动的心得体会

  我喜欢这样一种阅读姿势,半蹲在二手书地摊前,手捧一本纸质泛黄的小说,忘我地置身于书中的跌宕起伏。我爹就是这样的阅读者,他看书的时候如痴如醉,走路看,睡觉看,吃饭时左手拿着煎饼右手要握著书卷,甚至在田间的劳动间隙也要头枕锄头躺在田垄上翻两页,看足了折个角往地头一搁接着干农活,久之便多了个“书锄”的雅号。

  我爹看书杂乱无类,言情的武侠的历史的包括封面带点儿色情的宫廷秘史均有涉猎,《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太平天国》这类长篇历史小说我爹看了很多,因此唐朝的宋朝的明朝的那些事儿他总是如数家珍。我爹尤其喜欢看军事小说,只要和八路军、新四军有关联的书一概不放过,看着看着便兀自懊恼晚生30年,不然依他的“军事才能”也能混个十大元帅十大将军当当。有时,村邻们在村头大树下激烈讨论中国和美国的军事谁更强大,我爹便很权威地一锤定音:彭德怀和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又不是没有较量过!

  对于爱不释手的小说,我爹会附庸风雅摘抄几段经典词句和章节。他曾全文抄录红色小说《马兰草》,他总是偏执地认为男主人公柳彤有他的影子,尽管他没有上过一天大学。这本手抄本的《马兰草》后来成为我童年的文学启蒙,我从我爹歪歪斜斜的笔迹中第一次读到了大学校园的书卷气,第一次读到了怦然心动的爱情和人性的悲剧。那个时候,我总爱偷他的书看,晚上他看,白天我看,有时看得比他还快。

  无书可读的时候,我爹时常骑着自行车带我到附近的集镇听王瞎子说书,别人听完说书之后就散去,他却留下来和王瞎子侃一会儿书中人物。有次听说书归来的路上,我爹一脸严肃地跟我说王瞎子说书不是“瞎说”,因为他看过《薛仁贵征西》,王瞎子说的和书中的内容分毫不差。

  我爷爷在世时常数落我爹“不务正业”,农民看书能有什么大去处?武不能定国,文不能安邦,只能耽误农时,只能惹村邻们笑话。可惜我爷爷去世得早,我爹看书后来还真看出了名堂。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镇教委办主任在玉米地里找到了我爹,说镇中心小学缺一名代课教师,有人举荐了我爹。

  那天我爹很激动,放下锄头就跟教委办主任去学校试讲,到那儿才发现,台下坐着全镇的小学历史老师。还好那时乡村教师门槛很低,我爹从裤兜里掏出姚雪垠的《李自成》,啰啰嗦嗦地把“李自成技杀罗汝才”的章节讲了一遍,末了还煞有介事地分析了罗汝才之死的必然性。教委办主任被我爹忽悠得也很激动,说再来两个王瞎子也没这水平,当场拍板让我爹任小学六年级的历史教师。

  我爹后来还陆续兼任了语文教师和体育教师。他上体育课时,先把学生们拉到操场上让喜欢唱歌的学生举手,举手的学生在操场上自由歌唱,没举手的学生他全带回教室听他讲历史故事。他认为爱唱歌的孩子太浮躁,不适合读“闲书”,这种偏执大抵是受“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的误导吧。

  这种观念也直接影响了我的阅读观。对于那些“闲书”,他有时阻止我看,有时又鼓励我看,直到今天我也没读懂他的态度。记得小学六年级时,我在他的历史课上偷看温瑞安的《剑气长江》被他捉个正着,那次他异常震怒,不仅抽了我耳光,还在全班掀起了清查行动。他把没收的“闲书”全都带回家自己看,其中包括我从同学处借来的那本《剑气长江》,不料看完了他又催我去借下一部,温瑞安的“神州奇侠”系列总共八部,《剑气长江》只是其中之一,那一阵子爷俩颠三倒四把八部全看完了,往往是他看完上一部,下一部我也看得七七八八了。他那时心情特好,数次向我慨叹这是他读过的最好的武侠小说。

  我爹做了十年的乡村代课教师,后来学校里陆续分配来年经的大学生,他只好背着两大摞教案“退休”回家。临走的时候校长要他把教案留下,我爹说留在学校也是一堆废纸,不如让他带回家当“闲书”看,校长知道我爹是有名的“书锄”,于是作罢。

篇5:《中国历史的教训》的读后感

  历史就是最好的老师

  --《中国历史的教训》的读后感

  一本由纪检监察干部、法学博士习骅写就的《中国历史的教训》问世,初读该书,给人一种读故事的感觉,再读,就有了震心的效果,这不就是一剂反腐肃贪教育活动的良药吗!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过去的,但也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历史就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人们的心灵,让其去思索,去渐悟,寻找到走下去的路,甚至可以让其不再走弯路。

  《中国历史的教训》这是第一本由纪检监察干部倾注心血、联系反腐败斗争的实际而写就的读史感悟。以古道今,用“放大镜”的手法,将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干部、公职人员形象汇聚在一起,来探究腐败的根源,正反齐上,从而来反思当今中国的腐败问题。

  作者习骅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全书收录了他创作于20**年-20**年,并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上的24篇“说古道今”的文章,以轻松的笔调通过众多令人嗟叹与沉思的人物故事,来讲述历史风云变幻中的不变正道。

  “说古”,众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像砖头一样厚实的、咬口的评说。但全书共两个部分,24篇,不仅不长,还很有趣,好似连环画,为我们画出了千百年来中国官场吏治的千姿百态,通俗易懂。作者习骅以特写镜头、放大镜来塑造形象。如:雍正、周秉德等人物,伟大得让人拍案叫绝;而蔡孝干、顾顺章等人的卑劣,让人唾弃,甚至有想冲上去打他们的冲动;慈禧、阿福、小王等的愚蠢,让人顿足捶胸,又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整理思维,消除“腐败非罪化”的错误价值观。人物形象生动、活灵活现,一次又一次地触动心灵,洗礼心灵。

  再从目录“崇祯本可不上吊”、“皇帝的伙食费”、“慈禧收礼”等,就可以嗅到“腐”的味道,感受到作者犀利诙谐的笔锋,化严肃为幽默,没有说教,更没有定“条例”,小故事大道理,让人笑后就是思与悟,震撼心灵。

  关键还在于《中国历史的教训》以史为鉴,立足中国,传递廉政正能量。习骅,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现在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工作,曾先后师从南京大学林仁栋教授、北京大学黄宗良教授,研究廉政立法和苏共问题。正因为他工作的特殊性,全书对腐败的剖析,既具全局性又不乏细致性,就是一个引路人--忆古思今。虽数隔千年,但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割不断的。忘记历史,就没有未来。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她忠实地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历史的教训”就更具启发性,教我们不要重蹈覆辙,不能在同一个坑里跌两次。苏共的消失,就是历史给我们的最好教育。细细品读《中国历史的教训》,想想那些“腐败蛀虫”的结局以及所导致的恶果,深思腐败的“毒性”,匡正我们的价值观,将那一幕幕由腐败导致的“灾难”牢记于心,筑牢拒腐防变之墙,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扫干净“蛀虫”,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中国需要廉,需要干净,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只有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才能实现“中国梦”。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