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活动方案 导航

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培训实施方案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2-05-17

  一、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而进行的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开放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见德树中学《学生手册》P77-79页)

  二、课程目标

  这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通过课程的实施,同时实现多个方面的教育目标,这些教育目标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1、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社会、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4、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7、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中都必须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善于对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拓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进展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特色的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才能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要求教师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要求教师是学习型的教师

  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任何观念、知识、技术和能力都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此长彼消,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社会,有哪一种观念、知识、技术和能力可以长久不衰?在学习化的社会中,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教师要变传道授业者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拓展者,必须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观念,具有超前的教学观念,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才能有效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由于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创新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挑战,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冲击,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善于学习,具有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探索中实践,边干边学。在指导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2、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管理技能和科研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形式,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其学习的内涵、意义、乃至怎么选题,怎么实施等都;是陌生的,教师的宣传、鼓励、指导的艺术,以及能力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的热情和课题研究的质量。从研究性学习启动、选题、立题、实施、结题、成果展示等过程都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组织驾驭能力。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从态度上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对自然、对社会的热爱。教师要在学生懈怠和遇到困难想放弃时给予信心和力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品质;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追求成功的欲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从能力上引导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选择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从方法上引导学生以科学求真务实的态度进行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从方法态度上,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基本方法,科学的思维品质,科学的设计和操作方法。

  3、教师要具有发展性的评价观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助推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学习,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学习形式,要求教师本着发展性、形成性的评价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学习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着眼于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进行重过程的评价和过程中的评价。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重点考核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实践参与,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学生意志力,团结协作精神,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创新并及时给予肯定。评价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主体性发挥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互动、学生自评的情境,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字生学会反思,学会评价他人、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基于以上的认识,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并将研究性学习的观念、方法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着眼于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突破“研究性学习-- 一个现实的课题”而努力,进而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高一年级“社会调查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流程。

  1、课程的组织形式

  “调查研究课程”为德树中学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学校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每周利用一个半天的时间。课程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排入课程表,由教导处统一安排,

  课程以调查研究为主要活动内容,由三部分组成:辅导报告(讲座)、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课程开始时,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和本校教师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介绍调查研究的基本知识;课程围绕三个方面(自然与环境、社会与人、科学与生活),每学期确定2~3个专题,小组的活动在专题范围内,题目自行拟定;调查的范围在成都市,日常的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不仅对课程实施全程的监控,同时接受学生邀请为学生提供指导,这是一门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的课程。

  整个课程是从辅导报告开始的,在得到初步指导和培训后,学生在上述专题内,自主确定一个感兴趣的题目,根据调查研究设计的要求,自行设计一个调查研究的方案,并自己依据有关要求自我评审,自己认为合格后,按照要求的格式将方案给班主任老师。

  班主任进行初步评审,对有明显错误的不合理设计,提出建议,并返还学生重新设计。班主任对全部通过初审的题目进行分析,内容和活动明显相近的设计要合并,将通过初审和合并后的全部题目名称在班级张榜公布,学生自由选择题目,达到4~6人的即允许组成课题小组,如果一个题目选择人数超过6人,以选择的先后顺序来定。没有组成小组的同学和题目进行下一轮选择,直到全部同学都参与到符合要求的课题组。教师不得强行指定任何一个学生必须参加某一小组,在开题评审前学生可以自行调整小组人员。

  组成课题组后,小组自行选举组长。在组长组织下进行调查研究方案的再设计,完成后先进行小组自我评审。学校组织有关教师,组成调查研究方案评审小组,各小组做开题报告。小组介绍设计,接受质疑,评审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通过了评审的调查研究方案,由组长组织本小组实施,小组可以自行聘请校内外的指导教师,班主任对本班各小组的活动实施全面监控(使用监控量表),全校的所有教师都有应学生的要求给予指导的义务。

  课题完成,小组组织总结,形成报告,班级先组织班内展示、评议,各小组互相借鉴、学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自小组的报告。

  学校组织答辩委员会。,分别到各班级组织答辩;让年级组织自己班级课程成果的对外展示。

  在答辩后,综合评定小组和个人这门课程的成绩,总结实施的经验与不足,修改拟订下一轮的实际。

  2、课程的实施流程:“高一年级调查研究课程”实施流程:①组织辅导报告、班级布置与动员;②个人选择题目、拟订计划、方案;③班主任初审、合并相近题目;④公布初选题目、同学自由组成课题组;⑤小组选举组长、共同设计调查方案;⑥开题报告、方案评审;⑦小组独立实施、教师监控、指导;⑧形成调查报告,个人、小组总结;⑨班级展示、同学评议;⑩答辩会、年级报告会;11教师评定成绩、总结;12成果展示、制作展板等各种成果形式;科研室审核认定,表彰优秀课题组。

  课程的主要流程是:选题、成立研究小组-→设计研究方案-→课题开题-→深入社会调查-→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答辩、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五、课题的管理形式

  课程管理以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为核心,班主任为骨干进行实施,如图所示。管理在研究探索中进行,根据课题进展情况和针对学生的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从怎样指导学生、怎样加强管理、怎样保证外出安全、怎样进行评价等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再通过班主任、指导教师去实施。班级课题管理班主任是核心,课题进行以班主任为龙头,班主任负责班级所有课题的协调工作,负责联系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管理,从粗线条上控制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从审题、开题、外出调查到结题,各个环节班主任的组织协调管理作用非常重要。因此,班主任的积极性、组织管理能力对课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六、高一年级社会调查型研究性课程管理制度,见《德树中学学生手册》P51-53页。(请班主任、指导老师组织学生认真学习)

  七、学习资料(《在研究中学习》、各报刊杂志)

  八、参加人员:高一年级全体师生

  九、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zz、zz

  副 组 长:zz、zz、zz

  培训指导:zz、zz

  组员:各班班主任

  学习培训资料发放、考核检查负责:zz

  摄影、摄像负责:信息中心:zz等

  七、研究性学习课程年级组的管理职责

  年级组是将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目标落到实处的中间环节,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中,它上承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和顾问组,下接年级组内各班主任和课程指导教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中起着组织、协调、管辖和监控作用。

  1、根据学校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统一安排,认真执行学校制定的工作计划,以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的实现。

  2、成立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年级核心小组,具体讨论与落实本年级学生的课题研究计划。

  3、按年级分阶段统筹运作学生的课程研究工作进程,并团结全年级教师群策群力,按制定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的具体要求,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并及时向学校领导小组反映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思路、新举措。

  4、组织各班各课题相互交流经验与信息,有效地调整全年级课程研究的进度;提供多种渠道,不断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及时发现与解决课程研究进程中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使学生研究课程正常深入地进行,了解、交流和督促教师在课程指导与管理方面的工作。

  八、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

  1、配合学校、年级组做好学生动员工作。

  2、在规定时间内按课程实施流程,完成学生的选题和建立课题组的工作。

  3、协助学校、年级组做好开题报告前的组织工作。

  4、根据年级组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统一安排,具体落实班内学生课题研究计划,及时提出和布置各个阶段工作的具体要求。

  5、协助年级组举行各种辅导报告,组织班内各课题组之间的交流,开阔学生视野,调整全班课程研究进度,不断调动学生投入的积极性。

  6、及时发现和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指导老师一起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方法,以规范学生的研究活动。

  7、随时了解各课题组课程实施的进度和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布置具体要求。

  8、适时组织各课题组之间的交流。

  9、按时填写“学生课题组活动情况记录表”,及时反馈学生离校外出活动情况,以保证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10、指导各课题组长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11、考评学生开题、课题实施和结题三部分成绩,记录并存档。

  12、向学校、年级组推荐优秀课题研究成果,提交各课题组的原始资料。

  九、研究性学习中指导教师职责和任务

  1、组织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题。

  2、组织并参加开题报告会,做好听审、评审工作。

  3、每周回收课题组长每次活动后如实填写的“活动记录表”,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和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填写“日常考核记录表”,作为对学生研究过程考核的重要依据。

  4、定期和学生课题组见面,借此机会予指导、观察学生,和学生较为深入地交流、了解课题进展情况。

  5、要求学生外出活动应事先请假,并填写“学生外出调研表”,如实记录访谈情况及访问专家的结果。学生外出研究调查前到科研室领取“学生外出调查介绍信”。

  6、组织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消化,形成最后书面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创新。

  7、在规定时间内收交各课题组最后的研究成果报告、研究成果的英文摘要、其他方面的收获总结、资料索引目录、课题涉及的科学术语词汇表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所有的原始资料。

  8、组织并参加结题报告会,主持答辩,及时填写答辩记录表,如实评价学生,教师评定成绩、总结。

  9、推荐并表彰优秀课题组。

  十、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课程培训、实施计划

  1、第1次:课程的动员、学习,组建班子,准备阶段,制定实施方案。(班级布置与动员)班主任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领学习培训资料《在研究中学习》。

  2、第2次:高20**级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教师学习动员、培训阶段。

  3、第3次:高20**级研究性学习学生动员、培训课程启动阶段。

  4、第4次:选题、开题,班主任协调评审阶段。

  5、第5次:教师指导方案设计、问卷设计等。

  寒假继续进行调查研究

  6、第二学期第1-2次:实施调查、研究(只安排2次外出调查研究)。

  7、第二学期第3次:补充和完善调查资料。

  8、第二学期第4次:小组讨论分析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9、第二学期第5次:展板或网页制作。

  10、第二学期第6次:班内或年级内结题交流。

  11、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总结。

  12、半期上交所有资料到科研室。

  小组活动的成果,可以采取文字、模型、图片、照片、声像、多媒体等任何有利于表现活动成果的形式,形成的成果先在班级交流,同学互相取长补短,交流后每个小组再完善自己的成果。将课题研究成果制作成展板交到科研室组织集中展示。

  13、班主任、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总结,推荐优秀课题组。

  本门课程的成绩是综合评定,开题报告、活动过程,最后成果都在课程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权重,成绩按小组计算,小组经过评议给出个人成绩,小组给出的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相乘就是个人这门课程的最后成绩。

  14、科研室对指导教师评定的成绩进行审核、认定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学分,装入教师年度考核档案中。

  15、科研室组织表彰优秀课题组。

物业经理人网-www.pmcEo.com

篇2:中学级研究性学习课程培训方案

  一、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而进行的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开放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见德树中学《学生手册》P77-79页)

  二、课程目标

  这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通过课程的实施,同时实现多个方面的教育目标,这些教育目标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1、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社会、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4、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7、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中都必须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善于对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拓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进展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特色的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才能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要求教师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要求教师是学习型的教师

  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任何观念、知识、技术和能力都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此长彼消,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社会,有哪一种观念、知识、技术和能力可以长久不衰?在学习化的社会中,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教师要变传道授业者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拓展者,必须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观念,具有超前的教学观念,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才能有效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由于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创新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挑战,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冲击,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善于学习,具有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探索中实践,边干边学。在指导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2、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管理技能和科研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形式,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其学习的内涵、意义、乃至怎么选题,怎么实施等都;是陌生的,教师的宣传、鼓励、指导的艺术,以及能力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的热情和课题研究的质量。从研究性学习启动、选题、立题、实施、结题、成果展示等过程都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组织驾驭能力。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从态度上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对自然、对社会的热爱。教师要在学生懈怠和遇到困难想放弃时给予信心和力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品质;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追求成功的欲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从能力上引导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选择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从方法上引导学生以科学求真务实的态度进行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从方法态度上,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基本方法,科学的思维品质,科学的设计和操作方法。

  3、教师要具有发展性的评价观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助推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学习,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学习形式,要求教师本着发展性、形成性的评价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学习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着眼于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进行重过程的评价和过程中的评价。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重点考核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实践参与,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学生意志力,团结协作精神,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创新并及时给予肯定。评价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主体性发挥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互动、学生自评的情境,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字生学会反思,学会评价他人、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基于以上的认识,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并将研究性学习的观念、方法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着眼于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突破“研究性学习-- 一个现实的课题”而努力,进而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高一年级“社会调查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流程。

  1、课程的组织形式

  “调查研究课程”为德树中学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学校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每周利用一个半天的时间。课程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排入课程表,由教导处统一安排,

  课程以调查研究为主要活动内容,由三部分组成:辅导报告(讲座)、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课程开始时,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和本校教师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介绍调查研究的基本知识;课程围绕三个方面(自然与环境、社会与人、科学与生活),每学期确定2~3个专题,小组的活动在专题范围内,题目自行拟定;调查的范围在成都市,日常的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不仅对课程实施全程的监控,同时接受学生邀请为学生提供指导,这是一门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的课程。

  整个课程是从辅导报告开始的,在得到初步指导和培训后,学生在上述专题内,自主确定一个感兴趣的题目,根据调查研究设计的要求,自行设计一个调查研究的方案,并自己依据有关要求自我评审,自己认为合格后,按照要求的格式将方案给班主任老师。

  班主任进行初步评审,对有明显错误的不合理设计,提出建议,并返还学生重新设计。班主任对全部通过初审的题目进行分析,内容和活动明显相近的设计要合并,将通过初审和合并后的全部题目名称在班级张榜公布,学生自由选择题目,达到4~6人的即允许组成课题小组,如果一个题目选择人数超过6人,以选择的先后顺序来定。没有组成小组的同学和题目进行下一轮选择,直到全部同学都参与到符合要求的课题组。教师不得强行指定任何一个学生必须参加某一小组,在开题评审前学生可以自行调整小组人员。

  组成课题组后,小组自行选举组长。在组长组织下进行调查研究方案的再设计,完成后先进行小组自我评审。学校组织有关教师,组成调查研究方案评审小组,各小组做开题报告。小组介绍设计,接受质疑,评审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通过了评审的调查研究方案,由组长组织本小组实施,小组可以自行聘请校内外的指导教师,班主任对本班各小组的活动实施全面监控(使用监控量表),全校的所有教师都有应学生的要求给予指导的义务。

  课题完成,小组组织总结,形成报告,班级先组织班内展示、评议,各小组互相借鉴、学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自小组的报告。

  学校组织答辩委员会。,分别到各班级组织答辩;让年级组织自己班级课程成果的对外展示。

  在答辩后,综合评定小组和个人这门课程的成绩,总结实施的经验与不足,修改拟订下一轮的实际。

  2、课程的实施流程:“高一年级调查研究课程”实施流程:

  ①组织辅导报告、班级布置与动员;

  ②个人选择题目、拟订计划、方案;

  ③班主任初审、合并相近题目;

  ④公布初选题目、同学自由组成课题组;

  ⑤小组选举组长、共同设计调查方案;

  ⑥开题报告、方案评审;

  ⑦小组独立实施、教师监控、指导;

  ⑧形成调查报告,个人、小组总结;

  ⑨班级展示、同学评议;

  ⑩答辩会、年级报告会;11教师评定成绩、总结;12成果展示、制作展板等各种成果形式;科研室审核认定,表彰优秀课题组。

  课程的主要流程是:选题、成立研究小组-→设计研究方案-→课题开题-→深入社会调查-→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答辩、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五、课题的管理形式

  课程管理以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为核心,班主任为骨干进行实施,如图所示。管理在研究探索中进行,根据课题进展情况和针对学生的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从怎样指导学生、怎样加强管理、怎样保证外出安全、怎样进行评价等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再通过班主任、指导教师去实施。班级课题管理班主任是核心,课题进行以班主任为龙头,班主任负责班级所有课题的协调工作,负责联系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管理,从粗线条上控制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从审题、开题、外出调查到结题,各个环节班主任的组织协调管理作用非常重要。因此,班主任的积极性、组织管理能力对课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六、高一年级社会调查型研究性课程管理制度,见《德树中学学生手册》P51-53页。(请班主任、指导老师组织学生认真学习)

  七、学习资料(《在研究中学习》、各报刊杂志)

  八、参加人员:高一年级全体师生

  九、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zz、zz

  副 组 长:zz、zz、zz

  培训指导:zz、zz

  组员:各班班主任

  学习培训资料发放、考核检查负责:姚斌

  摄影、摄像负责:信息中心:朱晓宇等

  七、研究性学习课程年级组的管理职责

  年级组是将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目标落到实处的中间环节,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中,它上承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和顾问组,下接年级组内各班主任和课程指导教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中起着组织、协调、管辖和监控作用。

  1、根据学校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统一安排,认真执行学校制定的工作计划,以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的实现。

  2、成立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年级核心小组,具体讨论与落实本年级学生的课题研究计划。

  3、按年级分阶段统筹运作学生的课程研究工作进程,并团结全年级教师群策群力,按制定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的具体要求,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并及时向学校领导小组反映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思路、新举措。

  4、组织各班各课题相互交流经验与信息,有效地调整全年级课程研究的进度;提供多种渠道,不断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及时发现与解决课程研究进程中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使学生研究课程正常深入地进行,了解、交流和督促教师在课程指导与管理方面的工作。

  八、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

  1、配合学校、年级组做好学生动员工作。

  2、在规定时间内按课程实施流程,完成学生的选题和建立课题组的工作。

  3、协助学校、年级组做好开题报告前的组织工作。

  4、根据年级组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统一安排,具体落实班内学生课题研究计划,及时提出和布置各个阶段工作的具体要求。

  5、协助年级组举行各种辅导报告,组织班内各课题组之间的交流,开阔学生视野,调整全班课程研究进度,不断调动学生投入的积极性。

  6、及时发现和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指导老师一起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方法,以规范学生的研究活动。

  7、随时了解各课题组课程实施的进度和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布置具体要求。

  8、适时组织各课题组之间的交流。

  9、按时填写“学生课题组活动情况记录表”,及时反馈学生离校外出活动情况,以保证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10、指导各课题组长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11、考评学生开题、课题实施和结题三部分成绩,记录并存档。

  12、向学校、年级组推荐优秀课题研究成果,提交各课题组的原始资料。

  九、研究性学习中指导教师职责和任务

  1、组织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题。

  2、组织并参加开题报告会,做好听审、评审工作。

  3、每周回收课题组长每次活动后如实填写的“活动记录表”,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和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填写“日常考核记录表”,作为对学生研究过程考核的重要依据。

  4、定期和学生课题组见面,借此机会予指导、观察学生,和学生较为深入地交流、了解课题进展情况。

  5、要求学生外出活动应事先请假,并填写“学生外出调研表”,如实记录访谈情况及访问专家的结果。学生外出研究调查前到科研室领取“学生外出调查介绍信”。

  6、组织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消化,形成最后书面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创新。

  7、在规定时间内收交各课题组最后的研究成果报告、研究成果的英文摘要、其他方面的收获总结、资料索引目录、课题涉及的科学术语词汇表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所有的原始资料。

  8、组织并参加结题报告会,主持答辩,及时填写答辩记录表,如实评价学生,教师评定成绩、总结。

  9、推荐并表彰优秀课题组。

  十、研究性学习课程培训、实施计划

  1、第1次:课程的动员、学习,组建班子,准备阶段,制定实施方案。(班级布置与动员)班主任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领学习培训资料《在研究中学习》。

  2、第2次: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教师学习动员、培训阶段。

  3、第3次:研究性学习学生动员、培训课程启动阶段。

  4、第4次:选题、开题,班主任协调评审阶段。

  5、第5次:教师指导方案设计、问卷设计等。

  寒假继续进行调查研究

  6、第二学期第1-2次:实施调查、研究(只安排2次外出调查研究)。

  7、第二学期第3次:补充和完善调查资料。

  8、第二学期第4次:小组讨论分析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9、第二学期第5次:展板或网页制作。

  10、第二学期第6次:班内或年级内结题交流。

  11、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总结。

  12、半期上交所有资料到科研室。

  小组活动的成果,可以采取文字、模型、图片、照片、声像、多媒体等任何有利于表现活动成果的形式,形成的成果先在班级交流,同学互相取长补短,交流后每个小组再完善自己的成果。将课题研究成果制作成展板交到科研室组织集中展示。

  13、班主任、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总结,推荐优秀课题组。

  本门课程的成绩是综合评定,开题报告、活动过程,最后成果都在课程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权重,成绩按小组计算,小组经过评议给出个人成绩,小组给出的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相乘就是个人这门课程的最后成绩。

  14、科研室对指导教师评定的成绩进行审核、认定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学分,装入教师年度考核档案中。

  15、科研室组织表彰优秀课题组。

篇3:长沙一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培训实施方案

  沙长一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培训实施方案

  本课程的培训旨在向中学阶段学习的青少年普及信息技术科学知识、扩大青少年的知识面、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化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培养并促其能力得以发展,给那些有才华的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并通过竞赛和相关的活动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

  一、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培训分为:信息技术基础培训、编程语言培训、数据结构培训、算法设计培训,综合提高培训。

  二、培训人员的确定:

  高一培训学生的选定:在高一开学初期,发动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培训。在报名学生中,通过一到两次到培训选定参加培训的学生。

  高二培训学生的选定:原则为高一参加培训的同学,通过考察适当增加和减少培训的学生。

  三、培训时间为:

  高一:每周星期二、星期四晚自习和周末及节假日可以利用的时间。

  高二: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晚自习和周末及节假日可以利用的时间。

  四、培训地点为:

  高一:三楼学生机房。

  高二:三楼学生培训机房。

  五、具体的培训安排:

  1.信息技术基础培训:利用9到10个课时的时间进行培训,外加学生的自学。培训时间安排在高一每一学期的第一个月完成。具体培训内容为:

  计算机常识:

  1.计算机和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数字通信网络的主要特征、数字化)

  2.信息输入输出基本原理(信息交换环境、文字图形多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方式)

  3.信息的表示与处理(信息编码、微处理部件MPU、内存储结构、指令,程序,和存储程序原理、程序的三种基本控制结构)

  4.信息的存储、组织与管理(存储介质、存储器结构、文件管理、数据库管理)

  5.信息系统组成及互连网的基本知识(计算机构成原理、槽和端口的部件间可扩展互连方式、层次式的互连结构、互联网络、TCP/IP协议、HTTP协议、WEB应用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6.人机交互界面的基本概念(窗口系统、人和计算机交流信息的途径(文本及交互操作))

  7.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新特点、新应用等。

  计算机操作:

  1.Windows的基本操作知识

  2. 互联网的基本使用常识(网上浏览、搜索和查询等)

  3. 常用的工具软件使用(文字编辑、电子邮件收发等)

  2.编程语言培训:利用40个学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培训和练习,外加学生的自学。培训时间安排在高一第一个学期完成。具体培训内容为:

  1.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

  2.阅读理解程序的基本能力

  3.具有将简单问题抽象成适合计算机解决的模型的基本能力

  4.具有针对模型设计简单算法的基本能力

  5.程序流程描述(自然语言/伪码/NS图)

  6.程序设计语言(PASCAL)

  3.数据结构培训:利用60个学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培训和练习,外加学生的自学。培训时间安排在高一的第二期完成。具体培训内容为:

  1.顺序结构:顺序表、队列、堆栈

  2.树

  3.图

  4.字符串

  4.算法设计培训:利用60个学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培训和练习,外加学生的自学。培训时间安排在高二的第一个学期。具体培训内容为:

  1.递推

  2.递归

  3.贪心

  4.分治

  5.穷举

  6..搜索

  1)深度优先与广度优先搜索,递归回朔思想与方法

  2)搜索的优化:分支定界法

  7.动态规划

  1)动态规划方法

  2)动态规划与其它方法的比较(时间与空间复杂度)

  8。图论算法

  1)最小生成树(Prim算法)

  2)最小路径(Floyd 、Dijkstra算法)

  3)拓扑排序、关键路径算法

  9.数学相关算法

  5.综合提高培训:利用80个学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培训和练习,外加学生的自学。培训时间安排在高二的第二个学期和高三第一期复赛之前完成。具体培训内容为:

  1.往届NOIP复赛真题讲练;

  2.模拟题、ACM题选练选讲。

篇4:入党培训课程学习思想汇报范本1500字

  20**年入党培训课程学习思想汇报范本1500字[1]

  敬爱的党组织:

  看到《入党培训课程》上那一长串的大字,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带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的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读到一半,合上课本,我竟然也默默且流利的将它读完了,也许是听得多了,读的多了,将这串文字也记录到了潜意识里。暗自兴奋之后,还是随着老师的讲解慢慢深入进去,我才忽然意识到,我对自己倒背如流的那句话竟是知之甚少,不觉为之前的暗自骄傲感到惭愧,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亡羊补牢还不晚。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1、中国共产党是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中最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中国共产党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组织。2、中国共产党是以无产阶级的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判断一个党是不是真正的工人阶级政党,主要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有组织的统一整体,有效地发挥党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领导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对党的性质的新概括,深刻揭示了我党先进性和人民性、民族性相统一的本质,对于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一方面,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够最后解放自己。

  2、中国共产党集合了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子。首先,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来源于最广泛的群众性要求,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只有同广泛的群众性相结合时才具有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其次,我们党的党员既有来自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又有来自非劳动者阶层的先进分子。

  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阶级性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历史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是偶然的,也不是自封的,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由党的阶级性所决定的,是中华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选择。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才能保证gg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进行,才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做到两手抓,保证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四、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党的性质宗旨的新概括。

  1、“****”重要思想突出体现了工人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和群众性。工人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它与先进的现代化大生产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特性决定了它能够团结广大群众,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为实现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而共同奋斗。“****”从整体性和内在联系上突出了工人阶级政党的阶级性、群众性与代表性的有机统一。

  2、“****”重要思想完整地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要求,而是对政党在社会发展中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明确定位,是对政党阶级性的本质概括和科学阐释。***同志关于“****”重要思想,从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出发,第一次从全面性、整体性和更高层次上对党的先进性进行了概括,抓住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条主线,即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和贯穿于党的根本宗旨之中,实现了党的先进性与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有机统一,使党的本质要求与社会发展进步相一致。

  我们想要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就必须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明确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积极进取,争做合格的共产党人!

篇5:新课程培训总结范本

  20**新课程培训总结范本

  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交流、研讨、评论等对这次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深刻的答案。同时也“被迫”对自己的心态和角色进行了调整——原先想既然是远程培训,也不会很紧张,可是从培训的第一天起,就体会到了——放松一下的想法都让这每天的听、想、写等无形的压力赶的无影无踪。培训真的是既太紧张太辛苦!

  在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和视频学习中: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让我对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可以说,在研修学习的这些日子。每一天对于我来说都有触动,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有一些感悟.

  经过这一个阶段的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课改必须更新教师观念。

  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总结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

  经过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大致内容。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3.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

  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化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初高中阶段,也许会贯穿于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对于一个高中化学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化学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4.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点评,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新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能力立意”。

  “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试题,追根求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根”;所谓“能力立意”,意思是说试题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组装,通过这种组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颖、陌生感。“重视基础,能力立意”不但是高等学府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莘莘学子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研究和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需要。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

  培训我明白了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善于积累、善于观察和学习;善于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善于控制自身的情绪;善于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同时我还懂得了化学的兴趣性、启发性等教学原则的重要性。

  这次培训让我难忘,不仅使我更系统的把握新课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专题学习,互相评论,互相讨论,集众师之见,使我的眼界得以开阔,并且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重大的突破和认识,当然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更是不可估量。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行胜于言”的作风,体会到老师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的力量。……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人的潜力真的是可以不断挖掘的。参加培训的老师们也让我见到了许多教学上的创意。在教学技能的学习上,我的收获很大。规范的教学流程,巧妙的课程设置,让我感觉到那些原本在我大脑里模糊不清的概念马上就清晰了。……除了教学技能的学习,更让我受到震撼的是一种严谨的作风。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新课改终于来了,经过暑假的远程培训及自主学习,对新课改由陌生变得逐渐熟悉,了解了一些新变化,学习了一些新理论,但对具体教学,还是首次,有一种莫名的紧张。

  下面就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来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的理解和思考。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把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新

  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可见地理素养的重要性。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

  我觉得,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形成一定的地理素养。一般来说:就是能够正确地理解人类居住的地球和生存的自然环境,能大概知道自然界一些现象比如流星雨、地震、泥石流等等是怎么回事。实际上,拥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素养,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存和生活。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觉得:作为一个地理教师,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我的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但是在我国,当灾害来临时,有关部门提前预警,有的人就是不信,认为夸大其词。

  比如洪水来临后,

  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冒着生命的威胁驾着冲锋舟去解救一些被洪水围困的群众时,有人认为洪水只淹到二楼,他的房屋有三楼,他不走。还有一些从小就生长在城市的人们,盲目的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从网上看了些皮毛的野外知识,就认为是万事大吉了,有些事件最后付出血和泪的代价,这种例子不举也罢。

  因此,我不必说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设计具有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和谐统一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不必说学习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

  具备地理素养;更不必说地理素养是把地理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与终身发展的需要,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单就是从上面这些例子,看似最小细节的却是最重要的方面,也是我们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方面,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国家和民族每一个公民的地理素养是多么的重要啊。

  新课程把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深思,并且全力以赴的践行。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