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工作计划 导航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传递信息》教学设计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11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传递信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各种信息的特征对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

  2.根据生活经验认识常见的符号的含义。

  3.能举例说明自己所知道的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

  教学重点:能举例说出标志符号在传递信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感悟认识标志符号对我们生活有很大帮助。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做一个“猜猜看”游戏。

  师:打手势

  生:猜手势的意思。(举手答,齐答)

  师: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生:多种多样。(语言传递、文字传递、灯光和文字两种、声像、语言、手势、表情、标志、信号、图像、信件、网络、电话)

  师:假如你是一位游客,第一次来到下图中的火车站,你能根据标志符号很快找出邮筒、电话、问询台、出站口的位置吗?

  生:小组商量分类

  认识:出口、问询、电话、停车场、邮筒、厕所、注意距离、禁止吸烟

  生:扮演游客,找到邮筒、电话、问询台、出站口。

  了解传递信息的方式

  师:能举例说出标志符号在传递信息的作用及日常生活中常见标志符号的含义

  生:把自己见过的其他标志符号画下来。

  师:这个游戏可以锻炼我们的眼、手、口、脑的协调能力,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多练习练习。刚才大家通过老师的手势知道了老师想表达的意思,换句话说,老师通过手势把一些信息传递给了大家,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17.传递信息。(板书)

  二、小组合作,讨论分类

  师:除了用手势传递信息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传递信息呢?

  生:自由发言。

  师:出示图片,看看这些图片是怎么传递信息的。

  生:就自己喜欢的说说。

  师:大家知道了这么多种传递信息的方式,你能根据自己制定的标准给图中传递信息的方式分分类吗?(发放表格,分组讨论)

  生:先自己分类,然后小组讨论出最后意见,也可有不同意见。

  师:指导鼓励;如果遇到分类有困难的小组,及时点拨。

  生:小组汇报选出代表分别负责填表,汇报。

  师:引导学生自己对各小组的分类情况做出较公正的评价(简单、科学),评出优胜小组,给予鼓励。

  三、认识标志,情境感悟

  师:出示一些标志符号。(消防安全标志、道路交通标志等)

  师: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们经常用一些易于识别的标志符号来传递信息。

  师:日常生活中,尤其在交通道路上,我们会看到很多交通标志,它会告诉我们一些应该注意的事情。

  生:分成两组,分别发放一些交通标志牌,一组举牌,另一组说说这些标志符号告诉了我们什么,看哪个组说的又快又准确。

  师:你知道这样传递信息有什么优点吗?又有哪些不足?

  (指导作答,注意鼓励)

  四、活动:旗语游戏

  1.你能通过旗语向同学传递一些信息(如生日.字母等)吗?

  2.把要传递的信息(字母.图形等)编成“数学密码”,在操场上用旗语发给同学,接收密码的同学用彩色笔把它涂在表格中看看谁能正确解密?

  3.讨论:用旗语传递信息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

  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结论:

  优点:能在彼此看得见的范围内有效的传递信息;

  不足:距离有限易混,比较麻烦;

  4.小组共同学习科学在线中的内容,加深对标志符号的认识。

  五、总结评价

物业经理人网-www.pmcEo.com

篇2: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让灯亮起来》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让灯亮起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2课《让灯亮起来》。本课属于“电”这一教学单元。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灯导入,设计安排了让小灯泡亮起来人等三个探究活动和一个拓展活动。根据课的性质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本课时只涉及活动一的内容。在学生独立动手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电路中的主要元件,如灯泡、电池等。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使用简单器材做实验、探索创新的能力。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努力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旧有模式,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让灯亮起来》是河北版《科学》三年级下第十二课,本课 力求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特点,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并结合小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之中,始终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并做到“深”。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选用一些基本组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

  2、能用简图或文字表示自己的设计和实施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1、乐于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

  2、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共同学习;

  3、体验合作式探究的乐趣,并能够做到互帮互助;

  科学知识目标 :

  1、认识小灯泡、电池、电线,它们的外观和名称。

  2、知道使小灯泡发光的电路的连接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教学难点:能够从不同的连接方法中归纳出电路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和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入境,观察器材

  师:灯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它不仅可以照明,而且还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那么你们知道灯是怎样亮起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12课《让灯亮起来》。(板书课题)

  观察认识灯泡、灯座、电池、开关、导线。

  1、简单认识灯座、开关、导线。

  2、观察提问:仔细观察灯泡,你有什么发现?(从外形到构造。引导学生描述到灯泡上有玻璃罩,下面有金属壳,玻璃罩里有灯丝,灯丝的两端连接在引出线上,引出线一端连接金属壳,另一端被金属壳遮住了)。

  3、仔细观察电池,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讲清电池有正负两极,两极的形状,两极上的符号标志及文字说明,商标等)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动手实验活动,连接简单电路。

  (1)、讲述:动手试验,看看有多少种接法,可以使小灯泡发光。

  (2)、预想:先根据已有经验,画出自己预想的接法,看看能画出几种?

  2、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成功了?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的方法展示给同学们?

  找一组学生进行汇报,并把老师板画的器材正确地连接起来。

  3、实验探索:动手试试,先按自己预想的方法连起来能发光吗?再试试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想到的其他方法,并画出连接图。

  4、归结方法

  三、交流:

  1、你们小组试出了多少种连接方法?(小组上台展示图)

  2、提问:(1)怎样连接才能使灯泡发光?(指导学生具体描述:电池和灯泡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2)电是怎样使灯泡发光的?

  (3)有没有接上不发光的?你们是怎样接的?为什么不发光?

  (4)在连接电路时你们还有没有什么发现?(如烫手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实验:如果在电路中增加一个开关、电池夹、灯座,怎样连接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1)、讲述:连接电路时,请注意先把开关闸刀扳起,电路连接完毕,经检查无误后再按下闸刀。

  (2)、小组实验,连接电路,教师巡视指导。

  (3)、画出连接的电路图。

  (4)、交流:哪个小组上来展示一下,你们是怎样连接的?

  四、拓展延伸,鼓励创新

  1、让学生展示不同的连接方法。

  2、交流经验,质疑问难

  师:在实验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谈自己的新发现。

  3、布置设计作业:设计一个带有灯的小玩具。

  4、小结:这节课同学们研究得都很认真,请大家回家试试,能不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自己制作一个小台灯、小电筒或小电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上节课各组同学都使小灯泡亮起来了,请你们把上节连接的电路再连接一次,注意接开关时先把闸刀扳起来。

  生:分组连接电路。

  师: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又怎样使它熄灭?开关在电路中有什么作用?

  二、活动:制作开关。

  师:如果想制作一个小开关,你准备选择什么材料?怎样做?小组讨论一下。

  生:各组边讨论边动手制作。

  师:巡视指导。

  生:做好的试一试自制的开关能不能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师:出示各种常见开关,观察提问:

  (1)你认识这些开关吗?在哪见过?

  (2)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开关?

  三、认识电池。

  师:一个简单电路中有哪些材料?

  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电池的资料,现在请把你收集到的资料跟你们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4人一组讨论交流)

  生:全班交流:你们组了解了哪些电池?它们用在什么地方?

  有关电池你还了解什么?(如废电池的危害性等)

  四、拓展。

  1、废电池会污染环境,不能随便丢弃,怎么办?

  2、小组讨论:怎样设计制作废旧电池回收箱?

  3、交流废旧电池回收箱的设计、制作及挂放地点。

  五、

总结评价。

  1、个人评价。

  2、小组评价。

  3、集体评价。

篇3: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本节课在教学活动中反思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的提出来源于生活实践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内容就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在本节课刚刚开始,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了大家熟悉的桃河夜景、北山公园夜景,让学生亲眼目睹城市的美丽景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欣赏过这样的夜景,教师再出示出来,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再结合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就不难想到这么多的灯光,五彩缤纷的颜色,人们是怎样做成的?是怎样让这些灯泡同时亮起来的?由此可见,越贴近生活实际,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受到的启发就越大。所以创设适合于学生认知的生活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是相当有利的。

  二、猜测假想成为科学验证的催化剂

  真理是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反复论证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科学学习也不例外。课堂就是学生实践的一片小小的天地。而在各种条件都已具备的情况下,如何去探究,探究结果会怎样,这种假设将与实践形成相互对立的问题。在学生的心里正式有了这样的对立,才能使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中不断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猜测与事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所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假设、猜测,这对于通过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结论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如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大胆设想“在一个电路中能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这就使学生对探究有了信心、压力和动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才能经过失败,再失败,最终成功这样一个过程,从而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的推测,继而得出正确结论。“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让学生根据科学依据进行大胆猜测,是科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合理引导学生深入。

  国外科学教育有个说法,叫做“一英寸宽,一英里深”。“一英寸宽”指知识内容宜少而精,“一英里深”指内容要展开,展开了才可能“深”,才有可能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如:学生动手试验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画出自己预想的接法,看看能画出几种。预想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动手实验,先按自己预想的方法连接,接起来能发光吗?再试试自己在试验过程中想到其它方法。画出各种接法的图。

  所有的观察、实验活动,都要提醒学生留意自己原来没有想到的情况。例如“烫手”,是学生在操作中经常发生的情况,但对这件事很少留意。留意了,就出现了“深”的机会,就会引出一连串的问题:是什么东西烫了手?怎样连接会烫手?烫手时电珠发光吗?把不发光的连接方法画出来,想想不发光的原因。这样,学习就展开了,“深”了。

  许多科学发现、发明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的,我们在观察、引发实验中,要像科学家那样,高度敏感地留意意外情况。研究意外情况,是培养科学兴趣、引发好奇心、引起问题、引发思考的生动有效的途径。研究意外情况,首先需要教师对此有高度敏感,像“烫手”这类情况,必须是老师观察到了,并且对讨论这个问题的教育价值心中有数,才可能成为“深”的契机。

  四、手脑并用,合作探究是发现真理的必由之路

  探究是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正确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途径,没有这环节,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就如同人们吃栗子一样,不剥开外皮不知道里面的是啥,不亲口尝一尝就不知道它是甜的。在课堂上,要想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就要不断地去做一做,试一试,连一连,接一接,从而使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复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有的小组可能有些吃力,但其他小组的成功会使他们充满信心,最终能把实验做好。探究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活动,而是学生在思维上最活跃的阶段,这也是科学教学的目的所在。在活动中,通过合作让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广泛,使他们的活动趋于正确的方向。

  五、勇于质疑是科学学习中的一种优秀品质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实际上在电路连接中,学生的实验活动不是很顺利的,而是在不断遇到许多问题的困扰,这就是学生的思考与实践操作之间形成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做法就会不满足,因而能设计出更多的思路,改进活动方法,从而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对于问题锲而不舍,质疑排异,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所以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心思考,大胆实践,向困难挑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问题本质,使学生探究活动更加深入,促进学生学习得以升华。

  六、学习的乐趣在于享受成功的体验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活动,最终各个小组都做成功了。从学生方面上看,他们在急于展示、交流、总结中表现的越发主动积极。不难看出学生争相把本组的实验结果展现出来,就是想让大家都知道他们成功了。其内心喜悦溢于言表。这种成功感恰恰又是激发学习兴趣,更加深入进行探究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表现,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继续开展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活动,使学生真正走进科学。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感觉到孩子对科学探究活动有着强烈的兴趣,身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在平时留心学习和积累各种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指导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指导和评价孩子的时候,老师说的话一定要严谨,对于某些没有定论的问题,不要做肯定性的回答,而应该是对孩子进行一个探究方向的引导。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奋点,适时的引导,让孩子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合作、互助、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

篇4: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上册教学计划

  20**-20**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这门课,好奇心比较重。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教材分析:

  本册5个单元,1个开门课,17个课。1.亲历科学 2.认识自己。本单元在开门课“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以动物和植物为研究对象,培养学习观察、记录、测量、猜想、实验等探究方法。动物和植物单元安排了“寻找动物和植物”、“蚯蚓”、“凤仙花”三课,由于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客观事物是身边的生物。所以,安排了对其他的生物进行研究。其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知识,而是通过对动物和植物的研究,使学生体通过实际操作学习科学探究的各种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课的深层次的兴趣。土壤单元在动物和植物单元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事物的能力,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基本性质。本单元包括“观察土壤”和“土壤的保护”两课。首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野外观察土壤、分析土壤成分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动手实验、思考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然后,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植物在保护土壤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水、土、植物、人(包括动物)之间的基本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水单元以学生熟悉的水为探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认识事物的能力,以及选择问题、搜集整理信息、设计实验及简单制作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水与生命的关系。本单元由“水与生命”、“浮和沉”、 “流动的水”和“节约用水”四课组成。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感受流水的力量和水的浮力的基础上,了解流水的力量和水的浮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界水体的美丽,增强珍惜、保护水资源意识的同 时,更要有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和行动。空气单元在上一单元学习水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以空气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本单元由“认识空气”、“风”、“纸飞翼”三课组成。教材设计了观察比较、设计制作、对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空气的性质。通过使用感官比较水和空气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气体。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了解:空气和水一样都会流动,空气的流动也有力量;物体在空气中运动会受到空气的阻力作用。“食物与健康”是本学期的结束单元,与第二课认识自己一课相呼应。本单元包括食物的营养、食品的加工、保持健康三课,本单元从保持健康的角度,将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并通过学习食品加工技术、设计新食品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与食物和健康有关的技术。

  三、教学目标要求:

  1 、通过对大树的观察,经历一次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经历用自己的方法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描述的活动过程;经历简单的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属性的观察、比较活动过程;经历对一片完整的叶的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和描述过程;获得对一片完整的叶的组成部分的认识;经历用简单的文字、图画等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初步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讲求方法;并在一系列的观察描述活动中获得自信。

  2 、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3 、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经历对小动物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 经历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及动态观察、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 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 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 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4 、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分类特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5 、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通过简单实验和观察,完善对木头、纸、金属和塑料特殊性质的认识,理解材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6 、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感观和简单的器材(各种瓶子、脸盆等),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收集整理有关水的资料,并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思考,得出结论,发现和提出关于水的相关问题,并能够用多种方法(语言文字符号等)将用过观察所发现的现象表述出来。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同时通过对水的观察,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7 、进一步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懂得液体的含义,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能够用多种方法区分各种溶液并比较溶液的多少。

  8 、初步了解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通过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性的理解。

  9、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 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能用文字、图画、

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主要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⒈措施∶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

  2、教改思路:改变评价学生的方法,把学科评价内容分为综合能力评价和基础知识评价两种,每种各占50分。注重学生平时的制作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知识,并在作科学的过程中学科学。

篇5: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上册教学计划(冀教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上册教学计划(冀教版)

  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为让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发展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做计划如下: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54人,这些学生是新课改后的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课改前的学生。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5个单元,1个开门课,17个课。

  单元名称单元概述学习课题

  亲历科学1.亲历科学

  认识自己2.认识自己

  动物和植物

  本单元在开门课“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以动物和植物为研究对象,培养学习观察、记录、测量、猜想、实验等探究方法。本单元安排了“寻找动物和植物”、“蚯蚓”、“凤仙花”三课,大约用7—8课时完成。

  由于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客观事物是身边的生物。所以,安排了对其他的生物进行研究。其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知识,而是通过对动物和植物的研究,使学生体通过实际操作学习科学探究的各种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课的深层次的兴趣。3.寻找动物和植物4.蚯蚓5.凤仙花

  土壤

  本单元在动物和植物单元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事物的能力,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基本性质。本单元包括“观察土壤”和“土壤的保护”两课,大约需要4-5课时。

  首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野外观察土壤、分析土壤成分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动手实验、思考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然后,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植物在保护土壤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水、土、植物、人(包括动物)之间的基本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6.观察土壤7.土壤的保护

  水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水为探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认识事物的能力,以及选择问题、搜集整理信息、设计实验及简单制作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水与生命的关系。本单元由“水与生命”、“浮和沉”、“流动的水”和“节约用水”四课组成,大约需要9-10课时。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感受流水的力量和水的浮力的基础上,了解流水的力量和水的浮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界水体的美丽,增强珍惜、保护水资源意识的同时,更要有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和行动。8.水与生命9.沉和浮10.流动的水11.节约用水

  空气

  本单元在上一单元学习水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以空气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本单元由“认识空气”、“风”、“纸飞翼”三课组成,大约需要6-7课时。

  教材设计了观察比较、设计制作、对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空气的性质。通过使用感官比较水和空气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气体。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了解:空气和水一样都会流动,空气的流动也有力量;物体在空气中运动会受到空气的阻力作用。12.认识空气13.风14.纸飞翼

  食物与健康 “食物与健康”是本学期的结束单元,与第二课认识自己一课相呼应。本单元包括食物的营养、食品的加工、保持健康三课,大约需要6—7课时。

  本单元从保持健康的角度,将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并通过学习食品加工技术、设计新食品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与食物和健康有关的技术。15.食物的营养16.食品的加工17.保持健康渐上升。

  三、主要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⒈措施∶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

  2、教改思路:改变评价学生的方法,把学科评价内容分为综合能力评价和基础知识评价两种,每种各占50分。注重学生平时的制作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知识,并在作科学的过程中学科学。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