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 导航

谈四川传统城镇人居环境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19

1、四川省传统城镇人居环境的基本特征

1.1 自然而生,整体而长

在人民环境建设中总是把城镇环境乃至整个地域作为一个大系统结构来考虑,环境空间建设首先是肯定自然,采取依附自然,再现自然、顺其自然,因借自然、象天法地,师法自然等手法,在自然中确定自己适当的位置和形态。在思维方式上则以大观小,先大后小,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具有严格的认知秩序和相互依存关系。

传统城镇的选址总是靠山近水,“喜地势宽平,局面阔大,前不破碎,坐的方正,枕山襟水或左山右水”。造成“城中有景,景中有城,人在其中”的美乐图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是传统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主张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建筑物修建忌擅动土方、砍伐林木,以免伤“地脉”,破“生气”。建筑作为吐纳自然的介质,使得城镇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场气惯通,浑然一体,环境中的树木、水体、花卉、建筑物等都被视为可借因子融入可居环境,既使主观空间环境呈现为可感知的形态,又使客观空间环境获得生气的贯注。四川传统城镇的民居平面与北方四合院有所不同,前店后居,临街通透,其余三面对外封闭对内开敞以网罗天地、化大为小,万物归一。

传统城镇在总体布局时讲究关系,强调整一,但突出主体,追求秩序;注重形势,但先形后势,以势定形,形势结合。通过整体形势和内在秩序的确定来表达“意”的内涵,追求形外之意和势外之意。在构建人居环境过程中,充分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以情为主,巧妙地利用时间和空间的可感性,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在环境中设置所期待的意景,通过整体环境中景象的变化和转移,把人的运动纳入空间序列之中,形成由连续印象所带来的整体效果,以及由于印象的积累在思想感情上产生的强烈感染,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1.2 阴阳相生,中庸为和

“和”是城镇环境中“阴阳”观念的集中反映,它反映了事物的动态功能关系,说明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和谐统一、和谐共存的关系。在处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时,不与自然抗争,而是“神人以和”,求其最大和谐。在空间环境建构中,强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形成阴阳相长,相互共存的二元共存空间,如虚、实空间共存,重视虚空间的作用,强调虚实相生的地图关系。

空间的有界无限概念是“和”的又一表现,利用建筑物、树木、接口等围和的封闭与开敞、密实与疏漏,地势高低、背景与实景、渗透穿插的空间关系、功能路径与意境路径并用等手法造成形态、功能、尺度、距离的不定性,形成模糊空间。含蓄、内向的谦虚美也是中庸之道在城镇环境建设的重要表现,内向式的庭院常用影壁、屏风遮挡,空间的精彩之处常隐蔽于被半遮之处,忽隐忽现。街道多是结合地形曲折地伏,而在弯转之处目标消失,转而被其它景物代替,再一次转折之后,主景再次显现,悬念之后豁然开朗,使人呈处咫尺之地却有气象万千感。中庸之美还表现为在场地布置时“以无当有,留有余地”。

受儒家“仁学”的影响,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在城镇建筑布置中,房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物化,常在街巷口、公共建筑前、城镇出入口、河湖水阜处设置休憩、交往的人情空间,各院落之间紧临布置、互相渗套,相邻建筑不相互竞比,尊重对方“门面”,门不互对。传统城镇环境重视现世生活,一切构建活动都以人为重点,以人为空间尺度的衡量标准,划分和限定人居环境,使空间环境“亲切宜人”。

2、传统城镇环境空间的构建方法

2.1 街道空间亲切宜人,形态多样深涵浓厚的文化底蕴

街道作为城镇流动空间,充分展示出当地的风土文化和不同的城镇景观。它以其曲折的线性形态将城镇内动与静、公与私、开放与封闭等空间联系起来,构成了交通、购物、休憩、交往、居住为一体的立体的富有人情味生活图景。街道空间常采用“引”、“诱”、“激”、“发”、“收”的构成手法,使街道空间呈现出连续性、完整性、多义性和功利性。街道的起始多以文态空间为标志,如在街道交叉点、空地、公共建筑前、城门口等节点上,一般都建有钟鼓楼、城鼓楼、牌坊、牌楼等,既强调了街道连续性又使街道在不同的时间段包容了不同的功能,体现了传统城镇街道的多义性,人们生活在接近人体尺度的街道空间,怡然自得。街道多以文物、历史名人、山水空间关系、奇花异木、方位或官衙命名,充满了浓厚的文化韵味。

2.2 建筑群体布置关系为重,讲究礼制秩序

传统城镇建筑群的布置讲究建筑与建筑、建筑与道路、建筑与景观之间的亲和对话关系,如建筑之间忌背从,忌道路直冲大门。天井建筑在四川有其特殊性,北方的四合院以获取日照为主,院落开阔,故称之为院;四川天井建筑则以通风为主,故称之为井,且无井不成屋,无庭不成居,有井才有“气”,有庭才有灵。天井建筑以天井为枢纽,轴线纵横交织,纵主横辅,主次分明,秩序井然,层次多变,节奏明快。

3、传统城镇的构建经验

四川省地形复杂,丘陵山地较多,城镇布置不及平原容易,但四川的匠师们精心

设计,将不利因素转化为独具特色,为我们留下了如西沱、肖溪、上里、罗城、铁佛、黄龙溪、会理等一批异彩分呈的集镇。

3.1 道路绿化布置

传统城镇多坐落在依山临水、面向开阔、有田种粮、出入方便、避洪让滑的地域。形成有险可守、有路可走、低头能见流水耕地、出门能观景交流的空间秩序。道路交通的布置明显与平原地区不一样,穿行在连续的道路中能让人在时间的变化中充分了解和体味空间场所感。道路布置没有纵横轴线的人为格局,而是随地形条件的变化顺其自然,给建筑创造了丰富多变的时空效应。主次街道分级明确,主街道坡小,次街道坡大,过境交通多呈切线通过。绿化布置一般不设人工公园或绿化带,而是结合地形利用不可建地在自然绿化的基础上布置一些小景点,形成了“举目见山,抬头是树,低头听水,迈步临草”的立体绿色系统。

3.2 传统城镇的山环境

传统城镇的构建中,对地貌景观环境非常重视,把地形、地貌景观与城镇、建筑视为一个整体已经成为四川传统城镇构建的一条普遍性的经验。就山环境而言,首先要讲势,即山形的远景写意效果。山要有“龙脉”,龙脉要有主次。基本原则是“夹于山脉有川,夹于川有山脉;水流则山行,水合则山止”。根据龙脉的流行来寻求“生气”,充溢永驻之地。所以,水汇而龙止且生气不因风而散,此乃修建城镇和建筑的理想之地。对山形常以拟人化、拟物化的手法寄托人们的理想,使居住环境更洋溢生机和赋予文化感,这种对山环境的刻意追求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3.3 传统城镇的水环境

在传统城镇的构建中,讲究“无水不建城、无山不成景”。首先建城要靠近河流,以便供求和运输,同时还要避免水害;临水还要位于河流的一侧,要山碧水环,左右盘旋形成曲折的入口以“无歪斜倾泄之患”。对不理想之地则“因自然之势,潴而蓄之;雍而积之;或防而障之;或引而通之”。其次是利用水环境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人有玩水、观水的天性,河、川、湖、池都能给人带来乐趣,“人生之血以气而行,山水之气以水而运”,近水、亲水普遍成为建城、选址的重要原则。但若选址不当也能带来洪涝之灾,因此在传统的人居环境建设中,在宏观上选择有利位置的前题下采取“堵、疏、蓄、抬、架”的方法治之。

4、未来城镇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一些观点

4.1 人居环境构建的要求

提供较好的吃、穿、住、行条件,维持人的基本生存;建造安定、安全、抗御自然和人为危害的安居环境;营造优美、祥和、充满文化氛围、使人心理和生理舒适的场所;塑造丰富、多姿,能激发心智,促进个体心智发育成长的住区;形成现有资源的可再生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的可持续发展运行系统;强调要素间的“共构”,即山水环境与城镇、人与自然、地形气候与建筑的共生;环境容量与人需空间的共存;构成要素的整体有机发展、 邻里和睦同融; “阴阳合德”中和美、以形表意、借景抒情的公乐思想; 积淀人文精神、以象喻理, 取义其中的象征手法、继承历史文脉, 培风脉壮人文的共雅观念。

4.2 充分尊重地方民族的审美心理

在空间序列上要强调的空间层次和空间过程;在空间节奏上主张平缓、含蓄、流畅, 不追求大起大落, 乐而不狂, 平而不怨; 在审美意识上与四川人既悠然纤柔又豪爽直率相一致, 所以, 四川传统城镇和住宅, 既有可见小桥流水人家、私家天井花园, 又有开敞的空间格局与山水和谐的情趣。

4.3 注重城镇历史文化环境的塑造

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积淀物, 没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就没有特定的建筑。许多四川传统城镇在保持和发展地方历史文化, 塑造城镇文态环境方面创造了丰富的验。概括起来就着力于城镇的品格、性格和风格:

品格———即充分的把握城镇主体民族文化的本质、变迁, 主体民族的习俗、习惯, 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 并将其溶入城镇的规划和建筑。如用重要的历史人物命名街道, 用重要历史文物命名街道或公共建筑。
性格———即充分把握利用城镇的自然因素。
风格———即反映主体民族审美理念的空间形态和特定的建筑语汇、建筑符号等。

四川传统城镇人居环境的建设经验是四川人在千百年进程中对生活、文化、历史、环境与人的关系的总结, 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聪明而勤劳的四川人, 又为秀美的四川河山增添了绚丽的风采。

物业经理人网-www.Pmceo.com

篇2:低碳人居环境住宅用园林景观点缀生活

  低碳人居环境住宅用园林景观点缀生活

  园林是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核心。住宅与园林的话题,是人与自然共处关系的生态哲学命题。把树木、阳光、空气和水都视作都市里真正的原住民,让人文价值渗透设计,“把大自然还你”,一个家的面貌、气质和内涵就会令人为之陶醉。

  如广州人对私家园林的追求早已在西关大屋和东山洋房中显现,只是那些可人的明园、逵园、春园、隅园、简园,风光不再,几成记忆。随着越来越多楼盘如万科?第五园一样,把园林生活的梦想还原给人们,园林正以无可抵挡的诱惑,日渐唤起人们对品质生活的憧憬。

  王受之教授曾不无忧虑地说过这样一段话:珠江三角洲其实是绝对中国的,那里丘陵地貌,水网纵横,桑基鱼塘比比皆是。不过,这些年来,随着大量的住宅区的开发,在崇洋的肤浅风气中,大量的恶俗的建筑已经使地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情调接近荡然无存的境地。站在那里想一想:我们还能够把园林和住宅联在一起,能够把主要的在西方发展起来的现代居住形态和中国传统的建筑、传统的园林感觉融合在一起吗?是不是有点近乎梦想呢?

  在许多人对这样的住宅形态失望的同时,许多设计师在夹缝中发不断探索,将民族性和原创性在东方意境中,巧妙地运用于现代园林设计中。专一从事家居设计二十余年的著名室内设计师李敏堃就在其中。他对于住宅园林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谈了自己的观点。

  趋势一:园林设计可居可游

  传统的中国式园林,不论是代表北方风格的皇家园林,还是代表江南风格的私家园林,都讲求依地势而建,力求再现自然的风貌。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土地、水体、植物和建筑这四个基本元素是缺一不可的。

  关于中国的山水园林,李敏堃有这样一段论述:从中国宋代山水绘画形成的一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可居可游的艺术审美意境,已经奠定了东方人与环境相处的最高哲学。

  趋势二:园林设计生态化、艺术化

  在现在,园林设计所要考虑到的不仅仅是景观的精巧,布局的独到,还要考虑到安全性和实用性,要顾及到生态和环保。比如在选择园内树木时,最好选择适宜南方水土气候的树种,同时留心不要买来一些诸如“五爪金龙”这样的“生态杀手”。园林内的水景最好是活水,可以自己循环。

  有段时间,人们走进了一个误区,大肆栽种名贵的树木,购买很昂贵的石头在园中造景,似乎花的钱越多,园林就会越漂亮。其实园林漂亮与否并没有硬性的指标来衡量。应以舒适自在为目标。

  趋势三:室内设计室外化,室外设计室内化

  毕竟拥有庭院园林的家庭还只是少数,现在我们可以把室外的景观和植物移到室内来,照样可以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气息。现代园林设计师所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在当代住宅中的室内外(室内鱼池、造井、天台花园、阳台、TOWNHOUSE前后花园)造景造园的新方法,做出新的诠释,反映出人们在居住环境中对自然的诉求,是“有家有园,方为完整”及“室内设计室外化,室外设计室内化”的具体体现。相信这将是今后住宅园林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

  随着人们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园林景观设计与工程行业也相应快速发展,营造出了大量为人们所喜爱和赞赏的园林环境作品。其中包罗万象的园林景观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大要素:

  元素1:山水地形

  地形是构成园林的骨架,主要包括平地、丘陵、山峰等类型。地形要素的利用和改造,将影响到园林的形式、建筑的布局、植物配置、景观效果、给排水工程、小气候等因素。水体也是地形组成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水是园林的灵魂,水体可以简单地划分为静水和动水两种类型。静水包括湖、池、塘等形式;动水主要包括河、溪、喷泉等形式;另外,水声、倒影也是园林水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素2:植物

  植物是园林中有生命的构成要素。植物要素包括乔木、灌木、攀援植物、花卉、草坪等。植物的四季景观、本身形态、色彩、气味等都是园林造景的题材。园林植物与地形、水体、建筑、山石等的有机搭配,可以形成优美的环境。

  自然界往往是动物、植物共生共荣构成的生物生态景观,所以园林中除了考虑植物要素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动物景观的规划,如游鱼、小鸟等可以为园林景观增色。

  元素3:园林建筑物

  园林建筑物常被作为景点处理,既可以用来观景,又可以是景观。因此,它除了有使用功能,还有美学功能。楼台亭阁、轩馆斋榭,经过建筑师巧妙的构思,运用设计手法和技术处理,把功能、结构、艺术统一于一体,成为古朴、典雅的建筑艺术品。它的魅力,来自体量、外型、色彩、质感等因素,加之古色古香的室内布置陈设与外部环境和谐统一,更加强了建筑美的艺术效果。美的建筑、美的陈设、美的环境,彼此依托而构成佳景。

  元素4:园路广场

  园路广场以及建筑的有机组织,对于园林形式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园路与广场的形式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自然的,更可以是自由曲线形、流线形的。园路与广场系统构成了园林的脉络,并且在园林中起到交通组织和导游线的作用。

  元素5:设施小品

  设施小品是园林环境要素中起到辅助功能或装饰点缀作用的构成部分,设施小品使园林的景观更具人性化和表现力。设施小品一般包括娱乐休息卫生设施、健身游乐设施、指示照明设施、园林雕塑小品等内容。

  园林造景是通过人工手段,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观。中国造园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园林创意与工程技艺的融合。归纳起来包括主景和次(配)景、抑景与扬景、夹景与框景、前景与背景、俯景与抑景、实景与虚景、近景与借景、季相造景等。

篇3:现代人居景观环境

  现代人居景观环境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居景观环境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尤其在近年来的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开发商越来越注重小区的人文居住环境的赏心悦目和舒适自然。简而言之,就是要营造一个“现代、智能、健康、文化”的人居景观环境。正是在把握这一趋势的基础上,我们从“科技提升价值、环境改变生活”的理念出发,提出了智能人文景观环境的概念,并努力进行了推广和实践。

  一、现代人居景观环境的发展。

  当前,人们对人居景观和生活环境逐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居住区规划中,大都非常重视环境景观设计。居住区绿化方面得到较大普及,“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在建筑理论和实践上也形成了“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模式。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欧陆风格”开始影响我们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在一些地方开始盛行欧陆风情式的环境设计。90年代开始,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和国外建筑规划、设计、开发商的进入,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进入,才重新注意居住区的环境建设,并根据小区的规模和地段,合理配置公共建筑,组织多种空间。这一方面是为了彰显开发小区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细分市场份额,满足业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以人为核心”,把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综合考虑,并作为整个小区规划的重点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景观设计、环境设计、景观规划等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此后的十多年中,国家建设部等部门更是通过设立中国人居环境奖,组织全国人居经典、最佳人居评比等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居景观环境的改善和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智能建筑、小区安防等技术的提高,智能建筑已深入人心。现代建筑,不只是用材和建筑的现代,更体现在环境营造和智能科技应用的现代。

  二、人居景观环境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自然生态和建筑智能概念的深入人心,人居景观环境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

  1.“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深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人与人的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合作更为广泛,也更能左右环境。人所依赖的水、电、新闻、邮件、广告,甚至基于电脑的工作都可以直通家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稀少,人与社会、与环境也变得更加分离。但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里弄、胡同、家居和小庄园式的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小区、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的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

  2.更加注重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共享性。良好、生态、健康的居住环境,在于使每套住房都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所谓现代的人居景观环境,应在规划时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共享住区的环境资源,同时兼顾个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和私密性,通过借用各种环境要素进一步丰富居住区的空间层次,为人与人之间提供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

  3.强调并突出居住环境景观文脉的延续性。居住区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实际操作中将更加注重人居区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并提炼和发扬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兼顾环境文化的丰富性、多元性与连续性,使现代人居景观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

  4.环境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人居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越来越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艺术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景观环境的塑造不只为了“赏心悦目”,而是更加注重“舒适自然”,尽可能地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和现代、智能、环保、节能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景观、人与环境、景观与环境的有机融合。

  5.景观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对人类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和追求,现代人居环境质量除了现代、智能、科技、舒适性以外,还要注重现代生态的观念。如为小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等条件,对居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的物种尊重与关怀,实现居住区生活的环保自然适应和地域生物的多样性。

  6.景观环境的科技智能性。现代、智能、环保、节能的生活环境的营造,自然缺失不了现代建筑的智能化和科技化。科技、智能的建筑,才是最终营造人文景观环境的点睛之笔。如小区内智能防盗、防火、安防、巡更、背景音乐与消防报警等系统的综合应用,大大增强了人的安全感和便捷性;地热热泵、太阳能等系统的应用,不仅增加了节能更体现了环保;建筑设备智能监控、物业管理中的三表远抄、小区局域网等系统提升了人居小区的现代化的智能化,由此营造出的人文环境更是现代人居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三、人居环境的发展展望

  综上所述,今后人居环境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综合发展,即生态、节能、环保、智能、科技一体化的人文景观环境。展望人居环境今后的发展方向,上述趋势只会加强不会削弱,而且将进一步地趋向于与人类自身生存息息相关的智能型方向发展,并着重体现在环境的节能、环保、生态、舒适等方面。这也是我们进一步实践和探索的动力所在。当然,在现有的人居景观环境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过分地强调个性的突出与张扬,规划、建筑、景观设计与公众间的缺乏协调,传统建筑景观与开发保护的不协调,建筑智能系统与集成应用的不成熟等,仍然困扰着当代人居景观环境的建设。警惕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中的建设一样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避免或减少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平衡和文化遗产的破坏是建设中的重大课题。

篇4:广州市人居环境奖申报陈述材料

  一、广州市概况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18.8平方公里。1978年gg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0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0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83.07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5万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30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702.6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91.64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30.7平方公里。广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

  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整治城市脏乱现象,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大气污染治理 治理废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汽车,发展绿色交通。

  ●水源污染治理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整治工业污染源。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

  三、广州市人居环境改变的过程

  ●未实施改善环境之前的情况。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市的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负荷不断增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流动集中,城市管理面日趋复杂,广州市面临的环境脏乱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阻塞状况严重;商业网点和室内市场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违法建设现象大量涌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用水量的大幅增长,珠江和流溪河等水源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废气和扬尘污染指标急剧升高,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区扩展的步伐,市区“温室效应”不断增大,城市居住环境呈现恶化的态势。

  ●目标和决策的形成。1996年8月林树森就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市长之后,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致力于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环境面貌。他先后提出“拉开城市结构,有序地配套建设,重点向东、向南发展”;“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网络系统,从根本上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建设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等城市发展策略和目标,按照*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和*广州市委关于广州市的城市面貌要“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年一大变”的要求,转变城市建设发展思路,全力推动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广州市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资金和资源配置。近几年来,广州市持续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进行了高强度投入,1998年投入140.18亿元,1999年投入175.3亿元,两年的投入相当于之前18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投入的总和,2000年投入147.01亿元,20**年计划投入142.62亿元。这样的投资强度前所未有。林树森市长力主将大部分城市建设税费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和从市场上筹措的发展资金,用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上。

  ●广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过程。

  (1)完善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

  以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路网为重点,对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高强度投入。先后建成内环路及其联络道、环城高速公路、华南快速干线广园路等一批城市快速路。

篇5:仙景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计划

  仙景社区20**年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计划

  为认真落实上级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符、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关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精神,认真组织实施《社区人居环境整治方案》坚持以***统领社区环境整治工作,结合社区实际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学习实践活动与经常性的深入贯彻落实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的理解和把握,落实“三化三转变”目标努力实现,不断完善和落实学习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各项制度措施,不断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不断提高思想紧紧围绕群众队伍稳定这条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社区城市化进程,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工作目标

  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标语、会议、墙报等有效宣传工具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引导社区群众树立“社区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意识,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管理、自我监督,共创美好家园。

  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社区居民环境卫生公约》、《社区文明卫生公约》、《社区环卫组工作职责》、《保洁人员岗位职责》、《社区垃圾清扫、转运管理制度》、《社区主干道保洁及垃圾收集标准》、《公厕管理制度》、《公厕、垃圾屋消毒工作制度》等。推行“垃圾袋装化”及“家禽家畜圈养”、“门前三包”宣传活动,加强监督和管理,提高社区环境卫生水平。

  建立一支4人专职环卫队伍,新购环卫车辆5辆和环卫设施,对社区环境实行全日保洁,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对三个三化公厕实行专人保洁、专人消毒,对卫生保洁员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确保卫生工作落到实处。

  拟在社区旧居民区内新建公厕一座,方便居民日常所需。

  以上是简单的工作计划的方向,有这样一个工作目标,我们将带领社区的居民动起手来,为建设好自己的家园都出一份力。我们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我们身边的环境才能逐步的改变,我们居住的大环境也能随着改变。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