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 导航

城市中人民社区改造发展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8-12-19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之下,呈现出一种高强度的迅速扩张,蔓延至郊区农业结构的村镇,失去耕地的“都市村民”以通过出租空余房屋维持生活的经济平衡,逐渐成为“都市村庄”。规划上往往只是简单地清除这类尴尬地区,然而获得土地的开发商也将面临的棘手的拆迁问题。“如何利用这些‘边边角角’的地段,为其注入新的产业经济链。在保有其原有‘生命力’的基础上,帮助这些‘新市民’融入高成本城市生活。”是本文作者针对上海老城与新区夹缝地带的思考,他为这些“都市里最后的村庄”提出的一种改造和发展的设想,不失为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劳动人民 社区 改造 发展

一、背景

城市发展进程中正在“清洗”大量的“一般特征”。这种“清除”使我们感觉到新的社区是一种不留旧痕迹的崭新的美好事物。我们城市的新区大都是国际大牌建筑师的作品。在这些新建筑的大堂曾经是许多居民的住宅或小巷;具有使命感的专家学者一直呼吁延续旧建筑的“历史文脉”。可一不小心又成了一种“时尚”,使得整个城市各区域都在挖“文脉”。历史性的建筑群或文物建筑得以保留了,但其余都面临被换以“商业标签”的厄运。此时的城市中似乎只有两种动态:一是面向未来,建新区;二是深挖“历史文脉”。某种地区(外环线一带的平民住宅村落,七、八十年代的公房住宅)似乎已成为这个城市的“盲点”。“一般特征”是平民百姓普遍生活区构成的基本构架。他们不是老城区中的传统里弄住宅,不是高尚地段的新式花园洋房,更不是先锋的白领青年公寓,而是近四十年来一般的平民百姓住宅,是“非典型”性的城市“文脉”。但恰恰是这些平民住宅构成了城市最具有“一般特征”的元素。上海的城市特征中有强烈的“半殖民半封建主义”的烙印。这种烙印的价值正在以“历史文脉”的方式传承与发挥。但我们忽视了六十——八十年代建造的平民住宅。

二、探讨平民住宅的必要性

上海城市文脉正在不断地被挖掘。北面的杨树浦传统工业区,苏州河的SOHO区,多伦路、泰康路的文化艺术街,衡山路老洋房,外滩华贵的旧建筑等等,历史性的建筑或街区正被赋予新的功能,不断地运转。但是在上述的几个区域之间普遍地存在着“非历史性”的社区式建筑群。它们是构成城市特征的一种细胞单元。由于这些区域既不是我们憧憬的未来,也不是值得深挖的“历史文脉”,它正成为城市中的盲点。它代表了我们的昨天,我们的城市发展应该基于这种骨架上滋生出来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城市的迅速扩张,这些平民区域主要集中在外环线一带(内环线带也有少部分)。这些社区的路段都不长,以往(80年代前)是郊县的某个村或某个“队”。居民以前多为非城市户籍。九十年代后,这些村、乡逐渐演变成新型的住居区,工业园区。虽然村里居住的基本格局延续至今,但原住民的户口已是城市户籍。他们的农田不存在了。这些“都市里最后的村庄”往往是我们所指的“城乡结合部”,它们在行政隶属上已划为某个区,但这些区里的各个职能部分却很难管理它们。村民们在习惯上还虚设了“村长”这样一个传统,以至于这些村有潜意识的“自治权”。这些外环线一带的村庄可能在城市规划蓝图中已有美好的明天,但这种未来是建立以土地批租形式上的,开发商将对这里进行拆迁,建成一个个新式小区,再"强拆"被禁止的情况下,必将经过一个棘手的重生的过程,甚至再度沦为“三不管”地段。那么,原住民将能不能继续在维系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基础上发展呢?如果留下,这些“新市民”如何融入高成本城市生活?这一系列问题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是值得探讨的。

三、态度

城市发展特征是多元化的,上海除了欧式旧建筑及本地中西合璧的石库门等建筑,还有大量的“本土”平房建筑群。从单体建筑来看,很近似于儿童画中的“房子”。简单的砖墙,“人”字形屋顶。我们不应该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审美”价值或“历史”价值就忽视它。从城市再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和石库门里弄建筑是等值的。因为他们明显地代表了一代平民阶级住宅构架。当这些近似儿童画的“房子”排列成若干小巷时,便具有一种生动社区景象。这种生动是来自于“原创原发”性。它们没有“里”和“弄”,只有巷与“非功能”性的自由“留白”。房子与房子之间平面布置几乎都是成角度的,没有一条直线的巷,房子与房子的间距很少有平行线。它与里弄住宅最大的不同是:石库门里弄是历史时期内房地产和本地居住习惯的产物,是理性住宅设计的最高体现;而这些城市里的村庄是自由建造的结果(虽然在七八十年代村里也有几款标准图集),但每户在建造中根据自己的需要“篡改图纸”;其二,里弄住宅是由营造社设计规划(尤其是新式里弄),并由专业营造公司施工,在里弄里是没有任何商铺的,相反这些平民村落是自己建造,且小巷里由各种功能杂铺(烟杂店、理发店、浴室等),它是即封闭又外向的小巷。其三,平民村落与里弄在形式上很大不同,他们没“半殖民半封建”建筑的烙印,它们是在江南大地理环境中最简单的细胞元素,最具有本土特征:白墙黑瓦虽不像江浙水乡那么考究,没有附加其外延部分的审美趣味,但它的骨架却很相似(砌筑房子基本形制及方法与江南一带的方法很像)。由于它们是城市中的“村庄”这一特征,使得他们很尴尬——既不能有效地传承江南大户人家的建筑风格,又不能以城市中讲究的审美来砌筑他们的生活空间,他们仿佛在经济条件的制约与城市发展压迫下找

到了一条有效的缝隙。促使他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自我建设着有限的居所——达到了最原本的统一(功能与形式最简化的统一)。

若在城市发展中,简单地清除这类尴尬地区,然后建以新型“人性”化小区是对整个城市再发展的一种浪费。这种浪费就犹如上海原本是一个水网密集的城市,我们不断地填河,然后又不断地挖人工湖成为时尚景观一样。城市里的村庄是上海外环一带最具有生动格局的部分,和老城区一样充满了生活气息。我们的城市特征某种意义上应该保留这些村庄。使得它们成为外环一带的“原创”性风景线。他们是“劳动人民”的一种基本城市生活方式。

四、思考

排除这些村庄的脏、乱、差等管理因素,就这些村庄的构架来看还是有价值的。

1、这些村的房子80%以上是居民自己盖的。当时(70-80年代)村里虽有统一的几款房型图纸,但每户人家在建造中根据不同的人口,建造了许多“违章建筑”,但整体却不失协调。为什么我们今天精心设计的楼盘有时反而不那么协调呢?其实很简单,我们现在有太多的“设计”,有太多的“理念”,有太多的商业标签。如果将“设计”下降到一种适当的地步可能反而会是好事。

2、每个村落的自然而有机地组合形成了若干小巷,小巷里有适量的社区服务(理发店、杂货店、酱油店、洗浴店等),这些小店离开每户人家都很便捷,但不会重复过多。不是象我们新型住宅小区里的裙楼或商业配套的建筑体内反复出现同一种类的商店(美容中心、健身房、餐馆等),但客流量又不能同商业区相比,常有倒闭、转让、闲置的情况。因为住宅区内的商业用房是以店铺购买再以出租的形式经营,这其是一种房地产的经营模式,底商设计照顾到各种业态的需求,容易导致低利润率的服务无法承受高额的租金,并不能给小区居民带来便捷的服务。这与“原始性”按需开店有着本质不同。小巷中的商铺是内向型的服务,小巷里的店铺大多是原住民开的,自己的房子,自己经营,遵从内部村民需求而进行调节。

3、村庄内部的能源节能及再利用是值得学习的,我在虹中路上虹六村的曹家角及王家浜两个村落内发现设有浴室及开水间(老虎灶)。由于村民们都是低收入家庭,所以很注重节约水、电、煤费用。其实他们每户都有淋浴器,但小巷里的锅灶浴室生意还挺好。是因为居民们认为既然有了一个浴室就不愿意花费自己的水电费洗浴;同时锅灶房又将热水加温成开水,以老虎灶形式的低廉价格提供给居民,其实这种方式是一种典型的节能循环利用,再者在这个村落内,我竟然发现了居民们自觉的垃圾分类。原因很简单,他们是低收入人群,玻璃瓶,旧报纸等可再利用的垃圾他们都集中起来,可以卖钱。其实小巷里并不脏,除了烟头和痰迹好像没有乱扔的垃圾。可见生活中的水准(节约、环保)与收入并不一定成正比。在有限的低收入情况下,村民们很懂得社区的公共资源。

五、问题

以虹中路虹六村举例:

1、“脏、乱、差”是表面最大问题,究其原因是人口剧增,新增人口并非原住民,而是外来租房人员。拿曹家角为例,原住民只有60户。70—80年代曹家角是个“生产队”,属于虹六村,虹六村隶属虹桥乡后来虹桥乡属长宁区虹桥发展区管理。在此过程中农田已不存在,村民的收入大部分是靠出租自己的房子,原本村民一幢房子在150-220M2 之间,现在分隔成以10 M2为一间的若干空间租给外来人员,这样一幢房屋便多出十几个人,整个村庄人口便急剧上升,导致外来人员造成的环境污染。

2、原住民对自己生活价值的彻底否定及失落,由于九十年代虹桥乡的农田都改变为土地批租,整块的土地建成了星级商务大楼或高尚住宅小区。土地中多余的“边角料”便是我们看见的“都市里的村庄”——他们的村落骨架还在是因为发展商很难利用这些零落的村庄土地变成商业用途,与现在的“规模效应”建设不符合,于是便产生了一种风景,一边是上星级的大厦,一边是奄奄一息的村庄,他们只差几十米。这种对比,促使村民们对自身生活价值的认识的迷失。

3、治安问题:由于众多居民把房屋分割成若干间出租给外来人口,这就给当地的治安带来很难的管理。

4、就业问题:大多中年以上的原住民都认为他们已被时代淘汰,被周围的大楼所包围,这种心理态度,再加之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找到工作。

5、居住问题:原住民本来的居住面积指标是远远大于市中心的人均面积的,但为了更多的收房租,自己却只住10-15 M2的小房间。其次他们潜意识地认识到这里总有一天要拆迁,于是只能消极地等待“谈判”(拆迁费用),有许多房屋已破旧不堪,多处漏雨,但村民都想到要搬迁再加之很多房间租给外来人,所以对自己的房屋从不维修,有的甚至是危房他们也不管。事实证明别的村庄里的村民拿到动迁费后购了新居,反而使他们更穷,因为新型住宅小区的生活成本要比他们原来村庄里要高得多。

六、未来都市村庄的设想(以虹中路上的虹六村为具体案例)

在初步探讨了平民住宅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后,应充分挖掘都市村庄的价值,发挥它们现在的潜能(主要指村庄里节约行为及建筑的多样性),在保留虹六村现时有三

个村庄(曹家角、王家浜、程家桥)的框架上作“可持续发展”的改造和适当的新建。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包含五个方面因素:1、社会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2、文脉及伦理道理上的可持续发展;3、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4、生态环境及节能的可持续发展。

1、社会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它包含了三个概念,社会的混合性,新产业(手工艺业)的注入,政府管理及支持。

2、社会的混合性:

将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的社会阶层适当的混合,由于在整个社区的设计上保留了原有村庄的构架,这样便产生了村庄与村庄之间的空间,这些空间目前是少数的农田及垃圾堆放场或是些不明确场所,如图。在此空地上将建立新的住宅区,同时在原村落的上空以“高架社区”的方式新建“架空住宅层”,这样在平面及垂直方向都形成了原住民与新居民(置物者)的参差,成为一种立体的社区,而非现行的“封闭式小区”。原村庄里的村民与新置业者的空间关系决定了他们之间相互交融,这种在原村庄构架上的“架空住宅层”消除了“新”与“旧”,“贫民”与“置业者”一墙之隔,从空间构架上给不同阶层人群的共融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其次,这种“上层”与“下层”的关系并不是在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模式,而是生动具体的新生事物——村民们保留着下部原住宅的使用产权,同时他们也可以购买架空的新住宅,同时新居民(置业者)也可以租用下部村庄的民宅开店,原住民照样可以收到租金(不同于现在72家房客的低租金)。其次提倡功能的适当混合,在虹中路将没有所谓“居住区”“集中购物区”等硬划分,而是主张“生活”一“劳动”/“工作”一体化(在新产业注入详细说明)。

3、新产业(手工艺业)的注入:

一个社区并不是以“居住”为主线条,以“配套”为副线条那么简单,社区的生动性是在于不同功能的有机混合。对于奄奄一息的都市村庄来说更需要有新的血液注入。这种新血液不光是在规划层面上的新社区,它必需给这一区域带来新的生活,新的价值,新的工作。上海的手工艺业似乎与在整个城市产业中也面临着同样的消极命运,不象六、七十年代,手工业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疏远,逐渐被大专场或高档商厦中的名牌所代替。日用生活产品中极其缺乏以个体手工劳动的产品。比如在七十年代人们还能从鞋匠铺里买到人工制做的鞋,从金属加工铺里买得到手艺加工的金属制品,如今这种情况似乎已经不可能了。我们的消费能力消费质量确实提高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消费品种和我们的城市建设一样正在越来越趋于“非个性”,生产品与城市建筑一样变得缺乏地域特征,试想在意大利一些小商铺可以买到纯手工业的产品(如皮鞋、服装或玻璃制品等),他们的手工作坊没有消失,反而完全不同于大品牌产品,成为一种文化上的传承。上海在日趋国际化大都市的同时,好象缺乏了一些类似这类的“个性产品”。

江南地区的手工艺业原本就很发达,那么在当今有没有新的空间策略来让它续继存活呢?有,虹中路地段的虹六村(或外环线带中的村庄)很适合做这类手工艺者的小作坊,因为个体的手工劳动作坊对空间的要求并不大。在新建架空层内原有房屋会形成“阴影区”(太阳射不到的区域)可以改造成不住人的人作坊(无环境污染的手工业)或小型展示馆(介绍本地区特征)。村民们可以通过政府或手工业协会的支持培训,聘请到各地的高技艺师傅,以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带动原住民学手艺,恢复村民们对自身劳动价值的信心,比如在引进师傅的同时,村民们已可参与开设以手工业为主的作坊(鞋店、裁缝店,宓匠店,木制品店甚至包括某些失传的手工技艺),村民们也可以将自己的房屋或村里的仓库租给这些手工艺者开设店铺,边学习,边收取租金,这带给了村民们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循环,也可满足周边新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使社区内形成自身劳动生产的消费链带;同时也吸引各地具有高技艺的手工匠人,促进手工业的复苏,使得某些具有传统文化的手工艺得以保留。

4、政府管理及支持:

都市村庄的复兴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府的支持及管理,这种模式不同与一般的土地批租,并没有成熟的经验或相应的政策(如:在原村落上新建的架空建筑是否符合现行的房产管理法规,它们脱离了地面。村庄的原房屋的产权是否归村民,他们的房屋使用权是否可以卖买,开发商若要求按此模式开发,土地批租的成本又该如何等等)。其次由于原住民,新居民(置业者),手工艺者它们共同融合在同一社区,现行的物业管理法规又该如何适用。发展商在对都市村庄投入之前,是否有优惠的政策等等。如果没有政府的管理支持,这一系列问题都导致都市村庄不可行。

5、文脉及伦理首先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村落的保留及村落上部的“架空社区”都是原村庄骨架的“再生”。架空的新住宅是由“空中的巷”连接,它与下部村庄里的小巷是一种垂直的映象关系,且上部的“巷”可供人观赏四周或作短暂停留“空中的巷”之间的关系与下部村庄的巷很相同,“空中住宅”的构架仿佛是新版的村庄,但比原来的村庄更有生命力,所以居民们的生活空间是沿用及发展了现有村庄格局的,从中滋生出来的新空间本质上沿用了江南地区院落住宅的方式,只不过它是“浮”在空中的新建筑,更趋向自由。其次“空中楼阁”虽说是一连体建筑,但它们在南北方向又能形成了不同进深的“空中院落”,而每个“院落”的单体住宅内又有与下部村庄垂直向的关系。这样便产生了一种直观的上下沿继。

由于这种沿继使得新住民及原住民都不会产生

陌生的场所消失感,犹其对原住民来说,他们依旧维持了原来的邻里关系,不会象他们拿到动迁费后奔赴到一个陌生的场地,这一点对村里的老年人犹为重要。下部的村庄虽然保留,但同时很多房屋都进行了改善加固,使用产权仍然归村民所有,这使得他们有长期的安定感,加强了村民对自己家园的共识。这些村民与城市中心的家庭不同,他们以往是一家住在同一幢房,他们本质里其实是不愿意以“家庭分裂”的方式去购买不同地段的公寓住宅,例如:在曹家角村庄中,就许多家庭不愿意分开居住,即便是青年人他们也是想与父辈住在同一房檐下,但他们很愿意被动迁(因为可以拿到不错的动迁费。

然而习惯于三代同住一幢房屋的家庭毕竟还是不愿意“分家”。所以他们继续有可能过着大家庭的生活。同时他们也可以将自己的房屋出租给手工艺做为作坊,自己购买“架空的住宅”。无论哪种方式都会抑制现代社会中日趋严重的“家庭分裂”,邻里疏远的“公寓病”。 “新架空的的住宅”及新建的住宅区提供了新的自由,新建住宅区里公寓的单体建筑筑空间结构出现了“内庭院”,虽然是盒体形态,但几个“盒体”的高低错落形成多种非功能性的“留白”——内庭院,使得人们在建筑体内同样享受到独立院落的空间感。村庄+架空住宅/新建住客宅+新,旧居民=原住民的邻里关系保持发展,新民与原住民的邻里关系加强。原住民家庭、邻里关系好的一方得到了保留,不好的一面得到改善(主要指村里各自的违章建筑挡建而形成了邻里对抗性);新居民的空间构架与村庄很相似,所以也不会对原村庄形成心理上的对抗。

6、经济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村里是资源缺乏(人才缺乏、资金缺乏、失业率高),这一社区的村民不象中等收入家庭或有技术能和的人群那样,具有最底线的抗风险能力。他们唯一的收入是把自己的房屋隔成若干小间出租或给周边地区的新建筑里做门卫,保洁等工作,他们唯一的技能也停留在发廊,自行车修理等服务上,而上述的手工艺业的注入将带动这里村民们。首先村民们仍然拥有自己房屋的使用产权,他们可以整幢地出租给手工业者做为作坊使用(可按店铺租金出租),自己能以产权作为资本或靠收租金作为流动资金。同时他们可通过手工艺业的培训,或向师傅们学习技术,掌握一技之长,与手工作坊的师傅即是邻里关系又是师徒关系,促进就业机会。中等收入阶层的进入(新住宅的置业者)也可以购买下部村里里手工作坊的产品,更主要是的中等收入阶层或高收入阶层的进入,可以改变贫民区的特征。手工艺业的稳固发展可以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上海又一风景线,房价也可持续上涨,而非并象泡沫房价的人为操作。既便在房地产市场有所回落时,由于这种社区模式的独立性也将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7、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水:雨水的利用,虹六村的曹家角、王家浜这两个村庄地势都较低,而且以前是农田,硬地随之增多,一到降水量多时,大多数小巷都积水,且村庄里的排水管道是村里自己排的。不像市区那样在排放雨水那么有效。村民们的房客(外来人员)有时将泔水或洗碗洗菜的污水直接倒入雨水井。这样便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问题:雨水的浪费及雨水排放受阻导致雨季积水,若有效地收集雨水,可用之于卫生间的马桶冲刷,或用于浇灌,同时也解决了雨季积水的问题。

雨水收集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在整个场地内设计敞开式的雨水收集沟,它们主要有组织地收集着地面及建筑物所流径的雨水,再流入雨水池(经过简单的非化学性的过滤)供居民冲洗马桶用,开敞的明沟可与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为了保证一定的水质,明沟与明沟之间与雨水收集池之间必须是一种流动循环状态,且开敞的明沟上可种水生植物,这样便自然而然地构成了社区内的环境艺术,而不是目前某些小区的所谓“人性化”的喷水池,第二方面内容是住宅内具有一定空间容量来收集雨水,我在两个村庄之间的新建公寓住宅内设计了一些“非功能”的内院,在这些内院里可以种植物,也可以收集雨水。内院的构造是从“石库门”的“内井”沿续而来的。住宅内部的雨水收集可以减少地面雨水收集靠水泵输送的压力,上述收集雨水的方法也同时是减少积水的方法之一。雨水的利用(冲刷马桶及浇灌)与循环水系统都是基本的节水方法,而前者可以更趋于环境艺术的结合。

生活污水:目前虹六村被荒废的农田可改造成人工湿地,人造湿地也许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简单的初步净化方法之一,从污水池流出的污水经过一定容量的人造湿地后,某些细菌在湿地的上部被治理,而污水中另一部分细菌被沉积在湿地底部,续而再流向一个过滤池,这是初级阶段 “讨氧”作用下的污水处理,可以用于浇灌,它与生物过滤池一样,是一种无污染的环保过滤处理方法。同时人造湿地又是社区内的生态有氧空调,它比水泥硬质地面对温度的反映迟钝,当环境温度急剧变化时,它能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来维持周围气温相对稳定。

虹六村现在有几处零星的“半死不活”的田农及池塘,这些池塘以前都与“蒲汇塘”(河名)相连,若将它们整合成片状的人造湿地,也许是既是环境审美又是具有功能意义的做法。

垃圾问题:在以上“四. 思考”章节中谈到目前村民们很自觉地对垃圾进行分类,是因为分类后的垃圾可以买钱,在此基础上可继续将垃圾细分为五种:纸、金属罐、玻璃、塑料及有机废物,并每一类都有专用的垃圾箱,这样可以改变村民们从一大垃圾桶里经过挑捡分类的作法,也使得村民更有效更卫生地从不同种类的垃圾箱中获得他们需要卖钱的垃圾。

沼气池的可能性: 虹六村的“曹家角”、“王家浜”这两个村庄都以液化气罐为主要燃料能源(除了

沿街面的好几处人家外)。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液化气罐还是天然气,都很节省,通常表现在尽量不在家中洗澡或烧饭时间的控制等等,同时他们部分人家仍保留使用化粪池的传统作法(每二三户一个)。若在村庄内把污水池或化粪池与沼气相结合是否可以把沼气作为一种补充性的燃烧能源呢?这样既可以使每户家庭节省了燃料费用,又可以减少地下管道的敷设。

以上相关的节能方式是以自然状况下“低技术”的土方法,它们趋向于自然化,都可以有效地与环境艺术相嫁接,自然而然地形成都市村庄的“节能性”景观艺术。对于虹六村的村民来说也是较为简便的初步节能方法。但是对于综合性的节能技术来说,更有待于“高技术”的注入,例如太阳能集光板转化为电能,建筑保温材料的运用及各种材料的再生利用(如再生钢材、木材、犹其是木材相对其它合金材料来说,在生产过程中不会排放二氧化碳,再者,在整个社区的施工过程中如何节能及尽量减少 “场地污染”也是一个基本的策略,虹六村目前的建筑布局是活泼自由的,同样在新建或架空的新建筑也是如此。通过对虹中路虹六村的设计,旨在未来“都市村庄”的一种新的可能性,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图解式的设计,而是综合上述多种因素的系统设计,需要各学科的专家达成某种共识(不是指项目工程中各专业的配合),而且给今后整个社区的管理也会提出一些新课题,而非现在单一的封闭式物业管理。

结束语:

上海的城市特征是多元化的,它是在“江南大地理环境”背景下,深刻地烙下西方文化的烙印,使得两种文化在城市各个区域中呈现丰富的形态。外环线带的“都市村庄”更表达出一种独特的地域性,它们应该是与市区的繁华,新区的“高技术”平行的,也能发挥其价值的社区。市区某些建筑群落往往会越来越“国际化”,逐渐丧失地域性;而“都市村庄”正相反,它们具有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希望上海的外环线带表达出一种既有昨天的骨架又有新发展的环城“地域风景带”。成为代表着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的一般特征,尤其在今天城市发展已更多地被认为是“城市再生”时,那么我们就要清楚地看见从何“再生”,“再生”之“本”又在何处,这种“本”应该在更广泛层面上的探讨。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徐州城市设计改造

摘要:这次改造为徐州的商贸旅游增加了一个新的亮点.我们通过对建国路段的改造,表达了徐州市的城市历史的特点,满足了各类人的文化品味与价值取向,同时也为这一片区域的景观效果与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推动了徐州城市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城市设计 改造

一.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徐州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旅游城市迫切需要继承与弘扬历史,利用赋予她的历史地位,将其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文化名城,针对建国路目前的现状与群在的问题,我们按照“城市生态化”体现历史文脉要求,提出了自己改造的设想。

抱着把徐州把徐州建设成为外向型的旅游经贸城市的目标,我们对建国路D段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建国路文化环境及商业氛围的分析,逐步正确的定位了自己的设计思想脉络,使自己的设计一步步走向成熟。

二.现状基础资料分析

1.对基地内环境的调研

由于历史原因,建国路D段一带,建设发展长期以来在粗放和高开发状态下,形成了无序布置,高建筑密度,低设施密度.低设施水平的现状,直接影响该地区城市面貌。
通过对基地言道路商业情况及基地内居民生活的了解,我们深刻认识到该处改造的迫切性。基地沿道路现在形成了以生活用品及公共服务的商业,促使其杂乱无章的状态和无序的经营管理必须加以整治。同时我们将要努力维持这种商业气氛,并加以规范化。

2.对基地交通情况的调研

由于奎河的变向,导致主干道在D段的收缩变窄,加之该地区拥有花鸟市场及沿街商业,使得交通堵塞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我们对此处用地改造,其目的和意义也就是为了缓解该处交通紧张,人流混乱的状态,彻底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3.对快哉亭公园的调研

通过三次对快哉亭公园的调研,我们已经看到公园已经形成如下特点:公园内主要游人为中老年人及儿童,这里成为中老年人聚会表演锻炼及儿童的娱乐场所,公园浓密的树木,各种娱乐设施及大片的水面为这些活动的展开形成充分的条件;公园与住宅小区联系较少,且公园内流线过长和单一,年轻人子所以不愿意进入公园的原因在于他们一旦进入公园就很难出来.如何加强公园与住宅小区的联系,让公园为多的人服务,将成为公园改造的重点。

三.城市设计整体框架

1.指导思想

运用现代城市设计手法,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力求创造一个功能合理、环境优雅、配套设施完整、基础设施齐全、文脉城市空间、建筑形态亲和的高品质生活街区,提高规划区域的综合环境质量。

2.设计理念

文脉都市: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因而也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强调建国路整体的城市形象,并将徐州城市空间和建筑特色通过现代的建筑形式演绎出来。
生态人本:在建筑形态、道路、绿化的设计上注重人的感受,增加商贸中心的适宜性和可感性,通过功能划分、道路和绿化这些空间的载体之间的再组合,达到人与自然、空间之间的交融和生态系统的保持。
功能重组:合理安排用地功能,优化交通组织,增强环境的功能合理性。
文化延续:通过打通视廊,开辟绿化广场,形成烘托文化建筑的视觉空间,同时提供便捷的连接,使历史建筑环境与现代城市商业发展恢复联系,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地方文化的延续性。

3.功能定位,

通过注重基地内汉文华的保护,着重人为景观的建设发展,提高环境舒适性和景观和谐性,把建国路D段建成一个高品质的人文生活街区.使D段成为建国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成为城市建设的亮点。

4.设计目标与解决手法

(1)功能布局:品位上形成自身的文化个性;空间上插入节点形成节奏,增强空间人性化和形成场所感;功能上梳理各功能区和交通系统,使其更合理有机.最终形成四条新的功能带。
在改造设计中坚持由表及里的改造。表:立面、景观、节点;里:交通组织、空间、文化气息的透出。北立面状况复杂,色彩风格不统一,与内部古建形象有冲突。既遮挡了文化活动,又破坏了文化氛围。改造主要考虑到文化的透出,使沿街建筑从色彩和风格上与内部统一。适当拆除部分沿街建筑,将文化活动引出,同时将人引入。强化动态景观点和街头绿地,形成丰富、完整、宜人的城市景观构架。
街道两侧商铺分布较混乱,杂乱无

章.改造中对原有商铺进行重新整合分区,形成一定的条理性.减少不必要的人流,即使商业人流便捷与安全,又减轻了交通压力。
通过景观步行天桥与公共开敞空间的建设,加强快哉亭公园与建国小区的联系.同时加强公园内道路的联系,解决流线过长单一问题.让快哉亭公园为更多的市民服务,提高整个地段的生活品质。

(2)空间景观:强化动态景观点和街头绿地,形成丰富、完整、宜人的城市景观构架。
将城市街道视为城市最重要的开敞空间,重视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景观节点、商业轴线、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手法依据功能分区不同,对街道景观,包括交叉口、沿街建筑、绿化、地面铺设等进行设计,形成特色鲜明、秩序井然的繁华的商业街道景观,强调街道界面的连续性和宜人的尺度感,统一设计交通标志和街道公共设施.同时拆除街北局部建筑,增加绿地面积,形成开敞空间。建设配套交通设施,提升街道服务功能,人行道空间增加行人休息设施,如街登、报亭登.统一规划设计街道公共设施的设置位置、色彩及形式.采用共同的“建筑语汇”,于功能、艺术为一体,形成有序宜人的街道环境.将景观和建筑形式系统化:市政设施小品化:指示标志标准化.创造富有个性的城市空间及道路环境。

(3)交通:建立安全便捷的交通体系,通过标识物和小广场的设置使各种交通功能清晰化。
由于奎河的变向,导致主干道在D段的收缩变窄,沿奎河的南北向的交通与东西向的主干道相交,人流与车流在此交叉,交通异常混乱.设计中利用景观步行天桥连接奎河,奎河横跨主干道,桥上行人,桥下行车,达到人车分流的效果.天桥同时也成为了该段的一个入口标识物.
路北自行车随便停放,沿街商铺存在大量人流,见缝插针的小商贩,共同占据着步行道,使原本并不宽敞的道路显的更加狭窄。经过讨论我们最终决定将路北两栋破旧的店面房拆除,做成停车场和休闲小广场,并种植绿化,形成开敞空间,在周末还可以为小商贩提供空间摆设摊位。从而将路北的步行道解放出来,形成纯步行空间。
建国小区将三个出入口直接开向主干道,沿街布置的住宅楼为北向入口,也直接面向主干道,过多的出入口面向主干道,导致人流交叉,形成局部交通混乱.将西侧两个出入口封死,只保留东侧一个出入口,并扩大入口形成处形成缓冲空间,并通过标识物强化入口空间.同时与街北的广场形成对景。

5.布局结构与城市设计框架

城市设计整体形成“一心两翼四带”的布局结构。通过对道路框架、交通组织的整合,以中央公共开放空间为中心,沿道路两侧文化街与商铺展开,结合原有的快哉亭公园与建国小区,最终形成生活带、商业带、文化带、休闲娱乐带四条带形空间。

四.城市设计导则

1.建筑设计导则

分别从建筑物出入口、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的造型、建筑物的风格、地方传统特色等几方面来规范。

a、建筑物出入口
建筑物的出入口的确定,应满足设计中对建筑物主入口的规定。严格限制建国小区将出入口随意开向城市主干道。

b、建筑物的高度
建筑物的高度应满足城市设计的要求,或符合设计中的高度倾向,且变化不宜过大。

c、建筑物的造型
建筑的造型设计应符合城市设计中所引导的造型倾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最终达到造型的和谐,完整和统一。

d、建筑物的风格
建筑设计的风格必须满足城市设计中所引导的风格,即具有时代气息,现代而新颖,简约明快,又要注重建筑的文化性,与文脉都市的设计理念相一致,。特别应努力使不同建筑物的风格和谐统一,且力求自身完整和群落之间的整体性。

e、地方传统特色
通过环境手段反映建筑地方传统特色,适当运用地方优秀传统的概念(即神似),反映到建筑的风格中去,保持建筑风格的现代性和时代感,维护徐州作为汉文华中心的地位。

2.道路及景观设计导则

提高该区域城市街道景观的可读性、可识别性、宜人性和生动性,提出不同性质的道路应具有空间和形态特征。街廓的设计目标是通过植栽、铺砌与街廓设施的整体设计,更完整地塑造城市外部空间环境,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强调景观道路的两侧的界面形象,成为商贸中心的景观标志。

街道景观设计内容包括:街廓设施系统,绿化种植系统,地面铺砌系统等。

a、街廓设施系统

街廓,即由建筑物、构筑物、岸线等界面及路面的连续状态所围合的空间。街廓具有着静态以及空间场所的意义。街廓空间中的街廓设施是构成“城市特性”的重要元素之一,是评价城市特性品质的基本标准。街廓设施:在一个城市中,

所有座落于道路旁,人行道上或者就设在道路上的,有助于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或美化城市景观而设置的公共设施。街廓设施主要是指功能性的街道小品,如、座椅、雕塑、路标、喷泉等。

座椅:在各主要开放空间、广场等区域,应设供人们休息的座椅。可利用植栽周围空间,且将座椅功能与花台、踏步等布置整体考虑,使人们有更好的休闲感觉。坐椅宜成组布置,并且在坐憩设施的周围结合垃圾筒、灯具等统一考虑,以方便人们的使用。

雕塑:可在各开放空间、商业步行街、广场、道路转角、大型建筑物入口等区域设置雕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环境特征,使其与环境有机结合。这类设施的特点是以美化街道,增加街道情趣为主,文化艺术性较高,是形成街道景观,视觉焦点的关键。

路标:应结合交通部门的相关规范,统一设置,要求标识清晰、准确。

喷泉:在步行街、广场设置景观喷泉,采用群柱喷泉的形式。喷泉设计应与照明设计相结合,增加夜间的景观效果。

b、绿化种植系统

绿化环境规划原则:构建连续的绿化景观,结合建筑物、广场、道路功能条件及地方自然环境进行种植设计,充分利用植物的形态、色彩和花果期,形成丰富的绿化形态景观、季相景观。

c、地面铺砌系统

对街廓设施而言,地面铺装既是街廓设施设计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衬托、支撑其它街廓设施存在的背景。尤其地面图案的处理能给人以尺度感、通过图案将地面上的人、树、设施与建筑联系起来,以构成整体的美感。设计需考虑:便于行动与安全,公共场所的路面铺装要注意防滑处理;外观:包括色彩、尺度和质感。要给行人以方向感,通过布局和路面铺砌图案,创造出一个动人的和合适的地面景观。

3.室外广告设计导则

室外广告包含建筑裙房广告、霓虹灯、橱窗、道路广告等.室外广告物的秩序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道地区的空间环境品质的优劣.室外广告物应在地区的用地结构分区指导下,并按广告物规模的大小,又秩序地设置.严格控制在建筑物屋顶、墙身等部位设置商业广告,广告的尺寸、高度、比例、造型、色彩和亮度等应与街道和建筑环境相协调。

五.结语

这次改造为徐州的商贸旅游增加了一个新的亮点.我们通过对建国路段的改造,表达了徐州市的城市历史的特点,满足了各类人的文化品味与价值取向,同时也为这一片区域的景观效果与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推动了徐州城市建设的进程。

篇3:全龄化服务型养老社区是开发养老住宅最佳方式

  全龄化服务型养老社区是开发养老住宅的最佳方式

  上篇说道,美国、西欧等世界发达国家,当其进入老年社会的时候,国家已经有了雄厚的财力基础,有了良好的社会配制,有了完整的养老体系,更重要的是,有了一个来自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对这个养老体系的全方位的配合。而我们国家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我国的情况呢?

  我国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国未富,人已先老。我国有将近14亿人口,现在已经进入老龄的是1.5亿人,也就是说,在这1.5亿人口当中,80%甚至数量还要再大一些,经济上仍然处于收入较低的状态,依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养老,依靠家庭,而这里面有许多人都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家庭将无力照养自己。

  那么社会体系呢?我国老年社会的状况呢?

  现在正处于建设过程中,还没有完备、完善起来,这就提出来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即这1.5亿人的生活状况问题、养老问题。一个占总人口比例如此之多的社会阶层,得不到妥善安置,特别是这些人在几十年过程中为自己的国家效力终生,人至晚年,如果不能在医疗、生活、服务各方面得到妥善的安置,那么这将是社会的一大不幸。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养老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得以有效地构建。

  我国的1.5亿老龄阶层,其中80%居住在农村,而农村是一个基本的社会道德单元,也是一个经济单元。就中国目前绝大多数农村而言,养老主要依靠儿女,它带来的第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就是农村人口持续的高生长率。所谓“养儿防老”,这仍然是现在农村普遍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做一种设想,如果有一套完善的、足以让人放心的、在青年时期就能预想到自己老年幸福晚景的保障体系,那么许多农村人就可以放弃这种旧的观念。而事实上呢?尽管普遍超生,老大是女孩,生老二,老二是女孩,生老三,直到顽强地生个男孩。但是实践已经证明,靠养儿防老是防不了的。目前农村非常普遍的现象是,有几个儿女,老年尚不得善终,为医疗费,为赡养费,为居住所,为吃饭,几个儿女争吵不休。在这样的背景下,它更加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

  农村是个基本的道德单元,这种负面影响时间久了,变得非常普遍,它将使农村人的道德水平大幅下滑,它将使许多从农村出来的人不能为社会所用。因为自己的父母尚不愿赡养,何以去效力于社会、效力于国家?城市的经济状况相对要好于农村,但是即将进入老年期的,许多都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也就是说这个结构决定了这个家庭单元呈倒金字塔形,于是两个青年人要照顾四个中年人,而四个中年人上面各自又有一对老龄化的父母。这个倒金字塔形的家庭结构、亲族结构,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重大城市问题:首先是处于最底层这对青年儿女,顾工作就顾不了老人,顾老人就顾不了自己的事业。第二个问题是,对于那些收入较低的家庭而言,日常家居生活费用的负担变得格外的沉重,如果在一起居住,可以生活成本降低,但是没有那么大的房子,如果分散居住,生活成本就提高了很多。而且在时间上、精力上,对老人也很难事事顾及。

  那么我国现在这种老龄化状况,依靠什么来解决呢?

  通常情况下,第一是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第二是家庭体系,第三是社区养老体系。最有效的是全龄化服务型养老社区。

  首先说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养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工作期间交养老保险金,到自己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或者退休的时候,可以逐月领到一定金额的养老金。但是养老不单单是个财力的问题,更多的问题只靠钱是解决不了的。有20%的城市老人经济上是富足的,但是这不等于他的养老状况是良好的。钱能买来许多东西,但是钱买不来无微不至的照料,买不来良好的医疗,买不来安宁,买不来健康,买不来尽可能少地减少痛苦。所以,社会养老系统的第一体系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

  第二个体系是家庭体系。上述所讲的倒金字塔结构的家庭状况决定了家庭承担不起这个责任,不能够妥善解决养老的问题。

  第三个体系就是社区,我们通常所见的社区就是物业服务。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服务、物业服务能够满足住户的一般要求,如卫生问题、维修问题、治安问题,充其量还有一个上门提供便利服务,如保洁、清洗、送餐等,但是这些服务对于那些久病在身或者完全丧失活动能力的人们的需求来说,还相去甚远。

  除了这三个体系之外,还可构建第四个体系,就是社群体系,即全龄化服务型养老社区体系。那么这个体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可以把它作成一大产业。因为社会对它有巨大的需求,为了满足这1.5亿老年人的需求,用任何行政的、非经济的、公益性的、道义性的方法解决,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是非常有限,必须把它完全市场化。也就是说这1.5亿老龄人的需求将产生强大的购买力,把它做成一种产业,按照市场经济的准则去运作,它才能够发展壮大,才能够持久,才能有效地组合社会各种资源,才能够真正做到供需两方各得所需。

  由此,我国将增加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一类强大的市场需求,那么它可以使国民经济总值至少增量10%,我国现在国内生产总值大约是20万亿到22万亿之间,如果以20万亿计,增加10%,那就是增加2万亿GDP。这应该是一个最保守的数字。这2万亿是怎么来的呢?第一,需求量占人口总数的13%。按照国家统计数据,13亿人有1.5亿老龄化,那么它的需求量是一个基础;第二,如果每个老龄人每月有200元生活需求,那么每年每人就是2500元,一亿人就是2500亿,1.5亿人呢?那就是3000多亿,它的直接消费需求是3000多亿,那么为老龄人服务可以提供重大的社会就业机会。如果说每3个老龄人需要有一个相关从业人员的话,那可以增加5000万个就业岗位,5个老龄人提供一个就业机会的话,那就是3000万就业机会。在经济转型时期,现在全国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尚且多数找工作都困难,已经积压了一千六七百万,如果老龄消费领域能够安置3000万人就业,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经济指数,3000万人相当于欧洲一个大国的人口总量。

  还可以发展产业,比如说老龄社区,如果去掉80%的农村人口,那么我们仍然以3000万城市居民做基础,3000万中有三分之一有老龄居住区的需求,就是1000万,10平方米是1亿,100平方米是10亿,如果10亿平方米,1平方米按照大中小三类城市平均价,在5000元/平方米的情况下,这是多少呢?这又是5000亿。加上老龄的保健、服装、食品、药品、用品、娱乐品、文化品等一系列开发。所以,一年两万亿产值,3000万人就业,这是一个最保守的数字。仅此一项,就会把社会负担变成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只有把社区养老体系市场化运作,才不会停留在做秀的水平上;只有市场化运作,才能形成人与人的互助。3000万从业者和1.5亿人的需求者之间就成了一种互助关系、共存关系,没有1.5亿老龄人的需求,就没有这3000万人的就业机会;没有3000万人的就业,就没有1.5亿老年人幸福、安宁的晚年,所以它就变成了全社会的互助关系。在这个关系基础之上,可以使整个社会道德水准大幅提升。也就是说,不

通过经济的手段解决不了问题,但是仅仅靠经济的手段也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在经济这个基础之上,把它恒久地升华到一种道德水平、一种人文精神上,它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养老问题,从而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总而言之,老龄化的问题干系到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一个社会的整体健康,涉及到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人文精神和幸福指数。那么,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把养老既做成一大产业,又做成一大事业;既利于老龄人,又利于服务者,把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和社会负担变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动力,而且这个动力表现为双向的:一是重大的利益增长点、重大的就业机会;二是道德的、道义的、情感的和人文精神的,带来一次普遍的大提高。这种全新的养老模式,既是全龄化服务型养老社区模式。

  所谓全龄化,就不是把老年人孤立地、单独地设置一个区域,让满楼、满院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每天救护车呼啸而来呼啸而去,每天哀乐不断,每天都有人送花圈来,整个社区都是在等死,一片死气沉沉。全龄化就是按照一定的配比,在已建和在建的社区内,使老龄人社区总量占到百分之二十左右,把它分散于整个社区里边。每七八栋楼、十来栋楼有一栋养老住宅的楼,而且这个楼自身又不全是老龄人居住,尽管这个楼本身是专为老年人而设计。也就是说,无阶梯,比如说电梯是医院那种急救电梯,可以推救护床进去;比如说,所有的空间节点全都有呼叫器,如果家庭愿意,在任何一个空间都可以布置视频。比如说一对老人,只剩一个,没有住院,那么我打开视频,就和整个社区连接在一起,社区监控中心有医生、有物业人员24小时通过屏幕监控,而且社区和几类医院直线联系,医院在这里设有工作站。这些都是物质条件,这些都可以做到尽善尽美。

  但是无论怎样完备,无论怎样尽心尽力,物质的条件永远是次要的,永远是第二位的。因为这些只要有钱,只要你想做就能做到这样。这个模式的核心是服务型。就是服务队伍中的高贵情感,道德因素、人文精神,这才是灵魂,这才是最关键的,这才是核心。没有这个条件,所有的硬件条件都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都不能持久。固然,养老是一大产业,不过这个产业的核心也仍然是情感因素、人文精神和道德水平,因为养老最终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仅有着良好的愿望,它就变成空洞的说教,它将是无效的,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把这种真挚情感、高尚道德、人文精神变成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把它职业化,变成一种职业规范。在养老事业产业化过程当中贯穿人文精神,把道德因素和情感因素,把博大、持久、无微不至的爱心作为它最核心部件的第一措施。

  第二,晓知以利害。要让所有从业者都深知其利、深知其害,服务于他人,有朝一日自己也将成为被服务者,自己如何对待老人,将来别人也会如何对待自己;自己无微不至地服务老人,那么别人也会同样服务自己的父母。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让其身边的人共同完成对他的教化。

  第三,进行养老专业化职业培训,其中把人文精神教化、情感培育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编制的教材中,要有100个、300个必须做到和数百个不许做,还有一些古今中外感人至深的,以赡养老人、孝敬父母、关怀社会、服务他人为主要题材的、闪耀着人文精神光芒的许许多多经典故事,也作为必读、必知,作为辅助教材之一。

  第四,在这个企业体系的组建过程中,它既然是一个企业,那么就有职业白领,即它的骨干阶层——经理人。在实际利益分配上,真正做到要使从业者中间富有爱心的人、付出多的人、得到老人认同的人。

  第五,在养老产业体系当中,要真正做到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如设立老年工作职场,把这一部分能继续为社会发光发热的人有效地组织起来,从实际出发,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继续为社会贡献力量。这样做有两大好处:第一,人尽其才。第二,解决了老年人突然之间失去了工作机会的失落感,消除其孤独落寞,消除其心理上的落差。

  总之,只有把社区养老体系市场化运作,把它恒久地升华到一种道德水平、一种人文精神上,它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养老问题,从而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才不会停留在做秀的水平上;只有市场化运作,才能形成人与人的互助。

  关于全龄化服务型养老社区如何做开发规划,请看下篇:首席中国养老社区基地是开发规划战略是怎样的?

篇4:家居装修电路改造施工其注意事项

  家居装修电路改造施工及其注意事项

  1.二手房预制板结构楼板尽量避免在原楼板基础上开槽走管,防止打穿到楼下甚至因为施工中的较大震动可能会造成老楼房结构破坏。

  2.不宜随意在地面开槽跨接线管,避开管道区;不宜随意在地面打卡固定管线,避开管道区

  3.开暗盒遇到钢筋要避开,可上移下移甚至更改位置,禁止断筋。

  4.禁止在墙体开长横槽走电管。承重墙易破坏结构,轻体墙长距离断筋照样会造成后患。

  5.无特殊情况,电线管不宜走石膏线内,易造成死弯,死线。

  6.管径小于25MM的PVC冷弯电管拐弯用弯管器,不能加弯头拐弯。

  7.走电管禁止采用三通走线,后期无法维护。

  8.PVC电线管铺设完毕,需用PVC胶粘结接口处。

  9.卫生间潮湿区域地面不宜走电管;如避免不了,地面必需整管,不可留管接头。

  10.电线管预先铺设完毕,固定完毕,然后用钢丝穿线

  11.电路走线把握“两端间最近距离走线”,禁止无故绕线,无谓增大水电改造开支且易造成人为的“死线”情况发生。

  12.强弱电线接线盒间距正常情况下≥500MM,地面平行间距不低于200MM,弱电电线特别是铜轴电缆必需采用多层屏蔽功能线缆。

  13.卫生间等电位联接端子箱不可封死

  14.各房间插座开关面板参考数据。照明控制主开关高度1400-1500MM,左右距毛坯门框200MM;普通插座高度350-400MM;床头双控开关高度850MM左右;壁挂电视电源高度根据空间大小及电视尺寸确定,一般高度为1000-1200MM;背景音乐,温控、智能照明、电器控制弱电面板高度数值参考照明主开关,以方便控制为宜。

  15.禁止非导管电线直埋入墙、顶、地面以下。

  16.PVC导线管暗敷使用规格,2.5平方BV导线采用直径16MM管,4平方BV导线采用直径20MM管,保证暗敷导线管穿线后的空余量≥60%。

  17.保证导线连接坚固,接头不受拉力,包扎严密,导线间连接应用压接或绞接法,绞接长度不小于5.5圈,裸露电线头必须先用防水胶带包扎后用耐磨胶布缠绕。

  18.强电改造中原则上禁止单芯线缆与多芯线缆直接对接头,如无法避免,接头必需涮锡处理。

  19.严格遵守设计方案强弱电走www.pmceo.com线方案弹线开槽.线管长度超过15m或有两个直角弯时,应增设拉线盒或适当增大直角弯半径。暗埋管线弯路过多,铺设管路时,应按设计图纸要求及现场情况,按最近的距离铺设线路。

  20.强电电源线与电话线、电视线、网线、音响线等弱电线不得穿入同一根管内。

  21.强电导线电管与水管、燃气、弱电电管不可同槽暗敷.

  22.家装水电改造中,强电导线线色需要分明确:相线(L)颜色宜用红、绿、黄三相任意色,零线(N)采用蓝色,保护(PE)线用黄绿双色线,控制线采用白色。

  23.电气改造中任何接线头处必需加装过线盒,直管中不可留有接线头;任何有线头接线盒不可用石膏或水泥材料封堵,加装盖板易于维护。

  24.电气工程施工完成后,应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试验,如漏电开关的动作,各回路的绝缘电阻以及电器通电,灯具试亮、开关试控制等,检验合格后方能进行下一步工作(下一篇水电验收详细说明验收方法)。

  25.电路改造竣工后必需出具相关详细图纸。

篇5:家居装修水电改造之水路

  家居装修水电改造之水路

  一、水路部分

  (一)水路设计首先要想好与水有关的所有设备,比如:净水器、热水器、厨宝、马桶和洗手盆等,它们的位置、安装方式以及是否需要热水;

  (二)要提前想好用燃气还是电的热水器,避免临时更换热水器种类,导致水路重复改造;

  我们家是太阳能。

  (三)卫生间除了留给洗手盆、马桶、洗衣机等出水口外,最好还接一个出来,以后接水拖地等很方便;这就要看业主各人喜欢问题了。

  (四)洗衣机位置确定后,洗衣机排水可以考虑把排水管做到墙里面的,漂亮、方便;

  (五)水路改造后应该有打压测试,不过现在很多装修队都没有打压测试。他们会用很多方法来骗你,说什么不用打压啊,水管里有水就有压力啊,等等。

  必须打压,之前看到BTV一个原来宣武区的业主暖气没打压,不到两年暖气漏水,家里的地板家具都泡了。说是因为搬的过程碰了一下,如果做过打压,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六)打压测试最好在场,能起到监督作用;因为有的装修队会在此环节欺骗业主。方法是:打压的时候,打开打压泵的“回水阀”形成回路,打压泵看起来虽然在工作,不过管内并没有多少压力,特别对于电动打压泵,同学们更应该注意。如果不懂时可请专业人士帮你看一下。

  (七)收房的时候应该注意检查厨房、卫生间每个排水口是否通畅,如果排水缓慢应该及时让物业疏通;装修期间应该对排水口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厨卫贴瓷砖期间,最容易造成水泥落入排水口导致堵塞;装上橱柜再处理太麻烦了,切记。

  (八)铺完厨卫地砖后应该放水检查,看看地漏排水是否顺畅(以去掉地漏上盖后的排水速度为准,因为大部分深水封地漏都存在排水缓慢的问题);

  (九)如要封闭多余地漏,一定要将排水管和地漏间的缝隙堵死,防止水流倒溢;

  (十)使用深水封地漏时,要根据使用情况经常清理,否则地漏下面的胶垫挂了脏东西后就起不到封闭作用了

  (十一)还有一点尤其重要,洗衣机地漏最好别用深水封地漏,洗衣机的排水速度非常快,排水量大,深水封地漏的下水速度根本无法满足,结果会直接导致水流倒溢;

  (十二)水路改造时,给以后安装电热水器、分水龙头等预留的冷、热水上水管应该注意四点:

  1、保证间距15厘米(现在大部分电热水器、分水龙头冷热水上水间距都是15厘米,也有个别的是10厘米);

  2、冷、热水上水管口高度一致;

  3、冷、热水上水管口垂直墙面,以后贴墙砖也应该注意别让瓦工弄歪了(不垂直的话,以后的安装可就费劲了);

  4、冷、热水上水管口应该高出墙面两厘米,铺墙砖时还应该要求瓦工铺完墙砖后,保证墙砖与水管管口同一水平。尺寸不合适的话,以后安装电热水器、分水龙头等,很可能需要另外购买管箍,内丝等连接件才能完成安装;

  (十三)卫生间地面一定别忘了做防水,特别是地面开槽的。淋浴区如果不是封闭淋浴房的话,墙面防水应该做到180厘米高,以防日后“墙体出汗”。在抹水泥前一定要做24小时闭水试验,没有问题了才能铺砖;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