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 导航

工厂生产过程关键质量控制点

编辑:物业经理人2017-04-26

  工厂生产过程关键质量控制点

  1.目的

  更有效地预防监控,使食品危害消除或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2.适用范围

  适用于食品千万显著危害的一个点、一个步骤或过程的确定。

  3.职责

  生产科(车间)负责对关键控制点的判断和确定。

  4.程序

  4.1 关键控制点(CCP)

  食品安全危害能被控制的,能预防的/消除或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一个点、步骤或过程。

  4.1.1当危害能被控制和预防时,这些点可以被认为是关键控制点。

  4.1.2能将危害消除的点可以确定为关键控制点。

  如:金属碎片能通过磁选设备检出。

  4.1.3能将危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点可以确定为关键控制点

  4.2控制点(CP)

  能控制生物、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任何点、步骤或过程。

  在工艺流程图中除CCP点之外的许多点可以认为是控制点。这些点可以是记录对安全卫生及质量因素的控制。

  4.3多种关键控制点和危害

  一个关键控制点能用于控制一种以上的危害。同样,一个以上的关键控制点可以用来控制一种危害。

  4.4生产和加工的特殊性决定关键控制点的特殊性

  在一条加工线上确立的某一产品的关键控制点,可以与另一条加工线上的同样的产品的关键控制点不同,这是因为危害及其控制的最佳点随厂区、产品配方、加工工艺、设备、配料选择、卫生和控制程序等因素而变化。

  4.5确定CCP的方法

  4.5.1可以用“CCP判断树表”来确定。

  4.5.2可以用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性来确定。

  如果经危害分析认为是危害,应对这种危害在加工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可能性及严重性进行分析;而且经分析危害可能产生,一旦产生就具有严重性,则此种危害就必须设置为CCP点来控制。

物业经理人网-www.pmcEo.com

篇2:工厂加工过程关键质量控制点控制工作程序

  工厂加工过程关键质量控制点控制程序

  1 目的

  跟踪加工过程操作并查明和注意可能偏离关键限值的趋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加工调整。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关键控制点的监控。

  3 职责

  生产科(车间)负责对CCP进行监控

  4 程序

  精确的监控说明一个CCP什么时候失控,当一个关键限值受影响时,采取纠正行动,来确定问题需要纠正的范围。可以通过查看监控记录是否符合关键限值来确定。

  4.1 监控计划

  监控计划包括四个部分:

  (1)监控对象:通过观察和测量来评估CCP是在关键限值内操作的。

  (2)监控方法: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测量(数量的关键限值)或观察方法进行监控,监控方法要迅速和准确。

  (3)监控频率:可以是连续的或间断的。

  (4)监控人员:需受过培训,可以进行具体监控工作。

  4.2 监控对象

  测量产品或加工过程的特性,以确定是否符合关键限值。

  4.3 监控方法

  通常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用来提供快速结果,没有时间去做的分析实验,因为关键限值的偏差必须要快速地判定,以确保产品在销售之前已始采取适当的纠偏行动。

  4.4 监控频率

  监控可以是连续的或非连续的,如果可能应该连续监控。定期观察这些连续记录,必要时采取措施,这也是监控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发现偏离关键限值时,检查间隔的时间长度将直接影响到返工和产品损失的数量。

  在所有情况下,检查必须及时进行以确保不正常驻机构产品在交付前被分离出来。

  4.5 监控人员

  实施一个HACCP计划时,明确监控责任是一个人重要的考虑因素,被分配进行CCP监控的人员可以是:

  (1)生产技术员。

  (2)生产工人。

  (3)监督员。

  (4)维修人员。

  (5)质检员。

  由生产技术人员和监督员进行监控能连续观察产品和设备,能容易地从一般情况中发现发生的变化。负责监控CCP的人员必须:

  (1)接受CCP监控技术的培训。

  (2)理解CCP监控的重要性。

  (3)能及时地进行监控活动。

  (4)准确记录每次监控工作。

  (5)随时报告违反关键限值的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纠偏活动。

  监控人员的任务是指随时报告所有不正常的突发事件和违反CCP监控的记录和文件必须由实话监控的人员签字或签名。

篇3:工厂产品质量检验制度

  工厂产品质量检验制度

  1.购进原料的检验(验证)

  1.1凡采购回公司的原料,在入仓库保管前必须由质检人员进行抽样检验,检验合格后,填写合格后,填写检验记录,合格方和办理入仓手续,若属紧急原料入仓时,收货人员应先询问质管科,确认无误后,方可办理入仓手续,注明待检,并及时通知检验员进行检验。

  1.2检验人员在抽样时,要注意具有代表性,并要注明原料的来源、品名、数量等,严格按《原料进购、验收管理制度》执行,并做好原始记录工作。

  1.3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有关的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不得随意改变。

  2.过程检验

  每道工序完成后,由检验员在现场进行巡检,按规定填写记录。

  3.成品检验

  3.1每批加工后的食品,须经检验,由检验员填写《成品检验报告单》,在进入仓库前,必须经检验合格才可入仓定位和出厂。

  3.2填写《出厂检验报告单》,由质管科保存。

  3.3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检验标准和方法进行检验,不得随意改变。保留所有得原始记录,归档存查。

  3.4检验员必须对储存得成品进行监控,督促仓库加强食品养护工作,对仓库中存放超过三个月得食品,应定期检测,建立食品安全卫生记录。对发生质量变化得产品,应及时通知质管不和生产科(车间)制定应变措施。

篇4:企业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系列标准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系列标准

  1.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的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2.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1)全员的质量管理

  ①必须抓好全员的质量教育工作。

  ②通过制定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形成一个高效、协调、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的系统。

  ③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

  (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①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思想。

  ②为顾客服务的思想。

  (3)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①从组织的角度来看,要求企业各个管理层次都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

  ②从质量职能角度看,把企业各部门的质量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4)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①尊重客观事实,尽量用数据说话。

  ②遵循PDCA循环的工作程序。

  ③广泛地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3.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①标准化工作。②理化计量工作。③质量信息工作。④质量责任制。⑤质量教育工作。

  4.标准化工作

  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为内容来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5.计量工作

  企业计量工作,是以统一的计量单位制度、组织量值正确传递、保证量值统一为目的的基础工作。

  6.质量信息工作

  企业建立质量信息中心,它设有专职部门和人员,负责对企业质量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传递、汇总、储存、建档等工作,并及时向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

  7.质量责任制

  质量责任制要求明确企业每个职工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以便做到质量工作人人有责、事事有人管、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考核有奖罚。

  8.质量教育工作

  质量教育工作是指不断提高企业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掌握和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自觉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和操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从而生产出合格产品。

  9.ISO9000系列的由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品种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使用者无法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判断所采购产品的质量是否可靠。企业在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需要加强管理并由外部实施监督,这就要求企业建立质量体系,并提供充分说明质量符合要求的客观依据。质量管理的发展也为质量管理统一的标准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全面质量管理被采用后,各国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战经验,既丰富和发展了质量管理的理论,又为ISO9000系列标准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基础。ISO

  9000系列标准就是在上述客观条件、要求以及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和总结,最后正式发布的。

  10.GB/T19000-ISO9000的名称和内容

  GB/T19000-ISO9000是一套精心设计、结构严谨、定义明确、内容具体和实用性强的管理标准,它包括:“两个指南”、“三种质量保证模式”。

  (1)“两个指南”是指一头一尾的两个标准,即GB/T19000.1-ISO9000-1《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选择和使用指南》和B/T19004.1-ISO9004-1《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

  (2)“三种质量保证模式”

  ①GB/T19001-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②GB/T19002-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

  ③GB/T19003-ISO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后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

  11.ISO9000族的组成

  ISO9000至ISO9004的所有国际标准和各分标准;ISO9001至ISO9002的所有国际标准和分标准;ISO8402-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

  12.ISO9000系列标准在我国企业中推行的必要性

  (1)实施GB/T19000-ISO9000族标准是开展国际贸易的需要。

  (2)实施GB/T19000-ISO9000族标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3)实施GB/T19000-ISO9000是加强质量控制的需要。

  (4)实施GB/T19000-ISO9000是建立高品位企业文化的需要。

  13.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就是企业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机构,把各部门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质量管理体系。

  14.质量认证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1)设计试制过程的质量管理。(2)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

  (3)辅助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4)使用过程的质量管理。

  15.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1)制定明确的质量计划和质量目标。(2)建立一套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

  (3)建立一个综合的质量管理机构。(4)建立一个有效的质量检验工作体系。

  (5)广泛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的活动。(6)组织外协厂质量管理活动。

  (7)实现管理标准化和管理程序流程化。


16.质量体系的实施

  质量体系的实施程序为:

  (1)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2)按照结构要素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体系结构。

  (3)确定选择性要素。

  (4)编制质量体系文件。

  (5)质量体系审核、质量体系评审和评价。

  17.质量保证模式标准的选择

  (1)质量保护模式的标准

  ①GB/T19001--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②GB/T19002--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

  ③GB/T19003--ISO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

  (2)质量保证模式标准的选择

  ①质量保证模式标准的依据选择。

  ②设计复杂性;产品设计的成熟性和稳定性;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产品特性;产品安全性;经济性。

  ③证实程度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证实程度可分为三个等级:存在声明;文件证据;执行见证。具体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产品的经济性、用途和作用条件;②产品设计的复杂性和创新程度;

  ③生产产品的复杂性和难度;④依据最终检验和试验判断产品质量的能力;

  ⑤与产品有关的社会要求;⑥供方过去的业绩;

  ⑦供方与顾客的合作程度。

  18.认证制度

  认证制度,又称为合格评定,是指为进行认证工作而建立的一套程序和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产品和质量体系的认证和认证机构的认可。

  19.我国的认证制度

  我国认证制度的组织结构分为四个层次:授权机构;认可机构;从事认证实践的机构和人员;企业。

  我国开始认证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1)国家对认证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2)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作用;

  (3)按国际惯例规范我国的认证工作;

  (4)对从事认证工作的机构引入竞争机制,使证证机构能够以公正性、可靠性和有效性,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取得信誉;

  (5)坚持企业自愿申请认证的原则,但对国家规定实行安全认证的产品,在流通领域内实行强制管理;

  (6)帮助优秀企业取得市场信誉,取得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开展认证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以国际指南为基础;(2)自愿性认证和强制性认证相结合;

  (3)关于优惠政策;(4)关于认证的管理体制;

  (5)不实行独立的进口商品认证制度;(6)对认证检验机构应一视同仁;

  (7)实行国家注册检查员和评审员制度;(8)检查、评审同咨询严格分开。

  20.认证的要素和类型

  (1)认证的基本要素包括型式试验、质量体系检查、监督检验和监督检查。

  (2)认证制度的分类:

  ①按认证的性质分类,有自愿性认证和强制性认证。

  ②按认证的范围分类,有国家认证、区域认证和国际认证。

  ③按认证标志分类,有合格标志认证和安全标志认证。

  21.ISO9000系列标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比较

  (1)原则与认识

  ISO9000认为质量形成于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TCQ认为的“全过程”是把质量工作的重点由事后检验把关转移到预防和过程上去。

  ISO9000定义的质量是指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征总和。TCQ定义的质量是指全面质量,不仅包括产品质量,也包括工作质量。

  (2)目的与做法

  ISO

  9000的目的是通过贯彻标准,使企业的质量体系有效运行,使其具有持续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的能力。TCQ的目的是使企业以质量为中心,通过让顾客满意、企业本身的所有成员受益和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3)控制与实施

  ISO

  9000认为质量形成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全过程。因此想要保证产品质量,就必须使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在生产全过程中,始终处于控制状态。它通过一套文件化的体系:质量手册、质量体系程序、质量计划和质量记录来达到控制全过程的因素,使之有效。

  TQC是在数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一切用数据说话,使用新七种工具和老七种工具作为控制技术,要求全员参加,企业所有人员都参加,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22.实施ISO9000标准与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

  二者是动态和静态、基础和发展的关系,而在实践中,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实施系列标准并不是要把已有的质量体系“推”,一切从开始创建一个新的“体系”,而是根据系列标准的要求,对现行的质量体系进行更新、改造和完善,从而使质量管理活动更加有效。

篇5:生产质量管理统计方法

  生产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

  1.质量是反映产品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产品质量可表述或转化为一组全面反映顾客需要的数量指标。测量质量指标所得的数值,就是反映质量特性的数据,简称数据。

  2.数据是质量管理的基础,为对产品的质量物质特性和工作质量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必须进行数据收集。在质量管理中,收集数据可以实现以下目的:(1)了解生产现状;(2)用于分析某一特定质量问题;(3)用于生产现场控制;(4)用于生产现场的调查;(5)用于工艺过程的调整;(6)用于判断产品质量。

  3.数据反映产品的质量特性,质量管理中的数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根据质量指标统计特性可将数据分为:A.计量值数据;B.计数值数据。

  (2)根据数据的用途可将用途分为:A.分析用数据;B.管理用数据;C.检验用数据;D.推断用数据。

  4.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控制数据,亦即质量特性值的波动,缩小或衰减数据波动引起的制品质量特性值的波动,并尽量减少波动造成的质量损失。

  5.出现质量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有人、机、料、法、环、测等六大方面的因素。按引起数据波动原因的性质,可分为两类:

  (1)系统性因素,指在特定情况下发生的,可以避免或消除的因素。系统性因素造成质量特性值的异常波动,对质量特性值的影响较大,但系统性因素易于识别和查找,且可采用相应技术,组织措施予以消除。

  (2)随机性因素,指经常性的、不可避免的,具有随机规律的因素。随机性因素造成质量特性的正常波动,对质量特性质的影响较小,但这种因素却难于避免或在技术上予以消除。

  6.母体,又称总体,是指某一次统计分析中研究对象的全体。构成母体的基本单位,称为个体,按母体包含个体的数量可将母体划分为有限母体和无限母体。

  7.子样,又称样本,是指从母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的集合。构成子样的每个个体,称为样品。抽样检查是统计质量管理的一个基本方法。子样的质量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母体的质量特性。对子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判断母体的质量特性,而不是为了给子样下结论。

  8.随机抽样,是指在抽取子样时,要保证使母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样可能的机会被抽到,从而使子样具有代表性。从母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的集合称为随机子样。

  9.频数指随机事件在相同条件下进行n次试验,其中某一事件出现的次数。频率是频数与试验次数的比值。频率则是在相同条件下,随机事件出现次数所具有的统计规律性。

  10.平均值,又称算术平均值,是子样各样品数值的和除以子样样品个数之商,计算公式为

  11.极差,又称范围,指子样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计算公式为:R=*ma*-*min。极差是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各统计特征数中计算最简单的一种。标准差,是子样方差的正平方根,计算公式为:

  12.在生产现场,引起质量波动的因素主要来源于操作者、机器设备、材料、方法、环境和测量,统称5MIE。在稳定的生产状态下,受随机性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其计量值数据即制品质量特性值是正态分布。

  13.工序能力,又称工程能力或加工精度,是工序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控制(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亦即,工序处于控制(稳定)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保证制品质量的能力,一般用6个标准差(即:±3)来描述。

  14.工序能力指数是表示工序能力满足制品质量标准程度的评价指标。在统计质量管理中,工序能力指数是衡量工序能力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反映了该道工序能够稳定地生产合格制品的能力。

  15.一般说来,影响工序能力指数的变量有三个,即质量标准(公差T)、偏数量ε和工序质量特性的标准差。相应地提高工序能力指数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①调整工序加工的分布中心,减少偏移量。

  ②提高工序能力,减少分散程度。

  ③调整精度(公差)等级。

  16.分层法,是指收集来的数据,依照使用目的和使用要求,按其性质、来源、影响因素等进行分层(类),把性质相同、在同一生产条件下得到的数据归并在一起,以分析影响质量原因的一种方法,也称为分类法。

  根据分层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志,把性质相同,在同一生产条件下收集的数据进行分层、集中,使同一层中的数据波动幅度尽可能小,而层与层之间的差别尽可能大,是应用分层法的关键。

  17.排列图,是指收集来的数据按影响质量特性的原因归类、整理,再按质量改进项目或损失金额的大小,从最主要到最次要依次排列而采用的一种简单的图示技法,也称主次因素排列图或帕累托图。

  18.因果图,是在排列图的基础上,为清晰而有效地整理和分析质量特性(果)波动和影响要素项目(因)之间的关系,从大到小、从粗到细、寻根溯源,直到找到问题症结所在的图示技法,也称因素分析图、特性要因图、树枝图、鱼刺图、石川图等。

  19.直方图,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大量计量值数据的收集、整理,用一系列宽度相等、高度不等的矩形表示质量特性分布规律的图示技法,也是定性调查工序能力的常用方法。

  直方图是一种反映数据分布规律的方法,在随机因素的影响下,数据的分布一般有以下两方面特征:①集中性;②分散性。直方图通过收集、整理计量值数据,显示波动状态,找出数据分布中心和分布规律,形象而直观地传递了质量特性的信息。

  20.控制图,是根据影响数据波动的原因和产品质量标准(公差范围),利用带有控制界限的图表形式,把表示数据波动的“点子”标注在图表相应的坐标上,借以研究数据随时间变化的统计规律的动态方法。

  当控制图同时满足下列的两个条件--点子没有超出控制界限;点子的排列没有缺陷(异常),可以认为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或控制状态。

  21.散布图,是借助统计图表的形式,在直角坐标系上表示质量特性与影响因素之间、两种质量特性之间、两种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即二者之间既有关系,但又不是一种严格的函数关系。将两种有关的数据用点子标注在坐标系中,研究分析点子的分布状况,推断数据间有无关系及其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图示技法,也称为相关图。

  22.统计分析表,是通过系统地收集资料和积累数据,确定事实并利用统计图表的形式,进行统计、整理,对影响产品质量特性原因作出粗略分析的方法,统计分析表也称调查表、检查表、核对表。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