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导航

新华书店深化改革工作总结(2)

编辑:物业经理人2022-12-10

  新华书店深化改革工作总结

  新华书店集团顺应社会发展变化,及时推出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方案,非常符合当前形式发展的需要,得到了广大新华员工的大力支持,对激发企业活力,调动员工主动性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店深化改革自今年6月份启动以来,在**市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干部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各项工作按既定的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效果明显,成绩显著,取得了实质上的进展,较好地完成了企业改革的各项任务。

  一、基本情况

  (一)改革前企业机构情况*市分公司在岗的领导、员工有**人,承包门市有*人,停薪留职有*人,离退休人员有*人。经理室成员*人,支部委员*人。原下设机构为“三部两公司”,“三部”即综合事务部、资产财务部、产业发展部;“两公司”即教材公司和图书公司。

  (二)改革后企业机构情况

  按照集团总部、**市公司的改革文件精神,通过竞聘上岗演讲大会,我店于20**年7月27日完成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

  人员情况:在岗的领导、员工有**人,调离本店的1*人,停薪留职的*人,申请办理病退的*人,申请内部退养的*人,达到离岗休息条件的*人,离退休人员有*人。经理室成员*人,支部委员*人。

  岗位设置情况:下设机构为“三部”,**管理部、**业务部、**业务部。*管理部

  有工作人员*人,下设办公室主办、财务室主办和后勤室主办。其中:部长兼办公室主办;支部委员***兼任后勤室主办、综治办主任,享受部长级待遇;财务室主办由**市公司财务部副部长***兼;**同志担任******,兼**和女工委员,享受部长级待遇。*业务部

  有工作人员*人,下设信息室主办、业务室主办、门市营销主办和配送中心主办各1人,门市部另设柜组长*人,其它四级岗位员工*人。*业务部

  有工作人员*人,下设发行部主办和业务室主办各*人,仓库保管员2人。其中:李红雨同志任教材业务部部长兼工会主席,享受副经理待遇。

  二、改革措施

  1、坚持改革和稳定并重的原则,确保推行改革稳步进行。改革和稳定并举是****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在对待机构改革和竞争上岗这项事关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我店经理室从改革发展和企业稳定的高度出发,一方面作深作细思想工作,通过召开店务扩大会、职工大会,与员工进行思想沟通等形式,在干部职工中宣传改革的形势和深远意义,运用“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到干部职工中了解情况,开展调研活动,促使我店出台的改革方案在符合上级改革方案精神的情况下,也符合我店实际,更具有科学合理性。为使广大职工的思想与改革同步,我店闵经理以企业面临的困境作教材,采取算“三笔账”的办法,即算经济亏损账、算资产消耗账和算改革效益账,从而使广大职工思想高度统一到改革上来,使企业干部职工认识到深化书店改革,转换经营体制机制是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大势所趋,现实所迫,“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死路一条”,营造了浓厚的改革舆论氛围,为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增强了内在动力。

  2、成立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制定方案,确保改革有条不紊。6月9日,我店根据市公司改革文件精神,成立了深化改革领导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经理层、职工代表组成。组长:***,副组长:**,办公室主任:**,资料员:**,组员:**、张亚。在对内部岗位设置上,我们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公开告示、竞争上岗”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了由经理室研究、全体职工大会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后通过的《***分公司改革实施方案》,得到全体员工的拥护。

  3、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建立起一支精简、高效的员工队伍,进一步调动全员的工作能动性,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7月27日,我店举行了二、三级岗位竞聘上岗演讲大会。此次竞聘岗位演讲大会经过充分准备、周密策划、精心组织实施,成立了由竞聘领导小组和员工代表组成的评委会。竞聘实行“三公开”,即公开竞聘演说,公开测评打分,公开最终结果。竞争上岗程序按照张榜公布岗位、职数、职责、工作目标、上岗条件及薪酬标准事项——报名——资格审查——竞聘打分——现场公布结果——聘任上岗等环节进行,共有**位员工竞聘*个部门部长和*个主办岗位。为接受群众的监督,经理室聘请职工代表进行现场算分统计,并将测评打分结果现场公布。在这次竞聘演讲中,出现了一个既显公平又戏剧性的结果,两位同志在竞聘图书业务部营销主办一职时出现了相同的分数。最后采取即兴演讲“当上**主办后的工作思路”进行现场“PK”,这实属少有的情况更进一步增加了这次竞聘上岗位演讲的公正性,在员工中激起了强烈反响。

  三、改革成效

  企业改革乃大势所趋、形势所迫。通过这次机构改革,干部职工出现了人心思变,人心思进,精神面貌、工作状态焕然一新,对这次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大家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改革后的企业充满活力、面貌一新,概括起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通过改革,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转变了。长期以来,企业多年来的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已经在部分职工心中根深蒂固,认为进了国有企业就有了铁饭碗,就是国家的人,只要企业存在就有自己的一份,干好干坏一个样。这些与市场经济要求格格不入的旧观念,一度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在企业改革中,经理室与干部职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思想,引导员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干部员工都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大家在观念上行动上真正转到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上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参与工作的热情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各部门都焕发出蓬勃生机,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局面。

  (二)通过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了。改革前,各部门在经营管理方面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大事小事均需向经理室汇报或请示,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空间。通过改革,建立了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制度,精简机构和人员,理顺了组织体系,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旧有观念,实行能者上,平者让的择优上岗制度,把那些身体好、文化高、技术精、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员工安排到技术要求高的重要岗位,这进一步优化了劳动组织结构,公司在岗人数大幅度降低,而劳动生产率却大大提高了。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改变了传统的薪酬制度和分配模式,新的薪酬标准由岗位工资、年功工资和绩效工资三部分组成,实现了员工的收入与公司的效益、个人的业绩挂钩。原创,尽在文秘知音网络.m网。

  (三)通过改革,各部门的家底基本摸清了。为确保改革后的新班子能顺利开展,我们通过企业自我清查,力争把家底摸准、摸实、摸细,并把资产、债务和人员状况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认真的核实,做到了改革后心中有数,思路清晰,避免盲目性。我们对中心门市部进行了全面的盘存,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着力解决改革前遗留的各种问题;我们加强了信息网络的科学管理和检查维护,保证信息安全畅通;我们对财务工作进行了“回头看”,做到账目清晰,便于工作的交接,这些工作的到位使改革后的企业能顺利发展提供了保证。

  (四)通过改革,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了。改革前,我们的企业关系不顺,运作不规范,“等、靠、要”思想严重,20**年企业出**万元的严重亏损,职工则旱涝保收,即无责任,又不痛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到了相当危险的地步。面对如此被动的局面,我们通过这次机构改革,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个人收入进行了挂钩,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新上任的二、三级岗位负责人,讲团结,讲民主,讲实干,讲效益,紧紧围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一中心而开展工作,按照经理室的要求,在提高经营收入、开源节流、增收节支上做,在提高管理水平上下功夫,确保年终能如质如量地完成各项经济目标任务。

  这次机构改革的圆满成功,仅仅走出一小步,仅仅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并不意味着企业改革的任务全部完成,并不意味着企业改革的完全成功。形势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企业改革也面临着新任务,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事要做,我店一定会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在改革中壮大,努力开创我店企业经营管理的新局面。

物业经理人网 www.pmceo.coM

篇2: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养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有:

  第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第二、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仍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不高;专业团队中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承担的教学任务比例不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评聘制度尚未建立。

  第三、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不足。

  第四、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亟待提高以举办方为主的多渠道投入得不到保证。

  面对困难,机械工业学院积极探索,以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为重点,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通过市场调研,提出了:崇德尚能,培养“二品二零”型人才“二品”就是指人品和产品。“人品”是指一个人的品质及精神面貌,“产品”是指具有会做“产品”的意识与技能。所谓“二零”就是指就业零距离和生产零缺陷。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就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的问题,构建“教学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强调学生真刀真枪的实践训练。

  自去年开始,主动走出校门,主动联系企业,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推进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行“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总结成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采用教学工厂模式,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其内涵是学习过程工作化,校企指导一体化,实训任务生产化,环境设施工厂化。其特点是以校企共建技术企业为基地,突出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解决工程的能力,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学做有机结合。

  --“学习过程工作化”是以全面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为宗旨,开展实践教学,这是以学生为主体而设计的课程,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相融合,并在教学中融社会能力于工作中,全面提升职业素质。

  --“校企指导一体化”是通过项目开发与研究,提供教师与企业沟通的机会,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能为企业培养实用专业人才,使教师及时了解企业前沿技术,具备实训教学中所需的讲师、工程师双重能力,企业兼职教师走进学校,把当今的新技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受益于校企一体化的优势。

  --“实训任务生产化”是将教学与实际生产的产品开发研究等融合在一起,合理安排实训任务的难度,使其按难度阶梯递进,完成整个实训任务。

  --“环境设施工厂化”是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进行项目实践,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校内教学工厂的管理上,引入和实施企业采用的5S管理模式。

  “教学工厂“教学模式完全体现了学生校内学习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战考核相结合,突出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职业特点。

  2.在环境建设上,强调企业的真实环境融合到学校教学之中,营造“真、全、高、开”的职业环境

  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是指真实的教学工厂,既有厂房,也有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全”是指机器设备齐全,既要有最基本的仪表、车床、磨床,也有高新的数控车床和铣床等;“高”是指师傅水平、教学软件、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等要求高,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开”就是指在环境和设备选择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来方兴未艾.培养了一大批基层的技术人员.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教育层次.但通过用人单位的反映也凸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不强。根本不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优势,通过分析调查,主要是我们的课程体系是知识体系,二不是行动课程体系。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内容整合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多年前的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缺乏实用性和前瞻性.缺乏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地方教材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做法.在课程设置上要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应坚持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力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目的。具体做法是:降低理论的重心.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的知识.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以项目为框架.构建几个知识模块.进行课程的设置与整合。

  (1)岗位能力分析: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机械制造业的调研,机械工程学院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同行学院教师及往届毕业学生召开专业岗位能力分析会,明确机械制造岗位群和岗位能力

  (2)依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建立课程体系

  通过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人才规格等方面进行分析,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校企双方专家剖析相关专业的岗位,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和序化,转化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任务,形成工学结合的新课程体系。

  与盟威数控,海德曲轴等企业集团的技术人员共同根据机械制造岗位群要求,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来开发和设计课程,针对实际的企业项目需求,教学内容设置了核心知识点、核心技能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3)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能力要求做指导,来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针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如何确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设置的,解决了以往一贯的只注重理论知识而缺乏了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缺陷.旨在:

  1.培养学生具有实际的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具有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基本原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为了突出岗位群竞争核心能力,改变以前“大而全”改为“专而精”。按照机械制造岗位群分方向建设课程,增加“弹性学制”。“弹性学制”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权利,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所学方向,突出职业能力,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2.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定上,强调实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

  教学工厂的课程模式就是要求我们按工作项目来组织课程的内容,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课程开发上由专业教师、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共同组成;在课程目标设定上形成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以职业技术能力为主线,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根据行业、企业要求的变化,强调模块化设计,以增强课程的弹性。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岗位中级工和企业生产的任务,这样能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如生产一个加工产品,我们进行整体化设计教学,包括材料、制图、工艺、检定和成本核算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使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三者有机结合。

  3.在教学方式上,实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

  在实训中,要求专业老师的教学行为和手段彻底打破传统的在黑板上教技能的旧模式,要真刀实枪教学生技能,不要纸上谈兵。要立足于工厂现场进行“面对面”教学,包括实习指导面对面、讲解示范面对面、产品检查面对面等。

  4.在教学组织保障体系上,强调制度建设

  “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是在一系列制度支撑下进行的。所以,改革现行的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教学工厂人才培养的制度,是形成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的关键,这些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学生管理、师资管理等。具体来说:一是学分制。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对学分制的基本要求包括:总学分(即按培养目标确定总学分)、职业资格证书进入总学分(即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顶岗工作进入学分以及弹性学制等;二是“多证”制度。多证是指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CAD证书等,“多证”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专业教学要涵盖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应知、应会的全部内容,并以此构建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体系;三是教学管理制度。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制度是教学工厂教育运行的基础,它的重要特征是全体教师参与教学管理,建立起灵活的教学管理方式,在课程安排、时间安排以及教学设施的利用等方面按照教学规律要求进行;四是技能评价制。为了使技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采用硬性的产品质量检定来进行技能考核。技能考核员是就是企业检验员,如果产品合格,技能成绩就是满分,如何不合格,学生就要重新学习。

  5.在考核评价上,实现评价与考核手段和标准的多元化,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改革考试方法,把企业和职业资格标准纳入到考核中,采取学校与企业、技能考核与知识考试、过程测试与期末考核、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鉴定等“四结合”评价法。

  此外,还要强调人本化管理。“教学工厂”模式培养人才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技能,学会做事,也要让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性情况来科学地安排,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成长和价值。

  6.在双师培养上,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合作,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锻炼

  目前.许多企业不愿接收高职学校的学生实习.除了自身经济效益不好外。更重要的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操作技能可能远落后于企业,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反而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不利影响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聘请企业负责人担任学校专业顾问.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兼课:另一方面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可使学校有更多的“双师型”教师.更重要的是可以以企业项目为课题.将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中.在学校里培养出一大批准技术能手.再通过到企业接受很短时间的综合培训.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篇3: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20**.08.25)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创办于1985年。20**年1月,被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立项建设学校。经过两年的建设,对照批复公布的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和《任务书》,至20**年7月,各项建设任务均已圆满完成。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1.办学基础建设

  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学校完成了对溧阳市建工学校、职工学校等多个部门办学单位的资源整合;以政府全程代建方式,完成了三期工程建设;配套专业建设需求,加大了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表1:

  序号  建设内容  单位  建设前  建设后  增量  变化率

  1  学校占地面积  万平方米  22.96  31.73  8.77  38.20%

  学校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12.006  18.021  6.015  50.10%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万元  3392  4428  1036  30.54%

  2.专业与课程改革建设

  学校以国示范重点专业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各重点专业的课程改革,开发与建设了系列化项目课程,并带动其他专业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专业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表2:

  序号  建设内容  单位  建设前  建设后  增量  变化率

  1  省部级以上示范(重点、骨干、特色)专业数  个  6  100.00%

  校本教材数  本  20  50  30  150.00%

  教师主编公开出版教材数  本  10  14  40.00%

  牵头开发国家共建共享计划课程数  个  0  5

  参与开发国家共建共享计划课程数  个  0  29  29

  3.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积极实施《优秀教师培养发展规划》,选送优秀教师到高校进修、到名企实践、赴境外学习,“专业教师下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表3:

  序号  建设内容  单位  建设前  建设后  增量  变化率

  1  双师型教师数  人  138  193  55  39.86%

  研究生数  人  24  53  29  120.83%

  兼职教师数  人  36  52  16  44.44%

  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示范校建设要求,学校扎实进行重点建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着力推进配套性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通过两年的建设,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表4:

  序号  建设内容  单位  建设前  建设后  增量  变化率

  1  校内实训基地仪器设备数  台(套)  11470  11800  330  2.88%

  校内实训室数  个  44  66  22  50.00%

  校外顶岗实习(10人以上)基地数  个  36  51  9  41.67%

  5.信息化建设

  学校制定了《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搭建了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平台,并切实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配套改善了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改造教室、实验实训室等,极大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表5:

  序号  建设内容  单位  建设前  建设后  增量  变化率

  1  多媒体教室数  个  25  145  120  480.00%

  多媒体数字教学资源总量  TB  1  1.7  0.7  70.00%

  建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专业数  个  6  100.00%

  CAI课件数  个  2500  3700  1200  48.00%

  5  网络课程门数  个  6  28  22  366.67%

  6  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课程比例  %  50  90  40  80.00%

  6.校企合作

  学校筹建了“溧阳市职业教育集团”,建成了3个“厂中校”和1个政校企共建的“园中校”;形成和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紧密合作。

  表6:

  序号  建设内容  单位  建设前  建设后  增量  变化率

  1  校外实训基地数  个  42  51  9  21.43%

  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数  个  72  82  10  13.89%

  合作企业投入资金及设备总值  万元  218  359  141  64.67%

  培训企业员工规模  人天  5800  7000  1200  20.69%  5

  订单班数量  个  7  10  42.86%  6

  订单培养学生数  人  264  352  88  33.33%

  7.办学效益(社会贡献)

  学校不断开拓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渠道,毕业生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得到家长、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与人才资源等优势,服务社区居民、合作企业和“三农”建设,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表7:

  序号  建设内容  单位  建设前  建设后  增量  变化率

  1  毕业生“双证”获取率  %  100  100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  98.2  99.5  1.3  1.32%

  学生实习满意率  %  92  93.4  1.4  1.52%

  毕业生升入高职学院和普通本科高校的比例  %  18.1  29.9  11.8  65.19%  5

  职业培训总规模  人天  36000  80877  44877  124.66%  6

  职业培训总收入  万元  62  108  46  74.19%  7

  学校对外开展的生产、咨询、技术服务项目数  个  9  25  16  177.78%  8

  学校对外开展生产、咨询、技术服务到款额  万元  37  61  24  64.86%  9

  学校专利数  个  0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1.项目建设人员配备齐全

  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溧阳市人民政府唐华新副市长挂帅,政校企共同参与。项目建设办公室、工作组、督查组等机构人员精心配备,作用发挥明显。

  2.项目建设工作制度合理

  制定了《项目实施管理办法》、《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项目申报和评审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学期计划公示和成果展示制度、每周例会制度、每月月考核制度、阶段性成果汇报制度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3.项目建设保障措施有力

  形成了科学合理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打造品牌项目团队,用足用好项目建设经费,特别是地方财政和自筹资金,在保证预算金额的前提下,向国示范建设项目适度倾斜,实际投入资金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三、项目建设进展

  (一)重点建设专业项目

  数控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平面设计3个专业为国家示范校重点支持建设项目,经过2年的建设,完成了《任务书》中所预设的建设任务,完成率均在100%及以上。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①在溧阳市政府主导下,成立了由溧阳中专牵头的“溧阳职教集团”,汇集了溧阳市相关综合职能部门、工业园区、其他职业学校及本地江苏华朋集团、弘博新材料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为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②在巩固完善企业“冠名班”与“校中厂”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建立并优化了较为成熟的“多学期、分段式”工学交替组织模式。

  ③积极将校企合作办学由校内向校外拓展,以成立研发机构的方式,对外开展生产咨询与技术服务项目达25个,新创建“厂中校”3个,“园中校”1个。

  ④两年来,校企合作企业增加到82家,充分表明了学校进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务实而富有成效。

  (2)课程体系改革

  ①“厚基础、活模块、强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完善且富有实效:牵头主持开发国示范建设协作组共建共享课程3门,参与开发29门,课程资源丰富,均达预期目标;制作完成了《FLASH》等多门课程的三分屏多媒体课件,《液压气动项目课程》等4本教材公开出版;另外,还开发了《数控机床机械安装》等一批精品课程。

  ②“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推进有力,与“教师与学生评价、过程与结果评价、课内与课外评价、知识与能力评价、学校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五结合”评价体系相得益彰,切实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联合开发的《迎祥在线测试系统》获得了国家软件著作权证书,用信息技术实现了对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创新。

  ③依托信息技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步伐。完成了130个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信息化教学课程比例提升至90%;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借助光感、传感、物联等新技术和虚拟、仿真、数字化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起了融教学、训练、生产、竞赛、研发和管理、控制、检测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实训新体系。

  2.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任务书》建设项目要求,出台了《优秀教师培养发展规划(第三轮)》,根据“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原则,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完善了引才、留才、用才的人才培养与发展机制,提高了工作绩效。

  《任务书》所预设的有关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目标均已如期完成:王云清、周坚、任科、沈森、姜玉康等一批名师脱颖而出,周伟、丽苏铭等老师在省、市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一等奖。截止目前,拥有国家级名师2人,省级名师6人;建成常州市名师工作室、导师工作室7个,“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0%以上。聘请工程师、能工巧匠任兼职教师52人。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学校依托牵头或参与各类职教集团的优势,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专业建设委员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委员会,并与溧阳南渡新材料工业园区密切合作,成立了独具特色的“园中校”;探索并完善了“三层三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修订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施对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监控,探索并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新模式及考核与评价的新机制。

  通过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机制,建成或完善校内实训功能室66个,校外实习基地51个,有力推进了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提升了为学生、企业员工服务的功能与能力。

  通过研发中心校企共建机制,有3个项目获国家专利并投入生产,一批项目应用于“三农”或投入企业生产;近两年,学校两获“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最佳组织奖”,12件作品获等级奖,其中有3件作品获一等奖。20**年6月,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上,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作品“学生公寓用电智能化管理系统”获20**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一等奖,另一作品获二等奖。

  通过培训中心校企共建机制,切实发挥了职业培训功能,年职业培训规模增幅达124.66%,创造经济效益108万元。

  通过集团化办学机制,对集团内企业开展生产、咨询、技术服务项目25个,相应创造经济效益61万元;为职教集团内兄弟学校培养骨干教师8人。

  通过订单培养机制,进行“华朋班”“开利地毯班”、“上上电缆班”等企业冠名班实践,丰富了合作内涵。

  (二)特色建设项目

  1.新能源开发——太阳能船的研发

  该项目主要覆盖机械、机电、电子、电气控制等4个专业,探索低碳背景下培养师生创新与动手实践能力的机制与途径等。参与研发的教师51人,合作企业5家,受益学生601人,助推了学校创新教育特色的发展。

  ①专业教师创高技能、创新技术等方面得到长足进步,催生了3个常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促进了4名常州市职业学校“三创”拔尖人才培养导师成长。

  ②形成了《基于新能源的电子技术应用》课程。

  ③打造一批思维敏捷、敢于创新的学生团队。

  ④形成了一系列基于新能源的电子技术创新实验项目,并逐步应用于“三农”。

  ⑤与相关企业等合作研制了“太阳能动力船”,组建了“中国龙”太阳能动力船比赛代表队,作为中国唯一的参赛队,于20**年7月参加了在荷兰莱瓦顿市举行的世界太阳能动力船比赛。

  2.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该项目该项目覆盖我校所有专业,所有在岗教职工,51家友好合作企业参与项目建设;两年来,所有在校的8559名学生受益。项目建设坚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全方位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有力地拓展了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树立了具有辐射效应的品牌:

  ①融入企业精神,构建了“包容向善,积极进取,务实求精”的学校核心文化,丰富了校训“德行、责任、能力”和核心价值观“尊严、发展、幸福”的内涵,牢固确立了“学生的未来幸福和终身发展高于一切”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②校企优秀文化深度融合,积淀出具有浓郁“职业”特色的学校文化,确立了“缔造阳光心态、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精神家园”的学校文化建设目标。

  ③加大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构建了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成了和谐美观的校园环境文化。

  ④对接企业管理,打造人本有序的校园制度文化。

  ⑤跨越校企文化鸿沟,校企共建职业教育课程。

四、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

  (一)收入预算执行情况

  按照建设任务书的预算,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资金计划总投入1600万元,至20**年6月实际到账1715万元,完成107%。其中:中央财政示范校建设资金预算拨款980万元足额到账;地方财政示范性院校建设资金预算拨款500万元,实际拨款611万元,完成122%;行业企业投入预算资金40万元,实际到账41万元,完成103%;学校自筹投入预算80万元,实际到账83万元,完成104%。

  (二)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对照项目建设任务书预算,截止20**年7月25日,国家示范校建设资金支出明细如下:

  专业  建设内容  中央预算  地方预算  企业预算  学校预算  实际支出

  中央  地方  企业  学校  合计

  数控技术应用  人才培养模式  236  153  /  238.62  235.10  /  4.64  478.36

  师资队伍  33  /  /  1  32.84  /  /  1.10  33.94

  运行机制  57  /  /  /  54.55  /  /  /  54.55

  小计  326  153  /  5  326.01  235.10  /  5.74  566.85

  电子信息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

  294  54  /  /  293.98  59.18  /  /  353.16

  师资队伍  32  10  /  32.14  10.36  2.00  /  44.50

  运行机制  42  8  /  42.11  8.00  3.00  /  53.11

  小计  368  72  5  /  368.23  77.54  5.00  /  450.77

  计算机

  平面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  194  30  /  /  196.30  30.28  /  /  226.58

  师资队伍  33  /  /  /  32.90  /  /  /  32.90

  运行机制  59  /  /  /  56.89  /  /  /  56.89

  小计  286  30  /  /  286.09  30.28  /  /  316.37

  新能源运用

  小计  /  165  10  10  /  167.98  7.60  9.52  185.10

  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小计  /  80  25  65  /  99.73  28.59  67.43  195.75

  合计(取整)  980 500  40  80  980  611  41  83  1715

五、贡献与示范

  (一)对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的带动作用

  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式改革,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增强了服务社会和贡献经济发展的优势,提高了服务社会能力;推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合作办学模式创新,带动了学校汽车运行与维修、建筑工程施工等其他专业和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升了学校整体发展水平。

  (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①近三年,共培养3439名合格的普通全日制毕业生,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平均达到99.5%,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和保障。

  ②推动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企业满意率达93.4%。每年培训企业员工达7000人次。通过技术咨询及服务、员工职业培训、产品代加工,为10多家企业排忧解难,创造经济效益169万元。

  ③“园中校”建设,依托园区整合分散的企业资源,发挥规模效应,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为溧阳市政府提出的“一区三园”经济发展框架提供了人力支撑的科学依据。

  (三)对其他地区和学校进行示范、带动和辐射的成效

  ①以现场观摩、经验交流方式,为河南迁安、安徽淮南、西藏山南、浙江金华和本省金坛、武进、常州、宝应、高淳、溧水、如皋等地近二十所同类学校的办学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借鉴。以接受挂职锻炼、派员到对方指导等方式,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协助其完成校园信息化建设硬件构架,建成现代化校园网,培训其教师等。

  ②示范校建设以来,教师开设各级各类公开课165节,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3篇,编辑出版教材4本,取得国家专利3项,一批创新成果应用于“三农”建设和企业生产,充分展示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成效。常州市周坚名师工作室,通过推行导师制和项目式培训,为兄弟学校培养骨干教师8名。学校示范校建设网站,截至20**年6月底,总访问量突破13000人次,其上传的建设成果及做法,得到兄弟学校及上级部门领导的充分认可。

六、典型案例概述

  案例一:“园中校建设与运行的实践”

  “园中校”,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职业学校和地方工业园区合作共建高技能型人才联合培养培训基地的一种办学新机制。有效突破了县域级职业教育缺乏大中型支柱型企业支撑的困境,为县域级中等职业学校提供了借鉴蓝本。

  案例二:“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学校构建的“包容向善、积极进取、务实求精”的核心文化,切实增强了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逐渐内化为一种学校精神力量的软实力,最终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推动力,彰显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竞争力。在具体的文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文化构建六条举措和三个要素,可操作性强,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

  案例三:“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服务溧阳政府与荷兰莱瓦顿市友好城市间的合作交流,溧阳中专以世界太阳能动力船比赛为契机,推开了中职教育国际合作的新视窗,推进了学校的创新研发,促进了与新能源应用产业对接的相关新专业的建设。这对所有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都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案例四:“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是我校在校企共同发展合作模式中的又一大胆尝试,弥补了校企合作共赢机制的缺失,提高了教师进企业的实效性,解决了学校课程开发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问题,取得了多方效益。

  案例五:“创新数控实训环境的实践与思考”

  改革创新数控实训环境,充分发挥老牌专业实力雄厚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实训基地的规模,将信息化、虚拟仿真等技术真正应用于教学,构建起了融教学、训练、生产、竞赛、研发和管理、控制、检测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实训新体系,具有典范性。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尽管在示范校建设中取得了许多新成绩,但与各级政府及社会各方对学校的期望、与“办老百姓心目中的国示范、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难题需要破解。

  1.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县域经济背景下的中职学校,如何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扩大校企合作范围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由于目前的实验实训设备购置年代久远,加之主要服务于教学工作,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要目的,因而,设备技术含量不高,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和技术更新的速度。为此,还要进一步抓住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从提高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层面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完善体制与机制,争取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提高基地技术含量,提升技术服务层次,推进实训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开发任重道远

  两年的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突破还主要局限于3个重点专业,如何进一步将建设经验在其他专业推广,仍需继续作出努力。就当前的办学经费条件下,如何筹措并投入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仍需要探索新的办法予以解决。此外,从专业实践性教学需要出发,仪器设备一方面要求配套数多,另一方面因专业性强及生源减少趋向而导致利用率比较低下,投入产出问题也对办学效益形成了挑战。因此,降低运行成本,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实训基地建设更是迫在眉睫,但又任重道远。

篇4: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诗礼完小五、二班:许淑贤

光阴荏苒,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阵阵热潮,又一个充满挑战、富有收获的学期结束了。回顾我本学期所走过的足迹,不难看出,我的步伐迈得踏实、稳健、有力,可圈可点,既有值得继续发扬光大的成绩,也有应该引以为戒的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课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本学期我的课改工作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在教研组同志的支持下,认真贯彻学校教学改革基本思想,围绕“聚焦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这一总目标,重点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性学习教学”,以抓好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为重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努力把新课标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学习、参与、实践,形成了浓郁的研讨氛围。

二、课改实施措施。

1、继续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转变了自己教学观念。本学期,我利用每天晚上时间,认真学习语文科新课程标准及相关资料。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使自己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通过学习,我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体会到:当一名语文教师不易,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不易,不加强学习,是必定要在新课改中落伍,甚至被淘汰的。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循守旧的教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了。改革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我能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本学年我每课都有新教案,教案突出了精讲、实用的特点,做到了书本结合,既备知识,又备教法、学法。课堂教学突出了“导”字,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注意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全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重视了学生的积累和运用,加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了“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讲练结合,以读代讲,重感悟,真正做到了讲准、讲活、讲得精要,学懂、学会、学得轻松。教研课后认真评课、认真分析,达到了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2、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的理论和教改文章,学习了教学技能理论。3、加强了学生书写训练,认真上好了写字课,并且要求全班学生每天认真书写50个以上的钢笔字,学生书写水平有了很大提高。4、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1)开展好了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创造了条件,加强了课外阅读的指导。(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他们参加了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如书法小组、朗诵小组和墙报小组等。(3)适当组织了其他语文课外活动,如参观访问,自己动手办报,开故事会、读书会、演讲会,进行了普通话比赛、作文比赛等。

三、本学年所取得的成绩。自己端正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四、存在问题。

和其他教师相比,我教学技能还较差,教学观念还较落后,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还不够熟练。班级之间语文教学质量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教师“满堂灌”现象时有发生,学生被动接受的陈腐教学观念和陈旧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尚未彻底革除。许多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今后我将继续努力,真正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进。使自己的教研工作更上一层楼,再上一个新台阶。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今后我将继续培养学生的兴趣,继续查缺补漏,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思维的差异性,从多方面、多角度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2、28

篇5: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总结

20**年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总结

今年是我行实现股份制改革的关键一年,是我行发展战略的落实之年,是体制与机制的变革之年,也是公开上市的关键之年。

这一年,在上级行和支行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房信部以饱满的精神、高昂的斗志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提出了“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的工作理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克服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严格执行上级行和支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措施,围绕省分行制定的“业务发展年”、“安全运行年”等重点方针政策扎实开展工作。

一、贯彻落实上级行和支行党委关于年年的工作安排和要求,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支行开展各项专项治理工作。

年年是广东省分行确立的“安全年”,为贯彻省分行和支行党委对“安全年”的各项工作安排和要求,我部成立了“安全年”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房信部“安全年”工作实施方案》,利用班后会的学习时间,把上级行和支行的各项会议精神、工作安排和部署及时传达给每位员工,使全体员工清楚认识当前我行的形势、任务和要求;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安全年”工作实施方案》、《违法违纪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中国我行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等文件,开展对典型案件的学习分析和讨论。

通过学习和讨论,落实案件防查制度,使全体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安全防范的重要性、必要性,明确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遵纪守法观念,牢固树立廉洁自律和风险防范意识,并以此指导我部的日常工作,保证各项业务开展合法、合规;根据支行“访百家、谈百人、到百点”活动工作要求,通过个别谈心、上门拜访等形式,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协助员工解决工作、家庭等方面困难,及时掌握员工状况。

在做好各项专项治理工作的同时,我部注重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今年,我部在工作中加强了员工的组织纪律性,教育员工爱岗敬业,工作中提倡员工发扬无私奉献精神,鼓励员工积极参加支行组织的乒乓球赛、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通过活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扬团队精神,增强了部门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了部门的工作效率。

二、迎难而上,做好个人贷款营销工作,实现贷款余额止跌回升。

年年是我行广东省分行制定的“业务发展年”。年初,省分行向我支行下达了商业性个人按揭贷款余额新增21000万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新增3400万元的任务。但直至9月,各类贷款余额不升反跌,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4232万元;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1789万元;个人商业用房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799万元。

业务发展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我行个人消费贷款对客户的贷款用途有较大的限制,申请资料的要求比较严格,客户不愿意到我行申请个人消费贷款;二是我行助业贷款的操作办法未能适应市场需求,助业贷款业务受到限制;三是自年年初省分行停止我支行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业务经营权后,发展商未恢复与我支行合作的信心;四是我支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依赖性较强,业务发展不均衡;五是我行信贷政策收紧,个人类贷款准入门槛较高;六是我行按揭业务政策竞争力不足;七是受到人民银行提高按揭贷款利率影响,客户提前还款量较大。

面对困难和问题,我部采取了多种措施,扭转不利形势。

1.分清岗位,明确职责。

房信部是年年8月由原房地产金融客户部、个人客户部及个人银行业务部的部分岗位组建而成。部门成立后,我部马上制定的《房信部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方案》,根据业务分工和流程控制的需要,把前后台各岗位分设成贷款业务营销岗、公积金业务岗、贷款业务申报岗、贷款发放岗、客户服务岗、贷后管理岗、档案管理岗、综合管理岗等岗位,对各岗位的职责进行了清晰的划分,基本上达到了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岗位制衡的目标。

2.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业务培训。

在我部业务开展过程中,发展商普遍对我支行提出提高贷款发放速度的要求。为恢复发展商与我行合作的信心,加快业务发展,我部对贷款业务流程进行了完善和优化。

首先,利用新开发的个人贷款业务系统,在贷款业务申报岗和贷款发放岗之间实现了贷款资料一次录入、共享使用、异机修改等功能,使贷款申请资料能够应用于贷款申请、合同打英贷款发放等多个环节,避免了各岗位录入资料的重复劳动,减少出错的机会,对贷款发放流程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

其次,在贷款业务申报岗及贷款发放岗建立贷款台账。对每笔贷款申请的收件时间、申请资料完整程度、贷款发放进度、是否退件、退件原因等进行详细的台账登记。通过建立台账,两个岗位的人员能够对贷款状态有清晰的了解,方便了发展商或客户对贷款进度的查询,也避免了由于工作失误延迟了贷款的发放。

最后,对贷款业务申报岗及贷款发放岗设定工作时限要求,加强对每笔贷款发放时间的控制,加快放款速度。

股份制改革工作总结这篇*非常有针对性,对银行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精彩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物业经理人 pmceo.com版权所有